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黃瑽寧醫師專欄】

登革、屈公、茲卡熱!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 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在病毒界的光明頂,有三隻武功高強的師兄弟,已經學成下山,四處作亂;牠們的名字分別是大師兄登革(Dengue)、二師兄屈公(Chikungunya),以及小師弟茲卡(Zika)。

這三隻病毒師出同門,因此使用的武功也極為類似,也都擅長駕馭兩種特別的座騎:埃及斑蚊,以及白線斑紋。只要能坐上這兩種蚊子,這三隻病毒就能如虎添翼,無往不利,感染人類或其他靈長類動物。也正因為牠們師出同門,所以造成的病癥也很類似,基本上不外乎三大症狀:發燒、疼痛、出皮疹

 

聞道有先後

最先出道的是大師兄登革,因為在1950年代就已經下山,經過半個世紀的耕耘努力,牠的勢力範圍已經遙遙領先另外兩個師弟。全球目前有二十五億人,約35%的人口,居住在登革熱的疫區(不包括台灣),每一年就有五千萬新感染人口,造成兩萬人的死亡。

相較於大師兄,二師兄屈公雖然也在1950年代下山作亂過一陣子,但不知為何又上山二次修行,直到2005年才又重出江湖,殺向印度、東南亞、大洋洲、以及中南美洲等地。即便如此,起步較晚的屈公熱,每年估計「只有」三百萬新病例,死亡率也不高。

小師弟茲卡出道最晚,2014在大洋洲國家小試身手之後,2015年藉由世界盃足球賽大舉入侵巴西,一年造成超過一百萬人的新病例。茲卡乘著埃及斑蚊一路往北,目前已經進入墨西哥,把美國人嚇的半死,感覺敵人已經殺到了家門口。雖然新聞跑馬燈不斷的播報茲卡熱,但各位可以從數字看出來,茲卡熱的影響力,相較於大師兄與二師兄,仍是遠遠不及,死亡率也最低。

 

術業有專攻

登革、屈公、與茲卡三兄弟,雖然造成的疾病症狀極為類似(發燒、疼痛、出皮疹),但還是有一些個人的風格與特色。以發燒為例,溫度最高的是登革熱,另外兩隻病毒的發燒就不是那麼明顯。登革熱的特色是眼窩超痛,屈公病則是關節腫痛到不能走路,至於茲卡熱,則是三種疾病中最不痛的,但是牠主要症狀是皮疹,而且還會癢,是茲卡的特色。

聽起來小師弟茲卡熱一點都不嚴重啊,那麼到底大家在害怕的是什麼呢?原來,茲卡有一個別人沒有的陰招,那就是:如果正在懷孕的孕婦被蚊子叮咬感染,所生出來的寶寶會有較高機率的「先天性小頭症」畸形。科學家發現,茲卡病毒可以突破胎盤的防火牆,進入羊水並感染胎兒;另外也有老鼠實驗證實,茲卡病毒是可以攻擊大腦細胞,造成大腦功能的損害。而現實生活中,經過2015年的茲卡風暴之後,巴西「先天性小頭症」的嬰兒暴增二十倍,其中有近百個死亡案例,存活下來的嬰兒未來也勢必面臨智力受損的問題。有鑑於此,我國的疾管署已經明確建議:不論任何孕期的孕婦,都不建議前往巴西、墨西哥等中南美國家。

 

屈公、茲卡會不會來台灣?

台灣全島都有白線斑紋,嘉義以南有埃及斑蚊,所以理論上登革、屈公、茲卡三兄弟,都可以在台灣傳播。但是我認為目前台灣只需要擔心登革熱就好,屈公和茲卡並不會在台灣造成疫情,主要原因有三:一、台灣有相對寒冷的冬天;二、台灣是個島國;三、台灣沒有舉辦世界盃或奧運的打算(最好永遠不要)。

要知道台灣到目前為止,甚至都還不算是登革熱疫區。所謂的疫區,是像新加坡、馬來西亞那樣,一年四季都有殺不完蚊子,治不完的登革熱病人。台灣不是疫區,真的要感謝台灣的冬天偶而仍有寒冷的氣候,讓埃及斑蚊暴露在低溫中,不僅死亡率大大提高,產卵率超低,吸血率也趨近於零。所以只要台灣冬天曾經冷過,登革熱疫情就等於砍掉重練,必須等待氣候回暖之後,從東南亞境外移入的案例增加,他們被蚊子吸了血,傳染給其他本土居民,才開始第二年的疫情。

台灣是個島國,帶有病毒的蚊子無法飄洋過海;仗著這個優勢,病毒要進台灣,勢必要靠「境外移入」的人坐飛機入境。所以如果要靠境外移入的案例才能引爆疫情,那麼台灣必須要入境很多個屈公病、茲卡熱的外國人,災難才可能會發生。登革熱之所以防不勝防,是因為東南亞國家患病人數實在太多了,每年入境的大量「病毒人」根本擋不住,所以才會爆發疫情。但是屈公病和茲卡熱就不一樣了,牠倆的疫情在東南亞還沒那麼氾濫,只要台灣不舉辦世界盃足球賽,就不會有那麼多「病毒人」進來台灣,若是以平時一般的出入境人數,要一次帶進大量的屈公病毒或茲卡病毒患者,實在不太可能啦!

跟各位報告去年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四人。茲卡熱目前境外移入病例:一人。登革熱呢?去年境外移入病例:三百六十五人。小師弟想要變成大師兄?還差得遠呢!

 

先把登革熱搞定

寫這篇文章的理由,就是希望家長能放輕鬆,別被茲卡嬰兒小頭症的新聞嚇壞了;基本上只有孕婦要注意避免出國趴趴走,其他人實在沒必要杞人憂天。前幾天還看到某網站製作驚悚的「茲卡病毒即將席捲台灣」的恐怖影片,配上鬼影幢幢的音效,真是令人啞然失笑,也深深佩服製作人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如果各位仍然感覺到內心煩悶,那就請起身到您家的地下室,或住戶四周的環境,定期檢查積水容器吧!若大家都養成每天清除積水,刷洗容器內緣的習慣,那麼蚊子就不會來,登革熱也不會來,我保證屈公病、茲卡熱,也肯定沒戲唱!

 

P.S. 後記:
巴西茲卡病毒的疫情是在2015年達到最高峰,然而在巴西東北部的帕拉伊巴州,有一位小兒科醫師手邊有他過去四年蒐集的資料,是他所追蹤一萬六千名孩童的頭圍資料。馬托斯醫師(Dr. Sandra Mattos)將這些嬰兒頭圍數據整理分析,發現其實從2012年開始,小頭症的嬰兒數量就已經暴增很多倍,最高峰是在2014年,甚至比茲卡疫情最嚴峻的2015年還更提早。有些專家目前已經在質疑,巴西的小頭症風暴,甚至可能跟茲卡病毒無關,或者是部分相關,真正的兇手乃另有其人,比如說……有人懷疑是殺蟲劑污染了飲用水。但巴西政府與世界衛生組織已駁斥了這項傳聞,表示沒有使用殺蟲劑的地區,也有小頭症的個案出現。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寶寶成長的關鍵營養

母乳是幼兒最佳的營養來源,母乳中的蛋白質更是關鍵營養成分!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陳家駿醫師表示,根據歐美研究結果顯示,母乳中的蛋白質可幫助寶寶建構健康的腸道環境,能降低腹瀉、幫助吸收,也是寶寶身高、體重發育的關鍵營養素,重要性遠高於其他成分。

 

母乳好處多,其營養最適合寶寶成長發育所需,尤其母乳中的蛋白質更是關鍵營養素。蛋白質在身體中的比例僅次於水,也是建構人體機能的重要成分;許多爸媽以為蛋白質只是單純長肌肉而已,陳家駿醫師提醒,蛋白質對寶寶的重要性就如同蓋房子打地基,從小幫寶寶打好健康基礎,寶寶自然能成長茁壯!

 

然而,什麼樣的蛋白質才適合寶寶?其實,蛋白質是由許多胺基酸所組成,每個胺基酸各有不同的功用,能滿足寶寶成長需求的組合才是好的蛋白質。

 

根據歐洲一項針對寶寶消化道的研究發現,母乳中的蛋白質的胺基酸組成最符合寶寶需求,不僅有助平衡寶寶腸道菌叢,也讓寶寶好消化、好吸收,減少感染或腹瀉問題的發生。

 

此外,根據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研究發現,母乳中的蛋白質可提供寶寶生長發育的養分,有助維持標準身高、體重,讓寶寶結實不虛胖,還能降低過胖風險。

 

母乳好處多,若情況許可,建議媽媽多以母乳哺育寶寶;然而,若日後需要轉換配方奶,也建議挑選胺基酸組成較適合寶寶的蛋白質配方,以幫助寶寶建構良好的消化機能,維持良好的體格成長表現等長期健康指標。

 

 

 

專家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陳家駿醫師



嬰兒搖晃症候群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
照片提供/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對於頸椎及腦部尚未發展完全的寶寶來說,一旦劇烈來回搖晃他們的身體,便容易造成腦部損傷、癱瘓、失明、抽搐等症候群,嚴重者乃至死亡,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絕不可大意。

 

嬰兒搖晃症候群起因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劉明發表示,1歲以下的寶寶通常是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好發族群,起因常見於照顧者想逗寶寶玩,而出現拋接嬰兒的行為,但寶寶的腦部發育尚未成熟,在腦殼與腦部之間,約有1公分的脊髓液空隙,如果過於劇烈搖晃寶寶的頭部,容易導致空隙中的微血管破裂,造成出血,進而引發嘔吐、癲癇、神智不清等症狀。「寶寶的頸椎肌肉非常脆弱,只要稍微用力搖晃,脖子便無法支撐頭部,這將使頭部無法控制地大力晃動,且不管上下左右搖晃都會造成同樣嚴重的後果。」
 

發生機率及好發年齡

根據以往文獻指出,發生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寶寶當中,約有43%是因人為因素所引起,其中有高達85%發生在1歲以下(多集中在10個月大左右),甚至有剛出生不到17天的新生兒,代表只要照顧者多加注意,其實就可降低近半數的發生機率。劉明發醫師說明,這些罹患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小小患者,大約有19%~38%可能不治,剩下則有一半須長期復健,另一半則能夠完全康復;雖然國內發生機率只有十萬分之三十,可是一旦發生,順利存活並完全復原的機會只有三到四成,父母不可輕忽其帶來的後續效應。
 
 

如何觀察跡象

發生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寶寶,可能會出現以下臨床症狀:倦怠、肌肉鬆垮、食欲不振、嘔吐、沒有笑容、不願與父母進行非語言交流、肢體僵硬、呼吸急促、抽筋、前囪門鼓起、頭部突然無法抬起、眼神沒辦法對焦、哭鬧等,有些甚至一週後才會開始出現慢性出血。若符合多項症狀時,爸爸媽媽就不能忽略其可能性,應儘速帶寶寶就醫,才不會錯過治療的黃金時機。



醫療處置

劉明發醫師表示,若寶寶的腦內只有輕微出血,血塊其實可經由體內自行吸收,之後再請醫師進行後續追蹤即可;但如果病情較為嚴重,就需請醫師利用手術方式將腦中的血塊取出。若合併抽筋及腦壓上升等情形,醫師就會藉由注射藥物的方式,幫助緩和寶寶的病情。




 

 

※原文刊載於20160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亮哲的親子冒險 全家出遊‧勇闖京都 享受甜蜜的負荷


文.圖/亮哲

 

11月,是日本賞楓的季節,旅行總是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生活的動力之一,每一次的旅程開始和結束,總預告著下一次美好的到來。


嚮往幽美京都‧挑戰親子冒險

這一次面臨最大的障礙,是1歲半的小女兒是否要同行的掙扎。長輩的結論是「帶她出去她以後也沒印象,別帶了!」但最終還是無法抱著背叛小女兒的心情獨自出發,所以我們上緊發條,決定來一趟兩大兩小自由行。

因為拜讀過林文月小姐所寫的京都一年,在大學時期對此地早有嚮往。看著她用優美的文字形容著微風和煦的京都街道,可以感受到悠遊巷弄間帶來的靜謐,而外地人也可以在此獲得屬於自己獨特的小確幸;再加上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先生所形容的金閣寺,更讓我對於京都厚重的歷史感有了幾分崇敬。

想像,總是美好的。但是我沒有林文月小姐的詩意情懷,以及三島先生的文學素養。我僅有的是手上抱著的1歲半小女兒,以及在神社中恣意亂跑的大女兒,我和太座就在不斷超越極限的自我提升中,完成了這七天的旅程。聽起來有點像抱怨,而且也確實很累,但是,這段回憶卻意外地令我感到甜美與深刻。






天公作美不惜成本‧金閣寺閃耀古今

我們的運氣很好,來到京阪的這一週,天公作美不惜成本。

是的,金閣寺到了,看見它遠遠閃著金光座落於平靜無波的湖上,我的心情是無比激動。今天的陽光給了我一個無價的見面禮,讓金閣寺在最美麗的狀態下出現在我的面前,大女兒手上拿著相當應景的抹茶冰淇淋,小女兒卻用睡眠來紀念我的期待。即使用力推著不適合在碎石子路上行進的那台快要被我推到散掉的傘車,還是阻擋不了我進入金閣寺的懷抱。

雖然是平日,觀光客卻絡繹不絕,不約而同地在湖邊讚嘆金閣寺的美好。那個當下,真的很想一整天都待在這如夢似幻的畫面中,或坐或站,或者看本書啜飲一杯咖啡。但人潮並不允許我自顧自地耍浪漫,緩緩繞著湖邊行走。我也儘量在有限的時間內攫取眼前的美好,漸漸地,沈穩立在湖上的金閣寺越來越小,但我仍能清楚看見它那道,從古至今都散發著的光芒。

 

 


※原文刊載於20160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黃瑽寧醫師專欄】

讓孩子感受無條件的愛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 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如果你不哭的話,我才抱你。」這是對小嬰兒說的。

    「如果你有聽話乖乖練鋼琴的話,我才讓你看卡通。」這是對學齡前兒童說的。

    「這次考試如果有前三名的話,我才帶你去迪士尼玩。」這是對更大的孩子說的。

幾乎所有家長都曾經使用過這樣的句型來「操控」孩子,包括我自己在內。「如果你怎樣怎樣我才會如何如何」這樣的說話術真的很好用,就好像在驢子前面掛了一串蘿蔔,會讓孩子為了追逐前方的「好東西」,進而轉化為驅使自己往前的動機。然而這種威脅利誘的作法,在專家的眼中看來,對孩子的心智發展會有什麼影響嗎?

 

小小的心理測驗

荷蘭烏特勒支大學最近做了一項研究:他們邀請了247位十一到十五歲的兒童(青少年),來進行一個「心理測驗」。這項心理測驗非常簡單,只需要十五分鐘。這些孩子被分成三組,發下一張紙和一支筆,請他們寫下印象最深刻的一個人,以及這個人對他的影響。

第一組孩子被規定要寫出一位,肯「無條件接納他」的朋友,也就是不管他做了什麼蠢事、錯事、丟臉的事,這位朋友都還是會像從前一樣愛他、珍惜他。比如說有一位孩子就寫道:「我有一個同學,常常跟我同一組寫報告,雖然我總是犯錯,但是他都沒有生氣,還是一直對我很好。」

第二組孩子必須寫一位「有條件接納他」的朋友,也就是只有當他表現好的時候,朋友才正眼看他,但若是做錯事出了糗,朋友就不太搭理的那種。第三組孩子則寫下一位跟他完全不熟的同學,跟他之間的互動故事,想當然耳應該是十分平淡無奇。寫完這段文字之後,讓這些孩子自己把故事再念一遍,加深他們的印象,然後測驗就結束了。

   

被無條件接納的孩子,考試考壞了也不自卑

三周之後,剛好是學校的期末考;這些加入研究的孩子們,有的考得好,也有人考的差。就在這個時候,老師邀請同學上網,填寫一份心情的評量表,比如說你感覺到沮喪嗎?憤怒嗎?或是高興,得意嗎等等。這些資料最後再經過整理,進行數學分析。

結果發現,在之前的心理測驗中,那些被分發到「感受自己曾經被無條件包容與接納」組別的孩子,即便考試考差了,也不會感到太過於沮喪或自卑。反之,另外兩組孩子若成績不理想,比較容易有沮喪憂鬱的情緒,且需要更長的時間恢復自信。

 

從挫折中站起來的能力,決定孩子的人生觀

「失敗為成功之母」這句老生常談,幾乎每個人都琅琅上口。然而在人生中很多階段,比如說學校頻繁的考試環境下,失敗的經驗可能會一而再、再而三,不斷的發生。有些孩子的自信心因此被打擊過度,很難從谷底翻身,畢竟他們的心智仍未茁壯成熟。心理學家Tamar Chansky曾經把這些孩子的心裡傷害,歸納為三個P,簡單的說,就是被負面的事件或言語影響,讓孩子覺得我很糟糕(personalize),甚麼事情都做不好(pervasive),而且永遠無法站起來(permanent)。如果孩子進展到三個P的慘境,還有人會認為下一個失敗,仍會是成功之母嗎?

荷蘭的這個實驗,至少給我們一個盼望,那就是:經歷失敗挫折的孩子,只要心裡明白「不管我的表現有多糟糕,這世界上至少還有一個人,能夠無條件的接納我、包容我」,就這樣一個卑微、單純的信念,便能支撐他度過情緒的低谷,並且再次站起來。這個能夠無條件接納他、包容他的人,可以是朋友,老師,當然最理想的對象,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或家人。

 

人心最大的渴望

心理學家,也是小兒科醫師的羅傑斯(Carl Rogers)認為,人心最大的需求,就是能夠被他人「無條件的接納與包容」。當然我們都知道,這個需求是不可能百分之百被滿足,但既然它是如此的重要,也不應當被全盤的忽視或否定。

我反省自己每天跟孩子說了這麼多話,這些日常的用詞中,是否有讓他感受到父母的心,是可以無條件的接納他,與愛他呢?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如果你怎樣怎樣我才會如何如何」這樣的說話術雖然很好用,但是如果我們對孩子每一天的每件事,都這樣用言語威脅利誘,是否會讓孩子誤以為父母的包容,是必須用條件交換而來?當孩子開始覺得「唯有表現良好,乖乖聽話,我才能得到父母的愛」的時候,恐怕不但阻礙了他努力上進,還會使孩子挫折忍受度更低,更容易失去自信,或者自暴自棄。

 

別小看愛與包容的威力,在上述荷蘭的實驗中,同學一個溫暖包容的舉動,就可以帶給孩子提昇至少三周的挫折忍受度。想想看,我隨便舉個例子,如果父母每周一次和孩子組隊玩桌遊,然後不管他犯甚麼錯,我都百分之百給予支持與鼓勵,這樣豈不是更能帶給孩子自信的能量呢!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