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睡多久才夠?
- 2016 / 08 / 03 05:28 PM
兒童睡多久才夠?
俗諺說「一暝大一寸」,許多研究也發現,睡眠對於兒童的生長發育至關重要,但是兒童到底睡多少時間才夠呢?長庚醫院專任臨床心理師吳家碩表示,孩童的睡眠時間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未滿1歲的嬰兒一天需要睡12至16小時,而國高中生則會銳減成8至10小時即可。然而,每個人的睡眠需求可能稍有不同,但若睡太多或睡太少都可能會造成健康疑慮,可尋求專業的診斷建議喔!
睡眠對於兒童的生長發育至關重要,如果沒有獲得足夠的睡眠,在心智發展及生理健康上通常會有較高的風險!然而,兒童到底應該睡多久呢?美國兒科醫學會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簡稱AAP) 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簡稱AASM) 的相關發表後,整理出兒童及青少年在不同年齡階段時的「每日睡眠時數」方針,可提供給家長參考:
1. 嬰兒 (4-12個月):建議每日睡眠時數為 12-16小時 (包含午睡)
2. 幼兒 (1-2歲):建議每日睡眠時數為 11-14小時 (包含午睡)
3. 學齡前兒童 (3-5歲):建議每日睡眠時數為 10-13小時 (包含午睡)
4. 學齡兒童 (6-12歲):建議每日睡眠時數為 9-12小時
5. 青少年 (13-18歲):建議每日睡眠時數為 8-10小時
註:這個方針裡沒有對於0-4個月的嬰兒給予建議,主要是因為剛出生嬰兒的睡眠需求變異性太大,而且相關的研究文章仍不足夠。
研究及睡眠學者都支持若兒童及青少年有足夠的睡眠時數,在整體行為、注意力、學習能力、記憶表現、情緒調節,以及整體生活滿意度上都會有較好的結果;反之,如果有沒得到足夠的睡眠時數,就容易影響學業表現、人際互動,睡眠剝奪情況下的孩童也會和高血壓、肥胖、糖尿病、憂鬱等健康問題之間的相關變高。
除了找到適合的睡眠時數外,也要花些時間觀察孩子的睡眠品質是否理想。對於現代的兒童及青少年而言,最常見破壞睡眠的影響就是:過度使用的帶有螢幕光線刺激的3C產品,包含智慧型手機、平版、電腦及電視等。所以,美國兒科醫學會(AAP)也建議,睡前30分鐘應要避免3C產品的使用;對於嬰兒,幼兒和年幼的孩子,建議最好養成「規律且一致」的「睡眠儀式化」,都有助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與睡眠品質唷!
睡眠相關問題,建議諮詢「睡眠中心、身心科、精神科」
專家諮詢:長庚醫院專任臨床心理師 吳家碩
資料來源:美國睡眠醫學會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AASM)
延伸閱讀:【一天睡多久才夠?】 http://www.havemary.com/article.php?id=3532
- 與寶貝之間愛的連繫 胎盤問題全解析
- 2016 / 08 / 02 04:56 PM
與寶貝之間愛的連繫 胎盤問題全解析
採訪撰文/湯佳珮
諮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王懿德
攝影/張明偉
梳化/蔡琇惠
model/翁昭鈺(※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
胎盤是胎兒與母親之間的重要連繫,孕婦常見的胎盤問題有哪些?胎盤早期剝離的症狀與預防方式?前置胎盤、植入性胎盤,分別要注意哪些事情?孕媽咪要具備哪些認知?
胎盤的基本功能
王懿德醫師表示,對於孕婦來說,胎盤是胎兒與母體之間的重要媒介。胎兒藉由胎盤附著在子宮上,胎盤可以提供氧氣與養分,也會將胎兒體內所產生的廢物交換並輸送回母體,再由母體代謝掉;胎盤亦為母胎之間血液循環的橋梁,幫助胎兒的血液循環。
胎盤問題有哪些?
*胎盤早期剝離
定義、症狀與影響
當胎兒娩出以後,在正常的情況下,胎盤會自動剝離、娩出;如果還沒生產以前,胎盤與子宮壁的交界面就已經分離,即屬於胎盤早期剝離。當胎盤的微血管破裂、出血,即有可能造成胎盤剝離。胎盤剝離對於胎兒的影響,則視剝離的面積大小而定。剝離的面積愈大,胎兒愈無法吸收到氧氣與養分,血液運輸與廢物代謝等亦會受到影響,胎兒的風險也愈高;有時候剝離的面積很小,就不一定會有太大的影響。
除了對胎兒的直接影響以外,胎盤剝離亦會導致母親瀰漫性出血,通常可分為兩種出血的型態,一種為一直流出近似於桃紅色的血液;另一種則為內出血,並不會流出體外,所以孕婦往往沒發現自己有出血問題。
有些孕婦會感到腹痛,而疼痛的位置往往固定在同一點,該處持續疼痛,通常疼痛的位置不會改變。即使稍事休息,胎盤早期剝離所引起的腹痛感也不會緩解,應盡快就醫檢查。
可能的危險因子
王懿德醫師指出,以下這些原因都只是可能的危險因子,但並非絕對的危險因子,即使符合以下幾種狀況,也不代表一定就會胎盤剝離。
*發生車禍、跌倒,皆有可能導致胎盤剝離。
*妊娠高血壓、子癇前症等疾病,孕婦血壓過高,血管壁有可能破裂,繼而導致胎盤剝離的機率提高、子宮壁與胎盤的交界面出現缺口。一旦有缺口,後續剝離的面積可能會擴大。
*抽菸、吸毒,皆會使胎盤剝離的機率提升。根據統計顯示,即使已經戒菸,懷孕後胎盤剝離的機率也會比從未抽菸的孕婦更高。
*羊水較多的孕婦提早破水的機率比較高(例如: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婦),倘若提早破水,容易導致胎盤早期剝離。(不過並非羊水較多就一定會提早破水)
*根據統計,多胎次的孕婦的風險機率較高。
胎盤早期剝離的案例
王懿德醫師指出,臨床上曾經收治過一位孕婦,因為持續腹痛而求診,孕婦剛開始以為是吃壞肚子或胃潰瘍,後來發現是胎盤早期剝離。當醫師測量胎心音,發現胎心音很慢,每分鐘才只有70~80下(正常範圍約為110~180下皆可接受),緊急剖腹產發現母體早已內出血,幸好手術後母胎均安;亦曾經遇過孕婦腹瀉、持續腹痛,後來也發現原來是胎盤早期剝離,因此孕媽咪不可不慎。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6年07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article.aspx?sno=0004977
*【嬰兒與母親】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 守護寶寶未來的口腔健康 8大方針‧孕期護牙不馬虎
- 2016 / 08 / 01 10:23 AM
守護寶寶未來的口腔健康 8大方針‧孕期護牙不馬虎
文/洪郁鈞採訪諮詢/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口腔醫學部主治醫師趙子婷 攝影‧化妝髮型/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牙疼不是經常發作,但若真的痛起來卻難以忍受,常被孕媽咪忽略的牙齒健康,原來與胎兒的未來口腔健康息息相關,建議媽咪把握孕期護牙對策,讓牙病的發生不再這麼難以控制。
「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是迷思
除了懷孕期間牙齦因為充血或照顧不周而讓細菌容易孳生的原因之外,孕期飲食習慣改變也會影響口腔環境,讓口腔細菌增加,並增加齲齒發生的機率。趙子婷醫師指出,無論是妊娠初期因為孕吐、突然愛吃酸的食物、少量多餐、吃飯時間拉長或是嘴饞持續進食
愛吃甜食,都會讓口腔處於酸性環境,有利口腔細菌的生長,若再加上潔牙習慣不佳與就醫習慣不良,就容易形成蛀牙或其他牙病,進而讓「生一個小孩,掉一顆牙」的傳說成為結果。懷孕期間,為協助胎兒發育,孕媽咪的鈣質需求量雖大幅提升,但卻不至於從母親的牙齒中溶出鈣質以提供胎兒,絕大多數反而是因為飲食習慣改變與潔牙照顧不周全所導致。
為寶寶的口腔健康做準備
孕期的口腔保健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在於,研究發現,孕媽咪若患有牙周病,早產與生出低體重兒的機率上升,且因為寶寶出生後,與媽媽最為親近,若母親口腔衛生不佳,口中所含細菌量較高,與寶寶之間無論是親吻、共用餐具或不經意的口水交換,都容易造成母子間口腔細菌的垂直傳染,讓寶寶從小就容易罹患蛀牙,因此,孕媽咪妥善照顧自己的口腔清潔,不單是為了自身健康,更是為了寶寶將來的口腔健康做準備。
孕期護牙方針
懷孕期間牙齒既然對口腔細菌防禦較弱,那麼周全的潔牙與飲食習慣就十分重要,趙子婷醫師提供孕期護牙對策如下:
1.使用含氟牙膏早晚刷牙
早晚刷牙幾乎已經成為一般人的習慣,除了睡前潔牙,建議早上的刷牙可以延遲安排在吃過早餐後,讓早餐的食物殘渣即時被清潔,午餐過後,行有餘力可以多刷一次牙,讓口腔儘量保持不留食物殘渣的狀態。此外,因為刷牙已屬每日例行習慣,動作容易變得不仔細,建議孕媽咪可以重新檢視自己的刷牙方式,讓動作更精確仔細,以提高潔牙效率。
2.每日使用牙線
建議每日最少睡前以牙線清潔牙齒一次,可協助減少齒縫間殘存的食物殘渣與牙菌斑。
3.定期洗牙
牙結石清除術,即俗稱的洗牙,健保一年給予兩次的補助,懷孕期間更是多提供一次,讓孕媽咪一年內有三次清理牙結石的機會。牙結石是口腔細菌孳生的溫床,定期處理牙結石不但有益口腔健康,也能幫助抑制口腔難聞的氣味。
4.攝食集中
懷孕婦女因為容易飢餓,因此除了少量多餐,更容易陷入整個下午或晚上一直持續進食的狀況,使口腔一直殘留糖分,增加蛀牙機會,建議無論是吃水果、正餐或點心,一天最多分六次,讓口腔因進食呈現酸性的頻率減少,使口腔細菌的活動不會持續活躍。
5.慎選食物
甜食、精緻類加工食品與酸口味的食物,都會讓口腔更容易處於酸性環境,建議孕媽咪儘量少吃。
6.木糖醇口香糖
研究發現,嗜糖的口腔細菌會將木糖醇誤認為糖分吸收,進而因為誤食而無法正常代謝,造成抑制口腔細菌增生的結果,因此,無法刷牙時,以含木糖醇的口香糖做為護牙輔助是可行的,只是趙子婷醫師提醒,口香糖畢竟無法為牙齒進行清潔,所以無法取代刷牙。
產前開始注重口腔保健
孕媽咪的牙齒健康狀況與胎兒的未來健康有所相關,建議準備懷孕的女性除了重視身體的調養,也不要忽略口腔的保健,最好在孕前先執行全面的口腔檢查,若有牙齒不適症狀,懷孕前及早接受治療,也可避免孕期不得不接受治療所可能產生的風險。
※原文刊載於2016年07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寶貝戒尿布囉!進行如廁訓練6步驟+7要素
- 2016 / 07 / 29 05:11 PM
寶貝戒尿布囉!進行如廁訓練6步驟+7要素
採訪撰文/魏婕綝
諮詢/新店耕莘醫院兒童發展中心職能治療師張筠藼
模特兒/溫柔媽咪毓晏、活潑弟弟秉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02-87735501)
如廁訓練並非在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究竟訓練寶寶自己上廁所的最佳時機為何?在訓練過程中,如何按步就班的引導孩子學會上廁所?父母應掌握哪些原則?
1歲半的小佩無論坐、走或蹲等動作越來越穩定,於是媽媽開始幫她進行如廁訓練,白天不讓她穿尿布,只要見她的神情不對,似乎是大便或尿尿的前兆,媽咪立刻抱她去坐小馬桶。雖然小佩不排斥坐小馬桶,但偶爾沒耐心坐著、想起來玩玩具時,就會被媽媽責備。訓練1、2週之後,媽媽便於午休時,不幫她包尿布,結果小佩不小心尿床,又免不了被挨罵。經過幾天,小佩開始抗拒坐小馬桶尿尿或解便,甚至早上起床要幫她脫尿布換成小內褲時,她哭鬧著不願將尿布脫掉……媽媽受不了小佩的反彈情緒,帶她至小兒科就診,醫師建議:「戒尿步要視孩子的狀態一步一步來,別過度強迫,以免造成孩子恐懼,增加戒尿布的困難。」
戒尿布,寶貝準備好了嗎?
有美國醫學研究指出,最好等孩子3歲後在開始戒尿布,較益於孩子的身心發展。然而,臺灣常見到父母在孩子1歲半到2歲之間就進行如廁訓練,對此,新店耕莘醫院兒童發展中心職能治療師張筠藼表示,根據以往經驗,由於2歲前的幼兒多數尚未準備好戒尿布,如果家長冒然實施,可能會造成孩子不安,因此,建議2歲後開始訓練較妥。另外,假如父母容易感到挫折或較缺乏耐心,不妨待孩子2歲半,甚至3歲,再開始進行如廁訓練。事實上,除了孩子的年紀、準備度及家長的耐性之外,季節也是如廁訓練的考量因素之一。有些孩子滿2歲剛好是冬天,若延後到夏天才訓練則約為2歲半或3歲。
幫孩子進行如廁訓練時,孩子的肌肉、神經、行為、認知、語言發展等,都必須達到一定的成熟度,才能降低排斥感、減少失敗率。在生理、行為和認知上,孩子最好具備哪些能力?
生理方面
對於如廁訓練的關鍵,張筠藼治療師指出,孩子想解便或尿尿時,能暫時忍耐,並走到小馬桶進行這件事。因此,如果孩子的尿布一天當中有2、3小時是乾的,代表膀胱括約肌越來越成熟,可以開始進行訓練。至於固定的排便時間,通常孩子在三餐飯後約30分鐘,因腸胃蠕動增加,便意感上升而引起排便動作,家長即可利用此機會訓練大便或尿尿。
行為方面
在行為方面,首先是基礎的行、走、蹲、站等動作必須穩定協調,孩子才能走去小馬桶坐好。其次,進行如廁訓練時,會先讓孩子坐在小馬桶等待有尿意或便意,再讓他解尿、解便,然而,由於等待時間的長短不一,因此,孩子需要耐心、安靜的坐在馬桶3~5分鐘以上。
由於這階段孩子對周遭環境的注意力更加提升,看到大人上廁所,會令他感興趣,也想模仿大人坐自己的小馬桶。此外,除了孩子要喜歡自己完成事情,具有獨立的意願之外,也要不排斥使用小馬桶,因為這代表他已經準備好,配合度也會較高,如果孩子出現排斥的舉動,建議過一段時間再訓練。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媽咪寶貝】2016年07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article.aspx?sno=0004994
*【媽咪寶貝】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 【黃瑽寧醫師專欄】到底有沒有冷氣病?
- 2016 / 07 / 28 10:36 AM
【黃瑽寧醫師專欄】
到底有沒有冷氣病?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炎炎夏日,室內溫度動輒飆升到三十度以上的高溫,不開冷氣實在活不下去。但是有時候會在報章雜誌上看到一個名詞「冷氣病」,或者更學術一點叫做「空調症候群」,說吹冷氣不好啊,會吹出一身病,會容易感冒,以後會關節炎,不能吹太久云云。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沒有所謂空調症候群
事實上,醫學名詞並沒有所謂冷氣病,或者空調症候群這些疾病。
冷氣機的原理很簡單,其實就是把室內的熱能,隨著濕氣往外排放,讓室內變得比較乾燥與涼爽,如此而已。這就好像人體藉由流汗散熱,所以冷氣機外頭滴滴答答漏水,可以想像成它在幫屋子排汗,是一樣的道理。
雖然台灣的七月天是又熱又濕,但在地球的其他角落,比如說大家喜歡旅遊的日本北海道地區,目前平均氣溫是攝氏二十幾度,濕度六十上下,跟我們開冷氣之後,室內感受的溫度與濕度差不多。在這樣的溫度濕度下生活,日本人還不是活的好好的,幾千年來都是如此,也沒有比較容易感冒,更沒有大家都變成關節炎。所以說,在開了空調之後的室內環境,只是讓人比較乾燥、涼爽一點,理論上是不會有健康的危害。
不開冷氣才有病
現在的地球已經有毛病在身,導致溫室效應熱浪難敵,酷暑日已經讓一般人感到難以忍受。雖然一般健康成年人只要多喝水,洗冷水澡,基本上都還能適應高熱氣候,但是在一些容易中暑的危險族群,比如說嬰幼兒、老人、心血管疾病、以及肥胖患者,他們很容易因為身體的散熱不佳,而導致熱衰竭,甚至中暑的健康危害。如果遇到熱浪來襲,還死撐著不開空調硬扛,那才真是有病。
舉例來說,嬰兒在悶熱的環境下,比較容易發生可怕的「嬰兒猝死症」;2008年加州大學的研究就發現,只要寶寶活動的房間有電扇,相較於悶熱的房間,可以減少百分之七十三的嬰兒猝死機率。雖然這篇研究是以電扇當做研究指標,但我想任何可以讓房間變涼爽的措施,都可以讓嬰兒舒服一點,好睡一點,進而減少猝死的發生。
冷氣房內不舒服可能的原因
我相信很多人還是覺得吹冷氣不好,可能是根據自己個人的體驗,覺得進到冷氣房裡就渾身不舒服,究竟是為什麼呢?我來歸納為四個原因。
1)太髒:
冷氣機不只是每週要清潔濾網,整台機器裡面,其實藏汙納垢,細菌黴菌滋生,吹出來的空氣確實會讓人不舒服,甚至生病。比如說著名的「退伍軍人症」,就是空調積水中的退伍軍人桿菌藉著冷氣散播,所造成的嚴重肺炎。一般的家庭裡也許不會有這麼可怕的細菌,但是如果冷氣機沒有整台清洗,黴菌肯定是一大堆的,所以很多孩子夏天一開冷氣,氣喘、鼻炎、皮膚炎全都惡化,跟這些惱人的黴菌過敏原,其實有很大的關係。
2)太乾:
很多人在室外曬太陽已經流了很多汗,身體已經相對脫水以及脫鈉,進到冷氣房之後,以為已經舒服了,卻忘記身體還等著補充水份與鈉離子。尤其冷氣房的濕度又驟降,再不喝點含鈉的鹽水,口乾舌燥,頭暈腦脹,這不就是初期中暑(熱衰竭)的症狀嗎?這種不舒服的反應,其實喝杯水加一點點鹽巴,就可以預防了,並不會太困難。
3)太冷:
「乾、冷空氣」對於呼吸道過敏者,是常見的誘發因子。因此有些人一進冷氣房,就開始鼻塞,咳嗽,甚至氣喘發作,除了可能冷氣真的很髒之外,也表示這個人的過敏體質沒有控制好。在我的書《從現在開始,帶孩子遠離過敏》(親子天下)一書中有特別強調,乾冷空氣是你過敏疾病的期中考,吸到冷空氣會發作的話,表示你的體質還不及格,要繼續照著書本指示,藉由生活飲食與用藥調整到穩定。
還有,太冷會不會容易感冒呢?這疑慮各位可以上網搜尋我的文章『著涼會感冒嗎?』,我先告訴各位答案:會,但影響只有一點點而已。另外,關節炎的長輩們也可能因為溫度驟降,而感到關節不適。
4)太悶:
這也是我個人的經驗,有時候大家為了省電,或者是在公車、捷運上,一群人擠在一個空間裡吹空調,雖然是愛地球的表現,但難免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偏頭痛體質的人就開始頭疼了。
結論
吹冷氣感到不舒服,要找出根本原因,並且用正確的方法解決之。妖魔化冷氣機,想像出一個「冷氣病」來恐嚇自己,不但因噎廢食,也不是一個好的邏輯思維。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