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我會有奶嗎?

了解原理不怕產後沒奶

 

/洪郁鈞

採訪諮詢/青年診所小兒科醫師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楊靖瑩

妝髮‧攝影/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了解大自然為母體安排的泌乳機制,可以讓媽咪對哺乳比較有信心,不再因為不了解而在哺乳過程中出現不必要的焦慮與擔憂。

 

乳房變大即有奶徵兆

一般而言,如果懷孕期間,媽咪有觀察到自己的乳房變大,並且在產後有脹奶的情況,基本上都代表乳房有能力製造奶水。臨床上,雖然觀察到第2胎的奶水比第1胎的奶水來得快(因為第2胎以上的媽媽乳腺之前已有増生過,因此奶水會來得比較快);自然產的媽媽比剖腹產的媽媽更快有奶水,但只要在產後儘快讓寶寶頻繁吸吮,不管是自然產還是剖腹產,通常奶量很快就可以上來。

 

如果產後奶水來得較慢,請媽咪不要心急,應尋求專業協助來找出原因,並嘗試放鬆心情面對與解決困難,避免更多的壓力與沮喪造成泌乳不順利的惡性循環。



孕期至產後的泌乳機制

為了孕育新生命,大自然對人體的巧妙設計,可從母體的泌乳機制中窺探出究竟,產後新生兒雖然已離開母體,但生理機制與需求卻仍與母親有所相連,並能夠互相呼應,例如:媽媽聽到寶寶的哭聲會引發奶陣

滴奶,或是寶寶餓的時候,母親就脹奶等。針對泌乳的生理機制,詳細說明如下:

1

約從懷孕中期(第1520周)至產後第2

第一階段的荷爾蒙調控期,從孕期第15周至產後40個小時,母體的泌乳機制由身體的內分泌系統自主控制,無論母親日後有沒有哺餵母乳的計畫,懷孕期間身體都會自行啟動一連串的泌乳準備,例如:乳腺增生。

 

懷孕到了中期,泌乳激素刺激乳腺增生,乳房會變大,此時身體會開始製造又濃又稠的初乳,但同時胎盤分泌的黃體素會抑制奶水的分泌量,直到寶寶出生、胎盤娩出的那一刻,黃體素急速下降,血液中的泌乳激素濃度達到高峰,母體的奶水製造不再被抑制,奶水才會開始大量分泌。

 

2

約從產後第3040個小時開始

產後3040個小時,在母體高濃度的泌乳激素刺激下,乳腺細胞分泌大量乳糖,並吸收大量水分,奶水開始充沛,通常在產後第3天,媽媽開始會有脹奶的感覺。

 

以上的生理變化主要受到母親孕期與產後初期的荷爾蒙變化所調控,接下來的泌乳機制將逐漸由荷爾蒙控制轉為腺體自我控制,也就是乳腺會根據奶水被移出去的量與速度來製造奶水,當乳房受到吸吮或擠乳的刺激愈頻繁,奶水被移出的量愈多,奶水製造的速度就愈快愈多。

 

3

約於產後34天開始至整個哺乳期

當寶寶吸吮乳房時,母親的大腦會接受到訊息,釋出泌乳激素刺激乳腺細胞分泌奶水,也會釋出催產素引起噴乳反射,此即所謂的「奶陣」,可讓奶水流出。如果寶寶沒有吸吮乳房,媽媽也沒有擠乳刺激乳房,奶水沒有移出而是脹在乳房中,母親身體感受到的是寶寶不需要那麼多奶水,乳腺會自我調控,讓奶水的製造變少、變慢。

 

適時尋求專業協助

泌乳機制的巧妙設計在於,雖然寶寶已經離開母親的身體,但是藉由哺乳,兩者的神經荷爾蒙系統仍然密切相連,寶寶的吸吮刺激啟動奶水的製造,奶水量與成分會依循寶寶的需求量身打造,因此若希望奶水的供需恰好符合寶寶的需求(不多也不少),全親餵、依寶寶尋乳需求哺餵的方式會比較容易達成目標。

 

無論是手擠奶或使用擠乳器擠奶,對於前六個月大的寶寶,媽媽的奶水產量一整天若有600800c.c.,大多足以滿足母奶寶寶的需求,46個月大的寶寶可以開始添加富含鐵質的副食品。此外,如果有哺乳或集乳困難,建議尋求專業的國際認證泌乳顧問協助,儘快解決問題,方能讓哺乳之路更順利。

 

 

※原文刊載於20170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黃瑽寧醫師專欄】

抽龍骨水做檢查?腰椎穿刺其實沒那麼可怕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一般人對於不了解的事情而感到恐懼,是十分正常的反應。比如說當醫師跟父母說明「您的孩子需要做腰椎穿刺檢查」的時候,通常家長第一時間都是排斥而不願意接受,這樣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當兒科醫師,為了替嬰兒不明發燒做出正確診斷,必須短時間內跟家長解釋「腰椎穿刺檢查」的必要性時,這廂醫生求好心切,另一廂家長卻一頭霧水,雞同鴨講之下,溝通氛圍通常會不太融洽。

希望今天看完此文,大家對於所謂「抽龍骨水」能略之一二,等真正碰到需要執行的時候,醫病溝通起來才不會太辛苦。

 

什麼時候需要做到腰椎穿刺?

腦脊髓液,好啦你要說龍骨水也可以,它灌流著人類的大腦與脊髓組織,就好像一條漂漂河般捧著大腦,提供防震防摔的保護功能。成年人每天可以分泌平均五百毫升的腦脊髓液,相當於每天幫大腦換三次乾淨的水,是不可能會乾涸的。即便是初生嬰兒,每天也可以分泌五十毫升以上的腦脊髓液,對於小小的腦袋瓜已經很夠用了。

想像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大腦受到病菌感染,這時候醫生總不能把腦袋挖開來採檢(也太恐怖),因此上帝特別留了一扇窗戶給醫生做檢查,這扇窗就是今天的主角腦脊髓液。隨著龍骨水的快速流動,引起我們腦膜炎或腦炎的壞細菌,也會跟著漂啊漂的,隨著腦脊髓液四處流竄,這時候醫生就可藉由「腰椎穿刺檢查」,把兩毫升的腦脊髓液送去化驗,來確認感染兇手究竟是誰!

在台灣,三個月內不明原因發高燒的嬰兒,由於抵抗力尚未成熟,腦膜炎發病機率較高,通常醫生會建議做這項「腰椎穿刺檢查」,以免錯失治療時機。對醫生來說,寶寶的大腦要用一輩子,萬一真的是腦膜炎或腦炎未診斷出,是會遺憾終身的;反之,腰椎穿刺跟其實抽血一樣,副作用極低,實在不值得保留並延遲執行。

至於其他年齡較大的孩子生病,如果有腦膜炎或腦炎的跡象時,比如說發燒加昏睡、頭痛、嘔吐等症狀時,醫生也會建議做腰椎穿刺檢查。

 

腰椎穿刺會不會傷到脊髓?

說到副作用極低,很多家長可能還是很難理解,一根針戳入脊髓,怎麼可能沒有副作用呢?讓我們藉由附圖(如下圖),來讓大家了解醫生穿刺檢查時下針的位置,真的是很安全的。

曾經無痛分娩的媽媽最清楚,麻醉醫生打無痛的下針位置,根腰椎穿刺差不多,就在一般低腰牛仔褲的上緣,距離屁股不遠處的下背部。為什麼從這裡下針最安全呢?從圖片可知,我們人類的脊髓從大腦往下延伸,最遠只會到達L1的高度,就算是小嬰兒,最遠也只能到L3的位置。在這L3以下,基本上已經沒有脊髓存在,只剩下腦脊髓液。因此,醫生在L4L5這個地方下針,然後抽腦脊髓液,是絕對不可能會傷到脊髓的!更遑論江湖上謠言,說抽完龍骨水會出現「半身不遂」,更是行醫多年來聞所未聞,一點也不科學。比較大的孩子做完檢查,偶而隔天會喊頭痛腰酸,但都是在可以忍受的範圍內,一週內會自行緩解。

在執行腰椎穿刺時,為了避免病人亂動,影響下針精準度,有時候醫生會使用鎮靜類的藥物,幫助孩子止痛,讓他們無感的做完檢查。

 

仍然有顧慮?

經過我詳細的解釋之後,家長通常會立刻同意執行腰椎穿刺檢查,接著送檢後,初步報告很快會出來,若結果不像是腦炎或腦膜炎,父母就可以暫時鬆一口氣,回家好好休息。三天之後,腦脊髓液細菌培養結果出爐,若也是乾淨無菌,基本上就完全排除腦部的細菌感染,孩子也可以出院回家,皆大歡喜。

反之,有些家長仍堅持己見,不願寶寶接受腰椎穿刺檢查,醫生也只能尊重其意願,把孩子當做腦部感染「嫌疑犯」來治療,畢竟不怕一萬,只怕萬一。腦膜炎總治療時間較長,病童大約要住院用靜脈抗生素三週以上,中間要反覆的拔針、換針、拔針、換針,過程中還要提心吊膽,祈禱細菌對抗生素沒有抗藥性,治療才會成功。以醫學倫理來說,這是雙輸的局面,所以拜託大家,千萬別輕率的做如此選擇。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天冷3大皮膚疾病

文/王淺淺

 

台灣雖然是海島型氣候,但冬天的天氣還是以乾冷為主,因此,根據醫師門診統計,包括冬季濕疹、乾癬以及凍瘡等,是冬季好發皮膚疾病的前三名。

 

今年冬天雖然沒有很冷,但冬天的氣候總是乾躁,不少人的皮膚就出狀況了,有的人是癢得受不了,有的人則是乾燥脫皮令人困擾,只好拼命擦乳液等保濕產品,不然就是到皮膚科門診求救。

 

台灣雖然屬海島型國家,氣候偏濕,但是每到秋冬,濕度還是會大幅下降,導致好不容易擺脫夏季悶熱潮濕所造成的濕疹,或是黴菌所引起的皮膚疾病,卻又出現乾癢難耐的冬季濕疹等皮膚毛病。長庚紀念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楊志勛表示,天冷最常見的3大皮膚疾病分別為:冬季濕疹、乾癬和凍瘡。

 

<冬季濕疹>冬天皮膚科門診第一名

 

冬季濕疹又稱為乾性濕疹,正式名稱為缺脂性皮膚炎或乾燥性皮膚炎,可別被濕疹兩個字誤導了。冬季濕疹事實上是與皮膚缺少水分跟油分所造成的皮膚症狀有關,與夏季濕疹的成因剛好相反。冬季濕疹主要是因為冬天天氣乾燥,皮膚表皮的皮脂腺功能變差,導致皮膚裡的水分隨著空氣而蒸發。

 

再加上天氣一冷,很多人愛泡湯或洗很燙的熱水澡,熱水又容易把表皮的油分給洗掉,原本皮膚上的油脂就是用來避免皮膚水分快速蒸散,一旦油分被洗掉或分泌量減少,就會讓皮膚很乾燥。皮膚只要一乾燥,就容易引發乾癢、抓到脫屑破皮,通常好發在像是小腿、手臂外側等皮脂分泌較少的部位,這類患者在冬季的皮膚科門診來說,可算是最多的族群,比率達到3成之多。

 

◆治療

由於患者會因為皮膚太過乾燥而造成乾癢的困擾,若擦了保濕產品都無法改善,醫師會開立濃度5%的維生素原B5,它的結構與肌膚皮脂膜接近,有很好的保濕效果,也容易吸收滲透及浸潤肌膚表面的角質層,以防止肌膚粗糙症狀。除了可以塗抹保濕抗發炎的藥膏之外,醫師也會開立口服的抗組識胺止癢劑藥物,可抑制皮膚發癢的感受。

 

◆生活習慣

楊志勛認為,冬季濕疹患者只要減少洗澡次數,不要使用去脂力強的清潔產品,也不拿清潔刷具來刷洗身體,並且要避免泡熱水或是洗很熱的熱水澡,才能減少洗去過多皮膚油脂、導致油脂不足的情況,皮膚乾燥的症狀就能獲得改善。不過,如果還是想要泡澡的話,可以趁著洗完澡,身體還保有水分的時候,馬上擦保濕乳液等相關保濕保養品,不怕油膩感且皮膚過度乾燥的人,可選擇綿羊油、凡士林等保養品,更能補充皮脂腺分泌不足的狀況。

 

此外,醫師也叮嚀患者最好避免在秋冬季節進行去角質的動作,因為角質層具有防止水分流失與保持濕潤的效果,因此,角質層不健康也會影響皮膚的保濕功能,如果在乾燥的天氣去角質,只會加速皮膚水分的流失,就會越去角質皮膚越乾燥了。當皮膚在過度乾燥的情況下,就會出現發癢、脫屑,甚至會有龜裂的情況,恐怕會造成疼痛出血,若發癢時,一定要避免用手去亂抓,以免造成皮膚受到外力刺激而抓破皮導致傷口感染,甚至造成角質層增生,進而產生慢性皮膚炎等併發症。

 

<乾癬>全台有200萬名患者

 

乾癬又叫牛皮屑、銀屑病,是一種免疫系統異常的疾病,是無法根治的。主要是患者體內的T細胞變得異常活躍,原本T細胞是在保護身體免於感染和罹患疾病,但當它出現異常活躍,就會引起其他的免疫反應,導致乾癬症狀的發生。台灣目前至少有200萬名患者,每到秋冬季節都深受其害,一旦發病,皮膚會出現紅色斑塊,伴隨銀白色脫屑,並且會有乾癢、疼痛等不適症狀,好發在頭皮、膝蓋、手肘、下背部和臉部等部位。

 

病患在乾癬發作時,除了皮膚的不適症狀外,根據國際乾癬協會的統計,還有4成的患者會伴隨乾癬性關節炎等合併症,例如關節腫痛,位置包括手指、膝蓋、手肘、頸背部、肩膀、腳踝等。

 

◆治療

乾癬的範圍一旦超過身體的10%,也就是大約20個手掌的大小,醫師就會開立口服藥物,甚至注射生物製劑來舒緩症狀。因為乾癬是一種免疫疾病,所以,要預防乾癬的發作,平時最好保持好心情,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或補湯,另外,減重也是避免免疫系統異常,導致病況發作的好方法之一。

 

雖然乾癬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病,但由於冬季天氣乾燥、溫度又偏低,更會使得皮膚保濕功能下降,進而造成惡化紅癢脫屑的情形。因為紫外線是抑制乾癬症狀產生的關鍵,但冬天日照減少,一旦紫外線的量不夠多,乾癬症狀就會壓不下去,因此,除了藥物之外,紫外線照光治療,也是患者的選項之一。

 

◆生活習慣

楊志勛提醒,由於乾癬是一種免疫疾病,因此,患者如果處於壓力過大的狀態或是熬夜把生活作息打亂,冬天亂吃補品等刺激性的飲食,或是出現憂鬱症狀時,都容易誘發乾癬的發作,應該盡量避免上述的狀況。

 

想要舒緩皮膚的不適症狀,乳液等相關保濕產品是必備的,一天可以多擦幾次,能幫助乾燥肌膚的保濕與修復。如果還是很不舒服,也可以試著局部冷敷,當然平常保持作息正常,少喝酒或攝取刺激性的食物,都能避免皮膚症狀加重。

 

<凍瘡>末梢血液循環差

 

凍瘡是冬天因為零度以上的低溫所產生的皮膚傷害,至於零度以下的低溫所造成的皮膚紅腫熱痛則是凍傷,因此,凍瘡與凍傷是不一樣的。凍瘡通常好發在手指、腳趾及耳朵、鼻子等末稍神經之處,因為在濕冷的環境下,尤其當溫度突然下降或嚴寒時溫度突然回升的低溫潮濕的環境,最易引發未稍血管收縮,導致末端皮膚細胞缺氧壞死,產生紅腫或出現紫紅色、紫藍色斑片,嚴重時,還會長水泡或潰瘍,可能會有發癢、灼熱感或疼痛感。

 

至於溫度低到幾度時會產生凍瘡,楊志勛說,這是因人而異的,並不是一定要很低溫才會發生,因為每個人對寒冷的感受度不同,血液循環的情況也不盡相同,有些人平常時就手腳冰冷,遇到冬天寒流來,當然就容易造成凍瘡而不自知。通常在皮膚暴露於低溫幾小時之後,就可能會出現凍瘡,就像是一種局部的淤血,大多只傷害皮膚的表層,剛開始或許沒有特別的感覺,慢慢的患部肌膚才會出現腫脹、發癢或灼熱疼痛感。尤其是下雨潮濕的冬季,更會加重低溫對皮膚的傷害,容易破壞局部血管的收縮與舒張,形成凍瘡;要特別注意的是,凍瘡還容易反復發作在同一個部位,如果因起水泡而出現傷口,一不小心,還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

 

◆治療

即使是醫療技術發達的現代,對於凍瘡還是沒有有效的治療方式,擦任何東西恐怕都沒有治療的效果,頂多可以口服阿斯匹靈來減緩疼痛感,因此,預防凍瘡的發生就很重要了。

 

◆生活習慣

做好保暖是首要工作,但即使穿上保暖衣物,也不代表就不會產生凍瘡,因為血液循環不好的人,皮膚還是可能抵擋不了低溫所造成異常反應。因此,冬天不妨可以常常泡湯或是泡腳,保持手腳的血液循環順暢,讓末稍部位溫暖。另外,平時就要保持運動的習慣,也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末稍血管的功能,同樣可以減少凍瘡發生的機率。

 

 

【內容出處:常春月刊 407期】

甜點是另一個胃?!

 

採訪撰文/周品攸

諮詢/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 涂蒂雅

攝影/2026兒童拍拍

梳化/萬紫雲

模特兒/氣質媽咪:怡玲;帥氣爸比:伯淳;可愛女寶:藝菲(※照片與內容無關)

 

打從西方的「甜點文化」傳入東方國家,飯後吃甜點似乎已成為世人習以為常的事情,少了它就像拼圖缺了一角般不完整,香醇可口的水果冰淇淋、巧克力蛋糕、色彩繽紛的馬卡龍……光看名字就令人垂涎,自己吃可以,但孩子不行嗎?

 

甜點食用過多,5大負面影響

熱愛吃甜食的人總會有各種理由與藉口,最常聽見的說法就是:「甜點是另一個胃!」好像肚子再怎麼飽都吃得下甜食,到底是為什麼呢?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涂蒂雅解釋,主食幾乎都是鹹的,鹹的食物吃多了,味覺可能開始對「鹹」感到乏味,此時就會產生「想吃點甜食」的念頭,換個口味後,的確能在心理或食慾上感受到對食物的歡愉感,也就認為自己似乎還能再多吃一點,才有「另一個胃」之錯覺。

 

一般來說,任何只要品嚐起來屬於甜的滋味,就可以稱做「甜點」,但不單指額外加了精製糖才是甜食,其實天然甜味本就蘊藏在各種材料裡,像水果有果糖可以製成果汁或果凍、牛奶有乳糖可以做成奶酪,因此,並非所有點心都不能吃,重點在於,由精製糖製成的甜點應該少吃。然而,精製糖吃多了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1.肥胖,引發慢性病危機

舉凡你我熟悉的糖果、巧克力、夾心餅乾、飲料等甜食,往往都會加了過量的精製糖,而精製糖只有提供熱量,並無任何營養價值,食用太多空有熱量的甜點容易導致肥胖,更是造成罹患慢性病機率上升的元兇,例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許多父母、長輩習慣在兩正餐之間讓孩子吃些甜點,甚至以甜點當正餐,現今可以發現很多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年齡層逐年降低,就是因為對糖的不節制,孩子的健康堪慮。

 

2.糖吃太多,蛀牙機率上升

食用甜點最直接影響的就是口腔,若平常孩子吃完甜食,父母卻沒有注意孩子的牙齒清潔與保健,造成牙菌斑孳生,使口腔產生酸性條件,其蛀牙的機率就會上升。

 

3.越吃越甜,養成重口味的飲食習慣

精製糖吃太多,時間一久身體會習慣那樣的甜度,味覺的閾值會越來越高,在每一次吃甜點時,可能要加很多的糖才感覺有「甜」。這種飲食習慣也會連帶使口味變得越來越重,不只重甜,亦重鹹。

 

4.記憶力、學習力下降

有研究指出,糖分攝取過多,其認知功能會變得較差,進而影響記憶力與學習能力。研究員餵食一組小白鼠較多的葡萄糖,接著將牠們放入迷宮中,結果發現,牠們比原本多耗時1倍的時間才走出迷宮,表示其記憶力明顯受到損害。除此,有些孩子甜點吃太多而影響到正餐,導致發育期間應該吸收的營養素反而沒有攝取到,等同影響孩子未來的學習力。

 

5.恐影響身高發育

 

攝取糖分時,會使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增高,進而抑制體內的生長激素分泌,若生長激素分泌較少就可能影響身高的發育。雖然有此可能性,但長不高的原因有許多,可能是遺傳基因或鈣質攝取不足所造成,不過,吃太多甜點會影響發育是肯定的。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育兒生活】20171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育兒生活】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母乳哺育不頭痛!泌乳妙招大公開

 

採訪撰文/李怡萱

採訪/國際認證資深泌乳顧問 黃資裡

攝影/Joe Chen Studio Bruce

麻豆/漂亮媽咪:恩恩媽咪;帥氣爸比:恩恩爸比;可愛女寶:恩恩(※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

梳化/羊羊 

 

 

台灣近年的母乳哺育率,已從20年前的20%攀升至60%,如此大幅地成長,顯示出「母乳哺育」的觀念已逐漸成為新世代媽咪育兒的普世價值。然而另一方面在進行母乳餵哺所發生的挑戰及困難,卻仍是許多媽咪在育兒時的夢魘及壓力。因此這個月育兒特別邀請國際認證資深泌乳顧問黃資裡進行訪談,期許更多媽咪們都能輕鬆又快樂地走在母乳之路上。

 

母乳哺育前媽咪必知5件事

1. 顏色、濃度皆不同,營養價值不打折!

研究證實母乳除了內含豐富的水分、蛋白質、乳糖、維生素、礦物質外,更含有能夠帶給寶寶保護力的免疫球蛋白,以及促進幼兒腦細胞發育的重要物質。黃資裡顧問進一步指出,産後母體頭幾天所分泌的乳汁,又可稱作初乳,其顏色大多偏黃色,由於成份中的脂肪含量較高,因此整體而言較為濃稠,含有相當豐富的營養及抗體,是寶寶剛出生時絕佳的營養來源。產後710天左右,母體奶水會從初乳轉變為成熟乳,而成熟乳又可分成前奶及後奶,前奶看起來偏灰、水分含量較高;後奶則看起來較白、脂肪含量比較多,此外兩者濃稠度比起初乳相對較稀水。黃資裡顧問提醒千萬可別以濃稠度判斷母乳的營養價值,對於孩子來說不論什麼階段的母乳其營養成分,絕對都符合嬰兒的生長所需,此外寶寶都夠在喝母乳的過程中,吸收並獲得來自於母體的抗體,增強體內的抵抗力。

 

喝母奶比較省錢?

市面上配方奶價格居高不下,喝母奶真有比較省錢嗎?黃資裡顧問表示,有些家庭,為了讓孩子能夠在完善的環境中進行母乳哺育,因而選擇投入經費採購相關用品及器具,而這些花費及開銷也確實相對可觀,因此喝母乳有沒有比較省,這可能就要看每個家庭的價值觀及選擇而定。不過喝母乳應該是最自然、輕鬆的一件事,只要方法得宜,其實無需使用太多的配備。

 

 

2. 來自母體100%安全的寶寶餐點

近年來台灣食安危機頻傳,因此凡是能夠吃下肚的,總是特別令人關注及重視其生產製作過程,尤以提供給新生兒的食品(如:配方奶粉)而言,更是需要進行嚴格管控及把關。黃資裡顧問表示食安問題可說是無所不在、防不勝防,我們更可觀察到許多新聞事件中,許多食安問題總是在經過食用一段時間後,才宣告食品在製作的環節中遭受污染,但此時有毒食品對於人體所累積的傷害,恐怕已不是食品全數銷毀或下架就能夠弭平(如:2008年中國製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中,對於嬰兒日後成長的健康影響甚廣)。建議爸媽與其讓孩子陷於食安的高風險處境中,倒不如讓他們從出生就選擇以母乳來做為其主要營養來源。原因在於母乳中特殊的營養成分(如:免疫球蛋白、促進腦細胞發育物質),並非是一般嬰兒食品、配方奶能夠替代,母體在進行母乳分泌的過程中,更可說是完全零污染的最高品質,無須如食品製作時一般,考量及顧慮不同的污染風險(如:化學物質添加、水源問題⋯⋯等),因此在提供給寶寶食用時,母乳除了具有高營養價值,也同時具備了高安全性的特質。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育兒生活】20171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育兒生活】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