【黃瑽寧醫師專欄 】
「包皮」推不推?
有人說割包皮可以預防泌尿道感染,也的確有些研究顯示割包皮可以減少男嬰泌尿道感染的機率。
不過,畢竟泌尿道感染還是少數的嬰兒才會發生,而割包皮的疼痛卻會停留在嬰兒的潛意識裡,造成可能的心理傷害。兩害取其輕,我個人是傾向包皮能不割就不割,但也有醫師堅持要斷絕任何造成泌尿道感染的危險因子,建議非割不可,這沒有誰對誰錯,重視的面向不同而已。
但是,選擇不割包皮的家長,看到寶寶包莖,似乎仍難以突破心理障礙。許多爸爸媽媽在幫寶寶洗澡的時候,硬是要將包皮用力推開來清洗,期待能越推越開花。姑且不論結果通常是造成痛苦的撕裂傷,癒合之後反而包得更緊,老實說再怎麼用力推,也無法改變包莖的鬆緊。比較溫柔者則選擇在包皮上塗類固醇藥膏,經過數周的努力之後,85%的包莖自然而然地打開了,家長終於放心地看著寶寶的尿道口,一旁感動地落淚。
不過,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一定要看到尿道口才肯罷休呢?
我想這種希望看到尿道口的迷思,應該來自於大家認為包莖裡面藏汙納垢,很多細菌,如果看到尿道口,至少我們可以把洞口清乾淨,預防細菌沿著尿道直攻膀胱與腎臟吧!雖然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不是真的如此呢?
加拿大的一位小兒急診科醫師就做了這麼一個實驗,發表在這個月的醫學期刊。他花了兩年多的時間,任意蒐集了急診三百多名三歲以下的嬰幼兒,分成包皮全開,包皮幾乎打不開,完全包莖,以及割過包皮的人,一共四組。這些孩子都是因為發燒進入小兒科急診,被懷疑是泌尿道感染,導了尿送細菌培養,最後看看哪一組人真正比較容易真正得到泌尿道感染。
過程我就不多描述,總之,結果就是:有割包皮的孩子,似乎真的比較不容易泌尿道感染,而剩下沒有割包皮的小朋友,雖然包皮有緊有鬆,但「不論有沒有看到尿道口」,感染的機率都是一樣的。
這項研究給我們的啟發是:
1. 兒童泌尿道感染並不如想像中常見。
這家醫院的兒科急診量每年有79,000名,蒐集了兩年半左右,只有80名真正泌尿道感染的病例,其實不多。
2. 嬰幼兒包莖是正常的。
三百多名嬰幼兒當中,只有四十名是沒有割包皮,還能露出尿道口的,而且,這些孩子平均年齡都比較大。這表示大部分的男嬰都是屬於包莖的狀態,長大之後,漸漸自己會改善。
3. 包莖其實可以不用處理,因為泌尿道感染的機率跟別人差不了多少。
我想包莖寶寶的爸爸媽媽,看到這篇文章應該鬆了一口氣。基本上男孩子的小鳥清潔,只要用清水沖一沖,溫柔的撥開一點點,遇到阻力就停止不要再推。他們可以不用割包皮,也可以不用擦類固醇,反正結果差不多,長大之後,大部分包莖自己就會打開了。
現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專科醫師資格:小兒科專科醫師 、感染症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