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宅女小紅:拿卡給老婆逛週年慶的老公最性感

 

今年九月,宅女小紅在《親子天下》月刊寫了一篇〈看到老公,只有怒火沒慾火〉,道出了許多媽媽的心聲:「我白天育兒已經夠累了,晚上根本倒頭睡,哪還有心情……」但一直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所以小紅在這次的《人妻私房話》裡,跟大家聊聊,怎麼做才能乾柴生烈火?

李李仁:回家,是我工作最大的動力

 

作者:賓靜蓀 (親子天下)

劉潔萱攝

 

曾經獲得金鐘獎最佳男配角的李李仁,是演藝圈出了名的好爸爸,他感謝妻子陶晶瑩「很會營造家庭的好氣氛,讓每個人都喜歡回家,給我很真實的安全感。」最近,他們更將加入自學家庭的行列.....

 

演藝圈以「全方位無死角新好男人」著稱的演員李李仁,是出了名的好爸爸。他和妻子陶晶瑩及一子一女的親密家庭,也一向令人羡慕。

在新片《心靈時鐘》(註)裏,李李仁破例飾演一位因畏懼還債壓力而自殺的父親,留給妻子和兩個小孩來不及道別的遺憾,藉著收到爸爸的遺物,才走出內疚和傷痛。

自認「不會想不開」的李李仁,被導演蔡銀娟願意花一年多時間說服他的熱情感動。除了藉影片提醒「珍惜和親愛的家人在一起的時光」,他還想傳達「信任」的重要,「若劇中的爸爸相信,和家人可以一起熬過這個難關,就不會自殺,」李李仁說。

今年42歲的李李仁,的確不曾被困難擊敗過。生長在單親家庭,私立十信高職畢業後,16歲就開始打工,擺地攤、開計程車.....各種工作只要能賺錢幫助媽媽,他都做過。但「藝人」這個「不太踏實」的職業,卻從來不在他的選項裏,「我甚至連明星夢都沒做過,」他對《親子天下》表示。但他不斷遇到這樣的詢問,和媽媽討論後,他答應一試。

結果卻成為他至今最挫折,最想哭的記憶。23歲那年,他和另5位新人,接受經紀公司一年多的歌唱訓練,被包裝成實力派偶像歌手,每人發了一張唱片,但每一張都賠錢,公司只好宣佈倒閉。

覺得自己的能力被否定,突然不知自己能做什麼,李李仁第一次覺得很想哭,「我擔心下個月房租、生活費,要從哪裡來?」更難對辛苦的媽媽開口,他「在家吃了半年泡麵」,靠朋友幫忙跑校園活動,慢慢參與當時三台的大量綜藝節目,最後,再被找上演戲。

找到機會就回家

在戲劇裏,「不喜歡面對大量人群」的李李仁演出了興趣,找到了自己。他發現自己「喜歡和幾十個人,在一個小範圍裏,去完成紙本的故事」。他更看到自己非溫室的成長歷程,豐富了演技。李李仁曾經獲得金鐘獎最佳男配角,但開始主演8點檔鄉土劇,目的仍然是爲了賺錢。

他記得第一個8點檔他飾演一個富二代,「但壞得莫名其妙,一下要去欺負這個、那個女生,」他覺得這不是他要的,於是請編劇將他「寫死」,以求脫身。當時民視答應讓他演下一檔,「本來說這個反派只演5集,後來演到300多集,」那時已經當爸爸的李李仁,因為得經常熬夜、演壞了身體,也錯過兩歲女兒成長的過程,堅決請辭。

他和陶晶瑩都曾經歷過寂寞的童年,因此更為珍視家庭和孩子。結婚11年,兩人不僅至今有聊不完的話題,並願意彼此補位,親自陪伴孩子。兩人說到做到,陶晶瑩不再接大陸的工作,李李仁曾拒絕十幾檔戲,「想清楚了,我們也很享受跟孩子相處,就不會去計較什麽犧牲,委屈這樣的事,」李李仁說。

李李仁目前只演自己喜歡的戲,但有時還是得面對超過一兩個禮拜不能回家的狀況。自稱「超愛回家」的李李仁,常常「找到機會就回家」。不僅人在台灣工作時找空檔,甚至在中國拍戲也如此。他記得拍8點檔《回家》時,有一回下雪,他估計幾天無法開拍,於是他早上上網買機票,下午去機場,傍晚回到台灣。孩子們沒料到爸爸會出現,興奮不已,「我永遠忘不了他們看到我時臉上的表情,這就是我要創造的值得記憶的時刻,用錢都買不到。」李李仁跟家人共享晚餐和睡前儀式,第二天一大早又搭機返回拍片現場,「回家,是我工作最大的動力,」他說。



熱愛極限運動的李李仁,珍惜陪伴孩子的每個時刻,從小帶孩子從事各種運動。李李仁提供

認識夫妻兩人十幾年的經紀人支向理,是李李仁口中「情緒的出口」,他觀察李李仁當爸爸後,真的有發自内心的改變。

從年輕時代起,李李仁就熱愛極限運動。對衝浪、賽車等有速度感的運動情有獨鍾,他常會在清晨四、五點獨自出海,衝兩小時浪再回家,開始工作。他甚至衝過兩層樓高的颱風浪,參加過越野摩托車賽、玩過飛行傘。但結婚生子後,他「開始懂得害怕」,拍戲吊鋼絲都覺得險象環生不敢嘗試。

極限運動都是「孤獨」的運動,必須犧牲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但李李仁最近迷上滑雪,發現滑雪可以成為全家共享的活動,甚至寫了一本書《滑雪讓我們人生更完整》。他感謝家人願意為他改變,尤其陶晶瑩在雪地裡摔倒、受傷,都還願意陪孩子打雪球、堆雪人及冰屋,「因為她看到我和孩子在學會滑雪後那種興奮和開心。」為了去日本滑雪渡假,全家還一起學日文。「滑雪把我們一家人圈在一起,一起摔跤、一起學習、一起往前滑行,在速度感中,重新感受到家的意義,」他寫道。

也是因為滑雪,促使李李仁和陶晶瑩預備讓兩姐弟在家自學。陶晶瑩的滑雪教練,正好是台灣自學教父陳怡光的女兒陳明秀,「看到陳家三個孩子那麼獨立、自信、有禮貌,這就是我們想要孩子長成的樣貌,」李李仁說。他認爲今年5年級的女兒荳荳已經準備好,她從小就展現運動細胞,目前是學校籃球校隊,也能獨立思考。知識部分請老師來家裡上課,團體生活部份就由體育活動中培養。「試試看,不行再讓他們回學校。」

李李仁相信自學的力量,因為他自己就是「在社會這所大學中,學到很多課本以外的事」。他表示,只要不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和樂趣,一輩子都可以學習。李李仁39歲開始學吉他,去年全家開始學日文,他不求孩子未來有多大成就,只希望能長成對自己負責的人,「這段有我們陪在身邊的童年,他們是開心、幸福、充滿能量的,我們就功德圓滿了。」 

 

【更多豐富內容請見《親子天下》網站 http://bit.ly/2k7xcoI   

 

 

延伸閱讀: 
陶晶瑩:成為父母,我們幾乎沒有了那個原來的自己http://bit.ly/2joaYO8         
陶晶瑩:原來我們是沒出息的父母,離不開孩子啊!http://bit.ly/2iUAgYa         
馮小剛:娶了她,我三生有幸http://bit.ly/2iUGkQg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黃瑽寧醫師專欄】

教養遇上挫折,卻是求助無門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我因為主持【愛+好醫生】節目,出訪了一個家庭,這位母親的孩子,今年已經六年級。訪談的內容大略是孩子不聽話,為了許多生活上的規矩反抗母親,甚至說謊連連等等。現場轉換到愛家顧問團,熱心的專家們紛紛的拋出「同理心」、「親子溝通」、「溫柔而堅定」等等建議,也幫孩子從兒童發展的角度,解讀心理的困擾。節目錄製到一半,導演卻喊了暫停,他說:「我們不斷的同理孩子,這角度當然是很不錯,但誰來替媽媽說句話呢?這位媽媽在教養遇上了極大的挫折,我們能怎麼幫助她?」

       是啊,當孩子生病了,我們都知道可以找醫生幫忙,但是當教養出現困境,父母感到挫折的時候,我們能找誰幫忙呢?

 

親職教育是門學問

       跟各行各業一樣,父親母親這個職份,是需要學習的。現代社會變遷這麼快速,孩子的成長環境跟以前早已不同,很多新手父母等孩子出生之後,才慌了手腳,發現做父母原來不是「愛孩子」三個字,就可以游刃有餘的。面對教養的挫折感,許多父母都承認,親職這檔事兒,有時候真的可望有一位老師或專家,來幫助解決困境,以維繫良好的親子關係。

       台灣有許多很棒的親職教育專家,有人寫書,有人寫專欄,也有人辦講座演講等等。經由這麼多專家的努力,很多的父母可以藉由媒體的管道,學習到基本的親職常識,將育兒的大方向掌握住。但只認識「教養常識」並不足夠,看著雜誌專欄文章,父母心理可能想著:「我的孩子跟你寫的好像有點不一樣,而且這招我使用過,似乎不太管用,另一招則是根本做不到,那我現在又該怎麼辦呢?」

        我身為兒科醫師,同時對親職教育有濃厚興趣,因此時常在門診扮演這種「理論與實際演練」的橋樑,試圖給予爸媽「客製化」的親職建議,幫助他們化解挫折與無助感。但正規的親職教育,更需要的是一個團隊,長期的追蹤,不斷提供「適性適人」的彈性調整,這些都不是我一人之力所能提供的。而這樣的團隊在台灣有沒有呢?當然有,但是非常的少,而且如果我不告訴您,大部分的人也都不知道去那兒找。

 

美國兒科醫學會正視親職教育資源缺乏問題

       美國兒科醫學會在最新一期的雜誌,也一樣點出了美國父母在教養上遇到挫折,也時常求助無門的困境。各種家庭與親子關係的研究,都已經明白顯示:兒童情緒、親子關係、外在行為,是三個密不可分的教養因子;而美國將近十分之一的孩子,因為兒童期沒有受到良好的情緒教養,以及處於緊張的親子關係,導致一輩子的心理陰影,並且誘發出外在的過動行為、衝動行為、暴力行為、憂鬱或自殘傾向等等。

       研究也顯示,如果家長有得到良好親職教育,尤其是有「實證醫學」的正確親職教育(不是自己發明要嬰兒爬天堂路那種),長期下來對孩子的心智發展,是有正向的幫助。這些正統的親職教育課程,大致上都有三個共通方向:一、正向鼓勵;二、忽視無傷大雅的調皮搗蛋;三、溫柔而堅定的規勸少數嚴重犯規行為親職教育越早開始,父母在孩子年齡越小的時候可以學會,對孩子幫助就會越大,而且可以大幅減少某些精神藥物的使用機率,反之大腦傷害已經造成之後,就很難再改變了。

       講了那麼多,最重要的問題還是:家長要去哪裡找這類的資源呢?在美國,有幾個經過實證醫學認可的親職教養課程,比如說PCITTriple PNFPHNC等等(全名都很長就不贅述了)。在這些網站上都有資源分布地圖,讓父母輸入自己住的地方,然後尋找鄰近的親職教育機構尋求幫助,就好像在找診所醫生地址是一樣的道理。

       然而即便在美國,這些資源還是非常缺乏。有需求的孩子這麼多,能提供服務的專業人士卻是這麼少,美國兒科醫學會因此呼籲,期待更多的有志之士,包括兒科醫師,一同加入親職教育的行列,來填補這個極大的空缺。

 

台灣更是迫切需要有實證醫學的親職協助

        在台灣,我所認識的親職協助包含友緣基金會、楊俐容老師的協會、莫茲婷老師的協會、以及一些私人的幼兒教育機構等等,他們都有提供一對一的專業親職諮詢。但是這些單位能服務的人數,肯定是供不應求,加上沒有本土實證數據的資料支持,導致當台灣父母當教養遇上挫折的時候,依然是求助無門。我深深期望未來十年,能有更多的專業人士投入親職教育這個領域,讓每一對父母從寶寶零歲開始,就能擁有與孩子相處的美好時光。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黃瑽寧醫師專欄】
維生素D拯救反覆的中耳炎和鼻竇炎?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經過兒科醫師的努力宣導,很多家長現在已經知道抗生素不能濫用,平常能忍則忍,能等則等;但是一旦醫生決定非使用抗生素不可,就必須乖乖的聽話吃好吃滿,不可以中途停藥。

  兒童使用抗生素的時機,不外乎中耳炎、鼻竇炎等粘膜性細菌感染,然而現實生活中,的確有孩子的抵抗力真的不佳,反反覆覆的細菌感染,吃了抗生素就改善,停藥不久疾病又復發,讓家長和醫生都不好過。面對這些需要反覆使用抗生素的孩子,用了心裡難過,不用身體難受,究竟該怎麼辦才好呢?

 

提昇自我抵抗力,老生常談
  當然如果能提昇自我抵抗力,細菌就不容易入侵,這基本上是老生常談了。坊間宣傳廣告很多,但各位千萬不要相信只需「服用一帖藥」、「吃一種食物」就可以改變體質,或增強抵抗力。免疫力的調整一定是全面性的,歸納起來就這四項:睡眠充足、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愉快心情除此之外,把呼吸道過敏體質控制好,也是減少感冒的重要因素,在我《從現在開始,帶孩子遠離過敏》(親子天下)一書中已經詳細說明,這裡就不贅述了。

  規律的運動,絕對能夠提昇人的免疫力;然而在人類原始的健康生活型態中,運動大多是在陽光之下的。因此,我們可以這樣假設:運動之所以讓人健康,除了促進血液循環之外,應該還加上「曬太陽」這個因素。皮膚經由紫外線照射之後,會轉化為對人體有眾多功能的維生素D,維生素D不只幫助鈣質吸收,還可以對抗身體的發炎反應,提高免疫力。

  話雖如此,現代雙薪家庭的都市小孩,陽光曝曬不足的比例普遍提高,能帶孩子出門運動的時間,常常已經是天色昏暗的傍晚。在沒有能力改變生活型態的前提下,孩子抵抗力下降,時常感冒不癒,這時候給予額外補充維生素D,是否可以減少反覆中耳炎與鼻竇炎的困擾呢?

 

維生素D可減少呼吸道感染
  在肺結核無藥可醫的十九世紀,如果病人罹患肺結核,比如說著名的音樂家蕭邦,醫生就曾經建議他去個陽光普照的地方日光浴,心情放輕鬆,也許就能痊癒。當時並不是說醫生治不好疾病,死馬當活馬醫隨便瞎掰,而是那些有曬太陽日光浴的病人,最終肺結核痊癒的機率,的確是相對較高。

  一百年後,科學家發現體內的維生素D,果然是人類重要的免疫激素之一。當細菌感染呼吸道粘膜時,維生素D會促進兩種可以殺細菌的蛋白質,分別為防禦素(defensin)與抗菌肽(cathelicidin),這兩種所謂的「制菌胜」,可以在細菌的細胞膜上戳一個大洞,讓牠們開腸剖肚而死,想到那個血淋淋的畫面,真是不亦快哉。

  接著科學家也發現,成年人血清中維生素D若不足,每下降四個單位(ng/mL),就增加百分之七的呼吸道感染機率。至於而兒童方面,如果血清中維生素D低於20個單位,中耳炎的機率就高出其他人兩倍以上。其他與血清維生素D不足相關的感染症還包括了陰道炎,C型肝炎等等。

 

口服維生素D來減少反覆中耳炎?
  除了努力曬太陽這個方法之外,多吃魚、蛋黃、豬肝、香菇等等,都是最天然提昇血清維生素D的方法。然而隨著都市空氣污染日趨嚴重,加上現代人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想靠天然的方法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對某些家庭而言似乎是難解的題。於是專家就想著,如果用額外口服維生素D的方式,是否能改善這些反覆中耳炎、鼻竇炎孩子的生活品質,進一步減少抗生素的使用呢?答案似乎是可行的。

      英國的學者經過綜合型研究統計後發現,口服維生素D的成年人,可以減少百分之三十六的感冒機率。2013年義大利的小型雙盲試驗也發現,每天補充維生素D一千單位(IU)的孩子,經過大約四個月之後,可以顯著地減少中耳炎的復發。還有很多小型試驗也有類似的結果,不過每個研究使用的維生素D劑量不同,時間點也不同,所以目前醫生還很難做出結論,告訴那些反覆中耳炎、鼻竇炎的孩子,到底要用多少劑量的維生素D來預防。

 

先戒煙再說
  維生素D在安全的劑量之內(2000IU),理論上是有益無害,所以針對那些飽受反覆感冒、中耳炎、鼻竇炎的孩子,似乎是值得一試的方法。但千萬不要矯枉過正,迷信口服維生素D可以治百病,世界上沒那麼好康的事。

  其實,如果您的孩子時常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第一步,還是趕快請家中的老菸槍把菸給戒了,以及把燒香的空氣污染給徹底隔絕。家庭中沒做到菸害控制,吃再多維生素D,我看效果也只是杯水車薪。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黃瑽寧醫師專欄】
到底有沒有冷氣病?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炎炎夏日,室內溫度動輒飆升到三十度以上的高溫,不開冷氣實在活不下去。但是有時候會在報章雜誌上看到一個名詞「冷氣病」,或者更學術一點叫做「空調症候群」,說吹冷氣不好啊,會吹出一身病,會容易感冒,以後會關節炎,不能吹太久云云。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沒有所謂空調症候群
 
事實上,醫學名詞並沒有所謂冷氣病,或者空調症候群這些疾病。
冷氣機的原理很簡單,其實就是把室內的熱能,隨著濕氣往外排放,讓室內變得比較乾燥與涼爽,如此而已。這就好像人體藉由流汗散熱,所以冷氣機外頭滴滴答答漏水,可以想像成它在幫屋子排汗,是一樣的道理。
雖然台灣的七月天是又熱又濕,但在地球的其他角落,比如說大家喜歡旅遊的日本北海道地區,目前平均氣溫是攝氏二十幾度,濕度六十上下,跟我們開冷氣之後,室內感受的溫度與濕度差不多。在這樣的溫度濕度下生活,日本人還不是活的好好的,幾千年來都是如此,也沒有比較容易感冒,更沒有大家都變成關節炎。所以說,在開了空調之後的室內環境,只是讓人比較乾燥、涼爽一點,理論上是不會有健康的危害。
 
不開冷氣才有病
 
現在的地球已經有毛病在身,導致溫室效應熱浪難敵,酷暑日已經讓一般人感到難以忍受。雖然一般健康成年人只要多喝水,洗冷水澡,基本上都還能適應高熱氣候,但是在一些容易中暑的危險族群,比如說嬰幼兒、老人、心血管疾病、以及肥胖患者,他們很容易因為身體的散熱不佳,而導致熱衰竭,甚至中暑的健康危害。如果遇到熱浪來襲,還死撐著不開空調硬扛,那才真是有病。
舉例來說,嬰兒在悶熱的環境下,比較容易發生可怕的「嬰兒猝死症」;2008年加州大學的研究就發現,只要寶寶活動的房間有電扇,相較於悶熱的房間,可以減少百分之七十三的嬰兒猝死機率。雖然這篇研究是以電扇當做研究指標,但我想任何可以讓房間變涼爽的措施,都可以讓嬰兒舒服一點,好睡一點,進而減少猝死的發生。
 
 
冷氣房內不舒服可能的原因
 
我相信很多人還是覺得吹冷氣不好,可能是根據自己個人的體驗,覺得進到冷氣房裡就渾身不舒服,究竟是為什麼呢?我來歸納為四個原因。
 
1)太髒:
    冷氣機不只是每週要清潔濾網,整台機器裡面,其實藏汙納垢,細菌黴菌滋生,吹出來的空氣確實會讓人不舒服,甚至生病。比如說著名的「退伍軍人症」,就是空調積水中的退伍軍人桿菌藉著冷氣散播,所造成的嚴重肺炎。一般的家庭裡也許不會有這麼可怕的細菌,但是如果冷氣機沒有整台清洗,黴菌肯定是一大堆的,所以很多孩子夏天一開冷氣,氣喘、鼻炎、皮膚炎全都惡化,跟這些惱人的黴菌過敏原,其實有很大的關係。
 
2)太乾:
    很多人在室外曬太陽已經流了很多汗,身體已經相對脫水以及脫鈉,進到冷氣房之後,以為已經舒服了,卻忘記身體還等著補充水份與鈉離子。尤其冷氣房的濕度又驟降,再不喝點含鈉的鹽水,口乾舌燥,頭暈腦脹,這不就是初期中暑(熱衰竭)的症狀嗎?這種不舒服的反應,其實喝杯水加一點點鹽巴,就可以預防了,並不會太困難。
 
3)太冷:
    「乾、冷空氣」對於呼吸道過敏者,是常見的誘發因子。因此有些人一進冷氣房,就開始鼻塞,咳嗽,甚至氣喘發作,除了可能冷氣真的很髒之外,也表示這個人的過敏體質沒有控制好。在我的書《從現在開始,帶孩子遠離過敏》(親子天下)一書中有特別強調,乾冷空氣是你過敏疾病的期中考,吸到冷空氣會發作的話,表示你的體質還不及格,要繼續照著書本指示,藉由生活飲食與用藥調整到穩定。
    還有,太冷會不會容易感冒呢?這疑慮各位可以上網搜尋我的文章『著涼會感冒嗎?』,我先告訴各位答案:會,但影響只有一點點而已。另外,關節炎的長輩們也可能因為溫度驟降,而感到關節不適。
 
4)太悶:
    這也是我個人的經驗,有時候大家為了省電,或者是在公車、捷運上,一群人擠在一個空間裡吹空調,雖然是愛地球的表現,但難免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偏頭痛體質的人就開始頭疼了。
    
結論
吹冷氣感到不舒服,要找出根本原因,並且用正確的方法解決之。妖魔化冷氣機,想像出一個「冷氣病」來恐嚇自己,不但因噎廢食,也不是一個好的邏輯思維。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