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7大原則和孕期憂鬱說再見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蘇渝評

 

女性受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因素影響,比男性更容易出現「憂鬱情緒」。其中,生理方面,在經期、懷孕、產後、停經時,容易因為荷爾蒙的變化,影響情緒波動,因此,特別時期更應重視如何安定情緒。

 

孕期憂鬱情緒從何來?

姍姍媽咪懷孕12週哭著說:「自從肚子裡有了小寶寶開始,不但胃口變差、容易感到噁心、暈眩,也特別容易累,接踵而來的變化,再加上家人、朋友、同事,不斷告誡懷孕期間的各種禁忌,讓我感到既煩躁又無奈。」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蘇渝評指出,生理

心理狀態本會相互影響,而懷孕初期體內荷爾蒙的改變,不但會引發不同的生理反應,也會使得情緒起伏較不穩定,加上擔心胎兒營養夠不夠、發育得好不好,更會造成情緒低落、焦慮、不安、莫名想哭、沮喪等負面感受。

 

情緒影響胎兒發展

研究發現,當人體過度焦慮、緊張,腎上腺素分泌會增加,對懷孕的女性來說,腎上腺素分泌增加也會使得腹中胎兒處於不安的情緒之中,而進一步影響胎兒的營養吸收與發育,因此,孕婦的心理狀態不但會影響自身的食欲、睡眠、活動力、精神、內分泌系統等,也可能影響胎兒。

 

養成心情記錄習慣.找出問題癥結點

舒解情緒、壓力的第一步必須找出問題所在,蘇渝評醫師建議,心情記錄至少一週1次,養成記錄心情或是寫日記的習慣,可以得知什麼時候,發生了什麼事件,情緒有哪些變化,幫助自我了解。

 

排解憂鬱情緒7原則

憂鬱情緒的來源因人而異,同樣一件事情發生在不同人身上,會有不同的情緒表現,蘇渝評醫師建議,當找出問題的所在之後,可以嘗試以下幾種解憂方式:

1.解除生理不適:懷孕時需面臨體內荷爾蒙的改變、營養素缺乏、胎兒體重增加等過程,這些變化對身體都會造成負擔,蘇渝評醫師提醒,解除生理不適,能幫助安定孕期情緒。

2.分享與聆聽:身體健康與情緒是相互作用,蘇渝評醫師表示,孕期有任何身體上的不適或是擔心胎兒,可以詢問專業婦產科醫師的意見,也可以找身邊的朋友、同事、家人聊聊,聽聽大家的說法,就會發現事情沒有想像中的複雜。

3.規律的運動和曬太陽:規律的運動不但可保持心情愉悅、放鬆身體,孕媽咪透過運動可加強腰腹及骨盆底肌肉群的肌力,對產程是有幫助的。他建議,若是平常沒有運動習慣的孕媽咪,每天至少抽出30分鐘的時間到戶外散散步、曬曬太陽。

4.家人的支持:懷孕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蘇渝評醫師建議,運動、產檢或是參加媽媽教室的時候,可以

5.另一半相約同行,讓老公了解整個懷孕過程,自然而然比較能夠站在孕媽咪的立場著想,成為強而有力的支持後盾。

6.心理諮商:專業心理諮詢管道有很多,如果一時之間情緒上來,在緊急狀況下,可以求助「張老師基金會輔導專線」、「台北市生命線協會專線」等相關單位的協助,也可求助精神科門診,藉由專業醫師協助走出低潮,蘇渝評醫師提醒,並不是罹患精神疾病的人才需要看精神科!

7.營養補充:因為憂鬱情緒

8.中樞神經相關,因此,有部分小型研究發現,Omega-3有助活化腦部功能。蘇渝評醫師表示,Omega-3有助孕媽咪情緒平穩、預防憂鬱,對胎兒腦部的發育也有幫助,無論是從天然食物或是營養品中攝取,都應與婦產科醫師確認食用的時間點與分量。

9.轉移注意力:把注意力從引發不良情緒的事物轉移到其他事物上,能使人從消極情緒中跳脫出來,蘇渝評醫師建議,可多接觸自己喜愛的事物,例如:吃美食、看電影、唱歌、購物、接觸大自然等。

 

雖有高達半數以上的孕婦會有憂鬱情緒,但確診為憂鬱症的案例相當少,孕期需要面對的生理不適很多,應儘量保持平常心,懂得排解壓力、舒緩情緒,不需要杞人憂天,要切記,快樂的媽媽才會生出開心的寶寶。

 

※原文刊載於20170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1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失眠、脹氣、抽筋…怎麼吃比較好?

採訪撰文/戴筠

諮詢/大里仁愛醫院婦產科主任王文中

新店耕莘醫院安康院區營養師黃筱菲

攝影/檸檬巷館

梳化/彭彥菱

model/漂亮孕媽咪陳南君(※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

 

「嗝!老公,我胃脹脹的好難受,剩下的飯你幫我吃完」、「呵~嗯,昨天晚上一直起床上廁所,根本沒辦法睡覺,白天工作好想睡…

 

女性在孕期會出現五花八門的症狀,輕則讓人感到些微不適,重則影響生活作息。要緩解這些症狀,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調整飲食。只要吃對食物,孕期也能過得很輕鬆。

★☆孕期症狀1→脹氣
*表現
一直打嗝、吃一點東西就覺得肚子脹脹的,有時吃太多還會把前一餐的食物吐出來,害喜症狀明顯。

*建議攝取食物/營養素
孕期脹氣的主要原因是腸胃蠕動變慢,此時最好多吃高纖、軟質以及半流質食物促進腸胃蠕動。新店耕莘醫院安康院區營養師黃筱菲建議孕媽咪一餐可以攝取1~2碗8分滿的蔬菜,再視情況搭配稀飯、湯麵;平常多補充富含B1和鈣質的食物,並在料理時視情況加入薑片以緩解脹氣感。大里仁愛醫院婦產科主任王文中則表示,碳酸飲料可以中和胃酸讓胃不那麼難受,脹氣的人不妨喝一點汽水,但不要過量以免讓脹氣更嚴重。對乳糖敏感的人最好用起司或優格取代牛奶。

*飲食禁忌
高糖、高脂、溫度低的食物都會讓腸胃蠕動速度變慢,孕期最好別碰冰淇淋、糕餅甜點、壽司和油炸物。此外,一般人常忽略水餃、肉包等絞肉製品也隱含大量油脂,如果平常喜歡吃水餃或將肉包、水煎包當作早餐,也很容易消化不良。還有,豆製品和花椰菜含有棉子糖、水蘇糖等寡糖,這種寡糖類食物很難被腸胃分解,即便加熱也無法改變型態。梨子、水蜜桃、洋蔥、全麥製品、豆製品、高麗菜等產氣食物也要視情況酌量攝取。

另一方面,由於「咀嚼」、「吸吮」的動作會讓人不自覺吞入過多氣體,平常應少吃口香糖、蜜餞或含酸梅;尤其無糖口香糖中的山梨糖醇無法被人體消化,過量容易引發腸胃不適,孕媽咪須適量食用。

*小叮嚀
雖說攝取產氣食物有脹氣的風險,但每個人體質畢竟不同,並非吃所有產氣食物都會脹氣,況且容易脹氣的奶豆製品可以在孕期提供豐富營養,平常最好還是均衡飲食。王文中主任強調,只要在餐間做好飲食筆記(記錄吃了會脹氣的食物),不需要將產氣食物視為「拒絕往來戶」。

前面提到促進腸胃蠕動可以攝取半流質食物,也許有人會問「全流質食物不是更好消化?」黃筱菲說,其實比起牛奶、豆漿等全流質食物,稀飯、湯麵等半流質食物在腸胃中反而消化得更快,以為「流質食物比較好消化」是一般民眾常見的迷思,食物好不好消化還是得看其中的營養成份。



乾濕分離,怎麼吃?

許多醫師都會建議害喜嚴重的孕媽咪採取「乾濕分離」的方式用餐。不少人以為乾濕分離就是先喝湯再吃麵包,但將乾食和濕食放在同一餐中,兩者最後還是會在胃中混合。黃筱菲指出,乾濕分離應該是將乾食和濕食的用餐時間分開,至少間隔1~2小時,如此才能有效防止孕吐。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73月號。http://new.mababy.com/

孕婦&寶寶,如何健康吃素?

採訪撰文/湯佳珮

諮詢/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營養課營養師夏子雯

攝影/老麥麥叔叔攝影02-2321-5070

梳化/徐筑芳

model/柯雅文、尤寀倢(※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

 

近年來,健康、環保、愛護動物意識抬頭,蔬食料理當道,蔬食餐廳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無論是拉麵、壽司、便當、自助餐等,各種素食餐廳五花八門,應有盡有。無論是外食族或自己在家下廚,蔬食料理都已儼然成為新食尚所趨。孕婦、嬰幼兒也可以吃素嗎?有請營養師來解答!

 

吃素食的好處?

*吃比較多蔬菜(例如:花椰菜)會增進抗氧化的能力,長期多吃蔬菜有助於降低罹癌的可能性。

*增強免疫力,比較不容易生病。

*吃素有助於提升肌膚抗氧化的能力,因為空氣中的自由基會使肌膚老化,飲食必須要有適度油脂,不能完全只吃燙青菜。油脂攝取不足,容易長細紋。

*多吃青菜有助於排便順暢,也有助於清腸胃。

*青菜的鉀離子含量高,有助於排出體內的鈉,幫助降低血壓。

*減少殺生,也比較環保,降低碳排放量。

*降低吃到部分被施打抗生素動物的可能性。

*有些人認為,吃素感覺精神比較好。這種說法的確有可能,因為青菜不需要太多的能量代謝,抗氧化的能力好,感覺比較不會累;至於肉或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則消化得比較慢,在消化過程中可能會消耗掉體內較多維生素與礦物質。

 

吃太多肉的壞處?


*吃太多肉,飽和脂肪酸會攝取過多,有可能會造成心血管疾病,例如:心臟病、高血壓等。如果真的要吃肉,建議吃一點脂肪含量較少的瘦肉,比方吃牛排時,菲力牛排會比肋眼牛排來得好,因為肋眼牛排雖然口感軟嫩,不過脂肪太多。

*肥肉、雞皮、豬皮等,含有較多壞膽固醇,建議少吃為妙。

*紅肉或加工肉品吃多了容易引起發炎反應,加工肉品裡面有Omega-6容易使人體發炎,長年吃太多香腸、火腿與熱狗,罹患癌症的機率可能會提升。

*如果蛋白質攝取過量,尿蛋白會增加,倘若尿液中有泡泡,有可能是因為肉吃太多所致,不過也可能是腎臟有問題或血壓過高等其他狀況,可以詢問醫師。

*動物性蛋白質其實會抓住鈣質,肉吃愈多,鈣質流失可能也愈多,所以要吃一些植物性蛋白質的食物來平衡。也建議孕婦不要只吃動物性蛋白質的食物,以免鈣質流失過多。

 

素食的型態有哪幾種?


常見的包括:全素、蛋素、奶素、奶蛋素、五辛素、鍋邊素、海鮮素。全素是最嚴格的素食;蛋素為吃蛋不喝牛奶;奶素為喝牛奶不吃蛋;奶蛋素則可喝牛奶、也可吃蛋;五辛素則是可以吃蔥、蒜、韭菜;鍋邊素則為在葷食中,可挑其中的蔬菜來吃;海鮮素則是只吃海鮮、不吃肉的半素食者。

 

吃素要注意什麼


注意優質的植物性蛋白質(黃豆類製品)攝取要足夠,假如蛋白質攝取不足,免疫力會比較差,可能會有肌少症。肌少症大多好發於年紀較大的人,年紀較大,身體代謝變差,肌肉變少,尤其容易從下肢肌肉開始逐漸流失,比較容易跌倒、食慾不振、老化。不過不表示吃素的人都會有肌少症,非素食者也不一定不會發生肌少症。要預防肌少症的發生,最好要攝取適度蛋白質,植物性蛋白質也可以,而且也要做肌力訓練的運動。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73月號。http://new.mababy.com/

 

孕期常見的過敏症狀&原因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亞東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陳奐樺‧亞東醫院皮膚科主任王淑惠(依內文出現順序排列)

 

部分孕婦容易出現明顯的過敏症狀,如皮膚癢疹、蕁麻疹、眼睛癢、喘鳴、鼻子過敏等等。唯有了解和懂得觀察過敏跡象,平日照護、必要時儘快就醫,才能維持母胎健康,順利度過孕期。

 

亞東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陳奐樺表示,孕婦常見的過敏症狀主要有2大類:呼吸道和皮膚,其中又以呼吸道過敏的比例最高,大約50%以上。

 

3種呼吸道過敏症

陳奐樺醫師表示,孕期的呼吸道過敏症狀,部分是荷爾蒙分泌的影響,部分是孕前就有的症狀,但懷孕後又有變化。說明如下:

妊娠性鼻炎

症狀:鼻塞、流鼻水、打噴嚏。

雖然表現症狀類似一般鼻炎,但發生原因並非細菌性、病毒性或過敏原等所引起,而是在懷孕時受荷爾蒙影響,才會發生的過敏性鼻炎症狀,發病時間通常會超過6星期,甚至持續整個孕程,直到生產完才緩解。

過敏性鼻炎&結膜炎

症狀:流鼻水、鼻塞,清晨常打噴嚏,部分會合併結膜炎。

此類患者通常懷孕前就有過敏鼻炎症,並延續到懷孕期間,發生主因為接觸到過敏原,如塵蟎、花粉等。病情程度因人而異,可能會有1/3的孕婦症狀加重、1/3患者反而緩解、1/3持平穩定。部分過敏性鼻炎的患者,還可能引發眼睛過敏的結膜炎症狀。

氣喘

症狀:胸悶、喘鳴、咳嗽、呼吸不順。

此類患者大多孕前就已罹患氣喘,但懷孕後的病況因人而異(1/3的孕婦症狀加重、1/3反而緩解、1/3持平穩定),而部分氣喘患者的病況在懷孕後期(2936週)會加重,但通常36週後會逐漸改善。如果孕期氣喘急性發作,多數原因是因為孕婦自行停藥而導致。

 

2種皮膚過敏症

亞東醫院皮膚科主任王淑惠表示,皮膚症狀是孕期常見的過敏症狀之一,其中又以妊娠期異位性發疹和蕁麻疹較容易出現。

妊娠期異位性發疹

症狀:泛紅、發癢疹。

此疾病早期是指三種皮膚問題:妊娠期結節性癢疹、妊娠期搔癢性毛囊炎、妊娠期濕疹,後來相關研究發現,有患者同時有三種症狀,因而統稱為妊娠期異位性發疹。

 

若孕婦有皮膚問題,通常50%左右是此症狀。她進一步說明,在罹患異位性發疹的孕婦中,又可分為兩種狀況:20%孕前就患有異位性皮膚炎,懷孕後惡化;80%是孕前有皮膚以外的異位性體質例如氣喘等,但懷孕後才出現異位性發疹。

蕁麻疹

症狀:紅、腫、癢、發疹。

孕期若是罹患蕁麻疹,其實跟一般人差不多。蕁麻疹可能會因為接觸(食物)、吸入或皮膚接觸到過敏原而發作,引起皮膚小血管擴張,造成皮膚膨疹。

 

PUPPP並非過敏症狀

王淑惠主任表示,孕期很常聽到的PUPPP,完整名稱為「妊娠搔癢性蕁麻疹樣丘疹及斑塊」,並非過敏性症狀,發生原因不明。孕期蕁麻疹好發於初產婦、多胞胎或體重較重的孕婦,常出現在中後期,主要發疹部位在肚皮周圍,進而延伸到四肢。大部分在產後數週就會痊癒。

 

4原因‧引發孕期過敏症

陳奐樺醫師表示,造成孕婦過敏主要有4個原因(遺傳、生理、免疫系統和過敏原),說明如下:

1.遺傳體質

如果孕婦本身是過敏體質,被誘發出過敏症狀的機率,通常會比非過敏體質者來得高;而過敏體質通常來自於遺傳。相關研究指出,如果父母中有1人是過敏體質,則下一代有1/3機會也是過敏體質;若父母都是過敏體質,則下一代是過敏體質者的機率約2/31/4

2.生理變化

懷孕期間,體內荷爾蒙的變化,會使鼻內表皮血管擴張、充血,進而容易鼻塞和流鼻水,導致鼻炎症狀。

3.免疫系統改變

在免疫系統內扮演重要角色的T細胞,主要可分為Th1(攻擊外來病菌)和Th2(引發過敏反應),兩者在體內彼此拮抗,就像翹翹板般維持平衡。然而,對於母體來說,胎兒是「外來物」,照理說很容易受到免疫系統的攻擊,但為了孕育胎兒,母體內免疫系統改變,即Th1作用減弱,因此Th2作用就會增強。這樣的變化,連帶影響到孕婦對於外來物(細菌、過敏原等)的過敏反應程度,會比懷孕前來得更明顯。

4.接觸到過敏原

由於免疫系統的改變,孕婦的過敏反應可能會比一般人來得大;若本身又是過敏體質者,則被誘發出過敏症的機率就更高。

 

 

簡歷:

陳奐樺醫師

現任/亞東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經歷/亞東醫院婦產部總醫師

亞東醫院婦產部住院醫師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王淑惠主任

現任/亞東醫院皮膚科主任

亞東醫院院聘副教授

經歷/英國牛津大學醫院研究員

亞東醫院醫學美容中心主任

台北暨基隆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嘉義長庚醫院皮膚科主任

台北慈濟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兼醫學美容中心負責人

慈濟大學臨床副教授

學歷/嘉南藥理大學化妝品科技研究所碩士

高雄醫藥大學醫學士

 

 

※原文刊載於20170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1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避免給寶寶吃的地雷食物

 

文/宋依玲

採訪諮詢/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兒科主治醫師蔡宛婷

 

1歲前究竟該給寶寶吃什麼比較健康?又要避免哪些食物引起過敏、腸胃不適,甚至會影響生理發展?蔡宛婷醫師表示,寶寶避免碰觸的食物地雷可分為「易過敏食物」和「成分不適宜、對身體有不良影響的食物」。

 

地雷1.易過敏食物

4個月前的寶寶最好的食物是母奶,由於母奶就有充分的營養和水分,所以連水都不需要特別給寶寶喝。到了嘗試副食品階段的46個月大時,許多媽媽開始製作副食品,哪些食物容易過敏就需要特別留意。家長可以特別留意以下的易過敏食物,才不會造成寶寶生理不適:



牛奶

若家族有過敏病史,特別是爸媽有過敏體質,建議寶寶出生後能持續哺餵母奶最好;若無法餵母奶,可選擇水解蛋白配方的奶粉,此類奶粉營養成分和一般配方奶相同,但會把易引起過敏反應的牛奶蛋白做處理,將其分子變小,身體就不易感覺此過敏原而產生反應,另一方面又可以產生特殊耐受反應(oral tolerance),使身體得到對牛奶蛋白的耐受性。建議水解蛋白配方奶可哺餵到一歲,再視寶寶情況調整。

 

有殼海鮮

有些寶寶吃到蝦、蟹、貝類會引起過敏反應,可以先讓寶寶從少量開始嘗試,如果發現某一種海鮮會產生皮膚搔癢、紅疹、腹脹、腹瀉或哭鬧不安時就先停止,可能是食物過敏。海鮮類建議先嘗試較不易過敏的魚類,每次給予少量觀察,若有過敏現象就先停止餵食,數週後再重新嘗試。

 

蛋白

雞蛋營養好吃,但對寶寶來說,蛋白是屬於高過敏的食物,一般來說,可先給寶寶嘗試蛋黃,若無異樣再嘗試蛋白。若吃雞蛋寶寶身上起疹子、或原本的疹子變得更紅更癢,就要小心是否對雞蛋過敏。蔡宛婷醫師表示,如果寶寶有過敏體質,6個月大就可能會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皮膚經常會起疹、反覆抓癢到破皮流血,而且可能會持續到6歲,因此,6個月大以前的幼兒,最好避免吃到蛋白、蒸蛋、蛋糕等蛋製品。

 

水果

根據國內研究,目前常造成過敏的水果為芒果、番茄、橘子、草莓、香瓜,寶寶1歲前,爸媽可

水果磨成泥用湯匙餵食,之後觀察有無出疹、腹瀉現象,以及碰觸過水果的手是否有出現疹子,如果有就必須暫緩食用。

 

地雷2.成分不宜的食物

蔡宛婷醫師建議下列的食物,其成分都不適合1歲前食用,建議12歲後再嘗試。

 

蜂蜜

香醇風味的蜂蜜水、香甜的蜂蜜蛋糕都是很多人喜愛的食品,但並不適合讓寶寶在一歲前吃到蜂蜜。由於肉毒桿菌的孢子存在於大自然土壤中,蜂蜜在天然的採收過程中可能有肉毒桿菌的些微汙染,如果成人吃到蜂蜜,胃酸會自動殺死這些肉毒桿菌的孢子,不致發生危害,但寶寶的身體各器官尚未成熟,沒有能力對付這些孢子,如不小心吃到蜂蜜,恐引發「肉毒桿菌中毒」,不可不慎。蔡宛婷醫師建議,如果想給寶寶吃蜂蜜口味的食物或飲料,還是必須等到一歲以上再嘗試。

 

鮮奶

香濃好喝的鮮奶,營養價值很高,但1歲前的寶寶不建議食用,因其中的酪蛋白比例偏高,不適合寶寶的腸胃道吸收利用。此外,鮮奶的礦物質、鐵、脂肪也不夠充足,無法給予寶寶足夠營養。配方奶的整體脂肪結構、鈣磷比例、蛋白質較完整,如果母乳不足,應該以嬰兒配方奶作為營養來源,而非鮮奶。如果1歲後已順利轉換為固體食物,則乳製品的營養只是輔助,就可以給寶寶喝鮮奶。

 

含咖啡因食物

許多家長容易忽略隱藏在食物、飲料內的咖啡因,如熱可可、巧克力餅乾、可樂、奶茶、紅茶等,由於寶寶身體的代謝力比大人弱,受影響程度很大,咖啡因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讓寶寶情緒易躁動不安、睡眠規律變差、晚上可能夜驚大哭。尤其有些巧克力糖或餅乾的糖分過高,或添加色素,也會影響寶寶健康。

 

 

※原文刊載於20170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1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