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剖析孕期出血8大原因

 

文/陳珮瑜

採訪諮詢/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可欣

攝影/賓果邦尼攝影

 

孕育生命是一件喜悅的事,準媽咪對於身體的變化總是小心翼翼,但部分媽咪在孕期有出現出血的狀況,讓這份喜悅隱藏了些許不安,本篇邀請專業醫師說明孕期出血的原因與注意事項。

 

首要分辨出血來源

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可欣表示,當媽咪發現有出血的狀況時,首要分辨出血來源,一般而言,孕媽咪會到婦產科求助幾乎都是陰道出血,其他因外傷所造成的腹腔出血等,會在急診就進行治療。當發現陰道異常出血時,會先進行內診檢查,判定出血位置。

 

陰道出血的原因很多,有時外陰部可能會有痘痘、瘜肉等,子宮頸糜爛、早產也會造成陰道出血。若內診時沒有發現任何異常,就會考慮進行超音波檢查,查看子宮內的胎兒狀況,是否因胎盤剝離、子宮內胚胎有問題、著床不穩等所致。蔡可欣醫師說明,血液顏色會代表不同的狀態,鮮紅色的血液屬於急性出血,咖啡色則多半是慢性出血,而粉紅色可能是少量出血伴隨陰道分泌物流出,也屬慢性出血。提醒媽咪,應著重於觀察出血的狀況,例如:是否持續出血?出血量多少?是否伴隨腹痛?若孕媽咪腹痛又伴隨出血,有可能發生早產或是胚胎不穩,必須特別留意。

 

孕期出血原因

孕期出血須關注子宮內的狀況,若足月的出血可能就是要生產了,因為生產時子宮頸擴張會造成出血,此時醫師會評估是否要進入產程。

1、胚胎或著床不穩定

若是在懷孕初期,可在超音波檢查中看到胚胎,此時出血就稱為脅迫性流產的出血。蔡可欣醫師表示,並非所有的流產都會出血,也不是孕期出血一定會流產,只是一個警訊,代表流產機率較大,胚胎較不穩定。造成胚胎不穩的原因很多,若胚胎的染色體異常,無法生存發育時,就會被自然淘汰。也可能是孕媽咪在懷孕初期,腹部曾受到外力撞擊,或是本身黃體素不足所致。此階段若有胚胎不穩的狀況,醫師會開立黃體素,並建議媽咪多休息。

2、子宮外孕

若在67週的超音波中還未看到胚胎,但有出血症狀,且人類絨毛膜激素仍偏高,就要小心是否為子宮外孕。子宮外孕代表受精卵並未順利著床在子宮腔內,可能為卵巢、輸卵管、腹腔或子宮頸等,除了有出血徵兆外,有時還會有下腹疼痛的症狀。由於子宮外孕屬非正常的懷孕,必須終止妊娠。通常會採用腹腔鏡手術予以治療,也可能投予藥物,使胚胎自然萎縮。

3、早產

如果是懷孕中期出血,或接近足月出血,可能伴隨子宮收縮,即為早產的跡象。此時會提醒媽咪要多休息,必要時會服用一些安胎藥物,抑制子宮收縮及出血。這些藥物可能會讓媽咪感到心跳加速、心悸、呼吸較喘等。有些媽咪需要臥床安胎好幾個月,但大部分都是輕微出血,多休息就能改善。

4、胎盤早期剝離

胎盤早期剝離也會以出血來表現,可能發生在孕期的任何一個階段,通常沒有症狀,孕媽咪可能會突然感到腹痛,並出現急性出血。有時是發覺沒有胎動、胎兒心跳下降等,才發現是胎盤早期剝離,此時會緊急進行剖腹生產。胎盤早期剝離會嚴重影響胎兒吸收養分,可能造成胎兒窘迫,甚至胎死腹中,還會使母體下腹部疼痛及嚴重出血。

5、子宮頸瘜肉

子宮頸瘜肉也可能造成陰道出血,若是在懷孕期間有性行為,可能因此引起出血,但子宮頸瘜肉的出血不會影響胎兒。蔡可欣醫師說明,除非是大量出血,否則會等生產後再治療。子宮頸瘜肉多半是個人體質所致,大部分都是良性的,有些人會在性行為或用力時有出血的症狀。 

 

 

 

原文刊載於2016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季節流感的孕期3大防護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婦產科主任盧信芬

 

秋冬季節溫度變化大,流行性感冒從每年的10月至隔年3月為盛行之際。一般感冒和流感的「病毒不同,流感病程較長、症狀較嚴重、併發症與致死率也較高,孕期該如何有效防護,降低感染機率呢?

 

流行性感冒的基本知識

流行性感冒是急性病毒性呼吸道疾病,主要致病原為流感病毒,病毒依其核蛋白(nucleoprotein)的不同分為ABC三型,會引起大規模流行的為A型及B型,亞東紀念醫院婦產科主任盧信芬指出,A型流感病毒還可以依照病毒表面的血球凝集素與神經胺酸酶區分不同的亞型,如2009年盛行的H1N1、2013年的H7N9等。

除了一般感冒常見症狀之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呼吸道感染,伴隨發燒、食欲不振、拉肚子等外,流感初期會有突發性高燒、頭痛、全身痠痛、疲勞感和乾咳的症狀,而突發性高燒會持續25天,病程也比感冒多出一倍的時間,約1014天才會痊癒。臨床上,流行性感冒與一般感冒因有相同的症狀,有時會難以區分,但總體來說流感病程長、症狀較嚴重、併發症與致死率也較高。



孕婦為流感併發症的高危險族群

懷孕時,因荷爾蒙的變化、營養需求的改變、壓力、情緒、心肺負擔增加等都是孕媽咪抵抗力較差的因素,亞東醫院婦產科主任盧信芬表示,2009H1N1大流行時美國經數據統計,孕婦佔美國總人口1%,但卻佔死亡人數5%;特別是在第三孕程及產後四周內的孕婦,其併發症與死亡的風險可達到一般族群的4倍,這也證明孕婦抵抗力較弱。經研究顯示,流感病毒很少會通過胎盤對胎兒造成影響,但如果孕期「發高燒」,可能會影響到胎兒神經管的發育、生長遲緩、早產、流產等。

 

流感的孕期防護

面對流感大流行時,第一:要懂得保護自己、尊重他人、避免出入公共場所。第二:提升自我免疫力。第三:接種流感疫苗。盧信芬醫師表示,每個人從小到大,感染的病毒雖不勝枚舉,但這也代表每個人體內都會有不同抗體的保護,但最重要的是要學會保護自已,從外在防護與內在調理並進做起。

 

1.懂得保護自己與尊重他人

流感的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流行期間應盡量避免人潮擁擠處或密閉空間等,病毒容易快速散播的場所,病毒可於低溫潮濕的環境中存活數小時,也就是說可以存活於生活周遭容易接觸到的任何物體上,如經由手再碰觸到自己的口、眼、鼻就會受到感染,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戴口罩與勤洗手,如自己感染了,也要懂得尊重他人,不將病毒傳播給其他人。

 

2.提升自我免疫力

盧信芬醫師表示,適度運動、多喝水、睡眠充足、飲食均衡提升免疫力的說法雖然很籠統,但如無充足的睡眠,人體細胞就無法得到充分休息;細胞修補需要大量蛋白質、礦物質等元素,因此需要均衡的營養;充足的水分可幫助人體的代謝;適度運動則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調節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盧信芬醫師建議,當身體感到輕微不適時,可多喝水促進身體代謝、攝取富含維他命C的水果,讓自體免疫系統來對抗外來的侵害,藥物是一種治療方式,但最好的防護還是要先做好預防,而預防是可以從日常生活開始做起的。

 

3.接種流感疫苗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孕婦應為接種流感疫苗的優先對象;美國疾病管制中心同樣自2004年起即建議每個孕程皆可接種死菌流感疫苗,而此建議也在2010年被美國婦產科醫學會所採納。孕期接種流感疫苗,對孕媽咪和胎兒來說都是多一層保護,孕期施打流感疫苗,母體所產生的抗體可經由胎盤傳遞給胎兒,新生兒出生至半年內都還會有免疫的效果。除了高危險群之一的孕婦需要接種流感疫苗之外,盧信芬醫師建議,家裡的人更要接種疫苗,因為病毒只需要一個噴嚏就可能傳染給他人。

 

 

 

※原文刊載於2016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母胎健康的關鍵 盤點5大礦物質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亞東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施淑梅

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修訂第七版

 

 

 

懷孕期間,母體和胎兒都需要豐富的營養,其中的「礦物質」即是重要來源之一。然而,就算想攝取礦物質,也要有「正確方法」,才能真正對健康有益。

亞東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施淑梅表示,現代人容易有「營養不均衡」的問題,即「部分營養素攝取過多或過少」,其主因大多為偏食(例如:喜歡的吃得特別多,不喜歡的則極少量)。

以礦物質為例,施淑梅營養師引述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教授蕭寧馨的歷年相關研究,其指出「孕婦營養狀況有鈣鐵等營養素攝取不足的情形」;根據國民健康署「20102013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之尿液碘濃度分析計畫」結果,我國1944歲的育齡女性,有39.5%的人碘營養不足。

 

此外,懷孕期間鐵鋅的需求量皆增加,所以懷孕期應攝取充足的營養,以滿足胎兒的生長及母體的需要。若成年女性營養不均衡的問題延續至懷孕期間,除了母體健康,難保不會影響胎兒發育。



Calcium

建議攝取量:一般成年女性(1950歲)至整個孕期,每天需要攝取1,000mg

上限攝取量:一般成年女性(1950歲)至整個孕期,每日上限值為2,500mg

對母的影響若缺鈣,最常發生的症狀為抽筋;此外,還會影響孕婦血壓、肌肉等狀態,甚至可能提早宮縮。如果長期缺鈣,母體甚至有骨質疏鬆的可能。

對胎兒的影響:充足的鈣質,對於胎兒的骨骼、牙齒等發展大有幫助。然而,當母體缺鈣而提早宮縮,早產機率將偏高。

主要營養來源牛奶、起司等乳製品、豆腐、豆干、小魚乾、芝麻、杏仁等。

注意事項:由於鈣和鐵會互相拮抗(抑制彼此在體內的吸收),建議孕婦最好錯開食用含這兩類營養素的食物,例如正餐吃富含鐵的食物、牛奶做為餐間點心,如此才能讓身體充分獲得兩種營養素。

 

Ferrum

建議攝取量:一般成年女性(1950歲)至第一、二孕期,建議每天攝取15mg;第三孕期,建議每天攝取45mg

上限攝取量:一般成年女性(1950歲)至整個孕期,強化食品與補充劑等之總鐵量,每日上限值為40mg

對母的影響若缺鐵,孕婦容易貧血,較嚴重者則易暈眩、疲倦。

對胎兒的影響:當母體有嚴重貧血時,將影響胎兒腦部神經發育,甚至可能有低智能症狀;還容易增加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兒的機率。

主要營養來源紅(瘦)肉類、內臟類(肝臟、腰子)豬血、鴨血、蛋黃、深綠色蔬菜、全穀類、海藻類等。

注意事項:1.咖啡和茶皆含單寧酸,會影響鐵在人體內的吸收,建議與含鐵食物錯開食用。

2.維生素C可以幫助鐵在體內的吸收,建議可於餐後補充水果。

3.動物性食物的鐵質含量較多,在人體的吸收率較佳,建議可做為主要來源;若是素食者,則可選擇海藻類全穀類和深綠色蔬菜。

 

Iodine

建議攝取量:一般成年女性建議每天攝取140μg;整個孕期建議每天攝取200μg

上限攝取量:一般成年女性(1950歲)至整個孕期,每日上限值為1,000μg

對母的影響若長期缺碘,容易導致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進而影響新陳代謝。

對胎兒的影響:母體缺碘,將可能影響胎兒腦部發育(例如神經發育不全、智力),造成生長遲緩,嚴重者甚至會流產或死產。

主要營養來源海藻、海帶、紫菜、海鮮類(貝類等)、深綠色蔬菜、含碘的食鹽等。

注意事項:1.部分國外進口食鹽可能不含碘,酌量使用即可;建議平日仍以一般國內含碘食鹽佐料為主。

2.食鹽中含有「鈉」,懷孕期間若有高血壓或水腫等症狀,則應限制鈉的攝取量。平日在飲食方面,最好少用調味料、少食用加工食品。

 

 

 

※原文刊載於2016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如何遠離5大危險婦癌  是否懷孕,都必須知道!

 

採訪撰文/湯佳珮

諮詢/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朱俊誠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郭嘉駿

攝影/張明偉

梳化/徐筑芳

model/健康孕媽咪陳依汝(※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 

 

 

乳癌、女性肺癌、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都是女性發生率比較高的癌症。除了危險因子、症狀與篩檢方式以外,本文也請專家提醒預防方式,並指出如果在孕期罹患這些癌症,如何治療以及要注意的原則,希望大家都能遠離癌症。

如何遠離乳癌

危險因子
郭嘉駿醫師表示,乳癌的危險因子包括有家族史(三等親以內,如果有乳癌,可能為高風險),或是與荷爾蒙刺激有關(經期很早開始,例如初經為12歲以前;或是很晚才停經,例如55歲以後才停經)。如果從未生產或哺乳過,罹患乳癌的風險也比較高一點。乳癌的好發年齡大約為4060歲,不過近年來年輕型的乳癌病例也愈來愈多,不得不慎。

症狀、篩檢與確診方式
罹癌大多沒有症狀,也不一定會感到疼痛。近年來已不提倡自我觸摸檢查,而是提倡定期篩檢,因為如果能摸到硬塊的乳癌,大多已經是中晚期(不過即使摸到硬塊也不用緊張,許多硬塊都只是纖維囊腫等良性腫塊,還是要依據醫師檢查判斷)。也特別提醒,如果有乳癌家族史,40歲以上每2年做一次乳房攝影;如果沒有乳癌家族史,45歲以上每2年做一次乳房攝影。

檢查方式以乳房攝影為主,再以乳房超音波輔助,醫師判斷有異常者則必須切片化驗,切片才能確診。

如何預防
癌症在日常生活的預防方式大多大同小異,簡單來說就是擁有健康的生活,包括保有規律的運動習慣、睡眠充足、飲食均衡、不要有太大的壓力與太多負面情緒,也可以多吃花椰菜等十字花科的蔬菜,當然定期篩檢也很重要。近年來及早發現治療,能夠保留乳房的機率很高(傳統是採全乳房切除),再搭配放射線治療。而且早期發現,治癒率也很高。

至於纖維囊腫則不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不過會增加醫師在影像判讀上的困難,建議最好在同一家醫院持續追蹤,有同樣連貫性的記錄,醫師可能會比較容易判讀。

 

豆製品、乳製品,YesorNo
有許多人因為「黃豆製品、山藥等食物含有植物荷爾蒙,擔心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而少吃黃豆製品」,郭嘉駿醫師則認為不用因此而不敢吃黃豆製品或山藥等食物,正常、均衡的飲食並不會提升乳癌的罹患率,甚至是素食者以黃豆製品為主食也不用擔心。除非是在沒有經過醫囑的指示下,服用過多萃取純化大豆異黃酮,才有可能超過身體能夠負擔的激素。一般食物或食品則不會吃到過量的大豆異黃酮;至於有些人認為食用乳製品也可能與乳癌形成或復發有關聯,其實只要適當食用低脂乳製品,並多吃蔬菜、飲食均衡,無須過度擔心。

孕婦罹患乳癌,如何治療
萬一孕期罹患乳癌,由於孕婦需避免接受過多的輻射劑量,輔助放射線等產後才能治療,但是等到第二孕期,通常可以做化學藥物治療,大多不會導致畸胎,可與醫師討論。關於懷孕罹患乳癌的醫療處置方式,是否必須引產,其實與懷孕週數、病情嚴重程度有關,應與醫師討論清楚。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610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嬰兒與母親】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孕媽咪生產面臨4風險

了解徵兆‧採取因應對策‧遵循照護原則

 

採訪撰文/周品攸

諮詢/臺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李建南、新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育倫

模特兒/漂亮媽咪欣華(人物與文章內容無關)

梳化/萬紫雲

攝影/Super Cute0955-628825) 

 

懷孕是令人感到幸福的事,意味著即將會有新生命到來。不過,孕期40對於準媽咪來說,是一條艱辛且漫長的路,不僅造成生活上諸多不便,甚至可能遭遇到危及母體與胎兒的突發狀況,因此,懷孕後應具備危機意識,做好風險管理的準備。

寶寶能健康平安的出生,對每個準媽咪、準爸比來說是無比重要的事,然而,並非所有人女性在懷孕過程中都很順遂,古人云:「生有雞酒香,生無四塊板」,意思是順產時合家歡喜,滿屋子都飄散著香氣四溢的雞酒味,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懷孕的過程中,風險隨時都存在,這次特別針對生產可能面臨的4大風險做說明,包括流產、早產、急產、晚產等。

臺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李建南強調,懷孕並不是生病,只要適時的提高警覺,身體一旦出現狀況,絕對不要隱忍,必須及時就醫,加上規律的產檢,與產檢醫師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人人都能當個快樂的孕媽咪。



風險1:流產
新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育倫表示,懷孕流產的機率達10~15%,幾乎都出現於懷孕12週之前,有些可能為8週以前,且有些女性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懷孕,往往隔一陣子就自然流產,誤以為是月經量較多。李建南醫師更指出,約70~80%的自然流產發生在懷孕12週之前,早期妊娠失敗最常見是有妊娠囊卻無胎兒組織及心跳,也就是指萎縮卵(俗稱空包彈),其中,染色體異常即占發生因素的一半以上,意指受精時胚胎的染色體異常或基因突變。

造成自發性流產的原因很多,像是胎兒父母染色體異常、免疫系統問題、子宮構造異常(例如:子宮縱膈、雙角子宮、子宮頸閉鎖不全、子宮肌瘤、巧克力囊腫等)、內分泌異常(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黃體素不足等)、藥物作用、環境影響及其他系統性疾病(例如:糖尿病、腎臟病、紅斑性狼瘡等)。蔡育倫醫師補充,根據醫學統計數據顯示,流產大部分與年齡有關,婦女40歲比20歲的機率多一倍,原因大多是胚胎本身有問題,最常見的是第16對染色體異常;年齡則會牽涉到胚胎之好壞,通常高齡產婦的染色體異常機會較高。

若孕媽咪本身受到感染,經常有慢性骨盆腔發炎、骨盆腔疼痛或人工流產次數較多,形成子宮內膜沾粘,流產機率就會隨之增高。流產次數較高,下一次再流產的機率也相對增加。舉例來說,假如前3次都流產,第4次懷孕後的流產機率便高達30%。不過,即使有超過4次的流產經驗,未來成功懷孕的機率仍然超過一半以上。

在臨床上,流產可分成四種,包括先兆性流產,發生於妊娠20週內的陰道出血,意味著孕婦流產的風險加大,但經過治療後,部分孕婦仍可繼續正常妊娠;自然流產,通常在12週前發生;習慣性流產,連續流產3次或以上,發生原因很多,像是黃體不足、全身的營養不良、感染或合併其它內科疾病等,必須針對不同的情形給予治療,但大部分為原因不明;人工流產,於20週前實施,例如:真空刮除手術(vacuum curettage);完全流產,流產後,妊娠產物(胚胎、胎盤等附屬物)已全部排出媽咪體外。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媽咪寶貝】201610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媽咪寶貝】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