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3種懲罰方式:責備、剝奪與自然後果 這樣做更有效!

 

 

作者:張瀞文

圖片來源:插畫│薑餅乾

 

 

獎勵、懲罰天天在家中上演,我們試圖藉此加強、觸發孩子的好習慣;也希望減弱、打壓不好的行為,為何效果總是有限?三種懲罰方法,提供家長有效的管教方式。

 

林媽媽回顧過去二十四小時和兩個小孩的互動,她總共讚美「好可愛」一次,罵「你到底在哭什麼?」「我都講幾次了?再講我就揍人!」兩次,幫八歲的哥哥簽了閱讀集點本四點,四歲的妹妹大哭,被叫去自己房間冷靜一下,剛剛兄妹倆又因為搶玩具大吵……林媽媽警告:「再吵,我就沒收你們的玩具!」

獎勵、懲罰天天在家中上演,我們試圖藉此加強、觸發孩子的好習慣;也希望減弱、打壓不好的行為,為何效果總是有限?

或許父母該重新認識「獎」、「懲」。集點、讚美、啟發動機等獎勵方式,和責備、剝奪、自然後果等懲罰方式的使用都有一些技巧。誤用也會帶來後遺症。以下帶你了解每個獎懲技巧的原理原則及使用時機。

在決定「怎麼做」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孩子怎麼了」,先自問:「我希望他學到什麼?」

獎懲是一種過渡,終點是不需再使用獎懲,養成自動自發的孩子。


=== 懲罰方式篇 ===

■ 懲罰方式1:責備

► 當你遇到類似狀況……

媽媽在門口和阿姨講話時,妹妹想喝果汁卻灑了一地,哥哥還興奮的踩在果汁上,全家鬧哄哄。阿姨離開後,媽媽劈里啪啦對兩兄妹罵了三分鐘,罵完問:「剛剛我說什麼,你說一次?」哥哥淚眼婆娑抬起茫然雙眼:「媽咪,你可以再罵一次嗎?」

► 這樣做會更有效……

責備的目的是要讓孩子明白不當行為不被允許,他可以怎麼做,不是要讓他難堪。但多數時候,我們總是怒氣沖沖,孩子只接收到情緒,不明白我們要傳達的道理。

有效果的責備具備以下特點:

有情緒時不要責備。「不生氣」這件事說來容易,但是當小小孩不見蹤影、大小孩當眾使你難堪,要忍住怒氣實在非常困難,如果真的無法冷靜,至少在你要抓狂前離開現場一下。

指出行為,不要牽扯到你的愛或是他的人格。不要有「不理你了!」的情感威脅。不要否定人格:「你怎麼那麼粗暴!」而要直接指認行為:「想玩他的玩具要說請借給我,不是用打的。」

責備時看著他的眼睛,用簡短的語言,將具體行為指出。例如七歲的孩子吃飯含著筷子跑來跑去,別說:「不可以跑!」看著他的眼睛,用平靜的語氣說:「危險,坐下來吃飯。」

與其說「不可以如何」,不如說「要如何」。當你在講電話孩子卻在一旁吵鬧時,與其叱喝「別吵」,不如說:「有人在講電話時,講話要小聲點。」

更重要的是,所有的責備要能夠達到教養效果,重點不在技巧,而在你的責備中有沒有對孩子的期待和愛。如果責備只是為了建立規矩與權威,孩子的乖巧只是害怕或逃避而有的暫時表現,對於培養一生的良好行為助益並不大。

► 延伸知識:小心懲罰的副作用

楊俐容提醒,懲罰的執行要很小心,錯誤的懲罰副作用會比獎賞嚴重,讓孩子覺得所有事都可訴諸權威而非道理。多數父母都存在一些懲罰的迷思:

1 不是故意的就不用罰?

即便沒有這樣的動機,但是妨礙到別人還是要有「後果」,例如不小心打翻湯就自己擦乾淨。

2 激將法讓孩子更努力?

父母誤以為公開執行懲罰的羞恥感會讓孩子努力改進,卻可能付出失去親子關係的代價,當懲罰撤掉,孩子可能會為所欲為。

3 不教而罰就會變好?

我們常常是孩子犯錯就罰,沒有宣導期,沒有教什麼是對的。懲罰只能停止不當行為,要培養正向行為,仍要輔以其他管教。

4 不及時,甚至一罪好幾罰?

行為當下沒有指出或懲罰,事後才提出來談,或者同一件事一直被唸,都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對人不對事」。

 

 

■ 懲罰方式2:剝奪

► 當你遇到類似狀況……

親職作家澤爸回憶道:「教養書說當孩子情緒來時要讓他在個人空間冷靜。澤澤大約兩歲時,有次大鬧亂哭,我把他帶到房間希望他冷靜,門關上後,他在裡面哭得更嚴重,我想起書上說要堅持,就讓他在裡面哭。但是之後,只要我帶澤澤進房間要出去,他都會怕被一個人丟在房間。」

► 這樣做會更有效……

藉由取消喜好或在意的活動,讓孩子改善錯誤行為,是常見的懲罰方式。執行剝奪時要注意:

孩子事先知道規定

不要剝奪基本需求。例如罰下一餐不准吃飯。

剝奪物必須和犯的錯有關聯。例如玩電腦沒在約定的時間結束,就取消明日玩電腦資格。

另一種普遍被使用的剝奪形式是「暫停」:當孩子失去理性、太過情緒化時,中斷他正在進行的活動,等冷靜、可以思考之後,再回來討論。暫停時間不用長,五分鐘內就可見效。

在台北市寶血幼兒園,孩子搶玩具時,老師會請他休息三到五分鐘,休息時間到了,老師會和小朋友討論:「你知道老師為什麼請你去休息區嗎?」整理出前因後果之後再歸納結論:「下次要用說的,不要扯頭髮。」

暫停法的消極意義是剝奪目前的活動,但積極做法是,創造一個情緒安全的環境:當負面情緒發生,從事件和場景中離開,在舒適、沒有太多干擾的環境中調節情緒,讓孩子知道,暫停不是用來處罰,而是安定情緒。那個角落可以讓孩子參與布置,甚至大人生氣時也可以去坐。

但是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剝奪及暫停,當孩子有行為問題最重要的還是要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背後的需求是什麼?試著陪孩子解決與面對,而不只是透過懲罰消弭,如此一來,負向行為在成長路上就具正向意義。

► 延伸知識:壞行為未必是不想學好

現在已經開始入職場的宋盈盈(化名)曾為了逃離爸媽的責罵和體罰,國中一畢業就逃得遠遠的去外縣市念高中,心裡傷痕累累,長大之後甚至為此服藥治療。從小,她所做的「壞事」都是因為想當「好小孩」,但是沒有人看見她行為背後的原因,只會罵她、打她。以下是她的自白:

「小四之前,我努力當個乖小孩,讓大家不要討厭我。我學爸爸字跡偷簽考卷、我功課寫不完就抄答案、我怕不好的行為被討厭所以說謊,我用很多錯誤的方式想成為大人心中的『好小孩』,但是我被罵無藥可救、被呼巴掌。最後我明白我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成為一個好小孩,小五之後,我放棄當一個好小孩,開始頂嘴、大人說話時翻白眼、嗤之以鼻。我真正感覺到自己被了解、被愛,是在遇到小五的導師之後,我到現在想起他心裡還很溫暖。」

 

■ 懲罰方式3:自然後果

► 當你遇到類似狀況……

今天爸媽要出席一場重要喜宴,出發前兩姊妹一直拖拖拉拉,眼看就要來不及了,姊姊還在拼圖,妹妹連衣服都還沒換,爸爸整個怒火中燒:「還在拖!我們要先走了喔!」妹妹見苗頭不對進房換衣服,七歲的姊姊慢條斯理收著拼圖說:「好啊,你把我們小孩留在家裡,等一下警察會來把你抓走。」

► 這樣做會更有效……

「自然後果」指行為本身導致的結果,例如不吃飯會餓、賴床會遲到等,被認為是比較好的處罰方式,把權力交給孩子,讓他體驗行為帶來的不舒服,進而改變,也是養成自律的極佳方法。

但是並非所有事都有「自然後果」,就需要父母創造「邏輯後果」,像是:你說看電視坐太近會近視,孩子不會有感覺,所以當他看電視很靠近,你就把他抱到後面,或關上電視。執行自然後果或邏輯後果要注意的是:

提前跟孩子說明可能會有的結果,讓孩子選擇判斷

給孩子一個教訓已經足夠。當孩子承受結果的不舒服時,不要用「我早就跟你說過了!」打擊他,這樣他會無法真正從人生中學習,只會想如何對抗你。

後果的訂定必須相關。例如當學生亂丟垃圾時,罰當一日清潔員就比抄一課課文或跑操場五圈恰當。

後果要合理,要考慮是不是孩子可以承擔的。楊俐容舉例,孩子小考時忘記帶鉛筆盒,可讓他自己面對,但如果會考沒帶2B鉛筆,無論如何都要幫他送去。

在教養上,常常「不做什麼」比「做什麼」更要辛苦。自然結果不是忽視或不管,相反的,成人必須要有強大的內心力量,在事發時保持鎮定,並在事後給予孩子同情和理解(非說教),是帶著愛的放手。

► 延伸知識:體罰造就圓謊高手

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的研究者陶爾(Victoria Talwar)等人調查西非兩所幼兒園三至四歲孩子,其中一所使用體罰。使用體罰的那所學校,孩子會為了害怕被體罰而說謊。

這個研究在孩子的背後放玩具,告訴小孩不准轉身偷看,研究者藉故離開了一下。當然所有的孩子都偷看了,但有用體罰那間的小孩,九成都說自己沒看,沒體罰學校的有五成小孩說自己沒看。

接著,要這兩批孩子「猜」玩具是什麼。如果「猜」中,就是很爛的說謊者。不體罰學校的孩子有七成都「猜」中,但體罰學校的孩子為了圓謊,猜中的只有三成。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體罰並無法降低不良行為的發生,反而讓孩子為了掩飾不良行為,找各種方式逃避體罰,發展出說謊、圓謊的逃避手法。(編譯:林韋萱)

 

 

【更多豐富內容請見《親子天下》網站 http://bit.ly/2bYgmZS   

 

 

 

延伸閱讀: 

毒物醫師和老師的提醒:小學生餐具選購4重點 http://bit.ly/2bOhaPD 

Pokémon Go來台,給父母和小孩玩遊戲的五個提醒http://bit.ly/2bwt0vO 

校長爸爸給水電學徒兒子的一封信http://bit.ly/2bGprlo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有苦說不出?原來爸爸這樣想!新手爸爸的育兒之路

 

 

採訪撰文/陳惠玲

企劃編輯/湯佳珮

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 張祺康、爸爸同學會召集人 曾國榮、《倫敦大學教我的13個逆轉心理學》作者 程大洲

攝影/BabyPure寶寶專業攝影

Model/CC CHEN、Lin(※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

 

孩子剛出生的前兩年,新手爸爸會面臨哪些狀況呢?較難開口求助的男性成為父親,又有哪些說不出的苦?本篇從不同角度深入理解新手爸爸的育兒心情和挑戰,並邀請專家提供新手爸爸建議及資源,度過這個人生角色大大轉變的階段。

 

新手爸爸訴苦時間

新生兒出生,除了喜悅,接下來就是實際遇上的挑戰,到底對爸爸來說,生理、心理有哪些說不出的苦呢?爸爸同學會共學團體召集人曾國榮提到到身邊的新手爸爸常見的狀況:

1.成為睡不飽的工具人:認真的爸爸變成苦命的司機、跑腿、搬運工。

2.跟太太疏離:包括太太看重孩子過於先生而產生的孤獨感,及跟不上太太與孩子間的情感連結。

3.想念自由的生活:無法放下興趣、嗜好的糾結感。

 

《倫敦大學教我的13個逆轉心理學》作者,同時也是兒童心理發展專家程大洲也分享自己過往的經驗:由於需要讓太太多休息,產生足夠的母乳,晚上由他安撫孩子睡眠。而孩子睡眠不定時就容易影響情緒,接著就會影響夫妻溝通的模式。他歸納出新手爸爸最主要面對的問題首推睡眠、時間管理以及夫妻關係等三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張祺康說明:重複、持續且注重細節的育兒工作,對大多數的男性,是比較考驗耐心的。在腦部功能上,不少男性對情緒的感受力及情感表達通常較不擅長,加上與孩子的關係不如懷胎十月的母親來得緊密,所以需要花一些時間揣摩孩子情感上的需求及表達;而產後母親的情緒通常變得較為敏感,甚至容易有產後憂鬱的情況發生,這些都會在新生兒剛出生的階段,讓新手爸爸容易有已經很努力、但還是不到位的挫折之苦。

 

 

此外,由於現代社會形態的改變,對男性有「新好男人」的期待,強調爸爸白天工作要做好,晚上要顧家,放假要帶孩子出去玩。要滿足這麼多種角色,這樣的框架無形中雖然是一種動力,但也會是壓力,新手爸爸可能在多重角色轉換當中,迷失了方向。根據統計顯示,懷孕有相當的比例都是計劃之外,所以除了孩子出生後人生重心隨之轉移、失去自由,還有許多措手不及的相關知識能力需要惡補,再加上家庭關係和工作挑戰,都是年紀較輕的爸爸要去克服的。而若是年紀稍長的新手爸爸,大多事業有成、經濟穩定,但面對照顧孩子要犧牲多少時間及體力是很現實的問題,也是許多爸爸的掙扎。

 

從新手爸爸到上手爸爸

爸爸要如何度過新手階段,使太太、孩子身心照顧都被滿足,讓一切儘快上手呢?程大洲分享一些祕訣:

1.產前階段:跟肚子裡的孩子多說話,會幫助男性產生更強烈的親子連結。若有機會上醫院的產前教育課,也能在生產前後有良好的預備。

2.產後復原階段:以前下班回家就是夫妻倆放鬆時間,有了新生兒後,先生下班就是太太的放鬆時間。所以,做先生的也要能在這個時候多體諒太太的辛勞與諸多身體上的不適。如果有機會,與太太單獨出去約會一下,對增進關係及紓壓都有幫助。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608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article.aspx?sno=0005046

*【嬰兒與母親】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嬰兒集尿,秘技大公開!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嬰兒不明原因的發燒,你抱著他去醫院,醫師檢查完畢後,說:「留個小便檢查,以排除泌尿道感染。」

  護士請你幫寶寶脫下尿布,對準他的小雞雞(或小妹妹),貼上收集小便的尿袋,溫柔的囑咐:「每隔十五分鐘打開看一下尿了沒,如果有尿再來告訴我喔!」然後就去忙了,留下你抱著孩子,癡癡等待他噴出黃金之泉。

  一小時過去,兩小時過去,三小時過去…醫師門診都看完離開了,你被趕到其他候診區繼續等待。爸爸翻開尿布的動作越來越粗魯,媽媽說話的聲音越來越不耐煩,大家心裡只有一句OS:「你這小子已經喝了這麼多奶,什麼時候才要給我尿!」

 

收集小便秘技大公開

 

  相信上述的劇情,許多家長都心有戚戚焉,尤其是寶寶晚上發燒跑急診的,時常凌晨三、四點才能回家,只因為寶寶不尿!所以,今天就讓我來分享一個西班牙醫生發明的方法,竟然可以讓大部分的寶寶在一分鐘左右就尿出來喔!

 1. 貼好尿袋之後,一個人雙手抱著嬰兒,讓嬰兒的腿自然垂下。

 2. 另一個家長用食指與中指,快速敲打寶寶的膀胱部位三十秒,約敲打五十下。

 3. 接著寶寶稍微側身,讓剛才敲打膀胱的家長,用雙手大拇指,按摩下腰部脊椎旁邊的肌肉,按摩三十秒。

 4. 重複上述步驟,直到寶寶尿出來。

 5. 如果五分鐘都沒有尿,可以先休息餵奶,二十分鐘後,再試一次。


Reference: Herreros Fernández ML, et al. Arch Dis Child 2013;98:27–29.

 

  沒錯,就是這麼簡單,大家可以在家裡練習看看,感覺果然很神奇的爸爸媽媽,歡迎留言按讚,並分享給需要的父母!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內分泌失調 助孕catch 6口訣   Get your body ready for pregnancy

 

 

採訪撰文/戴筠

諮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婦科主治醫師 李湘萍、耕莘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彭加雯

插圖/日光路

 

「醫師,我的月經已經3個月沒來,手臂、小腿又長岀粗粗黑黑的寒毛,該不會是內分泌失調吧?」隨著國人飲食日漸西化、塑化劑等環境荷爾蒙氾濫,內分泌失調近年來成為流行的文明病之一。這個病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妳知道嗎,它不僅會影響情緒、造成肥胖,還是不孕的主要元凶!內分泌失調該吃什麼才能幫助懷孕?日常生活又有哪些地雷不能踩?計劃懷孕的妳,來聽聽中醫怎麼說…

 

內分泌失調原因

根據國內臨床研究報告,不孕患者約有35%是輸卵管阻塞、20%是子宮內膜異位、35%是排卵異常,還有10%是不明原因的不孕(包括免疫、甲狀腺、腎上腺等因素)。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婦科主治醫師李湘萍表示,因為子宮內膜異位和排卵障礙都可以歸為內分泌失調,由此可以推估約有半數的不孕患者可能是因為內分泌失調而不孕。

 

說到內分泌失調,就不能不提內分泌生殖軸。內分泌生殖軸指的是大腦、子宮與卵巢3個部位;當下視丘與腦下垂體分泌荷爾蒙到卵巢,卵巢就會分泌雌激素、黃體素作用到子宮。腦部、卵巢與子宮皆屬於內分泌作用的範圍,假使這3個路徑發生問題,就會造成內分泌失調。作為現代婦女常見的文明病,內分泌失調會造成月經不順甚至停經,如此便很難找到受孕的時機。耕莘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彭加雯表示,內分泌失調所引發的不孕大概可以分為下列4大原因:

1、下視丘功能障礙

染色體異常、身心壓力大、過度減肥(過瘦)、長期從事高強度運動訓練都有可能導致下視丘功能障礙,如此會打亂荷爾蒙分泌訊號以致月經不調。

 2、腦下垂體功能障礙

泌乳激素升高、體內長腫瘤或腦下垂體缺血性壞死都會讓腦下垂體功能出現障礙。彭加雯醫師說,就上面3種因素來看,泌乳激素升高的症狀是乳房脹痛、乳頭分泌乳汁(部分患者);長期服用藥物或壓力大可能會長腫瘤;腦下垂體壞死的症狀則包括性慾減退、毛髮脫落、生殖器官萎縮以及基礎代謝下降。

 3、 腦部與卵巢溝通不良

腦部和卵巢也會溝通?沒錯,即便腦下垂體和卵巢皆正常「工作」,但一旦腦下垂體分泌的荷爾蒙訊號不足,就無法讓卵巢濾泡成熟,這些不成熟的濾泡無法排岀就會導致月經失調。這類型患者大多會出現體重過重、皮膚長痘痘、毛孔粗大、毛髮既多又粗等症狀。腦部和卵巢溝通不良的人絕大多數都是多囊性卵巢患者。罹患多囊性卵巢的人因為卵巢上長了很多水泡,月經會非常不規則,可能12個月或23個月才來一次,有些人甚至會延長到半年~1年。由於多囊性卵巢會讓血糖代謝和胰島素異常,因此也會產生代謝綜合症,比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3高或新陳代謝症候群。彭加雯醫師表示,這類型患者大多需要用藥物(口服或針劑)刺激濾泡刺激激素(FSH)以輔助排卵。

 4、 卵巢早衰

上述3種原因都是上游(大腦)的「原料來源」出現問題,卵巢早衰則是下游(卵巢)工廠岀包,簡單來說就是卵巢無法回應大腦發岀的需求。卵巢早衰的原因不一而足,有可能是因為化療或放射線治療而使卵巢功能受到影響,也有可能是荷爾蒙衰退導致卵巢老化,腹腔/骨盆腔開刀造成卵巢受傷也是原因之一。染色體異常、透納氏症(Turner Syndrome,指卵巢萎縮)或男性基因、女性性徵也可能是卵巢早衰的原因,最好做染色體檢查確認。李湘萍醫師表示,卵巢早衰的患者大多不到45歲就會停經,月經量會逐漸縮減到完全沒有,目前臨床上記錄最年輕的案例是20歲的女性。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608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article.aspx?sno=0005047

 

*【嬰兒與母親】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補身vs.禁忌 懷孕期間的中醫調理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雅丰唯心中醫診所總院副院長陳盈光中醫師

妝髮攝影/Bingo Bunny 賓果邦尼攝影

演出/氣爸比陳炫丞‧漂亮媽咪黃佳文

 

 

懷孕各階段適合使用哪些中藥來調理身體呢?孕期需要吃補嗎?人參、珍珠粉、黃連等中藥適合在懷孕期服用嗎?中醫保胎、安胎?中醫師們總會被前來門診的孕媽咪們重複詢問某些問題,主要都是擔心亂吃中藥會傷害到胎兒,究竟懷孕期間的中醫調理該如何做呢?

 
中醫孕期保健觀念

雅丰唯心中醫診所總院副院長陳盈光中醫師表示,孕媽咪原則上飲食要均衡,生活要規律,不要過度疲累,保持愉快的心情,仍然要適度的運動,不要因為懷孕就不動。陳盈光中醫師強調,不要沒有任何病痛,就隨意拿中藥來吃,誤以為中藥可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這個觀念是不正確的,但是如果真的是生病,有先兆流產現象、頭痛、腰痠背痛、疲勞、害喜、孕吐致無法進食或胎兒不夠大,這些情況就可經由醫囑,透過中藥幫助改善狀況。



孕期調理中藥

懷孕初期會有害喜症狀,出現頭暈、噁心嘔吐、倦怠等情形,由於懷孕後氣血會往胎盤集中,因此人體會有氣血兩虛的感覺,所以中醫師普遍在懷孕初期會開給孕媽咪補氣養血的中藥,而胃氣不合時,可以喝香砂六君子湯、橘皮竹茹湯等健脾胃中藥;懷孕後期出現便祕的情況,則可請醫師依體質對症下藥,開立增益承氣湯、麻子仁丸湯等促進排便的藥方。

懷孕期間如果有胎動不安、陰道出血、腹痛情形時,中醫師會依照每個人的體質狀況,開立壽胎丸、保陰煎、泰山磐石散、桑寄生、續斷、杜仲、阿膠、黃耆、白朮等,但重點是辨證論治,不能每個人都吃這些中藥安胎,這就是中醫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各式症狀都必須因人而異客製化。

 

孕期禁忌中藥

陳盈光中醫師表示,懷孕期間並非所有中藥都服用,

舉例來說,峻下逐水藥的甘遂、大戟、芫花,屬於破氣破血的水蛭、三稜、地鱉蟲,本身就有毒性的全蠍、蜈蚣、巴豆等皆禁用;另外,屬於行氣破血的紅花、桃仁,燥熱的乾薑、附子、肉桂以及瀉下藥大黃等亦須慎用,而有毒副作用的單味中藥,常出現在成藥及跌打損傷的藥方中,因此使用紅花油、麝香風濕油就要小心,但這些中藥僅屬於少部分,且臨床不常使用,大部分的中藥是十分安全的,孕媽咪只要選擇合格的中醫師看診,就不用擔心會有誤用的情形發生。

 


孕期可吃人參、珍珠粉、黃連嗎?

許多長輩認為「一人吃兩人補」,孕媽咪必須要喝中藥或人參燉雞湯來補身體,吃珍珠粉讓小孩皮膚白皙、吃黃蓮解胎毒等。對此,陳盈光中醫師表示,如果孕期沒有不舒服,就不需要吃中藥當補藥,以下將解析孕期是否適用人參、珍珠粉與黃連。

 

人參

一般來說,人參的作用是補氣,常用於安胎、止嘔,當出現腰痠、腹痛或是有輕微的陰道出血等先兆流產的徵象,或是強烈的孕吐造成的食欲不振,醫師有可能開立人參;若孕婦沒有氣虛的症狀,則不需要吃人參,亂吃人參反而容易動血,導致出血的產生,總而言之,一定要有氣虛的症狀,才可以吃人參進補,所以孕媽咪們千萬不能亂吃。

 

珍珠粉

寶寶的膚色是基因決定,與孕媽咪吃何種食物並無直接關係,但是珍珠粉卻可以幫助孕媽咪改善色素沉澱。珍珠粉富含鈣質和胺基酸,是很好的營養來源,並且有清熱、鎮靜安神、助眠等作用,但珍珠粉性味偏涼,體質偏寒、有流產或早產徵兆的孕媽咪請勿食用;另外,要仔細挑選產品來源,以避免吃到含有重金屬的珍珠粉,反而會傷害到孕媽咪及腹中胎兒,得不償失。

 

黃連

吃黃連並不會解胎毒及避免胎兒黃疸,黃連屬於大苦大寒的中藥,適合用於去肝火,若孕媽咪懷孕後期嘴巴感覺苦苦的,長很多痘痘,甚至睡眠情況差,才可能會開立黃連讓媽咪使用,孕媽咪雖然懷孕後期體質會變燥熱,但並非每位皆是如此,也有寒熱交錯或偏虛寒的體質,因此並非所有人都適用,必須謹慎請教中醫師為佳。

 

 

 

 

※原文刊載於20160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