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Lam有約專欄】:
孩子「擔心」的太多,爸媽怎麼辦?!
如何改正孩子愛擔心的態度
媽媽:我的孩子(五歲,男)比較敏感,常常會對某些事情很擔心。
他己經在學校唸了一年,前一陣子回南部玩,回來又生病請假,大概有兩個星期沒有正常上下學。再來上學時,他開始每天早上哭,說:「我不要上學。」這種情形已經持續了一個多禮拜。早上哭,但下午回家都很開心。
他常常都會擔心很多事情,譬如說,他很怕「風」,帶他出去玩,只要有「風」,他就會說:媽媽我很怕,我不要出去了。像之前剪頭髮,他也是超怕的,不過大了就好了。
每天晚上睡覺前,他就會開始講他擔心的事情,他會愈講愈多、愈講愈多,就不睡覺了。例如他會說:「媽媽我明天怕我會忘記什麼,妳一定要幫我記得。」我還特別去買了一本「擔心太多怎麼辦」的書跟他講,我覺得這個特質再繼續發展下去會很麻煩,我主要是擔心這個啦。
Lam:這個問題如果想要解決,必需要全家配合。他的人際關係怎麼樣?
媽媽:很好啊。
Lam:所以他不是屬於防衛性特別強的孩子,只是一個超敏感的孩子。
媽媽:我怕他以後會變成「焦慮」耶!
Lam:對,也有可能。所以我們的處理方式,就是不要跟著他的擔心走。他說他擔心,你說:「好,我聽到了。」而不要說:「你不要擔心,我會記得的。」他的「擔心」其實是一個陷阱,而這個陷阱妳不要跳下去。
媽媽:可是不給他回應他就會鬧。
Lam:你就說:「我聽到了,好,我知道了,你在擔心。」千萬不要講說:「你為什麼要擔心,你不需要擔心。」因為,說真的,一個四、五歲小孩根本還不知道「擔心」的真正意義是什麼?他只知道,我把我要解決的事情告訴妳,妳要幫我記得,妳要幫我的忙。他是這個意思,可是我們覺得他是在擔心這件事,而實際上,他是要你們幫他解決這件事。
他用的方法是告訴妳他擔心這件事,然後一直唸一直唸,妳就會一直有回應。他對「擔心」的詮釋,跟妳一直想解決他的「擔心」,這是兩回事,是沒有交集的。因為妳對「擔心」的詮釋是「幫助」,擔心他將來更擔心,所以要解決他的擔心;他的回饋是,我把我的擔心讓我媽媽知道,那我媽媽就會有回應,會關心我,我就可以用這個方法得到注意(attention call)。每個人得到注意的方法不同,有的孩子是用哭的,有的孩子是很會討好媽媽,有的孩子就是會用這個方法來讓媽媽焦慮。
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在於父母的態度,他在跟妳講任何事情,妳說:「我聽到了」、「我知道了」,請妳「擔心」那兩個字都不提,不要安慰他,而且那個態度一定要是「妳不擔心」的。因為妳安慰他,他就得到妳的注意。妳一擔心,他就得逞了,他會想辦法讓妳更擔心。
他是一個敏感的孩子,不但如此,他的個性一定也是非常的謹慎。妳沒辦法要他不要擔心,而是要幫助他建立一種態度,就是「不擔心的態度」。他是從妳這邊吸收「人生的態度」,所以妳的態度就不要那麼謹慎,那麼的焦慮,慢慢讓這件事情沈澱下來。
容易擔心的孩子需要固定模式與規律生活
Lam:孩子們從小到大,他們需要一個很規律的生活,你們家裡的作息會不會常有很大的變化?
媽媽:孩子平常都是我帶,爸爸會要出差大陸三個禮拜、回來一個禮拜,所以…
Lam:這也是一種規律啊,三個禮拜、一個禮拜…這樣是一種規律,我是指一種無法預知的狀況,譬如說,突然之間說:「我們現在要去外面吃飯。」因為這種孩子需要事先被告知,不是警告喔,而是事先提示他,至少他知道說:「明天我媽媽來接我以後,會帶我到外面吃飯。」他需要事先有心理準備。
媽媽:我們不會這樣突然變化啊,反而他常會要求「妳答應我的事,妳就一定要這樣做。」
Lam:對,這種小孩他需要一個很固定、很規律模式,妳答應他,妳就一定要做到。
媽媽:所以要順著他是不是?爸爸有時會質疑是不是該打破這樣的模式?
Lam:很難,妳這樣做就表示妳騙他,他會更沒有安全感。你需要老實告訴他說,譬如「明天我和爸爸要出國,你要去阿嬤家,或(誰)會來陪你。」要明確的跟他講,不能用哄的、用騙的瞞他。所有的「鬧」妳都要忽視。
媽媽:那會很難過耶。
Lam:很難過,我知道,可是妳要很明白的跟他講,不要用哄的、騙的,然後就妳不見了,妳懂嗎?尤其在他小的時候,更是如此。
Lam:再來就是,不要講太多的道理。不要給他很多選擇,也不要跟他說,如果你選A的話,你就會怎麼樣,你選B的話,就會怎麼樣,這樣只是更增添他的不安全感。不要跟小孩解釋太多,跟他說,你就是必須這樣子,他反而就接受了,接受了他會去做,做出來的效果是很好的,慢慢他會覺得大人的話是可靠的。
媽媽:那要讓他選嗎?
Lam:要視情況而定。像要不要上學這件事,就不能讓他選。要不要上哥大英語?這些是你必須幫他做決定的。你可以跟他說:「我知道你的想法,但這些是媽媽決定的,就是這樣。」現在小孩沒有安全感的原因是,父母給太多選擇了,孩子他需要一個嚮導,他需要被引導,但現在父母為了尊重孩子,給了太多選擇,造成沒有安全感。
媽媽:多大的孩子可以有選擇?
Lam:要視孩子而定,五歲的孩子是可以有一些選擇了,但目前妳的孩子有這樣一個狀況,妳就不要給他選擇了。妳不給他選擇,他反而有安全感。他安全感建立了,慢慢到了六、七歲,再談選擇與尊重。
再來,父母講的話,都要做到,讓他覺得可靠,也是安全感的建立。還有,不要給他太多的理由,尤其是在小時候,如果他問為什麼要這樣,妳就說:「因為是媽媽說的。」「因為媽媽知道,這對你最好。」
給孩子清楚的指引與適切的自由
媽媽:萬一他一直問為什麼?為什麼?
Lam:妳就說沒有為什麼。我們有一個家長,她以前也是非常煩惱她的老大,最近她帶她兩個小孩到日本,日本有一個地方叫「Kitty Land」,六樓全部都是賣玩具的,她小孩說:「媽,我可以去買玩具嗎?」她說:「在這裡,妳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可是妳要買妳『需要』的,妳不能買妳『想要』的。」我之前就教她如果孩子要求買玩具,就要講這句話,她都寫下來記在心裡。
媽媽:她小孩多大啊?
Lam:一個六歲多、一個四歲多。然後那個四歲多的孩子,她說:「媽媽我知道了,我想要寫字,我『需要』一枝鉛筆,那我就可以買鉛筆;如果是玩的,我很『想要』,但是我可以『不需要』。」然後她放她兩個孩子,給她們兩個小時,去選她們要買的玩具。結果,兩個小時後,她們回來了,她們說:「我們什麼都沒有選到,這裡都是我們『想要』的,但是都沒有我們『需要』的。」她媽媽當下就感動到不行。
媽媽:對呀,太感人了吧。
Lam:我的意思是說,要給小孩那麼清楚的指引,可是又給他這樣一個自由。
媽媽:我的孩子也可以這樣嗎?
Lam:當然可以。譬如說,妳帶他去便利商店,給他20元的額度,要他選擇東西,但是一旦他選了,妳就不能說,這個不行,這對你的牙齒不好,這對你的什麼不好。這樣他會對自己沒有信心,而且會對媽媽講的話沒有把握。媽媽的態度真的很重要。媽媽的講話、態度跟拿捏,太重要了。
孩子需要有「犯錯與承擔後果」的機會
媽媽:其實我本身的個性是比較規律的,爸爸的個性比較是跳躍性的。兒子跟爸爸的個性有點像,爸爸也是比較敏感型的,關門都要關好幾次。他爸爸也是很擔心他將來會變成這樣。因為爸爸個性比較跳躍,有時他會臨時提議去別的地方,我就會拒絕他,因為我行程都規畫好了,我也不喜歡變來變去的啦。只是爸爸的個性就是這樣。
Lam:這個我不是說不行,妳可能還沒有抓到我的重點。孩子可以拿捏到爸爸臨時改變,但妳講的話,妳一定要做到,妳可以說:「今天我們要出去玩,我們要去XX,可是我們也可能不去那裡。」讓他有個心理準備。他要知道,有時候爸爸說要出去玩,但也有可能臨時不去,這是他必須要去接受的事實,不能每次都是我們去配合他,他要知道,有些事情是會改變的。
媽媽:萬一他哭鬧的話,怎麼辦?
Lam:妳就跟他說:「我知道了。」「我聽到了。」不要有後面的解釋,尤其是不要解釋。他已經五歲了嘛,他某方面已經可以接受一些事情。
媽媽:有時候老師跟他說:「你明天要早一點來。」他一個晚上就一直說「我明天要早點來」、「我明天要早點來」。有時老師會交待第二天要帶什麼東西,他也會一直唸、一直講。
Lam:這個孩子要嘗試讓他自己解決問題。目前他的問題都有人幫他解決、幫他預設、幫他想好、幫他安排好,他根本沒有需要自己解決的問題。
媽媽:那第二天到底要不要幫他,如果他第二天真的忘記要帶什麼東西了…
Lam:他現在這個年齡(5歲)的話,你要告訴他。「你要告訴他」不是說「追著去告訴他」的,因為他這個年齡是會忘記東西的,一直到國小一年級都是這樣,所以妳早上就跟他說:「你要記得帶水壺。」可是他走了,就是忘記了,不是追著他,不讓他犯錯,永遠讓他不犯錯,而是要給他機會,讓他犯錯。而這個錯的結果,也不過如此。
譬如說,像「明天早一點來上學」,早上妳就說「今天我早一點叫你起床,你可以早一點去上學。」假如他因此準備東西慢、吃飯也慢,他拖拖拉拉的,你不用提醒他,他怪你的話,你說:「我有叫你早點起床啊!」你不要說:「因為你動作慢啊,所以你晚了。」你不要這樣講。你說:「你有早點起床啊,怎麼會這樣?」然後讓他自己去想。
到了學校,雖然他有晚一點來,但老師不會因此責怪他,老師會說:你早上要把這些事情做完。─就是再給孩子一個目標。讓孩子覺得他還有一個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不是每件事情都要卡在那個地方,不是卡在那個「我要早點來」,然後「媽媽會怪我」、「老師會罵我」,這樣會都卡在那個點。
媽媽:孩子有陣子不想來上學時,常跟我抱怨上學很無聊、上哥大英語很無聊,我心裡想:『你生活中的樂趣你要自己去尋找!這我也沒辦法幫你找。』他常說:『這個有什麼好玩的?』
Lam:你跟他說:「上學很無聊。(點點頭)我知道了。」「哥大英語很無聊。喔,我聽到了。」重覆他的話,然後說:「我聽到了、我知道了。」沒有答案、沒有焦慮、沒有想知道為什麼而想幫他解決這個無聊,你只要說:「這樣子啊,學校你覺得無聊、哥大你也覺得無聊,我知道了。」他講妳就聽,但是請妳不要再去挖掘問題:你為什麼無聊呢?你為什麼不喜歡呢?這些不要去問。而且也要請家裡的人都配合,譬如妳當著孩子的面跟爸爸說:「他說學校很無聊耶!」爸爸說:「喔,好。」不要再問為什麼了。
因為孩子實際並沒有那道深鎖(為什麼),所以他沒有那把鑰匙(解答),他並不是真的覺得學校很無聊,即便是真的,那也沒關係,因為家裡也有無聊的時候嘛!「無聊」這個議題不要去把它「擴大」,妳「擴大」的話,他就真的覺得學校「無聊」了。這是「回應─強化」的定律。
把屬於「孩子的事情」還給孩子
媽媽:有時候他會要我幫他記得一件事情,我說:「好,我會幫你記得。」可是他就會開始一直問一直問,這該怎麼辦?
Lam:妳可以說:「好,我明天會提醒你一次。」如果你一直提醒他或責備他,那就是在強化這些情緒了。他哭鬧反而不會強化情緒,情緒發洩完就沒事了。試試看!放輕鬆,孩子就讓他去吧!父母的態度改變,孩子就會改變。
不能因為這個孩子特別敏感,我們就用更敏感的態度對他。
除非是這個孩他得到的愛不夠、他的安全感不夠,他又很敏感,那我們就要很小心的對他,可是你的孩子應該不是這樣!從他在外呈現出來的樣子、人際關係,他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是絕對夠的,是因為我們的方法跟態度,讓這個孩子偏差的。所以我們不能跟著他走、不能跟著這些你所擔憂的特質走,而去呵護這個焦慮、擔憂、敏感。你的呵護只會讓這些擔憂愈擴愈大。你說:「你要哭?沒關係,到房間去哭。」他說:「我不要!我要在這裡哭!」你說:「那我去房間好了,讓你在這兒哭。」慢慢他這些就會過去。
媽媽:天啊,很難!
Lam:對啊,我知道很難,要牙關咬緊。這些做好了,妳以後會很輕鬆,不然這些會愈來愈嚴重。再繼續下去的話,他會說:「妳一點都不愛我、妳一點都不關心我,別人的媽媽都怎麼樣…」他進了小學以後,他開始這樣說,那妳更加難過、妳更加要彌補,之後,妳怎麼討好他都沒用。
媽媽:如果不問的話,他會不會說:「妳怎麼都不關心我,都不問。」
Lam:我的孫女兒就是這樣子,她現在二年級,她就是說:「妳都不關心我、妳都不愛我。」她媽媽就是忍住,都不跟她講什麼。她也是一個超敏感的小孩,她妹妹也很可愛,跟你們的情形一樣─她的父母一直鼓勵她「敏感」,一直跟她講道理,愈講愈多、愈講愈多,那個道理講到房間去,愈講愈多。我跟她的父母講也沒什麼用,後來他們自己發現不對,他們是很愛小孩,從來沒有打小孩,但是現在他們開始用「打」的了。「打」了幾次,就好了。我的媳婦就說:「千萬不要學我走到這一步,真的不需要打小孩,是我們自己錯了,讓孩子變得『驕寵』了。」
我孫女兒有一次帶便當,她用小湯匙舀了兩三湯匙的羅宋湯、切了一片薄的不能再薄的麵包,她媽媽問:「夠了嗎?」她說:「夠了啊!」就這樣去上學。以前她媽媽一定會說:「妳這樣不夠,妳怎麼吃那麼一點,妳再拿一點,麵包帶兩塊去…」可是現在她都不講,讓她餓肚子,「給妳選擇,妳就要承擔那個後果」,那天回來她餓到不行,可是就是要等到吃晚餐。
以前你的孩子,妳也給他選擇,可是都沒有承擔後果啊,他必須承擔肚子餓、東西不見、他不喜歡…等,但到最後都是父母在安慰他。
媽媽:我常在幫他想「這個擔心該怎麼辦啊?」
Lam: 請完全放掉他的擔心,說:「這樣子啊?喔…我想你真的會擔心。對!對!對!會擔心。」不要把擔心變成妳的事,這是他的事。
不讓情緒牽拌孩子的獨立
媽媽:像早上有些孩子會哭,然後媽媽就會陪,那我是放了就走…
Lam:放了就走是最好,妳的孩子已經五歲了,而且不是新生。如果是新生的話,安撫一下就離開,不然會愈陪愈久。孩子進了教室根本沒事,一上去就好。每個孩子都太會演戲了,媽媽一走,回頭就沒事了,包括我的孫女兒一樣如此啊。真的如此!我知道做媽媽最困難的一點,就是怎麼樣不讓自己的心情跟著孩子走。很難、很難,因為我做過媽媽,我自己知道─太難了!
媽媽:他其實想吸引我的注意力。
Lam:對,他是想吸引妳的注意力,來解決他心裡想解決的問題,他把他的問題丟給妳而己。他用他呈現的這個方法來告訴妳─妳必須幫助我!假如他知道說:媽媽都不擔心我啊!爸爸媽媽並不會因此那麼焦慮,這個方法是沒有用的。慢慢他會學會承擔,他會發覺─其實「事情本身」並沒有那麼嚴重。他現在把事情的關鍵點放在「媽媽沒有幫我」、誰沒有幫我,然後他把這點愈擴愈大。
媽媽:我看的那本書也不錯,它說:你要把你的擔心放在擔心盒子裡,如果你愈想,它就會愈來愈大,大到把你壓壞!於是我會跟他講:「擔心又來找你了嗎?你要把它踢走!」
Lam:不要、不要這樣講。因為這個他沒有辦法理解的,這個就是在「放大」了。我以為這本書是要媽媽把擔心放在盒子裡!這本書應該是要給大人看的,因為小孩根本不懂「擔心」是什麼意義!他的「擔心」就是媽媽都不幫助我、媽媽不在乎我,他怎麼可能去「放到盒子裡」呢?他的內心是「媽媽都不幫助我、媽媽不在乎我」,他在外表現出來的是「擔心」;他擔心他無法完成這個工作,他內心是在想「誰可以幫助我完成這個工作」。
他若實際去做,他會發現其實這個不難啊!譬如說明天要去爬山,他一直說他會爬不動,你說:「你一定爬得上去。」等到他爬完了,你也不必說:「你看你爬完了啊!你根本就不用擔心,你一定可以啊!」這些話你都不需要講。你可以說:「喔!爬完了!我以為會累,可是真的不累耶!」你可以跟自己說:「慢慢的爬,一點都不累,真好!」你把你的感受跟別人講,然後他聽到了,就這樣。不要「機會教育」。
媽媽:對,我常常會這樣耶!我常常事情過了,就跟他說:「你看,這有什麼好擔心的。」
Lam:如果說經歷過一件事,他覺得沒怎麼樣,又經歷過一件事,他覺得沒怎麼樣,慢慢、慢慢這條腦神經就鬆掉了。
媽媽:不要點明這件事情。
Lam:不要點明這件事情,你一點明,他這條腦神經又繃起來了。
媽媽:他很怕第一次的失敗,像他第一次游泳的時候有嗆到,從此以後到現在冬天了都還沒有再游泳。可是他每天都在擔心:「媽媽我不要潛水喔!我將來不要學游泳喔!」我就在想,為什麼你要現在擔心這件事情,每天都要講,好怪喔!
Lam:你就說:「知道了!OK!」就不要帶他去游泳,這件事情要過一段很長的期間。可是你不要說:「你不要每天講啊!我知道了啊!幹嘛要擔心。」你只要說:「喔!好!」把這件事情慢慢淡化,淡化到無形、無所謂,你無所謂,他就無所謂。全家人都要合作喔!不然擔心又跑到別人那裡去了,哈哈哈!
用愛的抱抱回應孩子的「焦慮事」
媽媽:我跟他在一起的時間最長啦!好,我回去跟大家講。哈!他可能會覺得最近沒有人要理他。
Lam:這樣子好。他會講出:「你們都不理我!你們最近都不關心我!」你說:「你有這個感覺嗎?好、我聽到了。」你不需要解釋說:「沒有啦,媽媽很愛你、很關心你。」這都不要講。事實上,你是很愛他、很關心他的啊!這不需要用言語解釋的,但你可以給他一個「抱抱」,你可以說:「這是你的感覺嗎?來、我給你一個「抱抱」。」只要輕輕的、有一個身體接觸的感覺就可以了。
媽媽:很難想像這樣子做以後,他會有什麼反應耶!
Lam:他慢慢會知道媽媽很愛我,這種身體接觸,他會瞭解的。
媽媽:對、他很喜歡。
Lam:他感覺你不關心他,這只是一個感覺,跟事實是不一樣的,你只需要給他一個擁抱,什麼都不用解釋。
媽媽:我回去試試看。
Lam:那些話─叮嚀的話、探索的話、想知道他心理的話,藏在心裡,咬著牙不講。不要常常跟他講道理,他聽不懂那麼多道理,他只知道你給他一個選擇,他要去承擔那個後果。慢慢的,他會愈來愈好。但不是一天就會變好,而是需要幾個月,可能反反覆覆,現在好,之後又來,然後又變好,最後你覺得可以正常對他、關心他了,他這特質可能又回來了。
媽媽:這樣他會不會事情都積在心裡呢?
Lam:我們是要降低他的焦慮、敏感度,不要去把他放大,等到他再大一點,到了小學,你有另一個態度─聆聽,會有另外一層的關係。
媽媽:目前就是針對「焦慮」的事情,都不要回應,就對了?
Lam:對「焦慮」的事情,都不要回應,但對他其他的事情都很有興趣。他跟你講其他的事情,你都很感興趣的聽,說:「哇!太有意思了!」「這個好!」,可是對於他焦慮的事,你不要掉進去。對於他擔心的事,你都沒有回應。
媽媽:好,我回去試試看。
關於台北蒙特梭利幼稚園
台北蒙特梭利幼稚園成立於民國七十三年,為台灣地區第一所蒙特梭利幼稚園,完全根據國際蒙特梭利協會(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e - AMI) 的要求標準實施教學。每班編制有兩位老師,一為指導員(主教老師)一為助理,均具幼教專業訓練基礎。指導員必經650小時的蒙特梭利專業培養並擁有合格教師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