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寶寶發燒的應對方法

文/陳珮瑜 採訪諮詢/馬偕兒童醫院主治醫師黃耀毅  

  

寶寶發燒生病時,父母無不手忙腳亂,而嬰幼兒抵抗力尚未發展健全,發燒時該如何應對呢?

 

寶寶發燒的原因

病毒感染

馬偕兒童醫院主治醫師黃耀毅表示,會引起寶寶發燒因素大多以病毒感染為大宗(腺病毒、流感病毒、腸病毒、諾羅病毒、輪狀病毒等),少部分是細菌感染引起。2歲以下的孩子較易因病毒感染而發燒,發燒期間平均大約35天。若受到病毒感染,通常寶寶的活動力不會太差,可靠自體免疫力抵禦大部分病毒。以呼吸道感染較為常見,如腺病毒、流感病毒、腸病毒等皆經由呼吸道傳染,腸病毒主要以發燒、口腔潰瘍等症狀表現。

細菌感染

2歲以上的孩子受到細菌感染而發燒的比例較高,通常會活動力變差,食慾下降,也可能造成鼻竇炎、中耳炎、肺炎、尿道發炎等併發症,嚴重者可能造成生命徵象的不穩定。此時會需要服用抗生素治療,但輕微的細菌感染有時可以自行痊癒。

環境因素

6個月以下的嬰兒,除了病毒與細菌感染,若周遭環境的溫度太高,由於此時寶寶的體溫調節中樞尚未成熟,容易因為周遭環境溫度而導致體溫升高。

施打疫苗

一般而言,接種疫苗引起的發燒反應大約在兩天內就會退燒,超過兩天才發燒可能就與疫苗無關。另外,有些活性減毒疫苗,例如:水痘、德國麻疹可能接種一週後才開始發燒,但這屬於良性發燒,大約35天就退燒,可以自行痊癒。



發燒的症狀

3歲以上的孩子能夠自己表達不舒服,3歲以下尚無表達能力的寶寶,可能會比較嗜睡、躁動、食慾不佳或活動力下降等,此時家長必須注意孩子是否身體不適。對嬰幼兒來說,發燒時血管收縮會造成血液循環較不佳,看起來蒼白、因此皮膚產生格子狀紋路,尤其末梢部位。若真的因為病毒或細菌感染的發燒,在病程還沒結束時,仍有機會再次發燒。

 

寶寶發燒的應對方式

由於台灣氣候溼熱,越小的嬰兒越容易因為環境而升高體溫,稱為夏季熱,3歲後就能維持身體恆溫。當發現寶寶因太熱而升高體溫時,可先將衣服打開散熱,並佐以溫水擦拭身體,觀察1015分鐘後再量體溫,並檢視是否有咳嗽、腸胃道等症狀。若有其他合併症狀即可能由感染造成,此時要特別留意。

黃耀毅醫師提醒,量體溫的方式有很多種,耳溫槍是最方便的選擇,但由於人體各部位的溫度不盡相同,腋溫達到攝氏37.2度時可視為發燒,口溫則是攝氏37.5度,耳溫與肛溫對於發燒的定義是攝氏38度。要特別注意的是,6個月以下的寶寶,其耳道可能較細短狹窄,因為耳溫槍是以紅外線偵測溫度,進入耳道深處才能偵測到較精準的體溫,若使用一般的耳溫槍測量可能會有誤差。建議可以耳溫槍為主,再搭配肛溫計使用,但由於肛溫計可能會刺激肛門,較易造成腹瀉,儘量不要太頻繁使用。

 

就醫時機

若是3個月以下的寶寶發燒,要先確認是否因衣物過多而升高體溫,並儘速就醫檢查。一般而言,3個月內的嬰兒發燒,可能有潛在病菌感染,因為此時剛出生不久,體內仍存有母體給予的抗體,足以抵抗外來病菌感染。若此時發現有發燒、食欲不佳等症狀,即可能受到較強力的病菌。3個月以上的孩子可觀察其活力與食欲,若沒有太大異狀,只是體溫偏高,可先居家觀察。

若發燒超過攝氏38.5度可視情況服用口服退燒藥,有時候體溫太高會使身體不舒服,若發燒超過攝氏38.5度,可視情況服用口服退燒藥,但不建議積極退燒,因為有些孩子發燒時還是很有活力,不需頻繁使用退燒藥。由於發燒後會流汗,帶走身體水分,因此多補充溫開水、擦澡散熱即可。若退燒後。反之,若孩子依舊精神不佳、食不下嚥,建議儘速就醫。

 

 

 

※原文刊載於2017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不同烹調方式 選用不同油品

文/龔善美 

 

市售油品種類很多,許多人對於該吃植物油、動物油,還是調和油,心中感到困惑!事實上,各式油品都有其特點,適合烹調方式也各不相同。想吃好油,先從認識油品開始!

 

不同的烹調方式,就要選用不同的油品。你還在傻傻地使用冷壓初榨的橄欖油高溫烹調嗎?究竟哪一種油品適合採取哪種烹調方式?常見市售調和油是什麼?調和油可安心吃嗎?對於每個人每天日常生活必須食用的油脂,該怎麼正確烹調運用?在大多數人心中還是有諸多很存疑的問題。

 

搞懂什麼是動物油、植物油?

長庚科技大學保健營養系主任劉珍芳指出,飽和脂肪酸高的「動物油」,在室溫下會呈固態,包括豬油、牛油、雞油、鵝油等;以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居多的「植物油」,在室溫中則呈現液態,例如橄欖油、苦茶油、大豆油、芥花油等。

在高溫烹調時,不飽和脂肪酸比較不穩定,容易氧化劣變;飽和脂肪酸則穩定性高,即使油炸也比較不容易劣變,但若重複高溫使用,油脂還是會劣變,影響人體健康。

 

根據烹調習慣,慎選適用油品

油品的挑選很重要,劉珍芳認為,除了要看油品本身功能,也要看家中需求、家中人數,有多少大人和小孩,以及習慣的烹調方式來做選擇。如果居家烹調習慣是經常需要油炸,為避免烹調時油品劣變,就不能使用像大豆油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植物油,而應選擇動物性油脂如豬油、牛油,或是飽和性脂肪酸高的植物油如椰子油、棕櫚油;如果大豆油只是用來拌炒,則是可以使用的油品。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橄欖油,則居於兩者中間,不太容易劣變,但如果要保留橄欖油的營養素,應該選擇使用涼拌的方式;苦茶油、芥花油的用法,也和橄欖油雷同。

劉珍芳建議,不要只使用單一品牌的油品,最好能各種油品輪流使用。在分類上,橄欖油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9(N-9)屬於非必需脂肪酸,因此,應該搭配含Omega-3(n-3,次亞麻油酸)及Omega-6(n-6,亞麻油酸)等必需脂肪酸較多的油品,一起輪流食用,像是大豆油兩者都有,而玉米油、葵花油則n-6多一些。

 

什麼是調和油? 

市售調和油會出現的原因,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彌補各種不同油品的不足,使能有所互補。劉珍芳指出,調和油想要將n-3、n-6、n-9的比例調和出適合人體的黃金比例,概念很好,目前市面上的這類產品不多,但已有慢慢朝這方向努力的趨勢。

「調和油」的名稱,主要是依油品原料含量多寡的比例來決定,哪一種原料比例≧51%以上,就以那種原料來命名。不過,劉珍芳提醒消費者,不要被命名給騙了,重要的不只是看命名原料占比,而是要察看調和油中究竟調和了哪些油品?建議廠商應明確標示列出調和油中各種油品的比例,供消費者參考。 

 

調和了哪些油?選油的關鍵

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指出,市售調和油通常會將占比例高的油品名字放在前面,例如「橄欖芥花油」,代表其中橄欖油含量最多,然而即使調和油內所含各種脂肪酸的比例,調和得很漂亮,甚或有些已申請到健康食品認證,但究竟其中調和了什麼油?油品的等級、比例、種類或油品精製的程度等,其他諸多相關細節若都沒有標明,對消費者來說,還是有潛在未知的食安風險存在。

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美國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表示,記得10幾年前他剛回台灣的時候,曾在大賣場看到過名為「橄欖多酚油」的調和油,卻發現主要成分就是大豆沙拉油,只有極少比例是橄欖油,是初榨或二榨精製的橄欖油?裡面還調和了什麼油?比例究竟是多少?消費者全然不知。

陳俊旭指出,如是果是單一油品,多少可以透過油的味道、顏色、黏稠度等,來判斷油品純不純,而且橄欖油更有像是身分證般的特色,一旦調和以後,油的特性都被混淆了,反而更不易去判斷這油品好不好,因此,他個人並不十分喜歡使用調和油。

 

善用4大分類法,助你用對油

根據不同烹調方式,如何選用不同油品?黃淑惠建議,可採取4種分類方法,挑選適合使用的油品。

 

第一類 涼拌、拌炒或燉煮的油品

用油條件:

純植物油發煙點低,通常在160℃以下,因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穩定性最低,不適合高溫烹調,適合涼拌、低溫翻炒或燉煮。

 

油類建議:

葵花油、大豆沙拉油、高油酸紅花籽油、亞麻仁油、初榨橄欖油、純芝麻油、花生油。 

 

第二類 煮、煎炒與爆香的油品

用油條件:

發煙點高,通常是植物油再精製後較穩定,或加入安定性較高的油成為調和油,適合高溫短時間烹調。

 

油類建議:

葡萄籽油、玄米油(糙米油)、葵花油、純橄欖油(非初榨)、精製橄欖油、芥花油、苦茶油。

 

第三類 油炸的油品

用油條件:

發煙點高、穩定度高、飽和度高的油,較適合高溫油炸。

 

油類建議:

棕櫚油、芥花油、椰子油(椰子油雖然發煙點低,但飽和脂肪較高,也可用來油炸)。

 

第四類 萬用油

芥花油:

穩定度高,發煙點高達240℃,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高達62.52%。

 

苦茶油:

發煙點高達252℃,真正在台灣現榨的油,並非精煉油,保留完整養分,不飽和脂肪酸更勝橄欖油。

 

挑好油9撇步

如何挑好油?黃淑惠建議,選油時有9大撇步,不妨參考看看。

1.選用信譽良好廠商所生產的油品,不買來源不明的油品。

2.不要長期使用單一產品,盡可能選擇幾種不同品牌的健康油品,輪流使用,不要迷信單一品牌。

3.把杏仁、腰果、花生等含天然油脂的堅果類,當作入菜的食材來源,以減少炒菜使用的精製油,並增加礦物質、蛋白質的攝取。

4.依不同的製作方式,選用高溫耐受性不同的油品。

5.選擇小包裝、不透光的包裝材質;如果選購透明的容器,購買日離製造日不要超過3個月。

6.注意成分標示,確認是百分之百純油還是調和油,如果是調和油,是由哪幾種油品調製而成。

7.最好是買工廠原封油品,不要打油零買散裝未封存的油品,以免買到假油危害健康。

8.視烹調用途不同,一般家庭最好準備2∼3種常備食用油,可分別用來涼拌、水炒或高溫、油煎,但是油炸油不需要另外準備,可以等到確定要用時再買。

9.不要囤積油品,即使還沒開封的油品,在一定時間內也會氧化變質,油品應放置於陰暗處。

 

 

TIPS辨別油品好壞

色澤

◆花生油應為淡黃色或淺橘色。

◆大豆油為深黃色。

◆油菜籽油應為黃中帶綠或金黃色。

 

氣味

◆抹一點油在手心中,聞其散發味道。

◆品質好的油,應有香味,不該有異味或油耗味。

 

透明度

好油水分、雜質皆少,透明度高。

 

滋味

滴一滴油品嚐,不應出現苦澀、焦臭、酸敗異味。

 

 

【內容出處:常春月刊 406期】 

 


孕期迷思與禁忌15問

文/陳珮瑜 採訪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專任主治醫師孫序東

 

從古至今孕期的傳統禁忌不少,有哪些是孕媽咪該注意的?本篇邀請專業醫師為媽咪解答。

 

1、孕婦不可提重物?

@: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專任主治醫師孫序東表示,沒有明定不能提重物或是提多少重量,傳統觀念中建議孕婦不宜搬重物,可能擔心因此造成早產或流產,但若孕媽咪狀況穩定,爬樓梯或提重物都沒有限制,量力而為即可。

 

2、孕婦不能參加喜宴或喪禮?

@:以現代醫學的角度而言,婚喪喜慶的場合人多擁擠、時間長,但若身體狀態佳、胎兒穩定,其實沒有強制限定不能出席。

 

3、抽筋一定是鈣質不足?

抽筋有很多原因,不一定是鈣離子不足,有些攝取鈣片超量的孕媽咪還是可能會抽筋。建議孕媽咪儘量讓肌肉維持恆溫,不要忽冷忽熱,避免電解質不平衡。

 

4、被拍肩膀會導致早產或流產?

流產與早產大部分與胚胎發育及母體健康有關,因此,孫序東醫師認為此說法並沒有科學根據,不用太過緊張。

 

5、肚子尖尖懷男生,肚子圓圓則是懷女生?

懷孕時的肚子形狀與胎兒性別無關,端看孕媽咪肚皮本身的厚薄度,每個人的子宮大小不同,胎兒的姿勢也會使肚子形狀改變,而女性的骨盆也可能影響肚型,肚皮厚度還是關鍵,因此,尖肚或圓肚不能做為性別的判定標準。

 

6、懷孕後不能喝咖啡?

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建議,孕媽咪每日的咖啡因攝取量應低於200毫克。對於大部分女性喜愛的黑咖啡及拿鐵,只要避免過量攝取,並遵循建議攝取量,並不需要完全忌口。

 

7、孕期不能與寵物共處?

最常見的寵物為貓、狗,通常對孕媽咪沒有太大的影響,比較有疑慮的是「弓漿蟲

,常見於貓的排泄物中,懷孕中受到弓漿蟲感染會讓胎兒神經系統受損,但非常少見。若孕媽咪不放心,可以檢查是否帶有弓漿蟲的抗體。

 

8、害喜越嚴重表示胎兒越健康?

由於懷孕後荷爾蒙會產生波動,人類絨毛膜激素(HCG)開始升高,此為判斷懷孕的早期依據,為了穩定胎兒,黃體素濃度也會提升,卵巢會分泌雌激素,使子宮內膜增厚以保護胚胎。這些荷爾蒙的變化都會使孕媽咪產生噁心、嘔吐的現象,可能使母體腸胃運作機制改變,與胎兒健康與否無關。

 

9、孕期食用珍珠粉會讓寶寶皮膚變白?

人體膚色與黑色素比例成正比,與遺傳有關,黑色素細胞越多,皮膚較偏黑,與孕期攝取珍珠粉並沒有直接關係。

 

10、孕婦不能吃藥?

孕媽咪最常見的不適為腸胃問題、嘔吐、感冒等,醫師都會開立適合孕婦的藥物,只要按照醫囑服藥,通常都不會對胎兒造成影響,若因為害怕而不敢服藥,反而可能延宕病情,對於孕媽咪與胎兒更不利。

 

11、孕期不能有性行為?

許多準爸媽害怕動胎氣而不敢發生親密關係,但若孕媽咪狀態穩定,只要不壓迫到腹部,並不會有不良影響。但在懷孕初期胚胎尚不穩定、接近預產期,以及流產威脅、前置胎盤等狀況時,就不建議有性行為。

 

12、患有免疫系統相關疾病不能懷孕?

@:原則上,懷孕的絕對禁忌是心臟衰竭與腎臟衰竭患者,免疫系統疾病最常見的是紅斑性狼瘡。孫序東醫師表示,患者並非不能懷孕,但可能流產、早產率較高,併發症可能也較多。

 

13、孕期使用精油、按摩會導致流產或早產?

@:孫序東醫師認為,並沒有科學證明孕期不能使用精油,但避免使用具有調理荷爾蒙或雌激素的精油,以免誘發子宮收縮。

 

14、懷孕不能泡溫泉?

在懷孕初期,低溫的環境較適合胚胎成長,媽咪適合泡腳就好;到89週後,只要泡湯的時間不要過長,可以適度享受溫泉。但要注意水質是否乾淨,並避免獨自泡湯。

 

15、孕期不能使用藥布或痠痛貼布?

孫序東醫師表示,並非所有藥布都不能使用,端看藥布成分。少數藥布含有非類固醇止痛藥(NSAIDs),28週後儘量避免,在後期使用可能造成胎兒的動脈導管提早關閉。

 

 

※原文刊載於2017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孕期擊退惡「視」力

 

採訪撰文/林靜莉

諮詢/秀傳醫療社團法人秀傳紀念醫院眼科部主任趙世鈞

模特兒/溫柔媽咪明俐(※人物與文章內容無關)

攝影/UNICO

 

許多孕媽咪覺得眼睛很容易乾澀,這是因為身體大量分泌雌激素及黃體素,導致淚液分泌量下降、角膜水腫,若油脂分泌過度旺盛,還會造成眼瞼發炎形成麥粒腫問題,建議孕期除了多補充可以改善視力的食物之外,平日也應做好視力保健

 

孕媽咪不僅要多補充營養、做好體重管理,也應該做好視力保健,秀傳醫療社團法人秀傳紀念醫院眼科部主任趙世鈞指出,懷孕期間因為荷爾蒙變化,導致孕媽咪的視力會略為下降。然而,長時間使用3C產品、配戴隱形眼鏡等不良習慣,也會讓視力更加模糊,造成眼睛過度乾澀或發炎。

 

事實上,孕媽咪的視力會逐漸產生變化,其中,角膜會慢慢變厚,到懷孕後期會增加至原先的3%,不僅眼睛弧度會變得較凸出,導致視力下降,角膜神經反射的能力也會變慢。一般來說,視力容易出現問題的高危險群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平時有配戴隱形眼鏡的孕媽咪,由於孕期的淚液分泌量下降,眼睛內的水分原本就較少,若此時再配戴隱形眼鏡,便會阻隔角膜接觸空氣,使其缺氧,造成眼睛乾澀及淚液變濃稠的問題;第二類是合併有糖尿病或妊娠糖尿病的孕媽咪,大多是孕前和孕期都沒有控制好血糖,造成視網膜血管阻塞和滲液現象,當血管阻塞就會造成缺血,缺血後的視網膜受血管增生因子影響,產生新生血管,但這些新生血管相當脆弱且不規則,無法維持正常氧氣養分供應,又容易出血,出血時就會流入玻璃體,造成視力下降,也就是俗稱的增殖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至於第三類,則為患有妊娠高血壓的孕媽咪,妊娠高血壓又稱為妊娠毒血症,由於有蛋白尿、水腫、血壓較高的問題,很容易引起血管收縮,加上懷孕時原本血液會變稠,凝血功能會下降,進而導致血栓機率上升,若視網膜靜脈阻塞,便造成黃斑部水腫及新生血管現象,造成更嚴重的視力減退現象。此外,若妊娠高血壓情形嚴重的孕媽咪,也可能造成高血壓視網膜病變。

 

常見視力問題

孕期常見的視力問題包括眼睛乾澀、角膜水腫、淚液濃稠等,大多與荷爾蒙分泌狀況及不當使用眼睛的習慣有關。

 

眼睛乾澀

眼睛的淚膜共分為三層,最外層是油脂層,中間是水樣層,最內層是黏液層。由於孕期受到荷爾蒙影響,水樣層分泌的水分較少,淚液分泌量下降,加上油脂分泌旺盛,使淚膜品質下降,導致眼睛乾澀,症狀包括眼皮異物感、刺痛、灼熱、畏光。此外,現代人使用3C產品的時間較長,若合併有長期配戴隱形眼鏡的習慣,也會加重乾澀情形。若孕媽咪有眼睛乾澀的問題,建議應先減少配戴隱形眼鏡的頻率,平時多眨眼,以增加淚液分泌。

 

角膜水腫

角膜中大約含70%的水分,但懷孕後期因為黃體素增加,使眼角膜與水晶體的水分也增加,便形成角膜水腫,造成視力模糊、近視及睫狀體調節力減弱。若水腫情形過於嚴重,眼睛會變得較凸出,且平時有配戴隱形眼鏡的孕媽咪可能會因為角膜弧度與隱形眼鏡的弧度不符合,以致無法配戴,但通常這種現象會隨著生產後12個月內逐漸消失,無須過於擔心。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媽咪寶貝】201612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媽咪寶貝】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空污對嬰兒與孕婦的影響

 

採訪撰文/林嬪嬙

企劃編輯/湯佳珮

諮詢/亞東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 王秉槐

攝影/老麥麥叔叔攝影

 

PM2.5動不動就紫爆!只要環保署發出空污警報,大家又要心驚驚,擔心空污會不會造成危害,到底空氣中哪些物質對身體有傷害?而大家最怕的PM2.5又會有什麼威脅?對嬰兒、孕婦有哪些影響?該如何做好防範呢?

 

空氣中,哪些物質有危害?

每到秋冬受東北季風影響,常見霧霾籠罩,尤其中南部天空經常霧茫茫,環保署密集監測空氣品質,一旦發佈空污警報,大家就得多加小心,盡量減少在外活動的時間。

 

空氣中到底哪些物質不利於健康?亞東紀念醫院胸腔內科王秉槐主任表示,環保署所監測的常見有害物質包括: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等,以及工業產生的重金屬,這些都可能對健康造成危害。此外,環境中的光化學反應,包括有機物、無機物和重金屬彼此之間還會有化學作用,一樣會對人體帶來傷害。

 

這些空氣中的污染物,環保署都會定期進行濃度監測,計算出空氣污染指標。其中一項最讓民眾感到害怕的指標就是PM2.5PM2.510,是指顆粒直徑大小,一般沙粒大概是PM100,可以被鼻腔鼻毛、氣管中的纖毛給檔掉,不會進到身體,但是PM2.5的大小只有我們頭髮直徑的125,是非常小的粒子,輕而易舉就能順著氣流直接進到身體到達肺泡,沉積後,裡頭的有機、無機物質以及重金屬等有害物,一旦被人體吸收,便產生一連串發炎反應,所以會讓民眾心生恐懼。以前PM2.5未被提出時,大家擔心的是PM10,其實PM10已經很小,它可以沉積在人體氣管、支氣管內而造成危害,但是PM2.5更是危險。

 

空污增加早產、流產風險,提高幼兒過敏機會

空污除了對一般民眾帶來威脅之外,對孕婦、嬰幼兒兩大弱勢族群的影響更大。王秉槐主任表示,孕婦如果長時間處在空污環境,早產、流產以及胎兒在子宮內生長遲滯的風險會增加。假如幼兒長期在空氣品質差的環境,會增加鼻子過敏、氣喘等呼吸道疾病,已開發國家幼兒氣喘的比率比較高,和空污有很大關係,所以臨床觀察發現,現在鼻過敏、氣喘的幼兒比率一年比一年多。 

 

秋冬季節因氣喘就醫的病人比較多,除了天氣變化之外,空污也是一大因素,門診觀察發現,每當PM2.5上升,因氣喘發作而到急診、門診就醫的比率會明顯增加兩成。

 

此外,長期處在空氣品質不良環境中,更會增加心肺疾病風險,包括提高肺癌死亡率,壽命也會減少。我們無時無刻都需要呼吸,而吸進身體的物質根本看不到摸不到,長期下來,無形中會造成相當程度的傷害。

 

空污拉警報,外出、室內該怎麼預防?

有心肺疾病的老人、幼兒等,在空氣品質不好的環境中,比較容易出現不適,這時候就應該就醫;至於一般人,當環保署公佈空氣品質不良,最好減少外出以及戶外活動。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612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嬰兒與母親】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