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避免養出黏TT的孩子  化解寶貝分離焦慮

 

採訪撰文/林靜莉

諮詢/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諮商心理師吳嘉瑜

模特兒/溫柔媽咪宜瑾、活潑弟弟新穎

梳化/萬紫雲

攝影/檸檬巷館

 

 

由於小寶寶出生後,對外在環境不熟悉,需要大人細心的呵護,因此,家長會經常陪伴他,甚至不時抱抱他。然而,隨著年紀增長,孩子依舊喜歡整日黏在父母身旁,一離開就哭鬧不已,造成不少家長的困擾,開始擔心長大後是否會依賴成性?如何才能避免養出黏TT的寶寶,已成為現代父母最關心的議題。

 

有些孩子天生的個性就比較活潑,見到陌生人可以輕鬆的打招呼,也可以和同齡的伙伴玩得很開心;有些孩子則較為內向,第一次見到陌生人時,可能會緊緊黏在父母身上,或是乾脆躲起來,盡量讓他人看不到自己。為什麼孩子會有這樣的狀況出現呢?其實這與父母如何照顧孩子,以及有無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具相當大的關聯,若父母在孩子年幼時,建立起良好的依附關係,並且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將來孩子長大便不會養成依賴的個性,能建立成熟的獨立人格。

 

與孩子建立良好依附關係

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諮商心理師吳嘉瑜表示,寶寶出生後,除了吃、喝、睡覺等生理作息,亦會開始認識外在環境,大約6、7個月大至1歲半之間會開始與主要照顧者建立依附關係,並且在熟悉的環境裡建立「安全堡壘」,孩子於此階段學習認識周遭人群,分辨主要的照顧者是哪些人?與他人有什麼不同?主要照顧者的照顧方式為何?與他人又有何不同?當孩子區辨出主要照顧者和照顧方式後,便會與主要照顧者產生依附關係,對熟悉的環境與人事物產生安全感,他會較願意且希望主要照顧者抱他、陪他玩、陪他吃飯、幫助他移動,例如:躺、坐、爬行、走路等。

 

不過,當孩子在發展依附關係時,身為父母的主要照顧者必須要有心理準備,包括如何與孩子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提供安全感,並且適當的訓練孩子獨立,才能讓孩子在將來成長的道路上,好好探索外面的環境,養成獨立的性格,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吳嘉瑜心理師指出,若父母沒有與孩子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將來孩子在面對與父母分開的時刻,就容易產生分離焦慮、無法獨立自主的情況。

 

易導致分離焦慮

所謂分離焦慮,意指孩子離開家裡或離開依附對象時,所產生過度焦慮的情形,症狀包括哭鬧不休、緊張等。容易產生分離焦慮的孩子大致上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受先天氣質所影響,有些孩子天生對各種人、事、物的反應強度較低,情緒起伏較不明顯,即使遇到與父母分離也不致於大哭大鬧;有些孩子則本身容易感到焦慮,只要父母一不在身邊就容易感到傷心難過,甚至哭天喊地,讓父母不得不伴隨其左右。第二種是受後天環境所影響,常見原因包括照顧者經常更換與作息不規律,寶寶出生後,因為不熟悉外在環境,相當需要固定的照顧者給予陪伴,並且建立規律的作息,才能夠穩定的成長,若外在環境不穩定,孩子無法預測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當面對與爸媽分離時,自然就容易產生焦慮,孩子可能認為自己被拋棄或時常煩惱父母是不是會離開自己。至於第三種,則是與孩子的認知發展有關,寶寶在2歲前,由於年紀還小,尚未發展出「物體恆存」的概念,他們會認為只要是周遭的事物不在眼前就是代表消失,因此,只要父母離開他們的視線範圍,便認為「父母不見了」,並且開始到處尋找,當父母回來時,又會緊黏著不放,這類情形通常隨著孩子成長了解到有些事物會永遠存在而逐漸消失。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媽咪寶貝】201609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媽咪寶貝】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求子偏方百百種,好「孕」氣什麼時候才會到?

 

專家諮詢: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生殖內分泌不孕症科主任暨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 李新揚醫師 


藝人陳怡蓉日前接受男友求婚,據傳為了努力再添喜事,親友建議她蜜月行房時可以朝向哪個方位,有助順利懷孕,雖然這些求子偏方尚無醫學根據,但許多夫妻還是寧可信其有,代表仍有為數不少的人求子若渴。台北榮總婦女醫學部生殖內分泌不孕症科主任暨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李新揚醫師表示,有生育打算的夫妻,如果遲遲無法懷孕,最好儘快尋求專科醫師協助,才能把握黃金生育期,讓醫師助你好「孕」!

李新揚醫師指出,在婚後一年未避孕的狀況下,卻遲遲未能懷孕,建議夫妻一起就醫檢查,找出不孕的原因。一般來說,夫妻不孕的比例中,男性原因佔了四成左右,像是先天性睪丸異常、輸精管阻塞或者疾病後遺症等原因。即便是無精症,也不代表完全不能受孕,目前的技術可透過睪丸顯微取精手術,協助病患找到有活力的精蟲進行人工生殖,以幫助成功受孕。女性方面,造成不孕症的原因有年齡、排卵異常、輸卵管阻塞、子宮不利胚胎著床等,須要透過專業醫師來進行治療。如果排卵功能障礙,一般會投予排卵藥治療,促進卵巢濾泡成熟,以利受孕機會;另外像是性生活障礙夫妻,就會建議病患進行人工授精,藉由女性施打排卵針促進卵巢排卵,再將男性的精蟲注入子宮當中,統計上來說,人工授精的懷孕率約為15%。

 

李新揚醫師表示,若使用口服排卵藥物、人工授精都無法順利懷孕,建議病患可進行試管嬰兒療程。過程當中女性須施打排卵針,刺激卵子成熟以利取卵,並於體外完成受精後再由醫師將胚胎植入子宮。一般來說,療程須連續施打排卵針8~10天,期間須回診追蹤12次,由於過去施打排卵針容易令人卻步,現在已有筆型排卵針,透過簡單三步驟,就可以自行在家中順利施打,大幅提升病患治療的意願;此外,筆型排卵針可做到微調藥物劑量,在回診追蹤時,可依照醫師指示調整不同劑量,更能精準依據個人狀況進行用藥調整,並減少療程中副作用產生。一般來說,把握35歲以前積極進行試管嬰兒治療,懷孕率約可達50%。

 

李新揚醫師建議35歲以下的女性,如果有生育意願,尚未結婚,可透過冷凍技術將卵子先保存起來,之後可以進行人工生殖受孕。透過現代化的醫療技術,求子不再只能透過求神問卜或是聽信偏方,經由醫師的協助,可以在夫妻雙方最佳狀態下,孕育出愛的結晶。

 

 

 

 

【黃瑽寧醫師專欄】

打疫苗怎樣才不痛?速戰速決最無感!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又是到了接種流感疫苗的季節,我小孩很給我面子,只要問起打針,逢人便提「我把拔打針最不痛」。每年的流感疫苗,他總是指定我出手,別人都不可以。您可能以為我是往自己臉上貼金,或者是兒子喜歡拍馬屁,但其實我從他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研究過各種方法,來幫助他們在接種疫苗的時候減少疼痛。

  事實上,美國兒科醫學會從很早以前,就已經根據許多的研究成果,歸納出有效的減痛方法,一步一步達成友善醫療的目的。然而在台灣,許多作法卻滯礙難行,主要的因素是大家覺得小孩痛一下沒什麼大不了的,反正長大後也不記得。另一方面,健保的基本精神是「維持最低花費拯救最多條性命」,所以對於這種比較形而上的友善醫療概念,自然而然地不被重視。

 

寶寶會痛,只是寶寶不能說

  每個嬰兒打針其實都會痛,只是他說不出口,而且這個不好的回憶會被隱藏在潛意識中,然後在之後每一次打針的經驗中被喚醒。如果您現在看到這些文字,就開始感覺到不舒服,或者手心冒汗,基本上就是兒時的陰影正在被喚醒,導致您對針頭產生莫名的恐懼。根據美國的心理學研究顯示,有將近百分之二十五的成年人害怕打針,大部分是肇因於上述的潛意識作祟,以台灣的醫療風氣,加上父母言語上的威脅恫嚇,成年人怕打針的比例恐怕更為驚人。

  要知道現在的孩子在上小學之前,大大小小的疫苗全部加起來,要挨大約二十到三十針!而人類大腦面對這些反覆疼痛的事件,有些人是漸漸增加恐懼與陰影,尤其是對於大腦尚未成熟的兒童。因此,有研究發現,如果第一次打針有使用減痛措施,那麼到了第二次打針,即便什麼都沒做,孩子也會「感覺」比較不痛。反之,第一次如果沒有使用減痛措施,第二次打針小孩會哭的更大聲,感覺比第一次還要來的更痛,其實這都是潛意識的心理作祟。

 

讓打針比較不痛的方法

  醫學上有數百篇關於打針減痛的研究,其中被證明有效的方法,包括:打針同時親餵母乳(一歲以下嬰兒)、讀故事書或看卡通轉移注意力、在接種的部位搓揉或冰敷降低敏感度、先打不痛的疫苗再打比較痛的疫苗、或同時左右腳(手)接種兩種疫苗、給予局部的麻醉藥物,以及快進快出速戰速決的打針技巧等等。

  這些方法可能對某些孩子有效,對某些孩子卻無效;有些孩子需要兩三種法寶一起上,有些孩子則一招就搞定,都是因人而異。我的孩子曾經使用過局部麻醉藥物,後來長大後改用事前冰敷,加上看平板電腦的卡通轉移注意力,並且同時接種兩三種疫苗,以及速戰速決的打針技巧,逐漸讓他們被我「洗腦」,崇拜爸爸打針「都不會痛」。其實怎麼可能完全不痛,只是沒那麼可怕而已。

 

打疫苗不需回抽,速戰速決最無感

  這裡特別提到速戰速決,這是一般護理師不敢做的事,因為傳統上學姊都教導打肌肉針或皮下針,都要先「回抽」一下,確定沒有不小心戳到血管,然後才「慢慢推藥」。這對於大部分的藥物而言,尤其是麻醉藥,肯定是必須回抽和慢推的。但對於接種疫苗,真的有必要如此做嗎?

  回抽這個動作,本來是為了避免藥物不小心直接送入血管,會引起不必要的副作用,慢慢推藥背後的理由也差不多。然而美國兒科醫學會,以及疫苗諮詢委員會,早已在十年之前,就已經不斷宣導「打疫苗不需回抽,不需慢推」,因為沒有任何研究證明這樣做有什麼好處,而增加的壞處就是「痛」!

  不論是大腿,或者是手臂三角肌這些部位,針頭可及的血管其實都很細小,所以疫苗不小心直接打入血管的機率,根本是微乎其微。就算真的如此不幸,不小心打入血管,只要用力快推,小血管一定會脹破,結果依然是變成合理的肌肉注射,不需擔心有任何風險產生。最重要的是,少了回抽與慢推這兩個動作,快速進針,快速推藥,快速抽針,一氣呵成的動作,是接種疫苗「最有效減少疼痛的作法。

  如果您剛好認識兒科的護理人員,請分享這篇文章給她,讓打疫苗減痛的友善醫療,從速戰速決免回抽開始。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施打流感疫苗的好處

 

圖文創作:健談

專家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 胡念之醫師 

 

每年10月是流感疫苗施打的時節,許多人每到這個時候就會詢問「一定要施打流感疫苗嗎?」新光醫院家醫科胡念之醫師表示,由於流感的變異性大,每年流行的病毒都不太相同,施打流感疫苗可以提高身體對流感病毒抵抗力,即便受到感染,症狀也會相對輕微許多,因此建議公費施打對象應積極接種疫苗,以提升個人保護力。

根據統計,每年約有200萬人受到流感病毒的感染,尤其是老人、小孩、孕婦等都是高危險族群。雖然大部分的流感都屬於輕症,只要接受即時、適當的治療約一週可痊癒,但仍有少部份人感染流感後會出現嚴重的併發症,甚至造成死亡。據統計,孕婦若不慎感染流感,死亡率更可能是一般人的7倍之高,不可不慎。

 

然而,胡念之醫師提醒,接種流感疫苗後不代表完全免疫!接種流感疫苗會大幅提升對流感病毒的抵抗力,即使仍有得到流感的可能,但症狀會比較輕微,且出現重症的比例也會降低,因此仍是目前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

 

流感疫苗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家醫科、小兒科」

 

 

 

延伸閱讀:

【流感常見五大症狀!】 http://www.havemary.com/article.php?id=2046

【感冒和流感的區別】 http://havemary.com/article.php?id=3942 

 



告別憂鬱 5大對策‧孕期壞情緒不再

 

/洪郁鈞

採訪諮詢/詠美身心診所院長暨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女性身心健康特別門診主治醫師蕭美君

攝影‧化妝髮型/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孕期壞情緒可大可小,如果只是偶發,還不至於影響家庭和諧,但若是憂鬱症狀,則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讓產後的新生喜悅被重重憂慮掩蓋。

 

孕期壞情緒的可能原因

1.生理性原因從受孕的那一刻起,孕媽咪身體的荷爾蒙就會發生變化,這樣的變化在妊娠中後期(約2428周後)會最為明顯。

2.孕期症狀包含伴隨懷孕而來的孕吐、容易疲倦、便祕、水腫或其他不適症狀,此外,若對於身材的變形或體重控制不佳感到擔憂,也會加重孕期壞情緒出現的頻率。

3.心理因素高齡懷孕或努力好久才順利懷孕的孕媽咪,在整個孕期容易因為擔心胎兒的安危而充滿焦慮;或是意外懷孕影響工作、打亂計畫,也會讓孕媽咪對寶寶的來臨感到不安,甚至可能會因為沒自信成為一個母親而感到擔憂。

4.支持系統對女性而言,懷孕期間若能獲得來自另一半與家人強而有力的支持,會讓孕媽咪的情緒比較穩定,反之,若因為長輩重男輕女的舊觀念、家人對生涯規劃有不同意見,或是另一半的事不關己態度等,都會容易讓孕媽咪因為必須單獨承受壓力而處於壞情緒中。

 

留心憂鬱症徵兆

以下憂鬱症9大症狀,若符合5項以上、每天經常出現、連續超過2週,且已影響生活功能者,就可能有輕度憂鬱的傾向,建議尋求專業醫師的診療。

1.持續一整天的憂鬱心情。

2.時常有自殺念頭。

3.睡眠過多或過少。

4.失去活動的快樂與樂趣。

5.心神不寧或急躁不安。

6.胃口食欲減退、體重減輕。

7.感到內疚、沒有自信或低自我價值感。

8.注意力不能集中、記憶力衰退。

9.疲勞或精神不振。

 

孕前身心門診

憂鬱症一般須治療26個月,但臨床上,許多患者在療程結束後仍有復發機率,建議若想在孕前徹底治療,可於療程結束後,透過在家持續吃藥6個月(維持預防期),讓憂鬱症復發的機率更有效下降,也建議有憂鬱症病史的女性病患,在準備懷孕時,也能透過身心門診接受預防性的治療與觀察,避免孕期暨產後憂鬱症的發生。

 

孕期好情緒對策

1.接受日曬:日光照射對人體荷爾蒙有很大的影響,每日沐浴在陽光下至少15分鐘,有助血清素的提升,建議孕媽咪著長袖衣物或於塗擦防曬乳後,讓陽光直接灑在身上。

2.開始運動:除了一般熟悉的「每周3次、每次30分鐘」的運動原則外,建議孕媽咪可以比一般人每周再多增加12次的頻率、多走些路或多接觸大自然。 

3.補充魚油:研究發現,高劑量的魚油不但有預防憂鬱症的效用,可能也能發揮治療的效果,因此門診中,高劑量的魚油已成為憂鬱症患者處方籤的其中一項建議,但蕭美君院長提醒,懷孕期間若非單純保養,而是為了達成預防憂鬱症的效果,則高單位的魚油服用劑量須對應不同的孕期狀況與妊娠階段投予,所以,建議孕媽咪在醫師的囑咐下服用,方能確保妊娠安全。

4.放鬆練習:蕭美君院長鼓勵孕媽咪透過每日的放鬆練習,讓放鬆成為習慣。

 

腹式呼吸吸氣時,肚子隆起、吐氣時,肚子內縮,儘可能放慢速度,每回進行35次,懷孕後期,肚子的隆起與內縮可能不易察覺,慢慢吸氣與吐氣即可。

 

漸進式肌肉放鬆法躺著或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透過有意識地收緊自己的各部位肌肉(例如:收緊眉心、咬緊牙根、緊握雙拳、用力拱背、腳尖用力下壓等),再逐漸慢慢放鬆各部位肌肉的過程,進行時,可從大肌肉進行到小肌肉,或由上往下循序感受各部位肌肉的緊縮與放鬆,透過感受肌肉的逐步放鬆,讓心情也跟著逐漸放鬆,每日練習12回,建議持續練習到熟練為止,以利在任何需要的情況下可即時使用。

 

 

 

 

※原文刊載於20160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