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果吃錯份量,血糖直直飆
- 2016 / 09 / 07 05:46 PM
水果吃錯份量,血糖直直飆
文/蘇逸晴
把高糖分水果照三餐吃,雖然可以吃到很多纖維質和營養素,但吃下肚的糖分也不少,飲食中長期攝取高糖分食物,容易造成體內代謝出問題,久了就會引發糖尿病。
很多人都會認為,水果沒有脂肪、沒有澱粉又有豐富的纖維質,甚至大部分的水果熱量都很低,所以,不管是要減肥或是要控制血糖的人,多會以吃水果來取代大魚大肉的正餐。但是,日前卻有幾個案例是想要瘦身的人,利用水果來取代三餐,結果吃到身體虛弱緊急就診,檢查之後居然罹患了糖尿病。
馬偕醫院營養師許碧惠表示,糖尿病是現代人的文明病,當體內的血糖值一直處在不正常的數值範圍,造成代謝出問題,身體就會出現三多反應:「喝多、吃多、尿多」。一般提到的糖尿病大多屬於第2型糖尿病,起因主要是肥胖而引起的代謝症候群,目前糖尿病比例中,有9成以上都是第2型糖尿病,少部分為第1型糖尿病(先天自體免疫疾病)和妊娠糖尿病。那麼為什麼吃健康又高纖的新鮮水果,會跟糖尿病有關係呢?
水果糖分多,吃過量代謝出問題
台灣的農業技術改良之後,每種水果幾乎都是甜滋滋的,夏天盛產的鳳梨、西瓜、芒果......,每一種都又甜又香,看在營養師眼裡,水果裡面含的糖分還真的是不低,因此,如果把高糖分的水果照著三餐吃,雖然可以吃到很多纖維質和營養素,但吃下肚的糖分也不少。
長期這樣吃下來,糖分的攝取量一定會爆表,即便沒有家族遺傳史,也沒有肥胖、心臟病、高血壓、高血脂或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等危險因子,但是,因為不健康的飲食習慣,飲食中長期攝取高糖分的食物,就容易造成體內代謝出問題,久了就會引發糖尿病。
健康成人:1天2份水果 糖尿病患:1天1份水果
營養師陳韻帆提醒,不用擔心吃下甜分太高的水果會讓血糖破表,而應該是要有一個飲食總醣分的概念,在天然食物中所含有的醣類(澱粉類如米飯、麵包、麵條等)、葡萄糖、果糖、乳糖等,所有加總起來一整天的總醣量到底要吃多少,才是大家應該要學習的。
不管是糖尿病患或血糖值比較高的人,其實任何種類的水果都可以吃,重點是吃下肚的水果份量,才是要嚴格限制的。一般來說,健康成年人1天吃2份水果,糖尿病患者1天只能吃1份就足夠了,至於1份水果的量是多少呢?以大家最常吃的蘋果來說,大約是半顆或是16顆聖女番茄。
但是別忘記,水果也是有熱量的,而且越甜的水果通常熱量越高,因為3大營養素當中,水果不含脂肪與蛋白質,所以,水果的含糖量正是影響熱量多寡的主要因素。另外,有些人以為水果的含水量多,熱量就會比較低,不過,營養師說,這兩者之間並沒有關聯性,所以,含水量多的水果例如西瓜,熱量並不會比較低,這點是要特別注意的。
因為沒有甜度計來做精準的測量,所以,一般人很難知道水果的含糖量究竟是多少,因此,當吃到嚐起來比較甜的水果時,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或是慢性病患,就要自我提醒,在份量攝取方面要更節制些,才不會吃下多餘的糖分。
選吃低GI水果,血糖升得比較慢
除了控制吃水果的量之外,通常會建議糖尿病患或血糖值較高的人,想吃水果時,可以選擇GI值比較低的水果,當作食用優先順序的參考。所謂的低GI飲食理論,是指吃了低GI值的食物後,血糖不會快速升高,胰島素就不會急著把太高的血糖儲存成脂肪,也就不會變胖。常見的低GI值水果有蘋果、香蕉、葡萄柚、火龍果、小番茄、水梨、櫻桃、奇異果等,都是纖維比較多的水果。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糖尿病患常以為芭樂的甜度低,很適合糖尿病患者吃,但每次都吃一整顆。許碧惠說,其實芭樂的糖分也很高,1顆芭樂約有3湯匙的糖,糖尿病患者1次吃1顆,早已超過1天水果的攝取總額,難怪血糖會迅速飆升。
聰明吃水果4訣竅
1天吃2份水果:健康成人1天的水果份量約為2個女生拳頭的大小,但女生的拳頭有大有小,所以,建議可以拿出一般大小的飯碗,把瓜類水果切成塊狀裝碗,平平的1碗算1份,1天可以吃2份水果。
不要集中在同一餐食用:建議要分餐食用,不要把水果集中在同一餐來吃,因為1份水果的含糖量換算起來差不多是1湯匙的糖量,不能在同一餐或同一時段把一天的2份水果量全部吃完,否則會讓身體的血糖在該餐後迅速上升太多。最佳的吃法是把2份水果分開至早餐、午餐的飯後吃。
白天吃完,一整天有效利用:水果建議在白天吃完,因為一天的能量利用多在白天的時段,就像是建議在白天吃維生素一樣,如此營養素在一整天當中都可以被利用,同時也能保持血糖的穩定。
當成餐間點心:糖尿病患者可以把水果當成正餐與正餐之間的點心,例如早餐飯後到中午吃飯前肚子餓了,且測得的血糖是偏低的,可先拿出中餐飯後要吃的1份水果當成點心。這時身體因為吃了水果止飢,又可以增加糖分進入體內,讓原本飢餓狀況下的血糖濃度稍微提升;接下來12點要吃中餐時,也不會因為飢餓太久而暴飲暴食,大口咀嚼吃下太多食物。另一份水果可以在晚餐前的下午茶時段當點心吃,也能避免晚餐食用份量太多,就不會增加身體的負擔。
水果打成果汁,糖分最容易過量
既然水果的份量不能多吃,一般成人1天2份,糖尿病患者1天只能吃1份,那就把水果加上冰塊打成鮮果汁冰沙,清涼消暑又健康,總比喝其他飲料來得好,但站在營養師觀點,這可是整杯滿滿超過份量的糖分啊!
許碧惠說,以糖尿病患者建議的1份水果的量確實不多,要用這1份水果的量打成1杯果汁有點困難,所以,一定會在不知不覺中,又加了許多水果份量或是搭配的養樂多、牛奶、糖水等飲料,這樣一杯果汁喝下來,糖分更是大爆表。
如果還是想喝果汁的話,有兩個重點要注意,第一是不要去渣,保留水果的纖維質,連渣一起喝下去,第二就是要控制份量,就以最常見的柳橙汁來說,市售1杯現榨柳橙汁約350c.c.,平均1顆柳丁只能榨出70c.c.左右的果汁,也就是說,1杯柳橙汁要使用至少5顆柳丁,1杯柳橙汁的含糖量就等於5湯匙的糖,身體瞬間吸收了這麼多的糖分,難怪血糖會不穩定了。所以,建議還是吃新鮮的固態水果比較好。
如何知道得了糖尿病?
糖尿病初期多數是沒有症狀的,要知道自己有沒有糖尿病,需要靠抽血檢查,正常人空腹8小時血糖值為70~100毫克/百毫升,如果高於126毫克/百毫升就是有糖尿病;或是喝75克葡萄糖水做葡萄糖耐受試驗,2小時後血糖若超過200毫克/百毫升,或是有高血糖症狀同時加上任一時間測血糖超過200毫克/百毫升,就有糖尿病。
1份水果的量
蘋果:1/2顆,切片約8分碗量。
櫻桃:9顆。
葡萄:10顆。
鳳梨:1/8顆,約8小片。
甘蔗鳳梨:比一般鳳梨甜,差不多是6小片。
釋迦鳳梨:是鳳梨中甜度最高者,1份量大約只能有4小片。
芒果:1/3顆,切片約8分碗量。
黃金聖女小番茄:約10顆。
聖女番茄:約16顆。
芭樂:1/3顆。
西瓜:差不多約6小片,同樣是切塊約1平碗量。(屬於高升糖指數食物,糖尿病患者在食用時,要控制好食用量)
水果乾可取代新鮮水果?
風乾或醃漬水果在製造過程中會因為光、熱,使得水果中的營養素被破壞,例如水果中的植化素遇到光和熱就會減損,而且風乾過的水果體積變小,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吃過量。以新鮮葡萄和葡萄乾來說,10顆葡萄和10顆葡萄乾,都是1份水果的量,但吃下10顆葡萄因為有水分,所以會感覺有點飽足,但吃10顆葡萄乾卻往往會停不下來,可能一抓一把就是20顆,一把一把的往嘴裡送,再加上果乾都會添加梅粉或糖霜等調味料,糖分早已超過一天所需的量。所以,非常不建議用果乾來取代新鮮水果。
【內容出處:常春月刊 401期】
- 弄清原因不著急 了解寶寶的暫時性W型坐姿
- 2016 / 09 / 06 03:57 PM
弄清原因不著急 了解寶寶的暫時性W型坐姿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暨職能治療師張旭鎧
攝影‧化妝髮型/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寶寶約略到了1歲左右,父母常會發現寶寶的坐姿呈現W型坐法(亦即大腿外開、兩隻腳彎曲於屁股後方),這個對成人而言相對吃力的W型坐姿,讓不明白原因的家長有些擔心,著急著是否需要立即矯正。
寶寶初期發展的自然過程
孩子七個多月時,搭配手掌撐著地面坐起,視野變得遼闊,大大滿足了他對世界的好奇,此時的坐姿因為是從躺著翻身而起,所以雙腳會向前或呈現類似盤腿的坐姿,但當寶寶逐漸學會站立與行走,席地而坐就很容易變成W型坐姿,其中原因在於,一方面孩子的筋骨尚在發育當中,還很柔軟,這個動作對他而言很輕鬆,另一方面,則是W型坐姿對還在發展平衡感的寶寶而言,此種坐法底面積相對大、也相對穩固,他不需多耗費心神留心自身的平衡問題,而能專注地在眼前的遊戲或玩具,因此,這個坐姿屬於寶寶初期發展中的一個自然過程。
暫時性的現象
@內: W坐姿與熟知的人體力學或關節角度有所牴觸,一般會擔心孩子因為W型坐姿而容易有骨頭脫位的風險,但事實上孩子的肌肉張力仍在發育中,筋骨很鬆,所以才會有暫時性的W型坐姿出現,建議家長可以觀察,如果孩子在地面上遊戲時,有時蹲、有時盤腿、有時跪、有時在小椅子上玩,W型坐姿與其他姿勢的出現頻率都很平均,那就是正常的發展過程,但如果寶寶每天、每次都只有單一坐姿(W型坐姿),或是3歲後,W型坐姿仍出現的很頻繁,那就必須留意。
一般而言,W型坐姿雖然能夠確保寶寶遊戲時的穩固程度,但隨著孩子長大,對環境的反應越發靈敏,W型坐姿反而不如盤腿坐姿容易立即移動(例如:若要閃躲丟過來的球,盤腿坐姿比W型坐姿容易站立或變換姿勢),因此,為了更靈巧地完成活動,當孩子的動作發展趨於成熟,他會逐漸自我修正,越來越頻繁地從W型坐姿轉換成其他方便移動的坐姿。
不會導致O型腿
張旭鎧職能治療師說明,寶寶腿型的發展從母親懷孕時蜷曲在媽媽腹中,出生後呈現輕微的O型腿,到2歲時逐漸變直、再輕微發展成X型腿,約於3~4歲後才會逐漸發展成正常腿型,但也因為在寶寶腿型的發展過程中,難免遇到孩子呈現W型坐姿的階段,因而容易將O型腿與W型坐姿做直接聯想,事實上,兩者的相關性其實不大,若真要有所擔心,可能與外八的走路方式比較有相關,不過那也必須是每日長時間都處於W型坐姿的寶寶才有這樣的風險。
溫柔提醒搭配技巧性調整
雖然W型坐姿是寶寶發展初期暫時性的現象,但當寶寶出現W型坐姿時,家長仍可技巧性地調整孩子的坐姿,例如:將玩具往他的側邊放,讓他可以順勢轉過身、鬆開其中一隻腳,變成側坐,而中斷原本的W型坐姿,張旭凱職能治療師認為,許多家長常因為心急孩子的發展,讓自身的期待成為孩子的壓力,即便是調整坐姿的行為,若家長以禁止或喝斥的方式要求,都可能會造成孩子的緊張,也會打擾孩子當下對遊戲的專注力,因此,建議可以技巧性調整或是以事後溫柔提醒的方式,建議孩子可以怎麼坐;只是若3歲後,孩子仍喜歡且常呈現W型坐姿,除了求助專業了解是否有低肌肉張力的情況外,也可以透過讓孩子多爬樓梯或斜坡來訓練他的下肢力量,否則若有肌肉張力不足的情況,腳踝抬不高,連走平地都會很容易跌倒。
此外,也建議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與其口頭提醒孩子正確的坐姿
習慣,不如透過改變孩子的環境,讓他能邊玩邊訓練身體下肢力量,例如:在孩子遊戲區的牆壁黏上積木板,讓他可以站著堆疊積木;貼上圖畫紙,讓他可以站著畫畫;外出時,逐漸減少推車的使用,讓他習慣自己走路等。
※原文刊載於2016年0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改善孕期水腫10大妙招
- 2016 / 09 / 05 03:51 PM
改善孕期水腫10大妙招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美人魚時尚婦產科診所院長暨中山醫療社團法人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郭安妮
參考資料/《孕律:晚婚也能好孕、熟齡也能順產、產後也能性福,郭安妮醫師的妊娠書》時報出版
妝髮‧攝影/Bingo Bunny賓果邦尼攝影
演出/帥氣爸比陳炫丞‧漂亮媽咪黃佳文
水腫是懷孕期間幾乎無法避免的症狀,尤其是孕媽咪在中後期時,水腫情況會日益嚴重,因此,美人魚時尚婦產科診所院長暨中山醫療社團法人中山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郭安妮將與大家分享,孕期水腫的改善方法。
改善水腫10妙招
第1招‧腳部墊高&抬腿
@內:如果輕微的下肢水腫,建議晚上睡覺時,將腳部墊高,水腫自然就會消退一些,平時坐著的時候,不要翹二郎腿,以免阻礙靜脈的回流,可將雙腳放於小板凳上,躺臥時,則用枕頭墊高雙腳,而每天睡前可做抬腿動作,以利靜脈回流。
第2招‧左側臥躺睡眠
@內:懷孕中後期,肚子將隨之變大,右側臥躺容易壓迫到下腔靜脈,朝向左側臥躺的姿勢睡眠,有助於下腔靜脈血液回流順暢,比較不會造成下肢水腫,也可減輕靜脈曲張的症狀,提升睡眠品質,但睡眠時仍然可以自由變換睡姿。
第3招‧按摩腿部
@內:按摩小腿及腳背,可以舒緩水腫,若肚子太大而無法按壓,可以請老公協助按摩,或是找專門孕婦按摩的店家,而按摩時可由下往上按,從末端往心臟的部分按摩,讓淤積的血液回流至心臟,增進血液循環,若是按摩方向錯誤,可能會使水腫更嚴重,務必多加注意。按摩力道只要孕媽咪覺得舒服即可,睡前按摩還可以同步改善孕媽咪失眠的症狀。
第4招‧泡腳
@內:泡腳可以使末梢血管擴張,增強擠壓血管力道,讓靜脈能夠回送血液,使得多餘水分不易堆積四肢末端,以攝氏40至42度的熱水泡20分鐘,泡腳是利用滲透壓原理,刺激末梢神經,改善下半身循環不良的問題,泡腳時,水深起碼要高過腳踝,最好到達小腿肚,因為腳踝是人體經脈運行到腳掌的樞紐。
第5招‧避免維持同姿勢
@內:孕媽咪水腫的原因大多是血液循環不佳,所以不要久坐或久站,以免影響靜脈回流,平時要多站起來走動,稍微活動一下筋骨,如散步、伸懶腰或手腳甩動,可舒緩血流不順的狀況。即使只是在住家附近公園散步,也都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
第6招‧控制孕期體重
如果體重超重,會增加孕媽咪的身體負擔,更不利於靜脈回流,因此建議整個孕期的體重增加,應控制在12至15公斤以內。
第7招‧穿彈性襪預防
如果因為平常工作必須久坐或久站,擔心自己腿部伸展不足,可以從懷孕中期就開始穿孕婦專用的彈性襪,藉此來減輕腿部受到的壓力,改善下肢靜脈循環。
第8招‧充分放鬆休息
對於孕媽咪來說,充分休息是必須的,只有在全身放鬆的時候,體內器官才能好好休息。如果身心過於勞累,會增加肝臟、心臟、腎臟的負擔,甚至造成內分泌失調。所以,孕媽咪必須衡量自己的身體耐受度,保有適當的工作量及充分休息,才能幫助孕期更順利。
※原文刊載於2016年0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教養方程式防範意外 自我保護防災教育
- 2016 / 09 / 02 03:33 PM
教養方程式防範意外 自我保護防災教育
文/車先蕙臨床心理師
妝髮‧攝影/Bingo Bunny賓果邦尼攝影
墜樓、火災、撞跌、遊戲中的意外傷害等,都是幼兒在生活中容易遇到的生活災害。父母親在養育過程中,如果稍加忽略,可能就會讓寶貝暴露在這些常見的災害中,導致生命與身心傷害,為人父母不可掉以輕心!
在生活中應如何防範這些意外災害,並教育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建立自我保護的意識,學習自我保護的方法。而父母親自己則需要特別留意孩子的活動,也要多學習防災方法,才能避免不幸意外降臨在自己孩子身上。
常見生活災害介紹
孩子成長的環境中充滿著不同的陷阱與挑戰,這些像空氣一樣無形的陷阱,常會導致難以預計的傷害,實在不可輕忽。譬如有些1、2歲幼兒喜歡用手指頭戳插座,容易遭受電擊。或是將手伸入電器用品內,都可能帶來很大的身體傷害。以下為幾種生活中常見的災害來源與防範技巧:
小:一、墜樓
現代家庭多半以高樓層集合住宅為主,不像過去的三合院、平房,透天厝,孩子生活在高處的危險就是墜樓。因此,居家空間裡窗戶、樓梯間的網狀防護相當重要。其次,大賣場、百貨公司也是經常發生兒童墜樓的場所,所以帶孩子逛賣場或百貨公司的時候,要禁止孩子在樓梯、電扶梯奔跑、嬉鬧。如果自家中有樓梯,要裝置護網護欄。家中有較高家具,應避免孩童攀爬,陽台與窗戶邊不能有任何讓孩子可以爬上去的物體,避免孩子玩樂時不慎墜落。前一陣子有個新聞報導,就是孩子爬上窗戶,然而因為社區限制裝置鐵窗,失去防護,結果孩子發生墜樓身亡的不幸事件。
二、火災
玩火,是3至10歲這個年紀的孩童最有興趣的遊戲之一。3至5歲幼童是以好奇為主,不知道「火」是什麼所以玩看看。隨手可得的打火機、火柴等,對他們來說都是某種玩具。至於6至10歲學齡兒童玩火的原因,除了好玩之外還可能來自於情緒困擾。在精神疾病診斷中有個「品行疾患」,其中的診斷症狀就是「故意縱火以意圖造成傷害」。通常這些兒童多有情緒困擾,或有嚴重的行為偏差。玩火導致的傷害非常大,輕則燒傷嗆傷,重則失去生命與家園!平時如發現孩童有玩火行為,應嚴加注意、導正觀念,避免再度發生。
火柴、打火機等發火源應放置在孩童不易取得的地方。最重要的是:家長應避免讓孩童獨處,隨時注意其行為舉止。同時,家長可帶孩童多參加兒童防火宣導活動,藉由活動加強孩童之防火觀念及火災發生時之避難逃生觀念,以建立良好的防災意識。
三、撞跌
家庭內外的跌倒、撞傷也很常見,通常出現在玩遊樂設施時。家中浴室、客廳等地方,是滑倒撞傷常出現的場所。撞傷與跌傷大部分是來自孩童的奔跑,沒有注意到周圍的人事物而產生。家長應該做的防範是:注意潮濕區域的整理,讓它們保持乾燥;放置防滑止跌的墊子,在家具周圍尖銳處包覆軟墊。父母親也可以買防滑性高的鞋子讓孩子穿,減少滑倒與撞傷引起的頭部身體骨折或臉部撕裂傷。還有一種最常導致孩童因撞跌傷害死亡的原因是「交通事故」,像是搭乘娃娃車、父母騎機車發生意外、還有搭乘汽車沒有坐在兒童專用的安全座椅上,這些原因都是讓孩子命喪黃泉的主因,也是當家長掉以輕心時,死神離孩子最近的時刻!
四、遊戲傷害
兒童在遊戲玩樂中遭受物體刺傷是最常見的意外災害,像是菜刀、水果刀、剪刀等;在國外甚至有槍擊導致死亡的案例。其次就是兒童遊樂設施的安全性不佳造成遊戲傷害,以盪鞦韆、攀爬性遊樂設施、溜滑梯、翹翹板、搖搖馬等最為常見。林克勳(2003)的研究指出,0至14歲兒童意外事故發生原因最多的是交通事故,其次為跌落。這些孩童發生意外事故的危險因子,首要的是「照顧者是否在場?」第二個危險因子是「是否有防護措施?」也就是說:家長的陪伴和注意,最能夠防止孩童發生意外事故;而且在孩童的生活、學習環境裝設相關防護措施,是非常必要的!遊戲傷害通常較容易忽略,也是很難防範的一種生活災害。雖說生命中充滿為未知的意外與陷阱,無法完全避免意外事故的發生,但是照顧孩子時多一份心,多一些眼神的關注,總是可以避免掉許多無謂的傷害!
防災教育的方式
家長如何進行防災教育呢?我建議至少從以下三項著手。
1.實際接觸:孩子對於很多事情會好奇、想要探索,所以家長可以讓孩子實際接觸他們想知道的這些物品或現象,滿足好奇心與冒險精神。比方說孩子想要學大人使用打火機、火柴,想知道燒不同東西的結果會如何?家長其實可以在旁幫助孩子實際體驗,在大人的照顧下進行探索,相對就會安全許多。體驗後也要再度告知孩子不能自行使用火源的重要性,並將這些危險物品藏收於孩童無法得到之處,並記得上鎖。
2.影片觀看:透過觀看防災影片,教導孩子相關的意外災害知識,觀看的同時家長需要陪伴,給予解說。也可以用問答方式,增加觀賞後的趣味,並加強印象。
3.環境教育:在孩子接觸這些生活災害元凶的同時,介紹並說明可能導致的傷害。譬如玩盪鞦韆時,告知可能的傷害並示範保護自己的方法。攀爬遊樂設施前,先向孩子說明應注意的地方,給予提醒或警告。
結語
當然,還有許多生活災害可能發生於孩童,溺水、暴力等,限於篇幅我僅以上述幾項最重要的事故災害來與大家分享。不過,百密不能防止一漏,就算家長完全細心呵護,孩子難免還是會遭遇一些意外事故。因此,我認為除了照顧者關心與環境設施保護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幫助孩子建立自我防災意識,加強防災觀念,這樣才是最能保護孩子的方法!
※原文刊載於2016年0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幸福夫妻共有的7個秘密
- 2016 / 09 / 01 11:57 AM
幸福夫妻共有的7個秘密
作者:曾多聞
圖片來源:張緯宇攝
為什麼有的親密愛人能夠攜手走過人生中的風風雨雨,有的配偶在困難時刻卻再也握不住對方的手?心理諮商師、《今日心理》專欄作家傑佛瑞伯恩斯坦(Jeffery Bernstein)認為,幸福關係並非偶然,快樂配偶必須有智慧的建立並維持他們的愛情。經營婚姻生活就像駕駛飛機,如果太過依賴「自動駕駛」模式,遲早會墜機。在新書《你為什麼不能讀我的心》中,伯恩斯坦歸納出快樂配偶會做的七件事,給天下有情人參考。
1.對親密關係保持務實的態度
快樂的配偶對彼此的關係有實際的期待。他們知道婚姻路上不會永遠陽光普照,蜜月期過後,婚姻路上必有跌宕起伏。了解並接受這一點,才能在人生的死蔭幽谷中,繼續堅定地互相扶持。
2.更聰明而非更努力地經營關係
在進入婚姻關係時,兩人都已經做好要一起成長、一起經營關係的準備,是很重要的。房子,車子,院子⋯⋯事實上在婚姻關係中的每樣東西,柴米油鹽醬醋茶,都需要經營。當發生問題或誤會時,要盡快提出來討論,否則會變成不定時炸彈。如果你忽視親密關係中的小問題,你們的關係就會完蛋。
3.找時間相處為第一優先
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同時都要處理好多事情。但兩人單獨獨處的「高品質時間」仍然不能被取代。獨處讓配偶在情緒上重新產生對彼此的依賴感,讓親密關係常保新鮮。在遠距離戀情中,不妨多利用FaceTime、Skype等視訊科技。
4. 在親密關係中保有自我
就算結婚了,每個人仍然需要「自己的時間」,這在一個健康的關係中也是很重要的。在親密關係中保有自我,正是你們關係緊密堅強的徵兆。獨處的時光也提醒你,配偶對你是多麼重要。
5. 接受並愛你的配偶原來的樣子
你的配偶在結婚時是什麼樣子,婚後就會是什麼樣子。不要老想著改變他,請愛他現在的樣子。如果你不能愛他現在的樣子,那麼就不要結婚。
6. 溝通,溝通,溝通
缺乏有效溝通是婚姻失敗的第一大原因。讓配偶緊緊相繫的情緒,是同理心,而非愛情。同理你的配偶,即使在你並不贊成他的時候。這樣可以避免配偶為了自衛而發生的爭吵。當你們不再為了自衛而爭吵時,你們就更容易傾聽對方的想法。
7. 不要把配偶為你做的事當作是理所當然
這是親密關係中的最後一條原則,但是和前六條一樣重要。伯恩斯坦的諮商對象中,很多人後悔沒有經常說出來、或表現出來「我愛你」、「謝謝你」,導致配偶離異。時時關愛、感激另一半,你的另一半也會感激你。
【更多豐富內容請見《親子天下》網站 http://bit.ly/2bbCERr 】
延伸閱讀:
小測驗:你的「婚姻風險值」有多高?http://bit.ly/2bpulpa
想成為更快樂的媽媽?學著問自己「爸爸會怎麼做?」 http://bit.ly/2bIoCZw
爸爸一定要看 : 7方法,教女兒獨立自信 http://bit.ly/2bfjL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