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寶腿不直怎麼辦?
- 2017 / 03 / 01 05:33 PM
寶寶腿不直怎麼辦?
專家諮詢:長庚骨科 高逢駿醫師
許多家長都希望孩子從小就有一雙又直又長的腿,但是嬰幼童的腿怎麼看起來都彎彎的?這樣是正常的嗎?需要請醫師治療嗎?長庚骨科高逢駿醫師表示,初生嬰兒的腿大多都是O型腿,但慢慢會拉直,可能會轉變成X型腿,但成長到大約4~6歲時即會慢慢變直,家長毋須過度擔心。
寶寶出生前在媽媽的子宮內逐漸成長,但礙於子宮空間有限,因此胎兒的腿都是呈現彎曲的狀態,小腿向內轉、腳掌往內翻,以致於出生時就會呈現O型腿,尤其7~8個月起,寶寶開始學站、學走,雙腿要支撐整個身體的重量,O型腿的狀況可能會更為明顯,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大約到1.5~2歲時腿型就會開始慢慢拉直。
然而,隨著孩子逐漸發育成長,髖關節附近的股骨頸會逐漸後傾,這個過程有助於腿部的拉直,但部分幼童可能會出現過度矯正的狀況,導致從O型腿慢慢演變成X型腿,在孩子大約4~6歲時會再逐漸拉直。
孩子的腿型變化是正常的發育過程,家長毋須過度擔憂;然而,若孩子孩子雙腳腿型明顯不對稱、腿型至8歲仍未拉直,合併有骨骼疾病或受傷病史者,建議主動諮詢醫師診斷治療。高逢駿醫師提醒,學齡前是骨骼矯正的黃金時期,8歲後骨骼即會慢慢定型,不易矯正,因此,建議若有任何疑問,最好及早就醫診斷。
嬰幼兒腿型相關問題,建議諮詢「骨科、小兒科」
【黃瑽寧醫師專欄】
呃逆 (打嗝) 打不停的治療偏方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有氣體跑出來的嗝叫做「嗝氣、噯氣」(belching),呃呃叫煩死人的嗝叫做「呃逆」(hiccup),這兩個動作都被俗稱為「打嗝」,時常造成誤解。我本人很少噯氣,卻是反覆呃逆的受害者,甚至在攝影棚開錄的前一刻,我還在現場呃、呃、呃作響,真是尷尬得要命,卻又無計可施。事實上有養過小孩的父母都知道,嬰兒也常常會呃逆,有時候抖動太頻繁又太久,寶寶自己還會哭鬧發脾氣。因此為了解決我的老毛病,以及幫助回答家長的困擾,決定上網搜尋醫學期刊,看有沒有甚麼良方可以治療呃逆。
任何年齡都會呃逆
呃逆並不是成年人的症狀,尚未出生的胎兒,在媽媽的肚子裡就會呃逆,出生後的嬰兒更是頻繁,一天有百分之二到五的時間都在呃逆,比成年人的次數還高出許多。所謂的呃逆,是胸廓一群用來「吸氣的肌肉」,包括橫膈膜肌肉,突然不自主的痙攣,所造成的症狀。所以本來人說話的時候是慢慢吐氣,但講到一半卻突然呃逆吸氣,就會發出令人生氣的「呃呃」聲。百分之八十的呃逆,都是發生在左邊的橫膈膜肌肉,不信下次發作時您摸摸看左右兩邊的肚子,感受一下是哪一邊在跳動。
不過肌肉是無辜的,真正驅動肌肉痙攣的其實是兩條神經,一條叫做膈神經(支配我們橫膈膜肌肉的運動),一條叫做迷走神經(支配各種呼吸相關肌肉)。生活中大概有三種情形,會刺激到這兩條神經引發呃逆:一、胃部被過度撐大,比如吃飯吃太快,或嬰兒喝奶喝太多,加上有胃食道逆流的症狀,最容易引發呃逆。二、除了吃太快之外,呃逆也可能源自溫度的改變,比如在吃熱食後,喝冰飲後,甚至只是房間冷氣太冷,天氣太熱,都有可能引發。三、酒精或香菸的刺激,在那些菸酒瀰漫的應酬場合,也容易誘發呃逆。
自主神經無法被控制
文章看到這裡,一定很多人回想著上次發作的時候,似乎不一定有上述的前兆,難道還有其他原因?是的。要知道迷走神經與膈神經,都屬於自主神經,所謂「自主」,就代表這些神經不受人控制,會自己隨著情緒與環境而調節,所以就算我們叫它「停止!」,它也不會理我們的。
有些人只要心情一緊張,生活一感到焦慮,就會開始呃逆。一些危言聳聽的醫學報導,甚至會告訴你「呃逆是嚴重疾病的徵兆」,其相關的疾病包括心血管中風、嚴重或不嚴重的感染、發炎、腫瘤、手術後復原期、電解質不平衡、藥物副作用等等,太多可能族繁不及備載。這些沒來由的呃逆,就是因為自主神經可以感知身體的不正常變化,所以才會用一個奇怪的方式來發作。
呃逆給我停下來
當然有藥物可以幫助呃逆不停的病人緩解症狀,但是對於沒有那麼嚴重的呃逆者,應該不覺得需要搞到吃藥,我倒是可以提供三招停止呃逆的方法,給大家嘗試看看看。
第一招是催嘔,也就是用棉花棒、壓舌板等等乾淨安全的棒狀物,去刺激後咽誘發嘔吐反射,噁心作嘔兩三下之後,呃逆也嘎然停止。
第二招是我最常用的,就是吃一包砂糖配開水,讓糖份來穩定神經系統,進而緩和呃逆的動作,個人覺得非常有效。同樣對小嬰兒的呃逆,我也會跟媽媽說「再讓他多喝一口奶」,當一口乳糖下肚,加上情緒緩和,呃逆也就自然停下來了。
第三招是冷靜迷走神經,大人可以找個廁所蹲下用力大便,小嬰兒則是用溫度計刺激一下肛門,都是有效可以冷靜迷走神經的方法。
還有一個怪招,是將冰水倒入杯中,杯口蓋上一層廚房紙巾,透過杯口非常困難的把這杯水慢慢吸完,我雖然沒試過,但是有國外醫生說蠻有效的。這方法中包括冰水的溫度,慢吸的動作,以及發呆放空的情緒轉換,可能都是騙過迷走神經的方法,讓呃逆逐漸冷靜下來。
當然如果反覆發作不停歇,還是找醫生全身檢查一下,搞不好身體真的出了毛病,是上帝在藉由呃逆提醒您快就醫呢!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 解讀寶寶哭鬧的方法
- 2017 / 02 / 21 03:52 PM
解讀寶寶哭鬧的方法
文/宋依玲
採訪諮詢/雙和產後護理之家護理長陳燕菁
新生兒經常哭鬧不休,恐怕是最考驗新手爸媽耐心的時候了!其實,寶寶每個階段的哭鬧各有不同原因,滿月前通常是肚子餓、尿布濕、想睡;隨著成長,哭鬧也成為寶寶表達感受的方式。大部分的哭鬧可分為生理面與心理面兩大因素。
生理面
寶寶哭泣通常是由於生理需求或身體不適,大部分可歸納以下6點原因:
1.肚子餓
當寶寶哭時,爸媽不免會先想到是不是肚子餓了,陳燕菁護理長表示,剛出生的寶寶想喝奶時都會有強烈的吸吮反射,通常會越哭越用力,發出「ma〜ma」的音節,哭泣時也會噘嘴、頭轉來轉去以尋乳。喝完奶的2~3小時後,也消化得差不多了,因此,若這時候寶寶會哭,只要觀察是否有轉頭尋乳、吸手指等徵象,就可能是肚子餓了。
2.腸脹氣
有時寶寶哭鬧是腸脹氣而感到不舒服,建議媽媽平時要有觀察的習慣,可在餵奶前1小時或餵奶後2小時,用手輕輕壓腹部,如果肚子軟軟表示沒脹氣,若敲敲肚子有鼓脹感,可幫寶寶順時針方向按摩。陳燕菁護理長補充,當寶寶因為肚子餓而哭鬧時,可以在餵奶前先拍嗝,比較不會因哭鬧吸入過多空氣,導致脹氣喝太少,之後又得斷斷續續地餵,儘量一次喝足夠的量較為規律。
3.太熱或太冷
新生兒對於周圍溫度變化的適應還未成熟,許多長輩或父母都會擔心寶寶冷,將他們包得像粽子一樣,使體溫升高,也容易起熱疹。此外,當外出溫度較低時,由於寶寶的血液循環運作尚未成熟,太冷時,皮膚會呈紫色,或是手腳冰冰涼涼、發抖就要注意。
4.尿布濕
當尿布濕濕黏黏時,寶寶會因不舒服而哭鬧,讓爸媽知道該換尿布了。因此,建議每隔3〜4小時就要更換尿布,並選擇吸水力、透氣良好的材質;當有排泄物時,要以清水清潔乾淨;如果有尿布疹時,屁股一定要保持乾燥,千萬不要以濕巾、痱子粉來擦抹患部,恐會導致發炎更惡化。
5.腸絞痛
出生2星期至3個月內的寶寶有時會忽然哭鬧起來,從慢慢哭開始,又突然哭得很激動,反覆持續15分鐘以上,有時甚至會哭好幾個小時,這種症狀可能就是腸絞痛,肚子摸起來會脹脹鼓鼓的,通常在一天的某個時段發生,如傍晚5點到8點,或是半夜凌晨時。
陳燕菁護理長表示,腸絞痛並非疾病,而是一種徵候,是由身體各種不明原因引起,如觀察症狀並非腸套疊、疝氣等急症,而寶寶依舊1天哭鬧超過3小時、1星期有3天,並持續超過3星期,就必須前往就醫了解是否為腸絞痛。
6.腸套疊
腸套疊好發於3個月大至6歲之兒童,目前發生原因不明,有可能是腸胃炎、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所引起,是小兒常見的急症之一。腸套疊就是近端的腸子套入遠端的腸子內,會造成腸阻塞,套疊部位大多位於肝臟下方(即腹部右方)。
如果發生腸套疊會伴隨一陣一陣哭鬧,且很規律的以15~20分鐘為一週期,如果一直未發現治療,寶寶會越哭越無力,對外界的刺激漸漸無反應,嚴重時會
導致休克。因此,若有腸套疊的症狀,如已經有間歇性哭鬧、腹痛、嘔吐或解草莓果醬色的大便,就必須儘快至大醫院就醫。
心理面
當寶寶哭鬧時,如果已排除生理因素,可能就是需要哄抱、陪伴,究其可能有的心理因素如下:
1.環境或照顧者改變
3至6個月大的寶寶已經開始會產生分離焦慮,當主要照顧者改變,或突然要適應新環境,會讓寶寶因陌生、沒安全感而哭鬧。此外,環境太吵雜或燈光太亮、太暗,也可能是哭鬧原因。
2.希望有人陪伴
陳燕菁護理長提到,有時寶寶哭鬧只是單純希望能被注意,當躺在床上太久很無聊,或是聽不到周遭有熟悉的人聲,可能會沒有安全感,希望有人陪伴,這時可將寶寶抱起來輕輕搖晃,撫摸身體,多陪伴玩耍、說話,讓他擁有被關愛的安心感,就能停止哭鬧。
※原文刊載於2017年0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與孩子談性說愛很禁忌?
10件事搞懂性教育是怎麼一回事
採訪撰文/李怡萱
採訪/臺北市萬華親子館 副館長兼諮商心理師 陳彥琪
攝影/潘朵拉兒童攝影
演出麻豆/漂亮媽咪:黃芷寧;帥氣男寶:李樂駒
梳化/Erin's Stylish
每當面對親子間的性教育議題時,爸媽的臉上總會顯露出十分難為情的模樣?有時更處於一種「說也不是、不說也不對」的尷尬狀況裡。與幼兒談性真有那麼難嗎?其實讓幼兒瞭解性就像讓他們在認識眼睛、嘴巴、鼻子⋯⋯等身體部位時一樣自然簡單,而我們應該先將有色眼鏡拿下,從下列10件事中重新認識性是怎麼一回事!
1. 談性的關鍵不在開口而是如何看待
在面對性教育的親子課題之前,爸媽最需要聚焦的重點並不在如何與孩子開口,反而是了解自己究竟對性是否抱持正確的認知?當家長對於性的理解是有所偏頗及誤解時,那麼帶給孩子對於性的認識及價值觀也會有所偏差。台北市萬華親子館副館長兼諮商心理師 陳彥琪依據觀察表示,大多數家長總以為性就是泛指那些自己也不太懂,但學校會教導孩子的艱深性知識(如:性健康、性的生理反應、現象)。但事實上如此對於性的理解實在太過狹隘,我們應該透過更全面的角度看待性,除了性知識外還包含了所謂的性教育,更確切地說若要釐清性到底是什麼,我們或許可從生理及心理兩大面向中,來重新定義及看待性的真正含義及價值。
由於性不光只是談性行為、懷孕、避孕的教育,而是要讓孩子也能夠藉由性教育在人際關係、兩性相處上能夠做得更好。因此在如此多元化價值觀的世代中,更要從小就引導孩子對於性的正確認知,如此才能夠讓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做出正確的決定,並學習保護自己與尊重他人,而非只是以命令教條的方式讓孩子認識性。
2. 別單從人類的生殖及慾望來認識性
從生理角度來探討,一般大眾對於性的認知,經常只停留在性慾需求以及性器官交合的印象中。雖然性的含義中包含著性慾,而追求性乃是出於動物的原始本能,但人類的性與其他動物最大的不同在於,人的性是由愛、慾兩種需求所構成,因此性慾的滿足不單只是性器官的交合與慾望而已,同時還要依據我們對愛的渴慕及與他人建立親密長久關係的需求。陳彥琪心理師表示從生理角度看性,我們別只聚焦在性行為之上,更應該帶領孩子對自己的身體部位有基本認識,還必須教導他們以正確的方式進行照護,以維持身心健康的態度看待性(如:性生理、性衛生、性疾病防治⋯⋯等),此外更要避免錯誤的認知及偏見導致不幸事件發生,像是學會如何保護自己的身體,並且防範暴力性侵等意外。
3. 性不是種罪惡而是負責與尊重的態度
從心理層面來看,我們更可以剖析出不同關於性的層面,從基本的個人心性發展到性別間的平等、交往互動,甚至是社會互動及文化層面⋯⋯等,性不僅只是生理上的需求外,其實更與情感及心理健康的發展息息相關,像是孩子日後的情感處理、對戀愛婚姻的抉擇,甚至過及至家庭或社會間人際關係的溝通。陳彥琪心理師進一步表示,以健康正確的心態看待性的本質,毫無疑問它確實是美好並成熟的,且非是一種罪惡或羞恥之事。因此在面對或與孩子進行性教育時,我們應當先調整自己看待性的角度,建議可保持彈性及開明的態度面對,但還是要有限度、負責地進行選擇,並且對於不同性別的差異,都應該給予平等的尊重及包容。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育兒生活】2017年2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育兒生活】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出生開始學教養
給寶寶無限的歡樂 誘發孩子對遊戲的想像力
文/彰化基督教醫院職能治療組組長、彰化縣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陳宜男職能治療師
妝髮‧攝影/Bingo Bunny 賓果邦尼攝影
「遊戲」在寶寶的成長旅途上,扮演著良師益友的角色,透過遊戲,不僅可以帶給寶寶無限的歡樂,亦可以促進寶寶學習、培養人際關係和增進感覺統合發展。
「遊戲」是孩子最主要的學習方式,建立在「有趣」、「自由」與「想像力」之上,當感覺統合活動失去上述的本質,孩子感受到的不是快樂的遊戲時間,而是沉重的訓練課程。
遊戲的要素
Neumann曾在1971年於《遊戲的要素The elements of play》一文中提出,孩子在遊戲過程中應該是快樂的、無拘無束盡情享受、沒有壓力與充滿想像力,因此遊戲必須具備三個基本要素:
1.內在動機
對遊戲的內容感到興趣,並且是自己心甘情願從事,而不是被逼迫的。
2.控制核心
在遊戲過程中能自我掌控,包括決定與選擇遊戲的內容等。
3.現實自主決定
在遊戲過程中,可以自我決定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虛擬的,換句話說,就是孩子在遊戲中富含想像空間。
如何誘發孩子的內在動機?
將孩子「感興趣的事物」融入遊戲之中:在與許多家長會談的過中,發現這對於家長而言是最困難的部分之一。原因在於許多大人總是自以為了解孩子的想法與需求,並用自己的角度來看孩子的世界,將「自己認為孩子會喜歡的事物」直接套用在孩子身上,例如普遍認為的孩子都喜歡迪士尼卡通人物,就幫孩子買了一大堆迪士尼的服飾。家長們應該多與孩子聊天、談心,真誠地傾聽孩子們說出內心真正的想法與需求。
主動找出孩子喜歡的物品,誘發參與動機:父母應主動探索孩子感興趣的學習或遊戲題材(例如孩子最近喜歡什麼卡通、玩具,試著了解在遊戲中喃喃自語時,是否正在與「想像的玩伴」一起玩等),運用這些題材提升孩子參與的動機。
時時刻刻動腦筋讓學習或遊戲方式更加活潑:用心的父母,會記住孩子每一個重要的日子;用心的父母,會想盡辦法逗孩子開心;用心的父母,會竭盡所能了解孩子的想法與需求;用心的父母,永遠會把「家庭」擺在第一位!
排除孩子不喜歡的物品:有效排除會在遊戲中,令他們感到不安或威脅而退縮或抗拒活動的物品,如氣球或大型動物模型等。
★觀看一部好片:推薦一部適合家長觀賞的電影「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可以幫助家長們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如何讓孩子在遊戲中具有主導權?
★讓孩子感到安全感:遊戲時充滿自主權,而且遊戲的環境充滿正向支持,周遭的人、事、物令孩子感受到安全感,遊戲前應先給孩子足夠的時間熟悉遊戲的環境與夥伴,並儘可能排除會令人感到威脅的物品。
‧遊戲的內容與規則,是由孩子自己決定或選擇的。
‧營造安全、友善的環境,陪伴的大人和夥伴不隨意干涉遊戲進行,參與遊戲也需經過孩子的同意或邀請,切勿貿然進入孩子的遊戲世界。
★增加孩子自信心:儘可能增加孩子成功與快樂的經驗,讓他們有自信可以決定如何進行遊戲,不用過度擔心失敗後會發生什麼事情。以孩子玩積木為例:積木是富含自由創作與想像空間的玩具之一,尤其是隨時可以重新拆開再組裝的特性,讓孩子自由的玩、不斷地嘗試與實驗,做錯了還可以隨時重來,減少因失敗而產生的挫折感。
除此之外,孩子可以隨心所欲組裝成任何造型,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總能賦予它們不同的意義,只要他覺得像什麼就是什麼,儘管今天孩子只是簡單的在桌面上將積木排成長條狀,此時家長可以問問孩子覺得像什麼,如果孩子說不出來,家長則可以引導命名(如毛毛蟲),或者可以拿台車子在上面開,引導孩子說出馬路。家長應該對於孩子的想像力給予熱烈的正向回饋。千萬不要在孩子一頭熱時,潑上一桶冷水,這將會澆熄孩子對於創作的熱情與玩遊戲的興致。
如何讓孩子在想像中玩遊戲?
★在遊戲的過程中,孩子可以將自己、環境、夥伴或是整個活動都融入自己的想像之中,例如玩盪鞦韆時,可以想像自己坐在海盜船上隨風浪擺盪;玩溜滑梯時,可以想像自己正從陡高的山坡上驅車狂飆而下。即便是稀鬆平常的桌底或被窩,孩子都可以當做是祕密堡壘唷!
★多與孩子玩扮家家酒、角色扮演等互動性較高的想像性遊戲(可結合繪本故事、玩具與生活用品),可以多培養孩子的人際互動與問題解決能力,並累積相關的日常生活經驗。
★想像力與平時的生活經驗有關,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多閱讀繪本、接受多媒體刺激、外出旅遊或玩富含創造性的玩具(如積木、黏土等),這些活動都可以促進孩子想像力的發展。
結語
最後,提醒家長們,雖然玩遊戲對於孩子有正向助益,但遊戲不能做為「訓練」的手段,遊戲應出自於自願與樂趣,千萬不能認為玩遊戲好處多多就成天要求孩子玩。
※原文刊載於2017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