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方程式 照顧關懷‧純粹心靈
從動物探索世界美好
文/車先蕙臨床心理師 妝髮‧攝影/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動物在人類生活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遠古的蠻荒時代,動物是人類的天敵、食物和朋友;隨著現代化演進,動物變成人們的娛樂與夥伴。
在地球上,人類與動物共享資源,共存共榮。對幼童來說,動物更是豐富他們生活意趣的對象。接觸動物,讓孩童感到樂趣愜意,抑或產生恐懼焦慮,對他們學習生存技巧均有莫大助益!舉凡善良體貼、照顧關懷、愛與理解等天性,都能夠從人和動物相處的時光中流露出來,讓每個孩子能夠保有最初的純粹心靈,創造這個世界的無限美好。
帶孩子探索動物世界 動物園是孩子最喜愛的天堂!
孩子們接觸動物園裡的各種動物,都會非常開心,好奇地探索各種不同類別動物的長相、動作行為、生活習性等等,這些知識寓教於樂,豐富的知識馬上就拓展開來,比起在家中聽錄音帶、看電視的模擬想像學習好太多了!實際接觸動物時,也可以讓孩子認知動物保育的重要性,在潛移默化中產生保護與善待動物的觀念與行為。
台灣現有動物園區大約有幾處:台北市立動物園、新竹市立動物園、高雄市立動物園、六福村野生動物園及頑皮世界野生動物園。這幾個都是比較大型,動物類別也多,還可以提供實際接觸機會的動物園區。海洋類動物則是以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為主,不僅有多種海洋生物展出,還提供夜宿活動,光是在海生館逛,看魚兒優游的自在景象,就能讓人徹底抒壓,快樂無比!花蓮遠雄海洋世界、野柳海洋世界則是規模較小,但是有提供鯨豚表演的場館,是親子共遊的好地方!
當然還有一些是動物主題館,像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屬的鳳凰谷鳥園,就是一個認識鳥類的動物主題館;孩子們追逐餵養清境農場的羊咩咩,更是刺激有趣的冒險活動!其他還有私人經營,特色罕見動物的主題農場,如樹懶、草泥馬、貓頭鷹、梅花鹿、蛇類爬蟲類等,通常還搭配美食和手作活動,真是有吃又好玩!
生活中的學習與陪伴
許多動物與人類生存在一起,就像是一家人一樣,對彼此產生依附情感。狗狗、貓咪、小兔子、小鳥、烏龜等溫和的小動物,可以跟寶貝們一起長大,成為生活中良好伴侶。養寵物這件事情幾乎是每個父母都會遇到,但是又很痛苦的抉擇。因為寶貝們看到小動物可愛,就想要擁有,通常就會要求父母飼養。可是寶貝們沒有能力照顧寵物,到後來是父母親又多了一個小小寶貝要養!
到底要不要答應孩子養寵物呢?
我建議要先做幾個評估:
1.時間與空間:因為動物是有「領域行為」的,所以養牠們就必須要考量這些動物的習性,是否適合我們現在居住的空間?譬如:都市地區空間小,小型犬、貓咪或是魚類、鳥類、兔子等比較不占空間,又不會干擾左鄰右舍的動物,會比較適合。當然,忙碌的父母也必須考慮餵食時間,如果沒有辦法配合,應該不要飼養。
2.過敏體質:因為過敏會導致生理機能降低,且會影響睡眠和情緒,所以有過敏體質的寶貝,不太適合接觸一些具有過敏源的動物,像是貓狗、鳥類、兔子等,可是養魚、烏龜相對就比較適合。因此,適當選擇寵物的類別,應該就不至於受限於是否過敏這個選項了。
其實,家中有養寵物對孩子的品德、社交技巧和生命教育都有很好的幫助。我有個好朋友喜歡爬蟲類動物,舉凡蜘蛛、蛇、蜥蜴、烏龜都是他豢養收藏的品種。結婚生子之後,妻子和孩子因為經常接觸這些一聞其名就令人毛骨悚然,雞皮疙瘩長起來的動物們,反而一點都不會害怕。他的兩位王子從4、5歲開始就經常要幫忙照顧寵物們,自小就養成負責任與關懷別人的習慣!在生活中,也將常把與寵物相處的觀察結果與其他小朋友分享,創造許多話題,因此結交不少朋友和同好。
心靈抒壓與身體的療癒
有許多動物在醫療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逐漸流行的「動物輔助治療」,就是讓病患親近動物來達到醫療效果的一種「非典型」治療方法。特別是對於精神疾病的人來說,接觸友善、純真的小動物,可以改善情緒,舒緩疼痛感、提高專注力。而在幼小兒童的社交技巧和感覺統合訓練上,動物治療更是居功厥偉!在台灣,目前寵物治療有收費的是馬術治療,費用大約每次1,000至2,500元左右,多半應用於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聽語治療以及心理治療等領域。狗醫師則是到各醫院、特教班或是養護機構提供服務,不收取任何費用。不過,這些狗醫師和導盲犬一樣,都必須經過嚴格訓練,才能提供輔助醫療服務。近年來,這些動物醫師幫助了許多患有腦性麻痺、智能障礙、肢體障礙和情緒問題的孩童,還有許多失智老人、重症病人、長期照護中心的居民、精神病患們,都蒙受了動物治療的好處。動物們的陪伴,讓病患變得更快樂,忘卻苦痛!與動物接觸可以得到心靈的撫慰,也能將病患從自身抽離出來,轉移到小動物身上,讓他們不會一直聚焦在病痛上,反而會發揮心中的愛。
結語
與動物相處能夠激發人類原始的愛的本能,在與動物相處的過程中也可以培養出照顧、關懷、耐性和信任的能力。孩子與動物的一來一往互動行為中,增進了他們對非語言訊息的觀察力和理解力,可更能保有同理心,懂得去保護弱小的動物,或是人們。在孩子成長歷程裡,動物們啟發了藏在內心裏的「愛」的能量,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與溫暖!
※原文刊載於2016年07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細菌、積食、疾病、溢吐奶、鼻腔異物
找出寶寶口臭原因
撰文/杜韻如
諮詢/永和耕莘醫院小兒腸胃科盧芳廷醫師
圖片/育兒生活資料室
見到家中的寶貝時,做父母的總是忍不住想送上熱情的一吻,但若是寶寶的小嘴一張開,立刻飄散出難聞的異味,不免讓爸媽既心驚又擔憂。究竟造成寶寶口臭的原因為何?又該如何解決?讓專家來為你說分明!
可能潛藏疾病,5類常見因素
嬰幼兒口臭現象其實並不少見,除了與口腔清潔衛生有關,也可能是某些潛在性疾病所導致,因此家長們千萬不可掉以輕心。發現家中寶寶有口臭問題,一定要徹底找出其中原因,並且加以解決,還給寶貝清新好口氣。
造成嬰幼兒口臭的原因很多,解決方式也有所不同,大致可分為以下五大類:
第1類、口腔細菌異常滋生
進入口腔期的寶寶,常有強烈的吸吮欲望,喜歡將手指、奶嘴、固齒器、玩具等物品放入口中,在上面留下大量的口水,其中也包括了口腔中的細菌。若是沒有做好清潔消毒工作,細菌便會開始滋生,當寶寶反覆吸吮殘留細菌的物品,就會造成口中的異味。
除異味這樣做:
所幸要解決這類型的口臭問題並不難,只要時常做好奶嘴、固齒器、玩具等物品的殺菌清潔,常吸手指的寶寶,也要勤洗手,就能避免細菌所造成的口中異味。
第2類、口腔積存奶垢和食物殘渣
相信大家都知道,想要維持口腔清潔,就應該養成飲食過後刷牙漱口的好習慣,否則食物殘渣積存在口腔中,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腐敗,必然會產生難聞的異味。但是對於喝奶次數相當頻繁的嬰幼兒來說,父母親反而容易忽略了每次哺乳過後,應該立即幫寶寶清潔口腔,使得口中殘留的奶垢,成為口臭的來源。此外,開始吃各種副食品的幼童,接觸像是洋蔥、大蒜、肉類、咖哩這類氣味較重的食物,也常會發生食物性口臭。
除異味這樣做:
建議爸比媽咪應該在寶寶每次吃過東西或喝完奶之後,都要進行口腔清潔,若是無法每次做到,可讓寶寶在餐後喝些白開水,亦可達到稀釋口腔奶垢或殘留物的簡易清潔效果,但是每天晚上入睡前的口腔清潔絕不可偷懶,一定要徹底做好。
第3類、疾病感染引起
鵝口瘡
口腔念珠菌又稱為鵝口瘡,是一種好發於嬰幼兒的口腔黴菌感染,它會在寶寶的口腔黏膜上形成不規則狀的白色小點或斑塊,除了要使用抗黴菌藥水治療一段時間外,若是親餵母乳的話,媽媽的乳頭也要同時一併進行治療。
扁桃腺發炎、口腔潰瘍
扁桃腺發炎、化膿,或是因感染腸病毒、疱疹病毒而造成的口腔潰瘍,原本就會造成口中異味,再加上嘴巴破、喉嚨腫痛讓兒童不願意吃東西,也不想喝水,使得口臭現象更是雪上加霜。
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感染的寶寶也同樣會有口臭的問題,比如感冒會讓孩童因鼻塞而改用嘴巴呼吸,造成唾液不足的口乾,使得唾液當中原本具有能抑制口腔細菌過度滋生的乳鐵蛋白、免疫球蛋白也跟著缺乏,這時細菌就會趁機加速生長,令口中產生異味。
鼻炎、鼻竇炎
另外還有鼻竇炎、過敏性鼻炎,也都是因鼻腔中蓄積的化膿物質或鼻涕倒流而引發口臭。
除異味這樣做:
除了上述的口腔與呼吸道感染之外,牙齒清潔衛生沒有做好,一樣會引起細菌感染,例如蛀牙、牙菌斑滋生、牙齦發炎、膿瘍…,以上感染相關的處理方法就是找專業的小兒科醫師或是牙科醫師進行檢查與治療,一旦疾病治癒,口臭問題自然就會不藥而癒。
*【育兒生活】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育兒生活】2016年06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article.aspx?sno=0004965
- 八仙塵爆裡的陽光母子檔
- 2016 / 07 / 25 06:18 PM
八仙塵爆裡的陽光母子檔
作者:秦嘉彌
圖片來源:鄒保祥攝
二○一五年六月二十七日,八仙樂園發生重大爆炸,重度燒傷的張承騏接受《親子天下》訪問,揭開肉色壓力衣下他與媽媽面對巨變的心情。
八仙塵爆事發一年,那一天,二十歲的張承騏和一票好友就在現場,而他下一週就要入伍當兵。
事發前一週,從餐飲學校畢業的他白天忙著自製奶酪,心裡想著派對結束後,要送貨給跟他訂奶酪的人。八點四十五分,他看見現場突然大噴橘色的粉,沒有人意識到橘粉其實就是火,他身後的人還繼續在high、在跳。
緊接著尖叫聲開始從四處傳出,瞬間燈光全暗,張承騏形容當時手腳被燒到的感覺真的就只是一瞬間,一下子就感到痛。跑到外面後他找得到能淋在手腳傷口上的第一杯水竟是可樂。後來發現傷口愈來愈痛,聽見現場有人大喊飄飄河在那邊,他也跟著衝進水裡泡著,此時他並不知道自己手腳的燒傷其實是重度。
張承騏有個樂觀的媽媽王鈺琇,當張承騏被送進醫院的加護病房,見到媽媽王鈺琇的當下,他原本以為會是母子抱頭痛哭的場面,卻沒料到媽媽進來的第一句話卻是:「啊!臉沒燒到,那應該沒什麼事啦,醫生說你要多吃肉,那你要吃什麼?」媽媽的輕描淡寫,讓張承騏想著,自己應該沒什麼事吧。當下他並不知道媽媽其實是用輕鬆的對話,帶著他以樂觀的態度面對巨變。
成長於單親家庭的張承騏坦言,其實一直很想獨立照顧自己,讓媽媽專心照顧弟弟,很ㄍㄧㄥ的他在發生意外後幾乎沒有在媽媽面前掉下淚。第一次雙腳下床時,張承騏曾經因為無法站立十秒,晚上在病房裡痛哭,但這件事還是護士告訴王鈺琇,媽媽才知道兒子那ㄍㄧㄥ不住的一面。
唯一一次母子淚眼相對是在清創手術時,因為燒傷傷口會流組織液,張承騏的雙腳一直在流水,一天會想喝好幾千CC的水。但手術前從半夜就得禁水禁食,張承騏說,當時他只能躺在床上兩眼乾瞪著天花板,又渴又餓加上皮膚沒皮造成的冷,在推去手術房前一刻看到媽媽他終於忍不住大哭,媽媽當場也跟著眼淚不停的流,張承騏說,「因為真的真的太痛苦了!」
躺在加護病房時,一天有兩次的探訪,一次半小時,在這僅僅兩次的機會裡,張承騏發現自己最想看到的人竟是媽媽,而出事前他甚至不常跟媽媽出門,他驚覺朋友雖然很重要,但能陪伴自己一生的其實是親人。
而他也被媽媽的樂觀所感染,在加護病房中他用手機加了左鄰右舍燒傷病友的line,哪床心情不好就跟他聊天,晚上還會放「咚吱咚吱」的音樂給大家聽,復健時更和病友們互相敲門說,「來來來!出來一起練走路唷!」而媽媽王鈺琇不但沒在兒子面前爆哭過,她也組織家長的line群組,哪裡有便宜的乳液、復健用的東西等等一起做資訊交流。母子倆成為傷痛中推動大家正向前進的陽光拍檔。
其實,心中一直對媽媽很抱歉
然而這條路畢竟不是這麼好走,出院回家後張承騏還得面對漫長的換藥與復健,王鈺琇當時每天下班回家幫張承騏換藥可以從六點換到晚上十二點,而因為當時剛復原的皮很脆弱,許多結痂會一直破掉,不斷冒出的新水泡讓張承騏變得暴躁易怒,「我常在家大聲尖叫,而媽媽就是等我發洩完,然後還是抓著我的腳繼續換,換完她再去洗澡休息,有時都半夜兩點了。有一次真的太累,我好痛不想換,最後就攤著傷口睡在客廳,媽媽回房睡,等天亮我們再繼續換。」
如今意外一年了,張承騏發現自己真的變了,以前他覺得若有車騎、有車開多酷呀!但現在他若雙腳可以好好的走完一條街,逛逛店家就好幸福,因為疤痕還很硬,走路會痛,這個願望他還做不到。
對於媽媽,從燒傷的第一刻他就覺得好抱歉,但這對母子從不把痛苦一直掛在嘴邊。六月燒傷,九月王鈺琇就開玩笑要兒子跟她一起去騎車環島,順便復健,而張承騏也不甘示弱的跟媽媽說,他傷好後要在全身手腳傷疤上刺青,母子倆不斷的用樂觀態度看顧著彼此,兩人攜手,終讓這場巨變的重量,在生命裡輕輕放下。
【更多豐富內容請見《親子天下》網站 http://bit.ly/28Zapr7】
延伸閱讀:
屬於孩子的責任,請堅持到底http://bit.ly/28XvOj3
媽媽其實不想說「快一點」http://bit.ly/28TJfmy
6點大人壞習慣,小孩子請勿模仿http://bit.ly/28PrSQI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出生後的第一次健康檢查
指定+自費‧新生兒篩檢給寶寶更完善的保護
採訪撰文/陳萱蘋
諮詢/臺安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王和順
參考/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選擇性自費項目衛教單
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作業手冊兒童健康手冊
攝影/Joe Chen Photography
演出/mommy:Mavis、daddy:Kony、baby:Dylan(照片與內容無關)
有些疾病是在孕期階段無法發現的,必須等到出生後才能透過新生兒篩檢得知,猶如寶寶第一次健康檢查的新生兒篩檢,到底可以檢查出哪些項目?如何檢查?還有最困擾爸媽的──是否該額外自費以及收到篩檢結果居然要寶寶再次篩檢?一大堆林林總總疑問有請專業的新生兒科醫師一一解答!
新生兒篩檢包含哪些項目?
爸媽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的重要性,若能於寶寶剛出生之際,及早發現症狀不明顯的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及早於黃金治療期間提供妥善診治,可降低對寶寶的傷害。全名為「新生兒先天代謝異常疾病篩檢」正好能發揮此作用!不過,許多爸媽搞不清楚新生兒篩檢的內容為何?有何重要性?臺安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王和順醫師指出,新生兒篩檢可分成國民健康署指定的11種項目以及選擇性自費項目兩大類。
part1、指定項目
由政府補助部分檢驗費用(NT200,出生至採血不得超過30天,且父母有一方為中華民國國民)的11種新生兒篩檢指定項目,如下:
(1)先天性甲狀腺低能症(CHT)
機率:1/3,000
缺乏甲狀腺荷爾蒙的寶寶將影響腦神經及生長發育。剛出生的寶寶幾乎無症狀,通常在出生的2~3 個月後慢慢出現症狀。如到了6個月後才治療,大部分會智能障礙、生長發育遲緩、身材矮小。若能及早發現,於出生1~2個月內治療,可使寶寶有正常智能及身體生長發育。
(2)半乳糖血症(GAL)
機率:1/1,000,000
寶寶體內無法正常代謝乳糖,通常會出現餵奶後嘔吐、昏睡;眼睛、肝臟及腦部損害。若能早期發現,以不含乳糖及半乳糖的奶製品代替母乳或配方奶,可防止疾病危害。
(3)葡萄糖-6-磷酸鹽去氫酶缺乏症(G6PD)
機率:3/100
主要是寶寶體內紅血球之葡萄糖新陳代謝發生異常,患有G6PD的寶寶接觸蠶豆、接觸萘丸(臭丸)、服用磺胺劑及部分解熱鎮痛劑等時容易造成急性溶血性貧血,如未及時處理將導致核黃疸、智能障礙,甚至有生命危險。早期確認,避免接觸致病因素,可減少對寶寶的傷害。
(4)高胱胺酸尿症(HCU)
機率:1/100,000~200,000
主要是因為寶寶無法代謝食物中的蛋白質,使其堆積在血液中,引起毒性反應,若未能及時治療,將可能出現畸形、智能缺乏、血栓等問題。早期發現,給予特殊飲食及維生素治療,可以防止寶寶智能不足的發生。
(5)苯酮尿症(PKU)
機率:1/35,000
主要是因寶寶體內無法有效代謝食物中的蛋白質。通常在出生3~4個月時出現生長發育遲緩、尿液及身體上有霉臭味等症狀,日後會嚴重智能不足。如果於出生3個月內發現,給予特殊飲食、定期追蹤,大部分可有正常的智能發展。
(6)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CAH)
機率:1/15,000
最常見的因素為缺乏參與合成腎上腺皮質激素的酵素,依照缺乏程度,可大致分為失鈉型、單純型與晚發作型,除了晚發型外,均可經由篩檢早期診斷治療,以避免生命危險,依其缺乏予以適量補充藥物,使之正常發育及成長。
*【育兒生活】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育兒生活】2016年06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article.aspx?sno=0004968
- 追奶祕笈大公開 開心是不二法門
- 2016 / 07 / 21 03:59 PM
追奶祕笈大公開 開心是不二法門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博仁綜合醫院小兒消化專科醫師及國際認證泌乳顧問毛心潔
妝髮‧攝影/Bingo Bunny 賓果邦尼攝影
演出/帥氣爸比于自超‧漂亮媽咪邱欣怡‧可愛寶寶于少騏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停止哺乳的主要原因是奶水不足,但是奶水不足,究竟是真的不足?還是「擔心」奶水不足呢?博仁綜合醫院小兒消化專科醫師及國際認證泌乳顧問毛心潔表示,好好支持「擔心」奶水不足的媽媽,讓哺乳媽咪開心地享受哺乳過程,就能讓哺乳之路更順利!
建立供需平衡‧依照寶寶需求餵奶
毛心潔醫師強調,絕大部分的母親只要遵守「依照寶寶需求餵食」的原則,就能夠分泌出寶寶需要的奶水量,不必擔心奶水不足的可能性。哺乳上軌道後,母親製造的母乳量與孩子需要的母乳量會自然慢慢地達成供需平衡,若是想增加奶量的媽咪,等寶寶想吃就餵;吃完一邊乳房還想喝奶,就餵寶寶另外一邊,吃完一邊不想吃,就等下一次再讓寶寶喝另外一邊的乳房,想辦法觀察寶寶的需求,身體就會達到足夠奶量;但若是奶量供過於求的媽咪,也是依照寶寶需求餵食,等餵飽寶寶以後可能仍然覺得胸部脹痛,這時只要適時擠掉一點,讓胸部只要舒服就好,千萬不要擠到完全軟,利用這種機制,告訴身體不用製造這麼多奶水。
品嘗喜愛食物追奶‧感受身心愉悅
毛心潔醫師指出,如果不餵奶、不擠奶,單純靠食物想追奶有其困難度存在,但如果今天頻繁的擠奶、餵奶,也許吃了某些東西就會對於奶量有幫助,而什麼東西最能幫忙呢?叫做「開心的東西」,只要哺乳媽媽喜歡吃,吃了以後會很愉快的食物都可以嘗試,只要秉持均衡飲食原則皆可,如果為了追奶勉強自己吃不喜歡的東西,身體不開心反而使噴乳反射變差,導致奶量不增反減。
民間傳說有許多祕方,哺乳媽咪們都可以嘗試看看,結果因人而異,不見得都會有效果,但這些食物通常都具有「高油脂、高蛋白」的共通性。另外,哺乳媽咪每天都要記得補充足夠水分,喝水的量只要記住「口渴就要喝」的原則,不要讓自己覺得口乾舌燥,無論要喝湯、喝水或喝喜歡的飲品都好。
‧食物:地瓜葉、豬腳、雞肉、魚肉、蝦子、蚵仔、海鮮、大豆卵磷脂、榴槤、油炸類、奶製品。
‧湯品:魚湯、雞湯、麻油雞、滴雞精、青木瓜排骨湯、山藥排骨湯、花生燉豬腳湯、酒釀芝麻湯圓、紅豆湯、芝麻糊。
‧飲料:豆漿、牛奶、優酪乳、養樂多、黑麥汁、奶茶、山藥薏仁豆奶、紅棗枸杞茶、玉米鬚水。
許多媽咪擔心會吃到退奶食物,讓奶量瞬間下降,但其實重點不是食物本身,只要依照寶寶需求餵奶,讓擠奶及餵奶過程是很開心的、順暢的,即使真的變少,就讓寶寶多喝一點追回來,但毛心潔醫師提醒,人參、炒麥芽是他聽過最有效的退奶食物,因此哺乳媽咪們千萬小心別誤食。
保持心情放鬆‧切勿陷入數字迷思
觀察臨床上的哺乳媽咪,毛心潔醫師發現,大部分影響奶量的原因都是心情,如果受到眾人支持哺乳的媽媽,沒想太多慢慢擠、慢慢餵,奶量自然而然就會衝上來;反之,總是被質疑母乳量、母乳的營養價值,或是自己給自己很大壓力,就會擠不出奶,甚至太多哺乳媽咪心情不好,在婆家擠奶怎麼擠都擠不出來,出門後心情放鬆就擠出比平常多的分量,所以如果希望哺乳媽媽們奶量豐沛,大家就要多鼓勵,讓媽媽保持心情愉悅。另外,提醒親餵的媽媽們,親餵後擠乳通常只能擠出少量奶水,只要額外可擠出15至60c.c.,就已經是很厲害的媽咪,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怎麼擠不出奶。
毛心潔醫師也要請哺乳媽媽思考,自己是真的沒奶還是自以為或擔心奶水不足,只要泌乳顧問或醫護人員一看發現其實奶水豐沛,這些家長通常都是認為嬰兒哭、頻繁吃、吃的時間長就是奶水不足,沒看到實際喝下的奶量就不安心。不要對奶量數字過於焦慮,避免給自己太大壓力,反而不利於奶量增加,開心哺乳,才能幫助奶量源源不絕。
※原文刊載於2016年07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