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見人愛人氣王:嬰幼兒時期開始培養社交互動
- 2017 / 03 / 23 05:38 PM
人見人愛人氣王:嬰幼兒時期開始培養社交互動
文/彰化基督教醫院職能治療組組長、彰化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陳宜男職能治療師
妝髮‧攝影/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蘇俊億
人類是群居的生物,無論在家庭、學校或社會上都不可能與其他人完全隔絕。而社交互動能力從嬰幼兒時期就可以開始培養,正確的教養與親子互動將可以讓寶寶長大後成為人見人愛的人氣王唷!
互動是孩子的生存本能
絕大部分的寶寶都喜歡跟父母、手足或熟識的人互動,相較於獨自玩耍,在互動的過程中顯得格外投入與專注,也樂在其中。其實嬰幼兒在出生後的2個月內,即會因為生存本能而與這世界產生簡單的互動性反應,例如肚子餓或身體不舒服時會哭泣,吃飽時會微笑等。此外,1歲之前就會對於不同情境而有不一樣的反應,例如被爸媽逗會笑,被責罵會哭,找不到媽媽會感到不安等。
1歲至2歲的寶寶,因認知能力已經大幅提升,所以更會主動與他人互動。不過,這個階段寶寶的邏輯概念與口語表達能力尚不足,因此仰賴較多的肢體互動,例如擁抱、親吻、揮手、點頭或搖頭等,寶寶高興時即會親吻他人的臉頰,難過時會向父母索討安慰的擁抱等;父母也會利用肢體動作來表示讚賞或鼓勵,如寶寶表現良好時賞以愛的抱抱、摸頭或擊掌等。
0歲~2歲嬰幼兒社交互動發展
0~3個月
|
|
4~6個月
|
|
7~12個月
|
-
喜歡模仿大人的動作。
-
以肢體動作來表示社交禮儀,如揮手再見等。
-
喜歡與大人玩遊戲,如躲貓貓(大人以手遮臉後打開並發出聲音)、搔癢等。
-
與主要照顧者的依附關係之建立越來越密切,會主動要求抱抱、臉靠近大人撒嬌等。
-
能以肢體動作進行簡單的溝通,如用手指著想要的物品、揮揮手表示不要等。
-
逐漸能理解簡單的詞彙,如喝奶、抱抱等。
|
13~18個月
|
|
19~4個月
|
|
人際互動重要關鍵
外在環境與教養方式是影響寶寶人際互動的重要關鍵,其中如果父母長期對寶寶施以語言暴力(責罵、威脅等),或是給予過多的負向回饋(經常以言語數落寶寶表現不好),寶寶可能因此產生負向的互動行為,例如對於他人缺乏信任感而逃避互動或產生負向情緒(如哭鬧)、獨自玩耍不喜歡跟別人打交道等。此外,父母如果跟寶寶之間缺乏良好的互動,在陪伴學習的過程中,寶寶也可能顯得興趣缺缺,而無法投入其中。
與寶寶互動大原則
★應多給予正向回饋與鼓勵,切勿隨意嚇唬、責罵或嘲笑寶寶,讓他們對你有好印象是良性互動最重要的開端。
★以輕鬆、愉快的心情與寶寶互動,有時照顧者緊張與不安的情緒也會影響到寶寶。
★應隨時留意與謹記寶寶的語氣、表情與一舉一動之間的關聯性,並適時給予正確的回應,以免讓寶寶誤會我們不理會他。
★無論寶寶聽不聽得懂,都應該多跟寶寶聊天;做任何事情時,也可以試著向寶寶說明清楚。
★每天都要有固定的親子時間,全家人同一時間做同類型的事,過程中充滿互動。
★除了家人互動之外,也應該帶著寶寶多接觸外面的環境與人。
★鼓勵互動,但不是逼迫,寶寶也有心情不好、不想理人、打招呼、說再見的時候。
幼兒園階段‧善用遊戲培養社交互動
幼兒園階段的孩童已逐漸脫離家庭並融入團體生活之中,因此這個階段的孩童將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團體性質的遊戲。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後,逐漸脫離「單獨遊戲」與「平行遊戲」的階段,開始參與「聯合遊戲」與「合作性遊戲」。
在強調互動性的團體遊戲中,家長、老師等遊戲帶領者應營造正向支持的環境,適時引導同儕間的互動,善用同儕的力量相互鼓勵與扶持,最重要的是應依照孩童的能力設計出讓他們可順利達成的任務,在遊戲中也可適時調整任務的難度,讓孩童可以在同儕面前順利完成任務,藉此獲得同儕的認同,讓他們更願意在團體之中展現自我。
在團體遊戲過程中,我們也可以試著融入角色扮演或虛擬情境的遊戲方式來增加有趣性與驚奇感,並適時融入團隊合作的元素,當大家一起為同一個目標而努力時,激發出來的鬥志和熱情是單獨遊戲所無法比擬的,例如玩大型平衡板時,可以讓數個孩童站在上面,每個人想像自己是水手,搖晃的平衡板有如浪濤之中航行的船,而部分的孩童則扮演海中的鯊魚,水手們可相互提醒對方要保持身體的重心並相互扶持,不要讓自己和夥伴掉到海裡被鯊魚抓走。
再次提醒,在團體遊戲的過程中務必留意幾個要領,包括:
1.應依照孩子的能力隨時調整遊戲難度,讓他們可從中獲得成就感。
2.營造正向的情境,不偏袒也不針對團體中的任何一個孩子,並且引導同儕間的相互鼓勵與扶持。
3.營造有趣的情境,並鼓勵同儕間的合作。
4.對於適應較慢的孩子,可以先觀察團體的進行,過程中適時鼓勵他們參與或利用他們感興趣的元素,以吸引進入團體之中。
5.當孩子在團體遊戲中產生衝突時,不應當眾歸咎責任或處罰,可暫停活動或轉換遊戲情境來減緩衝突。
※原文刊載於2017年3月號361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孕婦&寶寶,如何健康吃素?
- 2017 / 03 / 22 05:38 PM
孕婦&寶寶,如何健康吃素?
採訪撰文/湯佳珮
諮詢/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營養課營養師夏子雯
攝影/老麥麥叔叔攝影(02-2321-5070)
梳化/徐筑芳
model/柯雅文、尤寀倢(※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
近年來,健康、環保、愛護動物意識抬頭,蔬食料理當道,蔬食餐廳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無論是拉麵、壽司、便當、自助餐…等,各種素食餐廳五花八門,應有盡有。無論是外食族或自己在家下廚,蔬食料理都已儼然成為新食尚所趨。孕婦、嬰幼兒也可以吃素嗎?有請營養師來解答!
吃素食的好處?
*吃比較多蔬菜(例如:花椰菜)會增進抗氧化的能力,長期多吃蔬菜有助於降低罹癌的可能性。
*增強免疫力,比較不容易生病。
*吃素有助於提升肌膚抗氧化的能力,因為空氣中的自由基會使肌膚老化,飲食必須要有適度油脂,不能完全只吃燙青菜。油脂攝取不足,容易長細紋。
*多吃青菜有助於排便順暢,也有助於清腸胃。
*青菜的鉀離子含量高,有助於排出體內的鈉,幫助降低血壓。
*減少殺生,也比較環保,降低碳排放量。
*降低吃到部分被施打抗生素動物的可能性。
*有些人認為,吃素感覺精神比較好。這種說法的確有可能,因為青菜不需要太多的能量代謝,抗氧化的能力好,感覺比較不會累;至於肉或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則消化得比較慢,在消化過程中可能會消耗掉體內較多維生素與礦物質。
吃太多肉的壞處?
*吃太多肉,飽和脂肪酸會攝取過多,有可能會造成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臟病、高血壓等。如果真的要吃肉,建議吃一點脂肪含量較少的瘦肉,比方吃牛排時,菲力牛排會比肋眼牛排來得好,因為肋眼牛排雖然口感軟嫩,不過脂肪太多。
*肥肉、雞皮、豬皮等,含有較多壞膽固醇,建議少吃為妙。
*紅肉或加工肉品吃多了容易引起發炎反應,加工肉品裡面有Omega-6容易使人體發炎,長年吃太多香腸、火腿與熱狗,罹患癌症的機率可能會提升。
*如果蛋白質攝取過量,尿蛋白會增加,倘若尿液中有泡泡,有可能是因為肉吃太多所致,不過也可能是腎臟有問題或血壓過高等其他狀況,可以詢問醫師。
*動物性蛋白質其實會抓住鈣質,肉吃愈多,鈣質流失可能也愈多,所以要吃一些植物性蛋白質的食物來平衡。也建議孕婦不要只吃動物性蛋白質的食物,以免鈣質流失過多。
素食的型態有哪幾種?
常見的包括:全素、蛋素、奶素、奶蛋素、五辛素、鍋邊素、海鮮素。全素是最嚴格的素食;蛋素為吃蛋不喝牛奶;奶素為喝牛奶不吃蛋;奶蛋素則可喝牛奶、也可吃蛋;五辛素則是可以吃蔥、蒜、韭菜;鍋邊素則為在葷食中,可挑其中的蔬菜來吃;海鮮素則是只吃海鮮、不吃肉的半素食者。
吃素要注意什麼?
注意優質的植物性蛋白質(黃豆類製品)攝取要足夠,假如蛋白質攝取不足,免疫力會比較差,可能會有肌少症。肌少症大多好發於年紀較大的人,年紀較大,身體代謝變差,肌肉變少,尤其容易從下肢肌肉開始逐漸流失,比較容易跌倒、食慾不振、老化。不過不表示吃素的人都會有肌少症,非素食者也不一定不會發生肌少症。要預防肌少症的發生,最好要攝取適度蛋白質,植物性蛋白質也可以,而且也要做肌力訓練的運動。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7年3月號。http://new.mababy.com/
- 孕期常見的過敏症狀&原因
- 2017 / 03 / 20 05:25 PM
孕期常見的過敏症狀&原因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亞東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陳奐樺‧亞東醫院皮膚科主任王淑惠(依內文出現順序排列)
部分孕婦容易出現明顯的過敏症狀,如皮膚癢疹、蕁麻疹、眼睛癢、喘鳴、鼻子過敏等等。唯有了解和懂得觀察過敏跡象,平日照護、必要時儘快就醫,才能維持母胎健康,順利度過孕期。
亞東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陳奐樺表示,孕婦常見的過敏症狀主要有2大類:呼吸道和皮膚,其中又以呼吸道過敏的比例最高,大約50%以上。
3種呼吸道過敏症
陳奐樺醫師表示,孕期的呼吸道過敏症狀,部分是荷爾蒙分泌的影響,部分是孕前就有的症狀,但懷孕後又有變化。說明如下:
妊娠性鼻炎
症狀:鼻塞、流鼻水、打噴嚏。
雖然表現症狀類似一般鼻炎,但發生原因並非細菌性、病毒性或過敏原等所引起,而是在懷孕時受荷爾蒙影響,才會發生的過敏性鼻炎症狀,發病時間通常會超過6星期,甚至持續整個孕程,直到生產完才緩解。
過敏性鼻炎&結膜炎
症狀:流鼻水、鼻塞,清晨常打噴嚏,部分會合併結膜炎。
此類患者通常懷孕前就有過敏鼻炎症,並延續到懷孕期間,發生主因為接觸到過敏原,如塵蟎、花粉等。病情程度因人而異,可能會有1/3的孕婦症狀加重、1/3患者反而緩解、1/3持平穩定。部分過敏性鼻炎的患者,還可能引發眼睛過敏的結膜炎症狀。
氣喘
症狀:胸悶、喘鳴、咳嗽、呼吸不順。
此類患者大多孕前就已罹患氣喘,但懷孕後的病況因人而異(1/3的孕婦症狀加重、1/3反而緩解、1/3持平穩定),而部分氣喘患者的病況在懷孕後期(29~36週)會加重,但通常36週後會逐漸改善。如果孕期氣喘急性發作,多數原因是因為孕婦自行停藥而導致。
2種皮膚過敏症
亞東醫院皮膚科主任王淑惠表示,皮膚症狀是孕期常見的過敏症狀之一,其中又以妊娠期異位性發疹和蕁麻疹較容易出現。
妊娠期異位性發疹
症狀:泛紅、發癢疹。
此疾病早期是指三種皮膚問題:妊娠期結節性癢疹、妊娠期搔癢性毛囊炎、妊娠期濕疹,後來相關研究發現,有患者同時有三種症狀,因而統稱為妊娠期異位性發疹。
若孕婦有皮膚問題,通常50%左右是此症狀。她進一步說明,在罹患異位性發疹的孕婦中,又可分為兩種狀況:20%孕前就患有異位性皮膚炎,懷孕後惡化;80%是孕前有皮膚以外的異位性體質例如氣喘等,但懷孕後才出現異位性發疹。
蕁麻疹
症狀:紅、腫、癢、發疹。
孕期若是罹患蕁麻疹,其實跟一般人差不多。蕁麻疹可能會因為接觸(食物)、吸入或皮膚接觸到過敏原而發作,引起皮膚小血管擴張,造成皮膚膨疹。
PUPPP並非過敏症狀
王淑惠主任表示,孕期很常聽到的PUPPP,完整名稱為「妊娠搔癢性蕁麻疹樣丘疹及斑塊」,並非過敏性症狀,發生原因不明。孕期蕁麻疹好發於初產婦、多胞胎或體重較重的孕婦,常出現在中後期,主要發疹部位在肚皮周圍,進而延伸到四肢。大部分在產後數週就會痊癒。
4原因‧引發孕期過敏症
陳奐樺醫師表示,造成孕婦過敏主要有4個原因(遺傳、生理、免疫系統和過敏原),說明如下:
1.遺傳體質
如果孕婦本身是過敏體質,被誘發出過敏症狀的機率,通常會比非過敏體質者來得高;而過敏體質通常來自於遺傳。相關研究指出,如果父母中有1人是過敏體質,則下一代有1/3機會也是過敏體質;若父母都是過敏體質,則下一代是過敏體質者的機率約2/3~1/4。
2.生理變化
懷孕期間,體內荷爾蒙的變化,會使鼻內表皮血管擴張、充血,進而容易鼻塞和流鼻水,導致鼻炎症狀。
3.免疫系統改變
在免疫系統內扮演重要角色的T細胞,主要可分為Th1(攻擊外來病菌)和Th2(引發過敏反應),兩者在體內彼此拮抗,就像翹翹板般維持平衡。然而,對於母體來說,胎兒是「外來物」,照理說很容易受到免疫系統的攻擊,但為了孕育胎兒,母體內免疫系統改變,即Th1作用減弱,因此Th2作用就會增強。這樣的變化,連帶影響到孕婦對於外來物(細菌、過敏原等)的過敏反應程度,會比懷孕前來得更明顯。
4.接觸到過敏原
由於免疫系統的改變,孕婦的過敏反應可能會比一般人來得大;若本身又是過敏體質者,則被誘發出過敏症的機率就更高。
簡歷:
陳奐樺醫師
現任/亞東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經歷/亞東醫院婦產部總醫師
亞東醫院婦產部住院醫師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王淑惠主任
現任/亞東醫院皮膚科主任
亞東醫院院聘副教授
經歷/英國牛津大學醫院研究員
亞東醫院醫學美容中心主任
台北暨基隆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嘉義長庚醫院皮膚科主任
台北慈濟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兼醫學美容中心負責人
慈濟大學臨床副教授
學歷/嘉南藥理大學化妝品科技研究所碩士
高雄醫藥大學醫學士
※原文刊載於2017年0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1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避免給寶寶吃的地雷食物
- 2017 / 03 / 17 05:22 PM
避免給寶寶吃的地雷食物
文/宋依玲
採訪諮詢/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兒科主治醫師蔡宛婷
1歲前究竟該給寶寶吃什麼比較健康?又要避免哪些食物引起過敏、腸胃不適,甚至會影響生理發展?蔡宛婷醫師表示,寶寶避免碰觸的食物地雷可分為「易過敏食物」和「成分不適宜、對身體有不良影響的食物」。
地雷1.易過敏食物
4個月前的寶寶最好的食物是母奶,由於母奶就有充分的營養和水分,所以連水都不需要特別給寶寶喝。到了嘗試副食品階段的4至6個月大時,許多媽媽開始製作副食品,哪些食物容易過敏就需要特別留意。家長可以特別留意以下的易過敏食物,才不會造成寶寶生理不適:
牛奶
若家族有過敏病史,特別是爸媽有過敏體質,建議寶寶出生後能持續哺餵母奶最好;若無法餵母奶,可選擇水解蛋白配方的奶粉,此類奶粉營養成分和一般配方奶相同,但會把易引起過敏反應的牛奶蛋白做處理,將其分子變小,身體就不易感覺此過敏原而產生反應,另一方面又可以產生特殊耐受反應(oral tolerance),使身體得到對牛奶蛋白的耐受性。建議水解蛋白配方奶可哺餵到一歲,再視寶寶情況調整。
有殼海鮮
有些寶寶吃到蝦、蟹、貝類會引起過敏反應,可以先讓寶寶從少量開始嘗試,如果發現某一種海鮮會產生皮膚搔癢、紅疹、腹脹、腹瀉或哭鬧不安時就先停止,可能是食物過敏。海鮮類建議先嘗試較不易過敏的魚類,每次給予少量觀察,若有過敏現象就先停止餵食,數週後再重新嘗試。
蛋白
雞蛋營養好吃,但對寶寶來說,蛋白是屬於高過敏的食物,一般來說,可先給寶寶嘗試蛋黃,若無異樣再嘗試蛋白。若吃雞蛋寶寶身上起疹子、或原本的疹子變得更紅更癢,就要小心是否對雞蛋過敏。蔡宛婷醫師表示,如果寶寶有過敏體質,6個月大就可能會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皮膚經常會起疹、反覆抓癢到破皮流血,而且可能會持續到6歲,因此,6個月大以前的幼兒,最好避免吃到蛋白、蒸蛋、蛋糕等蛋製品。
水果
根據國內研究,目前常造成過敏的水果為芒果、番茄、橘子、草莓、香瓜,寶寶1歲前,爸媽可
水果磨成泥用湯匙餵食,之後觀察有無出疹、腹瀉現象,以及碰觸過水果的手是否有出現疹子,如果有就必須暫緩食用。
地雷2.成分不宜的食物
蔡宛婷醫師建議下列的食物,其成分都不適合1歲前食用,建議1〜2歲後再嘗試。
蜂蜜
香醇風味的蜂蜜水、香甜的蜂蜜蛋糕都是很多人喜愛的食品,但並不適合讓寶寶在一歲前吃到蜂蜜。由於肉毒桿菌的孢子存在於大自然土壤中,蜂蜜在天然的採收過程中可能有肉毒桿菌的些微汙染,如果成人吃到蜂蜜,胃酸會自動殺死這些肉毒桿菌的孢子,不致發生危害,但寶寶的身體各器官尚未成熟,沒有能力對付這些孢子,如不小心吃到蜂蜜,恐引發「肉毒桿菌中毒」,不可不慎。蔡宛婷醫師建議,如果想給寶寶吃蜂蜜口味的食物或飲料,還是必須等到一歲以上再嘗試。
鮮奶
香濃好喝的鮮奶,營養價值很高,但1歲前的寶寶不建議食用,因其中的酪蛋白比例偏高,不適合寶寶的腸胃道吸收利用。此外,鮮奶的礦物質、鐵、脂肪也不夠充足,無法給予寶寶足夠營養。配方奶的整體脂肪結構、鈣磷比例、蛋白質較完整,如果母乳不足,應該以嬰兒配方奶作為營養來源,而非鮮奶。如果1歲後已順利轉換為固體食物,則乳製品的營養只是輔助,就可以給寶寶喝鮮奶。
含咖啡因食物
許多家長容易忽略隱藏在食物、飲料內的咖啡因,如熱可可、巧克力餅乾、可樂、奶茶、紅茶等,由於寶寶身體的代謝力比大人弱,受影響程度很大,咖啡因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讓寶寶情緒易躁動不安、睡眠規律變差、晚上可能夜驚大哭。尤其有些巧克力糖或餅乾的糖分過高,或添加色素,也會影響寶寶健康。
※原文刊載於2017年0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1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老是開不了口?!5大常見麻辣「性」提問刊頭
- 2017 / 03 / 16 04:53 PM
老是開不了口?!5大常見麻辣「性」提問刊頭
採訪撰文/李怡萱
採訪/臺北市萬華親子館 副館長兼諮商心理師 陳彥琪
攝影/2026兒童拍拍
梳化/小敏
「還是開不了口讓他/她知道?」這是天王周杰倫暢銷歌曲〈開不了口〉中的副歌。這段歌詞似乎也是眾爸媽,在面對性的麻辣提問時內心的最佳主打歌。但是性教育越是不說,孩子越搞不清楚。現在就讓專家出招來解惑,當面對孩子數不盡的性提問時,我們該以如何的態度及回答才能夠讓孩子聽得懂,自己又不會陷入開不了口的窘境呢?《育兒生活雜誌》特別整理出,關於幼兒性教育常見的5大尷尬情境,提供爸媽在應對臉紅心跳的提問時一些作答技巧。
爸媽必學:5大性教育提問這樣解!
性教育是一段漫長的親子學習,不僅孩子在學習爸媽同樣也是。因此所面臨到關於性教育的問題,可能會不斷出現在日常的親子相處間。臺北市萬華親子館副館長兼諮商心理師陳彥琪提醒,爸媽要先做好心理準備面對,甚至隨著孩子的成長階段適時給予更深入解釋。
Q1 爸比媽咪~我是怎麼來的呢?
麻辣原因:性行為是要怎麼說?!
十個幼兒間約有九個半的孩子會問爸媽:「我是怎麼來的?」,每當面對這樣的提問時,爸媽的腦袋無不是一片空白,就是尷尬到不知該如何作答。畢竟要與孩子說清楚、講明白,關於成人間性行為這件事,難免還是有些難為情,甚至覺得是否會太OVER?
請你跟我這樣想
建議爸媽在態度上先別將問題想得太複雜,也不要認為孩子太小而無須瞭解問題。陳彥琪心理師表示,由於性教育是從小就開始建立的重要課題,身為父母真的無須苛求自己一次說清楚講明白,我們能以循序漸進地引導方式,帶領孩子一步步瞭解性是怎麼一回事,才會是親子談性的最佳態度。
面對1~3歲幼兒的應對技巧
當孩子第一次提問這樣的問題時,我們初次可以童話故事或比喻的方式(如:繪本、故事書),協助孩子慢慢理解性,甚至建立對於性的輪廓。像是以可愛的命名方式告訴孩子,媽咪的體內會產生卵子寶寶,爸比的身體裡會有精子寶寶。由於爸比與媽咪是非常相愛的,因此會在一起抱抱、睡覺後,才會誕生出可愛的寶寶哦!
面對3~6歲幼兒的應對技巧
隨著孩子到開始上幼兒園的年紀,這樣的問題肯定會再次出現在親子的日常對話中。其實在孩子還不會以色情眼光看待性器官時,父母反而能於此時建立正確觀念。建議可陪同孩子一同觀賞相關的教育影片、動畫,甚至在一旁提供輔助說明。此時就像認識身體其他器官一樣,爸媽引導的重點可擺在,帶領孩子以精確的名詞,理解性行為所涵蓋的意義,以及較接近事實的理解(如:認識性器官的正確名稱、如何受孕⋯⋯等)。以中性但明確的態度教導,更可避免孩子因不理解而日後受到不當侵害,卻受矇騙而不自知。
Q2 當孩子對爸媽的性器官產生好奇時⋯⋯
麻辣原因:怎麼辦?孩子對我的性器官產生好奇!
與幼兒一同洗澡是每個家庭,十分常見且有效率的育兒方式。只是當孩子到達對周遭事物產生好奇的階段時,難免會在洗澡的過程中對於身體的各個部位,開始產生好奇及探索的念頭。此時爸媽的身體如同博物館內的大衛雕像,任由孩子展開一連串的提問,甚至還會用手來探索覺得新奇的部位;而爸媽的臉色、肢體卻由於一切來得太突然,反倒無純白的大理石雕像般優雅,取而代之卻是滿臉的慘澹。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7年3月號。http://ne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