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瑽寧醫師專欄 】
當哺乳遇上黃疸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愛莉今年三十六歲,懷了第三胎寶寶。之前因為不知道母乳的優點,所以前兩胎都沒有餵母奶,後來孩子也都有輕微的過敏體質。於是這一次她準備好了,上網讀了很多哺乳的資訊,希望這一胎能扳回一城,能親餵母乳至少六個月以上。這一天終於來到,寶寶出生了,愛莉馬上執行母嬰同室,親餵母奶,而且看起來吸的不錯,護士說姿勢很正確。

    住院第二天,護士說寶寶今天黃疸值有點高,10.2mg/dL,暫時不需處理,再追蹤即可。第三天是出院日,爸爸把嬰兒安全座椅扛來醫院,全家人滿心歡喜的要接媽媽與新生兒回家,不料醫生卻帶來令人沮喪的消息:寶寶黃疸值過高,15.3mg/dL,要住院照光治療。

    「那母奶怎麼辦?」愛莉緊張的詢問;醫生回答的輕描淡寫,每天有固定哺乳的時間,隨時可以進來餵奶,也可以擠出來給醫院存放。好吧,似乎也沒有別的選擇了,接著一陣手忙腳亂,這廂媽媽忙著辦出院,另一廂又得幫寶寶辦入院,手續辦了又辦,文件簽了又簽,突然一張同意書映入眼簾,上面約略寫著「若是三更半夜寶寶餓了,而媽媽擠出來的母奶又不夠多,不得已的狀況下,請勾選配方奶的品牌,或者自行提供」。

    愛莉楞了一下,拿出這張同意書和護士詢問,「可是我希望全母奶,完全不想要碰配方奶呀!」護士禮貌的回答:「媽媽請放心,只要母奶夠,我們絕對只是備而不用。」愛莉一時六神無主,也只好隨便勾選了其中一個品牌,和家人先回去,留下嬰兒一個人獨自在醫院日光浴,褪黃疸。

    愛莉雖然每天至少兩次,到新生兒加護中心哺乳,但畢竟並不是住很近,沒人可以隨時接送,所以剩下時間就只能在家拼命的擠奶。本來以為寶寶一天就可以出院,沒想到黃疸值照光之後雖然下降,停光之後卻又竄升,指數上上下下,三天過去了,寶寶還在醫院出不來。愛莉因為疲勞,壓力,母奶是越來越少了;寶寶也因為乳頭混淆,開始不太愛吸吮乳房,常常吸兩口就睡著,只想喝奶瓶。終於在第四天,當愛莉到醫院報到的時候,護士小姐告訴她,昨天晚上寶寶餓慘了,所以給了兩次配方奶,每次都喝將近70cc,超會喝的,黃疸也比較退了,恭喜。

    「恭喜?」愛莉突然歇斯底里的大叫,「你們把我的寶寶關在醫院,搞的我母奶都沒了,還讓他喝到了配方奶,然後現在你們跟我說恭喜?」本來產後就有點憂鬱的愛莉,此時此刻再也忍不住崩潰大哭,任誰來安慰也沒有用。

    自從推行母乳運動之後,新生兒黃疸的比例,的確有增加的趨勢。很多人誤解黃疸就是不好的東西,是一種疾病,然而這樣說並非完全正確。造成黃疸的原因是膽紅素過高,但其實膽紅素是一種優良的抗氧化物質,他可以幫助減少嬰兒出生時腦部缺氧的傷害,對新生兒而言是幫手不是兇手。

    然而膽紅素過高的時候,如果游太多進腦袋裡,卻可能引起嚴重的「核黃疸」,造成肢體障礙等等終身的遺憾。也因此,大部分的醫生是顧不得「膽紅素是好東西」這種雲淡風輕的理論,反而標準放的更嚴格,寧可錯殺一萬,不可放過一人,通通抓進醫院照光就對了。

    剛才說哺乳比較容易黃疸,然而與母乳相關的黃疸有兩種,一種叫做「哺乳性黃疸」(breast-feeding jaundice)與「母乳性黃疸」(breast-milk jaundice);「哺乳性黃疸」發生在寶寶出生後兩、三天,持續到一至兩週大,原因是媽媽的母乳量還不夠,寶寶輕微的脫水導致。至於「母乳性黃疸」才是因為母乳裡的成分所引起的黃疸,這種黃疸都發生在一週以後的嬰兒,持續到兩個月大。

    愛莉的寶寶,在醫生檢查之後,沒有其他疾病所造成黃疸的前提之下,那麼碰上的應該是哺乳性黃疸。處理方法,不是改餵配方奶,而是增加餵奶的頻率(每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半小時餵一次),避免讓寶寶連續睡四個小時以上不喝奶。很可惜的是,以台灣目前的醫療體制,通常寶寶一旦住院照光治療,很多媽媽的奶水就開始減少,最後只能靠配方奶介入。

    醫生能做些什麼?事實上我們也太過謹慎了。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2004年的診療指引(見下圖),三天以上的新生兒,照光的標準是18mg/dL,然而大部分台灣的醫院,超過15mg/dL就緊張兮兮,非住院照光不可的樣子。謹慎不是壞事,但如果住院一天後,檢查一切正常,沒有頭皮血腫,沒有感染問題等等,顯示寶寶為哺乳性黃疸,是否我們有這個膽量,讓寶寶回家繼續頻繁的親餵,把母奶量追高,也同時避免奶瓶混淆的發生呢?

    另一種情況發生在「母乳性黃疸」。比如說純母奶寶寶,過了一個月,皮膚還是一直黃黃的,每次檢驗黃疸值都還在10mg/dL以上。這時候周邊一堆「專家」的聲音就出來了:母奶容易黃疸啊,改配方奶吧!不然先改兩天好了,兩天後指數下降,再喝回去母奶呀!

    通常換了配方奶兩天,黃疸值的確會下降,但有些媽媽兩天後若恢復哺乳,黃疸值又會升上去了。然後寶寶就一直扎血,抽血,扎血,抽血,搞兩三個月,只能深深的佩服媽媽對餵母奶的堅持。

    醫生能做些什麼?月子中心能做什麼?其實我們又太過謹慎了。母乳寶寶若黃疸值居高不下,應該先檢查有無其他引起黃疸的原因,如果確定無其他因素造成黃疸,寶寶就算皮膚一直很黃,基本上可以不用理會之。母乳性黃疸基本上若數值小於18mg/dL,也從來沒有被報導過會造成核黃疸的。

    最近國民健康署特別提醒:雖然良性的母乳性黃疸越來越多,但其中有時候會隱藏著一些膽道閉鎖的嬰兒,必須在兩個月內手術,不容延誤,否則遺憾終身。但要從這些母乳性黃疸兒,抓出膽倒閉鎖的病人並不難,你我都做的到,靠的就是寶寶手冊上的「大便卡」。若嬰兒出現灰白、淺黃、淺綠色大便,則應高度懷疑為膽道閉鎖患者。如果光是使用大便卡不能放心,那麼新生兒黃疸於四週大時,可以抽一次血檢測直接膽紅素 (D-bil)及總膽紅素(T-bil)值,若直接/總膽紅素比值小於0.2(亦即直接膽紅素佔總膽紅素 20%以下),加上直接膽紅素<1.0mg/dl,則應該不是肝膽疾病。總之真的不需要給寶寶太頻繁扎血,幾乎每兩天都要痛一下,這樣他們真的會受不了。

 

 

    最後附上美國兒科醫學會,針對不同出生體重,出生天數,所規定的黃疸照光標準,給各位家長參考。

 黃疸照光標準:

 

出生體重

<24小時

<48小時

<72小時

<96小時

<120小時

>5

<1,000g

5

6

6

8

8

10

<1,500g

6

8

8

10

10

12

<2,500g

8

10

12

15

15

15

>2,500g

10

12

15mg/dL

18mg/dL

18

18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專科醫師資格:小兒科專科醫師 、感染症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