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瑽寧醫師專欄】
打造良好專注力的秘訣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我想大家都同意,孩子若能擁有良好的專注力,對任何新事物能維持探索與好奇心,將來在學習的路上,應該是比較不需要家長操心煩惱。但是想要孩子對某件事有良好的專注力,除了孩子本身的性格之外,帶領者的角色也十分重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孩子的帶領者除了老師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家長。

專注力到底能不能被訓練?許多心理學家認為是可以的,尤其在嬰幼兒時期的親子互動,更是訓練孩子專注力的關鍵時期。當然,我們必須承認,專注力很大部分也是一種遺傳而來的氣質,但除了基因的因素之外,家長應該還是有某些方法與訣竅,來幫助孩子專注在某件事上。究竟該怎麼做呢?今天讓我來告訴大家其中一個答案。

 

嬰兒專注力的研究:見微知著

最近在《當代生物學》雜誌有一篇研究,是在探討如何幫助一歲嬰兒,增加對某個遊戲的專注時間。

首先,研究者設立一個場景,讓家長與一歲寶寶,在一張桌子上玩玩具。不同的是,他們用可偵測瞳孔動作的攝影機,來記錄遊戲的過程當中寶寶的專注力。當寶寶的眼球離開玩具,開始看天花板的時候,基本上就表示他已經失去對此玩具的興趣,也可以說他就「分心」了。

於是乎,在沒有刻意安排解說的前提之下,家長自然而然的分成了三種模式:

l   家長先按兵不動,等到寶寶伸手玩玩具,她才引導孩子怎麼玩,或是教孩子玩具的名稱。

l   家長急急忙忙的拿起第一種玩具,然後忙不迭的告訴孩子該怎麼玩,並且把玩具推到寶寶眼前,要他注意看。

l   家長完全沒有動作,寶寶在玩,他就在旁邊發呆。

這三種模式之下,各位猜猜看,哪一位寶寶對玩具的專注時間最長久呢?答案應該已經呼之欲出了。

 

等待孩子出現興趣再出手幫助

附帶一提,這項印第安那大學研究所計算的「專注時間」,是指媽媽將眼神離開玩具之後,寶寶的眼光還可以停留在玩具上的時間,而不是親子一起玩玩具的時間,這可就厲害了。現代家長最常許下的願望之一,是「媽媽離開書房之後,孩子還能專心的把功課寫完」,剛好就是這篇研究所想要達成的目標。

不意外地,那些耐心等待寶寶出手之後,才出招引導的媽媽,可以成功的在媽媽視線離開之後,讓寶寶在同一樣玩具上,持續專注多玩好幾秒鐘(是的,幾秒鐘,別對一歲嬰兒太苛求了)。第二名呢,則是那些把玩具堆在孩子面前,不斷示範該怎麼玩的家長,雖然一開始成功吸引了寶寶的目光,但媽媽一離開,很快的寶寶就把眼神轉向天花板了。專注力最短的,就是那些家長沒有參與遊戲的寶寶,他們玩兩下玩具,就不玩了。

 

正確親子互動模式可幫助專注力提升

雖然這只是嬰兒的專注力研究,但是作者強調,從小如果家長用正確的方是與孩子互動,長久下來,的確是可能提升孩子的專注時間。所以如果依據這項研究結果,出個應用題:請問父母需不需要陪孩子寫功課呢?我想最好的方法是:先陪伴孩子,一起投入功課的內容,等孩子開始上軌道時,就可以暫時離開,讓他繼續完成剩下的作業。而緊迫盯人式的「直升機父母」,或是放牛吃草式的父母,都不是最理想的處理方式,反而會縮短孩子個人的專注力時間。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