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新生兒喝奶3狀況:溢奶、吐奶、嗆奶

 

採訪撰文/陳萱蘋

諮詢/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長周琪

攝影/Joe Chen Photography

演出/mommy:黃楓雅、baby:王佑翔(※照片與內容無關)

 

吃和睡是新生寶寶的人生大事,吃得飽才能順利地成長發育,然而寶寶奮力吃下去的ㄋㄟㄋㄟ,有時候卻吐了出來,發生溢奶、吐奶、嗆奶之際,爸媽應該如何處理?其中又可能隱含著哪些健康疑慮呢?


狀況1:溢奶

正在喝奶或是剛喝完奶的寶寶, 從嘴角流出少許的ㄋㄟㄋㄟ,這就是「溢奶」,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長周琪指出,有時候寶寶喝奶時吸得太急、太快,口中的奶來不及吞嚥,奶就會溢出來,尤其是用奶瓶喝奶時,只要輕輕擠壓奶嘴孔就有許多奶流出來,便容易出現溢奶狀況。

 

偶爾溢奶應無大礙

如果寶寶平時喝奶狀況都很正常,只是偶爾口中的奶沒有吞下去而從嘴角流出來,應該是不會有什麼問題,除非寶寶有吞嚥的困難。周琪醫師提醒,寶寶溢奶的質地與喝下去的ㄋㄟㄋㄟ應該差不多,如果吐出來的奶顏色有異樣,可能就不是單純的溢奶,而有病態的疑慮,應該儘速求助於兒科醫師。

 

發現溢奶趕緊擦拭

有些爸媽在寶寶溢奶後,便一直幫寶寶拍打嗝,或是誤以為寶寶已經吃飽了,就不再給他喝奶,這都是錯誤的做法!周琪醫師指出,看到寶寶溢奶,爸媽只要趕緊擦拭清潔即可。

 

預防溢奶的發生

奶嘴孔大小要合宜

想要預防寶寶溢奶,周琪醫師建議,提供喝配方奶或是瓶餵母乳的寶寶適當大小的奶嘴孔,否則若是奶瓶奶嘴孔太大,寶寶吸一口就有太多奶擠出,來不及吞嚥而從嘴角溢出;如果奶嘴孔太小,寶寶得拼命地用力吸,等到真的有吸到奶時同時也吸了不少空氣,也就容易嗆到而溢出來,因此,奶瓶的奶嘴孔大小非常重要,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不要很餓才餵奶喝

不要等到寶寶很餓才餵他喝奶,過於飢餓的寶寶看到ㄋㄟㄋㄟ就會奮力猛吸,有時候來不及吞而溢奶,爸媽應該觀察寶寶的生理需求,固定時間餵食。

 

狀況2:吐奶

嬰兒時期的寶寶蠻常出現吐奶的情況,周琪醫師解釋,這是因為寶寶食道與胃連接處的賁門括約肌尚處於較為鬆弛的狀態,喝奶時常常一併把空氣吞下去,肚子裡有許多空氣與ㄋㄟㄋㄟ,若沒有適當打嗝讓氣體排出來,當氣體衝出時會連帶地將牛奶帶出來。

 

從吐奶顏色查異樣

一般吐奶應該是呈現乳白色或是乳塊,這類型通常較沒有大礙。但若是寶寶吐出來的奶帶有血色,可能意味著某處出血了,像是嚴重吐奶的寶寶使得食道產生裂痕而讓吐奶有血色,不過,若為純母奶哺餵,也可能是媽咪的乳頭破損,寶寶吸到乳頭的血而使吐出的奶是粉紅色。如果吐奶帶有綠色,就是含有膽汁,當寶寶的腸子阻塞時,才會連同膽汁一起吐出來,這些爸媽都要留意。

 

觀察寶寶吐奶頻率

觀察寶寶吐奶的頻率,爸媽會想知道一天吐幾次奶算是過於頻繁?對此周琪醫師指出難以定義,不過,新生寶寶通常每34個小時會餵食一次,若幾乎每次都會吐奶,爸媽就會受不了而帶寶寶來求診。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育兒生活】20171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育兒生活】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黃瑽寧醫師專欄】為什麼被蚊子叮咬會腫一個包?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為什麼被蚊子叮之後,皮膚會腫一個包?」兒子問我。

  「嗯…因為腫起來我們才會感覺癢啊,感覺癢就知道此地不宜久留,然後人就會趕快跑走吧!」我用能想到最合理的解釋跟他說明。

     兒子喔了一聲,就沒再追問,然而我卻覺得這個答案似乎不太完整。畢竟等到感覺癢的時候,人都已經被叮咬好幾個包了,蚊子也已經吸飽血飛走了,這時候跑豈不是太慢了嗎?而且,如果蚊子帶有登革熱病毒、茲卡病毒,等到腫起來的時候,早已經被傳染了,再跑似乎也已經沒有意義。所以到底在被蚊子叮咬之後,為什麼會腫一個包呢?

 

不只人類在演化,蚊子和病毒也都在演化

  所有學生物科學的人,在認識疾病發生,或是研究生理反應時,都知道要先從「演化需求」來思考問題。比如說,為什麼赤道附近的人種皮膚都比較黑?為什麼緯度高的人種皮膚相對比較白?也許是因為太陽少的地方,皮膚要白皙一些,才能吸收多一點紫外線,來製造足夠的維生素D,這就是典型的演化邏輯思維,然後生物學家再去證明這個假說是對的。

  但是我們也別忘了,可不只有人類在尋找演化優勢,其他動物、昆蟲,甚至細菌、病毒,任何存在這個地球上的生物,莫不處心積慮的,在想辦法讓自己繁衍下去,以達到目前「恐怖平衡的狀態。所以回到一開始的問題,蚊子叮咬後為什麼會腫一個包呢?我好奇的上網搜尋,才驚訝的發現,背後原因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得許多。

 

腫一個包是為了人,也是為了蚊子

  蚊子為什麼要叮人?因為要吸血;而吸得太慢會被人打死,所以吸血的時間要越快越好。於是乎在蚊子的口水裡,就有很多種會讓人類血管擴張的物質,讓小小的微血管變大變粗,這樣牠就可以大口無限暢飲,早早吸飽血。

  很快的,蚊子成功吸完血飛走了,卻把口水留在人體皮膚內。這些口水物質,會讓發炎反應繼續惡化,局部充血越來越劇烈,過了五分鐘後我們才發現,皮膚竟然紅腫了一大包!為時已晚,蚊子早已飛走養胎去也,留下不停發癢搔抓的孩子。

  「好可惡啊!下次我們碰到蚊子的口水時,不要再被牠操弄了!」免疫系統如此說。於是隨著一次又一次的被同一種蚊子叮咬,我們的過敏反應就越來越輕微,這就是為什麼嬰幼兒被蚊子叮咬時,會過敏發炎腫脹得很誇張,而成年人被叮咬,卻沒什麼反應的緣故。同樣理由,這也是為什麼成年人在自己家中被蚊子叮,通常沒啥感覺,但是一旦出門旅遊,遇到不同種的「外地」蚊子,又會再一次的經歷搔癢的痛苦。

 

病毒也來參一腳

  造成紅腫的發炎反應,可以讓蚊子吸更多的血,剛好也有利於另一種生物,也就是「蚊媒病毒」。包括登革熱病毒、茲卡病毒、以及許多經由蚊子傳播的病毒,都可以藉著被叮咬處的局部充血,而順利的「溜」進人類的血管,搭上高速鐵路散播到全身上下的器官。所以被叮咬之後腫一個包,除了蚊子吸血吸得很高興,病毒也搭便車搭得很順暢,狼狽為奸,好不可惡。

  但這時候,人體的免疫反應又做了一件事,又再度把這不利的因素轉為祝福。研究發現,一個人如果被「沒帶病毒」的蚊子叮咬一百次(很多次的意思,不是真的一百次)之後,如果下一隻蚊子帶著病毒來攻擊我們,身體反而對病毒的抵抗力會更好,生病的機率也會比較低。背後原因,可能是因為局部反應減弱,又或者是身體因此產生強大的抗體,可以抵擋所有跟著蚊子口水帶進來的一切外來物質等等。

 

謙卑的態度面對大自然

  我想我兒子年紀還小,應該還無法理解這麼複雜的「人、蚊、病毒」三角關係,事實上如果深入研究下去,即便專家也都無法完全參透大自然的奧妙。我只能說,當下次孩子被蚊子叮咬而腫脹時,大家可以用更正面的思考,了解一切是人體免疫進化的自然反應。我們可以局部塗抹類固醇藥膏,吃吃抗組織胺藥水,只要別因搔癢而抓破皮就好,反正多被叮幾次(當然前提是蚊子體內沒有致命的病毒),以後反應就不會再如此劇烈啦。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預防嬰兒冬季傳染病

 

採訪撰文/湯佳珮

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杜戎玨

攝影/BabyPure寶寶專業攝影

Model/魏偲渝(※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 

 

冬季的天氣冷颼颼。在公共場所時,「哈啾!」「咳咳!」的聲音不絕於耳,連許多大人都生病了,那麼不到1歲的小寶貝,該如何防禦來勢洶洶的病菌大軍侵襲呢?

 

寶寶的免疫力發展

杜戎玨醫師表示,1歲以下的寶寶們的免疫力在06個月時最好,因為這段期間有來自母親的抗體保護;6個月以上,母親所給予的被動免疫力逐漸消失,而且6個月以上的寶寶也較常被父母帶出去活動,接觸病菌的機率也提升,所以生病的機率會比較高一點。

雖然可能比較常生病,不過生病的過程其實也能訓練免疫力的建立。大約要等到67歲時,孩子自身的免疫力才會發展得比較完善。

 

冬季常見的小兒傳染病有哪些?

流行性感冒

杜戎玨醫師說明,流感的病因為流行性感冒病毒,天氣變冷時較易傳染。常見的患病症狀為發高燒、喉嚨痛、流鼻涕、咳嗽、全身肌肉痠痛等。不過因為小寶寶還不會說話,大人不知道他是否全身肌肉痠痛或喉嚨痛,比較容易供大人辨別的症狀為寶寶容易食慾不振、嗜睡、哭鬧、反覆發燒、活動力下降等。

 

流感屬於飛沫或接觸傳染,尤其在密閉空間中更容易,比方患病者打噴嚏,其他人剛好吸入;或是患有流感的人打了噴嚏用手摀住,手上的飛沫又擦到其他地方,被別人的手摸到,再觸摸眼口鼻。流感的潛伏期大約為14天(平均大約2天),即使沒有症狀時也具傳染性。

 

流感的病程大約1週,絕大部分自己會康復;病情比較嚴重者,可能會合併支氣管炎或肺炎。在治療方面一般病情較輕微者以症狀治療為主、較嚴重者則以抗病毒藥物治療(例如:克流感),當寶寶反覆發高燒超過2448小時以上可以考慮接受快篩檢驗(如果剛發燒時就快篩,比較容易驗不到流感)。至於何時要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通常是當寶寶的活動力下降、嗜睡、意識不清或呼吸困難時,就可能需要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不過是否需要使用克流感等藥物,仍要與小兒科醫師討論。

 

至於就醫時機,如果活動力佳、食慾好,通常爸媽可以先觀察一下;如果活動力下降、食慾變差,應該就需要就醫。嗜睡、意識不清與呼吸困難則是重症前兆,必須盡快就醫。很多爸媽會對寶寶發燒過度緊張,不過其實發燒只是身體對抗病毒時免疫力啟動的過程中會出現的現象,活動力、食慾、意識狀態是比發燒更重要的觀察指標。

 

如何預防與改善

流行季節盡量少帶寶寶出入公共場所,並要注意適度的手部清潔。使用乾洗手對流感的殺菌效果不佳,最好用水洗手。大人如果出現感冒症狀,必須戴口罩。6個月以上的寶寶即可接種流感疫苗。此外,盡量保持室內空氣流通,讓寶寶有均衡飲食、充足睡眠。一旦生病時,補充水分很重要,也要密切觀察尿量是否有減少的跡象。水分的多寡可以讓寶寶自行決定,肯喝時就稍微多喝一些。此外,如果食慾不佳,不妨餵一些寶寶比較愛吃的食物。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71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嬰兒與母親】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讓厭食寶寶愛吃飯的8大妙招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師徐裴莉

妝髮攝影/Bingo Bunny 賓果邦尼攝影

 

 

寶寶「食的習慣」是讓新手爸媽苦惱大事之一,寶寶吃飯時總是心不在焉,一頓飯往往要吃上1小時,讓照顧者好辛苦,也讓寶寶覺得自己好委屈,雖然爸媽不願意把吃飯搞得像酷刑,但不吃又擔心寶寶營養不夠,究竟用甚麼方式,才能寶寶讓願意將食物吃光光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師徐裴莉將傳授8大妙招。

 

孩子正常的飲食進程

一般來說,孩子的飲食進程自出生後到4個月主要食物為母乳;之後開始嘗試副食品則分為「適應期」、「訓練期」與「進步期」等3個時期,如下圖所示。此外,孩子的萌牙發展亦是飲食質地選擇的考量之一。徐裴莉營養師表示,目前已有文獻證實,在副食品階段能夠利用食物質地的變化,能幫助孩子訓練口腔咀嚼功能,不僅可以增加進食能力,更可促進腦部發育!

 



盤點孩子不愛吃飯原因

關於副食品添加時機,有人說4個月,也有人說6個月開始。徐裴莉營養師認為,需依孩子的發展狀況,並評估下列幾項要素:

1.寶寶56個月頸部變硬、能坐起時。

2.寶寶看到大人吃飯,表現出有興趣的時候。

3.寶寶體重為出生時的2倍時。

4.寶寶奶量一天超過1,000c.c.

5.寶寶發生厭奶期時。

 

其中以第1項最為重要,表示孩子的肌肉、骨骼慢慢成熟,具有一定的支持度;而其他4項中再符合2項即可開始嘗試副食品。徐裴莉營養師建議,照顧者餵食時能讓孩子能坐著並以湯匙餵食最為理想,避免躺著吃發生嗆咳引起吸入性肺炎,同時讓孩子口腔適應不同的給食工具。她也提醒,照顧者給予副食品不宜過晚,除非孩子有特殊狀況,否則最晚不應超過9個月,避免影響口腔肌肉咀嚼功能,也容易發生過敏問題。

 

食材選擇方面,剛開始以不易引起過敏、略具甜味又可變化濃稠度的「全榖根莖類」為佳,並配合質地慢慢變化,以米為例:米湯→米漿→米糊→十倍粥→七倍粥→五倍粥→軟飯→米飯。由於麥穀類、地瓜、山藥、南瓜、紅豆、綠豆等均屬全榖根莖類,可更換嘗試。若孩子適應良好,再搭配蔬菜類混食,水果類則以果汁或果泥在餐後給予。8個月起開始增加豆魚肉蛋類,1歲後,市售全脂鮮奶等乳品類也可嘗試食用。徐裴莉營養師表示,上述是一般通則,事實上只要孩子飲食適應良好,反而鼓勵照顧者可以少量、多種類食材經常變換餵食,除增加口味變化,兼顧營養增加抵抗力,甚至許多兒科專家也證實,嘗試多種食材反而可以改善腸道耐受性(tolerance),減少食物過敏發生。

 




讓孩子胃口大開的8大妙招

1.避免過晚給予副食品:應於出生後46個月予以嘗試副食品,此時正值孩子咬合與口腔相關的反射作用整合,口腔相關部位(嘴唇、臉頰、舌頭)彼此間運作趨於協調,而慢慢出現咬、咀嚼、閉合等動作。透過副食品的給予,讓孩子適應,讓孩子適應流質以外的飲食質地,如泥狀、細軟、半流質等,促進咀嚼及吞嚥功能發展。

2.變化烹調方法及菜單內容:不時變化咖哩、糖醋、茄汁、紅燒、烘焙等料理方式,同時改變食物外形,例如做成星形、愛心、卡通人物等,再巧妙搭配顏色變化,促進孩子進食意願。

3.透過孩子喜歡的事物誘導:利用故事繪本或孩子喜歡的偶像,強化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及偏食的後果,增加孩子對於該食物的接受度。

4.父母以身作則並適時讚美:廣泛給予各種食物,父母以身作則吃給孩子看,並鼓勵孩子嘗試,即使只吃一小口,也要讚美孩子嘗試進食的努力,之後不定期出現這項菜色,讓孩子習以為常,降低抗拒感。

5.用餐時間規律:適時讓孩子有空腹感,固定三餐的用餐時間,每次用餐應於3040分鐘吃完,若孩子不好好吃飯,時間一到便結束用餐(這是很合理的堅持),下次用餐時間則是3小時後的點心時間(孩子很餓時可提前半小時)。「點心」是點到為止的意思,像是小餐包12個、綠豆麥片1小碗、鮮奶1杯、布丁1個或水果1份等,不鼓勵孩子於點心時間吃太飽,否則又會影響下一餐的正餐進食狀況。

 

 

徐裴莉營養師

現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科營養師

專長產婦營養、幼兒營養、糖尿病衛教師、腎臟病衛教師

學歷/靜宜食品營養系研究所

 

※原文刊載於2017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做家事‧營造親密時光  

從孩子自身動手做起‧專注且樂在其中

 

文/彰化基督教醫院職能治療組組長陳宜男職能治療師

妝髮攝影/Bingo Bunny 賓果邦尼攝影 

 

 

做家事主要目的,在於「服務家庭生活,使每個人日常活動能具有次序性和流暢性」。因此,首先就應該建立正確觀念:家事並非苦差事,而是一件值得全家人參與的愉悅之事!

 

「家事,意指家庭之事,多半為環境清潔事務為主」。康寧大學嬰幼兒保育系講師楊琳表示,透過上述對於家事的定義,可了解到家事並非只是父母需承擔的部分,而是身為家庭每一分子,都有責任參與和協助。

 

家事‧親子互動時刻

除了最基礎的定義外,家事女巫林素芬更加入新的觀點來說明「何謂家事」。她認為,「『做家事』是親子間很重要的相處時間」;藉由這段時間,進行親子間的交流、磨合、互動,進而建立更深厚的關係。



 

別當成無趣例行公事

早期人與人之間相處比較直接,面對面的方式居多。然而,隨著時代演變,3C生活用品盛行,時至今日,就算兩人共桌用餐,卻往往只是低頭盯著手機螢幕,僅透過傳送Line訊息來對話,人際關係疏離許多。

林素芬老師認為,21世紀出生的孩子,成長過程中必定少不了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3C用品,連帶會影響這一代的思維模式。因此,以往那套「做家事=完成家中事務」的線性思考,對孩子來說可能太過單調、無趣,甚至過於沉重。



 

交誼‧家事新功能

因此,她認為今日的「做家事」不只是分擔家務,更應該提升功能,增加「交誼」部分。簡單來說,「做家事」是家庭每一分子都應參與之事,但不是父母在心情不佳時不得不做的事情,更不是他們單方面強迫、命令孩子的作為,而應該是一件「主動做了會讓自己心情好、大家開心的事情」。

 

1歲起‧從丟尿布開始

楊琳老師認為,大約孩子1歲半開始訓練大小便之際,就可學著參與家事。舉例來說,讓孩子自己丟棄換下來的紙尿褲、把尿濕的褲子丟入水盆泡水、用抹布將尿濕的地板擦乾淨,都能算是協助家事。不妨善用生活周邊的小事物,「用孩子已聽得懂的指令或常見物品名稱,引導他,使其拿取擺放歸位,營造家人互助合作的機會,就是一種簡易的家事協助」。

  

最佳時機:會玩3C產品時

隨著孩子的大、小肌肉動作發展趨於成熟,手眼協調有一定程度,父母就可嘗試慢慢讓孩子接觸家中事務。林素芬老師表示,「當孩子何時開始玩平板電腦,就可以同時學習做家事」,例如簡單地幫媽媽收毛巾、小衣服,或是將不玩的小車子、小積木放到收納箱內等。自然而然,就像平日吃飯、睡覺,是每天固定且習慣的動作,而且是不帶壓力的。

 

心甘情願‧自然投入家事

在讓孩子學習做家事的過程中,家事做得到位與否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心甘情願」。

林素芬老師認為,家事不該與壓力劃上等號,而是應懷抱「快樂和專注的心」去做,才不會讓孩子對家事產生苦差事、懲罰等印象。也因為樂在其中,所以能夠引起興趣去積極學習相關方法、努力精進,往「做好家事」的階段邁進。

 

 

※原文刊載於2017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