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飲品對口腔健康的影響

 

 

炎炎夏季氣溫不斷攀升,坊間飲料店生意大好,卻也因此造成了牙科門診的忙碌期!柏登牙醫黃斌洋院長說明,夏日飲料喝得多,酸性及高糖飲料易導致牙齒蛀牙與酸蝕問題,也使得夏日看診民眾大增!若想兼具飲料的消暑快感,但又不想影響牙齒健康,可試試黃醫師的5點小叮嚀唷!

 

最近氣溫飆高,來杯冰涼的冷飲讓人暑氣全消,尤其標榜含有新鮮現打果汁的飲品,如檸檬汁 、 葡萄柚汁等,看起來既健康又養生,但有時喝完酸性飲料後,總覺得牙齒酸軟,感覺不太對勁,到底是怎麼了呢?

 

黃斌洋醫師表示,喝完酸性飲品後容易感到牙齒痠軟無力,其實是因為pH值低於5.5的酸性飲品會使牙齒的鈣質流失所致。若以添加糖分來中和酸味也是於事無補,因為糖分僅能改變口味,卻無法提高飲料的酸鹼值,反而使飲料變成既酸(低pH值)又甜(高糖分),讓原本牙齒脫鈣酸蝕的問題,外加高糖份逐漸分解造成蛀牙細菌孳生的雙重打擊!

 

有些人可能會想到「那我喝完飲料就立刻刷牙,就能減少酸蝕問題了」?黃醫師提醒,若是一喝完酸性高糖份飲料就立刻刷牙,會在牙齒結構最軟弱時增加齒面的摩擦,反而會加重牙齒表面的刮痕與傷害,讓牙齒健康雪上加霜。

 

到底該如何才能享受飲料,又能減少對牙齒健康的影響呢?

 

1. 喝酸甜飲料時建議用吸管並盡快吞嚥, 避免口含酸甜飲料過久,以降低飲料接觸牙齒時間與面積。

 

2. 若覺得飲料太酸,中和酸性的較佳方式是用Ph7的中性水稀釋,或是pH8的蘇打水中和,而非加糖。

 

3. 喝完「高酸性飲料」建議先以清水漱口, 靜待15 至20分鐘後再刷牙,讓口水中的礦物質有機會對酸蝕牙齒產生初步再礦物質化的修復效果。若是喝完「低酸性高甜性

飲料,則建議盡快刷牙清潔。

 

4. 高頻率喝酸甜飲料期間,應以牙線加強牙縫的清潔工作,並建議增加口腔健康檢查的頻率。

 

5. 若出現牙齒痠軟、酸蝕的問題,可向牙醫師詢問塗氟補強的需要性。

 

牙齒酸蝕相關問題,建議諮詢「牙科」。

 

 

 

 

 

專家諮詢:北台灣牙醫植體醫學會前理事長暨柏登牙醫院長 黃斌洋醫師


認識3大產兆.待產不慌張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病房主任吳文毅
攝影.妝髮/Bingo Bunny賓果邦尼攝影
演出/漂亮媽咪秋子

 

懷孕滿38周後稱之為足月生產,產兆的發生皆為正常現象,但若是在35周前出現產兆則需進行安胎,而35~37周因胎兒各器官大致上皆發育成熟,若出現產兆大部分不會積極安胎,順其自然生產也可以接受。

 

產兆1落紅

落紅是呈淡紅色或暗紅色的濃稠黏液。出現落紅主要的原因為進入生產過程前,子宮收縮造成子宮頸軟化並產生擴張與變薄,而造成微血管破裂的生理現象,加上子宮頸在生產前,本為一密合的管狀構造並內含黏液,當血液混合黏液並從陰道流出,便形成所謂的落紅。

 

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病房主任吳文毅表示,臨床上初產婦落紅約1周後才會真正進入產程,只要陰道出血現象符合落紅的特徵,便不需過於緊張;經產婦變數較多,若出現落紅則需儘速到醫療院所做檢查,透過內診可評估子宮頸擴張程度與胎頭下降的情況。落紅出現於37周後是正常的,可安心待產,但如果於35周前出現落紅現象,無論是初產婦或是經產婦,都需要至醫療院所進行檢查。

 

產兆2破水

寶寶生長在子宮腔並被包覆於羊膜之中,當羊膜受到子宮收縮的擠壓就會出現破水,而破水容易與陰道分泌物和尿失禁混淆。懷孕時陰道分泌增加為正常現象;受到子宮壓迫膀胱以及黃體素的分泌使得肌肉放鬆,尿失禁容易出現於大笑、咳嗽、打噴嚏、搬提重物等造成腹壓上升的行為時。

 

若是孕媽咪有破水的疑慮,無論周數、初產婦或是經產婦,都需立即前往醫療院所做檢查,透過酸鹼試紙測試,可區分出是呈微酸性的陰道分泌物,還是呈弱鹼性的羊水。吳文毅醫師表示,若是在35周前破水可考慮安胎,35周後則須住院待產,另外坊間對於足月破水需於24小時內生產是錯誤的迷思,只要沒有發燒或白血球升高等感染跡象就可以繼續待產。

 

產兆3陣痛

非進入產程,單純子宮收縮造成的陣痛感,稱之為假性陣痛,吳文毅醫師表示,假性陣痛大約在懷孕32周後就會出現,所以建議孕媽咪要多休息、不要太勞累或是搬抬重物等,容易造成子宮收縮的行為,只要孕媽咪坐下或躺下休息,陣痛感都能得到緩解,也不會合併出血現象,其不適感並不會延伸到背部或是尾椎。

 

真性陣痛的特徵則為:1.陣痛頻率會愈來愈密集。2.強度愈來愈強。3.疼痛感持續愈來愈長且無法透過休息得到緩解。因此,吳文毅醫師建議,當發生以上特徵,要懂得做時間的記錄,一般而言,初產婦規則性陣痛頻率約15~20分鐘一次,可準備前往醫療院所,而經產婦因生產過程變數較大,只要出現規則性陣痛就必須到院檢查。若懷孕35周前出現「子宮早期收縮」,因為隨時可能會進入產程,需進行安胎;若發生於35周後,則視為產兆,必須做待產的準備。

 

吳文毅醫師表示,疼痛感因人而異,透過胎兒監測器,才能了解子宮收縮的情況、頻率與強度,疼痛感不僅會出現在下腹部,還會延伸到尾椎和背部,也因為子宮收縮強度愈來愈強、頻率愈來愈密集,就會將子宮頸撐開,可能出現落紅現象。

 

產兆出現因人而異

三種產兆的發生並無先後順續,不同產兆對初產婦和經產婦來說也有不同的意義,許多孕媽咪已明顯感受到強烈陣痛,醫生卻還是要求媽咪多到附近走走或甚至是回家休息?吳文毅醫師表示,通常這樣的情況是因為還沒進入「規則產程

,一般只要在沒破水的情況下,會希望產婦不但要有子宮規則收縮,子宮頸須開到3~4指才會留院待產,多走動、爬樓梯則是為刺激子宮規則收縮,讓子宮頸能夠逐漸打開,讓產程更加順利。

 

 

 

 

※原文刊載於2016年0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黃瑽寧醫師專欄】
不只是鼾聲...是睡眠呼吸中止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您的孩子睡覺時會打鼾嗎?剛升上二年級的阿宏也會。他的打鼾歷史已經超過三年,三年前醫生就已經診斷他有過敏性鼻炎,但當時阿宏的媽媽不以為意,畢竟全家打鼾最大聲的還另有他人(就是枕邊那一位)。

然而最近阿宏的症狀越來越嚴重,晚上睡覺除了打鼾,更是翻來覆去睡不好,必須要墊高好幾個枕頭才能睡著。白天的時候,阿宏總是張嘴呼吸,成績不好,被老師說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媽媽終於覺得不對勁,決定來看醫生。

 

睡眠呼吸中止症

輕微的打鼾,跟睡眠呼吸中止症,其實只有一線之隔。如果您家的孩子會鼾聲而睡不安穩,其中大約有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五,可被診斷為睡眠呼吸中止症,通常年齡在二到八歲之間。當然,任何年齡都可以發生,在我的經驗中,青春期的孩子其實也很常見。

呼吸道就像是高速公路,從基隆到高雄,時常塞車的位置總是那幾個地方。呼吸道堵塞通常發生在四個大關卡:第一關,是過敏性鼻炎所造成肥厚的鼻甲;第二關,是一個叫做腺樣體的淋巴組織;第三關,是大家所熟悉的扁桃腺;第四關,則是肥胖兒童的脂肪組織。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孩子,大多數就是這四個容易塞車的路段,其中一、兩個關卡堵住了。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二到八歲,是呼吸中止症的好發年齡,因為這個年紀剛好也是腺樣體和扁桃腺最臃腫的時期,而且是「每個孩子」都會相對腫大,只是其中腫得特別肥大的少數孩童,就會堵塞呼吸道而影響睡眠。

 

 

不只是睡覺打鼾而已

隨著睡眠時腦部缺氧,睡睡醒醒,這些孩子許多器官的功能都會受到影響,首當其衝的就是大腦。晚上沒睡飽,白天時常抱怨頭痛,看似精力充沛,實際上是大腦在硬撐的過動症,製造出更多的衝動行為,暴力行為,被老師點名注意力不集中,這些都是睡眠呼吸中止的併發症。嚴重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記憶力衰退,甚至會造成右心肥厚的心臟問題。

有些孩子不只是晚上鼻塞,白天也嚴重鼻塞,永遠是張嘴呼吸,鼻子掛在臉上只是裝飾品。他們時常口乾舌燥,說話帶有濃濃的鼻音,其他包括蛀牙,口臭,口角炎等等問題,也都會一起困擾著家長。

 

睡眠檢查是最準確的診斷方式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的確有上述的症頭,擔心真的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最準確的診斷方法,就是「到醫院睡一覺」。目前許多醫院都有睡眠中心,如果是兒童醫院,更是能藉由「兒童睡眠檢查(Polysomnography)」來判讀兒童的睡眠障礙。

不過有些孩子到醫院會害怕,睡在不認識的地方沒有安全感,半夜一直驚醒,這樣影響判讀也不是辦法。因此有些醫生會請家長用「錄影」的方式,來提供孩子居家的睡眠情況,雖然準確度稍差,但勉強可以接受。還有人會用一般掛在手上的睡眠偵測器來輔助診斷,但是這可能不是最好的工具。

國際的診斷標準很簡單:一、孩子有符合上述睡眠呼吸中止的部分症狀;二、睡眠檢查發現每個小時至少堵塞一次,或超過四分之一的時間,體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這兩項都符合的話,就應該要積極處理了。


不一定要手術,但也不要逃避手術

對於輕度至中度的睡眠呼吸中止兒童,以鼻噴的低劑量類固醇,搭配欣流(白三烯素接受器拮抗劑,名字有夠長),一個月之後幾乎都可以減緩症狀。如果過敏性鼻炎是主要的問題,趕快趁這個時候拿起《從現在開始,帶孩子遠離過敏》(親子天下)一書仔細閱讀,把該改善的環境與生活習慣調整好,這樣復發的機率就會降低。

 

若經過數週至數月的觀察期而不見改善,這時候遵從醫師的建議,手術切除腺樣體和/或扁桃腺,是最快速的改善方法。兒童相較於成年人,並不適合戴呼吸面罩睡覺,因此這種乾乾淨淨的切除手術,其實副作用反而更低。很多孩子手術之後,安安靜靜的睡了一大覺,父母親不太習慣,半夜還去探探孩子的鼻息,怕他睡死了呢!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寶寶戒尿布最佳時機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兒科主治醫師徐碩澤

參考資料/《我的小馬桶》維京出版社

妝髮‧攝影/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演出/帥氣爸比戴如龍‧漂亮媽咪莊雅嵐‧可愛寶寶戴晨紜

 

 

天氣越來越炎熱,寶寶包著尿布十分濕熱難耐,這時候只要等到寶寶準備好以後,就是戒尿布的最佳時機。然而,怎樣才算是準備好了呢?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兒科主治醫師徐碩澤將為您解答。

 

戒尿布時間

究竟該何時戒尿布?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總結來說,最適合的時間點落在1歲半至4歲之間,徐碩澤醫師建議,大約2歲至2歲半就可以考慮開始訓練孩子戒尿布,因為這時候的孩子可能開始對於坐馬桶有興趣,知道馬桶的概念與意義,也比較能夠清楚表達意願及想法,在想上廁所時能夠提前告訴家長。每位孩子有不同的步調,不用強迫孩子在何時就務必要戒尿布,父母可以陪伴孩子學習坐馬桶,等小朋友準備好自然就可以戒掉。

 

「上廁所」這個看似非常簡單的行為,其實關係到孩子神經、肌肉、語言及自我認知的發展。如果孩子每半個小時就會上一次廁所,代表膀胱和肛門括約肌還不夠成熟,父母可以透過訓練,來增強孩子膀胱和肛門括約肌的功能,增強排尿的自主控制能力,而括約肌成熟因人而異,通常約在1歲半至2歲半才會成熟。

戒尿布時,孩子的動作發展也須能表達上廁所的意願,能坐馬桶,甚至會走路及自行踩上小凳子,會自行穿脫褲子,結束後再從小凳子及小馬桶上下來,如果這些簡單的步驟都能夠自理,這時候訓練更容易成功。

 

男寶女寶戒尿布祕訣

徐碩澤醫師表示,女寶寶通常會比男寶寶還要快戒掉尿布,原因在於女寶寶普遍比較愛乾淨,對舒適度的感覺比較敏感,當尿布被尿濕或有便便時,比較會告訴家長,家長才能夠趁機和寶寶說,「下次要不要去坐你的小馬桶,就不會屁股濕濕不舒服唷!」等到孩子差不多準備好,就可以改穿學習褲或一般棉質內褲;男寶寶多半十分好動活潑,玩耍才是心中最重要的事情,所以不在意尿布乾爽與否,但剛開始訓練男寶寶時,也必須要先坐在馬桶上小便,等到熟悉如何在小馬桶尿尿後,再請爸爸示範站著尿,讓孩子見習男性上廁所的方式。




教導完整如廁順序

訓練戒尿布時,徐碩澤醫師建議,應該將整個如廁過程一併練習,包含掀馬桶蓋、脫褲子、沖馬桶、洗手和擦乾等,讓衛生習慣從小開始養成。當孩子還無法自理時,家長可以暫時代勞或帶著孩子一起跟著做,過程中可以一邊用話語來提醒,舉例來說:馬桶蓋掀起來、褲子脫下來,坐上馬桶、馬桶沖水、洗洗手、將手擦乾淨;每次的順序和用語都相同,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習慣。等孩子更大一點後,就要進而教導擦屁股的動作,建議可以先從濕紙巾擦拭,讓寶寶有擦乾淨的感覺。

 



破解戒尿布關卡

戒尿布第一關先從白天訓練至小馬桶大便,第二關是白天戒不穿尿布,訓練至小馬桶尿尿,最後一關才是晚上不穿尿布。一開始建議挑選夏天戒尿布,即便不穿褲子也比較不會著涼,若不小心尿床或褲子髒掉,清洗時也比較方便曬乾。剛開始時,家長必須頻繁地詢問,每小時提醒孩子去坐一次馬桶,如果真的尿了就誇獎他;如果白天都很順利,沒有失誤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嘗試晚上不包尿布,雖然剛開始仍有尿床的機率,不妨慢慢嘗試。夜晚的訓練,最好等到孩子在睡午覺時也不會尿濕,而且他自己有意願時再開始,因為這必須每天至少有4到6小時都不用尿尿,或能醒來至小馬桶尿尿才行。最重要的是睡前1個半小時內,別讓孩子喝太多水,以及家長不能夠偷懶,半夜一定要讓孩子至少起來上一次廁所,這時不用完全叫醒,即便仍處於睡眼惺忪的狀態也無妨,只要孩子有尿意或便意,自然就會排泄,完成後穿好褲子就能回床上繼續睡,不會因此影響睡眠品質。徐碩澤醫師鼓勵家長與寶寶,只要持之以恆,一定能順利戒掉尿布,不須操之過急。

 

 

 

 

 

※原文刊載於2016年0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新生兒夏季穿衣守則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台北慈濟醫院嬰兒室護理長廖金蓮

 

 

炎炎夏日,該怎麼判斷新生兒「太熱了」的生理訊息呢?若是新生兒的後頸、腹部、背部的手感溫度過高,或是在靜態的狀況下卻滿頭大汗,甚至是皮膚開始出現紅疹,都是臨床上寶寶太熱了的常見現象,從學會觀察開始,透過衣物的調整、室內溫度、環境的通風等生活細節,給寶寶一個舒適清爽的夏天。

 

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尚未成熟

夏日氣候炎熱,環境溫度大幅上升,而新生兒的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尚未成熟,容易導致體溫隨環境溫度升高,而進一步出現發燒的症狀,許多長輩常說:「剛出生的寶寶沒有六月天」,這樣的觀念只對了一半,影響人體產生熱與散熱的因素很多,台北慈濟醫院嬰兒室護理長廖金蓮表示,環境溫度變化,寶寶衣服多寡或是哭鬧、喝奶、洗澡等行為,都會影響新生兒體溫的升降。一般若是因為環境、衣物或是活動量較大所造成的體溫上升,可透過環境的改善、衣物的增減或是其他降溫方法,能夠在短時間內看見效果,預防寶寶太熱最重要還是在於室內的通風、宜人舒適的空調與適當的穿著。

 

@中:如何判斷寶寶太熱了?

@內:新生兒的體溫較成人高,約攝氏36.5~37.5度,廖金蓮護理長表示,一般判斷寶寶體溫是否過熱,會以後頸、腹部、背部溫度來做初步的評估,因為手腳四肢的溫度散熱較快,容易比實際體溫來得低。

 

新生兒洗澡、喝奶、哭鬧造成體溫上升屬於正常現象;一般在吃飽後、洗完澡或安撫後約30分鐘,體溫會逐漸恢復正常;另外要注意擁抱也會讓新生兒體溫上升;衣服過多,導致寶寶皮膚無法散熱,則容易產生熱疹,如果因為過熱而產生的皮膚狀況,多為暫時性,只要透過正確的降溫方法,紅疹大多會自行消退、痊癒。

 

當寶寶因為衣服穿太多導致無法散熱,寶寶也會感到煩燥、容易哭鬧、不想喝奶,適時幫寶寶減少衣物或是注意室溫、通風,當寶寶感到舒適,自然就會收起脾氣。如果擔心用手觸摸無法得知寶寶正確的體溫,可使用溫度計測量,部位不同,溫度也會有些微的差距。一般常見測量體表溫度的部位有耳朵、額頭、口腔、腋下等,核心溫度不容易受外在環境溫度的影響,如肛溫會較體表溫度準確。

 

夏天出生的寶寶該怎麼穿?

新生兒體溫較高、新陳代謝較快,所以基礎體溫較成人來得高,也比成人更怕熱,所以如果穿太多,

容易散熱,則會出現體溫上升的現象。廖金蓮護理長表示,一般在嬰兒室裡,或是室內有開空調,建議讓新生兒穿一件紗布衣再加一件棉質的衣物即可,睡覺的時候則可多蓋一件較大的紗布巾或是洞洞毯,不需要用到厚被或毛毯;一般室溫下,一件短袖或是無袖的包屁衣就可以,不需要再多穿襪子、褲子或是戴手套,但睡覺的時候同樣建議多蓋一條薄被,如果習慣包包巾的小寶貝,就不需要再多蓋被子。

 

體溫過高的降溫方式與警覺

廖金蓮護理長表示,一般嬰兒室有專業的護理人員,每4個小時會幫新生兒量1次體溫,並做衣物的調整,若是發現新生兒體溫較高,會先將最外層的小被子拿開,或是鬆開包巾,如果新生兒的體溫還是較高,可以透過洗溫水澡的方式(溫度約攝氏41~43度),不但能有效降低溫度,也能舒緩寶寶的情緒。但若排除可能造成寶寶太熱的外在因素之外,體溫還是維持在攝氏38度以上,則需通知小兒科醫師進行精確的診斷。

 

提醒新手爸媽,若是寶寶體溫持續高於攝氏38度,在進行降溫動作的過程中,可觀察寶寶的活動力或是食欲,如果單純只有身體溫度較熱,且能透過環境溫度、衣物的調整達到改善,又沒有其他狀況則不需要太擔心;同樣,如持續體溫過高,並出現活動力下降、食欲變差就要有所警覺,必須尋求專業醫師診斷。

 

 

 

 

 

 

※原文刊載於2016年0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