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大原則和孕期憂鬱說再見
- 2017 / 04 / 05 03:46 PM
7大原則和孕期憂鬱說再見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蘇渝評
女性受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因素影響,比男性更容易出現「憂鬱情緒」。其中,生理方面,在經期、懷孕、產後、停經時,容易因為荷爾蒙的變化,影響情緒波動,因此,特別時期更應重視如何安定情緒。
孕期憂鬱情緒從何來?
姍姍媽咪懷孕12週哭著說:「自從肚子裡有了小寶寶開始,不但胃口變差、容易感到噁心、暈眩,也特別容易累,接踵而來的變化,再加上家人、朋友、同事,不斷告誡懷孕期間的各種禁忌,讓我感到既煩躁又無奈。」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蘇渝評指出,生理
心理狀態本會相互影響,而懷孕初期體內荷爾蒙的改變,不但會引發不同的生理反應,也會使得情緒起伏較不穩定,加上擔心胎兒營養夠不夠、發育得好不好,更會造成情緒低落、焦慮、不安、莫名想哭、沮喪等負面感受。
情緒影響胎兒發展
研究發現,當人體過度焦慮、緊張,腎上腺素分泌會增加,對懷孕的女性來說,腎上腺素分泌增加也會使得腹中胎兒處於不安的情緒之中,而進一步影響胎兒的營養吸收與發育,因此,孕婦的心理狀態不但會影響自身的食欲、睡眠、活動力、精神、內分泌系統等,也可能影響胎兒。
養成心情記錄習慣.找出問題癥結點
舒解情緒、壓力的第一步必須找出問題所在,蘇渝評醫師建議,心情記錄至少一週1次,養成記錄心情或是寫日記的習慣,可以得知什麼時候,發生了什麼事件,情緒有哪些變化,幫助自我了解。
排解憂鬱情緒7原則
憂鬱情緒的來源因人而異,同樣一件事情發生在不同人身上,會有不同的情緒表現,蘇渝評醫師建議,當找出問題的所在之後,可以嘗試以下幾種解憂方式:
1.解除生理不適:懷孕時需面臨體內荷爾蒙的改變、營養素缺乏、胎兒體重增加等過程,這些變化對身體都會造成負擔,蘇渝評醫師提醒,解除生理不適,能幫助安定孕期情緒。
2.分享與聆聽:身體健康與情緒是相互作用,蘇渝評醫師表示,孕期有任何身體上的不適或是擔心胎兒,可以詢問專業婦產科醫師的意見,也可以找身邊的朋友、同事、家人聊聊,聽聽大家的說法,就會發現事情沒有想像中的複雜。
3.規律的運動和曬太陽:規律的運動不但可保持心情愉悅、放鬆身體,孕媽咪透過運動可加強腰腹及骨盆底肌肉群的肌力,對產程是有幫助的。他建議,若是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的孕媽咪,每天至少抽出30分鐘的時間到戶外散散步、曬曬太陽。
4.家人的支持:懷孕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蘇渝評醫師建議,運動、產檢或是參加媽媽教室的時候,可以
5.另一半相約同行,讓老公了解整個懷孕過程,自然而然比較能夠站在孕媽咪的立場著想,成為強而有力的支持後盾。
6.心理諮商:專業心理諮詢管道有很多,如果一時之間情緒上來,在緊急狀況下,可以求助「張老師基金會輔導專線」、「台北市生命線協會專線」等相關單位的協助,也可求助精神科門診,藉由專業醫師協助走出低潮,蘇渝評醫師提醒,並不是罹患精神疾病的人才需要看精神科!
7.營養補充:因為憂鬱情緒
8.中樞神經相關,因此,有部分小型研究發現,Omega-3有助活化腦部功能。蘇渝評醫師表示,Omega-3有助孕媽咪情緒平穩、預防憂鬱,對胎兒腦部的發育也有幫助,無論是從天然食物或是營養品中攝取,都應與婦產科醫師確認食用的時間點與分量。
9.轉移注意力:把注意力從引發不良情緒的事物轉移到其他事物上,能使人從消極情緒中跳脫出來,蘇渝評醫師建議,可多接觸自己喜愛的事物,例如:吃美食、看電影、唱歌、購物、接觸大自然等。
雖有高達半數以上的孕婦會有憂鬱情緒,但確診為憂鬱症的案例相當少,孕期需要面對的生理不適很多,應儘量保持平常心,懂得排解壓力、舒緩情緒,不需要杞人憂天,要切記,快樂的媽媽才會生出開心的寶寶。
※原文刊載於2017年0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1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跌跌撞撞,孩子走路常跌倒?
- 2017 / 03 / 30 03:54 PM
跌跌撞撞,孩子走路常跌倒?
採訪撰文/陳萱蘋
諮詢/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黃彥鈞、紹善聯合診所復健中心組長鄭百翔
攝影/SuperCute寶寶/親子寫真專業攝影
梳化/Erin'sStylish
演出/daddy:陳文政、baby:跳跳(照片與內容無關)
你家的孩子走路很容易跌倒嗎?穿錯鞋子,也可能是跌倒的原因?當孩子跌倒,爸媽的態度可是重要關鍵!本期育兒生活雜誌邀請職能治療師分析不同階段孩子跌倒的可能原因,並給予家有學步兒爸媽實用的居家建議。
從站到走‧寶寶的發展里程
七個月學會坐、八個月會爬行到手扶著物品站立、放手跨出孩子的第一步…這一連串的成長發育,代表著孩子一點一滴的茁壯。
Standing‧9個月學會站立
從寶寶自己抬起頭的那一刻起,世界就從平面變立體,從2D變成3D了!在寶寶開始站立之後,視野更加寬廣,對於探索環境的動機更為強烈。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黃彥鈞表示,只要寶寶會站立,一有機會就會想要站;有東西想要拿取時,就會想要自己走過去拿。
通常9個月大的寶寶藉由扶著身旁物品或由大人攙扶就可以站立了,直到12~13個月才能夠自己站穩穩。黃彥鈞職能治療師指出,寶寶要能夠站立,從脊椎、背部、腹部到下肢肌肉…等這些部位的力量一定要具備,否則容易搖搖晃晃站得不太穩。
Walking‧11~13個月放手走
1、2個月大的小寶寶整天只能躺在床上,有任何需求都要他人的協助;會自己走路的寶寶看到有興趣的東西、喜歡的小玩具都可以自己移動身體過去觸摸、拿取,這對於寶寶來說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每個寶寶跨出第一步的時間點都不太一樣,黃彥鈞職能治療師表示,通常會先扶著東西走,就像是螃蟹橫得走,到了11~13個月才可能自己放手走。行走中的寶寶除了站立的穩定力量要足夠,肌肉協調及平衡感也要好才行。
階段1、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時常跌倒?
如果是未滿3歲的孩子走路常常跌倒,通常還太不需要過於擔心。黃彥鈞職能治療師解釋,年幼的孩子還處於尚在學習走路的階段,其肌肉力量、動作控制、協調能力與平衡能力…等可能尚未發展成熟,走路走不穩或跌倒…等情形仍算是正常。
孩子需要的是多練習走路
爸比媽咪可以觀察孩子通常是在什麼情形下較容易跌倒──是由坐到站時?剛起步時?變換平面時?還是在站立或行走之中沒來由地突然跌倒?
如果是從坐到站、剛起步的階段容易跌倒,可以多練習起立蹲下的動作,藉以加強腿部與臀部肌力。如果是在不同介面,如從水泥地、草地、斜坡…之間轉換時容易不穩,就請孩子先慢慢走,慢慢感覺不同材質或坡度的差異,讓孩子調整其行走方式,學習在不同的介面平面上踩踏或行走的能力。
輕鬆口吻要求孩子站起來
當孩子跌倒了,許多大人的反應都太強烈了!其實,爸媽的態度正是重要的關鍵!黃彥鈞職能治療師建議,避免帶著責備的口吻對跟孩子說「跌倒就自己爬起來!」或者「你怎麼那麼笨!」也不用誇張溺愛地把責任都推給地板,「哎呀~怎麼了啦!地板壞壞!媽咪打打~」
孩子跌倒時,爸媽可以在一旁觀察,讓他自己爬起來就好。若是孩子遲遲沒有站起來,只要以輕鬆平穩的語氣說「起來囉~我們要繼續往前走唷!」不要有過多的反應,否則有些寶寶最後會變成是以故意跌倒來吸引大人的注意。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7年3月號。http://new.mababy.com/
- 美耐皿餐具,食在不安心?
- 2017 / 03 / 29 05:39 PM
美耐皿餐具,食在不安心?
掌握7撇步,美耐皿這樣用
諮詢/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系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
採訪撰文/魏婕綝
市售的美耐皿兒童餐具造型多種又可愛,不少爸媽在幫孩子挑選時也忍不住被它吸引~。加上美耐皿耐用、好清潔、價格便宜等,因此除了出現在一般家庭,也是許多小吃店、餐館、或百貨公司美食街喜歡用的餐具,用來盛裝飯麵、熱湯等料理。然而,美耐皿在40度以上即會釋出微量毒性,長期暴露,人體、甚至嬰幼兒的健康恐造成危害!若真的要使用美耐皿,有哪些重點要注意?
美耐皿是什麼做成的?
多數民眾認為美耐皿材質耐摔、好用又輕便,尤其是家長不敢讓幼兒使用瓷器或玻璃製餐具,擔心孩子會摔破而受傷,通常會以美耐皿為優先選擇,然而美耐皿是怎麼製成的?真的安全無毒嗎?對此,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系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說明:「美耐皿是為合成的人工樹脂,由三聚氰胺與甲醛聚合後的塑膠產品,在塑膠分類中屬於7號。」
號稱耐高溫110°C,真的嗎?
根據一些國內外研究指出,即使部分美耐皿號稱能耐高溫到110°C,可是外表不會變形不代表安全無虞,在研究發現,美耐皿遇到40°C以上的溫度即可能會釋放微量的三聚氰胺,溫度越高釋出的量越多;食物接觸餐具的面積越大,釋出的量也會越大。因此顏主任提醒,無論在家或在餐館用餐,湯品或湯麵等料理的溫度很容易超過40°C,還是要謹慎留意。
美耐皿遇熱,釋出三聚氰胺與甲醛
三聚氰胺提高腎臟病變機率
美耐皿餐具遇到高溫除了會釋放三聚氰胺,也可能溶出甲醛,兩者對人體造成的危害,顏宗海主任解釋:「三聚氰胺會提高罹患腎臟結石、輸尿管結石的風險。對於嬰幼兒的危害又更大,長期暴露,恐增加幼兒腎結石的機率。」顏主任進一步指出,多數民眾對三聚氰胺的認識來自於2008年,中國爆發5萬名嬰兒集體患有腎結石的事件,經調查後發現不肖業者在嬰兒奶粉摻入三聚氰胺,引起嬰幼兒集體出現腎結石或腎臟病變,讓民眾瞭解到三聚氰胺會導致結石的風險。
不過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規定,每人每天允許攝取三聚氰胺的最大值是每公斤體重的0.063毫克。以50公斤體重來說,攝取約超過3.15毫克才會超標,雖然不必過於恐慌,但盡可能避免暴露。
甲醛是第一級致癌物
至於甲醛,則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告為第一級的致癌物,也會導致畸形。短期吸入,可能造成人體的嗅覺、肺功能、肝功能或免疫系統等異常。長期暴露在低劑量甲醛的環境,恐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甚至造成鼻咽癌、腦瘤、結腸癌等。顏主任也依據國外的流行病學研究表示,職業工人在工作時長期吸入甲醛,恐提升鼻咽癌或血癌的機率。
外食時,這麼做聰明避開危害
國人的外食比例高,即使有些家庭因為家中有幼兒會盡量在家烹煮,但有時週末假期也想輕鬆一下,全家一起上館子或帶孩子去親子餐廳用餐。而外食時,如何降低或避免美耐皿對健康的危害?不妨參考毒物科專家的建議。
少點熱湯或湯麵
許多餐廳習慣使用美耐皿材質的容器,外食時難免會遇到美耐皿餐具盛裝料理,顏宗海主任建議:「點餐時盡可能少點湯品或湯麵類,以免食物的溫度太高致使餐具釋出毒素。」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7年3月號。http://new.mababy.com/
- 失眠、脹氣、抽筋…怎麼吃比較好?
- 2017 / 03 / 27 05:08 PM
失眠、脹氣、抽筋…怎麼吃比較好?
採訪撰文/戴筠
諮詢/大里仁愛醫院婦產科主任王文中
新店耕莘醫院安康院區營養師黃筱菲
攝影/檸檬巷館
梳化/彭彥菱
model/漂亮孕媽咪陳南君(※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
「嗝!老公,我胃脹脹的好難受,剩下的飯你幫我吃完」、「呵~嗯,昨天晚上一直起床上廁所,根本沒辦法睡覺,白天工作好想睡…
女性在孕期會出現五花八門的症狀,輕則讓人感到些微不適,重則影響生活作息。要緩解這些症狀,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調整飲食。只要吃對食物,孕期也能過得很輕鬆。
★☆孕期症狀1→脹氣
*表現
一直打嗝、吃一點東西就覺得肚子脹脹的,有時吃太多還會把前一餐的食物吐出來,害喜症狀明顯。
*建議攝取食物/營養素
孕期脹氣的主要原因是腸胃蠕動變慢,此時最好多吃高纖、軟質以及半流質食物促進腸胃蠕動。新店耕莘醫院安康院區營養師黃筱菲建議孕媽咪一餐可以攝取1~2碗8分滿的蔬菜,再視情況搭配稀飯、湯麵;平常多補充富含B1和鈣質的食物,並在料理時視情況加入薑片以緩解脹氣感。大里仁愛醫院婦產科主任王文中則表示,碳酸飲料可以中和胃酸讓胃不那麼難受,脹氣的人不妨喝一點汽水,但不要過量以免讓脹氣更嚴重。對乳糖敏感的人最好用起司或優格取代牛奶。
*飲食禁忌
高糖、高脂、溫度低的食物都會讓腸胃蠕動速度變慢,孕期最好別碰冰淇淋、糕餅甜點、壽司和油炸物。此外,一般人常忽略水餃、肉包等絞肉製品也隱含大量油脂,如果平常喜歡吃水餃或將肉包、水煎包當作早餐,也很容易消化不良。還有,豆製品和花椰菜含有棉子糖、水蘇糖等寡糖,這種寡糖類食物很難被腸胃分解,即便加熱也無法改變型態。梨子、水蜜桃、洋蔥、全麥製品、豆製品、高麗菜等產氣食物也要視情況酌量攝取。
另一方面,由於「咀嚼」、「吸吮」的動作會讓人不自覺吞入過多氣體,平常應少吃口香糖、蜜餞或含酸梅;尤其無糖口香糖中的山梨糖醇無法被人體消化,過量容易引發腸胃不適,孕媽咪須適量食用。
*小叮嚀
雖說攝取產氣食物有脹氣的風險,但每個人體質畢竟不同,並非吃所有產氣食物都會脹氣,況且容易脹氣的奶豆製品可以在孕期提供豐富營養,平常最好還是均衡飲食。王文中主任強調,只要在餐間做好飲食筆記(記錄吃了會脹氣的食物),不需要將產氣食物視為「拒絕往來戶」。
前面提到促進腸胃蠕動可以攝取半流質食物,也許有人會問「全流質食物不是更好消化?」黃筱菲說,其實比起牛奶、豆漿等全流質食物,稀飯、湯麵等半流質食物在腸胃中反而消化得更快,以為「流質食物比較好消化」是一般民眾常見的迷思,食物好不好消化還是得看其中的營養成份。
乾濕分離,怎麼吃?
許多醫師都會建議害喜嚴重的孕媽咪採取「乾濕分離」的方式用餐。不少人以為乾濕分離就是先喝湯再吃麵包,但將乾食和濕食放在同一餐中,兩者最後還是會在胃中混合。黃筱菲指出,乾濕分離應該是將乾食和濕食的用餐時間分開,至少間隔1~2小時,如此才能有效防止孕吐。
|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7年3月號。http://new.mababy.com/
- 新手爸媽最“皮皮挫”的10件事(上)
- 2017 / 03 / 24 05:01 PM
新手爸媽最“皮皮挫”的10件事(上)
採訪撰文/李怡萱
採訪/樂寶兒婦幼健康聯盟護理主任薛惠珍
攝影/潘朵拉兒童攝影
麻豆/漂亮媽咪:小貝果媽咪;帥氣爸比:小貝果爸比;可愛女寶:小貝果
梳化/Erin'sStylish
從迎接新生命誕生的那一刻,到親手照料寶貝的第一天。新手爸媽的心情猶如坐在雲霄飛車上,從期待萬分轉為緊張害怕。樂寶兒婦幼健康聯盟護理主任薛惠珍,依據自己多年來輔導無數新手爸媽的經驗,整理出10大排名關於新手爸媽在育兒時最不願面對的事,而你心中的擔憂是否也上榜了呢?
No.10最怕寶寶吃不胖!
不管是母奶搭配米糊,甚至是尋求其他的營養補給方式,只要是能夠順利養胖寶寶的招,不管一天需要餵幾餐,或是製作副食品的過程有多繁複,儘管再累爸媽也都會卯起勁來拼命餵養。最大期望就是能讓瘦寶寶像氣球一樣,一天比一天圓潤飽滿。但一段時間過去,寶寶的體重不但沒增加,尿布依然還停留在S號階段。爸媽除了每日懊惱著寶寶為何總吃不胖外,長輩們不停歇的問候及關心,更成為育兒時無形的壓力。
別單以體重來評斷寶寶發育
養不胖或是體重不增加,並非是判斷寶寶發育不佳的唯一指標。薛惠珍護理主任提醒在評估寶寶的成長發育時,千萬別單從體重或胖瘦來斷定。由於每個寶寶的身形發展皆不同,有些是往身高發展;有些則是往體重發展⋯⋯等,因此養不胖的寶寶絕非是吃得不營養,也許他/她在身高上還略勝其他寶寶呢!此外遺傳也佔據很大的影響關鍵,從寶寶的身形到肌肉的結實度,都會因為遺傳基因的不同,進而讓每個寶寶的體態出現些微的差異性(如:爸媽身形為高瘦類型,寶寶生長發育則較為高瘦;爸媽均為易胖體質,寶寶則較容易養得胖嘟嘟)。
寶寶肥胖不是福日後恐要命!
近年來世界各國高度重視兒童肥胖問題,由於肥胖不僅造成孩子日後的體態不佳外,對於日後的身體健康負擔更大(如:心血管疾病風險、糖尿病⋯⋯等)。因此薛惠珍護理主任建議與其把寶寶養得肥肥胖胖,倒不如以適當的餵養方式讓孩子的生長與發展並重。
觀察寶寶的生長曲線變化即可
但爸媽究竟要如何來看寶寶的生長發育是否正常呢?薛惠珍護理主任表示,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觀察寶寶的生長曲線,並以身高、體重、頭圍三項指標進行綜合評估。切記評估時只讓寶寶與自己比較即可,只要這三項指標每月都有穩定在成長,就表示目前的生長狀態是正常的。但若發現任一項或三項突然在某一月大幅下降/上升時,建議則立即帶寶寶由專業醫護人員進行評估,因為這很有可能是寶寶生長時的警訊。此外每月固定的健兒門診時間,醫師都會主動替寶寶查看生長曲線,倘若寶寶有發育不良的情況,絕大多數都能夠在第一時間被告知,因此爸媽無須為此太過擔憂。
成長曲線3指標這樣看!
後天原因導致的影養不良狀態,最容易影響到體重;其次則為身高;最後才是頭圍。但若是因為染色體、先天性感染疾病、賀爾蒙異常⋯⋯等先天因素,三項指標則會等比例地減少。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7年3月號。http://ne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