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必知養成策略 教會孩子「分享」的喜樂
- 2016 / 03 / 17 06:28 PM
父母必知養成策略
教會孩子「分享」的喜樂
採訪撰文/魏婕綝
諮詢/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
模特兒/溫柔媽咪韋廷、漂亮姐姐意媞、可愛妹妹凡恩
攝影/檸檬巷館
「你好小氣哦!這麼多玩具為什麼不分一個給客人玩?」、「你不把餅乾分給哥哥吃,我就把餅乾收起來」……現在多為小家庭型態,加上孩子生得少,令父母擔心孩子養成自私的心理,因此,希望能培養孩子樂於分享的好行為。然而,父母一味強迫孩子分享,容易造成他的反感,究竟該如何聰明教養,使孩子在玩樂中學會分享?
5歲的小斌是家中獨生子,某天4歲的表弟到家裡玩,兩個小傢伙為了一台小汽車吵得不可開交,小斌說:「這是爸爸買給我的。」表弟不甘示弱回他:「給我玩嘛,我要玩。」由於誰也不肯讓,最後媽媽出面處理,小斌不僅被媽媽指責,還被處罰不准玩玩具……。
對於孩子不願意分享,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指出:「這是正常現象,但有些孩子樂於分享一部分玩具,有些玩具則不願與人分享,像是他很寶貝、喜歡或覺得特別的玩具。」倘若家長站在「面子」的角度思考,例如:孩子願意分享,代表小孩教得好;孩子不願分享,代表沒教好,如此即為父母帶來壓力,並採取強迫孩子分享的教養方式。此時,建議父母不妨從自身朋友來思考,即使再好的朋友也不見得會與他分享所有的物品,這會讓父母較能認同孩子願意分享的舉動,以及不想分享的行為。
另外,當親友的孩子到家裡玩時,也可先與孩子溝通和詢問意見,「哪些玩具不想借朋友玩?」、「如果不想借的玩具先收起來,願意分享再拿出來。」除此,有些幼兒園會舉辦「玩具分享日」活動,孩子帶玩具去學校與同學分享,父母亦能事先告知孩子,不想借同學的玩具不要帶,使孩子清楚了解自己可以分享及不分享的玩具。
父母必須釐清4大觀念
養成孩子樂於分享的行為時,父母觀念應先理解以下觀念:
觀念1:分享≠慷慨,不分享≠小氣
若輕易以不願分享是小氣、樂於分享是慷慨來定義孩子,容易產生孩子的情緒,廖清碧執行長說:「孩子的情緒來自於父母的教育方式,而非『分享』這件事。」再者,與其說分享代表「慷慨」,更實際來看,其實分享是符合大人希望的行為,令大人覺得高興、有面子,也會讓孩子做出「分享」的行為時,也許帶著「討好」的心態,但孩子心裡卻不想這麼做。
另外,當父母習慣要求孩子與人分享,久而久之,小孩可能會覺得「為什麼別人不跟我分享?」內心產生不平。甚至父母若經常強迫孩子分享,漸漸孩子也學到以強迫方式要求同儕分享,衍生人際問題。
觀念2:讓≠分享
有兄弟姊妹的家庭,經常見到父母要求哥哥或姊姊將玩具讓給弟弟、妹妹,事實上,這也是一種勉強,此教養方式並不會讓兄姊學到「分享」的能力。再者,也許哥哥或姊姊為了討父母歡心,熱情與弟弟、妹妹分享玩具或零食,當爸媽不在家時,就趁機欺負弟弟、妹妹。
不過,也有些兄姊樂於與弟弟、妹妹分享,但若得到弟弟、妹妹不願與自己分享的結果,因而對弟弟、妹妹產生微詞,此時被父母指責「小氣」、「愛計較」,長期下來,兄姊可能會覺得父母不公平,偏袒弟弟、妹妹,形成人格扭曲。廖清碧執行經過長期觀察,此狀況不僅影響現在,還可能影響孩子將來的人生,出社會工作覺得主管不公平、婚後抱怨公婆不公平,父母不可不慎。而且經常犧牲自己意願而分享的孩子,也會失去自我及人生方向,成為沒有主見的人。
觀念3:尊重孩子的物品支配權
父母應學習尊重孩子擁有自己物品的支配權。不過,當兄弟為一個玩具起爭執時,有些父母會跳出來說:「那是我買的,大家一起玩。」這樣的做法並不恰當,例如:媳婦送1條圍巾給婆婆,但婆婆送給小姑,媳婦沒有權利向小姑要回圍巾或質詢婆婆為何將圍巾送給小姑,因為那條圍巾屬於婆婆的。同理,當爸爸買小汽車給哥哥,小汽車即屬於哥哥的,他有權利借或不借給弟弟玩。
當孩子不願彼此分享玩具時,孩子的行為背後有其理由,父母應先瞭解,例如:先問哥哥為何不借小汽車給弟弟玩。此時哥哥可能會說:「我上次借弟弟玩具,結果他玩壞了」或「弟弟上一次也不借我玩積木」等,這時大人再帶著孩子討論:「弟弟若願意借哥哥積木,哥哥就借弟弟小汽車」,或詢問弟弟:「下次哥哥跟你借玩具時,是否願意借他?」當兩人找到協商方式,就會願意互借。倘若弟弟仍不願借哥哥積木,或下一次也不願借哥哥玩具,家長可以同意哥哥不借小汽車給弟弟,如此弟弟才會學到分享,不致於被寵壞。
觀念4:鼓勵孩子發展自我
學齡前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乃在於他正在發展自我。廖清碧執行長進一步解釋:「孩子原來的自我還不明確,自我是發展而來的。」因此,如果孩子所做的事對自己沒有傷害,也不會傷害別人,不妨尊重他的堅持,盡量少勉強他。例如:孩子不想與同儕分享玩具,大人卻經常要求他借別人玩,忽略孩子不願做這件事的原因,長久下來也壓抑孩子的自我發展。此時父母應幫助孩子找出原因,釐清他的情緒,由孩子決定自己的喜怒哀樂,而不是以「分享」、「大方」概括要求孩子所有的做為。
哪類孩子較不樂於分享?
‧被寵壞:通常被寵壞的孩子較不願與人分享,因習慣要什麼有什麼,或都由哥哥、姊姊讓給他,故無法學到分享的能力,甚至認為他應得的。
‧被疏忽、被拒絕:孩子經常被父母疏忽或拒絕,不受重視。當孩子想抱抱時,父母將他揮走;孩子講話時,爸媽叫他閉嘴等,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小孩由於沒被愛夠,所以沒有能力,也不容易與人分享。
Do it,孩子開心學分享
如何讓孩子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下,體驗並學習分享呢?以下為親子專家提供的好方法。
讓孩子感受分享的快樂與滿足
當一群孩子正在玩玩具時,若孩子借積木給其他孩子玩,爸媽可以鼓勵孩子:「還好你有借他玩,大家合作堆積木,玩得很開心喔!」準備回家時,也要請那位孩子謝謝自己的孩子,並一起將玩具收拾整齊。
不過,廖清碧執行長不建議稱讚孩子:「哇!你好棒,願意跟朋友分享。」這會讓孩子知道大人的喜好,因此,不妨這樣問孩子:「你今天借朋友玩具,自己愉快嗎?為什麼?」幫助孩子瞭解自己比大人讚美他更重要。如果平常孩子不太願意借玩具,今天竟然願意借,爸媽可以問他:「我好佩服你願意借玩具給朋友,為什麼你願意?」引導孩子瞭解心情及原因。
藉用繪本或故事引導
透過故事或繪本來引導孩子。講故事時詢問孩子:「為何這個男生願意跟朋友分享他的傘?為什麼那個女生不願意?」然而,在教養的過程並不是貫徹思想,而是培養孩子的自我概念,對事情有所認知與理解,知道自己的主張,進一步關心別人、同情別人,如此亦能慈悲對待自己與他人,這才是孩子需要學習的,而不是盲目聽從父母的話。
生活中養成分享的習慣
日常生活中應培養孩子分享的習慣,例如:晚餐後將一盤水果放在桌子上,對孩子說:「我們一起吃水果,這是你的,這是我的,我們一起分享。」而不是將水果直接放在孩子前面;或者爸媽陪孩子玩玩具時,對孩子說:「我也想玩,我們一起玩好嗎?」甚至問他:「你一直玩黏土,什麼時候輪到我?」
廖清碧執行長發現多數家長對待小孩的方式,有時會寵壞他,像是把孩子喜歡吃的食物整盤放在他前面,或只買孩子愛吃的水果等。事實上,在教養孩子時,應考慮孩子將來要成為一個大人,必須思考孩子的權利與必須學習的事物。
Don’t,當心孩子反感
培養孩子分享行為時,哪些做法應該避免?以免非但沒有養成孩子的分享態度,反而讓他覺得爸媽不公平?
強迫孩子分享
避免強迫孩子分享,或直接拿走孩子手裡的物品給另一個孩子,這種做法不僅無法讓孩子體驗分享的滿足、學到分享,反而讓他以同樣方式強迫同儕分享。
年紀大應該讓年紀小
哥哥、姊姊不願意借弟弟、妹妹玩具或物品時,不宜採取「哥哥、姊姊比較大,比較懂事,要讓給弟弟、妹妹」的做法。廖清碧執行長指出,父母可以詢問:「怎麼樣你才願意借?」若姊姊回答:「弟弟也不借我玩具。」這時趁機教育弟弟:「當你想借姊姊玩玩具時,再來找媽媽,我再跟姊姊說。」讓弟弟、妹妹有學習分享的機會。
此外,父母先別急著評論他們的問題,所有事情皆應考慮孩子與兄姊的自我發展、與朋友的自我發展。當哥哥、姊姊和弟弟、妹妹相處時,一旦年紀小的哭了,通常爸媽會緊張趕來護著年紀小的,沒有看見多是弟弟、妹妹先「出招」惹哥哥、姊姊生氣。
責備或處罰
當孩子不願借同儕玩具時,有些家長會對孩子撂話:「你不借,下一次就不要來阿姨家玩」,或「你不借妹妹玩,就去罰站。」刻意處罰孩子給別人看,讓孩子覺得沒面子,這都可能引起孩子覺得家長不公平、偏袒的心理。甚至有些爸媽會和孩子談條件,例如:「你要借弟弟玩黏土,我才買給你。」在此提醒家長,買給孩子的東西,即是屬於他的,他有權利支配自己的物品。
尊重孩子如同尊重一個大人
其實孩子大多是仁慈的,通常有原因才不願與人分享,除非被寵壞了。廖清碧執行長認為,大人不妨先聽聽孩子的說法,同時尊重孩子擁有所有權的能力,尊重孩子的喜好如同尊重一個大人。孩子可以做喜歡的事,只要不影響別人、不傷害自己。
給少許零用錢,學習惜物與算數學
廖清碧執行長很贊成給小孩少許零用錢,例如:一個月200元。她以自己的小孩為例,從孩子3歲便開始給零用錢,就她的經驗,學齡前孩子較好學習。若待孩子到了國小,再教育金錢使用會比較困難。當孩子使用零用錢時,大人也能教他算錢、學數學,像是付給老闆的錢夠不夠?找零對不對?不過,學齡前的孩子通常會有點心時間,父母應先告知孩子零用錢的用途並不是買點心,例如:布丁、飲料、零食等,而是買他想要的玩具或文具。
當孩子擁有零用錢買東西時,他會特別珍惜。假設孩子1個月有200元,他會發現買了玩具後錢會變少,漸漸懂得如何使用金錢。如同剛出社會的上班族,第1個月領到薪水可能會花很多,待發現錢不太夠用,第2個月就漸漸收斂。此外,若孩子想用零用錢買一個400元的玩具,但他只有200元,即想到要存錢,此時爸媽可以與孩子討論、規劃,這個月不花、下個月不花,就能存到錢。如果孩子看到其他玩具也想買,爸媽可以與他討論適合的方法,例如:花一半、存一半,存久一點再來買,但前提是父母絕不借錢給孩子。孩子學習了延宕滿足的能力,長大後較不會刷爆信用卡,會珍惜使用零用錢買的玩具,對玩具的選擇也會變得越來越好。
以大人角度教育孩子,建立價值觀
孩子用慢慢存來的錢買到玩具時,對自己的物品會很有概念。如果朋友玩壞他的玩具,他會很心疼處理這件事,不會單純想玩具是媽媽給的而不介意,建立了惜物的概念。當然,孩子可能會要求朋友要買全新的玩具賠他,亦學習權利的訴求。廖清碧執行長說:「當爸媽用大人的角度對待孩子,其實也在從小幫他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廖清碧
學歷:日本明治學院大學社工碩士
經歷: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系講師
現職:友緣基金會執行長、東吳社工系所副教授
*更多內容請參考:【媽咪寶貝】2016年01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媽咪寶貝】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 蜜桃媽咪再升級 兒女相伴 幸福如此簡單!
- 2016 / 03 / 16 06:29 PM
蜜桃媽咪再升級
兒女相伴 幸福如此簡單!
採訪撰文/郁筱惠
梳化/林諭靖
造型/Lezis
服裝提供/媽媽:Young Lady韓國服飾精品、私人提供
小孩:mothercare、私人提供
攝影/潘朵拉兒童專業攝影
2011年嫁給上海企業家李慎言,並成為甜蜜人妻的小蜜桃姐姐(朱安禹),曾是兒童節目主持界的叱吒紅人。婚後的她卻專心相夫教子,在2012年五月順利誕育大公子「桃太郎」Ray,並2015年八月甫迎接剛誕生的小公主「RINA」後,再升級成兩個寶貝的蜜桃媽咪!喜歡小孩的她,如今有一雙可愛兒女相伴,羨煞旁人,而她最愛的,仍是這一分如此簡單的幸福!
好幸『孕』!許願成真
小蜜桃姐曾說,小朋友是純真的天使,偶爾也是可愛的小惡魔!因為孩子的天真是她的最愛;一雙兒女,更是上天賜予她最美妙的禮物。蜜桃媽咪曾經是兒童節目主持界的閃亮紅星。她笑言,自從2011年婚後,她就專心在家帶孩子,讓她成了大兒子「桃太郎」Ray的保母及為他專屬服務的教唱老師呢!
蜜桃媽咪說,自己真的很感恩老天爺特別眷顧,她和老公本就計劃婚後生個一男一女,沒想到果真讓夫妻倆如願。話說2014年,蜜桃媽咪就因朋友機緣,讓他有機會走訪觀音普陀山(註: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觀音道場),回台灣時,還去松山慈惠堂參拜,當時的小蜜桃就許願,希望接下來能生個女兒一滿心願。不久,小蜜桃果真懷孕,實現她在2015年「有兒有女」的幸福心願。
女兒誕生,小蜜桃再升級!
如今隨著RINA的誕生,她再度升級成兩個孩子的媽,也讓蜜桃媽咪非常感恩,謝謝女兒RINA來到她身邊,做為她的女兒。尤其蜜桃媽咪讚美女兒RINA真的是非常好帶,因此讓她深感欣慰。但是讓蜜桃媽咪感動的,其實不只女兒很好帶這一件事,她還發現兒子Ray居然私下會主動照顧妹妹!話說到這,蜜桃媽咪甚至感動的哽咽一下,原來在蜜桃媽咪坐月子期間,保母阿姨用手機拍到Ray哥哥,竟然主動幫忙看顧妹妹,並推搖床哄妹妹睡覺的乖巧模樣喔!
然後,可愛的桃太郎哥哥,每次一遇到不認識的人,就會用很真誠的口吻來介紹妹妹說:「你看,她是我妹妹,很可愛吧!」然後,一向視蜜桃媽咪為偶像的他,甚至每當跟媽咪外出,要是看見周圍不認識的朋友,就主動介紹媽咪:「你知不知道她是誰呢?她可是水蜜桃姐姐喔!」像這類愛的展示,竟然話說也不止一次,甚至連一早起床,桃太郎哥哥就會以童音向蜜桃媽咪耍寶說:「哈囉!Good morning~早安!知不知道我是誰啊?我可是水蜜桃姐姐,你的媽咪喔!」逗得真正的蜜桃媽咪,也跟著他哈哈大笑呢!
妹妹比哥哥小時候更好帶
蜜桃媽咪說,哥哥和妹妹小時候,其實外表都很像爸比。蜜桃媽咪解釋,可能是因為孩子五官還小,不那麼明顯,但Ray(桃太郎)長大後,外人都說卻越來越像自己,不僅大家都稱讚自己兒子帥,實際上小編也覺得哥哥超可愛。不過,蜜桃媽咪擔心地說,也有很多朋友認為,目前四個月大的女兒RINA(當時採訪的月齡),長得較像小蜜桃,那會不會長大以後像爸比呢?話說到這,蜜桃媽咪也笑了出來。
在孩子的個性方面,蜜桃媽咪說,Ray個性其實與她相像。也許因為桃太郎和蜜桃媽咪都是雙子座。但有趣的是,女兒RINA卻跟爸比同樣是處女座。於是蜜桃媽咪猜,不知日後女兒個性會不會比較像爸爸哩!但是蜜桃媽咪還是盛讚女兒RINA,是那種好吃、好睡,不愛哭鬧又好帶的小嬰兒。正因為RINA經常在喝完奶後,就啟動睡眠模式,乖乖入睡呢!
相反的,蜜桃媽咪說,兒子Ray還在小嬰兒階段時,是喝奶很急的寶寶,所以常常突然嗆到吐奶,而且據蜜桃媽咪形容,兒子吐奶就像噴泉一樣,時不時讓她緊張萬分。因此後來就改變方式,必須讓兒子慢慢喝奶才行。另外,桃太郎容易夜醒,喝奶後通常習慣鬧一下才睡,但女兒RINA相反,會乖乖睡到天明哩!
桃太郎孝順,母親節獻唱超感動!
小蜜桃媽咪說,三歲多的桃太郎哥哥,個性十分活潑外向,而且是個音樂控。他通常一聽到音樂,就會手舞足蹈起來。因此,蜜桃媽咪想等哥哥理解力更好,滿四歲多時,再去讓哥哥學音樂。當然,可愛的桃太郎哥哥,除了表演欲較強外,對媽咪其實也很體貼,並且他孝順媽咪的程度,還不只是看電視時主動幫媽咪倒茶、搥背而已喔!
蜜桃媽咪說,可能因為有些不錯的兒童教育節目,會灌輸孩子好的觀念,也影響兒子有正面學習,但自己平時就很注重小孩的禮貌,要哥哥學會常說「請、謝謝、對不起」等良好行為。有一次,蜜桃媽咪為了哄哥哥睡覺,只好自己故意先假睡,但沒想到,桃太郎哥哥竟認真以為媽咪睡著了,竟開始替媽咪蓋被子,小嘴還一邊嘟噥說:「哎呀!媽咪妳都沒蓋好被子耶,我來幫妳。」
在妹妹RINA出生後的一百天,蜜桃媽咪及爸比,一起幫妹妹在上海辦了一場百日宴,當主持人在舞台上介紹:「今天是慶祝小蜜桃姐姐的女兒誕生百日宴,我們祝福妹妹生日快樂!」當主持人話語一落,台下的桃太郎哥哥,竟迫不及待的高聲大喊:「小蜜桃姐姐是我媽媽!」惹得蜜桃媽咪既開心又害羞,兒子竟如此的崇拜自己呀!
前年(2014年)蜜桃媽咪和孩子共度母親節時,桃太郎哥哥甚至在學校學了一首歌獻唱給蜜桃媽咪聽,蜜桃媽咪還用手機錄影存起來,桃太郎用可愛的童音這樣唱給媽咪聽:「我最喜歡我媽媽,送給媽媽康乃馨,我幫媽媽搥搥背,媽咪~媽咪~I love you~」。讓蜜桃媽咪真的超級感動!
生兩個孩子,才知道的事!
蜜桃媽咪認為小孩大約兩歲起,慢慢就能理解大人所講得道理,因此,盡可能跟他溝通,讓他了解,絕對比打罵或命令小孩的方式更恰當;也難怪,桃太郎哥哥之所以能在人前人後都那麼地愛護妹妹,同時又非常崇拜蜜桃媽咪,更顯見蜜桃媽咪,有一套愛的教育智慧呢!
蜜桃媽咪說,其實自己也是當上媽咪以後,才知道怎麼學當媽咪的。譬如說,從新手媽咪變成有經驗的媽咪;有了小的,還要開始學當兩個小孩的媽,因此又是一個全新的學習。又譬如,照顧這個,同時還要顧及另一個;當這個生病,就要避免另一個生病等;甚至包括如何分配時間給兩個寶寶,如此種種育兒經,也都是當上兩個孩子的媽以後,自己才逐漸學習的!
曉以大義!桃太郎哥不爭寵
妹妹現在還小,只要照顧好她的睡眠、飲食,就沒有什麼好擔心的了。但是,蜜桃媽咪說,桃太郎哥哥現在剛好是感覺認知期,如果說,自從有了妹妹,就讓哥哥覺得媽咪好像對他開始有那麼一點點的不同,也就越容易讓哥哥排斥妹妹。因此,媽咪越是愛妹妹,相對也就越對哥哥好,才不會使兩個小孩有爭寵的心。
正因為蜜桃媽咪特別用心,分配給哥哥與妹妹的時間,幾乎無差別。也因此,哥哥沒有明顯嫉妒妹妹的情況發生。但每當假日保母休假,蜜桃媽咪必須花時間多顧及妹妹,並陪妹妹睡覺時,桃太郎哥哥剛開始也有難以接受的表現,並且說:「不行啊!媽媽妳今天,還是要陪我的呀!」蜜桃媽咪於是對他說:「Ray,妳看喔!媽咪平時六天都一直在陪你喔,只有這一天保母阿姨休息,那媽媽就必須要陪妹妹啊,這樣是不是很公平,你說對不對?」Ray馬上就點頭說:「好像是耶!」蜜桃媽再解釋講:「那如果保母休假,妹妹沒人顧,那她是不是很可憐,誰來顧才好呢?」哥哥於是懂事的回答說:「對耶!沒人照顧耶,那好吧!媽咪妳就去照顧妹妹吧!」
唱蜜桃晚安曲,貝多芬伴入眠
蜜桃媽咪帶孩子,其實也很有一套。當孩子還在襁褓中,就習慣聽著音樂進入夢鄉。而且還是精選莫扎特、貝多芬等優美名曲,甚至也包括蜜桃媽咪親口錄唱的寶寶晚安曲喔!而且哥哥從小就看過蜜桃媽咪電視教唱的帶子,因此也讓桃太郎大為崇拜。
通常假日週末,桃太郎睜開雙眼就會問:「媽咪,我們今天要去哪裡?」而蜜桃媽咪還真的沒閒著,隔週就精心安排孩子的假日活動,包括帶桃太郎在上海看迪士尼精彩的冰上表演,乃至一系列國際化的寶寶表演秀及音樂劇場,或是帶哥哥去遊樂園玩耍一番喔!至於妹妹,因為還小,但是個女孩,也因此讓愛美的蜜桃媽咪,終於有機會幫女兒玩裝扮,穿澎裙、戴頭飾,給寶貝拍一些珍貴的成長紀念照喔!
雖然跟孩子在家天天相處,比以前少了很多與朋友見面的時間,但是,愛孩子的蜜桃媽咪,其實非常樂於在家中和孩子相伴左右。因為對她而言,這種平淡、簡單的幸福,就像蜜桃媽咪說的,和小孩在一起,心情也是可以達到放鬆的,當然也能夠超越在外娛樂等享受喔!
一邊帶孩子,一邊考EMBA
婚後陪孩子的生活其實非常忙碌,但進取心不斷,小蜜桃姐竟在帶孩子期間,默默考取瑞士某間大學的EMBA商學院,讓小編聽了簡直佩服萬分,根本是媽咪界的楷模!問她怎麼辦到的?蜜桃媽咪說,隨兒女陸續報到後,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越來越多,但除了平均分配給兩個孩子的時間外,就要利用所剩無幾的零碎時間來唸書,後來竟就順利考上了!也難怪,桃太郎那麼聰明乖巧懂事,原來是有個模範生媽咪在教育的緣故啦!
揪感心!老公兩次都進產房
雖然生過兩個孩子,但蜜桃媽咪回想起來,最辛苦卻也最甜蜜的階段,就是生產的前一刻,即使生第二胎,仍因為知曉每個生產過程,更讓她緊張到雙手發抖。不過,蜜桃媽咪的先生,連續兩胎,都勇敢堅持陪她進產房生孩子,當倆人共同迎接嬰兒出生的瞬間,更是她人生中最感動的回憶,當然也是最辛苦的了!
由於之前小蜜桃姐在台灣的友人陸續結婚,並邀她回台參加婚禮,因此使蜜桃媽咪常常返台,以致媒體猜測夫妻感情生變。蜜桃媽咪還說,先生平時要專心事業非常忙,真的很難同時回來,但後來媒體捕風捉影後,先生反而對嬌妻神回覆說:「妳看看,台灣連這麼小的事,都要拿來說,那這樣下次我和妳一起回去,好證明我們沒事。」而本刊採訪當天正好冬至,雖然蜜桃媽咪的先生還是在內地忙,但確實特別熱線致電關心妻小有否安好,且語帶玩笑告訴她:「呀~老婆妳今天又帶著兒女拋頭露面了啊!」
正能量,讓女人變美,使男人更帥!
對蜜桃媽咪來說,每個階段的自己,都有自己最美的樣子;但是,女人真正的美,在她來說,就是一種陽光般的心態。不管經歷什麼挫折,或哪個階段,心態就是必須開朗,即使面對不如意,也應該練習輕鬆以對,如此一來,女人的面容會自然散發陽光。相反的,負面想法,反而讓人黯淡無光。因此,蜜桃媽咪說,正能量會讓女人變美,會使男人變帥!當然,女人即使婚後忙帶孩子,但也不能忽視打扮;即便不愛化妝,也要打扮乾淨,才不會變成蓬頭垢面的黃臉婆喔!
You make me happy!
小蜜桃媽咪說:「完成生兒育女的人生階段,就是自己目前心中最大的滿足感」。因此她除了感謝兒女走進生命,也感謝老公愛護支持,她期望孩子只要開心且健康成長,人品健全,並不排除延續自己與兒童教育的所有連結,包括計劃未來可能成立大型親子館!而今適逢農曆新春,蜜桃媽咪也獻上祝福,期望所有讀者「新年快樂,闔家團圓,幸福平安」!
*更多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6年02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嬰兒與母親】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 【黃瑽寧醫師專欄】大家都在聊茲卡病毒!
- 2016 / 03 / 15 06:29 PM
【黃瑽寧醫師專欄】
大家都在聊茲卡病毒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 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自從茲卡病毒疫情在巴西大爆發,而且還被發現與嬰兒小頭症有相關連之後,世界各地的茲卡病毒研究如雨後春筍般暴增。雖然無法盡覽所有研究,我還是努力的把茲卡病毒研究目前的進展,跟有興趣的讀者報告一下。
茲卡病毒可能引起格林-巴利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
格林-巴利症候群,是一種急性的神經發炎,症狀先是手腳麻木,手足有刺痛感,接著走路越來越沒力氣,麻痺感一路往上,甚至侵犯到胸腔無法呼吸,口咽無法吞嚥,顏面無法闔眼等等。
格林-巴利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的疾病,通常發生在感染之後,比如說輕微感冒,嘔吐腹瀉之後,才突然發病。
我們都知道,當身體受到感染時,會產生抗體來對付壞病菌;但是有時候免疫系統做出來的抗體不太優良,雖然殺敵能力還不錯,但同時也搞不清狀況,會反過來殺自己的身體細胞。以格林-巴利症候群這種疾病為例,人的抗體就是因為品質不佳,時常錯殺自己身體的神經纖維,導致了上述的恐怖症狀。
首先發現茲卡病毒會引發格林-巴利症候群的現象,是在南太平洋的法屬玻里尼西亞島。在2013-2014年之中,島上曾經有一波茲卡病毒的大流行,而也就在那一年間,格林-巴利症候群疾病暴增為四十二名個案,在那之前每一年的格林-巴利症候群病例皆不超過十例。四十二例病人中,有四十一例(98%)經抽血證明曾經感染過茲卡病毒,對照組則只有56%感染過。
特別的是,茲卡病毒所引起的格林-巴利症候群大部分都只能依症狀來診斷,常用的anti-GA抗體只有三成的病人呈現陽性,表示茲卡病毒似乎是藉由其他的抗體來造成格林-巴利症候群症狀。幸好,這四十二名病例,無人死亡。
茲卡病毒可以藉由性行為傳染
根據研究,茲卡病毒從感染後第二天,就會出現在血液中,但是一周內就會消失了。然而大概從第四天開始,病毒就會出現在尿液中,持續超過十五天都還偵測得到,少數人在三十天後還找的到病毒。
茲卡病毒除了在尿液中存在很久之外,比較可怕的是,它在精液中出現更久,甚至高達六十天,而且可以藉由性行為傳染,這是過去蚊子傳播的疾病從來沒有發生過的情形。
到目前為止,美國疾管局就發現了接獲了十四例,疑似藉由性行為傳染茲卡病毒的個案,其中兩例已經確定診斷。這兩名患者都是女性,都住在非疫區的美國境內,不同地區,唯一的共通點是:她們的男朋友都在中南美洲得到茲卡病毒,回國之後大概十天左右,兩名女性就發病了。(謎之音:被更大的蚊子叮了!)
一般人得到茲卡病毒還算OK,但如果是孕婦得到茲卡病毒,就可能害胎兒得到先天性異常的小腦症,因此美國疾管局呼籲:懷孕的婦女盡量避免跟從疫區返國的性伴侶從事性行為,性行為時,也請務必戴上保險套。
茲卡病毒就是造成胎兒先天性異常的主因
之前因為證據還不夠充足,所以很多專家不敢肯定茲卡病毒就是造成嬰兒小頭症的兇手,只能說「可能是、應該是」。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茲卡病毒的確可以滲透胎盤,進入羊水,進而影響胎兒健康。
在巴西有兩名孕婦,剛好在懷孕的時候感染了茲卡病毒,於是醫生替她們做了羊膜穿刺,確認在羊水中可以找到病毒。
在另外一篇研究中,專家檢視了一共四具,生在巴西的嬰兒屍體組織,其中兩名是死產的小頭症嬰兒,另外兩名是早期流產的嬰兒,他們的媽媽都在懷孕第一孕期時,有發燒、紅疹等茲卡症狀。結果發現,在這些嬰兒的腦部組織,以及胎盤中,都可以找到茲卡病毒的蹤跡。
經由上述兩篇報導,應該可以很大程度的確定,孕婦感染茲卡病毒真的是與嬰兒小頭症,以及各種先天性異常相關了。目前認為孕婦感染到茲卡病毒最危險的時期,還是第一孕期,有將近八成生下小頭症嬰兒的媽媽,都是在第一孕期生病的,第二孕期約佔百分之十七,第三孕期則是百分之四左右。
其他與茲卡病毒相關的罕見病發症
除了上述對茲卡病毒的研究新進展之外,有一位八十一歲的老人得了茲卡病毒之後併發腦炎,這是罕見的病例之一。另外一位十五歲的小女生感染之後,併發脊髓炎,進而半側癱瘓,幸好最後是逐漸康復了。
畢竟是鄰國受難,歐巴馬政府決定支出一百八十萬美金(大約是六千萬台幣)來幫助美洲國家度過難關,當然這筆錢並不包括學界研發疫苗以及抗病毒藥物。以登革熱疫苗的經驗來看,人類要發展出安全有效的茲卡病毒疫苗,恐怕還要等好幾年才能見到。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 爸媽不用寸步不離! 8招輕鬆擺脫分離焦慮
- 2016 / 03 / 14 05:29 PM
爸媽不用寸步不離!
8招輕鬆擺脫分離焦慮
採訪撰文/湯佳珮
諮詢/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暨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攝影/檸檬巷館
梳化/徐筑芳
model/簡珮涵、何芝彤(※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
有些寶寶的先天氣質比較容易畏縮焦慮,有些則是後天環境與帶養方式所影響。寶寶如果比較容易分離焦慮,媽咪要更有耐心,漸進式讓寶寶養成安全型依附關係。本文教你正確認識分離焦慮的優、缺點,並分享該如何改善這種情況。
分離焦慮的表現
當寶寶和主要照顧者分離、或是主要照顧者離開視線,他就會焦慮不安、哭鬧不休;年紀大一點的寶寶可能會咬手指。寶寶所認定的主要照顧者,大多是媽咪,有時候也可能是保母,或其他照顧寶寶時間最多的人。寶寶都會留意「當我有需要時,誰最常照顧我、陪我玩」。
分離焦慮出現的常見關鍵期
分離焦慮的出現,與親子依附關係的建立有關。王意中心理師表示,當親子依附關係的發展不甚理想時,寶寶的分離焦慮會更加明顯。雖然,當媽咪突然離開寶寶的視線,或臨時委請保母照顧寶寶時,這時分離焦慮的出現是很自然的反應。媽咪通常會覺得既貼心又無奈,寶寶黏自己固然很窩心,不過也會增加媽咪做事的困難度。只要媽咪一離開視線,有些寶寶就會哭鬧不休。
一般來說,雖然0~2歲的寶寶可能有分離焦慮的表現,不過通常是在上幼兒園時,爸媽會更加正視分離焦慮所衍生的問題。
建立好依附關係,可改善分離焦慮
0~2歲的重點,還是在於依附關係的建立。如果太早把寶寶給別人帶,寶寶容易與媽咪比較不親近,經常發生的情況是:「寶寶一開始想要媽咪過來,但是媽咪過來了寶寶卻又不自在,不要媽咪了」,這種表現大多是因為太早讓別人(保母或長輩)接手照顧寶寶所造成。其實在這種情況下,寶寶的依附關係是跟保母或長輩所建立的,使寶寶很矛盾,也成為對媽咪的挑戰。
安全型依附關係的表現為:「雖然媽咪離開視線,但是寶寶仍然很安心,比方知道媽咪在陽台曬衣服或其他地方,不會拋下自己。」
分離焦慮的發展階段
寶寶大約6、7個月開始,會更加留意照顧者有沒有在身邊。這個年齡對「分離」這件事會開始有一些反應,例如:不安、哭泣、左顧右盼想找一下照顧者。不過這個年齡的分離焦慮大多還不會表現得很明顯。到了1歲半左右,則是分離焦慮的高峰期。寶寶的情感依附、信任感,都在持續發展與建立中,尤其如果媽咪不告而別,寶寶的反應會更加強烈,例如:緊黏在媽咪的身上不肯下來、或是媽咪到哪裡都跟著。
分離焦慮什麼時候會結束
王意中心理師指出,分離焦慮結束的年齡並不一定。有些寶寶與大人依附關係建立得很順利,即使大人離開也不擔心,就會較早脫離分離焦慮的時期;有些則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依附關係建立得是否理想,最直接的驗收階段就是上幼兒園時,倘若寶寶很快就能接受與大人分離並融入環境,表示分離焦慮不明顯;反之則要再多花一些時間來使寶寶適應。
媽咪適時留意寶寶的分離焦慮現象,與彼此的依附關係發展情況。有些寶寶哭鬧久了,大人卻忽略了孩子的需求而置之不理,導致寶寶逐漸對大人產生疏離感,分離焦慮則更加明顯。長期遭受疏忽會影響到寶寶長大以後,比較無法信任別人、沒有安全感、對他人較為疏離。
分離焦慮,其實也有優點
分離焦慮也不一定只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其實它亦有正面的功能,畢竟適度的分離焦慮也是自我保護的機制,仍有其必要性(當照顧者不見了,會想找照顧者)。
再者,即使大人照顧寶寶一切正常,寶寶仍然可能有適度的分離焦慮,大多皆屬於正常的發展狀況。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分離焦慮的出現,代表至少寶寶的發展順利,自閉症等病症發生的機率比較低。因此,分離焦慮雖然可能導致照顧者生活的一些不便利,卻也不是完全沒有優點。
寶寶可能有自閉症嗎?
假如寶寶完全沒有分離焦慮的問題,對大人離開全然沒有反應,而且平常也不要大人抱、不笑、說話速度也非常慢、總是不理人或回應他人、對他人沒什麼興趣、與大人沒有情感交流,那麼表示寶寶有自閉症的可能性。有些自閉症1歲半至2歲即可被診斷出來,如有疑問應請兒童心智科醫師、小兒科醫師或心理師確認。除了自閉症的可能性之外,有些寶寶本身的認知發展較慢、發展較為遲緩,無法意識到照顧者離開,也是一種可能性。
陌生人焦慮
所謂的陌生人焦慮,是指陌生人一靠近就害怕,不過玩在一起久了就會逐漸熟悉。當寶寶覺得陌生人沒有威脅性,自己安全了,就會慢慢靠近。王意中心理師舉例,有些人看見親友的寶寶很可愛,第一次見面就想抱抱寶寶、捏捏他的臉頰,其實這些舉動都會引起寶寶的不安,容易出現陌生人焦慮。陌生人焦慮是正常的反應,也是重要的保護機制。遇到陌生人,寶寶適時表現出陌生人焦慮很重要,否則萬一被陌生人抱走也沒有反應,才是父母最擔心的問題。
親子常見的依附關係有哪些
*安全型依附關係:當爸媽離開,寶寶知道爸媽會回來、或自己可以找到爸媽,所以不會感到焦慮。通常1歲多以上比較容易做到。
*疏離型依附關係:爸媽無論如何都不肯抱寶寶、長期忽略寶寶的需求,久而久之,即使要抱他,寶寶也不會再讓爸媽抱了。
*矛盾型依附關係:照顧者經常更換,寶寶會不知道該如何與爸媽相處,因此呈現「想接近卻抗拒」的矛盾行為;有時候照顧者的情緒不穩定,也會使寶寶感到矛盾。
如何緩解寶寶的分離焦慮
由發展安全型的依附關係來著手。所謂安全型的依附關係,也就是既不會太黏、亦不會太疏離的中庸之道:
1.當寶寶要抱抱時,媽咪可以用溫柔的聲音跟他說話,幫助他的情緒穩定,不一定每次都要立刻就去抱他。
2.可以先讓寶寶專心自己玩玩具,媽咪在附近走動,寶寶的注意力會逐漸從「媽咪離開」這件事轉移到「玩玩具」上。媽咪在附近走動,是製造一個離開的經驗,但是還是要確定寶寶待在安全的環境裡;有些寶寶會自己爬來爬去玩耍,玩一玩再回來找媽咪。如果都找得到媽咪,次數累積多了,寶寶會愈來愈安心,更有把握:「我一回去,媽咪都會在。」
3.適時讓主要照顧者休息一下,不要都只有媽咪一個人照顧寶寶。有時候也可以請爸爸幫忙照顧一下,可以轉移一些寶寶的注意力,讓寶寶的情感可以往其他人身上分散建立。
4.媽咪可以把要離開的原因告訴寶寶,寶寶的情緒會比較穩定,例如:「媽咪要去洗衣服囉!等一下就會回來這裡了。」就像講故事一樣跟寶寶說,只是加入生活經驗。
5.當媽咪跟寶寶說自己要離開時,要笑笑地說,別用緊張的語氣說,否則寶寶也會被這種情緒所感染而更緊張。
6.其實寶寶是否會分離焦慮,與寶寶覺得「自己能夠控制的程度多寡」有關。當寶寶無法控制時,會更容易焦慮,就像是小寶寶躺在床上還不會走動時,不能自己去找媽咪。因此重點是要讓寶寶理解:「即使媽咪不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我們彼此仍然很安全,等一下也會見到面。」
7.要多觀察寶寶的發展,並且與寶寶多互動。不要威脅寶寶,會讓寶寶更加害怕。只要情感比較成熟、穩定,分離焦慮就不會表現得太明顯。
8.如果寶寶一定要大人抱,可以先把寶寶抱起來後,與寶寶玩一下,就像是飛機般,讓寶寶飛高高,再慢慢降落在沙發上,並且用玩具轉移他的注意力。0至2歲的小寶寶大多很容易被轉移注意力。倘若大人堅持不抱、而且表情不太開心、很嚴肅,寶寶會不知道大人在生什麼氣,自己也無能為力,因而害怕哭泣。
過猶不及,並且要採漸進式處理
有時候是過猶不及。有些媽咪如果連單獨上廁所都沒辦法,就表示寶寶的分離焦慮有點「太超過」,必須提醒自己要調整相處模式:可能先前一直太順著寶寶,隨時都一直抱著他,也都沒有做到適時的轉移注意力,才會使分離焦慮的程度太嚴重。
要處理分離焦慮時,一定要採漸進式,慢慢、漸進地在安全範圍內增加分離的情境。可以告訴寶寶,自己什麼時候會回來,並且要說到做到。
不能不告而別,也別一直說再見
如果要將寶寶送到托嬰中心或保母家,記得要慢慢轉移寶寶的注意力,例如:保母與他玩玩具。但是一定不能不告而別,寶寶會不知道能不能再見到媽咪,因此產生不信任感。而且離開時要採漸進式,等到寶寶比較適應了,會與保母玩耍了,媽咪再離開。離開時,注意別一直重複說再見,只要一開始講一次再見就好,否則會一再提醒寶寶「媽咪離開了」這件事。最後離開前揮揮手即可。
結論
小寶寶不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大人要細心一點,多留意寶寶是否有分離焦慮的表現,並且將依附關係處理好,別不把它當回事,這樣等寶寶長大後,可能會留有負面的影響。
王意中
學歷: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兼任講師、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師、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諮商師
現任: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暨臨床心理師
*更多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6年02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嬰兒與母親】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 是過期妊娠嗎? 產兆為何遲遲不來?
- 2016 / 03 / 11 05:40 PM
是過期妊娠嗎?
產兆為何遲遲不來?
採訪撰文/陳惠玲
責任編輯/湯佳珮
諮詢/宏其婦幼醫院主治醫師溫景霖
攝影/張明偉
梳化/徐筑芳
model/王馨珮
預產期已經到了,寶寶還沒有動靜,媽咪心情隨之牽動,身邊的親友也紛紛關心詢問。這時該催生嗎?準媽媽可以做哪些事情呢?本篇談到關於過期妊娠前後的種種情況,幫助準媽媽放鬆心情並與醫師合作,順利度過生產關卡。
寶寶遲到了嗎?
過期妊娠是指「懷孕超過某一時間,仍然沒有任何要生產的徵兆。」美國婦產科醫學會(ACOG)所認定的過期妊娠定義,是懷孕週數滿42週或以上(從最後一次月經算起)。假如懷的是雙胞胎或多胞胎則須修正,有些文獻則將雙胞胎的過期妊娠定義在40週,因為通常雙胞胎在34~35週以後,體重不會再增加。一般的情況下,雙胞胎如果在37週左右生產,預後比較好,而且多數雙胞胎會採剖腹產,所以比較少見過期妊娠的問題,反而較需留意提早生產的狀況。
為什麼寶寶還不來?
2013年,在美國約有5.5%的孕婦是在42週之後生產,8.5%在41週生產;在歐洲則各國不同,像澳洲跟比利時只有0.4%,而丹麥則是8.1%。造成過期妊娠的主要發生原因仍不明,有1/3至1/2的原因可能與母體或是嬰兒的遺傳基因有關。過去產前超音波較不普及時,胎兒畸形(如無腦兒)也是造成過期妊娠的一個原因。但現在產檢很普遍,很早就會檢查出來。
過期妊娠推估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算錯預產期。溫景霖醫師提醒準媽媽,懷孕早期務必到醫院做詳細檢查。在懷孕早期(前三個月)進行超音波檢查,可以校正預產期。一般狀況是懷孕5至6週時,就可到醫院做第一次檢查,醫師會檢查胚胎著床位置是否在子宮當中,並推估一下胚胎大小跟實際週數是否符合。早期懷孕用超音波來評估胎兒大小,可以讓原本依據最後一次月經第一天推算得來的預產期更為準確。根據統計,過期妊娠(>42週生產)的發生率也因此由6%~12%降到約2%;超過41週生產的發生率,也可以從13%~22%降為5%~11%。
此外,之前曾經過期生產的媽媽,下一胎超過42週生產的機會也會比一般產婦提高2至4倍,其他的原因還包括初產婦、男寶寶、過胖的孕婦及高齡孕婦。
預產期計算小知識
基本上,預產期就是從最後一次月經來潮的第一天再加280天,即為預估的寶寶出生日期。也可以用最後來潮當月減3或加9算出月份,然後來潮當日日期再加7天,就是寶寶的預產期。舉例來說,如果最後一次月經來潮是2月3日,2加9就是11月,3再加7是10日,所以寶寶預計將在11月10日來報到。但是這個推算預產期的方法的前提是:女性月經週期是規則的28天,而且排卵日恰巧是第14天,所以影響預產期準確性的原因有許多。例如:月經不規則或是週期並非28天、排卵受孕日不是在第14天、很多女性記不清楚最後一次月經來潮是哪一天、誤以為早期的懷孕出血是月經來潮等。溫景霖醫師說明,280天是平均的數字,一般來說,預產期從37週到42週都是正常時間。若女性經期不規律、未能及早發現懷孕的消息,醫師也可透過超音波幫媽媽估算胎兒的週數和預產期。
什麼時候分娩比較好?
因為過期妊娠有風險,多數醫師會在妊娠41週時,建議準媽媽們生產。此時會以超音波來評估胎兒的健康及羊水量,準媽媽們倘若子宮頸成熟度佳,則可選擇催生。不過如果有其他合併症狀,例如羊水過少,則要立即催生。
及早準備,預防過期妊娠
溫景霖醫師提醒準媽媽,關於生產不必過度緊張,只要注意胎動,定期到醫院產檢,預防與篩選胎兒問題,就能有助於避免過期妊娠的發生,並減少日後出現後遺症等問題。尤其懷孕36週之後,準媽媽應該定期每週進行一次產檢,並隨時密切注意胎動;若一旦發生過期妊娠,務必要確實依照醫師指示進行產檢及相關監測,以期順利迎接新生命的到來。另外在懷孕34週過後,可適度做產前運動。一般產檢自38週會開始使用胎兒監視器,觀察寶寶的活力和胎盤功能,若預估寶寶體重超過4000公克或胎心音不理想,也會建議提早生產。過了預產期以後,40週以上,則改為3天產檢一次,準媽媽在產檢間隔期間內,隨時覺得有異狀應該立即就醫,讓醫師替母嬰的健康安全把關。
過期妊娠該催生嗎?
有些準媽媽很害怕催生的痛苦。過期妊娠最令人煩惱的是,該不該催生?何時該催生呢?通常會採用觀察胎動、監測胎兒的生長狀況、超音波檢查等3種方法,嚴密注意胎兒在子宮內的健康狀況。並藉由定期產檢來評估胎兒的健康狀況,以便在最適當的時間做出決定。
過期妊娠要當心
根據統計顯示,過期妊娠週數每增加1週,胎兒的死亡率就會提升1倍。也會帶來一些影響:
胎兒過熟症候群
過期妊娠會導致羊水量減少,胎兒活動空間受到侷限,臍帶受壓迫、胎兒缺氧的機會上升。另外因為胎脂減少或消失,造成胎兒皮膚乾燥或脫皮。胎毛也會提早脫落。這時醫師會視情況進行催生,若胎兒心跳不穩定,即會緊急剖腹產。
胎兒過大,生產不易
寶寶在妊娠的最後幾週裡,通常會快速發育成長。若發生過期妊娠,在這段期間內也將持續增重,造成巨大胎兒(寶寶體重超過4000公克)。但也有一部份的小寶寶生長會出現停滯的現象,因此過期妊娠雖未必造成巨大胎兒,但是機率的確會高出許多(發生率2.5%~10%),也增加媽媽自然生產的困難度,例如易造成新生兒鎖骨骨折、臂神經叢受損的肩難產。而過期妊娠若進行催生,若不太順利,例如媽媽的子宮頸擴張到3、4公分便停滯,且因為寶寶胎頭太大,導致媽媽分娩不易,剖腹產的機率便會增加。即使順利生產,但寶寶過大,也可能讓媽媽的產道產生嚴重的3或4度撕裂傷,及產後大出血的風險。
胎便吸入
「胎便」就是胎兒的糞便。胎兒到5〜7個月時,大小腸中就有胎便存在,顏色呈現墨綠色,且愈接近預產期,胎便會愈多。當胎便提前排泄出來,混入到羊水之中,羊水就會變成青綠色。胎便吸入症候群,是指胎兒在子宮內解出大便於羊水中,而胎兒將含胎便的羊水吸到肺部,引起肺部的發炎及破壞。一旦過期妊娠,胎兒提早解出胎便的比率會升高。根據統計,大約有5%~25%的生產會有胎便的發生。在懷孕37週之前生產者,出現胎便的比例會少於5%,至於因羊水出現胎便而造成周產期的死亡率,僅千分之一。胎兒提早排出胎便造成胎便吸入症候群的機率,則大約10%。
溫景霖
學歷:私立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產科主任、母嬰親善醫院評鑑委員、周產期專科醫師
現任:宏其婦幼醫院主治醫師
*更多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6年02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嬰兒與母親】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