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寶“ㄣㄣ”全記錄
- 2012 / 08 / 11 06:20 PM
寶寶便便的顏色與形狀,是了解寶寶的排便是否正常,及所吃食物是否適合的重要指標。爸比媽咪常將焦點放在寶寶便便的次數,事實上,寶寶便便的次數會因為個人體質、攝取母乳或配方奶,與水分的補充、流失等而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建議家長除了留意寶寶便便的次數,更要細心觀察寶寶便便的顏色與形狀,才能及早察覺寶寶身體是否有異常狀況發生。
ㄣㄣ變化大搜查~
台中台安醫院社區健康部護理師董如玉指出,寶寶便便的型態大致上可分以下幾種:
★新生兒時期:
新生兒出生後的頭三天,排出的便便稱為胎便,胎便看起來黏黏的,而且不帶臭味,聚在一起時好似瀝青般的黑色,但若用棉花棒將之暈開,其實為深墨綠色。之後經過黃綠色的轉化便過程,最後是金黃色、黏黏糊糊的新生兒大便。
最初的頭三天,新生兒胎便正常次數是一天1至4次,之後的次數與大便狀態則會依攝取母奶或是配方奶而有所不同。
★母乳寶寶:
一般來說,母乳寶寶的便便可能會出現金黃色、黃色、綠色、棕色或是草綠色;形狀方面,有的稀稀水水,有的較黏,或是伴隨有米粒大小的顆粒,及近似蛋花湯的狀態而中間有一點糞渣,味道帶點酸味。
★配方奶寶寶:
配方奶的寶寶的大便顏色與母奶寶寶差不多,形狀則會出現軟軟、糊糊、黏黏或是米粒大小的顆粒狀,味道則較重較臭。
★其他:
現在也有不少新生兒是母奶與配方奶混著喝的,這要看母奶與配方奶的比例,例如配方奶的次數較母乳少,那便便形狀就會較偏向餵母乳的狀態,若是配方奶次數多,就偏向配方奶的形狀。
健康vs.異常?
便便顏色為首要關鍵~
要分辨寶寶的便便是否正常,顏色是最明顯、最容易分辨的指標。董如玉指出,寶寶異常的大便顏色包括鮮血般的紅色、黑色以及白色;除了這三種顏色之外的顏色都屬於正常的顏色,家長並不需要太過擔心。至於為何會出現異常的大便顏色,可能原因包括:
★Bi Bi~紅色便便
董如玉表示,鮮紅色如血的紅色大便,表示寶寶下腸胃道出血;但是有的寶寶在加入副食品後,若吃了紅色的食物例如紅蘿蔔但沒有完全消化,便便中也會出現紅色的點狀或條狀物,當家長看到這些紅色點點時可不要太緊張,先想想寶寶是否有吃過紅色食物,再仔細看便便是帶一點暗紅色或是如鮮血般的紅,好判斷寶寶是否有腸胃道問題。
★Bi Bi~黑色便便
寶寶出現黑色便便,通常和上腸胃道出血有關;但是有的寶寶便便是深墨綠色,很容易讓家長以為是黑色,家長若無法清楚判別,可用棉花棒將寶寶的便便暈開,之後可能比較不容易混淆,建議家長仔細觀察,以確認後續應有之處理。
★Bi Bi~白色便便
至於白色的便便,顯示寶寶的膽道出現問題。當膽道發生阻塞或閉鎖,讓膽汁無法分泌,就會造成寶寶的便便呈現白色,這時就要立刻到醫院讓醫師檢查治療。
★小叮嚀!
除了顏色之外,董如玉表示,若是寶寶便便的次數突然變得很多,或是便便變得很稀很水,或是便便呈羊屎便,並且伴隨有食慾降低、哭鬧、發燒、嘔吐等症狀,就有可能是遭到細菌感染腸胃道,或是得到腸胃型的感冒,這時家長應提高警覺,及早帶孩子就醫治療。
為什麼寶寶ㄣㄣ突然出現顆粒?
有些家長對於寶寶的便便中出現顆粒感到擔心,董如玉表示,無論是喝母乳或是配方乳的寶寶,有的寶寶便便中會伴隨有米粒大小的顆粒,這是因為寶寶奶中的脂肪營養素,無法完全消化吸收,就會在便便中呈現顆粒,隨著寶寶消化系統發育成熟,通常至約6個月~1歲左右,此現象就會改善許多,加上人體每天的消化狀況都會有一些不同,即使每天吃相同的食物,也是可能出現不同形狀的大便,這都是相當常見的。
針對寶寶便便中有顆粒的問題,家長不需要太過擔心,重要的是,別忘了合併觀察寶寶便便的顏色、體重增加是否正常、吃睡的情況、尿尿的量是否正常以及有無哭鬧等,來判斷寶寶是否有健康的成長。
(文章取材:200809號育兒生活雜誌)
- 寶寶喝多少水才夠?
- 2012 / 08 / 11 06:17 PM
【採訪撰文/魏婕綝;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專科醫師許淑埜;模特兒/漂亮寶貝千涵;攝影/皮可米寶寶寫真】
輕鬆掌握5原則
玫芳已經開始讓6個月大的寶寶進食固體食物,由於寶寶的活動量愈來愈大、新陳代謝也變快,她開始思考要餵寶寶喝水,讓寶寶去學著習慣水的味道,可是不知道該讓他喝多少量才恰當。於是,玫芳詢問了也生過小孩的同事及友人等想法,有人認為不一定要堅持餵寶寶喝多少水,只要寶寶有喝就好了。也有人說,如果寶寶喝不慣沒有味道的開水,可以在水裡加一些葡萄糖,讓水喝起來甜甜的。一時間眾說紛云,讓她不知該採用誰的意見。
妳家寶寶水喝對了嗎?
吃副食品的寶寶 才讓他喝水
如何適量的餵寶寶喝水?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專科醫師許淑埜表示,對於剛出生的嬰兒,他們完全以母奶、牛奶為主,只需如此,每天所攝取的水分就相當足夠。而4個月的寶寶,若已經有在補充副食品,每天所攝取的總水分,最少是每公斤100cc,而多數小孩都能喝到150cc。
不過,由於有些家長擔心寶寶對副食品會過敏,因而延後補充時期,許醫師直言,「通常我們會建議家長最慢延到寶寶6個月,就要替他補充副食品。」但無論父母預計何時讓寶寶開始吃副食品,我們還是提醒家長,等到嬰兒開始進食固體食物,再幫他補充水分,否則還是以牛奶和母奶的水分為主,不建議餵他喝水。
水喝太多,擔心抽筋
至於是否曾遇過喝太多水、或喝太少水的寶寶案例,許淑埜醫師認為,現在家長的常識很好,不太常見到類似狀況。不過,曾遇過家長因為換了奶粉品牌,沒注意到奶粉與水的比例,而不小心讓寶寶攝取過多的水分,造成水中毒。
許淑埜說明,由於每家廠牌的小勺子刻度不同,像有些廠牌是一勺子約泡30cc;有些則是一勺子泡60cc,有家長換了奶粉品牌後,沒注意到各家的比例不一樣,以原來的比例去泡奶粉,造成牛奶太稀,寶寶沒吃飽,反倒喝更多牛奶,在這情況下,寶寶體內的水分過多,引發水中毒情形。
通常寶寶水喝太多,他的表現症狀是會抽筋、看起來沒什麼活力。最主要原因是因為寶寶的腎臟還在發育,處理水分的能力沒那麼好。讓他們喝太多水,水分不但無法完全排出,反而可能造成血液裡的水分太多、血液裡的含鈉量太低,電解質失調,嚴重還可能會誘發抽筋,發生神經學等相關異狀。
至於有人提到可以觀察寶寶的臉部是否浮腫,來判斷他是否水喝太多,對此,許淑埜醫師表示,「即使寶寶水喝太多,不太會表現在臉部,最主要是表現在血液中。如果寶寶的臉有腫的情況,可能是其它病因所引起。」
水喝不夠,尿量減少
寶寶不愛喝水,大人要耐心的餵,即使只喝一點點。
身為父母,如果想判斷寶寶的水分是否充足,許醫師說明,可以從這些症狀來判斷,像如果寶寶出現了活力不佳、眼窩凹陷、皮膚彈性不佳、哭泣沒有流淚、換尿布發現尿布重量變輕,不僅尿液不足,而且顏色深、味道重,以及口腔黏膜較乾,嘴巴張開沒有口水,在正常情況下應是溼潤的狀態等,這都可能是寶寶的水分不足。」
除了以上面情況來判斷寶寶的水分喝不夠,另外,如果父母發現寶寶最近的便便比較乾硬,解便花得時間比平常更久,可能是寶寶有輕微的便祕情形。寶寶之所以會便祕,主因多為水分攝取不足。許淑埜指出,「這時父母必須要耐心,每隔一段時間就替寶寶補充水分。」像有些寶寶不喜歡喝水,大人就得不厭其煩的間隔一陣子就餵他喝水,即使寶寶只喝一點點。
另外,假如寶寶是因為生病,像發燒、腸胃炎等,而導致胃口變差,也使得水分攝取不足,這時,大人是否能直接幫寶寶補充水分?對此,許淑埜醫師解釋,「關於這點,經過與其他小兒科醫師討論後,對於還沒開始吃固體食物的寶寶,我們一致認為不需要幫他額外再補充水分。可是如果寶寶已經開始吃副食品,這時就要讓他多喝水。」
寶寶喝水篇
掌握補水5原則
想替寶寶補充水分,除了白開水,許淑埜指出,父母也可以準備果泥、稀飯、疏菜湯等湯水比較多的餐點,讓寶寶去攝取。不過,許醫師提醒,「大人在準備稀飯、蔬菜湯等,需要斟酌調味料的用量,給寶寶吃的食物,口味不能像大人一樣重。」另外,剛開始讓寶寶學吃副食品,也不建議家長加調味料,先以食物的原味來吸引寶寶,大概一歲後才讓能寶寶跟大人吃一樣的東西。
原則1:以白開水為主
在為嬰兒補充水分方面,早期時,除了牛奶以外,家長可能會餵寶寶類似藥水的營養液;而現在,有些家長擔心水沒什麼味道,還會特地加入葡萄糖,讓水喝起來甜甜的,針對以上作法,許淑埜醫師不認為這是好方式,她直言,「站在小兒科的立場,幫寶寶補充水分,最好還是只讓他喝白開水。」
原則2:以水果、果泥取代果汁
另外,也有父母會讓寶寶喝果汁,許淑埜認為這不太適合。她說明,「攝取水果的目的,主要是在補充維他命和纖維質。但如果讓寶寶喝果汁,首先,市售的果汁添加了過多的糖分,讓寶寶喝了,可能會讓他吸收過多的熱量;再者,會養成他喜歡喝甜甜有味道的飲料。
即使是自己現打的果汁,雖然沒有加糖,但現在的水果糖分過高,如果我們用吃的方式,會吃一定的量。但若是打成果汁,不知不覺就吃多了、過量了。像平常吃水果時,例如蘋果,餵寶寶吃,他可能最多吃半顆,而這個份量是適度的。但若將蘋果榨成果汁用喝的,不自覺的可能讓他吃了超過一顆蘋果都還沒感覺。
雖然寶寶不適宜喝果汁,不過也有例外的時候。像寶寶生病了,胃口差、不想吃東西,可以用一些果汁加在開水調味,讓他願意喝或願意吃,不過,這是在情況需要的狀態,許醫師表示,「若寶寶的狀況可以,我們還是會建議父母將水果切成小塊或磨成泥。」
原則3:吃飯前,不宜餵寶寶喝水
當寶寶準備吃飯或喝奶前,父母盡量避免餵寶寶喝水,以免影響他的胃口。因為寶寶不會表達口渴,所以父母餵他喝開水的時間,盡可能在飯後一小時、兩小時,喝的量一次不需要很多。倘使父母擔心自己無法掌握時間,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每當大人記起來時,就替小孩補充一點水分。
原則4:視情況,替寶寶補充水分
另外,寶寶喝水的頻率也跟環境有關。許淑埜醫師指出,像夏天天氣熱、或活動量大、很會流汗的寶寶,需要水分比冬天多很多。這時,如果父母不知道該不該替嬰兒補充水分,可以觀察寶寶的尿尿情況。一般而言,兩個小時會解一泡尿,尿的顏色偏淡、換下來的尿布會感覺沉沉的。
但如果寶寶經過兩、三個小時,尿布仍是乾乾的,顏色偏深,就可能是水分補充不足,要讓他多喝一些水。原則上許醫師認為,「觀察尿布情況會比較保險。因為尿液也跟寶寶的體溫有關,如果寶寶的體溫比較高,水分會蒸發得較快」,再者,如果寶寶精力充沛、喜愛動來動去,也會讓他呼吸變快、自然而然的隨呼吸蒸散出來的水分也很多。
而且最近天氣熱,處在沒有空調的地方,寶寶全身都會熱熱的,所需要的水分也會比較多。許淑埜直言,「所以很難用計算方式去衡量寶寶要喝多少水,還是得從外在環境與寶寶本身來評估喝水量。」
原則5:寶寶生病,可補充口服點滴
當寶寶生病了,像是發高燒、腸胃炎、腸病毒等,甚至拉肚子拉得厲害,造成他胃口不好也不想喝水,如果父母想讓寶寶在家休息、先觀察一陣子,暫時不帶去醫院就診、打點滴,但又擔心寶寶會因為喝水量太少,而產生脫水情況,此時,許淑埜醫師表示,「可以考慮讓寶寶攝取口服點滴,即所謂的電解質液。」
一般而言,電解質液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一瓶瓶分裝;另外一種則是粉狀,買回去後,再依指示調配開水,讓寶寶飲用,通常都能在藥局買到。至於電解質液與運動飲料不同,普遍市售的運動飲料裡面所含的電解質,多在30%以下,且糖分過高,因此補充電解質液會對寶寶比較合適。
寶寶愛喝水有訣竅
「醫師,每次我用奶瓶裝好水給寶寶喝,他就邊喝邊玩奶瓶。要是我看不過去,扶著奶瓶不讓他玩,要他專心喝水,他就吸一口水、水從嘴邊流出來……」,關於寶寶不愛喝水的這類困擾,許淑埜醫師直言,「我們在臨床上常被父母問到寶寶不愛喝水的問題。」
而且,許淑埜醫師也觀察到,當寶寶生病時需要更多水,像寶寶發燒,平常習慣喝水的寶寶,可能只需要在家休息,吃藥退燒;可是不愛喝水的寶寶,可能會因為脫水現象,得來醫院注射點滴。因此,她建議父母平常就要培養寶寶愛喝水的習慣,
對於讓寶寶愛喝水的訣竅,許淑埜認為,「最重要是大人要具備很大的耐心,找任何時機餵他喝水。」若寶寶的情緒開始反彈,只要把奶瓶給他,他就開始哭鬧,這時先不要餵他,等他心情好在玩玩具或動來動去,這時大人可以趁他分心時餵他喝。之所以寶寶不愛喝水,可能是因為不喜歡沒有味道的東西,父母可以讓他試著習慣,久了,他就願意喝了。
破除喝水3迷思
1.寶寶能吃冰淇淋嗎?
答:許淑埜醫師表示,「寶寶因感冒喉嚨發炎或得腸病毒,吃點冰反而助於降低不適;但有過敏體質的寶寶吃冰可能會咳嗽、流鼻水。因此得視情況,建議少量。」
2.寶寶能喝葡萄糖水嗎?
答:有甜味的葡萄糖水容易滿足寶寶食欲,讓他不想喝正餐的奶水,再者,寶寶習慣甜味,可能會不喜歡白開水的無味。
3.能給寶寶喝蜂蜜水嗎?
答:一歲前的寶寶免疫力還不足,擔心蜂蜜可能有感染問題,所以完全不建議。
許淑埜
學歷:中山醫學院醫學系
現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專科醫師
經歷: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台大醫院小兒腎臟科研究員
【更多內容請見2011年9月號媽咪寶貝雜誌】
- 我可以跟寶寶同房睡覺嗎?
- 2012 / 08 / 11 06:15 PM
【文章提供/媽媽寶寶】
「醫師,我可以跟寶寶一起睡嗎?」在兒科門診中,小兒科醫師經常被新手父母問到這個問題。對於父母要不要跟寶寶一起睡這件事,有著許多不同的說法,有一派說法認為從小讓寶寶睡自己的房間、自己的小床,將來寶寶會比較獨立、不黏人;另一派說法則認為,父母應該跟寶寶一起睡,例如在《親密育兒百科》一書中,作者威廉‧西爾斯認為,「跟寶寶一起睡」是父母和寶寶建立親密關係的工具之一,他稱這種夜間育兒方式為「同享睡眠」。但有些父母卻發現,跟寶寶一起睡的結果是:大人小孩都沒辦法好好睡,經常是互相干擾,到底該怎麼辦呢?
【圖片提供/媽媽寶寶】
出生前半年‧宜同房但分床睡
亞東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柯婷蓉認為:「滿周歲前,寶寶的睡眠安全應為最主要的考量。」在分房睡、同房分床睡、同房同床睡這三個選項當中,她認為,同房但分床睡是比較好的選擇。柯婷蓉醫師表示,特別是在寶寶滿6個月大以內,建議新手父母採取同房不同床的睡眠策略,因為在這段期間,多數寶寶仍有半夜喝奶的需求,同睡一房能讓哺乳媽媽方便哺餵寶寶,但不建議父母與寶寶同睡一張床,因為寶寶還不會翻身,表達能力不足,萬一父母太疲累壓到寶寶,會增加寶寶發生窒息意外的機會。
必須同床時‧保持安全距離
柯婷蓉認為:「父母跟寶寶同睡一張床,其實是滿危險的,因為新生兒無法完全控制脖子的肌肉,須擔心父母的被子不小心蓋到寶寶的口鼻,也怕父母太疲累了會壓到寶寶,造成窒息意外。」不過,有些家庭因為空間侷限,父母與寶寶必須同睡一張床,她提醒,務必要注意避免讓寶寶睡在父母中間,若父母太疲累時,還是要注意與寶寶保持安全距離為上策。
良好睡眠‧安全第一
柯婷蓉醫師提醒所有父母,如果要讓寶寶睡自己的房間,必須注意嬰兒床的高度,因為幼兒睡覺時經常會翻身,從床頭睡到床尾是很正常的情況,因此,要慎防寶寶半夜睡覺時掉下床的狀況發生,地板上應鋪上軟墊,並且避免擺放尖銳或堅硬的物品,以免寶寶摔下床時撞到地板或各種堅硬物品而受傷。
【圖片提供/媽媽寶寶】
姿勢選擇‧以安全為前提
不論怎麼睡,寶寶睡眠安全是首要考量的因素。柯婷蓉醫師表示,嬰兒猝死症常發生於出生2至4個月大的寶寶,造成嬰兒猝死的原因目前仍不明確,但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嬰兒趴睡時猝死的比例比仰睡時來得高,也因此並不建議讓寶寶趴著睡或側著睡。
柯婷蓉醫師說:「有些家長讓寶寶趴睡,是擔心寶寶仰睡會睡成扁頭不好看,但其實,寶寶醒著活動時,若有家長在一旁看著,就可以讓他趴著,或是大人抱著的時候,其實都能改變寶寶頭部受壓的部位,至於晚上睡覺時,還是應該以仰睡為主。」她說,因為寶寶的頭部在出生後還是持續在發育,頭骨的骨縫也尚未完全癒合,因此,頭型在這段時間仍未定型。當寶寶約5至6個月大會翻身之後,則會自己調整睡姿,直到8個月大以後,還是扁頭的寶寶僅約20%,而到2歲以後仍是扁頭的寶寶則下降到3%至5%,所以,父母不需要擔心寶寶扁頭,在寶寶脖子還沒硬挺的新生兒時期,就讓寶寶趴著睡,反而對寶寶生命安全構成潛在的威脅。
安全舒適‧佈置寶寶嬰兒床
此外,讓寶寶跟父母同睡一張床,須擔心因父母睡得太沉,反而成為寶寶睡眠中的危險源;而有些父母本身容易驚醒,屬於不容易入睡的人,或者因為太擔心,即使睡著了心裡還是惦記著小寶寶,這時候,若與寶寶同床,父母反而也沒辦法好好睡覺,只會徒增心理壓力,並互為干擾。因此,建議父母還是用心幫寶寶佈置一個安全舒適的嬰兒床,讓寶寶跟父母同房一起睡,如此一來,父母與寶寶才能真正「共享睡眠」。
【圖片提供/媽媽寶寶】
全面檢視‧寶寶安全有保障
柯婷蓉醫師表示,讓寶寶睡的嬰兒小床,必須注意床墊不要太軟,床上不要放置太多柔軟的物體、填充玩具、有繩子的玩具等物件,因為這些物品都可能造成寶寶窒息。此外,給寶寶蓋的被子必須透氣輕薄,被子的兩側可以固定在兩側床墊下,以免過度滑動。蓋被子時,高度蓋至寶寶的胸口即可,以免寶寶不慎翻動被子而誤將自己的口鼻蓋住。
冬天建議可讓寶寶穿著防踢被或睡袋睡覺,夏天則須注意室內溫度不宜過高,因寶寶體溫比大人高,太熱容易流汗而長痱子或濕疹。但是當寶寶開始會翻身、爬行之後,必須重新檢視嬰兒床,要將嬰兒床的高度降低,也要注意床上應避免有太多填充物、枕頭等可能會造成窒息危險的物品。
睡前陪伴‧寶寶獨睡更安心
許多父母總會擔心,讓寶寶一起睡,將來寶寶會不會太黏人?寶寶多大之後可以自己獨睡?柯婷蓉醫師認為,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不過,跟父母一起睡並不是寶寶安全感的唯一來源,如果父母選擇讓寶寶自己睡嬰兒房,除了注意睡眠環境安全,還可以在入睡前有適當的陪伴與安撫,養成寶寶在固定時間就寢,也是良好的睡眠習慣之一。「在安全的前提之下,還是要看寶寶的天生氣質,比較黏人的寶寶也許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來適應自己睡覺。」但是,父母也不需要太擔心或過於心急,畢竟孩子邁向獨立是成長必經之路,不妨等到寶寶滿周歲以後,再視寶寶的情況,慢慢讓寶寶練習自已獨睡。
- 寶寶睡姿大評比
- 2012 / 08 / 11 06:13 PM
【編訪撰文/陳映潔;諮詢/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 陳永綺;圖片/本刊資料照】
沒有所謂「標準睡姿」
對於4個月大以前,尚不具備翻身能力的新生兒來說,他們的睡相完全掌握在爸爸媽媽的手中。該讓寶寶採取怎麼樣的睡姿呢?哪一種睡姿可以睡出最美的頭型?怎麼睡可以讓寶寶睡得最安穩?什麼樣的睡姿對寶寶來說最安全呢?這些疑惑想必一定困擾著許多新手父母。
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陳永綺表示,其實每一種睡姿都有它的優點和缺點,沒有一種睡姿是絕對完美的,爸爸媽媽首先應該認識各種睡姿的特性,再細心評估寶寶的狀況、習慣,及父母本身的喜好、期待,才能找出最適合寶寶的睡姿。現在,請跟著陳永綺醫師的解說,一起認識各種不同的睡姿吧!
睡姿比一比!
睡相1:仰睡
“平躺、正睡的睡姿。”
優點
1. 寶寶的臉部朝上,口鼻不容易被異物遮蔽,較無窒息的疑慮,安全性高。
2. 可使全身肌肉放鬆,較無壓迫感,睡起來最舒服。
3. 爸爸媽媽可以一目了然寶寶的睡眠狀況,當寶寶有異狀時,可以很快發覺、處理。
缺點
1. 當寶寶有溢奶、流鼻涕、嘔吐…等情況時,仰睡容易使這些穢物倒流回呼吸道,嚴重時將導致吸入性肺炎的發生。
2. 仰睡時,因重力的影響,包括舌根、懸壅垂(喉嚨上方水滴型的小肉垂)和口腔內其他肌肉組織都會向後墜,呼吸道會因此而變得比較窄,妨礙氣流的順暢,呼吸相對較為費力,也比較容易打鼾。
3. 仰睡睡姿會將人體較為脆弱的胸、腹部及外生殖器暴露出來,從心理層面來說,較無安全感,寶寶也比較容易有驚嚇反應,不易熟睡。
4. 習慣仰睡的寶寶,因後腦杓長期受到壓迫,會形成一般人眼中較不討喜的「扁頭寬臉」頭型。
醫師的小叮嚀
1. 剛喝完奶,別馬上仰睡
陳永綺醫師表示,寶寶喝完奶以後,一定要先拍嗝,然後讓他側睡一下,觀察確定沒有溢奶現象之後,再讓寶寶仰睡。
現在很多媽咪都是親餵母奶,常常在喝完夜奶時,寶寶和媽咪都一起睡著了,這時萬一寶寶有溢奶情況,就容易發生危險。陳永綺醫師提醒媽咪,雖然半夜起來餵奶真的很辛苦,但還是要打起精神確定寶寶沒問題了,再讓他仰睡比較安全喔!
2. 布巾包裹,增加安全感
陳永綺醫師建議,4個月大以前、容易有驚嚇反應的新生兒,採仰睡睡姿時可以稍微用布巾把他的四肢包覆起來,減輕驚嚇反射的反應,寶寶就能睡得比較安穩,不會因為驚嚇反應的動作太大而頻頻驚醒。
不過,針對有些人以繩子綁住寶寶手腳來增加安全感的做法,陳永綺醫師並不贊成,因為綁太緊對孩子的發育會有不良影響,所以最好是以布巾稍微包緊身體即可。
3. 仰睡枕,避免頭型睡扁
如果擔心仰睡會讓寶寶的頭型變扁,可以採用形如甜甜圈,中間凹陷下去的仰睡枕,不但能支撐好寶寶尚未發育完全的頸部,還能避免寶寶的後腦杓過於扁平。
4. 適合V.S.不適合仰睡的孩子
某些懸壅垂、舌頭過大的孩子(如羅賓氏症),或扁桃腺發炎、腫大,有睡眠呼吸終止症的寶寶,都不適合仰睡。
另外,有感冒、鼻塞、流鼻水…等情況,口鼻分泌物很多的孩子,或是很容易打鼾的孩子,也比較不適合仰睡,容易阻塞呼吸道,造成呼吸的不順暢。
不過,對於某些有先天性器官疾病(如心臟病),或是肢體發展不完全、肌肉控制力不佳(如腦性麻痺)的孩子來說,醫師比較建議他們採取仰睡的睡姿。
睡相2:趴睡
“寶寶舉起雙手,頭偏一側的俯臥睡姿。”
優點
1. 趴睡是最能讓寶寶有安全感的睡眠姿勢,他們甚至還能聽見自己的心跳聲,會因此而睡得比較安穩,因為他們在胎兒時期就是一直聽見同一種聲音(媽咪的心跳),所以趴睡寶寶也比較不容易驚醒,睡眠品質較佳。
2. 趴睡寶寶的腹部比較不容易脹氣,因為胃裡的空氣經體重的壓迫,會順著食道排出來。
3. 因為不需以布巾包裹寶寶來增加安全感,寶寶頭、頸、四肢的活動會相對自由、靈活,有助其肢體的發展,此外,寶寶也能從環境中獲得較多的刺激(如觸摸床、枕頭等物品的觸感),可以促使他們的腦部發展比其他寶寶來得更快。
4. 採趴睡睡姿的寶寶,日後後腦杓會呈現漂亮的圓弧狀,臉形也較為修長,是時下大多數人所認定的漂亮頭型(但也非絕對)。
缺點
1. 若孩子習慣趴睡時,頭固定偏向某一側(如右趴睡),雖然後腦杓的形狀會很漂亮,但臉部還是會有不對稱,甚至歪一邊的情況發生。
2. 寶寶的鼻腔若有分泌物則很容易阻塞呼吸道,因為趴著會讓分泌物順著兩側鼻腔流下,使兩邊的呼吸孔都被鼻水所填滿,影響呼吸的順暢程度。
3. 對於4個月大以前、頭部還無法自由活動的寶寶來說,若有異物(如棉被、枕頭)遮蔽口鼻,可能無力掙扎,相對容易導致窒息意外的發生。
醫師的小叮嚀
1. 打預防針後勿趴睡
陳永綺醫師表示,剛打完預防針48小時以內,最好不要讓寶寶趴睡,因為打完預防針之後,有些孩子會睡得特別沉,比較無法注意到自己有沒有在呼吸,從統計資料上來看,嬰兒猝死症和寶寶4個月大打預防針的時機點是有關連的,最好等48小時以後,確定孩子無任何異狀,再恢復趴睡。
2. 白天就好,留意環境
陳永綺醫師認為,趴睡的危險性相對較高,因此建議爸爸媽媽在白天、能夠隨時觀察孩子睡眠情況的時候讓寶寶趴睡就好。
此外,周遭環境也要特別留意,床墊、枕頭的材質不宜太厚、太軟,否則寶寶的口鼻容易陷入,造成窒息,枕頭最好選擇透氣性較佳的趴睡枕,切勿讓寶寶用仰睡枕來趴睡,這麼做會增加窒息的可能性。
床的周圍也別放置太多布偶玩具、外套…等雜物,最好清空,以免不慎塞住寶寶的呼吸道。
3. 健康寶寶才可趴睡
陳永綺醫師表示,寶寶要在健康的時候才建議趴睡,氣喘、感冒、扁桃腺腫大,或口鼻分泌物較多的孩子都不適合趴睡。
至於趴睡是否會壓迫到器官,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陳永綺醫師認為,沒有那麼嚴重,除非是本身有先天性疾病的孩子,如心肺功能不佳、腸胃道疾病、腎臟發育問題…等,就不要讓他們趴睡。
4. 經常幫寶寶換邊睡
若發現寶寶的頭部經常偏向同一側,爸爸媽媽就要幫忙換邊,否則會有頭型不對稱的問題產生。
睡相3:側睡
“寶寶將身體轉向左側或右側的睡姿。”
優點
1. 側睡可以減輕睡覺時呼吸的不順暢,及打鼾情況。
2. 寶寶不容易在溢奶、或嘔吐時嗆到,口腔內的穢物可由較低的嘴角流出,不至滯留在氣管開口部位,大大降低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率。
3. 當孩子有口鼻分泌物(如鼻涕、痰)時,讓他側睡,因為重力的關係,分泌物會集中在下面的鼻腔流出來,上面的鼻腔仍能保持呼吸暢通,呼吸道不會完全阻塞,例如右側睡時,右邊鼻孔雖然塞住,左邊卻能維持暢通。
缺點
1. 如同趴睡一樣,如果沒有經常翻身,還是會有頭型不對稱的問題發生,因此,若寶寶還不會翻身,爸爸媽媽就要經常協助他變換姿勢。
2. 側睡姿勢對小寶寶來說不容易維持,爸爸媽媽需經常留心,否則寶寶很容易漸漸自己翻成仰睡或趴睡。
3. 很多感冒的孩子,側睡一邊太久,分泌物就跑進了耳咽管,造成中耳炎,所以有些孩子半夜會醒來哭喊耳朵痛,就是這個緣故。
醫師的小叮嚀
1. 感冒時,頭頸部墊高一點
陳永綺醫師表示,預防口鼻分泌物跑進耳咽管,最好的方式就是將頭頸部墊高一點,讓分泌物可以往口鼻的方向向下流,就不容易進入耳咽管造成中耳炎,或滯留於呼吸道內,阻礙呼吸順暢了!
2. 利用餵奶時翻身
側睡的寶寶最好3〜4個鐘頭就幫他翻身一次,但如果是在半夜,大家都熟睡的情況下,也不需要特別起床幫孩子翻身,陳永綺醫師指出,其實最好的翻身時機是餵完奶之後,媽咪假如半夜有起床餵奶,寶寶吃飽之後就可以幫他換個姿勢入睡。
3. 用大小枕頭固定睡姿
太小的寶寶還無法長時間維持側睡的姿勢,爸爸媽媽可以準備一個大枕頭墊在寶寶的背部,再準備一個小枕頭放置於寶寶的頭部後方,讓他靠著,枕頭的作用就好比有個人在後面撐住一樣,幫助寶寶固定睡姿。
睡姿調整別強求
雖然最理想的狀態還是可以讓寶寶經常變換各種睡姿,這樣一來寶寶的頭型既不會太扁,臉型也不會太尖,然而,在實際照顧孩子的情況下,通常比較難做到。
陳永綺醫師解釋,即使爸爸媽媽希望孩子每天都用不同的姿勢睡覺,但孩子雖然年紀小,還是會逐漸形成自己的睡眠習慣,漸漸的,他會開始決定自己想要怎麼睡。
爸爸媽媽能做的,只是在適合的時機,如餵奶後、孩子醒過來時,幫他換個姿勢,千萬不要在孩子正熟睡時吵醒他,這樣反而造成孩子睡眠不足,此外,在安全無虞的情況下,也不要硬性勉強孩子睡某一種睡姿,否則也容易讓孩子因為不習慣而睡不安穩,影響正常發育。
陳永綺
現職: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
學歷: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系畢業
經歷:中西醫執照
小兒科專科醫師
原台北市立和平、中興醫院小兒科及臨床病理科總醫師、主治醫師
原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
- 新手父母必備錦囊
- 2012 / 08 / 11 06:07 PM
文/龔威銘‧賴秀媛‧張玉玲‧吳佩儒
採訪諮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生兒科陳中明主任‧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張溯皋兒童職能治療師‧台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兼教學部主 任方旭彬‧台安醫院小兒科胡人然主治醫師‧林口長庚兒童醫院一般兒科暨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兼助理教授周怡宏主任‧馬偕紀念醫院小兒部江椿彬主治醫師‧書田診 所翁至德小兒科主治醫師‧萬芳醫院小兒科郭雲鼎主治醫師‧新光醫院小兒科馬慧如主治醫師(按名字筆畫順序排列)
Q1:寶寶多大以後,可以不用再將蔬菜剁碎,直接食用完整的蔬菜?
視寶寶牙齒的發育狀況而定。若寶寶牙齒尚未長齊,牙齦可咀嚼柔軟的蔬菜葉。若寶寶臼齒長出來了,原則上是可以開始吃質地軟且纖維少的蔬菜,但根莖類部分含有過多纖維則不宜食用。
Q2:寶寶多大以後可以開始食用蛋類、海鮮?
正常狀況下,從6個月起寶寶可以開始吃少量的蛋黃,慢慢逐次增加份量。魚有許多豐富的蛋白質和DHA,寶寶開始吃副食品時即可加入。有殼類(蝦或蟹)則要慢慢添加,讓寶寶適應。但若有以下情況,顯示寶寶屬於過敏體質,則需要避免食用蛋類和海鮮:
1.有家族過敏史
2.有過敏性皮膚炎
3.產前臍帶血篩選(免疫球蛋白質指數)偏高者
Q3:未滿一歲的寶寶,不適合吃哪些水果?
水果上大致上都沒有問題,但若是過敏寶寶,不能吃芹菜、蕃茄和堅果類的食物,因為種子內含組織胺,容易引起過敏。養樂多或優酪乳當中的酵母菌也會引起寶寶過敏,所以給寶寶飲用前,最好先酌量添加,察看寶寶的呼吸道、腸胃道或皮膚是否有起疹子,確定有無過敏反應。
Q4:寶寶不愛吃蔬菜怎麼辦?
這和父母的早期介入有關,味道是經過學習的,讓他逐漸熟悉蔬菜的味道,自然不會產生排斥。在副食品中添加蔬菜或胡蘿蔔,並用湯匙餵食,訓練寶寶咀嚼能力,讓他越吃越有興趣。若長期用奶瓶餵食副食品(米、麥糊),寶寶會養成不愛咀嚼的習慣,自然會排斥特別需要咀嚼的蔬菜。
Q5:寶寶多大的時候,要開始添加副食品?
寶寶未滿6個月前,無論是母奶或配方奶養分皆十分充足,不需刻意餵食副食品補充營養。但醫師建議從寶寶滿4個月後,即可餵食副食品,訓練寶寶咀嚼的能力與品嚐食物味道的質感。
Q6:奶瓶、奶嘴一定需要高溫消毒嗎?清潔奶瓶、奶嘴的動作,需要持續到什麼時候?清潔奶瓶用具要使用專用清潔劑嗎?
奶瓶奶嘴用具的清潔,需要用熱水加上奶瓶刷沖洗奶瓶、奶嘴等用具,即可達到清潔的目的。如果有些奶脂無法清潔乾淨時,可用一般清潔劑或寶寶 專用清潔劑。在消毒來說,由於寶寶出生前半年,尚未具有良好的抵抗能力與免疫力,也是容易受到感染的時期,因此建議消毒奶瓶奶嘴的溫度必須達到100℃, 而且需持續10分鐘的消毒時間。此外,媽媽應注意奶嘴奶瓶等用具是否為耐熱材質,以免損壞用具危及寶寶健康。
Q7:寶寶多大可以吃牙餅?有吃牙餅的必要性嗎?而固齒器又有何功效?一定要使用嗎?
寶寶開始吃副食品的時候,差不多5、6個月,此時可讓寶寶嘗試牙餅,而吃牙餅的好處是可訓練寶寶咀嚼、吞嚥的功能;另外此時寶寶開始喜歡抓 東西往嘴巴塞的動作,給予寶寶食欲上的滿足感。此外,當寶寶開始長牙時,牙齦會比較腫、口水較多,有時會有哭鬧不安的現象,而固齒器具有安撫寶寶的作用。 不過,若是寶寶不喜歡吃牙餅或使用固齒器時,家長也不要強迫寶寶,依寶寶接受度來決定即可。
Q8:何時可發現寶寶有鬥雞眼的現象?家長如何判別?如何改善寶寶鬥雞眼的問題?
3至6個月內的寶寶,兩眼協調性的發展不佳,因此寶寶會有暫時性的斜視情形,另外寶寶內眼皮較肥厚,較多遮蓋到眼白部分,看起來像內斜視(鬥雞眼),但它可能並不是真正患有鬥雞眼。若家長不放心,在健兒門診時可給小兒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評估。
Q9:按摩對寶寶有什麼好處?可以開始對寶寶按摩的月齡及時機是?
寶寶從出生開始,媽媽即可幫寶寶按摩,透過對寶寶按摩全身肌膚的動作,可讓寶寶感到舒適與安全感,亦有安撫哭鬧情緒的功能,還可增進良好的 親子關係。此外,據臨床經驗指出,按摩可幫助早產兒寶寶身長體重增快的功效。要注意的是,肚臍尚未脫落時,須避開肚臍部位;且寶寶餵食後一小時內,勿作按 摩。
Q10:寶寶如果還不會坐或站,可讓他坐著或一直扶他站著嗎?
寶寶肢體動作的學習過程都有循序漸進的步驟,家長不用太心急讓寶寶學學坐或是站的能力,也無須限制寶寶精力旺盛的活動力。每個寶寶都有個別 發展的小差異,如果寶寶發育成長速度較快,家長也不必太擔心。倒是要特別注意發展遲緩的情形,如果寶寶過了8至9個月大仍不會坐,或是過了一歲仍不會站 時,家長必須前往小兒神經專科醫師處做進一步診察,以確實了解寶寶是否神經發育上出了問題。
Q11:寶寶一出生就需要開始做清潔牙齦的工作嗎?
寶寶第一顆牙齒約六個月前後開始長,在還沒長牙之前,為了保持口腔的清潔,餵完奶之後,讓寶寶喝一點開水?漱口。如果口中的奶渣比較多的時候,可以用濕的紗布稍微清潔一下整個口腔,不需要太用力,目的是保持一個乾淨的口腔環境,避免鵝口瘡的產生。
鵝口瘡是一種口腔的念珠菌感染,常被誤認為是奶渣,如果媽媽發現小寶寶的口腔內有白白的一點一點,用濕紗布輕輕擦拭仍無法清除時,就必須給醫師檢查,確定後塗藥即可痊癒。
Q12:寶寶到了什麼年紀,應該到醫院進行牙齒、視力、聽力檢查?
寶寶六個月前後開始長第一顆牙齒,只有一兩顆還不需要用牙刷清潔,到了一歲左右牙齒已經長了五、六顆,可以買小號軟毛牙刷幫寶寶清潔牙齒。因此,寶寶滿一歲以後,就可以帶到醫院給兒童牙科進行牙齒檢查。
至於視力和聽力,可以由媽媽與寶寶的互動中觀察,出生後三、四個月,寶寶聽到聲音就會朝著有聲音的方向轉頭,從中察覺寶寶視力和聽力有沒有問題,如果發現寶寶有異狀,早期發現愈早治療愈好。
Q13:寶寶穿衣服是否沒有季節之分,穿越多越好?如何判定寶寶該穿多少件衣服?
寶寶穿衣有季節之分,並不是穿愈多愈好,無論是大人或是寶寶,每一個人對溫度變化反應不同。如果夏天寶寶待在家中,室內已有空調且不覺得悶熱,其實寶寶不需要穿太多件衣服,以免寶寶滿身大汗,潮濕悶熱容易產生問題皮膚(癬、溼疹、念珠菌感染、尿布疹……等等)。
如何判定寶寶該穿多少件衣服,最簡單的原則,就是觀察寶寶的反應,以寶寶覺得最舒服的狀態為判定標準。
Q14:寶寶需不需要割包皮?
醫界有人認為割包皮比較不會包皮龜頭炎或泌尿道感染。也有人認為注意清潔即可,不割包皮還可留作日後需要補皮時使用。除了宗教的理由之外, 除非有包莖,小便時龜頭處包皮像吹泡泡一樣鼓起的情形,包皮過長、過緊造成反覆性泌尿道感染,甚至包皮龜頭發炎、化膿,否則不需要割包皮。
Q15:如何幫寶寶清理鼻屎或鼻涕?
鼻子是過濾空氣的構造,空氣中難免會有一些灰塵和髒東西,在鼻腔內積了一段時間就會有鼻屎產生。因為寶寶的鼻孔很小,如果看到寶寶鼻屎已經外露,可以用沾濕的棉花棒,將寶寶的鼻屎清除。
如果感冒鼻塞很嚴重無法呼吸,這樣的情況可以偶爾給寶寶用吸鼻器,不過次數用太多也不好,因為病毒感染或是上呼吸道感染,造成鼻涕較多或是鼻塞嚴重,還是需要醫生診治,配合一些抗組織胺,減少鼻涕的分泌物。
Q16:如何戒除寶寶吃奶嘴的習慣?
根據佛洛伊德的理論,零到兩歲的寶寶正處於口慾期,會藉由口腔吸吮來獲得滿足及安全感,吃奶嘴就是寶寶為自己帶來滿足及安全感的方式之一。不過,寶寶比較大以後,如果還有吃奶嘴的習慣,容易造成門牙生長角度不當,出現齒列不整、咬合不良的情形。
戒除吃奶嘴的適當時機大約在一歲左右,此時寶寶已經會坐、爬、走,喜歡探索新事物,父母可利用寶寶感興趣的事物,轉移寶寶對奶嘴的注意力,來漸漸戒除吃奶嘴的習慣。
Q17:如何戒除寶寶咬手指的習慣?
零到兩歲的寶寶會經由吸吮過程獲得滿足感,且手指比奶嘴更容易取得,因此,寶寶很容易出現吸手指的情形。吸手指除了會影響牙齒生長,也可能因為手指藏污納垢,而將病菌帶入體內,必須特別注意。
父母一發現寶寶有吸手指的情形,就應立刻協助寶寶戒除,才不會養成習慣。建議父母可先給予合適的安撫奶嘴,等寶寶不再吸手指後,再以戒除奶嘴的方式來處理。
Q18:寶寶適不適合看卡通?
電視卡通結合了影像和聲音,可刺激寶寶的視覺及聽覺,具有些許增進感覺統合發展的效果。不過要注意的是,電視螢幕其實是閃爍不定的,如果讓寶寶長時間觀看,會造成眼睛痠、不舒服的情形。
由於寶寶的模仿力非常強,長期觀看電視卡通,很可能會模仿卡通的情節,因此,父母應該慎選卡通的內容,才不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寶寶造成不良影響。
Q19:寶寶幾個月大以後,可以開始訓練用湯匙吃東西?用杯子喝東西?
寶寶四個月大開始添加副食品後,父母可試著用湯匙餵食,讓寶寶習慣用湯匙吃東西的感覺,等到寶寶一歲左右,就能讓他學習自己拿湯匙。寶寶剛開始學習時,會因為不熟練而弄得很髒亂,此時不需要急著糾正,等學會湯匙的使用後,再教寶寶學習如何清潔即可。
寶寶七、八個月大開始,就可以使用練習杯喝東西,訓練手部及嘴巴的協調能力;到了九個月大之後,再讓寶寶練習用一般的杯子來喝東西。
Q20:如何為一歲以下的寶寶挑選玩具?一定要依照性別特色來選擇嗎?
對一歲以下的寶寶來說,玩具可刺激寶寶的感官發展。父母應先選擇有安全玩具標示(ST),再以顏色、材質、形狀、寶寶是否感興趣等條件,選購不同類型的玩具,促進寶寶的感覺發展。
一般來說,寶寶能區分性別大約要到三歲左右,父母在為一歲以下的寶寶購買玩具時,並不需要特別依照性別特色去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