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腸腸出狀況?
搞懂寶寶的胃腸問題

 

採訪撰文/陳萱蘋
責任編輯/湯佳珮
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 林裕誠
攝影/BabyPure寶寶專業攝影
梳化/徐筑芳
model/彭韻霖、張家榛(※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


 

從出生那一刻起,寶寶努力地吃和睡,為了就是成長發育。而寶寶吃下肚的ㄋㄟㄋㄟ或食物通通都得經由腸胃的消化吸收才能獲取養分,因此,寶寶的腸胃身負重責大任。然而,發育尚未成熟的腸胃卻時常有些小狀況,請一起看看下文,讓你對寶寶腸胃有進一步的瞭解!

2
歲前腸胃功能影響一輩子!
寶寶的腸胃結構雖然與大人差不多,但在功能上,其消化吸收能力較不成熟。46個月大的寶寶開始接觸副食品,也等於是訓練寶寶腸胃適應固體食物。到了1歲以上,寶寶的腸胃功能與大人較為接近,就可以吃一些大人的食物。倘若寶寶的腸胃功能不佳,最直接影響的是生長發育狀況,可能導致體重不增、身高也不長,更嚴重者對於神經系統發育也會有不良影響。亞東醫院小兒腸胃科醫師林裕誠表示,神經系統的發展是有時間性的,如果2歲之前發育受限,即便將來再怎麼補救也是無法彌補。因此,2歲前的腸胃功能可是會影響一輩子的唷!

接下來,針對寶寶常見的5個腸胃問題,邀請小兒腸胃科醫師進行詳細解說!

 

Q1、寶寶喝完奶也打了嗝,準備換尿布時,一躺下來就把喝下肚的ㄋㄟㄋㄟ又吐出來?
小嬰兒,尤其是新生兒的賁門(位於食道和胃交接處)功能不成熟,胃裡面的東西很容易回流到食道因而產生溢奶情形,這很常見的。曾有研究指出,兩個月大寶寶八成有溢奶情況;四個月寶寶六成會溢奶、六個月大寶寶剩下四成會溢奶,到了1歲就只有57%會溢奶。林裕誠醫師表示,每個小嬰兒多少都會溢奶,生理性的溢奶會隨著成長而逐漸改善。

觀察溢奶狀況與頻率以評估是否生病
許多爸媽看到寶寶溢吐奶,擔心有其他問題因而看診。通常林裕誠醫師會詢問並觀察幾件事,(1)溢奶狀況:溢奶和吐奶是兩件不同的事情。溢奶是ㄋㄟㄋㄟ從嘴角流出來;吐奶則是ㄋㄟㄋㄟ被很用力地噴射出來,甚至從鼻孔噴出;(2)次數頻率:溢吐奶情況若越頻繁,越可能有問題;(3)生長發育:若寶寶的身高體重都很正常,罹患其他疾病問題的機率比較不高。

喝完奶確實拍打嗝以防止溢奶發生
想要減少寶寶溢吐奶的發生,就應該在寶寶喝完奶後拍打嗝。這是因為寶寶喝奶時,可能會不小心吸進許多空氣,然而,寶寶的胃容量有限,若裝了奶又裝進空氣,ㄋㄟㄋㄟ就容易吐出來,把多餘氣體排出來,自然較不易溢吐奶,這樣的處理對於大部分寶寶來說應該就足夠了。不過,有些逆流狀況較嚴重的寶寶還不夠,林裕誠醫師就會建議喝完奶後不要馬上平躺,而是直立地抱一下。即便躺下來,也可以讓寶寶稍微右側躺或是頭部墊高,促進排空。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606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article.aspx?sno=0004945
*【嬰兒與母親】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5大原則‧孕媽咪吃點心好easy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臨床營養科營養師陳郁雅

 


對於孕婦來說,縱使知道營養對於母胎的重要性,但難免會有嘴饞的時候,偶爾會想吃點心,滿足口腹之欲。這時候,如何選擇適合的點心,格外重要。 

點心,簡而言之就是指「非正餐之間的飲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臨床營養科營養師陳郁雅表示,點心的種類沒有限制,唯須注意其「分量」不應該比正餐的還要多,以免影響胃口、甚至導致無法均衡吸收到所需營養,對母胎健康幫助不大。

 

食用點心注意事項

陳郁雅營養師表示,現代多數的孕婦比較難發生嚴重缺乏營養的困境,反而部分會有「營養過剩」的問題。因此,她建議孕婦及其家人首先應拋開「一人吃兩人補」的傳統觀念,仔細檢視母體狀態、諮詢醫師和營養師,再準備適合的點心。

 

1.【時間】餐與餐之間

點心是正餐以外的補充食物,最佳食用時機為餐與餐之間。尤其有些孕婦的正餐食量變小,一下子就飽,但沒多久又感覺餓,或甚至有孕吐、食欲不振的狀況;這時候,可採「少量多餐」方式,適度以點心止飢且補充所需營養。建議可於早午餐間、午晚餐間和宵夜補充點心,即每天分成「六小餐」。

 

2.【分量】每天總量管制

為了健康、穩定控制體重,她特別提醒孕婦「每天總量管制」的重要性,即以一整天需攝取的熱量、營養素等分量來看,分攤在當天內所吃的每一餐,就能避免攝取過量或不足的情況發生。例如午餐外食的是高油脂、高鹽的熱炒料理,下午的點心就建議以少油或無油、不添加調味料的種類為主。

 

3.【種類】加工愈少愈好

陳郁雅營養師表示,就算只是滿足口腹之欲的點心,仍然要慎選種類。原則上,她建議孕婦優先選擇「加工較少」、「看得到原形」的食物,例如吐司搭配無糖豆漿或牛奶、熱水沖泡燕麥片和堅果粉、全穀餅乾、少許青菜或水果(有別於正餐的攝取,量不宜多),如此才能兼顧口感和營養,使母胎健康。

 


4.【補充】保健食品應量力而為

近年來,愈來愈多孕婦會把保健食品(養生品、錠劑、媽媽奶粉等)當做孕期營養的攝取來源之一。但她表示,對於許多女性熱愛的養生品(燕窩、滴雞精、珍珠粉等),實際上相關的科學實證研究並不多,沒有確切的答案,其對人體的功效見仁見智、因人而異;因此,若孕婦想採購養生品來補充,建議從可負擔成本程度、產品來源等因素來考量。

至於錠劑類和媽媽奶粉的保健食品,陳郁雅營養師提醒,「避免一起食用,以免攝取過多脂溶性維生素」。她建議,應先諮詢醫師和營養師,經檢查後若確定需補充,再遵照指示,服用適合且適量的綜合維他命或單一營養錠劑(鈣片、鐵劑等)。另外,坊間媽媽奶粉常標榜添加多種營養素,有時候並非必要(大部分可從平日飲食取得),孕婦應考量自身健康與飲食狀況,再考慮是否採購;若決定以此為點心,也須依罐上說明沖泡,不宜過量,避免造成體重增加過多的問題。

 

5.【禁忌】空熱量&寒涼食物

對於孕婦來說,絕對要完全避開的就是「空熱量食物」,如油炸、燒烤、精緻甜點等。陳郁雅營養師表示,若長期以此為點心,媽媽容易有血糖、血脂、血壓升高的問題,進而使孕婦體重直線上升,胎兒有成長為巨嬰的趨勢,不但可能引發妊娠疾病、危害胎兒健康,甚至影響產程而不好生產。

另外,寒涼屬性的食物(如薏仁),容易使體質敏感的孕婦感到腸胃道不適、或出現疑似宮縮跡象,一般多建議孕期先避開此類食物較佳。


 

 

※原文刊載於201607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妳該怎麼生?
危險的前置胎盤

 

 

採訪攝影╱郁筱惠
諮詢╱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彭成然
攝影╱張明偉
梳化╱Stacy
麻豆╱漂亮孕媽咪 黃潔茹(文章主題與人物無關)
插畫╱日光路

 

 

什麼是『前置胎盤』?假使孕前曾做過人工流產、子宮肌瘤切除術,以及前胎剖腹生產者,均可能提高『前置胎盤』的發生機率。且看本篇專業的婦產科醫師,告訴妳前置胎盤是怎麼回事,該如何才能讓母胎生產變得更安全。

 

什麼是前置胎盤呢?
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彭成然表示,子宮是一個立體結構,因此從構造上來看,包括:前壁、後壁、頂部、底部。按常理說,受精胚胎在子宮著床後,胎盤會慢慢生成,而胎盤最理想的位置,通常是在子宮腔靠頂端的前壁或後壁,並不會蓋到子宮頸口。但如果懷孕超過20週以上並且持續到32週以後,胎盤位置過低,亦即位在子宮頸口的周圍或邊緣,甚至直接蓋住整個子宮頸口,就屬於前置胎盤。

 

前置胎盤,為何比較危險?
由於正常的胎盤位置,通常是會隨著胎兒逐漸長大,因此胎盤也跟著上移至較近子宮壁上端的位置。然而有些孕婦即使懷胎20週以上甚至持續到32週以後,胎盤位置卻仍然過低,不僅稍微蓋住子宮頸口,甚至有的則是全部蓋住,還有偶爾可能合併胎盤組織侵犯子宮肌肉(即植入性胎盤),這種情形風險更大。而前述的這幾種前置胎盤,其實都會對產婦的分娩造成相當大的危險。

為什麼很危險?彭成然醫師說,因為前置胎盤的危險程度,與胎盤位置有正相關。若從輕至重的危險度來說,前置胎盤可分為以下四級:『低位性前置胎盤』、『邊緣性前置胎盤』、『部份性前置胎盤』、『完全性前置胎盤』。低位性的前置胎盤,是指胎盤位置靠近子宮底部,雖然沒有蓋住子宮頸口,但距離子宮頸口僅約2公分以內的距離。邊緣性的前置胎盤,是胎盤位於子宮頸口上端邊緣,雖然也還沒蓋住子宮頸,卻已緊鄰子宮頸口。部份性的前置胎盤,則是胎盤已經有部份蓋住子宮頸口。而最危險的完全性前置胎盤,即是胎盤完全蓋住了子宮頸口。

 

哪些孕婦是高危險群?
通常具有前置胎盤的孕婦,多半在懷孕5個月(滿20週)後,陰道可能會有無痛性異常出血情形,因此,在懷孕中後期(28週起),一旦孕媽咪發現會有無痛性的出血及見紅情形的話,建議孕媽咪先經婦產科醫師評估檢查,就孕婦的出血量多寡,如果見紅的範圍僅約硬幣大小的量,通常還好,但有些出血量如果真的很多,也可能會造成孕媽咪急性出血性休克、低血壓的問題,而這種情況就是必須要立即處理的。

另外,孕前曾做過人工流產、引產、子宮內膜採樣、子宮內膜曾受過傷,或是前胎剖腹生產的孕媽咪,前置胎盤的機率就會稍高一些。而雙胞胎的胎盤面積較大,也有很大的機會去蓋到一部分子宮頸口,有些則是除了本身的胎盤之外,還有多出一葉的副胎盤,這些情形也都會提高前置胎盤的發生機率。

其次,有抽菸習慣,以及居住於高海拔地區的孕婦,部份學理認為,因為這些孕婦血氧濃度可能較低,故胎盤可能為獲得較高的氧氣濃度,也就會較往子宮頸口靠近些,因此較易發生前置胎盤的問題。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606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article.aspx?sno=0004944
*【嬰兒與母親】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奇妙探險冒險小宇宙 昆蟲知識家

 

 

 

文/車先蕙臨床心理師
妝髮
攝影/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人類與大自然的結合,是心靈最佳的歸屬。走入大地,接觸跟我們一樣生存在地球上的小生物,更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最奇妙的探險!對小小的幼兒來說,微渺的世界就是宇宙,裡面蘊藏的生物體,就是他們冒險的小宇宙。

 

走進這個小宇宙,每個小小的探查,都會帶來小腦袋巨大的神經反應,在精密的大腦裡產生知識爆炸,迸出興奮刺激的火花,帶來情緒上無限的衝擊,充滿歡樂與驚喜。

 

接觸昆蟲小宇宙的妙處

昆蟲的世界相當可愛,而且在我們生活周遭就可以接觸到牠們。對幼兒們來說,與這些出現在周遭的昆蟲們互動,就是一個神奇刺激的冒險旅程。接觸昆蟲有許多好處:訓練細微觀察能力、培養對生物知識的興趣、生態保育觀念養成、還可以藉此走出戶外陶冶性情與紓壓。

 

訓練細微觀察能力 培養對生物知識的興趣

注意細節的能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認知功能,它是注意力的其中一環。在臨床上,評估注意力缺陷症狀必須包含有聽覺和視覺注意力,其中視覺注意力的評估是要了解孩子注意細節的能力、視覺搜尋能力與視覺專注程度等。有些幼兒視覺上注意細節的能力相當好,他們觀察細膩入微,能夠看到許多細部的資訊。特別是小孩子有一種「全現心像」(Eidetic Image)的能力,他們看到圖片後可以維持視覺形象數分鐘,而且就像是照相一樣清晰。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過去大學修讀普通心理學,課本上有一個圖片是一隻貓爬到樹上,有個國小孩童僅僅注視30秒,居然能看出貓的尾巴上有14條紋路!

在接觸昆蟲世界的同時,孩子們都會運用到視覺注意力與記憶力,帶著他們來看蚊子的腳和斑紋,蒼蠅和螳螂的複眼,螞蟻的體型,蜜蜂的翅膀,毛毛蟲如何變成蝴蝶,專注在這些昆蟲具有的身體構造,觀察牠們的行為和生活型態,都是一種非常「天然」的大腦潛能開發訓練。在接觸昆蟲世界的同時,孩子們也可能逐漸發展出自己對生物知識的興趣,或許可能成為將來學習與就業的標的呢!



 

生態保育觀念養成

多年前有個出生於納米比亞的法國女孩蒂皮‧德格蕾(Tippi Degré),她的父母親是野生動物攝影師,因此蒂皮出生後就與這些野生動物生活在一起。在非洲生活10年之後回到法國,自己出書並成立網站,積極傳播保護野生動物的觀念,讓全世界的人更理解野生動物,並減少獵殺與不當買賣。為何蒂皮可以有這麼大的影響力?主要原因就是她自小接觸野生動物,生活在牠們的環境中,也因此喜愛牠們進而保護這些美麗的動物。

宇宙渾然一體,人類必須尊重其他生物。了解或接觸昆蟲世界,可以幫助孩子們更加認識宇宙運行的道理,體會人類與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共存之道。從小就與昆蟲們共處,更加了解牠們,才能夠發揮同理心。如果從小就能認知到自己的行為對於周遭環境和生態的危害,就能從小凝聚生態保育的態度與情操,將來長大也比較能夠在行為上表現出維護生態、尊重宇宙生命的行動,注重環保,甚至投入生態保育工作行列,為地球做些有意義的事情。

 

走出戶外陶冶性情與紓壓

觀察小昆蟲是一種相當紓壓的生活樂趣。以我個人為例,工作閒暇之餘我喜歡到郊外走走,去走步道運動散心。散步途中每每觀察到草叢裡、樹上的昆蟲和小動物們,心中的煩悶就瞬間一掃而空!在情緒與壓力管理的技巧中,有一個技巧稱為「分心法」,就是透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從思緒的煩擾與負面情緒轉移開來,投注到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上。這種方法可以轉換心情,躲避煩惱與壓力的侵犯。走入戶外,可以觀察到的昆蟲種類更多,對孩子們來說知識的刺激量也更大。投入這些有趣的事情上,可以讓孩子感到開心,創造更多的快樂!

 

進入昆蟲小宇宙的引光

父母親們怎麼引領孩子接觸這個充滿生機,饒有趣味的小宇宙呢?除了幼稚園的課程之外,還有許多環保單位和學校也都有免費課程可以上,有些也只要一點點費用,就可以擁有專業而趣味的昆蟲探險經驗,有些還可以製作標本作品。此外,參觀相關展覽也是一項很好的親子活動。像是台北市立動物園和台灣科學教育館,就有全年度展覽,並搭配昆蟲展示,讓孩子們近距離觀察昆蟲活動的樣貌。

 

螢火蟲季節來臨時,全家可以去露營賞螢,探索「火金姑」的繁殖生長環境。有些生態農場會以蝴蝶、螢火蟲、鍬形蟲為主題,搭配住宿飲食,也是周休二日或連續假期帶孩子探索昆蟲世界的好選擇。

 

有些地區性活動值得介紹給大家。例如,台北市成功中學就具有赫赫有名的蝴蝶宮博物館,可以免費參觀,也有營隊活動,教導孩子們認識各種美麗的蝴蝶品種。台中地區則有大肚山學會每年都會定期舉辦季節性的演講或導覽活動,專門介紹大肚山的昆蟲生態。台灣昆蟲生態保育協會的網站,也有介紹全台北中南部地區的各種昆蟲生態資源和活動,網站上還有相關知識,並教導大家賞蝶的準備工作和交通資訊,真的相當方便!

 

結語

昆蟲世界真奇妙,進入這個世界的人們都能感覺到歡樂與充實,讓人身心舒暢,具有知性與美的價值,經常使人流連其中,忘懷生活的壓力和緊繃。帶著孩子走進昆蟲世界吧!進入這個奇妙的小宇宙,讓你們的親子互動更加豐富有趣,培養孩子觀察世界的能力,灌輸他們保育的觀念和方法,並且落實在生活的每一天!


 


※原文刊載於201606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孩子長高的5大正確觀念


作者:李宇欣

圖片來源:張緯宇




孩子進入青春期時間愈來愈早,坊間流傳女生生理期來後兩年就不會再長高?有什麼方法能把握關鍵期,讓孩子高人一等?


體重還可以增減,過了長高期間就回不去了!」根據專家經驗綜整,現代家長普遍希望兒子至少長到一七八公分、女兒超過一六○公分,許多爸媽為了孩子的身高費盡心思。

影響孩子身高的因素,七成以上是遺傳主導,可透過父母的身高來推算孩子可能的身高範圍(見七四頁圖示),但家長只要擁有正確觀念,讓孩子吃得好、睡得飽、多運動,還是有可能拚剩下三成的長高機會。

孩子會長高,主要是人在熟睡時,腦下垂體分泌生長激素,激素可刺激骨骼上下兩端的生長板,讓骨頭變長。但人體不會一直處在長高階段,當孩子進入青春期,體內分泌的性荷爾蒙是雙面刃,雖然會加速成長,但也會加速關閉生長板,只要閉合,孩子就完成長高發育,進入下階段性徵發育。


因此,家長最擔心孩子的生長板狀態,可透過左手骨齡X光得知,假設六歲孩子照出的骨齡是八歲,意謂「性早熟」,生長板恐趨近閉合,可透過治療來延緩;倘若八歲孩子照出來的骨齡是七歲,可能是俗稱的「晚長大」,家長不用擔心,孩子還有空間。

關於長高,父母一定要正確認識的觀念如下:
 

1.小四男孩、小三女孩身高關鍵期

醫師建議家長自孩子出生後,就要定期測量身高,但真正需要「積極」關心孩子的身高,甚至開始求診、照骨齡,是在男生小四、女生小三階段。


大部分孩子身高有一個成長規律,出生後,頭兩年長高速度非常快,一歲可增加約二十五公分、兩歲約十公分,三歲後長高速度趨緩,每年約七公分,五歲至十歲每年約五公分。

如果孩子五歲以後,每年長不到四公分就是警訊,可能是營養、睡眠、運動或性早熟某一項出了問題,必須儘早調整補充。

為什麼男生小四、女生小三時,家長要積極關心孩子身高?因為食物西化與環境荷爾蒙的影響,讓現代孩子發育比以前更早,許多女生小三就開始長胸,這時期孩子的身高若低於成長曲線五○%,建議先去門診照骨齡,檢查是否有性早熟或先天性疾病,不要拖到國中就來不及了。


2.少年出現第二性徵後,密切觀察生長板是否閉合

醫師解釋,部分孩子生理期後一年就不長、有的超過兩年還在長,「兩年」只是大概的說法,並不是絕對值,關鍵是生長板是否閉合,家長可以先從性徵來初步判斷。

一般來說,女生比較容易觀察性徵,家長可明顯發現胸部發育及生理期,但大部分女生初經不規律,代表體內性荷爾蒙濃度較低,還有長高機會,一旦經期規律、性荷爾蒙濃度高,生長板幾乎閉合,再長高的機會渺茫,這就是門診醫師問孩子初經是否規律的原因。

但幾乎沒有家長會看男生的性徵,坊間流傳要看喉結,這是錯誤觀念,男孩的性徵必須看睪丸大小,建議擔心身高不足的男孩家長,直接到門診檢查比較準確。
 

3.認識長高食物與地雷食物

每個家長都知道營養很重要,但孩子營養的關鍵是均衡飲食,並且在青春期間增加胺基酸食物,植物性可攝取南瓜子、花生、葵瓜子、黑豆、白芝麻或糙米;動物性可選擇蝦殼類、魚類或紅肉。

常聽到「喝牛奶可以長高」,這是錯誤的迷思,牛奶是補充鈣質,讓骨密度增加,人體在長高時要顧骨本,否則容易骨折,但喝牛奶不會長高。

至於深受孩子喜愛的含糖飲料,最好趁早戒掉,過多的糖分會抑制生長激素,平時也要少吃動物皮,避免皮上殘留畜牧業荷爾蒙藥物。小女生則是要少吃刺激性荷爾蒙食物,例如山藥、青木瓜燉排骨等;小男生別吃動物屁股或睪丸部位,避免食物催生性早熟。


4.睡對時間與正確運動

青春期孩子長不高,男孩常是睡不夠、女孩則是不運動。

人體熟睡六十分鐘就會分泌一次生長激素,每天晚上八點到十二點是分泌最旺盛的階段,建議孩子晚上十點、最晚十一點就要上床睡覺。國小孩童每天應該睡八至十個小時,國中孩子也要睡滿八個小時,不要少睡、也不要熬夜。

至於長高運動?醫師建議「要能多刺激骨骼」,如打籃球、排球或跳繩,並且依照「三三三原則」,每週至少運動三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鐘、運動後心跳速率達到每分鐘一百三十次以上才有效。

網路流傳「拉筋會長不高」,中西醫皆駁斥這種說法,拉筋只是一項伸展運動,並不會影響長高,反而不運動才會長不高。


5.中醫轉骨方、西醫打針,成本高多三思

孩子長高關鍵在於「吃、睡、動」,但還是有家長透過中西醫門診來協助長高。

西醫門診首重骨齡及衛教,部分家長會選購胺基酸營養品,提高孩子營養,一年費用約兩萬多元,只有少部分家長選擇打針治療。

長高門診有兩種針,一種是延緩青春期的柳培林,另一種是治療生長遲緩的生長激素針。

前者柳培林可治療性早熟,原理是延緩青春期,讓孩子有更多長高的時間,但必須自費,有四週打一針或每季打一針的不同選擇,平均一年開銷約五萬元,要持續打兩年以上才有成效(國外研究持續打三年約可再長高四公分)。

但如果孩子沒有性早熟,不需要特別打柳培林延緩青春期來長高,反而可能會破壞身體本身的平衡。

至於生長激素針是治療生長遲緩,必須每天打,依孩子體重決定劑量及費用,平均一年花費二十萬元以上,非常昂貴。坊間傳聞生長激素針有後遺症,輕者如頭痛、頭暈,重者恐致癌,但醫學尚未發現明確的副作用。

醫師認為,如果孩子沒有先天生長遲緩,例如甲狀腺功能低下、小胖威利症等特殊疾病,不建議為了長高而打生長激素。因為人體本身就會分泌生長激素,且每個人對於生長激素的需求量是固定的,過度給與也不會有特別顯著的效果。

根據中醫的長高觀點,認為孩子骨頭的成長是由腎氣決定,而腎氣與脾、胃相關,脾強胃健才可增強營養消化吸收,有助於生長發育,因此中醫的轉骨湯以強健脾胃、補氣活血為主。

孩子喝轉骨湯有特定的時機,第二性徵出現的前半年最佳,孩子太早喝反而會有性早熟的疑慮,恐揠苗助長,因為第二性徵出現的前半年,是長高的黃金期,過了此時期雖然還是可以喝轉骨湯,但長高的速度會變慢。

轉骨湯的來源?建議家長帶孩子到門診檢查,醫師會針對不同體質給與不同搭配的藥材,平均六週花費三千元,最好不要直接到藥材店購買來路不明、處方不清楚的藥。

網路上有焦慮的家長詢問:「如果給孩子中西門診一起治療,吃胺基酸營養品再喝轉骨湯,效果是否會更好?」西醫對此持保留態度,中醫不認為會互相抵觸,但也不一定更有效,家長要三思。

 

算算你的小孩會長多高?

簡易公式

男生=(父身高+母身高+11)/2 ±7.5公分

女生=(父身高+母身高-11)/2 ±7.5公分

 

實例試算

父親身高168公分、母親身高158公分,兒子可能的身高落於(168+158+11)/2 =168.5公分

168.5±7.5公分就是兒子身高的落點,因此兒子未來身高介於161公分至176公分間。

(資料來源:衛福部)



 

 

【更多豐富內容請見《親子天下》網站 http://bit.ly/28RBUVM 

 

 

延伸閱讀:
屬於孩子的責任,請堅持到底http://bit.ly/28XvOj3
媽媽其實不想說「快一點」http://bit.ly/28TJfmy
6點大人壞習慣,小孩子請勿模仿http://bit.ly/28PrSQI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