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嬰兒集尿,秘技大公開!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嬰兒不明原因的發燒,你抱著他去醫院,醫師檢查完畢後,說:「留個小便檢查,以排除泌尿道感染。」

  護士請你幫寶寶脫下尿布,對準他的小雞雞(或小妹妹),貼上收集小便的尿袋,溫柔的囑咐:「每隔十五分鐘打開看一下尿了沒,如果有尿再來告訴我喔!」然後就去忙了,留下你抱著孩子,癡癡等待他噴出黃金之泉。

  一小時過去,兩小時過去,三小時過去…醫師門診都看完離開了,你被趕到其他候診區繼續等待。爸爸翻開尿布的動作越來越粗魯,媽媽說話的聲音越來越不耐煩,大家心裡只有一句OS:「你這小子已經喝了這麼多奶,什麼時候才要給我尿!」

 

收集小便秘技大公開

 

  相信上述的劇情,許多家長都心有戚戚焉,尤其是寶寶晚上發燒跑急診的,時常凌晨三、四點才能回家,只因為寶寶不尿!所以,今天就讓我來分享一個西班牙醫生發明的方法,竟然可以讓大部分的寶寶在一分鐘左右就尿出來喔!

 1. 貼好尿袋之後,一個人雙手抱著嬰兒,讓嬰兒的腿自然垂下。

 2. 另一個家長用食指與中指,快速敲打寶寶的膀胱部位三十秒,約敲打五十下。

 3. 接著寶寶稍微側身,讓剛才敲打膀胱的家長,用雙手大拇指,按摩下腰部脊椎旁邊的肌肉,按摩三十秒。

 4. 重複上述步驟,直到寶寶尿出來。

 5. 如果五分鐘都沒有尿,可以先休息餵奶,二十分鐘後,再試一次。


Reference: Herreros Fernández ML, et al. Arch Dis Child 2013;98:27–29.

 

  沒錯,就是這麼簡單,大家可以在家裡練習看看,感覺果然很神奇的爸爸媽媽,歡迎留言按讚,並分享給需要的父母!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黃瑽寧醫師專欄】

家人得到肺結核,孩子該如何?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我今年剛好三十九歲,而歷史上有一位鋼琴詩人,剛好就在我這個年齡去世,他的名字是蕭邦。蕭邦之所以英年早逝,是因為在二十一歲那一年,他第一次被診斷出肺結核,從此體力和精神一日不如一日,努力撐過十幾年才走,在古時候沒有抗生素治療的年代來說,其實已經算很不容易了。

然而是誰把肺結核傳染給蕭邦的呢?根據蕭邦自己的手札敘述,應該是他的妹妹愛蜜莉亞傳染給他的。愛蜜莉亞是在兒童時期就發病,當年蕭邦也才不過十七歲,看著愛蜜莉亞受病魔折騰,咳血至死,他的心裡非常難受。四年之後,蕭邦也開始有慢性咳嗽的症狀,同樣的病徵一一出現在自己身上,種下了英年早逝的宿命。

時光回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如果身邊有家人朋友,被診斷出肺結核,難道也必須像蕭邦一樣默默的等待發病,任憑病菌在我們身上滋生壯大嗎?幸好,我們大可不必如此悲情。

 

當身邊的人得到肺結核

蕭邦的父親、母親、大姊都活到七十歲以上,這幾位家人顯然沒有被肺結核打倒。另一位同住的大妹,也長期有咳嗽的老毛病,可能也和蕭邦一樣感染了肺結核。總而言之,肺結核一旦發病,平均可傳染給身邊三分之一的人,而另外三分之二的人則不會被傳染。被倒楣傳染到的那三分之一親朋好友,有些人很快就會發病(如蕭邦),也有些人很久以後才發病,不論是早是晚,醫學上都稱這群人為「潛伏性結核感染者」一群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病的不定時炸彈,。

幸好,潛伏性結核感染者並不具傳染力,所以在發病之前,是不會危害到其他人的。為什麼潛伏性結核感染者不具傳染力?因為他們身上的結核菌數量還太少(不及發病者的萬分之一),細菌陣容還不夠壯大到能咳出痰來,然後讓身邊的人生病。

 

制敵機先----在潛伏性結核感染者體內開啟戰場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如果家中阿公得了肺結核,其他同住的大人小孩成為潛伏性患者,卻仍然只能選擇「挫著等」,等自己發病的那一天再治療,那麼人生似乎也太過悲慘。更何況,發病的日子遙遙無期,也許不是這兩、三年之內,而是十多年之後,屆時誰還記得自己童年時期身邊有人肺結核呢?

發病之後再治療,只能幫助發病的那個病人而已。但如果提前給予潛伏性結核感染者治療,不只幫助他一個人,也幫助所有他人生中會遇到的每一位親密接觸者,免於因此不明不白的被染上疾病。

台灣從2008年開始,就已經針對潛伏性結核感染兒童,開始做預防性的投藥。只要發病的指標個案(被診斷出疾病的病人),跟你的親密度是符合其中一項:一、住在同一屋簷下;二、平常相處時間每日八小時以上;三、可傳染期零星見面的時間,累積暴露大於四十小時以上;這些人都算是親密接觸者,需要被抽血加上胸部X光檢查,來判斷是否為那「倒楣的三分之一」,也就是潛伏性結核感染者。

也就是說,如果有一天家中老人家,因為長期咳嗽,最後被醫生診斷為肺結核,那麼同住的家人,包括嬰幼兒,都會被疾病管制署列為親密接觸者,要去接受胸部X光,並且三個月後抽血檢驗,如果結果為陽性,就要投予潛伏性結核藥物治療。

 

新的藥物僅需一週吃一次,三個月就完成

今年2016年,疾病管制署擴大將計畫普及到所有年齡層,不論是老人小孩,都可以接受潛伏性結核的治療。因為潛伏性結核感染者體內的菌量極低,所以不需要像發病者一樣,每天吃大把大把的抗生素,遙遙無期的治療半年以上。潛伏性結核感染者,除了兩歲以下的嬰幼兒之外,目前都採取一週吃一次藥,三個月就搞定的3HP新療法,其實沒有想像中複雜。這種3HP治療副作用不多,而且只要想像未來萬一發病時,必須服用的那一大把藥丸相比,你就會甘之如飴的吞下去了。至於兩歲以下的嬰幼兒,還是採取傳統九個月的單方療程,時間會拖比較久,但效果一樣好。

台灣目前還屬於結核病的盛行區,也就是每十萬人口發生率超過十人,目前我們距離這個低標,還有…嗯…很遙遠的路要走。如果希望我們的下一代,手臂上不用再印記著接種卡介苗的疤痕,那麼更加努力一點,每十萬人口五人以下的發生率(單純指痰陽肺結核),就可以跟卡介苗說掰掰了。這夢想是否能實現?當然可以!如果政府能落實潛伏性結核感染者的治療計畫,二十年後,或許結核病就像麻疹等疾病一樣,只「聽說」 有人得到,卻從來沒人見過。

 

屆時蕭邦若地下有知,也只能長嘆生不逢時了!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黃瑽寧醫師專欄】
不只是鼾聲...是睡眠呼吸中止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您的孩子睡覺時會打鼾嗎?剛升上二年級的阿宏也會。他的打鼾歷史已經超過三年,三年前醫生就已經診斷他有過敏性鼻炎,但當時阿宏的媽媽不以為意,畢竟全家打鼾最大聲的還另有他人(就是枕邊那一位)。

然而最近阿宏的症狀越來越嚴重,晚上睡覺除了打鼾,更是翻來覆去睡不好,必須要墊高好幾個枕頭才能睡著。白天的時候,阿宏總是張嘴呼吸,成績不好,被老師說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媽媽終於覺得不對勁,決定來看醫生。

 

睡眠呼吸中止症

輕微的打鼾,跟睡眠呼吸中止症,其實只有一線之隔。如果您家的孩子會鼾聲而睡不安穩,其中大約有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五,可被診斷為睡眠呼吸中止症,通常年齡在二到八歲之間。當然,任何年齡都可以發生,在我的經驗中,青春期的孩子其實也很常見。

呼吸道就像是高速公路,從基隆到高雄,時常塞車的位置總是那幾個地方。呼吸道堵塞通常發生在四個大關卡:第一關,是過敏性鼻炎所造成肥厚的鼻甲;第二關,是一個叫做腺樣體的淋巴組織;第三關,是大家所熟悉的扁桃腺;第四關,則是肥胖兒童的脂肪組織。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孩子,大多數就是這四個容易塞車的路段,其中一、兩個關卡堵住了。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二到八歲,是呼吸中止症的好發年齡,因為這個年紀剛好也是腺樣體和扁桃腺最臃腫的時期,而且是「每個孩子」都會相對腫大,只是其中腫得特別肥大的少數孩童,就會堵塞呼吸道而影響睡眠。

 

 

不只是睡覺打鼾而已

隨著睡眠時腦部缺氧,睡睡醒醒,這些孩子許多器官的功能都會受到影響,首當其衝的就是大腦。晚上沒睡飽,白天時常抱怨頭痛,看似精力充沛,實際上是大腦在硬撐的過動症,製造出更多的衝動行為,暴力行為,被老師點名注意力不集中,這些都是睡眠呼吸中止的併發症。嚴重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記憶力衰退,甚至會造成右心肥厚的心臟問題。

有些孩子不只是晚上鼻塞,白天也嚴重鼻塞,永遠是張嘴呼吸,鼻子掛在臉上只是裝飾品。他們時常口乾舌燥,說話帶有濃濃的鼻音,其他包括蛀牙,口臭,口角炎等等問題,也都會一起困擾著家長。

 

睡眠檢查是最準確的診斷方式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的確有上述的症頭,擔心真的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最準確的診斷方法,就是「到醫院睡一覺」。目前許多醫院都有睡眠中心,如果是兒童醫院,更是能藉由「兒童睡眠檢查(Polysomnography)」來判讀兒童的睡眠障礙。

不過有些孩子到醫院會害怕,睡在不認識的地方沒有安全感,半夜一直驚醒,這樣影響判讀也不是辦法。因此有些醫生會請家長用「錄影」的方式,來提供孩子居家的睡眠情況,雖然準確度稍差,但勉強可以接受。還有人會用一般掛在手上的睡眠偵測器來輔助診斷,但是這可能不是最好的工具。

國際的診斷標準很簡單:一、孩子有符合上述睡眠呼吸中止的部分症狀;二、睡眠檢查發現每個小時至少堵塞一次,或超過四分之一的時間,體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這兩項都符合的話,就應該要積極處理了。


不一定要手術,但也不要逃避手術

對於輕度至中度的睡眠呼吸中止兒童,以鼻噴的低劑量類固醇,搭配欣流(白三烯素接受器拮抗劑,名字有夠長),一個月之後幾乎都可以減緩症狀。如果過敏性鼻炎是主要的問題,趕快趁這個時候拿起《從現在開始,帶孩子遠離過敏》(親子天下)一書仔細閱讀,把該改善的環境與生活習慣調整好,這樣復發的機率就會降低。

 

若經過數週至數月的觀察期而不見改善,這時候遵從醫師的建議,手術切除腺樣體和/或扁桃腺,是最快速的改善方法。兒童相較於成年人,並不適合戴呼吸面罩睡覺,因此這種乾乾淨淨的切除手術,其實副作用反而更低。很多孩子手術之後,安安靜靜的睡了一大覺,父母親不太習慣,半夜還去探探孩子的鼻息,怕他睡死了呢!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黃瑽寧醫師專欄】
維生素D拯救反覆的中耳炎和鼻竇炎?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經過兒科醫師的努力宣導,很多家長現在已經知道抗生素不能濫用,平常能忍則忍,能等則等;但是一旦醫生決定非使用抗生素不可,就必須乖乖的聽話吃好吃滿,不可以中途停藥。

  兒童使用抗生素的時機,不外乎中耳炎、鼻竇炎等粘膜性細菌感染,然而現實生活中,的確有孩子的抵抗力真的不佳,反反覆覆的細菌感染,吃了抗生素就改善,停藥不久疾病又復發,讓家長和醫生都不好過。面對這些需要反覆使用抗生素的孩子,用了心裡難過,不用身體難受,究竟該怎麼辦才好呢?

 

提昇自我抵抗力,老生常談
  當然如果能提昇自我抵抗力,細菌就不容易入侵,這基本上是老生常談了。坊間宣傳廣告很多,但各位千萬不要相信只需「服用一帖藥」、「吃一種食物」就可以改變體質,或增強抵抗力。免疫力的調整一定是全面性的,歸納起來就這四項:睡眠充足、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愉快心情除此之外,把呼吸道過敏體質控制好,也是減少感冒的重要因素,在我《從現在開始,帶孩子遠離過敏》(親子天下)一書中已經詳細說明,這裡就不贅述了。

  規律的運動,絕對能夠提昇人的免疫力;然而在人類原始的健康生活型態中,運動大多是在陽光之下的。因此,我們可以這樣假設:運動之所以讓人健康,除了促進血液循環之外,應該還加上「曬太陽」這個因素。皮膚經由紫外線照射之後,會轉化為對人體有眾多功能的維生素D,維生素D不只幫助鈣質吸收,還可以對抗身體的發炎反應,提高免疫力。

  話雖如此,現代雙薪家庭的都市小孩,陽光曝曬不足的比例普遍提高,能帶孩子出門運動的時間,常常已經是天色昏暗的傍晚。在沒有能力改變生活型態的前提下,孩子抵抗力下降,時常感冒不癒,這時候給予額外補充維生素D,是否可以減少反覆中耳炎與鼻竇炎的困擾呢?

 

維生素D可減少呼吸道感染
  在肺結核無藥可醫的十九世紀,如果病人罹患肺結核,比如說著名的音樂家蕭邦,醫生就曾經建議他去個陽光普照的地方日光浴,心情放輕鬆,也許就能痊癒。當時並不是說醫生治不好疾病,死馬當活馬醫隨便瞎掰,而是那些有曬太陽日光浴的病人,最終肺結核痊癒的機率,的確是相對較高。

  一百年後,科學家發現體內的維生素D,果然是人類重要的免疫激素之一。當細菌感染呼吸道粘膜時,維生素D會促進兩種可以殺細菌的蛋白質,分別為防禦素(defensin)與抗菌肽(cathelicidin),這兩種所謂的「制菌胜」,可以在細菌的細胞膜上戳一個大洞,讓牠們開腸剖肚而死,想到那個血淋淋的畫面,真是不亦快哉。

  接著科學家也發現,成年人血清中維生素D若不足,每下降四個單位(ng/mL),就增加百分之七的呼吸道感染機率。至於而兒童方面,如果血清中維生素D低於20個單位,中耳炎的機率就高出其他人兩倍以上。其他與血清維生素D不足相關的感染症還包括了陰道炎,C型肝炎等等。

 

口服維生素D來減少反覆中耳炎?
  除了努力曬太陽這個方法之外,多吃魚、蛋黃、豬肝、香菇等等,都是最天然提昇血清維生素D的方法。然而隨著都市空氣污染日趨嚴重,加上現代人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想靠天然的方法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對某些家庭而言似乎是難解的題。於是專家就想著,如果用額外口服維生素D的方式,是否能改善這些反覆中耳炎、鼻竇炎孩子的生活品質,進一步減少抗生素的使用呢?答案似乎是可行的。

      英國的學者經過綜合型研究統計後發現,口服維生素D的成年人,可以減少百分之三十六的感冒機率。2013年義大利的小型雙盲試驗也發現,每天補充維生素D一千單位(IU)的孩子,經過大約四個月之後,可以顯著地減少中耳炎的復發。還有很多小型試驗也有類似的結果,不過每個研究使用的維生素D劑量不同,時間點也不同,所以目前醫生還很難做出結論,告訴那些反覆中耳炎、鼻竇炎的孩子,到底要用多少劑量的維生素D來預防。

 

先戒煙再說
  維生素D在安全的劑量之內(2000IU),理論上是有益無害,所以針對那些飽受反覆感冒、中耳炎、鼻竇炎的孩子,似乎是值得一試的方法。但千萬不要矯枉過正,迷信口服維生素D可以治百病,世界上沒那麼好康的事。

  其實,如果您的孩子時常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第一步,還是趕快請家中的老菸槍把菸給戒了,以及把燒香的空氣污染給徹底隔絕。家庭中沒做到菸害控制,吃再多維生素D,我看效果也只是杯水車薪。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黃瑽寧醫師專欄】
到底有沒有冷氣病?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炎炎夏日,室內溫度動輒飆升到三十度以上的高溫,不開冷氣實在活不下去。但是有時候會在報章雜誌上看到一個名詞「冷氣病」,或者更學術一點叫做「空調症候群」,說吹冷氣不好啊,會吹出一身病,會容易感冒,以後會關節炎,不能吹太久云云。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沒有所謂空調症候群
 
事實上,醫學名詞並沒有所謂冷氣病,或者空調症候群這些疾病。
冷氣機的原理很簡單,其實就是把室內的熱能,隨著濕氣往外排放,讓室內變得比較乾燥與涼爽,如此而已。這就好像人體藉由流汗散熱,所以冷氣機外頭滴滴答答漏水,可以想像成它在幫屋子排汗,是一樣的道理。
雖然台灣的七月天是又熱又濕,但在地球的其他角落,比如說大家喜歡旅遊的日本北海道地區,目前平均氣溫是攝氏二十幾度,濕度六十上下,跟我們開冷氣之後,室內感受的溫度與濕度差不多。在這樣的溫度濕度下生活,日本人還不是活的好好的,幾千年來都是如此,也沒有比較容易感冒,更沒有大家都變成關節炎。所以說,在開了空調之後的室內環境,只是讓人比較乾燥、涼爽一點,理論上是不會有健康的危害。
 
不開冷氣才有病
 
現在的地球已經有毛病在身,導致溫室效應熱浪難敵,酷暑日已經讓一般人感到難以忍受。雖然一般健康成年人只要多喝水,洗冷水澡,基本上都還能適應高熱氣候,但是在一些容易中暑的危險族群,比如說嬰幼兒、老人、心血管疾病、以及肥胖患者,他們很容易因為身體的散熱不佳,而導致熱衰竭,甚至中暑的健康危害。如果遇到熱浪來襲,還死撐著不開空調硬扛,那才真是有病。
舉例來說,嬰兒在悶熱的環境下,比較容易發生可怕的「嬰兒猝死症」;2008年加州大學的研究就發現,只要寶寶活動的房間有電扇,相較於悶熱的房間,可以減少百分之七十三的嬰兒猝死機率。雖然這篇研究是以電扇當做研究指標,但我想任何可以讓房間變涼爽的措施,都可以讓嬰兒舒服一點,好睡一點,進而減少猝死的發生。
 
 
冷氣房內不舒服可能的原因
 
我相信很多人還是覺得吹冷氣不好,可能是根據自己個人的體驗,覺得進到冷氣房裡就渾身不舒服,究竟是為什麼呢?我來歸納為四個原因。
 
1)太髒:
    冷氣機不只是每週要清潔濾網,整台機器裡面,其實藏汙納垢,細菌黴菌滋生,吹出來的空氣確實會讓人不舒服,甚至生病。比如說著名的「退伍軍人症」,就是空調積水中的退伍軍人桿菌藉著冷氣散播,所造成的嚴重肺炎。一般的家庭裡也許不會有這麼可怕的細菌,但是如果冷氣機沒有整台清洗,黴菌肯定是一大堆的,所以很多孩子夏天一開冷氣,氣喘、鼻炎、皮膚炎全都惡化,跟這些惱人的黴菌過敏原,其實有很大的關係。
 
2)太乾:
    很多人在室外曬太陽已經流了很多汗,身體已經相對脫水以及脫鈉,進到冷氣房之後,以為已經舒服了,卻忘記身體還等著補充水份與鈉離子。尤其冷氣房的濕度又驟降,再不喝點含鈉的鹽水,口乾舌燥,頭暈腦脹,這不就是初期中暑(熱衰竭)的症狀嗎?這種不舒服的反應,其實喝杯水加一點點鹽巴,就可以預防了,並不會太困難。
 
3)太冷:
    「乾、冷空氣」對於呼吸道過敏者,是常見的誘發因子。因此有些人一進冷氣房,就開始鼻塞,咳嗽,甚至氣喘發作,除了可能冷氣真的很髒之外,也表示這個人的過敏體質沒有控制好。在我的書《從現在開始,帶孩子遠離過敏》(親子天下)一書中有特別強調,乾冷空氣是你過敏疾病的期中考,吸到冷空氣會發作的話,表示你的體質還不及格,要繼續照著書本指示,藉由生活飲食與用藥調整到穩定。
    還有,太冷會不會容易感冒呢?這疑慮各位可以上網搜尋我的文章『著涼會感冒嗎?』,我先告訴各位答案:會,但影響只有一點點而已。另外,關節炎的長輩們也可能因為溫度驟降,而感到關節不適。
 
4)太悶:
    這也是我個人的經驗,有時候大家為了省電,或者是在公車、捷運上,一群人擠在一個空間裡吹空調,雖然是愛地球的表現,但難免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偏頭痛體質的人就開始頭疼了。
    
結論
吹冷氣感到不舒服,要找出根本原因,並且用正確的方法解決之。妖魔化冷氣機,想像出一個「冷氣病」來恐嚇自己,不但因噎廢食,也不是一個好的邏輯思維。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