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胎位不正=難產?

矯正胎位4方法 

 

採訪撰文/陳怡均
諮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產科醫師蘇聖淵
模特兒/溫柔媽咪明鈺
梳化/蔡琇惠
攝影/小木偶親子攝影

 

 

40週的懷孕過程中,想自然產的媽咪最害怕聽到胎兒有狀況,像是胎位不正,這代表必須採取剖腹產才能生下孩子。究竟什麼是胎位不正?對於寶寶會造成哪些後遺症?是否有矯正的機會?

 

正常胎位,意指胎兒在媽咪肚子裡的姿勢為「頭下腳上」,只要胎兒不是以這個姿勢待在媽咪腹中,便稱做「胎位不正」,但又因位置不同,分成好幾種類型,例如:臀位、斜位、橫位與顏面位等。懷孕初期被檢查出胎位不正的機率高達25%,隨著週數的增加,其比例會逐漸下降,根據調查資料顯示,第32週時的胎位不正機率為7%,第37週以上則降低至34%。由於胎兒位置在早期可能會隨時改變,孕媽咪無須太過擔心。

 

胎位不正,順產不易
胎位,意指胎兒在子宮內的位置。胎兒出生前在子宮內的姿勢十分重要,將攸關到孕媽咪會順產或難產,正常狀態來說,胎兒浸泡於羊水中,因頭重腳輕的關係,自然會呈現頭下腳上的狀態,這在生產時最為順利,只要胎兒並非「頭下腳上」,即為胎位不正。

由於懷孕早期時,胎兒很可能會在媽咪的肚子裡轉來轉去,必須等到30周以上才逐漸固定下來,因此,早期的胎位不正無須太過擔憂;胎位不正的類型是依照胎兒最靠近媽咪子宮頸的部分做區分,可略分為以下幾種:

臀位:胎兒臀部靠近媽咪的子宮頸,為頭上腳下的姿勢,也是胎位不正最常見的一種,其中又分為單臀位、混合臀位、全膝位、不全膝位、全足位、不全足位。

橫位:橫躺於媽咪子宮中,面部朝上。

斜位:與橫位意思相近,僅為角度的差異。

顏面位:胎兒應保持頭下腳上,且面向媽咪的背後。若面向媽咪子宮頸口,則為顏面位的胎位不正。

枕後後位:當胎兒頭下腳上,但面部朝向媽咪的腹部者,稱為枕後後位。

額位:胎兒的頭頂應朝向媽咪的子宮頸,若面對子宮頸的是胎兒的額頭,稱為額位。

原則上,只要孕媽咪按時進行產檢,胎位不正的狀況可以透過超音波來察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產科醫師蘇聖淵表示,也許部分媽咪曾聽過老一輩說過醫生會利用觸診方式判斷胎位是否為正,這是因為胎兒頭部較硬,用觸摸方式判斷頭部位於子宮的哪個部位,然而,隨著醫學的發達,只需透過簡單的超音波,便可清楚知道胎兒的位置是否處於正常的頭位。此外,即使在第32週前偵測出胎位不正,孕媽咪也無須太過擔心,此刻的胎兒仍可能不斷旋轉,通常超過32週以上,才能確認胎兒是否為胎位不正。雖然胎位不正的胎兒多半會採取剖腹產,但卻不會對母體或胎兒造成健康上的危害。

 

造成胎位不正5成因
胎兒32週前在媽咪的肚子裡任意翻轉,隨著年齡與體型的增加,加上孕期中、後期的子宮被撐大而時常收縮,由上而下施力,同時將胎兒的頭部往下擠壓,形成正常的頭位。蘇聖淵醫師表示,幾乎90%以上的孕媽咪都是正常的胎位,僅有少數的胎兒會呈現不正狀況,而胎位不正多半屬於自然機率問題,較無預防方式,根據調查資料顯示,胎位不正較常出現於孕媽咪羊水過多或過少、子宮異常等狀況,例如:雙子宮、雙角子宮或子宮中隔。此外,媽咪若患有子宮肌瘤等疾病,也可能導致胎位不正,多胞胎孕婦、前胎為胎位不正而剖腹產者也同樣會提高胎位不正的機率。

成因1:羊水過多或過少
當媽咪子宮內的羊水過多時,胎兒的活動空間相對變大,即使到了32週左右,也很可能因為空間過大而可任意翻轉。反之,但當胎兒位置並非處於正常的頭位,又因為羊水過少、活動空間窄,翻轉成正常頭位的機率就會相對減少。

成因2:子宮異常
雙子宮、雙角子宮或子宮中隔這類子宮發育異常的狀況,統稱子宮異常引起之胎位不正。由於女胎兒在媽咪肚子裡時,子宮為兩個組織融合後所形成,隨著懷孕周數的增加,兩個組織會融合成一個完整的子宮,若融合不完全,依照程度可分為近似愛心形狀的雙角子宮、子宮中間有個分隔的子宮中隔或雙子宮。由於子宮形狀異常,造成裡面空間較為狹小,易使胎兒胎位不正,同時也會增加子宮早期收縮、早產及早期破水的風險。

成因3:子宮肌瘤
由於肌瘤與胎兒同時位於媽咪子宮內,當胎兒在活動時,很可能因為肌瘤過大而影響胎兒的活動空間,導致胎位不正的狀況產生。

成因4:胎兒患疾
若胎兒患有水腦症、無腦症等疾病,也會增加胎位不正機率,水腦症胎兒的胎頭過大,姿勢較無法調整為正常的頭位;無腦症的胎兒由於缺乏頭蓋骨,為嚴重的胎兒畸形。然而,早產兒由於發育遲緩,胎兒體積過小,胎頭無法被固定於子宮內。

成因5:第二胎以上之經產婦
媽咪生過許多胎後,子宮的肌肉相較於從前會較為鬆弛、失去彈性,因此,在子宮被撐大後的收縮力道不足以將胎頭往下擠壓,形成正常的頭位。

 

矯正胎位4方法
通常媽咪有胎位不正時,大多數醫師會建議採取剖腹產方式來迎接寶寶,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避免難產。胎兒多半頭大、肩膀與身體小,在生產時,依照頭、肩膀、腳的順序很快就能順利分娩,但胎位不正的寶寶,例如:頭上腳下的臀位,當寶寶的腳與身體已經產出,但頭部仍卡在媽咪的恥骨處,此時由於連接肚臍與胎盤的臍帶會被擠壓,導致臍血供應不足,胎兒出現生命危險,故臀位的寶寶採取自然產時,頭部若未能在68分鐘內產出,醫師就必須立刻進行手術協助生產,可能利用緊急剖腹產、子宮頸切開術、採用臀位產鉗等方法,但因困難度相當高,媽咪與胎兒的生命危險也會增加。雖然並非所有的胎位不正都會採取剖腹產,但醫師會考量到胎兒胎位不正的類型與狀況,與媽咪進行討論,一切以媽咪與胎兒的生命安全為優先。

蘇聖淵醫師補充,醫師會告知產檢正常的媽咪,一旦出現破水,應立即就醫,若為陣痛或落紅則可稍微觀察一下,但胎位不正的媽咪只要出現破水、落紅或陣痛產兆現象,特別是胎兒為橫位、臀位的胎位不正時,必須立刻就醫,主要是因為橫位與臀位的胎兒,可能會在媽咪破水時,使臍帶隨著羊水流到子宮頸與陰道處,造成臍帶脫垂(prolapse of cord)狀況;由於臍帶受到壓迫,血液供應受阻,未能緊急處理,可能幾分鐘內便導致胎兒缺氧、死亡,因此,媽咪不可不慎。又胎位不正的寶寶,有時會伴隨體重過輕、早產等情況,與胎位不正並非因果關係,因此,媽咪應定期進行產檢,了解自己的寶寶有哪些狀況,並且與醫師密切保持討論,觀察胎兒狀況,才能評估對媽咪與胎兒最有利的生產方式。

不過,胎兒在子宮內前32週,由於體積小、羊水充足、活動空間大,會時常變換姿勢,32週以上則胎兒體積已較大、活動空間相對狹小,又因為被撐大的子宮會陸續開始進行收縮,將頭重腳輕的胎兒由上往下擠壓,形成「頭位」,故若在32週以上檢查出胎兒在子宮內並非為頭下腳上的姿勢,才是真正的胎位不正。胎位不正是否能夠轉正?蘇聖淵醫師對此問題持保留態度,雖然目前有幾種方式曾經幫助孕媽咪矯正胎位,但這屬於機率問題,目前無法保證有任何方式能有效將胎位轉正。以下為幾種常見的矯正胎位方式,供您做參考。

1膝胸卧式
膝胸卧式是目前最多醫師建議媽咪做的矯正活動,由於寶寶頭重腳輕,希望透過媽咪的一些姿勢,藉由重力的作用讓寶寶的頭部往下垂,適用於30週後、胎位為臀位或橫位的媽咪。孕媽咪先將褲帶解開,雙膝與肩同寬跪於地板上(鋪設瑜珈墊),在膝蓋處放置毛巾或軟墊、頭處放置枕頭,會讓動作較為舒適;將胸與肩膀緊貼於地面,頭部可側向外,兩手貼於床面、雙膝彎曲、大腿與地面垂直,臀部、大腿至小腿盡量呈90度,此姿勢維持510分鐘,適應後再逐漸拉長到15分鐘,早、晚各做一次,若能使頭低、臀部高的差距拉大,效果更佳。

特別要注意的是執行前應排尿,並且要考量自身體能狀況,若感到不適,應立刻停止,與醫師討論;開始執行的期間應按時產檢,確認胎兒是否有改變胎位。

2外倒轉術
簡單來說,外倒轉術是以外力調整胎兒的位置,為較早期的矯正方式。部分婦產科醫師會用手推胎兒的頭與肚子,但由於不知道胎兒在子宮內部臍帶纏繞與胎盤剝離等狀況,因此,不太建議使用此方式進行矯正,除非萬不得已的狀況下,必須透過監視器輔助才能進行。此外,懷孕期間曾有出血狀況或羊水過少的孕媽咪,皆不適合進行這類矯正術。

3側臥位轉位法
孕媽咪在晚間睡覺時,身體臥於胎兒身體肢側,透過重力使胎頭進入骨盆;又或者過往習慣左側臥睡者,可換至右側,而原本習慣右側臥睡者,則改為左側。

4適度活動
孕媽咪適度活動可以刺激寶寶的活動量增加,使其有機會轉正胎位,因此,胎位不正的孕媽咪千萬別以為要多休息、多養胎才是對,越不活動就越沒有機會轉正。運動部分可採取散步或上樓梯,每天至少進行一次,時間長短則依自身體力為主,無須勉強。

 

 

 

 

蘇聖淵
學歷: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住院醫師、總醫師、產科研究員
現職: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產科主治醫師

 

*更多內容請參考:【媽咪寶貝】201604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媽咪寶貝】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子宮肌瘤的
3類型×4重點
孕媽咪必讀

 

採訪撰文/湯佳珮
諮詢/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張仁旭
攝影/BabyPure寶寶專業攝影
梳化/徐筑芳
model黃珮如

 

 

子宮肌瘤為長在女性子宮上的一種腫瘤,可分為很多型態,而絕大多數的子宮肌瘤皆為良性,不用過於擔憂。懷孕後,子宮肌瘤會愈變愈大嗎?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哪些重點?本文請中醫師來解析,讓媽咪了解孕期如何與肌瘤「和平共處」。

  

子宮肌瘤的常見位置
子宮肌瘤為平滑肌細胞組成。子宮可概分為三層,內層為黏膜層、中層為平滑肌層、外層為漿膜層,子宮肌瘤通常在中層。

中醫解釋子宮肌瘤的生成
張仁旭醫師表示,有些女性白帶較多、經期經血過多、按壓下腹部恥骨處可能有硬物感,中醫認為這可能由於「積聚」所引起。「積聚」在古代可分為「癥」與「瘕」兩種,「癥」是比較硬的生成物,「瘕」是比較軟的生成物,子宮肌瘤屬於「癥」。

古代中醫沒有子宮肌瘤這樣的觀念,而現代中醫因應醫學發展,做了進一步的闡述。現代中醫認為子宮肌瘤是「痰積」(體內不正常代謝物的累積,與水分代謝不良、代謝異常有關),與大家常聽到的子宮肌腺症、肌腺瘤不同。子宮肌腺症、肌腺瘤在中醫的理論,屬於「瘀滯」(血管變異,血流不正常)。

 


張仁旭醫師表示,「痰積」為代謝異常的結果,並非代謝異常的原因。至於代謝異常的原因(也就是子宮肌瘤生成的原因),則可分為三種原因與類型:

1)「寒氣鬱滯」:
台灣的氣候溼熱,女性愛喝冰飲、平時總是喜歡待在冷氣房中、又不常運動,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都會導致下腹部的循環比較不佳,女性下腹部容易寒涼,導致「寒氣鬱滯」。

2)「肝氣鬱滯」:
中醫理論講肝經與情緒管理有關。經常心情不佳、鬱鬱寡歡者,肝經不通順,可能會「肝氣鬱滯」,容易有子宮肌瘤。

3)「食積」:
「食積」的症狀為脾胃消化不良、經常脹氣、噯氣、排便穢臭,如果合併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愛吃甜食(巧克力、精緻糕點等)、平時活動量又比較小,時間久了就容易形成子宮肌瘤。此外,體型肥胖者也比較容易有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不一定有症狀
子宮肌瘤是否有症狀,依肌瘤的位置而定。許多女性即使有子宮肌瘤,因為肌瘤沒有壓迫到血管、神經等組織,所以不會感到疼痛;而且肌瘤也可能生長的位置比較靠近外層,經期階段不一定會大出血;如果肌瘤位置比較靠近膀胱、直腸、子宮的韌帶,可能會有頻尿、排便不順或腹瀉、經期疼痛以及出血量多等症狀。總而言之,有子宮肌瘤不一定會有症狀,而症狀與月經週期也不一定有關聯,要看肌瘤的位置而定。

另外,子宮肌瘤有大約2030﹪的機率可能會導致不孕,萬一肌瘤比較大,可能會導致阻礙受精卵著床或造成內膜變形等各種情形,或是有些肌瘤太大、部分肌瘤組織缺血壞死、發炎,也容易不孕。

 

建議定期追蹤
一般建議子宮肌瘤要半年或一年定期追蹤,追蹤的主要目的為避免肌瘤長太大。此外,雖然絕大多數肌瘤皆為良性,不過極少數的肌瘤也有惡性的可能,與個人基因有關,定期追蹤,也可以盡量早期發現這種極低惡性可能的發生。

 

子宮肌瘤對胎兒的影響
如果懷孕合併子宮肌瘤,肌瘤又很大,可能會導致胎盤受損、甚至胎盤剝離;如果肌瘤的位置擋住產道,生產時則必須採剖腹產。

懷孕合併子宮肌瘤,生活的注意事項
1)中藥補湯別亂吃
張仁旭醫師提醒,有子宮肌瘤最重要的生活原則,就是沒有必要別自行亂吃補品,例如:四物湯、十全大補湯、八珍湯、羊肉爐等,都盡量不要吃。

吃太補,不僅可能使胎兒變大,肌瘤也容易變大。是否要以中藥食補來養胎,應視個人狀況而定,並個別請教中醫師。

2)山藥、黃豆製品,仍可適量食用
有些媽咪會擔心山藥、黃豆食品(例如:豆腐、豆干、豆漿)內含的植物性荷爾蒙會使子宮肌瘤變大,因而完全不吃。其實有時候仍可適量食用,這些內含的植物性荷爾蒙,在體內需要經過一定的轉化程序,才會影響子宮肌瘤,一般來說轉化率很低,除非經常或大量食用,才會有所影響。因此仍可吃山藥與黃豆製品,不過建議別每天都吃、也別吃太多。此外,黑豆也仍可食用,不過別吃太多;蜂王乳也盡量避免。
 

孕媽咪可以吃青木瓜嗎?
張仁旭醫師建議,孕期盡量少吃青木瓜,因為中醫認為青木瓜有「消導」的作用(促進食物消化),偶爾吃幾口沒問題,吃多了卻可能影響胎兒;至於水果木瓜則沒有影響。

3)孕期少吃冰或喝冰的飲料
懷孕時盡量別吃冰或喝冰的飲料,以免已形成的子宮肌瘤出現變化,也可能導致子宮收縮、胎兒不穩定。

4)保有適量的運動習慣
懷孕中期以後,如果身體狀況正常、沒有早產徵兆或醫師叮囑不宜運動,建議最好保有適量的運動習慣。運動量的多寡依懷孕前個人的運動量而定,別貿然增加太多,應量力而為。

此外,盡量避免久站或太過疲憊,仍要保有適度的休息。

 

懷孕子宮肌瘤不一定會變大
至於子宮肌瘤是否會隨著胎兒成長而變大,則因人而異,建議持續追蹤、並注意產兆。有些子宮肌瘤反而會隨著胎兒成長而受到壓迫,導致肌瘤萎縮,甚至可能會消失;有些人則是會變大、或是大小不變。子宮肌瘤大小的變化,與個人體質、飲食、肌瘤位置有關。

 

孕期先不處理肌瘤,產後再觀察
萬一孕期子宮肌瘤的症狀很嚴重,例如:有出血、肌瘤壓迫到胎兒等,可考慮依醫囑服用阿膠、續斷等中藥;如果沒有特殊狀況發生,醫師大多會建議孕期暫時不處理子宮肌瘤,產後再觀察狀況。

對於沒有懷孕的女性來說,可考慮請中醫給予的中藥治療,也因肌瘤的生成原因與類型不同,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例如:寒氣鬱滯者,適合飲用少腹逐瘀湯;肝氣鬱滯者,適合服用越鞠丸等(以上藥方僅是舉例,服藥請遵照醫囑服用)。療程通常約為23個月左右,因人而異。

 
 

 

張仁旭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畢業、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博士班畢業
經歷:台南新樓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現任:永康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更多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604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嬰兒與母親】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精選!孕婦最關心的自費產檢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馬偕
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簡宏如
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透過產檢,除了能掌握母胎狀況,更有機會及時發現異狀,對症診治。隨著醫療領域的進步,近年陸續推出許多自費產檢項目。對於孕婦來說,應該深入了解並選擇適合項目,才能真正落實產檢的意義及幫助。

 

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基因檢測

時間:滿10週後。

目的:檢測胎兒是否可能罹患染色體異常疾病。

目前坊間常簡稱的NIPSNIPTNIFTY,指的都是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基因檢測。簡宏如醫師表示,此檢查需要先抽取孕婦的少量靜脈血液,再送至實驗室檢驗;方式為從血液中採集胎兒的游離DNA片段,篩檢是否有染色體異常狀況。


第一期母血唐氏症篩檢+胎兒頸部透明帶檢查;
第二期母血唐氏症篩檢

時間:前者1113+6週,後者1618週。

目的:檢測並評估胎兒罹患唐氏症的機率。

第一期唐氏症相關篩檢的內容為「先抽血檢測(free β-hCGPAPPA值),再搭配超音波檢查胎兒頸部後側脊椎與表皮間的透明空間厚度、靜脈導管逆流、三尖瓣逆流、鼻骨、臉部角度等狀況」,綜合計算出胎兒患有唐氏症的機率。

第二期唐氏症篩檢也是透過抽血篩檢的方式,檢驗四項指標:胎兒蛋白(AFP)、人類絨毛性腺激素(β-hCG)、非結合型雌三醇(uE3)、抑制素-Ainhibin-A),並透過數值來評估唐氏症的風險高低。


羊膜穿刺染色體檢查;羊水基因晶片檢測

時間:1620週。

目的:檢測胎兒染色體是否有異常狀況。

簡宏如醫師表示,34歲以上、母血唐氏症篩檢相關數值偏高、前胎曾有染色體異常、家族遺傳病史等孕婦,建議可優先考量羊水穿刺檢查;方法為以超音波機器引導和確認位置,醫師再用細長針穿入羊膜腔內抽取適量羊水,送去檢驗。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基因檢測

時間:10週以前。

目的:了解父母和胎兒是否為此症的帶因者。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是隱性遺傳疾病;相關研究顯示,每2,500對夫妻中,可能有一對同時有其隱性基因,但本來卻不一定得知。


X
染色體脆折症檢查

時間:約第12週。

目的:了解胎兒是否為X染色體脆折症患者。

X染色體脆折症為X染色體上FMR1基因突變所致,其染色體較脆弱、易斷裂,屬於遺傳性的智能遲緩疾病。


高層次超音波檢查

時間:2024週。

目的:觀察胎兒的生理結構,從外觀、中樞系統、心、肺、軀體、手腳等部位的發展是否異常。

除了國民健康署所給付一次的「一般超音波檢查(20週)」之外,還有更高層級的高層次超音波檢查,需要更精密儀器,可以觀察的範圍更廣;除了胎兒外觀,就連身體內的生理構造(頭部、胸腔、腹腔、四肢等等),幾乎可以看到其發育狀態(但內在功能、智力等無法確定),通常不少孕婦會主動諮詢和有意願接受檢查。


妊娠糖尿病篩檢

時間:2428週。

目的:確認孕婦罹患妊娠糖尿病的可能性。

一般來說,多會建議孕婦接受此項篩檢,了解體內的血糖數值。目前最常見的方式為「50公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若檢驗不合格,會再做「75公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或者是直接做75公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兩種方式均可。


乙型鏈球菌培養篩檢

時間:3537週。

目的:確認孕婦是否為乙型鏈球菌的帶菌者。

透過內診,採集陰道和肛門的分泌物並送至實驗室培養菌種、檢測;若結果為陽性,即代表孕婦是乙型鏈球菌(GBS,又稱B型鏈球菌)帶菌者,連帶會導致自然產的胎兒在分娩過程中產道內垂直感染。針對此,醫師會在待產過程中給予「預防性抗生素」,降低新生兒感染機率。


 





※原文刊載於20160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自我觀察3重點

檢視孕後復原狀況──產後回診

 

採訪撰文/林嬪嬙
諮詢/奇美醫院婦產部產科主治醫師郭恬妮
模特兒/漂亮媽咪小惠
梳化/蔡琇惠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媽咪生產後除了照顧寶寶之外,也應該多注意個人身體狀況,包括乳房問題、惡露排量及情緒方面等,千萬勿將重心全放在寶寶而忽略了自己,若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在回診時諮詢醫師,必要時甚至提早回診做適當的處置。

 

媽咪生產後包括子宮、傷口及惡露的排除等,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因此,婦產科醫師會安排產後一個月必須回診。到底產後回診需要做哪些檢查?這些檢查又有何作用?產後回診可能會發現什麼問題?

自然產、剖腹產,回診檢查大不同
奇美醫院婦產部產科主治醫師郭恬妮表示,生產後大概4週左右,子宮會下降到骨盆腔位置,同時子宮大小也會恢復到正常,自然產後回診的時間約在46週。回診時的檢查項目包括用超音波看產後媽咪子宮是否下降至骨盆腔位置,是否恢復正常大小;檢查子宮腔內是否乾淨,有沒有不正常的殘留物;醫師會做內診,觀察會陰部生產後縫合的傷口恢復情形,並且看分泌物是否有異常或惡臭、顏色不正常等;詢問媽咪哺餵母乳之情況及乳房檢查。除此,自然產的媽咪此時惡露應該差不多都排出,假如已經排乾淨,建議順便做子宮頸抹片檢查。

至於剖腹產媽咪的回診時間,則視醫師的習慣,剖腹產後子宮恢復時間和自然產差不多,多在46週。如果剖腹產傷口採用可吸收縫線,無須拆線,也是在產後46週回診,檢查子宮恢復狀況和大小;若使用釘子或不吸收線縫合傷口,產後需要再進行拆線,故必須提早在產後2週回診,並檢查傷口恢復狀況。通常只要回診一次即可,如果回診檢查有異常,會再安排第二次回診。產後回診都會進行內診,檢查子宮頸、會陰傷口及子宮大小,並且做抹片檢查。

然而,當身體出現一些不適或異常,可能就要提早回診,最常見的是乳房問題,例如:乳房硬塊、乳腺阻塞或已經出現發燒,又或者惡露突然增加,加上發燒情形(即產褥熱),也必須提前回診。通常醫師多會提醒媽咪,雖然一個月後再回診,但如果期間有任何不適症狀,應該提早回醫院,以奇美醫院為例,設置產後服務專線,產婦可以隨時打電話諮詢。

此外,情緒是產後媽咪很容易忽略的問題,生產後家人容易將重心從媽媽轉移到寶寶身上,媽媽會有失落感,加上荷爾蒙的改變及照顧寶寶可能出現的焦慮,產生不確定性,進而否定自己。當媽咪覺得許多問題自己無法面對時,也可以提早回診諮詢婦產科醫師,由於醫師較清楚媽咪的需求,而且孕期產檢已和媽咪接觸一段時間,獲得其信任,願意對醫師說出焦慮的原因。如果一開始找精神科醫師,媽咪可能會排斥,甚至不再尋求幫助,因此,建議先找婦產科醫師,經過評估表進行評估,若情況嚴重,再轉介到精神科。

產後憂鬱
愛丁堡產後憂鬱症評估量表中,最重要的是觀察媽咪是否有傷害自己或寶寶的傾向,若出現此狀況,代表已到了嚴重程度,先生和家人要多觀察。如果產婦對照顧寶寶或自己持續自我否定,例如:抱怨自己奶水不足、不會照顧好孩子等負面情緒,家人應多給予關心,或找醫師協助,產後回診時,先生最好能夠陪同。

 

產後自我觀察3指標
無論是自然產或剖腹產,媽咪都要在產後進行自我觀察,重點包括惡露、傷口、乳房等狀況。

1惡露
自然產後約12天的惡露量最多,之後慢慢排乾淨,約2週後就很少,顏色會從鮮紅變成褐色或淡黃色,媽咪可按摩子宮幫助恢復。剖腹產後的惡露量不會像自然產那麼多,因為手術時醫師會將胎膜、胎盤都清除乾淨,因此,惡露量較少。不過,剖腹產有傷口,無法按摩子宮,惡露可能呈現滴滴答答,時間拖比較久,通常1個月即可排除乾淨,最多不超過2個月。

2傷口
自然產的會陰傷口在清洗時要特別注意,因為傷口有縫線,加上惡露一直排出,比較擔心的是感染風險,建議如廁後用溫水由前往後沖洗,保持會陰傷口的乾淨。由於會陰部位血液循環好,恢復比較快,通常1週後已恢復大半,只出現隱隱的痛,產後1個月縫線會脫落,但會陰傷口有腫脹感或抽痛就要小心,可能是發炎,必須回診再做檢查。

剖腹產主要是傷口的護理,出院前護士會教導媽咪如何觀察,出院後如果傷口出現紅腫、熱痛或不正常分泌物從傷口滲出,必須提早回診。在使用膠帶部分,市面上販售的傷口敷料種類很多,除了選擇保持濕潤度,使傷口恢復較好之外,若有防水功能,媽咪淋浴時也較無顧慮。此外,膠帶要具備吸附滲出液的功能,並且以透明為佳,便於觀察到傷口附近是否有紅腫現象。

3乳房
產後媽咪乳腺充盈時,容易感覺脹痛,這是正常現象,要小心的是過程中是否出現硬塊、腫痛、發炎等情狀,通常脹奶時容易有硬塊,但餵奶後會消失,如果餵食後的硬塊仍存在,甚至出現發熱、紅腫,應盡速就醫,必要時需使用抗生素。


產後回診QA
不少媽咪對於產後回診有不少疑惑,以下特別整理出幾種常見的問題,供您做參考。

Q1:產後在其他醫院回診妥當嗎?
幫媽咪產檢及接生的醫師最清楚媽咪的狀況,故生產後回診盡可能選擇原來的醫院,給自己的醫師做檢查。不過,有些媽咪在北部生產後便回南部坐月子,這種狀況就不一定要回到原來生產的醫院,如果無法回到原來醫院做檢查,建議產後出院前最好詳細詢問醫師,包括傷口是否需要特別注意、其他注意事項等,並於其他醫院回診時一併告知醫師,像是自己在生產時傷口曾出現哪些狀況,讓醫師能多加注意。

Q2:忘記回診拖太久,會不會有問題?
郭恬妮醫師指出,大部分的媽咪生產順利,子宮也恢復良好,假如產後忘記依照醫師安排的時間回診,通常不會有太大問題,比較擔心的是萬一子宮內還有殘留物沒有排乾淨,可能會延誤診治。如果子宮腔出現發炎現象,延誤處置很可能引起敗血症或因為子宮腔沾粘而無法受孕,才會建議產後46週回診。

Q3:產後回診檢查有狀況,必須做哪些處置?
回診時檢查子宮腔,如果還有殘留物而沒有排乾淨,狀況輕微只要多餵奶,幫助子宮收縮,即能讓子宮順利排乾淨,或是服用促進子宮收縮的藥物。假如子宮內容物太多或已經有發炎現象,建議進行手術,將子宮內的東西全清乾淨,並配合使用抗生素。

此外,會陰傷口如果發生肛門廔管,出現血腫情形,必須趕緊處理。至於乳房部分,媽咪發現硬塊卻未加以重視,回診時醫師會請媽咪擠奶,看是否因為哺乳方式錯誤、時間拖太長所造成,必要時請媽咪到產房,由護理人員幫媽咪做衛教,教導如何正確擠奶,避免產生硬塊;若已經發炎,必須服用抗生素,有些狀況很嚴重,出現了膿瘍,可能要外科醫師介入治療。

Q4:高風險孕婦生產後回診需要做哪些檢查?
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的媽咪產後都要特別注意,高血壓媽咪產後出院回家一定要繼續量血壓,每天做紀錄,回診時由醫師評估是否調整血壓藥,讓血壓慢慢恢復正常;妊娠糖尿病媽咪產後同樣要繼續測血糖,再請醫師調整藥物。這些高風險產婦回診時間必須提早,大約產後2週回診。

高危險妊娠媽咪產後必須追蹤一段時間,例如:糖尿病一直未控制好,大概12個月後會轉介到更專業的內科持續做控制。有些媽咪產後高血壓持續23週都還很高,回診時醫師會建議到內科做後續的治療。

 

產後做好避孕措施
很多媽咪認為生產後餵母奶,月經還沒來,應該不用避孕。即使產後餵母奶泌乳激素偏高,比較不易受孕,但還是要提醒媽咪仍有懷孕的可能,尤其當餵母奶的次數不再頻率,泌乳激素下降時,很可能受孕,建議使用保險套避孕。有些媽咪想用避孕器,建議等到子宮大小恢復正常,大約產後46週再裝設,位置會比較正確。

產後媽咪也會在回診時詢問有關水腫問題,其實生產後進入脫水期,多數媽咪水腫會慢慢消失。如果是子癲前症的產婦,即便生產後,水腫還是可能持續,建議避免過度補充水分,尤其是坐月子期間,攝取時應該多注意,並減少重口味的食物,避免攝取過多鹽分,使水腫更厲害。

至於產後掉髮,通常不會在產後第一次回診時發生,多在生產後46個月開始。有些醫師會先提醒媽咪注意掉髮問題,產後落髮是雌激素突然下降所造成的自然生理現象,持續23個月時間,之後會慢慢長回來,建議在坐月子期間可多補充蛋白質。

 

 

郭恬妮
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
經歷: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產科研究員
現職: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產科主治醫師

 

*更多內容請參考:【媽咪寶貝】201603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媽咪寶貝】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我該選擇哪一種生產方式?自然產VS剖腹產



文/陳珮瑜
採訪諮詢/許世賓婦產科診所院長許世賓
  
攝影/班尼頓廣告風格攝影




從得知懷孕起,孕媽咪就開始思考要以什麼樣的方式迎接寶寶,自然產與剖腹產各有支持者,但哪個方式才是最適合自己跟寶寶呢?

 

認識自然產與剖腹產

自然生產即為胎兒經由子宮收縮與產道擠壓而娩出,包含輔助性的醫療行為,例如:使用真空吸引、產鉗等,而剖腹產則是從下腹部進行手術將寶寶娩出。許世賓婦產科診所院長許世賓表示,自然生產是最順應人體的生產方式,不須經過麻醉與手術,雖然會陰可能會有撕裂傷,但復原較快,很快就能下床活動與進食。而剖腹產要將腹部肌肉切開八、九層再縫合住,會有麻醉與手術的風險,目前不論手術的技術和材料都比過去進步很多,以前完成手術可能需要一、兩個小時,現在可能三、四十分鐘就可以結束,也降低了併發症的風險。
 

不同生產方式的風險

自然產

雖然自然分娩有許多好處,但在過程中也可能發生許多不可預測的情況,例如:產程遲滯、胎兒心跳不穩要緊急剖腹,甚至在子宮收縮時發生胎盤剝離等。若胎兒較大,而媽咪的骨盆較小,即使勉強將胎兒娩出,也容易造成嚴重的撕裂傷。最嚴重的4度裂傷傷口會從陰道裂至肛門,可能由以下幾項原因所致:胎頭過大、媽咪用力過猛、產婦陰道到肛門的距離過短等。因而,傷口會受到糞便的汙染易增加傷口癒合不良的機率。因此,許世賓院長建議,若真的發生4度撕裂傷,一定要注意傷口照護。
 

剖腹產

在待產過程中,子宮會慢慢收縮擠壓,原本胎兒是泡在羊水中,仰賴胎盤和臍帶輸送血液和氧氣、養分,出生後必須將殘留的羊水吐乾淨,才能進行自主呼吸與氣體交換。許世賓院長表示,經過產道壓迫與產程進展,自然產寶寶的羊水會吐得較乾淨,而剖腹產必須迅速地將胎兒取出,可能會殘留較多的水在其肺部。因此,剖腹生產時要注意將寶寶的羊水吸乾淨,避免產生呼吸較喘的情況。

過去剖腹產手術可能會有出血多、腸沾黏等問題,如今因為手術時間短,出血量減少,也有更好的醫療器材出現,如防沾黏片等。雖然醫學進步,但手術及麻醉仍有不可預測的風險。若媽咪經歷過多次的剖腹產,子宮壁會變薄,手術也會相對困難,風險更高,但目前在台灣已經很少人會生育56胎以上,因此發生機率並不高。

 





 

※原文刊載於20160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