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黃瑽寧醫師專欄】

雙胞胎上學二三事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這幾年來,除了高齡產婦比例增加之外,選擇人工受孕的媽媽也變多了,結果我身邊好多朋友,因此而都懷了雙胞胎。

      雙胞胎除了媽媽懷孕很辛苦之外,出生後的養育方式,也相較於其他父母有一些不同,因此許多相關的家族或協會也因應而生,讓雙寶父母在這些園地,討論那些外人不甚了解的育兒難題。在我的版上有媽媽詢問:雙胞胎上學了,應該安排同班還是同班呢?

 

研究證據與個人經驗

現在幾乎所有的專家學者,都會建議雙胞胎不要分在同一班,最好是分班、甚至分校上課。研究顯示,雙胞胎如果同班上課,生活過度重疊的結果,會阻礙人際關係的發展,並且延遲自我意識的建立,找不到自己的興趣與強項,最終影響未來。美國甚至有許多學校基於上述的研究結果,禁止雙寶孩子同班,強制必需要分班上課。

不過總是有些個人經驗,告訴你「雙寶同班好像沒啥大不了」。我身邊朋友也是雙胞胎,從小一起上學,一起長大,看起來兩個人並沒有什麼心理問題,各自有朋友圈,也有自己的興趣,兄弟感情也不錯…,似乎真的也沒有造成很大的困擾。

 

一出生就不孤單,卻造成彼此依賴

雙胞胎雖然一出生就不孤單,但是卻容易從小過度彼此依賴,成為亦敵亦友的關係。根據心理學家瓊弗里德曼(Joan Friedman)的研究發現,大部分雙胞胎手足,在家中會自然而然的走向一個心態上的依賴,也就是其中一人會意見比較多,而另一人則選擇順從或沈默。在自己家中,這樣的分工合作並沒有甚麼不好,但是開始上學之後,有些問題就會浮現出來。

在群體生活中,那個愛發號司令的雙寶A,就會發現其他同學不太容易使喚,不像自己的手足B,那樣子乖乖聽話。其中有些孩子,就乾脆交朋友,這麼多同學,仍然只跟自己的手足玩,形成一個牢不可破的兩人小圈圈。也有另一種極端,就是外向的雙寶A,發現學校好好玩,可以交到好多朋友,於是急於甩掉身邊的拖油瓶B,嚴重者甚至忽視、排擠自己的手足。雙寶B被遺棄之後,每天以淚洗面,哭鬧不肯上學,甚至對A由愛生恨,這都是可能的不良結果。

上述不管哪一種極端情形發生,總是對這兩個孩子的心理發展,都不是太好的結局,可能造成人際關係的挫敗,或自信心低下。因此專家建議最好的解決辦法,還是讓雙寶徹底分班、分校,讓彼此人際關係獨立成長,自己替自己的生活負責。

 

同屋簷同年齡孩子,難免互相比較

即便雙寶分開了,但學校成績單帶回家,仍然是放在同一張桌子上給媽媽檢查和簽名,這時候要父母「不互相比較」,還真是難上加難。家中手足如果不同年齡,我們還可以鼓勵孩子下次努力多一些,但面對雙胞胎孩子,明明努力的時間就一樣多,最好的「對照組」就在身旁,其中一人的成績卻硬是比另一人更優,這真的很難「坳」過去。

解決方法還是有,比如說刻意禁止孩子看到彼此的成績,保持神祕感,讓父母不用傷腦筋去安慰其中一人。另外在課外活動方面,讓兩個孩子選擇不同的樂器、運動、或嗜好,淡化課程同質性太高的學校教育,也是避免互相比較的困擾。其實這些做法除了在雙寶家庭適用之外,在一般手足家庭,應該也同樣適用。

 

文化的差異

歐美的心理學家如此強調雙胞胎分開生活,或許代表西方社會比較重視個人特質,因此太晚找到自我價值的人,很容易在成長過程中失去自信。但是在傳統華人教育體系中,卻相反的希望學生都「齊頭式」成長,只要聽話乖乖唸書,不要強出頭,就是好學生。這可能就是我身邊那些雙胞胎同學,從小一路同班成長,卻沒發生甚麼不良影響的原因。

然而台灣的教育也在順應時代改變,開始鼓勵孩子找到自己的強項,不再推崇填鴨式教育,從這個角度來看,或許雙寶父母真的要好好思考,是否該讓兩個孩子分開上學了呢?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別人家小孩的粗魯行為要管嗎?耶魯大學教養專家這樣說

 

作者:田育瑄 (親子天下)

圖片來源:shutterstoick

 

 

管教自己的孩子往往就夠頭痛的了,更不用提是別人的孩子;假設當小朋友們玩在一塊時,其中年紀較大的孩子突然發飆動手,而偏偏他的父母又不見蹤影,此刻在一旁的你該選擇向前喝止?還是該轉過頭去視而不見? 

美國教育媒體《Fatherly》訪問來自耶魯大學親子中心的主任,同時也是《親子教育不斷電》(The Everyday Parenting Toolkit)一書的作者艾倫.卡茲汀(Alan Kazdin),針對家長們何時該扮演孩子們的糾察隊,或是袖手旁觀的道德難題,提供以下建議:

1.有危險,就行動

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插手管教別人的孩子是可為人接受的,最明顯的就是當孩子遭遇危險時,你就必須立即採取行動。

卡茲汀說:「不論那個孩子再怎麼頑劣,當危急發生時,也應當拋開成見挺身而出,相信再怎麼嘴硬的人,也不會加以阻撓。」

2.很熟識,就該說

如果你跟孩子相當熟識,那麼,介入管教自然不成問題。

舉例來說,當你們一家人聚在晚餐桌前慶祝感恩節時,你姐姐的孩子卻把豌豆當成玩具用手指彈來彈去,此時,身為長輩的你除了要從旁制止,更該讓他知道,無論他技術再怎麼好、射得再準,食物是不可以這樣浪費的。

出手管教別人家小孩,三思而後行

卡茲汀進一步提到,現在美國的家庭普遍存在一種怪象,許多家長視孩子為「個人財產」的延伸,因此在管教上,家長們通常都是井水不犯河水,當孩子發生不當行為時,大家在管教上的態度都是:這是我的家務事,別人無須插手。

這就是為什麼在美國很少聽到「管教過當」的事件發生,但這不代表著大家都奉行愛的教育,事實上,當他國急著立法嚴懲體罰孩子的行為時,美國仍將體罰視為合法,就算聯合國出馬規勸敦促修法,最後亦是徒勞而返;由此可以看出,美國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思維是:小孩是我的,我愛怎樣管就怎樣管,但如果誰敢動他一根汗毛,我絕對告到底!

在日常生活中傾向使用暴力的孩子,背後往往包含許多因素,孩子遇到事情就發飆,不代表他的父母也一樣,但兩者之間可能是有關聯的,畢竟情緒反應很可能遺傳而來,因此,當你打算插手管教別人的孩子時,記得先思考前因後果,因為導致孩子有暴力傾向的始作俑者,才是真正棘手的難題,」卡茲汀說道。

在人少偏遠的村落裡,養大一個孩子、得靠全村的力量,因此管教孩子人人有責;但反觀都會城市,科技的發達與普及,無形中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因此,除非相當熟識,或是人命關天,插手管教他人子女之前,的確要三思而後行。

 

【更多豐富內容請見《親子天下》網站 http://bit.ly/2gCb71M  

 

延伸閱讀: 
媽媽們的創傷  http://bit.ly/2hktXsl         
保護孩子,別當「沉默的好人」http://bit.ly/2hu8Hnv
如何培養孩子的韌性   http://bit.ly/2hkeuvq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3個月前不要說  談懷孕初期的不穩定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板橋育馨婦產科主治醫師胡偉敏

攝影‧化妝髮型/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懷孕未滿3個月,因為不穩定而不要說的禁忌,雖然是民間傳說,但在臨床上,妊娠12周前的不穩定卻是常見的自然情況,有了臨床經驗的湊巧佐證,久而久之,懷孕3個月前不要說的民間習慣也在其中悄悄獲得合理支持。

 

妊娠初期的不穩定

對許多媽咪來說,一旦得知驗孕後呈現陽性反應,總是希望能順利孕育一個健康的寶寶,然而,臨床上,受精卵要順利發育成胎兒,仍存在著自然淘汰的過程,妊娠12周之前,以百分比來說,約有34成的機率,受精卵無法順利發育成為胎兒,而針對在這34成無法順利發展的囊胚中,研究發現約有80%是染色體異常所造成。板橋育馨婦產科主治醫師胡偉敏表示,妊娠12周前,若受精卵著床後沒有順利發育,大致會出現下列幾種狀況:

 

1.萎縮性囊胚:正常的受精卵,約於妊娠4周可以看到囊胚、5周時可以看到卵黃囊、6周左右出現心跳,並隨著周數增加,囊胚也會逐漸長大,但若是囊胚未隨著周數有相應的大小,或是雖有相應的大小但卻沒發現卵黃囊、胎兒或胎兒心跳,就是所謂的萎縮性囊胚,即俗稱的空砲彈。

 

2.過期流產:意即發現懷孕後,囊胚有長大、有看見寶寶、也有聽到心跳,但到了某個周數,卻突然沒有心跳。其中原因除了常見的染色體異常因素外,通常與著床位置不佳(如:肌瘤旁或靠近子宮頸)或母體因素(如:子宮內膜因之前進行過多次流產手術而比較薄或感染等)有關。

 

3.子宮外孕:非於子宮內膜著床者,無論是著床於輸卵管、卵巢、骨盆腔或其他地方,皆為子宮外孕,通常於妊娠4周後,透過腹部超音波可以看到胚胎,若於第5周仍不見胚胎,則必須懷疑是否為子宮外孕,此時醫師會依據周數與妊娠囊胚大小來進行不同的處置。

 

 

後續處置方式

妊娠12周內,若發現萎縮性囊胚或過期流產,有50%的機會,身體會自行排除該不健康的囊胚,此稱為自然流產,或是經醫師評估,以藥物或手術進行排除。胡偉敏醫師指出,一般自然流產的發生多於妊娠68周間,即囊胚會自行完全排出,但越接近12周,囊胚自行排出的機會越小,此時就必須以手術進行後續處置。

 

自然流產:通常發現沒心跳後,胚胎組織會在劇烈宮縮後自行完全排除(完全性流產),若子宮內完全排除乾淨,約仍會有23天的惡露。但若胚胎組織未完全排除乾淨(不完全性流產),出血超過35天,且伴隨間歇性的腹痛,就表示子宮頸口仍處於開放狀態,胚胎組織尚有部分殘留於子宮中,此時就須就醫,並以手術方式做最後的清除,以避免造成失血或休克。

 

人工流產:

藥物方式

以子宮收縮藥,促進子宮收縮,誘使胚胎組織自動排除;或是使用黃體素拮抗劑RU486,搭配子宮收縮藥,誘使胚胎組織排出,若藥物仍無法協助排除乾淨,仍須進行手術。

器械方式

使用靜脈給藥式的麻醉,讓患者進入深層睡眠,再透過超音波,以器械吸附或刮除的方式來移除胚胎組織,惡露排除(出血)會較自然流產為少,無須住院,手術進行時間(包含術前與術後準備)約30分鐘。

 




孕期壓力有關係

西醫觀點認為,懷孕時的民俗禁忌與飲食禁忌也許不足以構成流產的誘發原因,但對於壓力狀態與情緒造成孕期的影響卻有一致共識,即認為孕媽咪的好情緒有利於孕產順利、母胎健康。胡偉敏醫師表示,研究結果已經證實壓力或負向情緒確實會造成懷孕前期著床的不穩定;臨床上常遇到夫妻吵架後,孕媽咪出現先兆性流產徵兆(如:出血)而掛急診的狀況,除了視情況給予安胎藥物,也建議準爸爸或家人要多體諒與包容孕媽咪,方能給予母胎愉快且安全的孕期。

 

 

※原文刊載於2016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寶寶提早學吃飯‧媽咪不傷神

 

/洪郁鈞

採訪諮詢/大樹到府育兒諮詢顧問暨《育兒顧問到你家:與孩子和好的幸福》作者趙崇甫(大樹老師)

攝影‧化妝髮型/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對大人而言,吃飯的行為就像本能般自然,但對初來乍到的嬰兒來說,吃飯的行為卻有著重大意義,除了營養攝取與咀嚼能力的養成(影響口語能力的發展)之外,更是餐桌規矩與熟悉各種食物的重要學習。

 

從月齡4個月開始

面對寶寶初期的吃飯學習,《育兒顧問到你家:與孩子和好的幸福》作者趙崇甫(大樹老師)認為,其實家長可以及早開始預備,約從月齡4個月開始,一方面讓寶寶可以開始嚐嚐食物的各種味道,另一方面也可以開始引導孩子了解吃飯的規矩。

 

學吃飯前的預備課程

大樹老師表示,4個月大時的「嚐食物」並非所謂開始吃副食品,而是先讓寶寶開始嚐嚐各種食物的味道,方式為新鮮水果打成汁加水稀釋,或是新鮮的蔬菜棒洗淨讓寶寶啃咬(約5個月後),大樹老師稱為「學吃飯前的預備」,這個預備課程看似簡單,卻包含許多意義,如果進行的好,會為日後寶寶正式開始吃副食品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

 

預備課程進行方法:

準備兩支小湯匙,一支讓寶寶嘗試餵自己(食物送進口中的手眼協調學習)、一支由媽媽餵食,食物分量少量即可,用小湯匙將稀釋後果汁送至寶寶唇邊,讓他淺嚐味道,過程中,若寶寶有丟湯匙的行為,媽媽不急著撿、不還給他,繼續用手上的湯匙專心餵他,如果他想要再拿媽媽手上的餐具自己餵,就直接給他,但若是又將湯匙丟掉,就平靜的(不責罵、不生氣)將食物與所有餐具收起,讓寶寶下餐桌,繼續他原本接下來時間要進行的遊戲或睡眠。預備課程可以每天進行,直到有天寶寶認知到丟餐具,媽媽會把食物收起來,而知道不要再於餵食時丟餐具,此時就可視為寶寶有能力練習自己吃飯,慢慢不用依賴大人餵食。

 

目的與好處

1.點心時間沒壓力:因為是點心的提供,所以沒有寶寶吃不吃的壓力,順著寶寶的本能引導,以收餐具的行為讓他了解因(丟餐具)果(沒得吃),間接讓寶寶學會吃飯時間不丟餐具的規矩。

 

2.熟悉食物味道:從4個月開始,讓寶寶嚐嚐各種食物,一方面讓他習慣各種食物的原本味道,另一方面幫助寶寶的身體因為開始接觸食物而產生消化酶,大樹老師提醒,單一食物須個別提供,不混食,才能讓他認識各種食物的味道。

 

3.平靜下桌:當寶寶因為丟餐具而必須把食物收起,媽媽必須不帶情緒,接納這是寶寶的學習過程。平靜的讓寶寶下桌,是為了引導寶寶知道丟餐具不是吃飯應該有的行為,但因為這是寶寶的探索期,所以還是必須接納他的丟棄行為,同時,不動怒也可避免讓寶寶對吃飯這件事感到壓力,否則若媽媽在寶寶用餐時生氣,可能會因此讓他感到壓力而變得不愛吃飯。

 

4.學習前的緩衝:許多家長在讓孩子學習新事物時,常常是突然的轉換,例如:從喝奶到直接餵副食品,這中間的突然轉換很可能讓孩子因為不適應而感到抗拒,但如果透過預備課程,寶寶從嚐味道、認識餐具開始,到準備好後,進行下一階段餵食副食品的學習,過程中就比較不會因為不適應而出現可能的抗拒期。



依據接受度逐次加入副食品

除了預備課程之外,開始吃副食品的時機也可以透過觀察寶寶的行為得知,例如:當寶寶開始對大人的飲食表現興趣或開始看著大人吃東西、嘴巴模仿咀嚼時,通常就代表寶寶已經可以開始接受副食品,從預備期到寶寶開始吃副食品,可觀察寶寶對預備期點心(食物)的接受度,若接受度高,就可以再加入1次正餐(1點心1正餐/天),依據寶寶的接受度與喜愛度,每隔12個月後,可再考慮是否將第2次的點心或第2次的正餐從奶水改為食物,循序漸進,讓寶寶漸漸離乳。

 

 

 

※原文刊載於2016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剖析孕期出血8大原因

 

文/陳珮瑜

採訪諮詢/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可欣

攝影/賓果邦尼攝影

 

孕育生命是一件喜悅的事,準媽咪對於身體的變化總是小心翼翼,但部分媽咪在孕期有出現出血的狀況,讓這份喜悅隱藏了些許不安,本篇邀請專業醫師說明孕期出血的原因與注意事項。

 

首要分辨出血來源

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可欣表示,當媽咪發現有出血的狀況時,首要分辨出血來源,一般而言,孕媽咪會到婦產科求助幾乎都是陰道出血,其他因外傷所造成的腹腔出血等,會在急診就進行治療。當發現陰道異常出血時,會先進行內診檢查,判定出血位置。

 

陰道出血的原因很多,有時外陰部可能會有痘痘、瘜肉等,子宮頸糜爛、早產也會造成陰道出血。若內診時沒有發現任何異常,就會考慮進行超音波檢查,查看子宮內的胎兒狀況,是否因胎盤剝離、子宮內胚胎有問題、著床不穩等所致。蔡可欣醫師說明,血液顏色會代表不同的狀態,鮮紅色的血液屬於急性出血,咖啡色則多半是慢性出血,而粉紅色可能是少量出血伴隨陰道分泌物流出,也屬慢性出血。提醒媽咪,應著重於觀察出血的狀況,例如:是否持續出血?出血量多少?是否伴隨腹痛?若孕媽咪腹痛又伴隨出血,有可能發生早產或是胚胎不穩,必須特別留意。

 

孕期出血原因

孕期出血須關注子宮內的狀況,若足月的出血可能就是要生產了,因為生產時子宮頸擴張會造成出血,此時醫師會評估是否要進入產程。

1、胚胎或著床不穩定

若是在懷孕初期,可在超音波檢查中看到胚胎,此時出血就稱為脅迫性流產的出血。蔡可欣醫師表示,並非所有的流產都會出血,也不是孕期出血一定會流產,只是一個警訊,代表流產機率較大,胚胎較不穩定。造成胚胎不穩的原因很多,若胚胎的染色體異常,無法生存發育時,就會被自然淘汰。也可能是孕媽咪在懷孕初期,腹部曾受到外力撞擊,或是本身黃體素不足所致。此階段若有胚胎不穩的狀況,醫師會開立黃體素,並建議媽咪多休息。

2、子宮外孕

若在67週的超音波中還未看到胚胎,但有出血症狀,且人類絨毛膜激素仍偏高,就要小心是否為子宮外孕。子宮外孕代表受精卵並未順利著床在子宮腔內,可能為卵巢、輸卵管、腹腔或子宮頸等,除了有出血徵兆外,有時還會有下腹疼痛的症狀。由於子宮外孕屬非正常的懷孕,必須終止妊娠。通常會採用腹腔鏡手術予以治療,也可能投予藥物,使胚胎自然萎縮。

3、早產

如果是懷孕中期出血,或接近足月出血,可能伴隨子宮收縮,即為早產的跡象。此時會提醒媽咪要多休息,必要時會服用一些安胎藥物,抑制子宮收縮及出血。這些藥物可能會讓媽咪感到心跳加速、心悸、呼吸較喘等。有些媽咪需要臥床安胎好幾個月,但大部分都是輕微出血,多休息就能改善。

4、胎盤早期剝離

胎盤早期剝離也會以出血來表現,可能發生在孕期的任何一個階段,通常沒有症狀,孕媽咪可能會突然感到腹痛,並出現急性出血。有時是發覺沒有胎動、胎兒心跳下降等,才發現是胎盤早期剝離,此時會緊急進行剖腹生產。胎盤早期剝離會嚴重影響胎兒吸收養分,可能造成胎兒窘迫,甚至胎死腹中,還會使母體下腹部疼痛及嚴重出血。

5、子宮頸瘜肉

子宮頸瘜肉也可能造成陰道出血,若是在懷孕期間有性行為,可能因此引起出血,但子宮頸瘜肉的出血不會影響胎兒。蔡可欣醫師說明,除非是大量出血,否則會等生產後再治療。子宮頸瘜肉多半是個人體質所致,大部分都是良性的,有些人會在性行為或用力時有出血的症狀。 

 

 

 

原文刊載於2016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