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化使用。正確認知功能 聰明用3C
- 2016 / 06 / 06 03:10 PM
多元化使用‧正確認知功能
聰明用3C
文/新楊梅診所督導臨床心理師車先蕙
妝髮‧攝影/Bingo Bunny賓果邦尼攝影
聰明使用3C的原則
其實只要把握幾個原則,通常可以避免前述家庭困境的產生。筆者介紹幾個實務上比較有效的原則與方法,讓大家參考。
原則一‧3C產品不能取代父母的陪伴
千萬不要以為孩子還小,就讓他們接觸3C產品,代替父母或其他成人的陪伴。嬰幼兒因為視力發展不全,使用3C產品將阻礙視力發展,形成後患。其次,從小養成習慣,之後就很難改變。建議孩子3歲之前避免接觸3C產品,以文字圖畫等刺激為主。3至5歲則每日以1小時為限,每次使用15至20分鐘,搭配手作活動與圖畫書籍等文字刺激,儘量以多元化的活動來安排孩子的生活。父母切忌讓3C產品當保母,給孩子看手機或電視,自己則在一旁聊天或滑手機。
原則二‧勿用3C產品做為教養酬賞物
當管教孩子時,請不要讓「使用3C產品」變成你的籌碼來控制小孩。根據心理學的學習理論,行為養成和學習都是受長期性的賞罰機制所塑造,如果父母經常使用3C產品來獎勵孩子,或是用剝奪使用3C產品的時間來處罰孩子,無形中反而會讓孩子養成依賴3C產品的習慣;如果孩子習慣透過3C產品來擺脫負面情緒,將使「3C產品」與「去除負面情緒」形成連結,後果就可能是讓孩子對3C產品成癮,沒它就不行。反之,如果可以彈性運用其他的賞罰技巧,如:讚美、出遊或購物搭配變化賞罰方法,必定可以讓孩子朝正向發展,變成懂事、自律的成熟個體。
原則三‧多元化使用3C產品
先前提到3C產品的類型頗多,如果能適當使用3C產品,可豐富親子互動時光,增添生活樂趣。例如:有些教學圖書工具搭配多媒體使用,可提升學習動機。數位攝影器材可以記錄家庭生活點滴,讓家人共享美好幸福的時刻。電腦繪圖軟體,讓孩子的想法和心情都化為圖像,呈現在家人眼前,用3D列印轉換成實體作品,孩子就會有成就感。電子化樂器,也能讓孩子成為小小音樂創作家!另外,也可以透過3C創造健康生活型態,譬如XBox等運動型產品,可讓孩子活動筋骨、鍛鍊體魄,又不需受限於場地和天氣。
這些3C產品不僅可以紓解壓力,還能激發創造力和想像力,讓孩子的心情穩定,學習力增強,創意無限發揮。因此,3C產品的使用不要只是侷限於看電視、看影片、玩網路遊戲或社群網站。善用各類3C產品,不僅可以增加樂趣,還能開發孩子的潛能!
原則四‧正確認知3C產品的功能
其實,大部分的孩子並不了解真正3C產品的功能與效用,都是要靠家長引導,才能讓孩子對這些產品有正確的認知。3C產品可以是工具,也可以是玩具。根據臨床經驗來看,大部分兒童與青少年都將3C產品視為玩具,並不理解它們所具備的工具功能。例如許多孩子多年使用電腦,但不會文書處理軟體或繪圖軟體的功能,有些甚至還不會打字,或是打字速度很慢。
※原文刊載於2016年0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三代同玩好去處
- 2016 / 06 / 04 11:36 AM
三代同玩好去處
作者:張益勤
圖片來源:黃建賓攝
想像拿著一本書環遊世界,一下子在峇里島的竹椅上吹著涼風,一下子又到了南法的普羅旺斯,徜徉在一片薰衣草的花海裡……這樣的夢想,只要在新北市立圖書館的新總館就可以實現。
位於板橋的新北市圖新總館,配合館內推行的「慢讀運動」,營造了各國的風景閱讀空間,讓讀者隨著書本「環遊世界」。館長唐連成與團隊,有感於3C產品的使用頻繁,希望用空間美學,喚回人們閱讀的質感,「在裡面不能用手機,還給人與書本最原始的感動。」
找回閱讀的感動,同時也要升級圖書館的功能。新總館採人性化的通用設計理念,不但桌椅高度有分齡分眾,書架間的走道也更為寬敞,讓推娃娃車的媽媽也可以暢行無阻。
除了閱讀,現代的圖書館更試圖貼近讀者的生活。四樓的青少年館, 除了有適合青少年的課外讀物,館方也特別設計了戶外空間,有抒壓沙包可以發洩情緒,有陽光小屋可以玩遊戲或是演奏電吉他。在室內,牆壁上還有年輕人最愛的留言板可以塗鴉,一整櫃的玩具公仔,還有超過四千本的漫畫,讓整層樓更有青少年的味道。
位於三樓的兒童區,也運用各種巧思,吸引孩子在館內邊玩耍、邊閱讀。兒童區的書籍依照孩童的喜好,區分為恐龍、昆蟲、動物等主題,方便孩童選擇;說故事區域中,有許多讓孩子忍不住上去前後搖擺的搖搖椅,還有一個投影繪本的「大故事書」,讓孩子可以直接在投影幕上與書本互動;故事屋裡的「奇幻海底世界互動裝置」,則可以讓孩子將自己畫的魚,投影在螢幕上游來游去。
除了豐富的設施,館方也蒐集時下最流行的近百套桌遊當做館藏讓讀者借閱。「我們每個月會有五套桌遊給讀者借來玩,」唐連成說,五樓的多功能教室有完整的隔音設備,讓桌遊玩家可以在裡面肆意笑鬧,也不會打擾其他讀者的安靜。館方除了暑假開親子桌遊課程,提供親子的夏日新去處,也在研習教室開辦樂齡族的桌遊課,帶領爺奶長輩玩遊戲。
新北市圖新總館自開幕以來便因為二十四小時的開放服務引起風潮。新總館的門口也有一台二十四小時營業的自動借書機,讓民眾不論再晚下班都可以取書、借書。在這裡,圖書館承載的不再是沉重的知識,而是一種更輕鬆的生活方式。
【更多豐富內容請見《親子天下》網站 http://bit.ly/1XLKwy2】
延伸閱讀: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不可不知的驚人豆漿力
- 2016 / 06 / 03 05:27 PM
不可不知的驚人豆漿力
文/陳詩婷
在食物中能找到含有大豆蛋白、維生素B群、大豆異黃酮、維生素E、皂素、植酸、大豆卵磷脂、鈣質、亞麻油酸、鉀、次亞麻油酸、膳食纖維、寡糖等豐富的營養成分,幾乎都是含有膽固醇的肉類,但被譽有植物界牛奶的「豆漿」,不但有這些營養,還沒有膽固醇,特別適合現代人。
曾經在市場上熱賣一時,甚至賣到缺貨的豆漿機,讓做豆漿不用辛苦的在瓦斯爐邊苦等,只要放進洗好的黃豆,輕輕按個鈕,沒多久,熱騰騰的新鮮豆漿馬上出爐;近幾年來,食安問題頻傳,就連最傳統的飲品豆漿,也曾爆出原料污染或是問題黃豆等食安事件,導致自製豆漿的風潮再度興起。
傳統的豆漿是一項男女老少咸宜的飲品,因為味道好、營養豐富,很多人都有早餐喝一杯豆漿的飲食習慣。研究指出,孩子成長要喝豆漿、想瘦身要喝豆漿,女性美顏要喝豆漿、中年人防三高要喝豆漿,甚至更年熟齡防骨鬆也要喝豆漿,老年族群喝豆漿可延緩老化......,小小一杯傳統豆漿,滿足現代各年齡族群的營養需求。
以現代的營養觀點來看,豆漿的營養成分包括大豆蛋白、維生素B群、大豆異黃酮、維生素E、皂素、植酸、大豆卵磷脂、鈣質、亞麻油酸、鉀、次亞麻油酸、膳食纖維、寡糖等。
中醫師楊玉台說,在食物中能找到這麼豐富的營養成分,幾乎都是含有膽固醇的肉類,但被譽有植物界牛奶的「豆漿」,則是完全沒有膽固醇,特別適合現代人的營養需求。
7大豆漿力
幫助成長發育
兒童的成長發育需要均衡的營養素,其中的鈣質和蛋白質,更是長肌肉和長高的關鍵。豆漿含有豐富的植物性蛋白質,除了能夠提供成長必需的胺基酸之外,卵磷脂更是細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腦細胞組成的重要物質;此外,卵磷脂還可以合成乙醯膽鹼,供給腦部發育的營養,能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和記性。
大家都認為,充足的鈣質有助骨骼發育成長,所以,成長期的孩童應大量補充鈣質,以利發育,但其實過與不及都不好。豆漿的含鈣量雖然沒有牛奶來得多,但豆漿不含膽固醇、熱量低,對身體比較沒有負擔;豆漿也含維生素D、鉀、鎂等營養素,可以讓鈣質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對於孩童的骨骼發展有助益。
協助降體重
豆漿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對於想要減肥降體重的人來說,是最理想的選擇。膳食纖維不僅能夠促進腸胃蠕動、清理腸道,豆漿低熱量的特點,還能減輕身體的負擔,不過,記得要喝無糖的豆漿才有效。
建議在用餐之前喝杯無糖豆漿,可以產生飽足感、降低食慾,就不會攝取太多的熱量,對於減肥或維持體重都有幫助。
降低壞膽固醇
豆漿的原料為大豆,也就是俗稱的黃豆,主要成分是大豆蛋白,占了所有黃豆成分的35%,這個比例甚至比部分肉品還要高。研究指出,每天攝取21克的大豆蛋白,約為3份的黃豆製品(1份為240c.c.的豆漿、半盒盒裝豆腐、1.25塊小黃豆干、3小方格傳統豆腐),有助降低總膽固醇與低密度膽固醇(壞的膽固醇)的濃度。
另外,因為豆漿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可以降低低密度膽固醇,對高密度膽固醇(好的膽固醇)則有提升的效果;再者,豆漿的水溶性纖維含量相當高,水溶性纖維可以與膽酸(膽固醇的前驅物)結合,加速膽酸的排泄,有助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濃度。而且,豆漿中的植物固醇,因為結構與膽固醇相似,在腸道中可以與膽固醇形成競爭作用,抑制膽固醇的吸收,就能達到降低膽固醇的功效。
預防骨質酥鬆
研究發現,食用較多黃豆製品的中國與日本,民眾骨質疏鬆的發生率,少於喝較多牛奶的歐美國家。以營養的觀點來看,豆漿因為含有鈣質(每100克豆漿裡,含有2.5克的鈣質),雖然量不如牛奶來得多,但因為豆漿中的大豆異黃酮能結合骨骼中的受體,有助減少骨質流失,增加骨質密度、強化骨骼,所以研究才說,喝豆漿有助預防骨質疏鬆。
楊玉台說明,以中醫的觀點來看,五臟中的腎與骨骼的強健有密切的關係,而五穀中的豆類則是補腎良藥,民間流傳著:「每天吃豆3錢,何需服藥連年。」的諺語。尤其是黑豆,因為中醫五行認為黑入腎,所以,黑豆漿補腎、補骨的效果又比黃豆漿更好。
防心血管疾病
大豆脂質中的主要成分為亞麻油酸、次亞麻油酸等,亞麻油酸和次亞麻油酸都是人體的必需脂肪酸,亞麻油酸能增加血液中好的膽固醇,降低壞的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有預防動脈硬化、降低血脂肪的功效,從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另外,豆漿中的大豆卵磷脂,屬於磷脂質的一種,磷脂質可以將營養素透過細胞膜運輸,排泄出細胞中不需要的廢棄物,以維持細胞膜的正常。而卵磷脂特有的乳化作用(促進水分與油脂的互溶),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最佳幫手。
舒緩更年期不適
黃豆中富含大豆異黃酮,是更年期婦女的最佳良伴,不過,為什麼大豆異黃酮能夠改善更年期症狀呢?楊玉台說,因為大豆異黃酮是一種植物性的荷爾蒙,異黃酮素的化學結構與雌激素相當類似,能夠發揮類似荷爾蒙調節的功效,而異黃酮素在大豆中最為豐富,所以,才以大豆異黃酮來命名。
延緩人體衰老
中醫認為,人的壽命可到120歲,但因為環境的污染、人為的壓力、飲食的錯誤等,所以壽命越來越短。想要延緩老化,除了自身的生理習慣要做好之外,一定要補充食物中的抗氧化劑;而豆漿中的植物皂素,就有防止細胞老化的重要成分,因其具有抑制活性氧、抗氧化的作用,對於代謝症候群的預防、癌細胞的抑制等,都有很好的幫助。
不過,楊玉台也指出,中醫認為抗衰老是一個整體的概念,不是只有單一特定營養素的補充,而是要多管齊下,每個年齡層都有對應的平衡療法,不管是飲食、運動、生活作息等,都要平衡才行。
這些時候 不適合喝豆漿
雖然豆漿有這麼多的優點,建議大家可以天天喝,但在有些情況下,並不適合喝太多的豆漿。楊玉台說,包括體質太寒、腎功能不佳、身體發炎以及空腹的狀況,都不適合喝豆漿,等到這些狀況解除了之後,就可以恢復天天喝豆漿了。
◎體質太寒的時候:中醫認為,豆漿稍微帶有寒性,假使在體質偏寒的情況下,喝豆漿有拉肚子的現象,這個時候就應該少喝點豆漿,但可以豆製品來取代,還是能攝取到豆類的好處。
◎腎功能不佳的時候:主要是豆漿裡的植物蛋白進到體內之後,會被身體分解出很多代謝物,當腎功能不佳的時候,反而會增加腎臟的負擔,但並不是說腎臟不好時就不能喝豆漿,而是要適量攝取,不要喝太多。
◎開刀後復原期或感冒的時候:「為什麼我們說正在感冒、身體正在發炎的時候不要吃得太營養?」楊玉台解釋,因為當身體處在發炎的狀態下,如果吃得太營養,身體轉而去處理營養素的代謝,便會干擾到當時身體的自癒機轉,本來身體快好了,又會再發作起來,所以,建議正在感冒或是處於開刀復原期的病患,不要喝豆漿。
◎空腹肚子餓的時候:空腹飲用豆漿時,豆漿裡的蛋白質大都會在人體內轉為熱量,比較難充分達到補益的作用,所以,空腹的時候不建議喝豆漿。
每天240c.c.就好,多喝反而不好
既然豆漿的營養成分這麼高,對各年齡層的好處也很多,那麼該怎麼喝,才能喝出健康?楊玉台解答:「1天喝1杯無糖豆漿,大約是240c.c.就很足夠了,但若是把豆漿當水喝,就不建議了。」豆漿一定要喝無糖的,建議不要再添加額外的糖分,否則會生成乳酸鈣等變性物質,有損豆漿的 營養價值,進入體內的保健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另外,要注意沒煮熟透的豆漿不能喝,因為生豆漿中含有皂素及抗胰蛋白?等成分,假使沒有被煮熟就飲用下肚,因為不能被腸胃吸收消化,飲用後會發生噁心、嘔吐等現象,所以,豆漿一定要徹底煮沸,引發過敏的黃豆皂素才會被破壞。楊玉台特別提醒,市面上販賣可自行沖泡的黃豆粉,民眾一定要睜大眼睛,查看是否為煮熟磨成的黃豆粉,是熟磨成的黃豆粉才能飲用,否則一旦誤食,就會造成腸胃不適。
曾有媒體報導喝豆漿會導致乳癌,並且指出其中的罪魁禍首就是類似雌激素的大豆異黃酮,但三不五時又有一些文章指出,豆漿的異黃酮素有助於預防乳癌,搞得民眾相當混亂。的確,豆漿的大豆異黃酮有類似雌激素的功效,所以,若是擔心喝多了罹患乳癌,份量的拿捏很重要;醫師建議是每天1杯240c.c.的豆漿就足夠,若是想要多喝,每天別超過2杯的份量(480c.c.),同時也要盡量避免吃加工過的大豆類保健食品,因為濃縮過的大豆異黃酮劑量比較高,一不小心攝取過量,就會造成反效果。
痛風的人可以喝豆漿?
以往的觀念認為,痛風患者應該要限制豆類製品的攝取,不然痛風會反覆發作,但是,現代營養學有新的觀點認為,其實,只要痛風患者的尿酸值不是很高、大約在8左右,同時也沒有在急性發作期間內,配合均衡的飲食習慣,少鹽、少油、少糖,再加上多喝水,基本上,仍可以攝取豆類食品,而豐富營養的豆漿就可以適量飲用。不過,要注意如果每天都有喝豆漿,三餐中要拿捏好如豆干、豆腐等豆類製品的攝取,才不會過量。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 398期】
- 美國研究:太多作業、太早入學 造成更多過動兒
- 2016 / 06 / 02 11:00 AM
美國研究:太多作業、太早入學 造成更多過動兒
作者:田育瑄
圖片來源:Creativa Images/Shutterstock.com
《美國醫學會小兒科期刊》指出,導致孩童發生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的現象,或許與逐年加重的學業成績標準與負擔壓力有關。
經美國邁阿密大學米勒醫學院臨床小兒科教授傑弗瑞‧柏斯柯(Jeffrey P. Brosco)的研究推測,自1970年代起,日益加重的課業負擔導致孩童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比例逐年增加。
「當我們著手研究從1970年代至今的教育和公共政策等相關文獻時,讓我們相當訝異的是,上頭載明孩童花在課業上的時間變化,竟勾勒出教育界在這段期間內所發生的劇烈變革」柏斯柯教授接著表示,「從孩子花費更多時間在讀書,乃至於學齡前兒入學率的顯著提升,我們發現過去40年來,孩子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比例整整多出一倍」。
擔任柏斯柯教授的計畫共同研究員,同時也是邁阿密大學米勒醫學院的畢業生安娜‧波娜(Anna Bona)發現,自1981年至1997年這段期間,教師們必須花多三成的時間,來教3到5歲孩童學習字母與數字;研究團隊更發現,幼兒園全天課程的註冊率,從1970年的17%,到2005年已提升至58%;1987年6到8歲的孩童平均每周只花不到一小時做作業,到了1997年時,每周花費在作業上的時間則已超過兩個小時。
因此,家長和老師到底要如何與孩子一起對症下藥,「管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發生?以下提供兩個建議:
1. 保有玩樂與休閒的充電時刻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種跟腦神經相關的症候群,診斷是依據「年紀」與「外在環境的要求)」所展現的行為為基準;當孩童課業負擔加重,花在玩樂與休閒的時間減少,導致一些表現不太一樣的孩子的孩子,最終容易被診斷出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雖然研究並未證明因此被診斷為過動症的孩子有多少,但卻點出應該有更多研究投入探討,課業加重對孩子身心發展的影響。
2. 增加遊戲與互動的創意時間
柏斯柯教授認為,這項研究不應該被視為在批評現有的全天候的學前教育制度,而是應該讓孩子根據不同年紀參與符合其年齡發展的學習活動,在學前時期,最重要的是自由的遊戲、增加社會互動和發揮想像力。
而希望孩子提早扎根學業成就的家長們,柏斯柯教授建議先將閃字卡和學習單放到一邊,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桌遊、煮一道菜或是一起共讀,這將使孩子的學習更有幫助。
「在美國,我們只想到加強學業能力,對孩童未來發展有益」柏斯柯教授慎重地表示,「但是,我們卻忽略了這也將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潛在的負面影響」。
【更多豐富內容請見《親子天下》網站 http://bit.ly/1XqU7dl】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正確認識不成癮 bobo聰明用3C
- 2016 / 06 / 01 05:19 PM
正確認識不成癮
bobo聰明用3C
文/洪郁鈞
諮詢採訪/珍世明眼科診所王孟祺院長‧新北市立新北特殊教育學校臨床心理師暨長庚科技大學兼任教師劉子維‧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暨台北醫學大學副教授謝如蘭
攝影‧化妝髮型/班尼頓廣告風格攝影
幼兒的視力發展
寶寶雖然一出生就擁有視覺能力,但視力的發展卻尚未成熟,新生兒的視力範圍大約只有眼前30公分的距離,且只對光線和強烈對比的黑白物體比較有感覺;3~6個月間,視覺系統逐漸發育,寶寶才漸漸可以看得更遠,並察覺自己與物體之間的距離感,珍世明眼科診所王孟祺院長表示,寶寶的視力必須到6歲時,才會達到成人的視力水準,在這之前,幼兒的視力發展會從遠視眼進展到正常屈光度(此過程稱為「正視化過程」),且對於對焦、立體感、手眼協調與色彩辨識等能力,也必須透過不斷的接受外界刺激而慢慢發展出來,因此,若早期發現幼兒的視力有異狀,6歲之前是治療或矯正的黃金期,須及時把握就醫時機。王孟祺院長也強調,雖然孩子的視力到6歲已經發展得與成人差不多,但若出現近視的狀況,18歲之前度數都容易受外界影響、有快速增加度數的風險。
手眼協調仰賴視覺能力的養成
3C電子產品的普及,讓幼兒從小就對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十分熟悉,也因為孩子對操作的熟練,許多家長開始擔心3C產品的藍光是否會對孩子的眼睛造成負面影響,王孟祺院長指出,目前醫學實證上,針對短時間接觸藍光的危害尚未有定論,唯一證實的反而是長時間、不當距離與錯誤使用方式對幼兒眼睛所造成的傷害,對眼睛而言,無論是注視電視、手機或書籍,如果過度用眼、距離過近,都會對視力造成威脅,並對眼睛產生壓力;此外,因為視覺能力需要透過早期多樣化的外界刺激才能養成,例如:手眼協調,看到球想要去抓,孩子一開始可能看不到球的準確位置而抓不到,但透過一次次的練習,視覺能力逐漸進步,進而就能夠準確掌握球的位置,並正確觸碰到球。因此,數位生活對幼童造成的更大影響在於:孩子使用3C產品的時間,剝奪了其他可訓練手眼協調或視覺能力的時間或戶外活動的時間,導致動作協調能力的發展受到壓抑,且此類商品多半使眼睛必須近距離工作,長時間下來,對幼童眼睛的發育就會造成負面影響。
戶外活動有助抑制近視發生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2歲之前,儘可能不要讓孩子接觸螢幕媒體,3~7歲則建議每日0.5~1小時,在孩子的視力發育期間,長時間與近距離接觸螢幕媒體容易、誘發近視,且越早近視,度數加深越快,也更容易發展成高度近視,而目前醫界公認近視的發生有兩個主要影響因素,一是近距離、長時間的用眼容易誘發近視;二是戶外活動的時間越頻繁,近視的機率就越小,因此,若孩子使用3C的時間越長,戶外活動的時間相對就越短,幼童近視的機會也就理所當然的無可避免。
※原文刊載於2016年0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