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瑽寧醫師專欄】
這些都不是缺鈣表現!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網路上什麼奇奇怪怪的文章都有,尤其是那些沒有版權到處轉載的資訊,大部分都是錯的、假的。最近很多媽媽在分享這篇沒有版權的文章,條列了十項「寶寶缺鈣表現」,看了簡直要昏倒,因為內容幾乎都是錯誤的。
1. 不易入睡、夜驚、夜啼,不是寶寶缺鈣的表現:
不易入睡的寶寶有很多原因,幾乎都跟缺鈣無關。年齡在三個月之前,也許是生理或心理引起的腸絞痛;七八個月大的寶寶,通常是分離焦慮的開始,和媽媽同床共眠也許就可解決問題;更大的孩子夜驚,則像是夢遊一樣,不需要擔心,只要白天少看一些太刺激的電視/電玩,就可以改善。
2. 夜間盜汗,也不是缺鈣的表現:
嬰兒的自主神經還未成熟,因此常常晚上熟睡時,會盜汗&手腳冰冷,這都是正常的反應。有些寶寶甚至盜汗至枕頭全濕,可是摸摸手腳,卻又是冰冷的,害得爸爸媽媽不知道該脫衣物,還是添加衣服。解決的方法是,不論室溫高或低,爸爸媽媽穿幾件覺得舒服,寶寶就穿幾件。孩子的床可以鋪上毛巾或保潔墊,盜汗全濕,就抽掉換一條新的,不需要叫醒寶寶。
3. 煩躁、愛哭鬧、坐立不安,趕快看醫生:
寶寶沒由來的哭鬧,除了心理因素造成的腸絞痛之外,通常是真的生病了,比如說牛奶蛋白過敏,胃食道逆流,中耳炎,泌尿道感染…等等。總之快去看小兒科醫師就對了,在家亂補鈣片是沒有用的。
4. 出牙晚、牙齒排列參差不齊,只是體質而已:
每個寶寶長牙的時間各有不同,有人四個月就冒牙,也有晚至一歲後才長,這都是正常的,跟體質比較有關係,和缺不缺鈣無關。如果遺傳媽媽櫻桃小嘴,口腔空間較小,牙齒沒地方可長,可能就會參差不齊,但是依然跟缺鈣無關。總而言之,從一歲開始定期看兒童牙醫,平時做好口腔衛生,不要亂補鈣片,才不會捨本逐末。
5. 枕禿圈明明就是正常的:
嬰兒的頭髮出生之後,因為新陳代謝較快,會有一陣掉髮期,常常發生在後腦勺處,形成一圈「枕禿區」。有些寶寶睡覺時會左右甩頭,家長還誤以為是因此而把頭髮都磨禿了,其實這都是庸人自擾的誤會。更別提這枕禿圈跟缺鈣,根本是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的事兒。
6. 前囪門閉合延遲、骨關節畸形、肌肉肌腱鬆弛、串珠肋肋軟骨增生等等,是維生素D缺乏所造成的佝僂病症狀:
的確,佝僂病的孩子的血中鈣濃度可能稍微偏低,但補充鈣片卻無法解決佝僂病症狀。佝僂病有些來自先天遺傳疾病,有些則歸咎於後天的陽光曝曬不足,或營養不良等等原因。這三種因素都會讓孩子體內的維生素D過低,而維生素D的工作,就是把鈣質吸收到骨頭中,少了它,各種「骨頭長不好」的症狀當然就會出現了。
維生素D除了從食物攝取之外,最重要的來源,就是讓陽光灑在皮膚上,身體自然就會合成之,因此生活在都市的孩子,維生素D缺乏的機率的確高了一些。若是媽媽自己很少曬太陽,卻堅持純母乳哺育,副食品又太慢添加,寶寶本身也不曬太陽…等等,在這些恐怖組合之下,也許佝僂病就會發生了。
因為疾病問題是發生在維生素D,所以就算吃了鈣片,少了維生素D,骨頭還是得不到任何幫助。因此最根本的解決方法,應該是多曬太陽,多吃魚,以及在醫師的監督下,適當的補充維生素D。
7. 精神不好,算是勉強符合缺鈣的症狀:
精神狀態不好、食欲不振、抽搐等等症狀,的確要懷疑低血鈣的可能。不過,嬰兒發生的低血鈣,大部分都發生在醫院裡,比如說早產兒啦,糖尿病產婦啦,先天性副甲狀腺素缺乏等等。這些疾病並不太會在家裡莫名其妙的發生,因此一般家長整天擔憂孩子是否有缺鈣,實在是太過杞人憂天了。
唯一要小心的是,如果寶寶吃的奶粉並不是符合檢驗標準的嬰兒配方,內容物的「鈣磷比」不正確,那麼的確會造成晚發型低血鈣的可能。前一陣子馬偕兒童醫院才診斷一例精神不佳,抽搐送醫的寶寶,血中鈣離子濃度很低,一問之下才知,他們平常給孩子喝的奶,根本是大人的營養補充品!雖然盒子上寫著大大的「添加鈣質」,但也許磷的含量太高,導致鈣質流失比補充更嚴重,才造成遺憾的事情發生。
總而言之,缺鈣補鈣這種民智未開的錯誤觀念,應該從此刻開始停止了。如果您希望孩子骨骼強健,頭好壯壯,那麼「均衡的飲食,充足的睡眠,快樂的運動,以及多曬曬太陽」,這四者才是家長應該努力的方向!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專科醫師資格:小兒科專科醫師 、感染症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