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五穀雜糧很營養 但要正確吃 

 

文/陳詩婷 

 

全穀類食物近年來被營養專家推崇,因其具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及多種營養素,被譽為養生之寶,不過,可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吃五穀雜糧,尤其是胃及腎功能不好的人,特別要注意。

早在古代,五穀雜糧就是東方人的主食,《黃帝內經》也明確指出「五穀為養」,說的是五穀可以養五臟,而這五穀就是小米、大米、小麥、大豆及高粱,以中醫的角度來看,五穀雜糧不僅可以裹腹,還是五臟食療養生的好食材,例如小米被視為可以養脾,大豆則能養腎,大米重潤肺,小麥可養心,高粱則可以養肝等。

內湖國泰診所營養師張斯蘭說,以現代的角度來看,五穀雜糧可視為全穀類食物,多項現代研究都證實,經常食用未精製過的全穀類,可以攝取相對較均衡的營養素,達到調節健康的作用,因為五穀雜糧富含的各種礦物質、微量元素及植化素,是營養價值極高的優良食材。

 

五穀雜糧,健康5把罩

全穀根莖類是國民每日飲食指南的重要營養素,張斯蘭說,全穀類(五穀雜糧)不僅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碳水化合物、礦物質,還有少量的微量元素,是主導健康的重要關鍵。以健康的成人來說,每日應該攝取1.5至4碗的量(一碗為200克),才符合營養均衡的標準,那麼五穀雜糧對我們有哪些好處呢?

 

穩定血糖

張斯蘭說,比起精製過的白米、白麵條,五穀雜糧的膳食纖維含量相當豐富,以糙米而言,每100公克就具有3.53克的膳食纖維,但白米卻只有0.42克,整整差了8.4倍。膳食纖維在人體中扮演極重大的角色,比如減緩醣類吸收就是一個例子,當我們攝取澱粉類食物時,血糖會隨之上升,這時若同時攝取膳食纖維,便可以延緩醣類的吸收,對糖尿病患者有極大的幫助。

 

降低心血管疾病

膳食纖維的好處不是只有降低血糖,多項研究更證明,膳食纖維增加膽固醇的排出,藉以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效果;此外,五穀雜糧含有豐富的鎂、鉀等礦物質,而這些礦物質正有助維持血壓,所以,有三高問題的民眾,特別是高血壓、高血脂的患者,建議天天以五穀雜糧取代精緻過的白米,達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維持腸道機能

膳食纖維可分為水溶性及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其中,五穀雜糧的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在腸道內不會被消化,反而成為吸附腸道水分子,可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道蠕動,除了能夠減少糞便在腸道停留的時間,也能減少糞便與腸道接觸的面積,可以幫助減緩便秘、排毒,以及預防大腸癌等好處。

 

張斯蘭提醒,若想藉由攝取五穀雜糧來增加糞便體積,改善便秘,很重要的關鍵要多喝水,才能提供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吸附腸道水分子的機會,幫助改善便秘。

 

延緩老化

五穀雜糧為未精製過的主食類,所以能夠保留最完整的營養素。張斯蘭說,比如糙米就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可以保持皮膚及黏膜的健康;而胚芽的維生素E及穀類外層麩皮B群能夠預防衰老,減少皮膚乾燥的機會,可滋潤皮膚,延緩老化。

 

抗癌

五穀雜糧含有豐富的植化素,比如黃玉米含有胡蘿蔔素及玉米黃素,對於維持視力有極大好處,紫玉米則多了花青素,具有抗氧化及防衰老的功效,大豆(黃豆)中的大豆異黃酮能預防婦女癌症等。張斯蘭說,植化素多藏於蔬果與五穀中,尤其是皮的含量最多,許多研究均提到,植化素具有增加自癒力及身體酵素活性,甚至能達到抑制腫瘤血管新生的功能。

 

腎病及胃病患者應少吃五穀雜糧

雖然五穀雜糧營養完整,好處多多,但仍然有族群不適合攝取,張斯蘭說,腎病跟胃病患者都不建議多吃,因為五穀雜糧含有較多的磷與鉀離子,對於腎臟是一個負擔,建議腎功能不佳的民眾,應適量攝取。

 

張斯蘭補充,因為腎病患者每個人的腎功能狀況不同,洗腎患者有些是血液透析,有些則是腹膜透析,營養素具體攝取量也隨之不同,所以,建議腎病患者在進食五穀雜糧前,應與你的醫師或營養師討論。

 

另外,患有胃病者也不宜多吃五穀雜糧,因為五穀雜糧帶有麩皮,較硬,假使有胃酸分泌不足,或是胃潰瘍等毛病時,攝取難以消化的食物,反而會加重胃病的嚴重度。當然,若想要吃五穀雜糧,建議可吃相對好消化的小米,或與白米以1比3∼5的比例搭配,或是煮成稀飯糊化、經過冷凍破壞澱粉結構,或是攪成泥漿,都有助減輕腸胃的負擔。 

 

五穀雜糧可減肥?營養師:過量仍會胖

五穀雜糧熱量較低,可用來減肥?張斯蘭說,這是臨床上民眾經常有的錯誤迷思,其實五穀雜糧熱量並沒有比較低,像是燕麥及薏仁,熱量反而比白米略高,過量食用仍然會肥胖,而熱量較低的五穀雜糧為玉米,每100克熱量為111大卡,對於減肥的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張斯蘭接著說,之所以民眾認為五穀雜糧有助減肥的原因,應該是五穀雜糧膳食纖維含量多,比起容易消化的白米或白麵條比較有飽足感。再者,因為五穀雜糧的抗性澱粉含量高,難以被小腸消化,所以容易被民眾誤認為熱量低的原因,但想要減肥,最重要還是回歸飲食份量的拿捏,加上運動才是減肥的根本法門。

 

這樣搭,營養價值更高

◆穀類+豆類

穀類雖然營養價值高,但仍然少了一些身體需要的蛋白質,其中,穀類含有豐富的甲硫胺酸,可是卻缺乏離胺酸,而豆類則剛好缺少了甲硫胺酸,所以,建議可將五穀雜糧加上黃豆或黑豆一起烹煮,因為豆類的離胺酸可以彌補穀類離胺酸的不足,而穀類則能彌補豆類甲硫胺酸的不足,進而提高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尤其素食者更應該這樣吃。

◆穀類+根莖類

穀類若能與根莖類一起搭配,比如白米加上山藥,因為山藥富含黏液蛋白,在中醫的角度有助健脾益胃,與白米搭配可助消化;糙米搭配南瓜,因南瓜富含的胡蘿蔔素,能補強糙米植化素的不足,且南瓜的葉酸也能與糙米的鐵質結合,有助改善疲勞與消除貧血。

 

此外,張斯蘭指出,五穀雜糧類因保留完整麩皮,富含粗纖維質,所以在烹煮前,應該事先浸泡,使穀類有充分時間吸收水分,如此煮才會又Q又香,口感不僅好,也能降低腸胃的負擔。

 

五穀雜糧放冰箱冷藏最好

台灣氣候潮濕炎熱,很容易因為食物運輸或保存過程不當,滋生黴菌或是致癌的黃麴毒素,尤其黃麴毒素經常在花生、玉米、黃豆、小麥等穀類出現,選購時務必選擇新鮮的食材,若發現食材有發霉現象,表示菌絲已深入食材,剩餘部分不可再食用,應整袋丟棄。選購部分,張斯蘭建議應選有真空包裝的產品,如此就不容易有黴菌或黃麴毒素的感染;同時應挑有相關食品檢驗核可的食品,以及無農藥及重金屬殘留的食材。

 

此外,五穀雜糧最忌諱潮濕及陽光直射,所以,陰涼通風處是最理想的存放地點,拆封後應放入密封罐中,蓋緊擺在陰涼乾燥或直接放入冰箱冷藏是最好,並一定要在期限內食用完畢,以免發霉或變質。

 

最後,張斯蘭提醒,現代人飲食過於精緻,導致代謝症候群等疾病的發生,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都是因為飲食不當所引起的,而五穀雜糧因營養豐富,富含膳食纖維及多種礦物質及微量元素,能幫助身體排毒,預防疾病,避免肥胖等好處,相當適合民眾每天的飲食。

 

抗性澱粉是膳食纖維的一種

大部分的澱粉及醣類會在小腸快速消化吸收,以提供體內快速的能量來源,但抗性澱粉不會在小腸被吸收,而是進入到大腸被腸道細菌所發酵,與膳食纖維的代謝途徑類似,很多人減肥的時候會吃抗性澱粉。

 

 

 

【內容出處:常春月刊 402期】


寶可夢現象,親子關係大考驗

 

 

撰文╱黃偉俐身心科診所院長黃偉俐

編輯╱江睿毓

插畫╱日光路

 

 

那天去看電影,進戲院前聽到一個中年婦女興奮的手舞足蹈「我抓到一隻限量版的神奇寶貝了,好高興喔!」。驚呼聲還沒結束「哇!又抓到一隻,一次抓到兩隻難抓的,真是太幸運了」,頓時五六個朋友圍上來,你一眼我一嘴,連地上的一隻小貴賓狗也興奮的活繃亂跳,一直要跳到主人身上去,我在想它是不是誤以為主人要打賞他兩隻雞腿吃。這就是台灣,也是很多國家現在最流行的議題----寶可夢的神奇寶貝大廝抓。

寶可夢現象正要起飛,請父母準備好“不要集體弱智化”,不要讓機器統治了我們下一代。

 

寶可夢現象剖析:虛擬寶貝升級?真實智能降級?

已經有很多心理專家跟精神科醫師撰文評論過這個瘋狂的寶可夢現象,其中一個經常被報導的是忽略周遭環境安全性,造成違反交通規則,以及成癮性的問題。但是,問題不在成癮,因為之前線上遊戲人口一大堆,後續的虛擬實境帶來的挑戰恐怕更大。問題也不在環境的安全性,因為一個成人會為了抓虛擬寶物而喪命的,其實真的是進化論最具體的呈現----「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只是從父母的角度來看,如何跟子女解釋這個遊戲的意涵,防止他們被獵殺,是非常重要的議題。與其等他們玩到一定程度才介入,產生爭執,不如一開始就好好討論這個社會現象,做一個適時的機會教育。

在這之前,先為大家剖析寶可夢現象幾項個人覺得特殊的地方:

 

寶可夢現象是第一個大型的機器在有計劃的移徙人類

在歷史上,人類的遷移是為了爭鬥戰爭、繼續生存、更好的生活,或者跟家人團聚。但是寶可夢已經在世界各國造成數以百萬計,甚至千萬計的移動人次。這本來就是當初這個遊戲被設計的目的之一:讓身陷線上遊戲與網路世界的“宅人”出門,同時繼續在線上玩遊戲。但是遊戲原本只是在“吸引”我們,現在卻變成“驅策”我們,而被驅策的結果是?年輕人更好的未來?更好的社會?這些後果值得大家深思。

現在已經可以花錢把某個場地變成寶物出入之地〈叫花灑〉,寶可夢儼然已經具備極大的行銷價值,連精神科醫師都在診所協會的粉絲頁開玩笑,說是不是要用寶可夢來行銷診所。即使現在遊戲本身尚未祭出各種超強的行銷活動,例如把寶物連結實價的金錢,或舉辦有獎金的寶物對打比賽,單單行銷上的利用就讓人類東跑西竄。

 

行銷與傳媒造成的集體弱智化,更加劇了社會M型化

更可怕的是我們心甘情願被驅策,付出時間、心力,竟然只是為了虛擬的可愛怪獸。當然有很多人在兒童時曾經歷神奇寶貝的時代,一時的懷念風潮,就像當年有一陣子大富翁又流行了起來。但是看看傳媒好了,寶可夢已經熱了多久,幾乎每天都有相關的報導,即使只是一般的行竊未遂都可以跟寶可夢搭上線,說可能是為了尋寶闖民宅。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育兒生活】201609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育兒生活】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中暑或心肌梗塞猝死?別傻傻分不清楚

 
 
 
文/洪文嵐
 
 
 
冬天因氣溫驟降,對於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是個嚴重的不利因素,但別以為炎炎夏日就不會有心肌梗塞的風險!長時間處於酷熱高溫下,若大量流汗,又未補充足夠的水分,容易提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栓形成的機率,以致發生心肌梗塞意外。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103年台灣有19,400人因心臟疾病死亡,平均每27分5秒就有一人因心臟病發作而死亡。
 
高溫脫水 夏天也會心肌梗塞
 
美國心臟學院、歐洲心臟學院與亞太心臟學院院士、新光醫院急診科主任王宗倫指出,心肌梗塞容易發生在氣溫快速下降的時候,氣溫下降幅度越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相對增加。就趨勢上來看,冬天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仍較夏天來得高。
 
溫度變化對心肌梗塞的發生是個不利條件,但脫水的影響也不容忽略,因此,心肌梗塞就容易在炎熱夏天發生了。尤其高溫之下,會加速人體新陳代謝,加重心臟負荷,心率也會加快,容易出現血管供血量不足的情況,因此,若長時間處於高溫下,大量流汗,但水分又攝取不足,還會出現脫水的狀態,進一步使得血液濃縮,易形成血栓,提高血管阻塞的風險。
 
由於高溫與脫水對心臟是個危機,王宗倫提醒民眾,即使在炎炎夏日,也千萬不要輕忽心肌梗塞的威脅。一旦有不適症狀,務必盡速就醫。
 
胸痛是心肌梗塞發作典型症狀
 
王宗倫表示,胸痛是心肌梗塞發生時的典型症狀,病人如同被大石頭壓住胸口般,出現呼吸不順、冒冷汗、臉色蒼白,且出現轉移性疼痛。疼痛感會延伸到下巴,有些人會誤以為是牙痛,也可能延伸到左肩、脖子,誤以為是關節方面的問題,或是出現上腹部疼痛,被誤以為是腸胃不適。
 
值得提醒的是,即使胸悶是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卻只有不到半數的患者會出現此表現,亦即有半數以上的病人發生心肌梗塞時,並未出現自覺症狀。
 
尤其糖尿病人、年長者,因神經功能病變或退化,也或許是女性因習慣忍耐,對症狀的表現相對不敏感等,都可能讓病人在心肌梗塞發作時,全然沒有感受到明顯的不適症狀。
 
中暑與心肌梗塞大不同
 
心肌梗塞發作時,會出現冒冷汗、臉色蒼白等表現,在炎炎夏日是否可能被誤以為是中暑?對於這一點,王宗倫倒不擔心。即使民眾認知的疾病與醫學的定義並不相同,但病人送醫後,醫師還是可以清楚辨別。
 
中暑是指病人因體溫調控機制失常,導致昏迷,與心肌梗塞大不相同。王宗倫指出,雖然中暑嚴重脫水時,病人會出現心臟不舒服的現象,例如心跳加速、心悸等,但多半不會出現胸悶這類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
 
急性冠心病分3大類
 
心肌梗塞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簡稱冠心病)之一。冠心病是指心臟血管管徑狹窄程度至少一條達70%以上,可能造成心肌缺血,平常處於穩定狀態。一旦出現急性症狀則為急性冠心症,包括不穩定型心絞痛、心電圖判斷ST段上升的心肌梗塞與非ST段上升的心肌梗塞3大類。
 
不穩定型心絞痛
不穩定型心絞痛,也就是血管狹窄會出現不穩定性的變化,是指新發生的心絞痛症狀(例如過去未曾出現的胸悶症狀)、程度加重的心絞痛(以前爬兩層樓會感到胸悶,現在爬一層樓就會胸悶)、休息狀態下的心絞痛(一般是運動量大時,血流供需失調才會出現心絞痛)、心肌梗塞後的心絞痛等。
 
ST段上升的心肌梗塞
若病人出現急性冠心症的表現,死亡風險高,需盡速就醫。尤其是ST段上升的心肌梗塞病人,更需與時間賽跑,及時打通血管。ST段上升的病人,從症狀到就醫若控制在6小時內,死亡率約6%,但若超過12小時,死亡率則上升到16%以上。
 
非ST段上升的心肌梗塞
非ST段上升的心肌梗塞病人,絕大多數即使血管嚴重狹窄,但仍有血流可以通過。這類病人通常年紀較長、有三高等慢性疾病,甚至曾被檢出有心血管狹窄的問題。病人的血管因多處狹窄,血管之間發展出側枝血管,以相互支援,病人常有胸悶等不適症狀。雖然病人整體的血管健康並不理想,但一處堵住後,因血管間可以支援,不致於出現即刻性的死亡威脅。
 
勿輕忽不穩定型心絞痛
 
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發生,意指血管狹窄出現了不確定性的變化。病人多半是症狀出現2天至2週間求診,其實不穩定症狀出現的前幾天,危險性最高,若病人2週後才求診,通常已安然度過危險階段,但因病人心肌已出現一定程度的缺血情形,血管出現不穩定性的變化,建議要盡速就醫,並經由心電圖判斷ST段上升與否,評估心導管手術介入的時間點。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台灣介入性心臟血管醫學會前理事長黃瑞仁警告,一旦出現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症狀,意味病人已接近心肌梗塞的發生,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心肌梗塞診斷3要件
 
心肌梗塞的診斷要件有三大項,第一是臨床症狀、第二是心電圖、第三則是心肌酵素。黃瑞仁表示,心肌梗塞需符合三項診斷中的兩項,其中心肌酵素是必要的診斷條件。若心肌酵素診斷確定,可知病人的心肌已經開始壞死。
 
國外的研究指出,病人從症狀發生到給予治療,每延誤30分鐘,即會增加7.5%的一年內死亡相對風險。現今臨床上,已可藉由高敏感度的心肌鈣蛋白的檢測,一小時即可知道結果。
 
診斷ST段上升,盡速心導管打通血管
 
在心電圖的診斷上,則可從ST段的變化,區分為ST段上升的病人與非ST段上升的病人。王宗倫表示,ST段上升的患者會依標準流程,力求盡速以心導管打通血管。至於非ST段上升的患者,亦需接受心導管治療,只是時間上沒有那麼迫切。
 
ST段上升的病人,三條冠狀動脈血管中有一條被堵住,其中約7成的病人血管可是百分之百被塞住,以致下流血管完全受到影響,需盡速接受心導管介入治療,經由氣球擴張術打通血管,恢復血流。若無法於1小時送達可執行心導管手術的醫院,則可先施以血栓溶解劑,但有0.5%併發腦出血的風險。
 
若確診太晚,需採藥物治療
 
若被診斷出的時間較晚,則需採藥物治療。選用的藥物包括:抗血栓藥物(併用抗血小板藥物與抗凝血劑)、交感神經抑制劑(血壓穩定較不易併發心律不整)、血管強力素轉化?抑制劑或是血管張力素受體拮抗劑(心肌壞死會結疤,可延緩左心室擴大的速度,延緩心臟衰竭的時間)、降膽固醇藥物(斯達汀類,讓斑塊穩定不再破裂)。
 
王宗倫表示,ST段上升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只要堵住的血管被打通,即可恢復正常血流,但需要搶時間。
 
心肌梗塞的死亡風險有多高?
 
◆ST段上升面臨「鯨吞型」死亡威脅
ST段上升的病人所面臨的是「鯨吞型」的死亡威脅,由於大範圍的心臟肌肉受到影響,甚至可能出現嚴重心律不整,短時間內死亡的風險極高。一旦救回來,病人只需戒菸及服藥配合,即可大幅降低死亡的風險。
 
◆非ST段上升屬「蠶食型」死亡威脅
非ST段上升的病人面臨的死亡威脅則屬於「蠶食型」。短期死亡率不像ST段上升的病人那麼高,但因問題血管很多,1~10年的長期死亡率反較前者來得高。
 
王宗倫強調,一旦出現不穩定型心絞痛或是心肌梗塞,以台灣現有的醫療便利性,病人最好第一時間即送醫。至於穩定型的冠心症病人,即使沒有立即的死亡威脅,但務必控制危險因子,並依醫矚服藥,尤其一定要戒菸。
 
在不增加病人心臟負荷的情況下,可採取適度運動,對心臟功能有所助益,但切勿進行過度激烈的運動,以免發生猝死。
 
哪些人容易得冠心病?
 
 
三高病史與抽菸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子。若有三高、抽菸、曾被檢出有冠狀動脈疾病者,一旦出現疑似心臟疾病的表現時,一定要盡速就醫,爭取搶救時間,降低心肌壞死的機率。
 
冠心病與心肌梗塞的發生,男性比女性來得高,男女比例約是3:1至4:1。但女性停經後,心肌梗塞的發生率即與男性不相上下,更年期後的女性得特別注意心血管疾病的威脅。
 
 
 
 
 
 
【內容出處:常春月刊 401期】
 

飲品對口腔健康的影響

 

 

炎炎夏季氣溫不斷攀升,坊間飲料店生意大好,卻也因此造成了牙科門診的忙碌期!柏登牙醫黃斌洋院長說明,夏日飲料喝得多,酸性及高糖飲料易導致牙齒蛀牙與酸蝕問題,也使得夏日看診民眾大增!若想兼具飲料的消暑快感,但又不想影響牙齒健康,可試試黃醫師的5點小叮嚀唷!

 

最近氣溫飆高,來杯冰涼的冷飲讓人暑氣全消,尤其標榜含有新鮮現打果汁的飲品,如檸檬汁 、 葡萄柚汁等,看起來既健康又養生,但有時喝完酸性飲料後,總覺得牙齒酸軟,感覺不太對勁,到底是怎麼了呢?

 

黃斌洋醫師表示,喝完酸性飲品後容易感到牙齒痠軟無力,其實是因為pH值低於5.5的酸性飲品會使牙齒的鈣質流失所致。若以添加糖分來中和酸味也是於事無補,因為糖分僅能改變口味,卻無法提高飲料的酸鹼值,反而使飲料變成既酸(低pH值)又甜(高糖分),讓原本牙齒脫鈣酸蝕的問題,外加高糖份逐漸分解造成蛀牙細菌孳生的雙重打擊!

 

有些人可能會想到「那我喝完飲料就立刻刷牙,就能減少酸蝕問題了」?黃醫師提醒,若是一喝完酸性高糖份飲料就立刻刷牙,會在牙齒結構最軟弱時增加齒面的摩擦,反而會加重牙齒表面的刮痕與傷害,讓牙齒健康雪上加霜。

 

到底該如何才能享受飲料,又能減少對牙齒健康的影響呢?

 

1. 喝酸甜飲料時建議用吸管並盡快吞嚥, 避免口含酸甜飲料過久,以降低飲料接觸牙齒時間與面積。

 

2. 若覺得飲料太酸,中和酸性的較佳方式是用Ph7的中性水稀釋,或是pH8的蘇打水中和,而非加糖。

 

3. 喝完「高酸性飲料」建議先以清水漱口, 靜待15 至20分鐘後再刷牙,讓口水中的礦物質有機會對酸蝕牙齒產生初步再礦物質化的修復效果。若是喝完「低酸性高甜性

飲料,則建議盡快刷牙清潔。

 

4. 高頻率喝酸甜飲料期間,應以牙線加強牙縫的清潔工作,並建議增加口腔健康檢查的頻率。

 

5. 若出現牙齒痠軟、酸蝕的問題,可向牙醫師詢問塗氟補強的需要性。

 

牙齒酸蝕相關問題,建議諮詢「牙科」。

 

 

 

 

 

專家諮詢:北台灣牙醫植體醫學會前理事長暨柏登牙醫院長 黃斌洋醫師



5回合,逆轉肩頸僵硬



肩頸僵硬可說是現代人的通病,尤其使用3C產品的年齡層不斷降低,使得越來越多年輕人也出現肩頸問題。佑康診所院長張凱翔復健科醫師表示,除了用藥治療外,也可利用空檔進行復健運動,持之以恆即可改善不適症狀。

 

隨著3C產品的普及,長時間使用手機、電腦,造成手肘習慣性的往前活動,使得胸大肌及軀幹前側肌群緊繃,同時也造成了後背肌群無力,連帶使肩頸出現僵硬疼痛的問題。尤其,當需要提重物時,背肌會感到疼痛,甚至肩胛骨會出現拉扯感或緊繃感,這些都是背肌無力的警訊。

 

除了用藥治療外,居家小運動,也有助改善背肌無力的問題喔! 

做法很簡單,每日做上拉弓、中拉弓、下拉弓運動,步驟及訣竅如下: 

1、手伸出去手指張開時吸氣 

2、手拉回握拳時吐氣 

3、手要拉回到腋中線,愈後愈好,維持3秒 

左右各做到上、中、下拉弓算1回合,一次進行5回合;建議一天可以做5次的5回合,藉由放鬆緊繃的胸大肌並強化上背肌群(尤其是菱形肌及後側的肩關節旋轉肌),即有助改善肩頸僵硬。

 

肩頸僵硬相關問題,建議諮詢「復建科、骨科、中醫」。

 

 

專家諮詢:佑康診所院長 張凱翔復健科醫師

 

延伸閱讀:

 

【上班族動起來:肩頸篇】 http://havemary.com/article.php?id=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