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爸媽不用寸步不離!
8招輕鬆擺脫分離焦慮

 

採訪撰文/湯佳珮
諮詢/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暨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攝影/檸檬巷館
梳化/徐筑芳
model/簡珮涵、何芝彤(※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

 

 

有些寶寶的先天氣質比較容易畏縮焦慮,有些則是後天環境與帶養方式所影響。寶寶如果比較容易分離焦慮,媽咪要更有耐心,漸進式讓寶寶養成安全型依附關係。本文教你正確認識分離焦慮的優、缺點,並分享該如何改善這種情況。

 

分離焦慮的表現
當寶寶和主要照顧者分離、或是主要照顧者離開視線,他就會焦慮不安、哭鬧不休;年紀大一點的寶寶可能會咬手指。寶寶所認定的主要照顧者,大多是媽咪,有時候也可能是保母,或其他照顧寶寶時間最多的人。寶寶都會留意「當我有需要時,誰最常照顧我、陪我玩」。

 

分離焦慮出現的常見關鍵期
分離焦慮的出現,與親子依附關係的建立有關。王意中心理師表示,當親子依附關係的發展不甚理想時,寶寶的分離焦慮會更加明顯。雖然,當媽咪突然離開寶寶的視線,或臨時委請保母照顧寶寶時,這時分離焦慮的出現是很自然的反應。媽咪通常會覺得既貼心又無奈,寶寶黏自己固然很窩心,不過也會增加媽咪做事的困難度。只要媽咪一離開視線,有些寶寶就會哭鬧不休。

一般來說,雖然02歲的寶寶可能有分離焦慮的表現,不過通常是在上幼兒園時,爸媽會更加正視分離焦慮所衍生的問題。

 

建立好依附關係,可改善分離焦慮
02歲的重點,還是在於依附關係的建立。如果太早把寶寶給別人帶,寶寶容易與媽咪比較不親近,經常發生的情況是:「寶寶一開始想要媽咪過來,但是媽咪過來了寶寶卻又不自在,不要媽咪了」,這種表現大多是因為太早讓別人(保母或長輩)接手照顧寶寶所造成。其實在這種情況下,寶寶的依附關係是跟保母或長輩所建立的,使寶寶很矛盾,也成為對媽咪的挑戰。

安全型依附關係的表現為:「雖然媽咪離開視線,但是寶寶仍然很安心,比方知道媽咪在陽台曬衣服或其他地方,不會拋下自己。」

 

分離焦慮的發展階段
寶寶大約67個月開始,會更加留意照顧者有沒有在身邊。這個年齡對「分離」這件事會開始有一些反應,例如:不安、哭泣、左顧右盼想找一下照顧者。不過這個年齡的分離焦慮大多還不會表現得很明顯。到了1歲半左右,則是分離焦慮的高峰期。寶寶的情感依附、信任感,都在持續發展與建立中,尤其如果媽咪不告而別,寶寶的反應會更加強烈,例如:緊黏在媽咪的身上不肯下來、或是媽咪到哪裡都跟著。

 

分離焦慮什麼時候會結束
王意中心理師指出,分離焦慮結束的年齡並不一定。有些寶寶與大人依附關係建立得很順利,即使大人離開也不擔心,就會較早脫離分離焦慮的時期;有些則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依附關係建立得是否理想,最直接的驗收階段就是上幼兒園時,倘若寶寶很快就能接受與大人分離並融入環境,表示分離焦慮不明顯;反之則要再多花一些時間來使寶寶適應。

媽咪適時留意寶寶的分離焦慮現象,與彼此的依附關係發展情況。有些寶寶哭鬧久了,大人卻忽略了孩子的需求而置之不理,導致寶寶逐漸對大人產生疏離感,分離焦慮則更加明顯。長期遭受疏忽會影響到寶寶長大以後,比較無法信任別人、沒有安全感、對他人較為疏離。

 

分離焦慮,其實也有優點
分離焦慮也不一定只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其實它亦有正面的功能,畢竟適度的分離焦慮也是自我保護的機制,仍有其必要性(當照顧者不見了,會想找照顧者)。

再者,即使大人照顧寶寶一切正常,寶寶仍然可能有適度的分離焦慮,大多皆屬於正常的發展狀況。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分離焦慮的出現,代表至少寶寶的發展順利,自閉症等病症發生的機率比較低。因此,分離焦慮雖然可能導致照顧者生活的一些不便利,卻也不是完全沒有優點。

寶寶可能有自閉症嗎?
假如寶寶完全沒有分離焦慮的問題,對大人離開全然沒有反應,而且平常也不要大人抱、不笑、說話速度也非常慢、總是不理人或回應他人、對他人沒什麼興趣、與大人沒有情感交流,那麼表示寶寶有自閉症的可能性。有些自閉症1歲半至2歲即可被診斷出來,如有疑問應請兒童心智科醫師、小兒科醫師或心理師確認。除了自閉症的可能性之外,有些寶寶本身的認知發展較慢、發展較為遲緩,無法意識到照顧者離開,也是一種可能性。

 

陌生人焦慮
所謂的陌生人焦慮,是指陌生人一靠近就害怕,不過玩在一起久了就會逐漸熟悉。當寶寶覺得陌生人沒有威脅性,自己安全了,就會慢慢靠近。王意中心理師舉例,有些人看見親友的寶寶很可愛,第一次見面就想抱抱寶寶、捏捏他的臉頰,其實這些舉動都會引起寶寶的不安,容易出現陌生人焦慮。陌生人焦慮是正常的反應,也是重要的保護機制。遇到陌生人,寶寶適時表現出陌生人焦慮很重要,否則萬一被陌生人抱走也沒有反應,才是父母最擔心的問題。

 

親子常見的依附關係有哪些

*安全型依附關係:當爸媽離開,寶寶知道爸媽會回來、或自己可以找到爸媽,所以不會感到焦慮。通常1歲多以上比較容易做到。
*疏離型依附關係:爸媽無論如何都不肯抱寶寶、長期忽略寶寶的需求,久而久之,即使要抱他,寶寶也不會再讓爸媽抱了。
*矛盾型依附關係:照顧者經常更換,寶寶會不知道該如何與爸媽相處,因此呈現「想接近卻抗拒」的矛盾行為;有時候照顧者的情緒不穩定,也會使寶寶感到矛盾。

 

如何緩解寶寶的分離焦慮
由發展安全型的依附關係來著手。所謂安全型的依附關係,也就是既不會太黏、亦不會太疏離的中庸之道:

1.當寶寶要抱抱時,媽咪可以用溫柔的聲音跟他說話,幫助他的情緒穩定,不一定每次都要立刻就去抱他。

2.可以先讓寶寶專心自己玩玩具,媽咪在附近走動,寶寶的注意力會逐漸從「媽咪離開」這件事轉移到「玩玩具」上。媽咪在附近走動,是製造一個離開的經驗,但是還是要確定寶寶待在安全的環境裡;有些寶寶會自己爬來爬去玩耍,玩一玩再回來找媽咪。如果都找得到媽咪,次數累積多了,寶寶會愈來愈安心,更有把握:「我一回去,媽咪都會在。」

3.適時讓主要照顧者休息一下,不要都只有媽咪一個人照顧寶寶。有時候也可以請爸爸幫忙照顧一下,可以轉移一些寶寶的注意力,讓寶寶的情感可以往其他人身上分散建立。

4.媽咪可以把要離開的原因告訴寶寶,寶寶的情緒會比較穩定,例如:「媽咪要去洗衣服囉!等一下就會回來這裡了。」就像講故事一樣跟寶寶說,只是加入生活經驗。

5.當媽咪跟寶寶說自己要離開時,要笑笑地說,別用緊張的語氣說,否則寶寶也會被這種情緒所感染而更緊張。

6.其實寶寶是否會分離焦慮,與寶寶覺得「自己能夠控制的程度多寡」有關。當寶寶無法控制時,會更容易焦慮,就像是小寶寶躺在床上還不會走動時,不能自己去找媽咪。因此重點是要讓寶寶理解:「即使媽咪不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我們彼此仍然很安全,等一下也會見到面。」

7.要多觀察寶寶的發展,並且與寶寶多互動。不要威脅寶寶,會讓寶寶更加害怕。只要情感比較成熟、穩定,分離焦慮就不會表現得太明顯。

8.如果寶寶一定要大人抱,可以先把寶寶抱起來後,與寶寶玩一下,就像是飛機般,讓寶寶飛高高,再慢慢降落在沙發上,並且用玩具轉移他的注意力。02歲的小寶寶大多很容易被轉移注意力。倘若大人堅持不抱、而且表情不太開心、很嚴肅,寶寶會不知道大人在生什麼氣,自己也無能為力,因而害怕哭泣。

 

過猶不及,並且要採漸進式處理
有時候是過猶不及。有些媽咪如果連單獨上廁所都沒辦法,就表示寶寶的分離焦慮有點「太超過」,必須提醒自己要調整相處模式:可能先前一直太順著寶寶,隨時都一直抱著他,也都沒有做到適時的轉移注意力,才會使分離焦慮的程度太嚴重。

要處理分離焦慮時,一定要採漸進式,慢慢、漸進地在安全範圍內增加分離的情境。可以告訴寶寶,自己什麼時候會回來,並且要說到做到。

 

不能不告而別,也別一直說再見
如果要將寶寶送到托嬰中心或保母家,記得要慢慢轉移寶寶的注意力,例如:保母與他玩玩具。但是一定不能不告而別,寶寶會不知道能不能再見到媽咪,因此產生不信任感。而且離開時要採漸進式,等到寶寶比較適應了,會與保母玩耍了,媽咪再離開。離開時,注意別一直重複說再見,只要一開始講一次再見就好,否則會一再提醒寶寶「媽咪離開了」這件事。最後離開前揮揮手即可。

 

結論
小寶寶不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大人要細心一點,多留意寶寶是否有分離焦慮的表現,並且將依附關係處理好,別不把它當回事,這樣等寶寶長大後,可能會留有負面的影響。

 

王意中
學歷: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兼任講師、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師、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諮商師
現任: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暨臨床心理師

 

 

*更多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602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嬰兒與母親】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是過期妊娠嗎?
產兆為何遲遲不來?

 

採訪撰文/陳惠玲
責任編輯/湯佳珮
諮詢/宏其婦幼醫院主治醫師溫景霖
攝影/張明偉
梳化/徐筑芳
model/王馨珮

 

 

預產期已經到了,寶寶還沒有動靜,媽咪心情隨之牽動,身邊的親友也紛紛關心詢問。這時該催生嗎?準媽媽可以做哪些事情呢?本篇談到關於過期妊娠前後的種種情況,幫助準媽媽放鬆心情並與醫師合作,順利度過生產關卡。

 

寶寶遲到了嗎?
過期妊娠是指「懷孕超過某一時間,仍然沒有任何要生產的徵兆。」美國婦產科醫學會(ACOG)所認定的過期妊娠定義,是懷孕週數滿42週或以上(從最後一次月經算起)。假如懷的是雙胞胎或多胞胎則須修正,有些文獻則將雙胞胎的過期妊娠定義在40週,因為通常雙胞胎在3435週以後,體重不會再增加。一般的情況下,雙胞胎如果在37週左右生產,預後比較好,而且多數雙胞胎會採剖腹產,所以比較少見過期妊娠的問題,反而較需留意提早生產的狀況。

 

為什麼寶寶還不來?
2013
年,在美國約有5.5%的孕婦是在42週之後生產,8.5%41週生產;在歐洲則各國不同,像澳洲跟比利時只有0.4%,而丹麥則是8.1%。造成過期妊娠的主要發生原因仍不明,有1312的原因可能與母體或是嬰兒的遺傳基因有關。過去產前超音波較不普及時,胎兒畸形(如無腦兒)也是造成過期妊娠的一個原因。但現在產檢很普遍,很早就會檢查出來。

過期妊娠推估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算錯預產期。溫景霖醫師提醒準媽媽,懷孕早期務必到醫院做詳細檢查。在懷孕早期(前三個月)進行超音波檢查,可以校正預產期。一般狀況是懷孕56週時,就可到醫院做第一次檢查,醫師會檢查胚胎著床位置是否在子宮當中,並推估一下胚胎大小跟實際週數是否符合。早期懷孕用超音波來評估胎兒大小,可以讓原本依據最後一次月經第一天推算得來的預產期更為準確。根據統計,過期妊娠(>42週生產)的發生率也因此由6%12%降到約2%;超過41週生產的發生率,也可以從13%22%降為5%11%

此外,之前曾經過期生產的媽媽,下一胎超過42週生產的機會也會比一般產婦提高24倍,其他的原因還包括初產婦、男寶寶、過胖的孕婦及高齡孕婦。

 

預產期計算小知識
基本上,預產期就是從最後一次月經來潮的第一天再加280天,即為預估的寶寶出生日期。也可以用最後來潮當月減3或加9算出月份,然後來潮當日日期再加7天,就是寶寶的預產期。舉例來說,如果最後一次月經來潮是23日,29就是11月,3再加710日,所以寶寶預計將在1110日來報到。但是這個推算預產期的方法的前提是:女性月經週期是規則的28天,而且排卵日恰巧是第14天,所以影響預產期準確性的原因有許多。例如:月經不規則或是週期並非28天、排卵受孕日不是在第14天、很多女性記不清楚最後一次月經來潮是哪一天、誤以為早期的懷孕出血是月經來潮等。溫景霖醫師說明,280天是平均的數字,一般來說,預產期從37週到42週都是正常時間。若女性經期不規律、未能及早發現懷孕的消息,醫師也可透過超音波幫媽媽估算胎兒的週數和預產期。

 

什麼時候分娩比較好?
因為過期妊娠有風險,多數醫師會在妊娠41週時,建議準媽媽們生產。此時會以超音波來評估胎兒的健康及羊水量,準媽媽們倘若子宮頸成熟度佳,則可選擇催生。不過如果有其他合併症狀,例如羊水過少,則要立即催生。

及早準備,預防過期妊娠
溫景霖醫師提醒準媽媽,關於生產不必過度緊張,只要注意胎動,定期到醫院產檢,預防與篩選胎兒問題,就能有助於避免過期妊娠的發生,並減少日後出現後遺症等問題。尤其懷孕36週之後,準媽媽應該定期每週進行一次產檢,並隨時密切注意胎動;若一旦發生過期妊娠,務必要確實依照醫師指示進行產檢及相關監測,以期順利迎接新生命的到來。另外在懷孕34週過後,可適度做產前運動。一般產檢自38週會開始使用胎兒監視器,觀察寶寶的活力和胎盤功能,若預估寶寶體重超過4000公克或胎心音不理想,也會建議提早生產。過了預產期以後,40週以上,則改為3天產檢一次,準媽媽在產檢間隔期間內,隨時覺得有異狀應該立即就醫,讓醫師替母嬰的健康安全把關。

 

過期妊娠該催生嗎?
有些準媽媽很害怕催生的痛苦。過期妊娠最令人煩惱的是,該不該催生?何時該催生呢?通常會採用觀察胎動、監測胎兒的生長狀況、超音波檢查等3種方法,嚴密注意胎兒在子宮內的健康狀況。並藉由定期產檢來評估胎兒的健康狀況,以便在最適當的時間做出決定。

 

過期妊娠要當心
根據統計顯示,過期妊娠週數每增加1週,胎兒的死亡率就會提升1倍。也會帶來一些影響:

胎兒過熟症候群
過期妊娠會導致羊水量減少,胎兒活動空間受到侷限,臍帶受壓迫、胎兒缺氧的機會上升。另外因為胎脂減少或消失,造成胎兒皮膚乾燥或脫皮。胎毛也會提早脫落。這時醫師會視情況進行催生,若胎兒心跳不穩定,即會緊急剖腹產。

胎兒過大,生產不易
寶寶在妊娠的最後幾週裡,通常會快速發育成長。若發生過期妊娠,在這段期間內也將持續增重,造成巨大胎兒(寶寶體重超過4000公克)。但也有一部份的小寶寶生長會出現停滯的現象,因此過期妊娠雖未必造成巨大胎兒,但是機率的確會高出許多(發生率2.5%10%),也增加媽媽自然生產的困難度,例如易造成新生兒鎖骨骨折、臂神經叢受損的肩難產。而過期妊娠若進行催生,若不太順利,例如媽媽的子宮頸擴張到34公分便停滯,且因為寶寶胎頭太大,導致媽媽分娩不易,剖腹產的機率便會增加。即使順利生產,但寶寶過大,也可能讓媽媽的產道產生嚴重的34度撕裂傷,及產後大出血的風險。

胎便吸入
「胎便」就是胎兒的糞便。胎兒到57個月時,大小腸中就有胎便存在,顏色呈現墨綠色,且愈接近預產期,胎便會愈多。當胎便提前排泄出來,混入到羊水之中,羊水就會變成青綠色。胎便吸入症候群,是指胎兒在子宮內解出大便於羊水中,而胎兒將含胎便的羊水吸到肺部,引起肺部的發炎及破壞。一旦過期妊娠,胎兒提早解出胎便的比率會升高。根據統計,大約有5%25%的生產會有胎便的發生。在懷孕37週之前生產者,出現胎便的比例會少於5%,至於因羊水出現胎便而造成周產期的死亡率,僅千分之一。胎兒提早排出胎便造成胎便吸入症候群的機率,則大約10%

 

溫景霖
學歷:私立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產科主任、母嬰親善醫院評鑑委員、周產期專科醫師
現任:宏其婦幼醫院主治醫師

 

*更多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602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嬰兒與母親】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家長最想知道的問題
乳牙保健3重點×4妙方

 

採訪撰文/陳惠玲
責任編輯/湯佳珮
諮詢/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童牙科主治醫師謝承祐
攝影/檸檬巷館
梳化/徐筑芳
model/陳玉鈴、詹登傑、詹于忻



寶寶發燒了,是要長牙了嗎?寶寶長牙前後父母該注意什麼?如何幫助寶寶做好

牙齒保健?乳齒是否健全,將對寶寶帶來一輩子的影響,本篇整理了寶寶長牙

時的常見疑惑,以及從懷胎前到長牙後,該如何保健寶寶牙齒的重要觀念。

 

 

乳牙生長知多少?
有句俗諺提到「七坐八爬九長牙」,寶寶的第一顆乳齒大多約在六至九個月中長出,至一歲半時差不多已長十六顆;約至兩歲半時,會長齊後面四顆第二乳臼齒,乳牙一共是二十顆。寶寶乳牙的長出順序為:下顎兩顆會先冒出,再來是門牙旁邊的兩顆側門牙,然後是上顎正中門牙、側門牙,接著就是第一乳臼齒及乳犬齒;通常都會先長下排牙齒,再長出上排牙齒,並且會左右兩側同時長出。

長牙前會流口水、牙齦紅紅的嗎?
萬芳醫院兒童牙科主治醫師謝承祐說明,牙齦紅腫是乳齒撐開牙肉的正常過程,有些寶寶甚至因為旁邊牙肉比較薄會破裂,因而清潔時會有點流血是正常的,牙肉需要調適恢復,爸媽不需太擔心。在口腔期時,不用特別去阻止寶寶咬東西,這個時期的寶寶是用口腔去認識周圍的世界,爸媽只要維持周圍環境跟物品的清潔即可。長牙時,寶寶也特別會想咬含異物,爸爸媽媽可能會買磨牙棒或固齒器給寶寶用,其實有時候我們也可以用天然的食物,例如:將芭樂、蘋果切塊,讓寶寶啃咬,順便品嚐水果的滋味。

長牙前會發燒嗎?
寶寶長牙時會有不適感,長牙的壓力也會刺激唾液而讓口水變多、情緒起伏大,突然不吃喜歡的食物或偏好某些食物。過去認為長牙一定會發燒,但這並不是絕對的,通常是因為長牙時期睡眠品質會變差、或是不想吃東西,導致營養攝取不夠,使寶寶的抵抗力變差,若此時身體本身就有病毒潛伏,就會容易發燒。若寶寶在長牙期間發燒時間較長,而且超過三十八度,可以帶寶寶至兒童牙科就診,確定有無牙齒感染、發炎的症狀,及長牙的情況。若無這些感染風險,就需要再看小兒科確定是否有其他病因。

乳牙長得開開不好看?
寶寶若乳牙間隔較大是沒關係的,恆牙比乳牙大顆,縫隙大表示替換成恆齒時,空間較足夠。相對來說,若乳齒比較密,恆齒排列有問題的可能性也就

比較高。一般狀況下,寶寶三歲前乳齒排列會比較密集,四五歲開始準備換牙時,牙齒開始會有縫隙。

愛吃奶嘴、手指,會影響牙齒排列?
吃奶嘴及手指是否影響寶寶的牙齒排列,要看頻率及方式。倘若寶寶三歲以後還吃手或奶嘴,上顎的發育會因為外力的影響,容易造成暴牙及排列不整。謝承祐醫師建議,不要讓寶寶將奶嘴或手指當成唯一的依賴和安慰的方式,要嘗試利用不同的方式,例如:爸媽的陪伴、擁抱,來安撫寶寶的情緒或是讓寶寶睡著。

 

掌握三大重點,養成牙齒保健好習慣
一出生就養成清潔口腔的習慣
寶寶一出生就要清潔口腔。喝完奶用開水將紗布巾沾濕,幫寶寶清潔牙床、舌頭,讓寶寶開始習慣清潔口腔的感覺,爸媽別輕忽這個動作的重要性,舌頭上的舌垢及奶垢若未清理乾淨,會影響寶寶的味覺,寶寶可能因此變得不愛喝奶及吃東西。理想狀況是喝完奶就要清潔口腔,但寶寶常常喝完奶就睡著了,所以建議父母至少早晚在固定的時段,養成幫寶寶清潔口腔的習慣喔!

長第一顆牙,就看牙醫
當寶寶長第一顆牙齒,就可以去看兒童牙科。此時醫生看診的重點,主要是教導父母怎麼清潔寶寶的牙齒,以及如何照顧寶寶口腔,並為父母解釋蛀牙形成的原因,給予飲食習慣及居家安全的建議。寶寶第一次看兒童牙科,父母可以行前教育,讓寶寶知道看牙齒的過程跟重要性,但寶寶年紀還小,陌生的環境、不熟悉的感覺都會讓寶寶焦慮或緊張,父母的態度其實很重要,媽咪對於看牙很緊張,寶寶也會跟著緊張。但如果媽咪以淡定、穩定的情緒面對,寶寶也會感受到,自然也會比較穩定。定期口腔檢查及塗氟,都能幫助寶寶對於牙醫師有好印象。許多寶寶到蛀牙時才看牙醫,對醫師、父母及寶寶都是很大的挑戰和負擔。

長第一顆牙,就使用牙刷清潔
寶寶長第一顆牙時,爸媽就可以用牙刷開始為寶寶刷牙,可選用兒童牙刷中刷頭比較小、軟毛的牙刷即可。若寶寶會咬牙刷,咬爛就換一隻,口腔清潔是一個習慣,愈早讓寶寶習慣牙刷,慢慢就可以把刷牙習慣建立起來。日常生活中,潔牙保健習慣的培養,爸爸媽媽的身教重於言教,爸爸媽媽平時有好的刷牙習慣,寶寶會看在眼裡。等寶寶大一點時,爸爸媽媽在刷牙也可以邀請寶寶一起刷牙,在輕鬆的氣氛中讓寶寶養成一輩子的好習慣。

 

乳牙保健4妙方
*一歲半開始使用牙線
提醒爸媽,一歲半就可以開始用牙線清潔寶寶的牙齒。這個階段,寶寶的齒列開始比較密,需要用牙線清潔齒縫。牙線的選擇選用原味即可,若用牙線棒要視髒污情況更換,有時會需要多用幾根。

*寶寶潔牙時會哭鬧是正常的
寶寶長到兩歲時,漸漸脫離口腔期,口腔會變得敏感,不喜歡被觸碰。此時若爸媽要幫寶寶刷牙,寶寶一開始一定會哭鬧。謝承祐醫師強調,因為寶寶不會講話,只能以哭鬧表達情緒,爸媽必須先了解這樣的情況是正常的,別就此放棄為寶寶建立良好的潔牙習慣。此時爸媽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寶寶是以事件記憶習慣的方式,所以可以在固定的一件事結束後的時段,例如:每天洗完澡或睡覺前建立一個刷牙的儀式,以唱歌、說故事、模擬情況等各種方式,讓寶寶知道刷牙時間到了。

*關於牙膏使用以及漱口
通常寶寶一歲看牙醫時,牙醫師會以蛀牙風險評估。若蛀牙風險高的寶寶,醫師會建議爸媽使用含氟牙膏;至於蛀牙風險較低的寶寶,牙膏使用與否則較無影響。由於此時寶寶通常不會漱口,一歲的寶寶可在牙刷上塗抹薄薄的一層牙膏,不一定需要漱口,使用含氟牙膏有助於使蛀牙不容易產生。兩歲以後的寶寶若蛀牙風險高,則可增加至碗豆大小。至於牙膏選用,醫師提醒爸媽要慎選,通常大廠牌會相對有保障。即使是國外品牌,也要看清楚標示的相關內容。

*飲食均衡
乳牙在媽咪懷孕三、四個月時就開始生長,發育期很長,營養均衡對於寶寶牙齒的生長很重要。

 

乳齒健康,比你想得更重要!
前面的乳牙六到七歲換成恆齒,後面的乳牙直至四、五年級才會換,使用期很長,所以乳齒是否健康,將為寶寶帶來以下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1.飲食習慣偏差:
若寶寶乳牙齒質不好或蛀牙,會造成不想咀嚼而直接吞食或偏好某些食物,產生營養攝取問題,胃腸道負擔也因而較重,將影響寶寶整體生長。

2.影響恆齒發育:
由於恆齒一出生就開始發育,若因乳齒造成營養攝取問題,不只會影響恆齒發育,若咀嚼不夠,將影響上顎骨及下顎骨的生長速度,或造成骨床及牙床偏小,影響恆齒生長及排列。

3.學習能力降低:
有些日本醫師甚至提到,咀嚼量不夠會影響寶寶腦部的發育。若乳齒問題導致寶寶睡不好,將間接影響寶寶遊戲欲望及學習能力都會一起降低。

4.乳齒蛀牙,恆齒也容易蛀牙:
寶寶乳齒若蛀牙嚴重,因沒有良好的清潔習慣,口腔環境有利於變形鏈球菌生長,造成恆齒也容易蛀牙,所以絕不能有「反正乳齒都會換掉,蛀掉沒有關係」的觀念。

醫師叮嚀
變形鏈球菌會透過照顧者的親吻或餵食傳染給寶寶。若媽咪在預備懷孕前,就能先照顧自己的牙齒,是最理想的情況。口腔的細菌少,沒有蛀牙就不會傳染給孩子。其他主要照顧者也建議做好牙齒保健。這樣一來,就不用擔心親吻寶寶造成傳染。

 

避免早發性兒童齲齒
二三十年前,兒童的蛀牙開始變嚴重,當時的醫師一開始歸咎是奶瓶造成,因而開始有奶瓶型齲齒這樣的說法,現已通稱早發性兒童齲齒。在六歲以前,兒童有第一顆蛀牙,都屬於早發性兒童齲齒,後來研究發現,其實不單是因為寶寶喝奶瓶喝到睡著,還有下列原因:

1.寶寶在三餐之外,吃甜食、糖果、餅乾等含糖零食。醫師建議,六歲前都不要讓寶寶吃這些食品。可以選用比較不會造成蛀牙的食物,如海苔、起司、自製果汁給寶寶當點心,用口頭讚美或貼紙玩具代替糖果來鼓勵寶寶。
2.
吃飯時間過長,造成口腔的酸鹼值偏酸性,食物接觸牙齒太久,容易造成蛀牙,建議吃飯時間控制在半小時內。另外,少量多餐也會造成蛀牙的風險比較高。
3.
喝奶頻率太頻繁、生活型態及清潔習慣,都會影響寶寶的牙齒健康。

 

謝承祐
學歷:臺北醫學大學牙醫學系、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專科醫師
經歷: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童牙科總醫師、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理事
現任:臺北市立萬芳醫院兒童牙科主治醫師

 

*更多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601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嬰兒與母親】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兒科醫師完全解析
揪出新手爸媽18個NG育兒法

 

採訪撰文/魏婕綝
諮詢/亞東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李佳容
模特兒/美麗媽咪乃艷、可愛妹妹芝騏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滿心歡喜迎接家中新成員後,父母亦得開始擔負起照顧寶寶的責任,尤其對新手爸媽而言,許多狀況皆為第一次遇到,不免會手忙腳亂好一陣子,甚至無意中使用錯誤的照顧方法……有鑑於此,本文邀請專家解析常見的NG育兒狀況,讓父母擁有正確的育兒觀念及做法。

 

對於經常遇到錯誤的育兒方式,亞東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李佳容根據臨床經驗指出:「時常看見家長擔心寶寶著涼,替孩子穿了很多件衣服,造成孩子熱到出汗。」除此,不少父母為了孩子的頭型美觀,特地讓寶寶趴睡,卻忽略可能導致孩子口鼻被悶住而窒息的危險。另外,孩子喝完奶後一定要喝水漱口也很常見,又或者孩子經常哭鬧,有些照顧者將平安符直接掛在他的脖子,但小孩玩耍時可能會不小心拉扯,甚至勒到頸子。

 

正確育兒法,爸媽知多少?
無論是老一輩流傳下來的育兒方法,或周遭親友異口同聲稱讚的照顧方式,不見得全都正確。到底哪些是常見的錯誤育兒法?不妨先聽聽小兒科醫師的解析,避免因為錯誤的照顧方式而影響寶寶健康。

1母奶寶寶黃疸時,最好停喝?
吃得夠、小便量夠,黃疸會下降
母奶寶寶之所以會出現黃疸,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寶寶剛出生時,媽媽的奶量較少,加上寶寶的吸吮能力不佳,因此,喝到的奶量較少而引起黃疸。李佳容醫師表示,鼓勵媽媽多親餵,當孩子吃得夠、小便量足夠,黃疸會逐漸下降。其次,如果母奶寶寶持續出現黃疸情況,是因為母奶所含的成分會干擾黃疸下降,除非新生兒的黃疸數值極高,甚至接近必須進行換血治療,才會建議停餵母奶數天,否則不需要因為寶寶黃疸而停餵母奶。

2睡覺開燈能睡得更安穩?
不一定!
剛出生的新生兒尚無晝夜之分,在睡覺時開著燈,不見得會令他有安全感、睡得更安穩。然而,建議爸媽可以在白天開燈、晚上關燈或開小燈,訓練寶寶分辨白天與夜晚的不同,養成規律的日夜作息。

3全身包緊緊才不會被驚嚇?
包巾包著較有安全感
出生12個月的嬰兒會有驚嚇反射,用包巾包著他的手與身體會使他較有安全感,睡得安穩。不過,有些孩子出生1個月後即不願意被包巾包著,父母必須視孩子的狀況而定。但原則上,寶寶出生2個多月後驚嚇反射會逐漸消失,此時不一定要包包巾。另外,有些父母擔心孩子會用手抓傷臉,幫孩子包手套,其實待孩子滿月後就不用再包手套,讓他學習用手探索這個陌生的環境。

4早點讓孩子學站和走,有助發展?
容易站不穩或站不起來
孩子仍在學爬階段,有些家長卻急著讓孩子學站、學走,又或者孩子發展到學習站和走時,父母卻認為要多爬才能刺激感覺統合,強硬要求孩子爬。對此,李佳容醫師強調,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應視孩子各階段發展而給予適合的訓練與學習。如果發展還沒到走的階段,即使家長要求孩子站,由於腿部較無力,也容易站不穩,甚至站不起來。

5寶寶喝完奶後要喝水?
4個月前不需要額外喝水
寶寶喝完奶後,有些照顧者會讓他喝一些水,以達到漱口的目的。不過,原則上4個月前的嬰兒不需要額外補充水分,李佳容醫師說明:「無論母奶或配方奶,已含九成的水分,家長在幫寶寶換尿布時也不難發現尿布很快就濕了。」因此,建議寶寶4個月後開始練習吃副食品,且副食品的量逐漸增加、奶量逐漸減少時,再讓孩子練習喝水較妥當。

6讓孩子吃飯配電視?
聲光效果易讓孩子分心
有些家長會讓孩子邊吃飯邊看電視,認為這會使孩子願意乖乖坐好、比較好照顧,甚至邊吃邊玩或看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3C產品。事實上,這些聲光效果容易造成孩子分心,食物含在嘴裡忘記咀嚼,不僅一頓飯吃得很久,甚至增加蛀牙風險。再者,不應讓3C產品取代父母或照顧者的角色,故不建議這麼做。

7寶寶午覺睡到飽?
可睡半小時至1個鐘頭
當孩子已經建構日夜週期時,有些家長會讓孩子的午覺從中午2點睡到5點,使得孩子直到晚上11點,甚至12點才有睡意,對此,李佳容醫師表示,午覺時間可依孩子的狀況而定,如果孩子身體不適,讓他睡久一點無妨。一般來說,孩子大約睡半小時至1個鐘頭即可,以免影響夜間睡眠。此外,盡量讓孩子於晚上9點前就寢,早上約78點起床。

通常孩子在白天有較多活動,可避免日夜作息顛倒,大人在照顧上亦較輕鬆。另外,孩子的睡眠習慣也會受到爸媽的影響,如果父母習慣晚上12點,甚至1點才睡,且家裡一直維持明亮或嘈雜的氣氛,也會較難養成孩子早睡的習慣。

8每天都要幫孩子洗澡?
夏季天天洗,冬季至少2天洗1
即使孩子待在家裡沒有外出,還是會流汗、身上出現皮脂屑等,仍需要清潔、保持衛生。因此,容易出汗的夏天,建議每天洗1次;冬天則由於氣候寒冷,雖不必天天洗澡,但最少2天洗1次。

9衣服穿越多越不容易著涼?
大人穿幾件,小孩穿幾件+薄外套
孩子的手與四肢容易受到外界溫度影響,因此,當他的手摸起來冰冰涼涼時,不代表他會冷,應摸他的背部較準確。如果背部摸起來很溫暖,代表孩子不會冷,但可以幫他做局部保暖,像是穿長褲、加手套與穿襪子,或是幫他的肚子再多圍一條肚圍等,通常大人穿幾件衣服,孩子也大約穿幾件,然後再加一件包巾或多穿一件薄外套。別幫孩子穿太多或太厚,以免流汗造成背部或脖子長濕疹。

10讓寶寶趴睡,頭型才好看?
恐提升嬰兒猝死症風險
很多父母希望寶寶的頭型美觀,會讓孩子趴睡,甚至大費周章準備趴睡枕。對此,無論美國兒科醫學會或臺灣兒科醫學會皆不建議讓寶寶趴睡,雖然趴睡會讓寶寶較有安全感,睡得也較安穩,但卻可能造成嬰兒猝死症風險。特別到了冬天,由於棉被較厚重,寶寶趴睡時恐增加窒息的風險;若寶寶溢奶,趴睡也容易吸入呼吸道而嗆到,引發危險。另外,即使坊間有所謂的趴睡枕,仍有導致寶寶窒息的疑慮,不建議使用。

11寶寶打噴嚏表示會冷?
鼻腔管徑較狹窄,少許分泌物容易打噴嚏
寶寶的鼻腔尚未發育成熟,因而管徑較為狹窄,可能因鼻腔有少許分泌物而容易打噴嚏,但不代表是感冒或覺得冷。另外,有些寶寶喝完奶、拍完嗝後讓他躺著,由於一些液體殘留在鼻腔內,可能會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也不見得是感冒或鼻塞。原則上,只要沒發生溢奶或吐奶等狀況,父母稍微觀察一下即可。

12滿月剃胎髮,以後頭髮長得快?
沒有影響
在傳統習俗中,嬰兒出生24日或滿月這天要剃胎髮,除了為寶寶取個好兆頭,也會讓他將來的頭髮長得又黑又密。基本上,剃頭對於將來頭髮的生長快或慢完全無任何影響。再者,無論是否剃頭,出生的頭髮會逐漸被替換掉。至於孩子將來頭髮的濃密程度,則與父母的髮量遺傳有關。

13寶寶肚子鼓鼓的,是脹氣嗎?
孩子平躺,檢查肚子是外擴或凸起
由於孩子的腹部肌肉還未發育成熟,因而腹部外觀看起來大大的。但肚子大與脹氣有時難以區分,李佳容醫師解釋:「最簡單的分辨方法即是讓孩子平躺,當他的腹部沒有用力時肚子呈現外擴,而不是往上凸的狀況,且摸起來軟軟的,代表正常。」若孩子平躺時,肚子往上凸,且皮膚看起來緊緊的、白白亮亮的,加上他感到不舒服、食慾較差,則可能是脹氣。

由於孩子的腸胃尚未發育成熟,容易出現脹氣情況,改善脹氣的方法除了在孩子喝完奶後充分拍嗝助於排氣,當寶寶因為脹氣不適時,大人可將掌心置於其腹部,採順時針方向輕輕按摩。

14為何寶寶一到傍晚就哭鬧?
多因腸絞痛引起
多數出生6週至2個月大的寶寶容易發生腸絞痛情況,發作時間主要在傍晚或半夜,引發原因目前仍不明。原則上,當寶寶在半夜哭鬧嚴重,哭了23個小時後彷若沒事的繼續喝奶或睡覺,白天活動狀況也良好,隔天半夜又發生同樣的情況,多為腸絞痛引起。如果寶寶哭得厲害,不妨改餵母奶試試能否改善。李佳容醫師說:「這是一個階段,父母必須耐心照護。不過,當孩子因為身體不適而哭鬧,甚至睡得不安穩,仍要觀察是腸絞痛,還是感冒等其他原因引起。

另外,通常寶寶到了67個月較不會出現腸絞痛,如果孩子因為腹痛而哭鬧,甚至合併嘔吐、面色蒼白、雙腿屈曲,甚至出現血便等症狀,須提高警覺恐是腸套疊,建議立刻就醫。

15趁孩子睡覺餵他吃東西?
視孩子年紀而定
剛出生的嬰兒可能會吃一下奶就睡,甚至含著奶睡,醒了再吃;到了34個月時,由於活動力變好,會想玩而不要睡,李佳容醫師指出:「此時可以趁孩子半夢半醒時餵他喝奶,會喝得比較多。」當孩子再大一點進入副食品階段,吃飯時應讓他坐著吃,因為食物需要咀嚼,在他精神好的時候,吃飯會吃得比較好,避免邊打瞌睡邊吃,以免嗆到。

16發燒時,先餵孩子吃退燒藥?
高於38,評估狀況給退燒藥
發燒定義是體溫高於38,除非孩子有心臟病、貧血、慢性肺疾病或新陳代謝疾病等問題,否則孩子發燒38時,不一定要馬上讓他吃退燒藥。如果高於38,可評估狀況給予退燒藥。退燒藥的作用是緩解身體不適,讓孩子覺得比較舒服,通常出生3個月內的寶寶有母親抗體保護,不太會發燒,一旦有發燒情況則需立刻帶孩子就醫,找出原因對症治療。另外,4個月內的寶寶量耳溫比較需要技巧,因此,建議量肛溫較準確。

17寶寶好可愛,親親小臉沒關係?
易將口腔的細菌與病毒傳染給寶寶
小寶寶超可愛,加上皮膚Q彈水嫩,大人常忍不住親一下。然而,成人的口腔充滿細菌與病毒,無論與寶寶嘴碰嘴親親或親寶寶的臉頰,都可能傳染疾病給寶寶,包括流行性感冒、腺病毒、諾輪病毒、輪狀病毒等。另外,有些家長會教小孩Kiss Bye,由於擔心孩子吃到手上的細菌,亦不建議這麼做。

18將米精、麥精放到奶瓶裡餵小孩吃
應訓練孩子不同的進食方式
進入副食品階段,有些照顧者會將調好的米精或麥精放到奶瓶裡餵小孩吃,李佳容醫師提醒:「吃副食品的目的是要訓練孩子不同進食方式,應用湯匙餵食,而不是放到奶瓶裡餵孩子吃。」另外,孩子1歲之後應逐漸減少奶量,漸漸增加副食品的量,甚至成為主食。

至於有些媽媽擔心太早添加副食品會造成小孩過敏,直到67個月還沒讓孩子開始吃,這是錯誤的觀念。原則上,4個月寶寶若準備好了,即可讓他嘗試副食品,最晚6個月一定要添加,否則太晚進入副食品階段,造成寶寶對副食品的接受度不高,之後也會容易挑食。

 

細心掌握重點,溫柔呵護寶貝
在澄清常見的錯誤育兒方式後,在照顧寶寶上,李佳容醫師亦列出幾個重點提醒家長:

清潔口腔
即使寶寶還未長牙,當他喝完奶後,仍應以清潔的紗布巾來清潔口腔的奶垢;孩子長牙後,進食完後先以紗布巾清潔口腔再幫他刷牙,建立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

大人回到家中,洗手再換衣服
當大人從外面回到家中,須先洗手、換衣服再抱寶寶,以免將身上的病菌傳染給孩子。另外,有感冒的家人應戴口罩,並盡量少接觸孩子。

大人避免抽菸或讓孩子吸二手菸
家中的大人不要抽菸或讓孩子吸二手菸,以免影響孩子的支氣管。

大人的視線不能離開孩子
別讓小孩離開大人的視線,孩子不知道哪裡有危險,照顧者應隨時盯著小孩。即使3個月大的嬰兒還不會翻身,別因此認為將他放在沙發上沒關係,因為孩子可能在大人不注意時突然翻身並掉落地板,必須非常謹慎。

照顧孩子的責任既辛苦又重大,平常最好有家人協助替換,照顧者才不會過於疲累、甚至引發負面情緒。另外,家中大人的育兒方式與標準應一致,避免父母一套方式、公婆又是另一套方法,因照顧孩子的意見不同而經常爭執,影響家庭的和諧氣氛。

 

 

 

李佳容
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經歷:臺大醫院小兒部住院醫師、臺大醫院小兒部新生兒科研修醫師
現職:亞東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

 

*更多內容請參考:【媽咪寶貝】201601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媽咪寶貝】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咳在兒身,痛在娘心〜

8QA,改善小兒酷酷嗽!

 

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部準專任主治醫師陳映庄
企劃編輯╱張玉櫻
模特兒/張瑜芮RITA寶貝、張智偉爸比、陳久玲媽咪
攝影/銘心攝影

 

寶貝一直咳,受苦的是孩子,心疼不已的是爸媽!有時只咳個幾聲要緊嗎?如何分辨咳嗽是感冒還是過敏?久咳不癒是氣喘嗎?久咳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嗎?吃太多藥會傷身…?如此多讓人擔心的問題,下為您一一解說。

Q1:小兒咳嗽常見的原因與症狀有哪些?
以下分別就小兒常見的幾個咳嗽原因做探討:

第一名:病毒感染(感冒)
環境中到處都是各種微生物,尤其是孩子進入幼兒園後和其他的孩子近距離接觸,難免會互相傳染各種病毒。小孩抵抗力正在發展中,所以一旦受到感染,往往症狀都會很明顯,通常鼻水、鼻塞、咳嗽、喉嚨痛會一起出現,症狀嚴重的孩子還會合併發燒、頭痛、噁心、食慾不振等現象。這些症狀大約在受到感染後57天,等抗體產生後會自然痊癒。

第二名:過敏相關
過敏又可分為兩個部分來討論:

鼻子過敏
最常引起咳嗽的原因之一就是俗稱的鼻涕倒流。鼻腔內長期慢性發炎,導致裡面充滿了許多黏液分泌物,黏液從鼻腔的後側流進咽喉,刺激咽喉、氣管導致咳嗽產生。特徵:常常覺得喉嚨後面有異物感,且躺下或後仰時咳嗽容易加劇。

氣管過敏
也就是俗稱的氣喘。小孩子氣喘一開始的症狀通常不會喘,而是用長期慢性咳嗽來表現。特徵:白天不太咳,但是常常在半夜或清晨的時候突然開始咳嗽,常常會咳到醒過來或是嘔吐。

第三名:誤吞異物
例如花生米、小鈕釦等卡在氣管裡造成刺激而劇烈咳嗽。特徵:本來一切好好的,「突然」開始劇烈咳嗽、面紅耳赤,甚至會喘或無法說話。

第四名:其他微生物感染
各類感染都可能造成肺部慢性發炎、長期咳嗽不癒,如結核菌或黴漿菌等,這種情況下通常除了咳嗽還會有其他症狀,如:低溫發燒、淋巴關節腫大等,這部分需請專科醫師評估才能診斷。

第五名:胃食道逆流
這個部分在青少年會比較常見,由於胃酸逆流至食道造成神經反射,引發咳嗽症狀。特徵:也是在躺下時症狀較明顯,此外通常會有飲食不正常或反覆胃痛的病史。

 

Q2:如何分辨小兒咳嗽是感冒還是過敏?
若是一般感冒,小病人咳嗽嚴重度通常整天差不多,常伴隨頭痛、發燒、流鼻水、喉嚨痛等症狀,這些症狀就算不吃藥,通常57天內也會消失,鮮少超過10天以上仍然繼續咳嗽。

如果是過敏咳的話,這類咳嗽有特殊時間性,常在半夜清晨時突然加重,白天症狀通常會減輕,但進入冷氣房、運動後或是情緒激動等情況,症狀又會加重,常合併流鼻水,但不合併發燒、喉嚨痛等症狀,症狀常常持續23週以上。

 

Q3:久咳不癒可能是氣喘嗎?
非常有可能!氣喘其實代表的意義是過敏性氣管炎,大多數孩子剛開始前幾次發作,因為氣管還沒被慢性發炎破壞,所以還算通暢,因此孩子氣喘發作的前幾年就是一直咳咳咳,直到氣管破壞到一個程度後,氣管直徑縮小了,才會真的開始出現喘鳴聲。

此外還有上面提到的其他原因也會造成久咳不癒,必須先做排除才行,所以正確診斷氣喘需要非常詳細的詢問病史及身體檢查,同時配合家族過敏史及過敏原的檢測。

 

Q4:久咳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會的!氣管的慢性發炎會增加營養的消耗,且發炎時產生的各種激素也可能影響身高的發育。此外,咳嗽會影響食慾以及睡眠品質,食慾差營養自然不足,睡眠品質差則會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

 

Q5:只偶爾咳一兩聲,要看醫生嗎?
如果只有小感冒時出現咳嗽症狀,57天後會自然痊癒,就不需特別就醫。

 

Q6:哪種情況一定要就醫?
如果有以下任一情況,建議就醫檢查治療:

    出現超過2週以上的慢性咳嗽。
    突然出現臉部脹紅的劇烈咳嗽。
    會影響生活作息的咳嗽,如夜咳無法入睡、食慾明顯下降。
    咳嗽伴隨喘鳴聲、呼吸困難、高燒、胸痛胸悶等

這些情形代表可能有必須治療的嚴重狀況,必須配合醫師做診治。

 

Q7:怕吃太多藥會傷身,比較不咳就可停藥?
常見爸媽擔心孩子吃太多藥會傷身,所以比較不咳後就會自行停藥或減少用藥次數。其實咳嗽最重要的是確定原因,若是一般感冒,症狀改善後即可停藥無妨;但若診斷為過敏或是慢性感染則不然,慢性發炎性疾病,會逐漸對肺部造成不可回復的破壞,若自行停藥或減藥可能會讓病程拖延,疾病對孩子身體所造成的傷害將會遠大於服藥!此外,現在的藥物越來越進步,副作用也越來越低,若真的擔心藥物副作用,可以跟您的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Q8:日常生活有哪些注意事項?
最近幾年導致小兒慢性咳嗽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氣管過敏,也就是俗稱的氣喘,而塵蟎是造成台灣兒童氣喘最大的兇手,建議有過敏史的家庭一定要勤於整理環境,包含減少地毯、布娃娃使用,床單、枕套每兩週用55以上熱水浸泡10分鐘再洗滌,床墊、枕心和被心等需換成抗蟎材質或用合格的防蟎床套包裹。

還要注意定時除溼和空氣清淨機使用,可以讓塵蟎控制得更好。尤其空氣濕度過高常引起「咳嗽」!因為潮濕是黴菌的溫床,黴菌則是過敏元兇───塵蹣,最佳的食物。當濕度超過60%,就是潮濕的警訊。此時便容易引發過敏性鼻炎、氣喘、久咳不癒。建議將濕度調整在5060%,才不會過於潮濕或乾燥。

此外,家裡盡量不養寵物、禁菸,都對預防及改善氣喘非常有幫助。也應避免喝冰的飲料,維持均衡的營養、適當的運動,都是非常重要的,其中運動又以在室外泳池游泳是最好的。

 

注意!久咳不癒應慎重處理
咳嗽是身體的一種保護反射,目的是希望把氣管裡的刺激物或感染源排除。感冒咳嗽只要病毒清除,而嗆到只要異物排除後,咳嗽就會停止,所以若有慢性咳嗽、久咳不癒的狀況,代表的是氣喘持續的被某種東西刺激發炎,如果不盡快處理,將會導致氣管不可回復的傷害,也會對孩子的生長發育造成不良影響。建議家長們需多留意孩子的情況,盡快就醫,配合醫師給予適當的治療,讓孩子可以健康快樂的長大。

 

陳映庄
現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部準專任主治醫師、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部過敏氣喘免疫科研究醫師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
經歷:台北馬偕醫院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研究醫師
 

 

 



*【育兒生活】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更多內容請參考:【育兒生活】201601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