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新生兒喝奶3狀況:溢奶、吐奶、嗆奶

 

採訪撰文/陳萱蘋

諮詢/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長周琪

攝影/Joe Chen Photography

演出/mommy:黃楓雅、baby:王佑翔(※照片與內容無關)

 

吃和睡是新生寶寶的人生大事,吃得飽才能順利地成長發育,然而寶寶奮力吃下去的ㄋㄟㄋㄟ,有時候卻吐了出來,發生溢奶、吐奶、嗆奶之際,爸媽應該如何處理?其中又可能隱含著哪些健康疑慮呢?


狀況1:溢奶

正在喝奶或是剛喝完奶的寶寶, 從嘴角流出少許的ㄋㄟㄋㄟ,這就是「溢奶」,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長周琪指出,有時候寶寶喝奶時吸得太急、太快,口中的奶來不及吞嚥,奶就會溢出來,尤其是用奶瓶喝奶時,只要輕輕擠壓奶嘴孔就有許多奶流出來,便容易出現溢奶狀況。

 

偶爾溢奶應無大礙

如果寶寶平時喝奶狀況都很正常,只是偶爾口中的奶沒有吞下去而從嘴角流出來,應該是不會有什麼問題,除非寶寶有吞嚥的困難。周琪醫師提醒,寶寶溢奶的質地與喝下去的ㄋㄟㄋㄟ應該差不多,如果吐出來的奶顏色有異樣,可能就不是單純的溢奶,而有病態的疑慮,應該儘速求助於兒科醫師。

 

發現溢奶趕緊擦拭

有些爸媽在寶寶溢奶後,便一直幫寶寶拍打嗝,或是誤以為寶寶已經吃飽了,就不再給他喝奶,這都是錯誤的做法!周琪醫師指出,看到寶寶溢奶,爸媽只要趕緊擦拭清潔即可。

 

預防溢奶的發生

奶嘴孔大小要合宜

想要預防寶寶溢奶,周琪醫師建議,提供喝配方奶或是瓶餵母乳的寶寶適當大小的奶嘴孔,否則若是奶瓶奶嘴孔太大,寶寶吸一口就有太多奶擠出,來不及吞嚥而從嘴角溢出;如果奶嘴孔太小,寶寶得拼命地用力吸,等到真的有吸到奶時同時也吸了不少空氣,也就容易嗆到而溢出來,因此,奶瓶的奶嘴孔大小非常重要,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不要很餓才餵奶喝

不要等到寶寶很餓才餵他喝奶,過於飢餓的寶寶看到ㄋㄟㄋㄟ就會奮力猛吸,有時候來不及吞而溢奶,爸媽應該觀察寶寶的生理需求,固定時間餵食。

 

狀況2:吐奶

嬰兒時期的寶寶蠻常出現吐奶的情況,周琪醫師解釋,這是因為寶寶食道與胃連接處的賁門括約肌尚處於較為鬆弛的狀態,喝奶時常常一併把空氣吞下去,肚子裡有許多空氣與ㄋㄟㄋㄟ,若沒有適當打嗝讓氣體排出來,當氣體衝出時會連帶地將牛奶帶出來。

 

從吐奶顏色查異樣

一般吐奶應該是呈現乳白色或是乳塊,這類型通常較沒有大礙。但若是寶寶吐出來的奶帶有血色,可能意味著某處出血了,像是嚴重吐奶的寶寶使得食道產生裂痕而讓吐奶有血色,不過,若為純母奶哺餵,也可能是媽咪的乳頭破損,寶寶吸到乳頭的血而使吐出的奶是粉紅色。如果吐奶帶有綠色,就是含有膽汁,當寶寶的腸子阻塞時,才會連同膽汁一起吐出來,這些爸媽都要留意。

 

觀察寶寶吐奶頻率

觀察寶寶吐奶的頻率,爸媽會想知道一天吐幾次奶算是過於頻繁?對此周琪醫師指出難以定義,不過,新生寶寶通常每34個小時會餵食一次,若幾乎每次都會吐奶,爸媽就會受不了而帶寶寶來求診。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育兒生活】20171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育兒生活】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中西醫觀點   懷孕發現子宮肌瘤不擔心

 

/洪郁鈞

採訪諮詢/台北慈濟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暨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張致遠醫師‧珍仁堂中醫診所中醫師謝岳峰

攝影‧化妝髮型/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懷孕時發現子宮肌瘤,讓孕媽咪憂心忡忡,既便孕期中無法積極治療,卻也慶幸多數情況都能順利完成分娩。

 

肌瘤位置關係大

得知懷孕時,心情常是既忐忑又興奮,但若此時產檢醫師透過超音波發現子宮肌瘤,往往會讓孕媽咪憂慮不安,一方面擔心危及胎兒,另一方面也害怕孕產不順利。子宮肌瘤顧名思義,為生長於骨盆腔內、自子宮平滑肌增生出來的瘤狀組織,因此又稱為子宮平滑肌瘤,大多為良性腫瘤,因為通常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而可能於懷孕產檢時才被發現。

 

台北慈濟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暨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張致遠醫師表示,若將子宮比喻為房子,子宮肌瘤依其生長的位置可概分為三類,即垂掛在房子外(如:有蒂子宮漿膜下肌瘤或較為突出之韌帶內子宮肌瘤)、長在牆壁中(如:壁內肌瘤或較為突出沒入肌肉層之韌帶內子宮肌瘤)或長在房子內(如:黏膜下肌瘤),就症狀而言,連接子宮垂掛至子宮外的肌瘤通常較無症狀,也最不容易影響胎兒,只有在肌瘤長大、大到壓迫其他器官時,才比較可能有臨床症狀出現,如:壓迫到腹腔內胃腸道,就容易脹氣;壓迫到膀胱,就容易頻尿等。而若肌瘤長在牆壁裡(子宮壁中),通常症狀也不見得明顯,對胎兒的影響則視肌瘤長大時,方向是往子宮腔內突出或是往腹腔(子宮外方向)突出,若是往內生長,就可能因為佔用到子宮腔內空間而影響胎兒,並依位置與生長狀況增加胎位不正或早產等併發症的可能性,若往外長大,則出現壓迫效應,即壓迫到孕媽咪其他器官而所出現的不舒適症狀。第三種情況為肌瘤長在子宮腔內,此類型的肌瘤通常比較容易造成不孕或早期流產(例如:因長在子宮內膜上,造成著床不易,或是影響胚胎成長),順利懷孕後,也因為與胎兒共用空間,而有增加早產可能性或胎位不正的風險,但不致於造成畸胎或影響胎兒健康。

 

發現肌瘤仍可完成分娩

張致遠醫師指出,大部分的子宮肌瘤都能與胎兒和平共處,並順利完成分娩,但因為受女性荷爾蒙刺激的影響,子宮肌瘤在懷孕期間多半仍會持續長大,容易讓孕媽咪的妊娠生活造成比較多的不舒服,例如:壓迫造成的不舒服、肌瘤成長過速而因養分供應不及而壞死發炎造成的疼痛或子宮早期收縮等。子宮肌瘤的疼痛通常是孕媽咪最難以忍受的不舒適,疼痛的發生總讓媽咪冷汗直流,懷孕中期,子宮肌瘤有時比較容易快速發展,造成疼痛的原因包含血液循環供應不佳,使血液輸送無法直達肌瘤深處而造成缺血壞死,或有蒂的肌瘤根部扭轉等所造成的疼痛,此時可請醫師協助開立安全的止痛藥物緩解疼痛。此外,即便懷孕時發現子宮肌瘤,也不盡然沒有機會自然分娩,唯必須視其生長狀況、位置與對胎兒的影響,方能做出判斷。

 

子宮肌瘤與不孕

張致遠醫師強調,許多女性經常誤會子宮肌瘤是造成不孕的原因,事實上,除非是肌瘤生長的位置明顯對懷孕形成阻礙,否則通常不會是造成不孕的主因,臨床上,治療女性不孕,通常是在其他原因都排除後,才會進一步考慮處理子宮肌瘤來增加受孕機率,而若想懷孕前動手術拿掉肌瘤,一般也不會增加不孕的機會,除非是肌瘤深入子宮肌肉層太深,才有可能對子宮造成比較大的影響,否則多半不會因此傷害子宮而導致不易受孕或著床,只是手術過後,需視動刀位置避孕至少6個月以上,待傷口復原才能再次準備懷孕。

 

 

※原文刊載於2017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李李仁:回家,是我工作最大的動力

 

作者:賓靜蓀 (親子天下)

劉潔萱攝

 

曾經獲得金鐘獎最佳男配角的李李仁,是演藝圈出了名的好爸爸,他感謝妻子陶晶瑩「很會營造家庭的好氣氛,讓每個人都喜歡回家,給我很真實的安全感。」最近,他們更將加入自學家庭的行列.....

 

演藝圈以「全方位無死角新好男人」著稱的演員李李仁,是出了名的好爸爸。他和妻子陶晶瑩及一子一女的親密家庭,也一向令人羡慕。

在新片《心靈時鐘》(註)裏,李李仁破例飾演一位因畏懼還債壓力而自殺的父親,留給妻子和兩個小孩來不及道別的遺憾,藉著收到爸爸的遺物,才走出內疚和傷痛。

自認「不會想不開」的李李仁,被導演蔡銀娟願意花一年多時間說服他的熱情感動。除了藉影片提醒「珍惜和親愛的家人在一起的時光」,他還想傳達「信任」的重要,「若劇中的爸爸相信,和家人可以一起熬過這個難關,就不會自殺,」李李仁說。

今年42歲的李李仁,的確不曾被困難擊敗過。生長在單親家庭,私立十信高職畢業後,16歲就開始打工,擺地攤、開計程車.....各種工作只要能賺錢幫助媽媽,他都做過。但「藝人」這個「不太踏實」的職業,卻從來不在他的選項裏,「我甚至連明星夢都沒做過,」他對《親子天下》表示。但他不斷遇到這樣的詢問,和媽媽討論後,他答應一試。

結果卻成為他至今最挫折,最想哭的記憶。23歲那年,他和另5位新人,接受經紀公司一年多的歌唱訓練,被包裝成實力派偶像歌手,每人發了一張唱片,但每一張都賠錢,公司只好宣佈倒閉。

覺得自己的能力被否定,突然不知自己能做什麼,李李仁第一次覺得很想哭,「我擔心下個月房租、生活費,要從哪裡來?」更難對辛苦的媽媽開口,他「在家吃了半年泡麵」,靠朋友幫忙跑校園活動,慢慢參與當時三台的大量綜藝節目,最後,再被找上演戲。

找到機會就回家

在戲劇裏,「不喜歡面對大量人群」的李李仁演出了興趣,找到了自己。他發現自己「喜歡和幾十個人,在一個小範圍裏,去完成紙本的故事」。他更看到自己非溫室的成長歷程,豐富了演技。李李仁曾經獲得金鐘獎最佳男配角,但開始主演8點檔鄉土劇,目的仍然是爲了賺錢。

他記得第一個8點檔他飾演一個富二代,「但壞得莫名其妙,一下要去欺負這個、那個女生,」他覺得這不是他要的,於是請編劇將他「寫死」,以求脫身。當時民視答應讓他演下一檔,「本來說這個反派只演5集,後來演到300多集,」那時已經當爸爸的李李仁,因為得經常熬夜、演壞了身體,也錯過兩歲女兒成長的過程,堅決請辭。

他和陶晶瑩都曾經歷過寂寞的童年,因此更為珍視家庭和孩子。結婚11年,兩人不僅至今有聊不完的話題,並願意彼此補位,親自陪伴孩子。兩人說到做到,陶晶瑩不再接大陸的工作,李李仁曾拒絕十幾檔戲,「想清楚了,我們也很享受跟孩子相處,就不會去計較什麽犧牲,委屈這樣的事,」李李仁說。

李李仁目前只演自己喜歡的戲,但有時還是得面對超過一兩個禮拜不能回家的狀況。自稱「超愛回家」的李李仁,常常「找到機會就回家」。不僅人在台灣工作時找空檔,甚至在中國拍戲也如此。他記得拍8點檔《回家》時,有一回下雪,他估計幾天無法開拍,於是他早上上網買機票,下午去機場,傍晚回到台灣。孩子們沒料到爸爸會出現,興奮不已,「我永遠忘不了他們看到我時臉上的表情,這就是我要創造的值得記憶的時刻,用錢都買不到。」李李仁跟家人共享晚餐和睡前儀式,第二天一大早又搭機返回拍片現場,「回家,是我工作最大的動力,」他說。



熱愛極限運動的李李仁,珍惜陪伴孩子的每個時刻,從小帶孩子從事各種運動。李李仁提供

認識夫妻兩人十幾年的經紀人支向理,是李李仁口中「情緒的出口」,他觀察李李仁當爸爸後,真的有發自内心的改變。

從年輕時代起,李李仁就熱愛極限運動。對衝浪、賽車等有速度感的運動情有獨鍾,他常會在清晨四、五點獨自出海,衝兩小時浪再回家,開始工作。他甚至衝過兩層樓高的颱風浪,參加過越野摩托車賽、玩過飛行傘。但結婚生子後,他「開始懂得害怕」,拍戲吊鋼絲都覺得險象環生不敢嘗試。

極限運動都是「孤獨」的運動,必須犧牲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但李李仁最近迷上滑雪,發現滑雪可以成為全家共享的活動,甚至寫了一本書《滑雪讓我們人生更完整》。他感謝家人願意為他改變,尤其陶晶瑩在雪地裡摔倒、受傷,都還願意陪孩子打雪球、堆雪人及冰屋,「因為她看到我和孩子在學會滑雪後那種興奮和開心。」為了去日本滑雪渡假,全家還一起學日文。「滑雪把我們一家人圈在一起,一起摔跤、一起學習、一起往前滑行,在速度感中,重新感受到家的意義,」他寫道。

也是因為滑雪,促使李李仁和陶晶瑩預備讓兩姐弟在家自學。陶晶瑩的滑雪教練,正好是台灣自學教父陳怡光的女兒陳明秀,「看到陳家三個孩子那麼獨立、自信、有禮貌,這就是我們想要孩子長成的樣貌,」李李仁說。他認爲今年5年級的女兒荳荳已經準備好,她從小就展現運動細胞,目前是學校籃球校隊,也能獨立思考。知識部分請老師來家裡上課,團體生活部份就由體育活動中培養。「試試看,不行再讓他們回學校。」

李李仁相信自學的力量,因為他自己就是「在社會這所大學中,學到很多課本以外的事」。他表示,只要不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和樂趣,一輩子都可以學習。李李仁39歲開始學吉他,去年全家開始學日文,他不求孩子未來有多大成就,只希望能長成對自己負責的人,「這段有我們陪在身邊的童年,他們是開心、幸福、充滿能量的,我們就功德圓滿了。」 

 

【更多豐富內容請見《親子天下》網站 http://bit.ly/2k7xcoI   

 

 

延伸閱讀: 
陶晶瑩:成為父母,我們幾乎沒有了那個原來的自己http://bit.ly/2joaYO8         
陶晶瑩:原來我們是沒出息的父母,離不開孩子啊!http://bit.ly/2iUAgYa         
馮小剛:娶了她,我三生有幸http://bit.ly/2iUGkQg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黃瑽寧醫師專欄】為什麼被蚊子叮咬會腫一個包?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為什麼被蚊子叮之後,皮膚會腫一個包?」兒子問我。

  「嗯…因為腫起來我們才會感覺癢啊,感覺癢就知道此地不宜久留,然後人就會趕快跑走吧!」我用能想到最合理的解釋跟他說明。

     兒子喔了一聲,就沒再追問,然而我卻覺得這個答案似乎不太完整。畢竟等到感覺癢的時候,人都已經被叮咬好幾個包了,蚊子也已經吸飽血飛走了,這時候跑豈不是太慢了嗎?而且,如果蚊子帶有登革熱病毒、茲卡病毒,等到腫起來的時候,早已經被傳染了,再跑似乎也已經沒有意義。所以到底在被蚊子叮咬之後,為什麼會腫一個包呢?

 

不只人類在演化,蚊子和病毒也都在演化

  所有學生物科學的人,在認識疾病發生,或是研究生理反應時,都知道要先從「演化需求」來思考問題。比如說,為什麼赤道附近的人種皮膚都比較黑?為什麼緯度高的人種皮膚相對比較白?也許是因為太陽少的地方,皮膚要白皙一些,才能吸收多一點紫外線,來製造足夠的維生素D,這就是典型的演化邏輯思維,然後生物學家再去證明這個假說是對的。

  但是我們也別忘了,可不只有人類在尋找演化優勢,其他動物、昆蟲,甚至細菌、病毒,任何存在這個地球上的生物,莫不處心積慮的,在想辦法讓自己繁衍下去,以達到目前「恐怖平衡的狀態。所以回到一開始的問題,蚊子叮咬後為什麼會腫一個包呢?我好奇的上網搜尋,才驚訝的發現,背後原因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得許多。

 

腫一個包是為了人,也是為了蚊子

  蚊子為什麼要叮人?因為要吸血;而吸得太慢會被人打死,所以吸血的時間要越快越好。於是乎在蚊子的口水裡,就有很多種會讓人類血管擴張的物質,讓小小的微血管變大變粗,這樣牠就可以大口無限暢飲,早早吸飽血。

  很快的,蚊子成功吸完血飛走了,卻把口水留在人體皮膚內。這些口水物質,會讓發炎反應繼續惡化,局部充血越來越劇烈,過了五分鐘後我們才發現,皮膚竟然紅腫了一大包!為時已晚,蚊子早已飛走養胎去也,留下不停發癢搔抓的孩子。

  「好可惡啊!下次我們碰到蚊子的口水時,不要再被牠操弄了!」免疫系統如此說。於是隨著一次又一次的被同一種蚊子叮咬,我們的過敏反應就越來越輕微,這就是為什麼嬰幼兒被蚊子叮咬時,會過敏發炎腫脹得很誇張,而成年人被叮咬,卻沒什麼反應的緣故。同樣理由,這也是為什麼成年人在自己家中被蚊子叮,通常沒啥感覺,但是一旦出門旅遊,遇到不同種的「外地」蚊子,又會再一次的經歷搔癢的痛苦。

 

病毒也來參一腳

  造成紅腫的發炎反應,可以讓蚊子吸更多的血,剛好也有利於另一種生物,也就是「蚊媒病毒」。包括登革熱病毒、茲卡病毒、以及許多經由蚊子傳播的病毒,都可以藉著被叮咬處的局部充血,而順利的「溜」進人類的血管,搭上高速鐵路散播到全身上下的器官。所以被叮咬之後腫一個包,除了蚊子吸血吸得很高興,病毒也搭便車搭得很順暢,狼狽為奸,好不可惡。

  但這時候,人體的免疫反應又做了一件事,又再度把這不利的因素轉為祝福。研究發現,一個人如果被「沒帶病毒」的蚊子叮咬一百次(很多次的意思,不是真的一百次)之後,如果下一隻蚊子帶著病毒來攻擊我們,身體反而對病毒的抵抗力會更好,生病的機率也會比較低。背後原因,可能是因為局部反應減弱,又或者是身體因此產生強大的抗體,可以抵擋所有跟著蚊子口水帶進來的一切外來物質等等。

 

謙卑的態度面對大自然

  我想我兒子年紀還小,應該還無法理解這麼複雜的「人、蚊、病毒」三角關係,事實上如果深入研究下去,即便專家也都無法完全參透大自然的奧妙。我只能說,當下次孩子被蚊子叮咬而腫脹時,大家可以用更正面的思考,了解一切是人體免疫進化的自然反應。我們可以局部塗抹類固醇藥膏,吃吃抗組織胺藥水,只要別因搔癢而抓破皮就好,反正多被叮幾次(當然前提是蚊子體內沒有致命的病毒),以後反應就不會再如此劇烈啦。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預防嬰兒冬季傳染病

 

採訪撰文/湯佳珮

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杜戎玨

攝影/BabyPure寶寶專業攝影

Model/魏偲渝(※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 

 

冬季的天氣冷颼颼。在公共場所時,「哈啾!」「咳咳!」的聲音不絕於耳,連許多大人都生病了,那麼不到1歲的小寶貝,該如何防禦來勢洶洶的病菌大軍侵襲呢?

 

寶寶的免疫力發展

杜戎玨醫師表示,1歲以下的寶寶們的免疫力在06個月時最好,因為這段期間有來自母親的抗體保護;6個月以上,母親所給予的被動免疫力逐漸消失,而且6個月以上的寶寶也較常被父母帶出去活動,接觸病菌的機率也提升,所以生病的機率會比較高一點。

雖然可能比較常生病,不過生病的過程其實也能訓練免疫力的建立。大約要等到67歲時,孩子自身的免疫力才會發展得比較完善。

 

冬季常見的小兒傳染病有哪些?

流行性感冒

杜戎玨醫師說明,流感的病因為流行性感冒病毒,天氣變冷時較易傳染。常見的患病症狀為發高燒、喉嚨痛、流鼻涕、咳嗽、全身肌肉痠痛等。不過因為小寶寶還不會說話,大人不知道他是否全身肌肉痠痛或喉嚨痛,比較容易供大人辨別的症狀為寶寶容易食慾不振、嗜睡、哭鬧、反覆發燒、活動力下降等。

 

流感屬於飛沫或接觸傳染,尤其在密閉空間中更容易,比方患病者打噴嚏,其他人剛好吸入;或是患有流感的人打了噴嚏用手摀住,手上的飛沫又擦到其他地方,被別人的手摸到,再觸摸眼口鼻。流感的潛伏期大約為14天(平均大約2天),即使沒有症狀時也具傳染性。

 

流感的病程大約1週,絕大部分自己會康復;病情比較嚴重者,可能會合併支氣管炎或肺炎。在治療方面一般病情較輕微者以症狀治療為主、較嚴重者則以抗病毒藥物治療(例如:克流感),當寶寶反覆發高燒超過2448小時以上可以考慮接受快篩檢驗(如果剛發燒時就快篩,比較容易驗不到流感)。至於何時要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通常是當寶寶的活動力下降、嗜睡、意識不清或呼吸困難時,就可能需要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不過是否需要使用克流感等藥物,仍要與小兒科醫師討論。

 

至於就醫時機,如果活動力佳、食慾好,通常爸媽可以先觀察一下;如果活動力下降、食慾變差,應該就需要就醫。嗜睡、意識不清與呼吸困難則是重症前兆,必須盡快就醫。很多爸媽會對寶寶發燒過度緊張,不過其實發燒只是身體對抗病毒時免疫力啟動的過程中會出現的現象,活動力、食慾、意識狀態是比發燒更重要的觀察指標。

 

如何預防與改善

流行季節盡量少帶寶寶出入公共場所,並要注意適度的手部清潔。使用乾洗手對流感的殺菌效果不佳,最好用水洗手。大人如果出現感冒症狀,必須戴口罩。6個月以上的寶寶即可接種流感疫苗。此外,盡量保持室內空氣流通,讓寶寶有均衡飲食、充足睡眠。一旦生病時,補充水分很重要,也要密切觀察尿量是否有減少的跡象。水分的多寡可以讓寶寶自行決定,肯喝時就稍微多喝一些。此外,如果食慾不佳,不妨餵一些寶寶比較愛吃的食物。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71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嬰兒與母親】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