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瑽寧醫師專欄 】

帶孩子看醫生的『三勿四要』

 

  

我在最近一期的親子雜誌看到一篇「與老師寫聯絡簿的三不四要」,覺得還蠻實用的。同時我也聯想到許多家長在帶孩子看病時,不知道如何與醫師溝通,等到走出診間了,對孩子的病情還是一知半解。我想在看醫生這件事情上,應該也該有個「三勿四要」,讓家長能夠有跡可尋。



 

網路世代的來臨,知識在搜尋引擎之間一瞬之間爆炸開來,一般家長已經可以很容易地在媒體上得到醫學的資訊。然而欠缺專業的訓練之下,這些資訊並不好懂,而且不易分辨其真偽。

 

就我的觀察,網路上的醫療資訊有百分之八十帶有商業色彩,隱藏著行銷的訊息流傳著,目的就是希望讀者看完可以從事消費行為。這大部分的訊息也許不是由廠商第一手提供,而是藉由一般的民眾以訛傳訛式的分享出去,很快的就變成一種似是而非的「共識」,其實,都是錯誤的。

 

所以,當家長帶著這份錯誤的「共識」來到醫院時,有時候醫生很難抵擋這樣的輿論壓力,漸漸地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接受,以減少醫病關係的衝突。然而各位可以很明顯地看到,這對生病的孩子不見得是好事情。

 

有一篇刊登在《兒科》雜誌的報導,標題非常有趣,大意是:「和醫師一起討論治療方向,可以節省荷包」。研究內容發現,家長和醫師若溝通良好,能一同討論出適合的治療方向,就能減少跑急診以及住院的次數,醫療費用自然跟著降低。除此之外,病人有無保險、餵藥習慣如何,這些以病人為導向的療程討論,都可減少無效的醫療浪費。

 

也就是,下列的「三勿四要」,也許可以替您省點荷包:

 

1.    勿自行點菜。很多家長進醫院好像來到麥當勞,比較客氣的點「化痰藥、退燒藥」,胃口比較大的還會點「超音波、電腦斷層」,反正有健保付錢,牛排吃大塊一點比較實在。當然,牛排不是不能吃,而是這些藥物或是檢查,真的能夠幫助到您的孩子嗎?

 

藥物皆有副作用,檢查多少會有一點傷害性,這些對孩子負面的影響,都應該列入家長與醫師的考慮之中。不過我也鼓勵家長,向醫師詢問某種藥物或某種檢查的可行性,讓醫師來回答您的問題,並且替您做最適當的決定。

 

2.    勿批評謾罵。孩子生病了,爸爸媽媽難免心急,一旦診察過程當中不順遂,很容易情緒失控,出言不遜,甚至動手打人。這些行為應該是在任何公共場合都不適合,特別是在醫院裡,何況是有孩子在場。

 

在醫院裡,每個醫護人員的工作就是在幫助病人,過程當中也許點滴打不上(孩子的血管太細),或是檢查治療不易執行(孩子不願配合),或是等待的過程太長(等就算了,孩子餓到受不了一直哭泣),總之有各種原因讓家長生氣。

 

不過換一個角度想,兒科醫師與護士,不也是每天從早到晚在這些哭鬧聲中,找出孩子的問題,才能給他們幫助嗎?給孩子一個溫柔的擁抱,適度的安慰,陪伴孩子度過難關,會比踢倒治療車,對醫生拳打腳踢,或對護士出言恐嚇有建設性多了。

 

3.    勿利用醫師。利用醫師有很多種方式,比如說利用醫師開立對自己有利的診斷書,利用孩子看診可以比較便宜把全家人的藥都開在他身上,或是利用很熟的醫生插隊,擠單人房,要求特權等等。這些行為也許讓你得到利益,但是卻損害了其他同樣需要幫助,生病孩子們的權益。

   

其實孩子的健康,必須由醫生與家長一起承擔責任與合作。上面提到的是「三勿」,至於「四要」則是:

 

1.    要表達感謝。在這廉價醫療的世代,能夠支撐醫護人員最重要的力量,還是病人的尊重與感念之情。很多醫護人員之所以還堅守在醫療的崗位,沒有轉向醫美/自費健檢/保險業/賣藥,只是因為放不下那份照顧病人的昇華感;畢竟以現在的社會,要找到一個讓自己感覺每天對社會有所貢獻的職業,已經不是那麼簡單了。

 

所以不要小看您的一句「謝謝」,這帶有魔力的兩個字,會讓醫生護士所有的壓力都溶化,重新點燃因值班而耗盡的體力,並且繼續溫柔細心的呵護您孩子的健康。

 

2.    要瞭解病情。經過您表達善意之後,接下來請務必向醫師請教:「目前的診斷方向是什麼呢?」所謂「目前的診斷」,是醫師對於疾病有個治療的方向,但不見得是最後的答案。

 

醫師在看診的時候,腦海裡會同時出現很多疾病的可能,通常會選擇最常見的一兩種開始治療,如果反應不佳,才會進一步檢查或治療其他可能的問題。但不管步驟走到哪一步,家長有權利也有義務知道目前走到哪哩,才能配合醫師的腳步循序漸進。當然家長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說網路上查到的疾病),但盡量不要強硬的干涉醫師的整個思考脈路,有時反而顧此失彼。

 

3.    要表達用藥習慣。孩子雖然年紀相仿,但是用藥習慣卻時常南轅北轍。雖然大部分孩子愛喝藥水,但也有孩子很能吞藥,連眉頭都不皺一下。為了避免藥效不彰,或者是浪費藥物,家長應主動提供醫師孩子餵藥的習慣,比如說什麼樣的給藥頻率較容易配合執行?一天兩次?還是一天四次?孩子比較喜歡藥水?還是藥錠?等等。

 

4.    要知道危險跡象。離開診間之前,要多問一句:「除了預定的時間回診之外,如果提前出現什麼樣的跡象,要趕快主動就醫?」光是這句話,就可以免去許多無意義的跑急診,或者錯失黃金診斷的時機。家裡如果有比較焦慮的長輩,也可以藉由醫生的話,讓他們比較心安,「除非發生如此這般的情形,否則三天後再回診即可。」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專科醫師資格:小兒科專科醫師 、感染症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