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年前大掃除 酸痛患者激增3成 5大錯誤姿勢,肌肉發警訊

 

文/陳詩婷

 

長時間的抬頭、搬重物、墊腳尖,往往讓人在打掃之後出現手臂或肩腰部酸痛,甚至隔天睡醒後痛得下不了床,這些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

 

「唉啊!我的腰不小心扭到了!」農曆年將至,家家戶戶開始除舊布新,刷刷洗洗樣樣來,大量使用手腕、手肘搬東搬西,往往造成腰酸、手麻、腳無力。尤其年終大掃除,許多人往往濃縮打掃時間,短時間內將需要耗時許久的清潔工作一次完成,如此反覆且長時間使用某個動作,讓許多民眾的肌肉過度負荷,造成這裡酸、那裡痛的窘狀,這就稱之為「清掃症候群」。

 

汐止國泰綜合醫院物理治療師李昌翰說,年終大家因為忙著除舊布新,加上平常要上班也沒時間打掃,所以,絕大多數人會將打掃的工作擠在年底最後幾天,比如原本3?4天才能完成的工作,濃縮為1天就打掃完成,或者是難以打掃的牆角及天花板,因為長時間的抬頭、搬重物、墊腳尖,往往讓人在打掃之後出現手臂或肩腰部酸痛,甚至隔天睡醒後痛得下不了床,這些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

臨床數據顯示,歲末時節,光是因為打掃問題而前來就診的人數,就比平常多了3成。其實,避免清掃症候群發生是有方法的。李昌翰說,只要維持正確姿勢、每半小時做1次身體大肌肉的伸展動作、分散打掃的項目及時間,同時運用適當的打掃工具,就不用擔心清掃症候群找上門,至於打掃時如何避免錯誤姿勢,同時維持正確姿勢有訣竅。

 

姿勢1 長時間舉手、抬頭→ 頸肌肉拉傷或扭傷

 平常難以打掃的高處,比如天花板、窗戶、櫥櫃等地方,這些位置打掃的共同動作,即是需要將手高高舉起,頸部往後仰才得以完成。

 

《 手舉高 》

以舉手這個動作為例,李昌翰說,假使手部長時間舉高,再加上有施予出力的動作,肩膀的旋轉肌很容易因為過度使用,使得肩頸部肌肉拉傷或扭傷,加上重複性的出力動作,很容易引起此處肌肉的發炎。

 

症狀:很多人手舉高一段時間後,經常感覺到肩膀肌肉僵硬,甚至伴隨程度不等的頭痛問題,這就是因為長時間舉手,引起肩頸肌肉長時間過度收縮,導致局部血液循環變差,讓細胞代謝產生的廢物堆積無法有效排出,進而產生酸痛。假使感覺到肩膀疼痛難耐時,就代表肌肉緊繃引起發炎了,嚴重的話,甚至還會引起五十肩,連舉起手都有困難。

 

《 抬頭 》

抬頭這個動作,除了讓頸部的壓力過大外,最需要注意的是抬頭的時間與頻率,原因是長時間的抬頭,頸椎一直處於往後彎折的角度,影響到後頸部的脊椎動脈向上養分的供給,後頸部就容易有不適感,連帶的肩頸肌肉會酸痛。

尤其歲末打掃時,因為氣溫偏低,頸部的血液循環本來就比較差,如果長時間抬頭,加上猛然的低頭或轉頭時,很容易造成肩頸部肌肉保護性收縮,使得頸椎小面關節的滑動困難,因而造成落枕,使脖子轉頭的角度受限,而且有卡卡痛痛的感覺。

 

症狀:一般臨床上患有手麻症狀的族群,絕大多數都是出現在中老年人身上,這些人的頸椎通常本身就有退化問題;不過,近年來,因為3C產品普及,許多年輕人長時間低頭,年紀輕輕頸椎可能就已經退化了,更容易因為打掃時頸部的錯誤動作,造成頸椎神經壓迫,導致手麻的可能。

 

《 這樣做才正確 》

●身體遠離清掃處,適時使用長柄刷具

遇到需要舉手或抬頭的動作時,利用長柄清潔用具,讓身體站的離清洗處遠一點,降低抬頭仰角角度,這樣手跟頸部就不用抬得很高,頸部跟手部承載壓力也不會那麼大。比如清洗窗戶或是清洗天花板時,長柄洗窗刷及長柄拖把等,都是不錯的小幫手;另外,清洗高處櫥櫃,使用長柄吸塵器,也可以減少手部出力的動作。

 

●調整自己的高度:

假使清洗處沒有辦法遠離身體時,建議調整自己的高度,讓眼睛與清洗高度平行,例如墊個小椅子,才不會讓手與脖子長時間不舒服。

 

●半小時做一次伸展運動:

連續動作長達30分鐘時,建議進行肩部及頸部肌肉的伸展運動。動作很簡單,只要讓手臂在自然伸直的狀況下,手臂向前上及後外方向伸展就可以了;頸部運動則是頭向左向右伸展,讓左耳往左肩方向側彎,右耳往右肩方向側彎,停留10秒鐘,感到肌肉有被拉緊的感覺,以上動作都連續做5?10次即可。

 

姿勢2 彎腰不當→ 下背痛、大腿屁股酸麻痛

像是提水桶、搬重物、拖地板、洗碗、擦桌子,甚至是撿地上的東西等動作,都需要「彎腰」這個姿勢才得以完成,但是彎腰得不對或是腰部受力過大,都可能引起程度不等的下背痛。人的脊椎本來就是直立時,是處於最舒服的狀態,只要脊椎有彎曲,不管是直彎或側彎,該部位承受的壓力就會變大,尤其是彎腰時還一併提重物,這時脊椎的受力就更大

 

彎腰這個動作為什麼對脊椎不好?李昌翰解釋,因為腰一彎,脊椎所承受的壓力高達體重的6?10倍;且緊繃的背部肌肉不利於在彎腰下受力,反覆或長時間的彎腰狀態下,彈性不足的肌肉容易在過大的彎腰轉身或快速動作時,造成背部肌肉拉傷。

 

症狀:絕大多數的下背痛都是肌肉拉傷所引起,通常休息1~2週便可好轉,但假使腰椎原本就有退化問題,如果彎腰抬重物,在腰椎不當受力情況下,恐會造成椎間盤突出,嚴重甚至會壓迫到神經。這類患者的疼痛往往非常劇烈,而且往後只要姿勢一不正確,便可能反覆發作。

另外,臨床上常見的就是坐骨神經壓迫,假使有大腿外側酸麻,甚至是屁股酸麻疼痛等問題,就表示脊椎的神經受到壓迫。

 

《 這樣做才正確 》

●減少彎腰的動作:

盡量減少彎腰的動作,若沒有辦法避免,應該調整刷洗的高度,讓打掃位置與自己的腰部高度差不多,如此對腰部的傷害最小。不過應該如何減少彎腰的動作?李昌翰說,日常生活中許多清洗動作都需要彎腰,其實只要運用點技巧,比如洗抹布或拖把時,可以將水桶放在高一點的平台上,或者運用長柄刷地板時,可避免彎腰清掃的機會。

 

●彎腰時脊椎保持直立:

一定得要彎腰時,比如需要撿東西、拖地、掃地時,盡量讓脊椎可以保持直立的狀態下彎腰,也就是說,彎腰時不要讓脊椎拱成圓弧形的形狀,應該是讓脊椎維持直立的狀態下彎腰,減少脊椎承受不必要的壓力。

 

●彎腰取物時,盡量靠近物品:

若要彎腰取物,除了上半身應該打直之外,身體盡量靠近物品,利用腿部肌肉代替背部肌肉用力,讓髖關節與膝關節屈曲,也就是在屈膝不屈腰的狀況下取物最正確。

 

●每半小時做伸展運動:

彎腰時因為背部肌肉一直處於收縮狀態,久而久之會酸痛、僵硬,因此建議每30分鐘應該挺直腰桿、放鬆肌肉,並向左向右轉動腰部,同時也可以按摩背腰部的肌肉,但注意不要等到肌肉疼痛時才做。

 

姿勢3 不當使力提舉重物→ 腰部扭傷、長骨刺

過年大掃除時,經常需要移開沉重的家具、提水桶,或是搬開1年沒有清洗的櫃子,這些動作都需要利用腰部及手部力量才得以完成。不過,李昌翰說,據估計,高達80%的人一生中會經歷下背痛,而因為提舉重物不小心閃到腰所引起的下背痛,更是骨科及復健科門診最常見的案例。

 

提重物對脊椎的傷害真的不容小覷,李昌翰解釋,當我們在提重物時,脊椎承受的壓力相當大,如果再加上背部的肌肉平時訓練不夠,相當有可能因為韌帶伸展過度或過快,造成肌肉的拉傷,引起肌肉的發炎,這就是所謂的閃到腰。

 

比較嚴重一點的,可能會引起椎間盤突出,脊椎附近的軟組織受到壓迫,脊椎椎間盤內面的核質或外面的外環,就有可能因不當的使力產生磨損而變薄,導致某一側的突出,使其後方通過的神經受到壓迫或發炎,造成程度不等的腳酸麻,最常發生在搬重物的同時,又合併提、扭或推的情況下。再更嚴重的話,就是腰椎退化、長骨刺,當坐骨神經只要被身體硬骨或軟骨壓迫到,就會造成坐骨神經痛。

 

症狀:一般提重物引起的腰部拉傷,症狀多半是下背部疼痛,嚴重一點甚至連下床都有困難,不過假使是一般的肌肉拉傷,休息一星期多半可以自行好轉。倘若疼痛隨著時間越來越劇烈,或者是出現刺痛、難以活動時,建議立即就醫。

 

《 這樣做才正確 》

●舉重物時物品靠近身體:搬重物時,務必先蹲下,不要在腰部彎曲的情況下搬重物,否則很容易引起腰背的拉傷;蹲下之後,兩腿略為張開,作為支撐重量的根基;接著,讓物品盡量靠近身體,利用身體與手部的力量,穩當的緩緩抬起重物,特別要注意脊椎必須在直立的情況下往上抬才正確。

 

李昌翰說,利用這個姿勢來搬重物,主要是運用腿部的大腿肌肉群,來分散脊椎承載的負荷,讓壓力不至於像彎腰一樣,集中在彎曲度最大的腰椎部位,避免腰椎受傷。另外也要注意,在抬重物時,重物高度不應高過於腰,才是最符合人體工學的動作。

 

●抬舉重物時不要扭腰:抬舉重物時,身體應該直直的面對物品,避免以側面或扭轉的方式來抬舉重物,很多人因為貪圖方便,在抬重物時捨不得多走一步,利用腰部扭轉的方式來放置重物,這樣真的很容易閃到腰,一定要注意扭轉時要連同身體一起扭,不要僅是扭轉腰部。

 

姿勢4 扭毛巾→ 腕隧道症候群

清潔打掃時經常需要清洗抹布或拖把,這時就需要用到扭毛巾這個動作。李昌翰說,假使扭轉手部的動作太多,會讓手肘外側或內側的肌腱發炎,這就是所謂的腕隧道症候群,主要是因為手部的正中神經,受到手腕橫韌帶壓迫所導致。

 

主要是因為反覆握抓工具,或是扭轉手腕所造成,經常發生在家庭主婦身上,不過每逢過年之際,因為長時間的扭轉抹布毛巾,容易讓手腕過度彎曲而造成手肘肌腱發炎,也經常可見腕隧道症候群的患者。

 

症狀:患者剛開始會感受到手指頭有刺痛、麻木等不適,特別在點滑鼠、用手拿抹布擦拭物品、擰毛巾時會感覺到特別不舒服,而且患者通常需要用力擺動手腕,緩解症狀,嚴重時甚至導致整隻手腕無力,連筆也拿不穩。

 

《 這樣做才正確 》

●不要求快,一次扭乾:

在擰毛巾時,手腕的動作應該要緩慢,不要求快,避免一下子過度使用手腕;另外,在扭毛巾時,不要貪快一次扭乾,寧願多扭轉幾次,也不要一次太過用力扭轉手腕。

 

●使用免洗抹布:

若原本手腕就有不舒服的問題,應該要避免扭抹布這個動作,假使真的迫不得已,建議使用立即可丟棄的抹布,比如可以用定期要更換的毛巾或是不要的衣物等。

 

●做伸展運動:

扭毛巾一段時間之後,建議做手腕伸直彎曲的運動,做此伸展運動時要注意,手臂不要彎曲,呈現直擺的狀態;另外,也可以配合手指伸直彎曲的動作,來緩和手腕的肌肉。

 

姿勢5 長時間蹲跪→ 膝關節退化、發炎

 

許多人習慣蹲著清洗物品,比如蹲著刷浴室地板、蹲著洗抹布等動作,不管是蹲著或是跪著,都很容易引起膝蓋的不舒服,原因在於蹲跪的姿勢,膝關節彎曲的角度變大,膝蓋內的壓力也隨之增加,假使長時間蹲跪,不僅膝關節容易不舒服,站起來也可能有無力感。

 

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避免蹲跪的姿勢,因為通常年紀越大,也容易患有程度不等的退化性關節炎,假使還是反覆長時間的蹲跪姿勢,很容易引起膝蓋軟骨的磨損,造成發炎、腫脹、韌帶受損,加速膝關節的退化。

 

症狀:主要的症狀很明顯,只要蹲跪時,出現酸痛、無力的症狀,就代表膝關節的負荷量過大了。建議立即手撐身旁的桌椅緩慢起身,按摩膝蓋週圍肌肉後彎曲活動一下膝蓋,促進膝蓋的血液循環;同時建議,假使平時上下樓梯時膝蓋就有酸痛的症狀時,則應避免蹲跪的姿勢。

 

《 這樣做才正確 》

●坐在矮凳上動作:

清掃動作假使需要蹲跪的姿勢,建議可以擺張矮凳,坐在矮凳上動作,能夠避免造成膝蓋的負擔。當然,可不要以為坐在矮凳上就不會造成膝蓋的傷害,要記住,膝蓋彎曲角度越大,承受的壓力也越大,所以,就算坐在矮凳上打掃,也不應該太久,每半小時就應起身活動一次。

 

●戴上護膝:

平時膝蓋就容易不舒服的人,除了避免蹲跪之外,也建議可以戴上護膝來保護膝蓋。

 

●進行大腿肌力訓練:

如果發現膝蓋不太舒服時,可以用手摩擦膝蓋週圍,促進血液循環,或者做強化大腿肌肉的運動,方式很簡單,只要坐在椅子上,將一腳往前伸直,這時候會感覺大腿肌肉用力,接著換另一腳,如此反覆數次,可以緩解膝蓋不舒服的症狀。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 394期】



【黃瑽寧醫師專欄】

讓孩子感受無條件的愛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 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如果你不哭的話,我才抱你。」這是對小嬰兒說的。

    「如果你有聽話乖乖練鋼琴的話,我才讓你看卡通。」這是對學齡前兒童說的。

    「這次考試如果有前三名的話,我才帶你去迪士尼玩。」這是對更大的孩子說的。

幾乎所有家長都曾經使用過這樣的句型來「操控」孩子,包括我自己在內。「如果你怎樣怎樣我才會如何如何」這樣的說話術真的很好用,就好像在驢子前面掛了一串蘿蔔,會讓孩子為了追逐前方的「好東西」,進而轉化為驅使自己往前的動機。然而這種威脅利誘的作法,在專家的眼中看來,對孩子的心智發展會有什麼影響嗎?

 

小小的心理測驗

荷蘭烏特勒支大學最近做了一項研究:他們邀請了247位十一到十五歲的兒童(青少年),來進行一個「心理測驗」。這項心理測驗非常簡單,只需要十五分鐘。這些孩子被分成三組,發下一張紙和一支筆,請他們寫下印象最深刻的一個人,以及這個人對他的影響。

第一組孩子被規定要寫出一位,肯「無條件接納他」的朋友,也就是不管他做了什麼蠢事、錯事、丟臉的事,這位朋友都還是會像從前一樣愛他、珍惜他。比如說有一位孩子就寫道:「我有一個同學,常常跟我同一組寫報告,雖然我總是犯錯,但是他都沒有生氣,還是一直對我很好。」

第二組孩子必須寫一位「有條件接納他」的朋友,也就是只有當他表現好的時候,朋友才正眼看他,但若是做錯事出了糗,朋友就不太搭理的那種。第三組孩子則寫下一位跟他完全不熟的同學,跟他之間的互動故事,想當然耳應該是十分平淡無奇。寫完這段文字之後,讓這些孩子自己把故事再念一遍,加深他們的印象,然後測驗就結束了。

   

被無條件接納的孩子,考試考壞了也不自卑

三周之後,剛好是學校的期末考;這些加入研究的孩子們,有的考得好,也有人考的差。就在這個時候,老師邀請同學上網,填寫一份心情的評量表,比如說你感覺到沮喪嗎?憤怒嗎?或是高興,得意嗎等等。這些資料最後再經過整理,進行數學分析。

結果發現,在之前的心理測驗中,那些被分發到「感受自己曾經被無條件包容與接納」組別的孩子,即便考試考差了,也不會感到太過於沮喪或自卑。反之,另外兩組孩子若成績不理想,比較容易有沮喪憂鬱的情緒,且需要更長的時間恢復自信。

 

從挫折中站起來的能力,決定孩子的人生觀

「失敗為成功之母」這句老生常談,幾乎每個人都琅琅上口。然而在人生中很多階段,比如說學校頻繁的考試環境下,失敗的經驗可能會一而再、再而三,不斷的發生。有些孩子的自信心因此被打擊過度,很難從谷底翻身,畢竟他們的心智仍未茁壯成熟。心理學家Tamar Chansky曾經把這些孩子的心裡傷害,歸納為三個P,簡單的說,就是被負面的事件或言語影響,讓孩子覺得我很糟糕(personalize),甚麼事情都做不好(pervasive),而且永遠無法站起來(permanent)。如果孩子進展到三個P的慘境,還有人會認為下一個失敗,仍會是成功之母嗎?

荷蘭的這個實驗,至少給我們一個盼望,那就是:經歷失敗挫折的孩子,只要心裡明白「不管我的表現有多糟糕,這世界上至少還有一個人,能夠無條件的接納我、包容我」,就這樣一個卑微、單純的信念,便能支撐他度過情緒的低谷,並且再次站起來。這個能夠無條件接納他、包容他的人,可以是朋友,老師,當然最理想的對象,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或家人。

 

人心最大的渴望

心理學家,也是小兒科醫師的羅傑斯(Carl Rogers)認為,人心最大的需求,就是能夠被他人「無條件的接納與包容」。當然我們都知道,這個需求是不可能百分之百被滿足,但既然它是如此的重要,也不應當被全盤的忽視或否定。

我反省自己每天跟孩子說了這麼多話,這些日常的用詞中,是否有讓他感受到父母的心,是可以無條件的接納他,與愛他呢?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如果你怎樣怎樣我才會如何如何」這樣的說話術雖然很好用,但是如果我們對孩子每一天的每件事,都這樣用言語威脅利誘,是否會讓孩子誤以為父母的包容,是必須用條件交換而來?當孩子開始覺得「唯有表現良好,乖乖聽話,我才能得到父母的愛」的時候,恐怕不但阻礙了他努力上進,還會使孩子挫折忍受度更低,更容易失去自信,或者自暴自棄。

 

別小看愛與包容的威力,在上述荷蘭的實驗中,同學一個溫暖包容的舉動,就可以帶給孩子提昇至少三周的挫折忍受度。想想看,我隨便舉個例子,如果父母每周一次和孩子組隊玩桌遊,然後不管他犯甚麼錯,我都百分之百給予支持與鼓勵,這樣豈不是更能帶給孩子自信的能量呢!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護眼‧護齒大作戰【寶貝護眼篇】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黎明眼科診所主治醫師李嘉宏‧品潔牙醫診所主治醫師黃條維 
攝影‧梳化/賓果邦尼攝影 
演出/李宥徵‧李宥瑩‧李柔葳

 

眼睛是「靈魂之窗」,透過雙眼,讓我們可見萬事萬物,也讓我們的內心深處被看到,因此,守護靈魂之窗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視力發展黃金期

剛出生的寶寶,因為視神經尚未發育成熟,只能看到約30公分距離的物品,大約就是寶寶依偎在媽媽胸前喝奶,與媽媽目光交會的距離。黎明眼科診所主治醫師李嘉宏表示,「嬰幼兒的視力發展如同語言發展一樣,需要隨著外界的刺激,讓各種視覺機能逐步發育成熟。正常狀況下,遠近的立體感是在3歲定型,視力則在8歲定型,所以,出生後一直到8歲,可說是視覺發育的黃金期」。

李嘉宏醫師指出,「3歲起,每半年至少要做一次視力與眼位檢查,確認孩子的視覺狀況是否達到『最佳矯正視力』,也就是說,透過視力表檢查,3歲要達到視力0.54歲要達到0.65歲要達到0.76歲要達到0.8,如果未達此一標準,就可能有弱視的問題」。

 

幼兒視力不良問題

透過視力表檢查,若是達不到「最佳矯正視力」,就是大家熟知的「弱視」,李嘉宏醫師解釋其定義,「由於外來視覺刺激受到遮蓋,無法正確投射在視網膜中心窩,引起視力發育不完全」, 弱視的原因很多,依形成原因可分3種類型:

類型1‧斜視性弱視:斜視的形式可能是外斜視、內斜視、上斜視或下斜視。

類型2‧屈光異常性弱視:包括遠視、近視、散光與兩眼不等視(兩眼之屈光度數相差過大)

類型3‧遮蔽性弱視:如先天眼皮下垂、先天性白內障、視網膜玻璃體病變等。

他指出,「不同類型的弱視,處置方式不同,但是若能把握8歲前的黃金治療期,及早治療,進步效果明顯」。否則任由發育中的大腦長期失去視覺的刺激,將會喪失部分的視力功能,不只影響外觀,還會造成學業、人際關係等層面的影響,實在無法輕忽。

有些父母會好奇,寶寶的鬥雞眼是怎麼回事?李嘉宏醫師表示,「東方人種容易有假性內斜視問題,這是因小孩的顏面骨骼和肌肉發育不完全,造成兩隻眼睛中間部分,也就是鼻根部分的皮膚特別寬,遮住了一部分的眼白,使得黑眼珠好像特別靠近,通常在12歲間可自行痊癒」。若父母無法分辨孩子的內斜視是否該處理,不妨帶孩子至眼科檢查。

另外,李嘉宏醫師提醒,「早產兒容易有視網膜病變或弱視的問題, 定期至眼科追蹤檢查更是成長中的重要大事,避免錯失治療機會」。

 

※原文刊載於20160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教養方程式:寶貝牙齒‧寶護眼睛 幼兒牙齒與視力保健


文/新楊梅診所督導臨床心理師車先蕙


「唉,宭宭才一歲,就上牙科了!」宭媽無奈地說。這句話讓從小就對牙科驚懼萬分的我,聽得心驚膽跳!忍不住心想,為什麼窘窘年紀這麼小,就要去看牙齒?1歲幼兒不是連牙齒都還沒長好嗎?仔細一問,宭媽才自責地說,自己太粗心,沒有注意到餵奶也要像一般成人用餐飲食後一樣清理口腔,才會讓孩子早早蛀牙。

 

口腔清潔應儘早開始

如前言所說,宭宭很習慣邊喝牛奶邊睡覺,雖然一看到她睡著,宭媽就會趁機抽出奶瓶,但沒想到宭宭此時就會醒來,哭著要奶瓶,宭媽實在無可奈何,只好讓她邊喝邊睡,或是含著奶嘴睡覺;直到等到睡醒了,才幫宭宭清理口腔和牙齒。像宭宭這樣因為長時間含著奶瓶入睡,導致新生乳牙蛀蝕,便稱為「奶瓶性蛀牙」,大多受害範圍為上顎門齒和上下顎乳臼齒,這是因為接觸牛奶的乳醣最多、最久,才容易被侵犯蛀蝕,基本上是由不當的餵食習慣所造成。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在餵食完畢後,用紗布、手帕或牙刷沾水清潔牙齒的表面,如此一來才可減少蛀牙發生的機率;或是餵完牛乳之後,再餵食適量白開水,協助清潔口中剩餘的乳汁。

了解引起奶瓶性蛀牙的原因後,父母就必須重視「嬰幼兒牙齒保健要儘早開始」的原則。在寶寶乳牙尚未長出前,餵乳後要用紗布沾水輕輕擦拭牙床、舌頭,減少奶渣殘留,避免口腔成為細菌的溫床造成口臭,還可避免口水所含的細菌感染臉部與手部肌膚,進而引起過敏反應。在寶寶約6個月大的時候,第一顆乳牙就會長出來了,此時父母可以開始用手指頭捲紗布,以溫水輕輕擦拭寶寶的牙齒和牙齦、舌頭等部位;隨著年齡漸長,大約在2歲時,寶寶所有的乳牙都會長完,這時候就可以教孩子使用牙刷,並以不含氟的牙膏,來練習刷牙。寶寶5歲時,父母不妨鼓勵孩子使用「貝氏刷牙法」來清潔牙齒,並維持每半年定期塗氟的頻率,就可讓寶寶的牙齒保持健康。




從生活輕鬆保健視力

平時父母有時間可以多陪伴孩子玩,增加一些戶外活動,讓孩子有機會常常看向遠方,接觸大自然。營養方面,可以讓寶貝吃些有助於視力健康的食物,例如最基本的蛋白質、維生素AB1B2CE等營養素,可以幫助視神經細胞生長、修復,這些營養物質存在於肉類與動物內臟、全穀類、豆類、蛋奶類食品、綠葉蔬菜、堅果類、深黃色蔬果類等,像是牛奶、蛋、橘子、草莓、南瓜、地瓜葉等。此外,視網膜的照顧也非常重要,所以應攝取花青素、葉黃素、DHA等營養素,中醫常用的枸杞、決明子,也能幫助防止視力減退。特別是DHA,是幼兒視網膜發育最重要的營養素,除了可增加視覺敏銳度,更是腦部神經發育的重要物質;因此,父母在照顧寶貝時,營養調配的技巧也相當重要。至於是否要另外補充這些營養錠劑,則需要與醫師討論後決定,千萬不要自行購買,只要平衡性的飲食,涵蓋上述營養素來源的食物都是很好的!



 

※原文刊載於20160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寶寶哭鬧常見10大原因‧給予合適安撫方法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耕莘醫院兒童發展中心主任陳培濤
照片提供/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一歲內寶寶,還不懂得以清晰的語言表達,因此如有身心需求或不適等狀況,大多會採用哭鬧等方式表示。如果父母能了解寶寶的狀況,並適時給予安撫,相信將能為寶寶帶來安心感,對於親子關係也有幫助。
 

先排除生病因素‧父母應主動探察訊息

一般來說,當寶寶哭鬧時,首先會檢視是否為生病所致(如發燒、腸胃症狀等);陳培濤醫師表示,寶寶生病不舒服的哭聲和平日的哭聲通常不太一樣,父母或主要照顧者能夠輕易察覺兩者差異。

一旦排除上述因素後,接下來,父母必須儘可能去釐清、了解哭鬧行為背後想傳達的「訊息」,如尿布濕、肚子餓、想抱抱等等;畢竟對寶寶來說,他們只是想藉由「哭鬧」尋求協助、解決問題,只要被滿足了,自然就能減少哭鬧的頻率。

 

 


狀況1:肚子餓

陳培濤醫師表示,寶寶因為肚子餓而哭鬧的機率很高;但事實上,在哭鬧前,寶寶早就已經透過某些微小或不尋常的動作,傳達出想吃東西的欲望,例如脖子或身體扭動、手指碰嘴巴、嘴巴微張甚至吐舌等。如果父母仍未察覺到這些跡象,等寶寶忍受飢餓太久、受不了,就會情緒爆炸而大哭。

【建議安撫法】父母平日須密切觀察寶寶喝奶或吃副食品前後的狀態,進而掌握其行為模式,慢慢地就能在適合時間滿足寶寶飲食需求。他提醒,應避免讓寶寶習慣在大哭後吃東西,長期下來,可能會讓他跳過前面的小動作、直接養成用哭泣來要東西吃的模式,這對於未來飲食習慣的養成毫無幫助。


狀況
2
:尿布濕

寶寶長時間穿著尿布,小屁屁處於潮濕悶熱的半密閉空間中,更別說還反覆接觸排泄物,這些刺激都會對寶寶嬌嫩、脆弱的肌膚造成不適,自然會引發哭鬧的情緒。

【建議安撫法】每個寶寶的忍受程度不同,更換時間頻率稍有差異。但原則上,建議家長隨時主動檢查,只要察覺尿布濕或寶寶不太舒服的樣子,就可以更換乾淨尿布;除了減輕不適,也有助於預防尿布疹的發生。




狀況
3
:需要陪伴

有的寶寶會哭、大叫,可能只是單純地想要或喜歡家人的陪伴。陳培濤醫師說明,只要有家人在身旁,聽聽聲音、嗅聞氣味等,都能讓寶寶產生安心的感覺。另外,有的寶寶自己玩到很無聊時,也可能哭鬧,只為了吸引家人的注意。

【建議安撫法】建議每天抽出時間,固定陪著寶寶玩耍、說說話;但提醒,別把這項責任只放在媽媽或爸爸身上,最好是父母輪流照顧,分擔壓力,寶寶也能同時和父母培養親密關係。

 




※原文刊載於20160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