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瑽寧醫師專欄 】
生長痛跟生長沒關係?!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六歲的阿德白天總是活力旺盛,但到了晚上快要就寢之前,卻時常跟媽媽哭訴「腳痛」。疼痛的程度有時輕有時重,位置也不很固定,但嚴重時可以在床上打滾加哭天搶地,直到媽媽拿萬金油搓揉個半小時,才能夠沈沈的入睡。隔天早上一起床,什麼疼痛都沒了,到學校依然生龍活虎,活蹦亂跳!
經過向親朋好友打聽的結果,媽媽才知道這是所謂的「生長痛」,這下的確是給了她一些安慰。因為阿德在同年齡的孩子當中不算高,如果因為有生長痛,可以讓他發育更好,那也算是值得啦。
「生長痛」這個毛病,好發的年紀在三到十二歲,高峰期大約就是六歲。大部分的疼痛都發生在傍晚之後,百分之七十都痛在腳---小腿、大腿、膝蓋等位置,雙腳一起發作居多,但也有單側的情形。疼痛可持續數十分鐘,甚至長達一小時,而且反覆的發作。大約百分之二十的孩子都曾經有這樣的困擾,算是門診很常見的主訴之一。
如果生長痛如媽媽所預期,是跟「長高」有關,那麼全世界生長痛最嚴重的,應該就是歐尼爾或姚明等籃球巨星吧!可惜生長痛的嚴重度,似乎跟身高無關。不僅如此,生長痛好發的「三到十二歲」年齡,甚至是兒童期生長最慢的時候,反而三歲前的嬰兒期,以及十二歲之後的青春期,是生長比較快速的階段。基於上述的理由,我們幾乎可以斷定:生長痛其實與生長沒有多大的關係!
漸漸的科學家發現,生長痛時常發生在兩種孩子:活潑運動量大的兒童,以及特別愛撒嬌、情緒化的小孩。而上述這兩個因素,的確足以解釋生長痛的起因。
研究者將曾經抱怨生長痛的孩子分成A組,沒有這個毛病的孩子歸類為B組,接著藉由一些重物壓迫四肢的測試,來考驗他們對於「疼痛」的忍受度。結果顯示,A組的孩子很怕痛,又愛哭,稍微一點重量刺激就唉唉叫,喊救命;反之B組的孩子就冷靜許多,相對也比較耐痛。
看來引起「生長痛」的神祕面紗,已經被逐漸的解開了。原來這些活潑好動的孩子,因為白天在學校快樂的追趕跑跳,腿部肌肉頻繁使用,造成了輕微的肌肉發炎和痠痛。但小朋友玩瘋了根本沒感覺,直到下午放學回家,甚至晚上快睡覺時,才進入情緒脆弱的模式;於是疼痛感突然上升,孩子開始鬼吼鬼叫,等著媽媽來秀秀,以撫慰他身心的疲憊。
心靈脆弱的時候,哪裡都可能痠痛。於是除了腿部之外,有些孩子的生長痛是喊手痛、頭痛、胸痛、肚子痛,但不管是哪裡疼,只要經過媽媽的溫暖搓揉之後,幾乎都可以自行緩解,隔天睡一大覺醒來,孩子食慾正常,活力旺盛,完全就是一個健康的模樣。我身邊有位同事說,生長痛應該正名為「媽寶症候群」,好像還挺貼切的。
一般的生長痛無需治療就會自動消失,國外的媽媽有時候不忍心孩子哭叫,會給吃止痛藥消炎,若偶一為之,倒也無可厚非。但小心過度使用止痛藥,可能孩子並非生長痛,而是有其他疾病,反而會蒙蔽症狀,延誤就醫時間。解決生長痛問題必須從「心」做起,睡前對孩子溫言軟語,面帶微笑,多多擁抱,讓他內心得到安全感,也比較容易進入夢鄉。當然也可藉由觸覺刷,冰敷,溫和的紓緩藥膏等等,輔助孩子轉移注意力,消除被誇大的疼痛感覺。
家長也必須謹慎注意,若有下列情形,可能不是單純的生長痛,而是有關節病變,或其他感染問題:
1. 疼痛的部位固定某處
2. 疼痛永遠只侷限於單側
3. 連白天也抱怨疼痛
4. 外觀上有變化,如紅腫、發熱等等
若符合上述四項其中之一,就必須請小兒科醫師查明,是否有其他的疾病存在。給各位做個參考。
現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專科醫師資格:小兒科專科醫師 、感染症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