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不用寸步不離!
8招輕鬆擺脫分離焦慮

 

採訪撰文/湯佳珮
諮詢/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暨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攝影/檸檬巷館
梳化/徐筑芳
model/簡珮涵、何芝彤(※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

 

 

有些寶寶的先天氣質比較容易畏縮焦慮,有些則是後天環境與帶養方式所影響。寶寶如果比較容易分離焦慮,媽咪要更有耐心,漸進式讓寶寶養成安全型依附關係。本文教你正確認識分離焦慮的優、缺點,並分享該如何改善這種情況。

 

分離焦慮的表現
當寶寶和主要照顧者分離、或是主要照顧者離開視線,他就會焦慮不安、哭鬧不休;年紀大一點的寶寶可能會咬手指。寶寶所認定的主要照顧者,大多是媽咪,有時候也可能是保母,或其他照顧寶寶時間最多的人。寶寶都會留意「當我有需要時,誰最常照顧我、陪我玩」。

 

分離焦慮出現的常見關鍵期
分離焦慮的出現,與親子依附關係的建立有關。王意中心理師表示,當親子依附關係的發展不甚理想時,寶寶的分離焦慮會更加明顯。雖然,當媽咪突然離開寶寶的視線,或臨時委請保母照顧寶寶時,這時分離焦慮的出現是很自然的反應。媽咪通常會覺得既貼心又無奈,寶寶黏自己固然很窩心,不過也會增加媽咪做事的困難度。只要媽咪一離開視線,有些寶寶就會哭鬧不休。

一般來說,雖然02歲的寶寶可能有分離焦慮的表現,不過通常是在上幼兒園時,爸媽會更加正視分離焦慮所衍生的問題。

 

建立好依附關係,可改善分離焦慮
02歲的重點,還是在於依附關係的建立。如果太早把寶寶給別人帶,寶寶容易與媽咪比較不親近,經常發生的情況是:「寶寶一開始想要媽咪過來,但是媽咪過來了寶寶卻又不自在,不要媽咪了」,這種表現大多是因為太早讓別人(保母或長輩)接手照顧寶寶所造成。其實在這種情況下,寶寶的依附關係是跟保母或長輩所建立的,使寶寶很矛盾,也成為對媽咪的挑戰。

安全型依附關係的表現為:「雖然媽咪離開視線,但是寶寶仍然很安心,比方知道媽咪在陽台曬衣服或其他地方,不會拋下自己。」

 

分離焦慮的發展階段
寶寶大約67個月開始,會更加留意照顧者有沒有在身邊。這個年齡對「分離」這件事會開始有一些反應,例如:不安、哭泣、左顧右盼想找一下照顧者。不過這個年齡的分離焦慮大多還不會表現得很明顯。到了1歲半左右,則是分離焦慮的高峰期。寶寶的情感依附、信任感,都在持續發展與建立中,尤其如果媽咪不告而別,寶寶的反應會更加強烈,例如:緊黏在媽咪的身上不肯下來、或是媽咪到哪裡都跟著。

 

分離焦慮什麼時候會結束
王意中心理師指出,分離焦慮結束的年齡並不一定。有些寶寶與大人依附關係建立得很順利,即使大人離開也不擔心,就會較早脫離分離焦慮的時期;有些則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依附關係建立得是否理想,最直接的驗收階段就是上幼兒園時,倘若寶寶很快就能接受與大人分離並融入環境,表示分離焦慮不明顯;反之則要再多花一些時間來使寶寶適應。

媽咪適時留意寶寶的分離焦慮現象,與彼此的依附關係發展情況。有些寶寶哭鬧久了,大人卻忽略了孩子的需求而置之不理,導致寶寶逐漸對大人產生疏離感,分離焦慮則更加明顯。長期遭受疏忽會影響到寶寶長大以後,比較無法信任別人、沒有安全感、對他人較為疏離。

 

分離焦慮,其實也有優點
分離焦慮也不一定只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其實它亦有正面的功能,畢竟適度的分離焦慮也是自我保護的機制,仍有其必要性(當照顧者不見了,會想找照顧者)。

再者,即使大人照顧寶寶一切正常,寶寶仍然可能有適度的分離焦慮,大多皆屬於正常的發展狀況。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分離焦慮的出現,代表至少寶寶的發展順利,自閉症等病症發生的機率比較低。因此,分離焦慮雖然可能導致照顧者生活的一些不便利,卻也不是完全沒有優點。

寶寶可能有自閉症嗎?
假如寶寶完全沒有分離焦慮的問題,對大人離開全然沒有反應,而且平常也不要大人抱、不笑、說話速度也非常慢、總是不理人或回應他人、對他人沒什麼興趣、與大人沒有情感交流,那麼表示寶寶有自閉症的可能性。有些自閉症1歲半至2歲即可被診斷出來,如有疑問應請兒童心智科醫師、小兒科醫師或心理師確認。除了自閉症的可能性之外,有些寶寶本身的認知發展較慢、發展較為遲緩,無法意識到照顧者離開,也是一種可能性。

 

陌生人焦慮
所謂的陌生人焦慮,是指陌生人一靠近就害怕,不過玩在一起久了就會逐漸熟悉。當寶寶覺得陌生人沒有威脅性,自己安全了,就會慢慢靠近。王意中心理師舉例,有些人看見親友的寶寶很可愛,第一次見面就想抱抱寶寶、捏捏他的臉頰,其實這些舉動都會引起寶寶的不安,容易出現陌生人焦慮。陌生人焦慮是正常的反應,也是重要的保護機制。遇到陌生人,寶寶適時表現出陌生人焦慮很重要,否則萬一被陌生人抱走也沒有反應,才是父母最擔心的問題。

 

親子常見的依附關係有哪些

*安全型依附關係:當爸媽離開,寶寶知道爸媽會回來、或自己可以找到爸媽,所以不會感到焦慮。通常1歲多以上比較容易做到。
*疏離型依附關係:爸媽無論如何都不肯抱寶寶、長期忽略寶寶的需求,久而久之,即使要抱他,寶寶也不會再讓爸媽抱了。
*矛盾型依附關係:照顧者經常更換,寶寶會不知道該如何與爸媽相處,因此呈現「想接近卻抗拒」的矛盾行為;有時候照顧者的情緒不穩定,也會使寶寶感到矛盾。

 

如何緩解寶寶的分離焦慮
由發展安全型的依附關係來著手。所謂安全型的依附關係,也就是既不會太黏、亦不會太疏離的中庸之道:

1.當寶寶要抱抱時,媽咪可以用溫柔的聲音跟他說話,幫助他的情緒穩定,不一定每次都要立刻就去抱他。

2.可以先讓寶寶專心自己玩玩具,媽咪在附近走動,寶寶的注意力會逐漸從「媽咪離開」這件事轉移到「玩玩具」上。媽咪在附近走動,是製造一個離開的經驗,但是還是要確定寶寶待在安全的環境裡;有些寶寶會自己爬來爬去玩耍,玩一玩再回來找媽咪。如果都找得到媽咪,次數累積多了,寶寶會愈來愈安心,更有把握:「我一回去,媽咪都會在。」

3.適時讓主要照顧者休息一下,不要都只有媽咪一個人照顧寶寶。有時候也可以請爸爸幫忙照顧一下,可以轉移一些寶寶的注意力,讓寶寶的情感可以往其他人身上分散建立。

4.媽咪可以把要離開的原因告訴寶寶,寶寶的情緒會比較穩定,例如:「媽咪要去洗衣服囉!等一下就會回來這裡了。」就像講故事一樣跟寶寶說,只是加入生活經驗。

5.當媽咪跟寶寶說自己要離開時,要笑笑地說,別用緊張的語氣說,否則寶寶也會被這種情緒所感染而更緊張。

6.其實寶寶是否會分離焦慮,與寶寶覺得「自己能夠控制的程度多寡」有關。當寶寶無法控制時,會更容易焦慮,就像是小寶寶躺在床上還不會走動時,不能自己去找媽咪。因此重點是要讓寶寶理解:「即使媽咪不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我們彼此仍然很安全,等一下也會見到面。」

7.要多觀察寶寶的發展,並且與寶寶多互動。不要威脅寶寶,會讓寶寶更加害怕。只要情感比較成熟、穩定,分離焦慮就不會表現得太明顯。

8.如果寶寶一定要大人抱,可以先把寶寶抱起來後,與寶寶玩一下,就像是飛機般,讓寶寶飛高高,再慢慢降落在沙發上,並且用玩具轉移他的注意力。02歲的小寶寶大多很容易被轉移注意力。倘若大人堅持不抱、而且表情不太開心、很嚴肅,寶寶會不知道大人在生什麼氣,自己也無能為力,因而害怕哭泣。

 

過猶不及,並且要採漸進式處理
有時候是過猶不及。有些媽咪如果連單獨上廁所都沒辦法,就表示寶寶的分離焦慮有點「太超過」,必須提醒自己要調整相處模式:可能先前一直太順著寶寶,隨時都一直抱著他,也都沒有做到適時的轉移注意力,才會使分離焦慮的程度太嚴重。

要處理分離焦慮時,一定要採漸進式,慢慢、漸進地在安全範圍內增加分離的情境。可以告訴寶寶,自己什麼時候會回來,並且要說到做到。

 

不能不告而別,也別一直說再見
如果要將寶寶送到托嬰中心或保母家,記得要慢慢轉移寶寶的注意力,例如:保母與他玩玩具。但是一定不能不告而別,寶寶會不知道能不能再見到媽咪,因此產生不信任感。而且離開時要採漸進式,等到寶寶比較適應了,會與保母玩耍了,媽咪再離開。離開時,注意別一直重複說再見,只要一開始講一次再見就好,否則會一再提醒寶寶「媽咪離開了」這件事。最後離開前揮揮手即可。

 

結論
小寶寶不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大人要細心一點,多留意寶寶是否有分離焦慮的表現,並且將依附關係處理好,別不把它當回事,這樣等寶寶長大後,可能會留有負面的影響。

 

王意中
學歷: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兼任講師、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師、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諮商師
現任: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暨臨床心理師

 

 

*更多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602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嬰兒與母親】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