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讓厭食寶寶愛吃飯的8大妙招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師徐裴莉

妝髮攝影/Bingo Bunny 賓果邦尼攝影

 

 

寶寶「食的習慣」是讓新手爸媽苦惱大事之一,寶寶吃飯時總是心不在焉,一頓飯往往要吃上1小時,讓照顧者好辛苦,也讓寶寶覺得自己好委屈,雖然爸媽不願意把吃飯搞得像酷刑,但不吃又擔心寶寶營養不夠,究竟用甚麼方式,才能寶寶讓願意將食物吃光光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師徐裴莉將傳授8大妙招。

 

孩子正常的飲食進程

一般來說,孩子的飲食進程自出生後到4個月主要食物為母乳;之後開始嘗試副食品則分為「適應期」、「訓練期」與「進步期」等3個時期,如下圖所示。此外,孩子的萌牙發展亦是飲食質地選擇的考量之一。徐裴莉營養師表示,目前已有文獻證實,在副食品階段能夠利用食物質地的變化,能幫助孩子訓練口腔咀嚼功能,不僅可以增加進食能力,更可促進腦部發育!

 



盤點孩子不愛吃飯原因

關於副食品添加時機,有人說4個月,也有人說6個月開始。徐裴莉營養師認為,需依孩子的發展狀況,並評估下列幾項要素:

1.寶寶56個月頸部變硬、能坐起時。

2.寶寶看到大人吃飯,表現出有興趣的時候。

3.寶寶體重為出生時的2倍時。

4.寶寶奶量一天超過1,000c.c.

5.寶寶發生厭奶期時。

 

其中以第1項最為重要,表示孩子的肌肉、骨骼慢慢成熟,具有一定的支持度;而其他4項中再符合2項即可開始嘗試副食品。徐裴莉營養師建議,照顧者餵食時能讓孩子能坐著並以湯匙餵食最為理想,避免躺著吃發生嗆咳引起吸入性肺炎,同時讓孩子口腔適應不同的給食工具。她也提醒,照顧者給予副食品不宜過晚,除非孩子有特殊狀況,否則最晚不應超過9個月,避免影響口腔肌肉咀嚼功能,也容易發生過敏問題。

 

食材選擇方面,剛開始以不易引起過敏、略具甜味又可變化濃稠度的「全榖根莖類」為佳,並配合質地慢慢變化,以米為例:米湯→米漿→米糊→十倍粥→七倍粥→五倍粥→軟飯→米飯。由於麥穀類、地瓜、山藥、南瓜、紅豆、綠豆等均屬全榖根莖類,可更換嘗試。若孩子適應良好,再搭配蔬菜類混食,水果類則以果汁或果泥在餐後給予。8個月起開始增加豆魚肉蛋類,1歲後,市售全脂鮮奶等乳品類也可嘗試食用。徐裴莉營養師表示,上述是一般通則,事實上只要孩子飲食適應良好,反而鼓勵照顧者可以少量、多種類食材經常變換餵食,除增加口味變化,兼顧營養增加抵抗力,甚至許多兒科專家也證實,嘗試多種食材反而可以改善腸道耐受性(tolerance),減少食物過敏發生。

 




讓孩子胃口大開的8大妙招

1.避免過晚給予副食品:應於出生後46個月予以嘗試副食品,此時正值孩子咬合與口腔相關的反射作用整合,口腔相關部位(嘴唇、臉頰、舌頭)彼此間運作趨於協調,而慢慢出現咬、咀嚼、閉合等動作。透過副食品的給予,讓孩子適應,讓孩子適應流質以外的飲食質地,如泥狀、細軟、半流質等,促進咀嚼及吞嚥功能發展。

2.變化烹調方法及菜單內容:不時變化咖哩、糖醋、茄汁、紅燒、烘焙等料理方式,同時改變食物外形,例如做成星形、愛心、卡通人物等,再巧妙搭配顏色變化,促進孩子進食意願。

3.透過孩子喜歡的事物誘導:利用故事繪本或孩子喜歡的偶像,強化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及偏食的後果,增加孩子對於該食物的接受度。

4.父母以身作則並適時讚美:廣泛給予各種食物,父母以身作則吃給孩子看,並鼓勵孩子嘗試,即使只吃一小口,也要讚美孩子嘗試進食的努力,之後不定期出現這項菜色,讓孩子習以為常,降低抗拒感。

5.用餐時間規律:適時讓孩子有空腹感,固定三餐的用餐時間,每次用餐應於3040分鐘吃完,若孩子不好好吃飯,時間一到便結束用餐(這是很合理的堅持),下次用餐時間則是3小時後的點心時間(孩子很餓時可提前半小時)。「點心」是點到為止的意思,像是小餐包12個、綠豆麥片1小碗、鮮奶1杯、布丁1個或水果1份等,不鼓勵孩子於點心時間吃太飽,否則又會影響下一餐的正餐進食狀況。

 

 

徐裴莉營養師

現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科營養師

專長產婦營養、幼兒營養、糖尿病衛教師、腎臟病衛教師

學歷/靜宜食品營養系研究所

 

※原文刊載於2017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做家事‧營造親密時光  

從孩子自身動手做起‧專注且樂在其中

 

文/彰化基督教醫院職能治療組組長陳宜男職能治療師

妝髮攝影/Bingo Bunny 賓果邦尼攝影 

 

 

做家事主要目的,在於「服務家庭生活,使每個人日常活動能具有次序性和流暢性」。因此,首先就應該建立正確觀念:家事並非苦差事,而是一件值得全家人參與的愉悅之事!

 

「家事,意指家庭之事,多半為環境清潔事務為主」。康寧大學嬰幼兒保育系講師楊琳表示,透過上述對於家事的定義,可了解到家事並非只是父母需承擔的部分,而是身為家庭每一分子,都有責任參與和協助。

 

家事‧親子互動時刻

除了最基礎的定義外,家事女巫林素芬更加入新的觀點來說明「何謂家事」。她認為,「『做家事』是親子間很重要的相處時間」;藉由這段時間,進行親子間的交流、磨合、互動,進而建立更深厚的關係。



 

別當成無趣例行公事

早期人與人之間相處比較直接,面對面的方式居多。然而,隨著時代演變,3C生活用品盛行,時至今日,就算兩人共桌用餐,卻往往只是低頭盯著手機螢幕,僅透過傳送Line訊息來對話,人際關係疏離許多。

林素芬老師認為,21世紀出生的孩子,成長過程中必定少不了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3C用品,連帶會影響這一代的思維模式。因此,以往那套「做家事=完成家中事務」的線性思考,對孩子來說可能太過單調、無趣,甚至過於沉重。



 

交誼‧家事新功能

因此,她認為今日的「做家事」不只是分擔家務,更應該提升功能,增加「交誼」部分。簡單來說,「做家事」是家庭每一分子都應參與之事,但不是父母在心情不佳時不得不做的事情,更不是他們單方面強迫、命令孩子的作為,而應該是一件「主動做了會讓自己心情好、大家開心的事情」。

 

1歲起‧從丟尿布開始

楊琳老師認為,大約孩子1歲半開始訓練大小便之際,就可學著參與家事。舉例來說,讓孩子自己丟棄換下來的紙尿褲、把尿濕的褲子丟入水盆泡水、用抹布將尿濕的地板擦乾淨,都能算是協助家事。不妨善用生活周邊的小事物,「用孩子已聽得懂的指令或常見物品名稱,引導他,使其拿取擺放歸位,營造家人互助合作的機會,就是一種簡易的家事協助」。

  

最佳時機:會玩3C產品時

隨著孩子的大、小肌肉動作發展趨於成熟,手眼協調有一定程度,父母就可嘗試慢慢讓孩子接觸家中事務。林素芬老師表示,「當孩子何時開始玩平板電腦,就可以同時學習做家事」,例如簡單地幫媽媽收毛巾、小衣服,或是將不玩的小車子、小積木放到收納箱內等。自然而然,就像平日吃飯、睡覺,是每天固定且習慣的動作,而且是不帶壓力的。

 

心甘情願‧自然投入家事

在讓孩子學習做家事的過程中,家事做得到位與否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心甘情願」。

林素芬老師認為,家事不該與壓力劃上等號,而是應懷抱「快樂和專注的心」去做,才不會讓孩子對家事產生苦差事、懲罰等印象。也因為樂在其中,所以能夠引起興趣去積極學習相關方法、努力精進,往「做好家事」的階段邁進。

 

 

※原文刊載於2017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女性生過小孩,老得比較快?

文/陳詩婷

 

生養孩子勞心勞力,不少媽咪在意產後身材變形、皺紋也出現了,擔心生完小孩會不會就成了不折不扣的「黃臉婆」,而且還會老得比較快;相反的,沒有生產過的女性,沒有經歷生養小孩的過程,所以會老得比較慢,這是真的嗎?

藝人小S產後依然年輕美麗動人,保持著一副令人羨慕的好身材,舉手投足之間,更增添一股優雅動人的氣質,包括藝人隋棠、六月、范瑋琪等眾多女星都生過小孩,但外觀上似乎完全沒有洩露生產過的痕跡,依然逆齡成長。

然而,不少媽媽卻面臨生產後不僅身材走樣、臉色黯淡,連大嬸味都出來了,整個人好像突然老了好幾歲。網路傳言:生過小孩的女性老得快,有人則說不生小孩才容易變老,生產跟女人老化速度快慢到底有沒有關係?

 

放心!生產不會老得快 

「懷孕、生產並不會讓女人變老。」中醫師陳峙嘉笑稱,其實,懷孕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雖然懷孕生產必定會在身上留下痕跡,但並不會使得女性老得比較快。一篇刊登在《PLOS ONE》的研究就說,孩子生得越多,母親體內的生命時鐘反而能延長,讓女人更長壽,這是因為懷孕時女性荷爾蒙大幅提升,促進身體的抗氧化作用,反而能夠讓生命時鐘暫停。在眾多科學家的觀察過程中也發現,生越多胎的媽媽,相較於沒生過孩子的女性,身體的年齡更年輕。

 

生產完之後的婦女會老得比較快,原因多半是月子沒做好的關係。醫師觀察發現,很多女性朋友坐月子期間沒有好好調養、帶孩子勞累過度,加上做完月子後馬上接續上班,又一邊照顧小孩,蠟燭兩頭燒。因為中醫認為,生產是婦女的大傷,如果沒有好好調養,又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反覆抽取體內元氣(腎氣)來使用,當然容易老得快。

 

生不生小孩與何時停經沒關係

網路上好多文章瘋傳,生過孩子的人,因為子宮得到休息,所以,更年期會來得比較晚,這是對的嗎?「其實不見得。」陳峙嘉說明,女性停經的早晚與生不生小孩沒有太大關係,停經主要與體內腎水有關,也就是元氣多寡。

 

《黃帝內經》有一個週期理論,是以「腎水」為基礎,描述女性的腎水從無到有、從有到盛、從盛到衰的關係。主要內容說明,女性身體每7年會有1個明顯的轉變,28歲是女性的巔峰,到了49歲腎水慢慢停止後,就會停經,所以,更年期早到、晚到,是以腎水多寡為判斷標準,跟有沒有生小孩沒有太大的關係。

譬如經常熬夜晚睡、日夜顛倒,飲食不正常,喜歡油膩、甜食等增加身體負擔的食物,再加上毒素沒有確實排除,身體一方面沒有得到足夠的休息,另一方面又反覆接收到不好的食物,腎水在不斷供給的狀況下,剛開始會出現口乾舌燥、嘴巴破、便秘、皮膚粗糙等陰虛火旺的現象,倘若置之不理,隨著年紀漸長,腎水提早用完,更年期就會提前報到了。

 

5個變老的警訊

依照《黃帝內經》的週期理論,女性生命的巔峰期在於28歲,意思是說女性一過了28歲,生命就會開始走下坡,所有的生化反應都會慢慢降低,而到了35歲,面容開始憔悴,頭髮也開始脫落,牙齒開始無光彩;到了42歲,女性的面容更加無光彩,頭髮也漸漸斑白。到了49歲,女性體型衰老明顯,月經停止,腎水越來越不足,子宮也會跟著開始老化,所以,才會越來越不容易懷孕。以上是《黃帝內經》說明女性衰老的過程,以下的5個現象是提醒女性朋友已經邁入衰老的警訊。 

 

◆臉部氣色差

皮膚氣色是女性衰老的指標,如果發現氣色黯淡、沒有光彩,正說明了已經邁入衰老初期了,這是腎水開始慢慢減少的第一個症狀;接著皮膚會缺水鬆弛,開始出現令人不悅的皺紋,特別是三八紋、淚溝、法令紋及木偶紋。另一方面,眼週也是容易老化的位置,除了小細紋之外,眼週肌肉也會慢慢鬆弛,出現眼袋、黑眼圈等狀況,使人看起來沒有光彩。

 

◆經期縮短或拉長

月經週期的變化是卵巢功能的表現之一,如果發現月經經期慢慢縮短,也許小於25天,甚至是20天,則代表子宮與卵巢已經出現老化了;另一方面,也有人是以月經週期拉長來表現,如果經期老是拖到40、50天才來的話,也說明卵巢與子宮已步入老化的過程。

 

◆容易掉髮

別忘了,頭皮與臉皮是同一張皮,絕大多數人在保養肌膚時,通常忘了頭皮也要一起保養,其實,女性過了28歲之後,頭皮與皮膚一樣會開始逐漸老化,有別於臉上表現的氣色,頭皮的老化顯現方式是頭髮變白、開始掉髮。如果發現有頭髮白或開始出現掉髮的狀況時,說明身體機能已經逐漸老化了。

 

◆臀部下垂

人的老化也可從臀部看出來,渾圓緊實的臀部是所有女性所嚮往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臀部也會老化開始外擴,大多數人都忽略臀部是保護女性髖關節最重要的部位,一旦下垂鬆弛,也意味著保護髖關節及髖關節內部的腹腔的能力下降了。建議平時除了避免久坐不動之外,也應該練習增加臀部肌肉的運動,像是往後抬腿、深蹲、有氧舞蹈等方式,來增加臀部的肌肉組織,以保護女性最重要的髖關節。

 

◆膝蓋酸痛

天氣濕冷、下樓梯讓妳膝蓋無力酸痛嗎?小心!這代表妳已經邁入初老症狀了。研究證實,女性關節退化的比例是男性的10倍,且年齡層有越來越下滑的趨勢,臨床發現,越來越多年輕30歲多歲的女性,已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的初期症狀。

 

實際上,膝蓋扮演支撐人體重量的重要腳色,膝關節會不舒服,主要是因為膝蓋軟骨的磨損,導致活動時容易出現喀喀聲響,特別在負重過度時,像是上下樓梯、爬山等會出現酸痛無力的感覺,建議平時應該做大腿肌肉的訓練,分散膝蓋承載身體重量的強度,有助緩和膝蓋退化的不適。

 

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輕的3撇步

延緩老化是所有人努力的目標,每個人都想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再小一點,不過,該怎麼做是有訣竅!陳峙嘉說,除了平時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之外,保持心情的愉快,讓肝氣疏通,加上定期運動,補充能夠抗老化的營養素,就可以自然而然凍齡囉! 

 

1.絕對不熬夜

「幾點睡算熬夜?」其實,只要超過11點睡就算熬夜!陳峙嘉說,中醫講究時間醫學,認為人的生活除了配合四時養生之外,也應秉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生活。無奈現代人生活繁忙,調查顯示半夜1點後才睡的台灣民眾高達27.3%,由於晚上11點是膽經值班,是身體努力排除毒素的最佳時機,如果超過11點還沒睡,身體排除毒素的能力就會大大降低,人就容易顯老。

 

2.多吃膠質食物

膠質是女性抗老化的最佳保養品。為什麼呢?因為膠質是人體中一種非常重要的蛋白質,存在於結締組織中,是韌帶、肌腱、細胞外間質、眼睛角膜等主要成分,可使皮膚保持彈性,減緩皺紋的形成。常見食物如白木耳、黑木耳、秋葵等食物,別忘了要搭配維生素C一起攝取,合成膠於蛋白的作用會更棒。

 

3.一定要運動

地心引力是人老化無可避免的殺手,但藉由訓練身體的肌肉,有助對抗地心引力對身體的影響,特別是臉部肌肉、背部、臀部、大腿等核心肌群,建議要時常鍛練,有助延緩老化的速度。

 

 

【內容出處:常春月刊 406期】

 


【黃瑽寧醫師專欄】

教養遇上挫折,卻是求助無門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我因為主持【愛+好醫生】節目,出訪了一個家庭,這位母親的孩子,今年已經六年級。訪談的內容大略是孩子不聽話,為了許多生活上的規矩反抗母親,甚至說謊連連等等。現場轉換到愛家顧問團,熱心的專家們紛紛的拋出「同理心」、「親子溝通」、「溫柔而堅定」等等建議,也幫孩子從兒童發展的角度,解讀心理的困擾。節目錄製到一半,導演卻喊了暫停,他說:「我們不斷的同理孩子,這角度當然是很不錯,但誰來替媽媽說句話呢?這位媽媽在教養遇上了極大的挫折,我們能怎麼幫助她?」

       是啊,當孩子生病了,我們都知道可以找醫生幫忙,但是當教養出現困境,父母感到挫折的時候,我們能找誰幫忙呢?

 

親職教育是門學問

       跟各行各業一樣,父親母親這個職份,是需要學習的。現代社會變遷這麼快速,孩子的成長環境跟以前早已不同,很多新手父母等孩子出生之後,才慌了手腳,發現做父母原來不是「愛孩子」三個字,就可以游刃有餘的。面對教養的挫折感,許多父母都承認,親職這檔事兒,有時候真的可望有一位老師或專家,來幫助解決困境,以維繫良好的親子關係。

       台灣有許多很棒的親職教育專家,有人寫書,有人寫專欄,也有人辦講座演講等等。經由這麼多專家的努力,很多的父母可以藉由媒體的管道,學習到基本的親職常識,將育兒的大方向掌握住。但只認識「教養常識」並不足夠,看著雜誌專欄文章,父母心理可能想著:「我的孩子跟你寫的好像有點不一樣,而且這招我使用過,似乎不太管用,另一招則是根本做不到,那我現在又該怎麼辦呢?」

        我身為兒科醫師,同時對親職教育有濃厚興趣,因此時常在門診扮演這種「理論與實際演練」的橋樑,試圖給予爸媽「客製化」的親職建議,幫助他們化解挫折與無助感。但正規的親職教育,更需要的是一個團隊,長期的追蹤,不斷提供「適性適人」的彈性調整,這些都不是我一人之力所能提供的。而這樣的團隊在台灣有沒有呢?當然有,但是非常的少,而且如果我不告訴您,大部分的人也都不知道去那兒找。

 

美國兒科醫學會正視親職教育資源缺乏問題

       美國兒科醫學會在最新一期的雜誌,也一樣點出了美國父母在教養上遇到挫折,也時常求助無門的困境。各種家庭與親子關係的研究,都已經明白顯示:兒童情緒、親子關係、外在行為,是三個密不可分的教養因子;而美國將近十分之一的孩子,因為兒童期沒有受到良好的情緒教養,以及處於緊張的親子關係,導致一輩子的心理陰影,並且誘發出外在的過動行為、衝動行為、暴力行為、憂鬱或自殘傾向等等。

       研究也顯示,如果家長有得到良好親職教育,尤其是有「實證醫學」的正確親職教育(不是自己發明要嬰兒爬天堂路那種),長期下來對孩子的心智發展,是有正向的幫助。這些正統的親職教育課程,大致上都有三個共通方向:一、正向鼓勵;二、忽視無傷大雅的調皮搗蛋;三、溫柔而堅定的規勸少數嚴重犯規行為親職教育越早開始,父母在孩子年齡越小的時候可以學會,對孩子幫助就會越大,而且可以大幅減少某些精神藥物的使用機率,反之大腦傷害已經造成之後,就很難再改變了。

       講了那麼多,最重要的問題還是:家長要去哪裡找這類的資源呢?在美國,有幾個經過實證醫學認可的親職教養課程,比如說PCITTriple PNFPHNC等等(全名都很長就不贅述了)。在這些網站上都有資源分布地圖,讓父母輸入自己住的地方,然後尋找鄰近的親職教育機構尋求幫助,就好像在找診所醫生地址是一樣的道理。

       然而即便在美國,這些資源還是非常缺乏。有需求的孩子這麼多,能提供服務的專業人士卻是這麼少,美國兒科醫學會因此呼籲,期待更多的有志之士,包括兒科醫師,一同加入親職教育的行列,來填補這個極大的空缺。

 

台灣更是迫切需要有實證醫學的親職協助

        在台灣,我所認識的親職協助包含友緣基金會、楊俐容老師的協會、莫茲婷老師的協會、以及一些私人的幼兒教育機構等等,他們都有提供一對一的專業親職諮詢。但是這些單位能服務的人數,肯定是供不應求,加上沒有本土實證數據的資料支持,導致當台灣父母當教養遇上挫折的時候,依然是求助無門。我深深期望未來十年,能有更多的專業人士投入親職教育這個領域,讓每一對父母從寶寶零歲開始,就能擁有與孩子相處的美好時光。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心情很Blue?擺脫孕期+產後憂鬱

 

採訪撰文/陳惠玲

責任編輯/湯佳珮

諮詢/嘉義長庚醫院精神科助理教授級主治醫師蔡景淑

攝影/檸檬巷館

梳化/徐筑芳

Model/王可潔(※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 

 

日前新聞報導產婦帶著嬰兒跳樓輕生的憾事,無論孕期及產後,媽媽的心理健康都不容忽視,本篇深入討論孕期及產後憂鬱的樣貌,並提供自我檢測的方式及自我照顧策略,讓每一位迎接新生命的媽媽都能盡情享受生命帶來的喜悅。

 

懷孕特別容易罹患憂鬱症?

懷孕是喜悅的事,但對一個即將成為母親的女人而言,卻也伴隨著許多有形及無形的壓力,如孕期與產後的生理不適、生活習慣的改變、夫妻關係的調適、寶寶的健康、及哺育孩子的重擔等,都牽動著準媽媽的心情。除了期待,其實準媽媽們,更常需要面對緊張、焦慮、憂鬱等情緒。

因此,是否懷孕特別容易造成憂鬱症呢?嘉義長庚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蔡景淑表示,其實憂鬱症是一個極為常見的精神疾患,懷孕期間出現憂鬱症的比例並不會高過原本憂鬱症的發生的比例。只要適當的處理各種負面情緒,準媽媽便能順利度過孕期,迎接新的人生階段。

 

孕期憂鬱影響胎兒健康

蔡景淑醫師提到,準媽媽們會在懷孕期間出現憂鬱症狀的危險因素有下列幾項:1.青春期懷孕、2.未婚、3.經濟條件差、4.缺少社會支持、5.曾有憂鬱性疾患、6.近期出現負面的生活事件。而孕期憂鬱若未妥善治療,對孕婦及胎兒都將帶來許多影響,除了會導致孕婦本身營養不良、產前照顧差之外,還會出現子癇前症、抽菸、飲酒與其他物質濫用和自殺的風險,另外也會提高流產、早產、胎兒出生體重過輕、胎兒日後出現睡眠問題,及語言和行為發展異常等機率。因此蔡景淑醫師提醒準媽媽的家人及朋友,給有憂鬱症狀的準媽媽多一些關心與支持,協助及早就醫。

 

深入認識產後憂鬱

蔡景淑醫師提到,近期大部分的文獻將生產後的情緒障礙分為三大類,以下便依這三類的情緒障礙分別說明症狀、發生原因、治療方式及注意事項,讓產婦及身邊的家人能夠對產後可能面對的情緒障礙有所認識及預備:

 

產後情緒低落:

產後情緒低落,屬於最輕微的產後情緒障礙,約15%85%的產婦在產後十天內會出現低落的情緒,大部分在產後第五天出現,憂鬱的狀態維持時間大多不超過兩週,主要的情緒表現為心情時而低落時而愉悅、躁動、哭泣、疲憊與困惑等,較容易發生在之前即有與懷孕無關的憂鬱病史與經前不悅症的婦女身上。治療上僅需心理支持與疾病衛教即可,所以讓產婦能有情緒上的宣洩與支持在此刻非常重要。

 

產後重鬱症:

產後重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其整體的盛行率為10%15%,一般在產後四週內開始出現與重度憂鬱症相似的症狀,包括情緒低落、無法感受到快樂、認知能力下降、睡眠品質差、胃口改變(吃不下或吃太多)、罪惡感與無法給予新生兒適宜的照顧等。相關研究指出,產後重鬱症的好發時期為產後二到六個月之間,最高的機率出現在產後九十天內。依嚴重度的不同,大部分持續時間為三到六個月,少部分的患者會持續一年。容易出現產後重鬱症的因素有年輕產婦、不預期懷孕、收入不穩定、婚姻衝突、缺乏支持系統、憂鬱症病史、患有經前不悅症或孕期憂鬱/焦慮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產後重鬱症患者可能會對自己無法克盡母職而自責,而出現自殺或帶嬰兒一起尋死的行為。治療上與一般重鬱症無異,但對於仍哺育母乳的產婦,抗憂鬱劑種類的選擇則須特別謹慎。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71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嬰兒與母親】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