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不吃這個只吃那個 挑食寶寶的飲食互補法

 

採訪撰文/陳姵樺

企畫編輯/江睿毓

諮詢/仁愛醫療財團法人營養治療科營養師 黃薇

圖片/育兒生活資料室

 

 

寶寶每天吃完飯,總是留下一些不愛吃的食物在盤中?經常性的挑食會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嗎?媽咪該怎麼做才能讓寶寶攝取到均衡的營養呢?

 

 

挑食寶寶找麻煩!

正在成長發育中的幼兒,均衡的飲食是很重要的,最佳的狀況是全穀根莖、豆魚肉蛋、蔬菜、水果、乳品、油脂與堅果種子等六大類每天都要均衡攝取,但事實上不少幼兒有挑食的問題,這時該怎麼讓孩子均衡攝取營養是媽咪頭痛的課題。仁愛醫療財團法人營養治療科營養師黃薇指出,幼兒最常挑食的食物以蔬菜類最多,蔬菜中又以茄子、洋蔥、苦瓜佔多數。造成孩子挑食的原因與這些蔬菜的味道有很大的關聯。

 

挑食1、2樣的孩子

如果孩子挑食的食物不多,家長不妨先改用替代的食物來達到孩子的飲食均衡,像是茄子,是富含抗氧化、抗發炎、提升免疫力的花青素,若孩子不吃茄子,其他紫黑色的蔬果例如:紫甘藍、葡萄、桑葚、櫻桃、黑莓、藍莓等也一樣含有花青素。洋蔥與苦瓜屬於白色系蔬果,其他的白色系蔬果包括:高麗菜、白木耳、白蘿蔔、白花椰菜、菇類、竹筍等味道較淡的蔬菜以及芭樂、香蕉、果肉是白的如削皮的蘋果和梨等水果,取代性很高。但營養師特別提醒家長,蔬菜類與水果類所帶來的營養價值是不相同的,家長千萬不可以因為小孩不喜歡吃蔬菜而用水果來取代蔬菜攝取量。

 

蔬果顏色替換飲食法

不吃

蔬果色系

這些可代替

茄子

紫黑色

紫甘藍、葡萄、桑葚、櫻桃、黑莓、藍莓

洋蔥、苦瓜

白色

蔬菜:高麗菜、白木耳、白蘿蔔、白花椰菜、菇類、竹筍

水果:果肉是白的如芭樂、香蕉、蘋果、梨子

 

大量偏食的孩子

如果孩子挑食的食物種類很多,尤其是綠色蔬菜類,那就不適用替代食物的方式,而需改採其他的方法,因為蔬菜是人體纖維質的要來源,缺乏纖維質容易引起便秘問題,糞便要靠纖維質才能成型,少了這個物質就會排便不順或每次排便都是一顆顆硬硬的像羊咩咩的便,且便秘會讓腸胃產生脹痛感進而影響食慾,食慾低進食少讓便秘問題更加惡化,這是一連串的惡性循環。黃薇營養師表示,要讓孩子不挑食方法很多,以下列出幾種讓家長參考:

 

1、料理方式的變化

當寶寶發生挑食,其實家長要多點耐性面對這個問題,因為根據研究,要寶寶接受新事物需要約七次的嘗試後才會慢慢接受,所以當寶寶挑食某樣蔬菜時,家長不要馬上就將食物移走,可以多試幾次,如果今天給寶寶這樣蔬菜他不喜歡,可以隔一兩天再給一次試試看,說不定多試幾次寶寶就接受了;家長不要只在盤中給孩子本來就不喜歡的蔬菜,應該在盤中放入各種蔬菜,寶寶不喜歡的種類給少一點,讓寶寶學習吃不喜歡的蔬菜。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育兒生活】201608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article.aspx?sno=0005066

*【育兒生活】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弄清原因不著急 了解寶寶的暫時性W型坐姿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暨職能治療師張旭鎧

攝影‧化妝髮型/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寶寶約略到了1歲左右,父母常會發現寶寶的坐姿呈現W型坐法(亦即大腿外開、兩隻腳彎曲於屁股後方),這個對成人而言相對吃力的W型坐姿,讓不明白原因的家長有些擔心,著急著是否需要立即矯正。



寶寶初期發展的自然過程

孩子七個多月時,搭配手掌撐著地面坐起,視野變得遼闊,大大滿足了他對世界的好奇,此時的坐姿因為是從躺著翻身而起,所以雙腳會向前或呈現類似盤腿的坐姿,但當寶寶逐漸學會站立與行走,席地而坐就很容易變成W型坐姿,其中原因在於,一方面孩子的筋骨尚在發育當中,還很柔軟,這個動作對他而言很輕鬆,另一方面,則是W型坐姿對還在發展平衡感的寶寶而言,此種坐法底面積相對大、也相對穩固,他不需多耗費心神留心自身的平衡問題,而能專注地在眼前的遊戲或玩具,因此,這個坐姿屬於寶寶初期發展中的一個自然過程。

 

暫時性的現象

@內: W坐姿與熟知的人體力學或關節角度有所牴觸,一般會擔心孩子因為W型坐姿而容易有骨頭脫位的風險,但事實上孩子的肌肉張力仍在發育中,筋骨很鬆,所以才會有暫時性的W型坐姿出現,建議家長可以觀察,如果孩子在地面上遊戲時,有時蹲、有時盤腿、有時跪、有時在小椅子上玩,W型坐姿與其他姿勢的出現頻率都很平均,那就是正常的發展過程,但如果寶寶每天、每次都只有單一坐姿(W型坐姿),或是3歲後,W型坐姿仍出現的很頻繁,那就必須留意。

 

一般而言,W型坐姿雖然能夠確保寶寶遊戲時的穩固程度,但隨著孩子長大,對環境的反應越發靈敏,W型坐姿反而不如盤腿坐姿容易立即移動(例如:若要閃躲丟過來的球,盤腿坐姿比W型坐姿容易站立或變換姿勢),因此,為了更靈巧地完成活動,當孩子的動作發展趨於成熟,他會逐漸自我修正,越來越頻繁地從W型坐姿轉換成其他方便移動的坐姿。

 

 

不會導致O型腿

張旭鎧職能治療師說明,寶寶腿型的發展從母親懷孕時蜷曲在媽媽腹中,出生後呈現輕微的O型腿,到2歲時逐漸變直、再輕微發展成X型腿,約於3~4歲後才會逐漸發展成正常腿型,但也因為在寶寶腿型的發展過程中,難免遇到孩子呈現W型坐姿的階段,因而容易將O型腿與W型坐姿做直接聯想,事實上,兩者的相關性其實不大,若真要有所擔心,可能與外八的走路方式比較有相關,不過那也必須是每日長時間都處於W型坐姿的寶寶才有這樣的風險。

 

溫柔提醒搭配技巧性調整

雖然W型坐姿是寶寶發展初期暫時性的現象,但當寶寶出現W型坐姿時,家長仍可技巧性地調整孩子的坐姿,例如:將玩具往他的側邊放,讓他可以順勢轉過身、鬆開其中一隻腳,變成側坐,而中斷原本的W型坐姿,張旭凱職能治療師認為,許多家長常因為心急孩子的發展,讓自身的期待成為孩子的壓力,即便是調整坐姿的行為,若家長以禁止或喝斥的方式要求,都可能會造成孩子的緊張,也會打擾孩子當下對遊戲的專注力,因此,建議可以技巧性調整或是以事後溫柔提醒的方式,建議孩子可以怎麼坐;只是若3歲後,孩子仍喜歡且常呈現W型坐姿,除了求助專業了解是否有低肌肉張力的情況外,也可以透過讓孩子多爬樓梯或斜坡來訓練他的下肢力量,否則若有肌肉張力不足的情況,腳踝抬不高,連走平地都會很容易跌倒。

 

此外,也建議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與其口頭提醒孩子正確的坐姿

習慣,不如透過改變孩子的環境,讓他能邊玩邊訓練身體下肢力量,例如:在孩子遊戲區的牆壁黏上積木板,讓他可以站著堆疊積木;貼上圖畫紙,讓他可以站著畫畫;外出時,逐漸減少推車的使用,讓他習慣自己走路等。


 

 

 

 

※原文刊載於2016年0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教養方程式防範意外 自我保護防災教育

 

 

文/車先蕙臨床心理師

妝髮‧攝影/Bingo Bunny賓果邦尼攝影

 

 

墜樓、火災、撞跌、遊戲中的意外傷害等,都是幼兒在生活中容易遇到的生活災害。父母親在養育過程中,如果稍加忽略,可能就會讓寶貝暴露在這些常見的災害中,導致生命與身心傷害,為人父母不可掉以輕心!


在生活中應如何防範這些意外災害,並教育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建立自我保護的意識,學習自我保護的方法。而父母親自己則需要特別留意孩子的活動,也要多學習防災方法,才能避免不幸意外降臨在自己孩子身上。




常見生活災害介紹

孩子成長的環境中充滿著不同的陷阱與挑戰,這些像空氣一樣無形的陷阱,常會導致難以預計的傷害,實在不可輕忽。譬如有些1、2歲幼兒喜歡用手指頭戳插座,容易遭受電擊。或是將手伸入電器用品內,都可能帶來很大的身體傷害。以下為幾種生活中常見的災害來源與防範技巧:


小:一、墜樓

現代家庭多半以高樓層集合住宅為主,不像過去的三合院、平房,透天厝,孩子生活在高處的危險就是墜樓。因此,居家空間裡窗戶、樓梯間的網狀防護相當重要。其次,大賣場、百貨公司也是經常發生兒童墜樓的場所,所以帶孩子逛賣場或百貨公司的時候,要禁止孩子在樓梯、電扶梯奔跑、嬉鬧。如果自家中有樓梯,要裝置護網護欄。家中有較高家具,應避免孩童攀爬,陽台與窗戶邊不能有任何讓孩子可以爬上去的物體,避免孩子玩樂時不慎墜落。前一陣子有個新聞報導,就是孩子爬上窗戶,然而因為社區限制裝置鐵窗,失去防護,結果孩子發生墜樓身亡的不幸事件。


二、火災

玩火,是3至10歲這個年紀的孩童最有興趣的遊戲之一。3至5歲幼童是以好奇為主,不知道「火」是什麼所以玩看看。隨手可得的打火機、火柴等,對他們來說都是某種玩具。至於6至10歲學齡兒童玩火的原因,除了好玩之外還可能來自於情緒困擾。在精神疾病診斷中有個「品行疾患」,其中的診斷症狀就是「故意縱火以意圖造成傷害」。通常這些兒童多有情緒困擾,或有嚴重的行為偏差。玩火導致的傷害非常大,輕則燒傷嗆傷,重則失去生命與家園!平時如發現孩童有玩火行為,應嚴加注意、導正觀念,避免再度發生。


火柴、打火機等發火源應放置在孩童不易取得的地方。最重要的是:家長應避免讓孩童獨處,隨時注意其行為舉止。同時,家長可帶孩童多參加兒童防火宣導活動,藉由活動加強孩童之防火觀念及火災發生時之避難逃生觀念,以建立良好的防災意識。

 




三、撞跌

家庭內外的跌倒、撞傷也很常見,通常出現在玩遊樂設施時。家中浴室、客廳等地方,是滑倒撞傷常出現的場所。撞傷與跌傷大部分是來自孩童的奔跑,沒有注意到周圍的人事物而產生。家長應該做的防範是:注意潮濕區域的整理,讓它們保持乾燥;放置防滑止跌的墊子,在家具周圍尖銳處包覆軟墊。父母親也可以買防滑性高的鞋子讓孩子穿,減少滑倒與撞傷引起的頭部身體骨折或臉部撕裂傷。還有一種最常導致孩童因撞跌傷害死亡的原因是「交通事故」,像是搭乘娃娃車、父母騎機車發生意外、還有搭乘汽車沒有坐在兒童專用的安全座椅上,這些原因都是讓孩子命喪黃泉的主因,也是當家長掉以輕心時,死神離孩子最近的時刻!


四、遊戲傷害

兒童在遊戲玩樂中遭受物體刺傷是最常見的意外災害,像是菜刀、水果刀、剪刀等;在國外甚至有槍擊導致死亡的案例。其次就是兒童遊樂設施的安全性不佳造成遊戲傷害,以盪鞦韆、攀爬性遊樂設施、溜滑梯、翹翹板、搖搖馬等最為常見。林克勳(2003)的研究指出,0至14歲兒童意外事故發生原因最多的是交通事故,其次為跌落。這些孩童發生意外事故的危險因子,首要的是「照顧者是否在場?」第二個危險因子是「是否有防護措施?」也就是說:家長的陪伴和注意,最能夠防止孩童發生意外事故;而且在孩童的生活、學習環境裝設相關防護措施,是非常必要的!遊戲傷害通常較容易忽略,也是很難防範的一種生活災害。雖說生命中充滿為未知的意外與陷阱,無法完全避免意外事故的發生,但是照顧孩子時多一份心,多一些眼神的關注,總是可以避免掉許多無謂的傷害!


防災教育的方式

家長如何進行防災教育呢?我建議至少從以下三項著手。

1.實際接觸:孩子對於很多事情會好奇、想要探索,所以家長可以讓孩子實際接觸他們想知道的這些物品或現象,滿足好奇心與冒險精神。比方說孩子想要學大人使用打火機、火柴,想知道燒不同東西的結果會如何?家長其實可以在旁幫助孩子實際體驗,在大人的照顧下進行探索,相對就會安全許多。體驗後也要再度告知孩子不能自行使用火源的重要性,並將這些危險物品藏收於孩童無法得到之處,並記得上鎖。

2.影片觀看:透過觀看防災影片,教導孩子相關的意外災害知識,觀看的同時家長需要陪伴,給予解說。也可以用問答方式,增加觀賞後的趣味,並加強印象。

3.環境教育:在孩子接觸這些生活災害元凶的同時,介紹並說明可能導致的傷害。譬如玩盪鞦韆時,告知可能的傷害並示範保護自己的方法。攀爬遊樂設施前,先向孩子說明應注意的地方,給予提醒或警告。


結語

當然,還有許多生活災害可能發生於孩童,溺水、暴力等,限於篇幅我僅以上述幾項最重要的事故災害來與大家分享。不過,百密不能防止一漏,就算家長完全細心呵護,孩子難免還是會遭遇一些意外事故。因此,我認為除了照顧者關心與環境設施保護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幫助孩子建立自我防災意識,加強防災觀念,這樣才是最能保護孩子的方法!

 

 

 

 

 

※原文刊載於2016年0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黃瑽寧醫師專欄】
不只是鼾聲...是睡眠呼吸中止
 

 

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以下內容為 veryWed 非常婚禮版權所有, 非經書面授權, 請勿轉載》 
 

您的孩子睡覺時會打鼾嗎?剛升上二年級的阿宏也會。他的打鼾歷史已經超過三年,三年前醫生就已經診斷他有過敏性鼻炎,但當時阿宏的媽媽不以為意,畢竟全家打鼾最大聲的還另有他人(就是枕邊那一位)。

然而最近阿宏的症狀越來越嚴重,晚上睡覺除了打鼾,更是翻來覆去睡不好,必須要墊高好幾個枕頭才能睡著。白天的時候,阿宏總是張嘴呼吸,成績不好,被老師說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媽媽終於覺得不對勁,決定來看醫生。

 

睡眠呼吸中止症

輕微的打鼾,跟睡眠呼吸中止症,其實只有一線之隔。如果您家的孩子會鼾聲而睡不安穩,其中大約有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五,可被診斷為睡眠呼吸中止症,通常年齡在二到八歲之間。當然,任何年齡都可以發生,在我的經驗中,青春期的孩子其實也很常見。

呼吸道就像是高速公路,從基隆到高雄,時常塞車的位置總是那幾個地方。呼吸道堵塞通常發生在四個大關卡:第一關,是過敏性鼻炎所造成肥厚的鼻甲;第二關,是一個叫做腺樣體的淋巴組織;第三關,是大家所熟悉的扁桃腺;第四關,則是肥胖兒童的脂肪組織。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孩子,大多數就是這四個容易塞車的路段,其中一、兩個關卡堵住了。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二到八歲,是呼吸中止症的好發年齡,因為這個年紀剛好也是腺樣體和扁桃腺最臃腫的時期,而且是「每個孩子」都會相對腫大,只是其中腫得特別肥大的少數孩童,就會堵塞呼吸道而影響睡眠。

 

 

不只是睡覺打鼾而已

隨著睡眠時腦部缺氧,睡睡醒醒,這些孩子許多器官的功能都會受到影響,首當其衝的就是大腦。晚上沒睡飽,白天時常抱怨頭痛,看似精力充沛,實際上是大腦在硬撐的過動症,製造出更多的衝動行為,暴力行為,被老師點名注意力不集中,這些都是睡眠呼吸中止的併發症。嚴重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記憶力衰退,甚至會造成右心肥厚的心臟問題。

有些孩子不只是晚上鼻塞,白天也嚴重鼻塞,永遠是張嘴呼吸,鼻子掛在臉上只是裝飾品。他們時常口乾舌燥,說話帶有濃濃的鼻音,其他包括蛀牙,口臭,口角炎等等問題,也都會一起困擾著家長。

 

睡眠檢查是最準確的診斷方式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的確有上述的症頭,擔心真的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最準確的診斷方法,就是「到醫院睡一覺」。目前許多醫院都有睡眠中心,如果是兒童醫院,更是能藉由「兒童睡眠檢查(Polysomnography)」來判讀兒童的睡眠障礙。

不過有些孩子到醫院會害怕,睡在不認識的地方沒有安全感,半夜一直驚醒,這樣影響判讀也不是辦法。因此有些醫生會請家長用「錄影」的方式,來提供孩子居家的睡眠情況,雖然準確度稍差,但勉強可以接受。還有人會用一般掛在手上的睡眠偵測器來輔助診斷,但是這可能不是最好的工具。

國際的診斷標準很簡單:一、孩子有符合上述睡眠呼吸中止的部分症狀;二、睡眠檢查發現每個小時至少堵塞一次,或超過四分之一的時間,體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這兩項都符合的話,就應該要積極處理了。


不一定要手術,但也不要逃避手術

對於輕度至中度的睡眠呼吸中止兒童,以鼻噴的低劑量類固醇,搭配欣流(白三烯素接受器拮抗劑,名字有夠長),一個月之後幾乎都可以減緩症狀。如果過敏性鼻炎是主要的問題,趕快趁這個時候拿起《從現在開始,帶孩子遠離過敏》(親子天下)一書仔細閱讀,把該改善的環境與生活習慣調整好,這樣復發的機率就會降低。

 

若經過數週至數月的觀察期而不見改善,這時候遵從醫師的建議,手術切除腺樣體和/或扁桃腺,是最快速的改善方法。兒童相較於成年人,並不適合戴呼吸面罩睡覺,因此這種乾乾淨淨的切除手術,其實副作用反而更低。很多孩子手術之後,安安靜靜的睡了一大覺,父母親不太習慣,半夜還去探探孩子的鼻息,怕他睡死了呢!

 

 

 

  


  

專家開講:黃瑽寧 醫師 

現職:馬偕兒童醫院 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小兒急救加護重症科主治醫師

  

寶寶戒尿布最佳時機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兒科主治醫師徐碩澤

參考資料/《我的小馬桶》維京出版社

妝髮‧攝影/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演出/帥氣爸比戴如龍‧漂亮媽咪莊雅嵐‧可愛寶寶戴晨紜

 

 

天氣越來越炎熱,寶寶包著尿布十分濕熱難耐,這時候只要等到寶寶準備好以後,就是戒尿布的最佳時機。然而,怎樣才算是準備好了呢?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兒科主治醫師徐碩澤將為您解答。

 

戒尿布時間

究竟該何時戒尿布?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總結來說,最適合的時間點落在1歲半至4歲之間,徐碩澤醫師建議,大約2歲至2歲半就可以考慮開始訓練孩子戒尿布,因為這時候的孩子可能開始對於坐馬桶有興趣,知道馬桶的概念與意義,也比較能夠清楚表達意願及想法,在想上廁所時能夠提前告訴家長。每位孩子有不同的步調,不用強迫孩子在何時就務必要戒尿布,父母可以陪伴孩子學習坐馬桶,等小朋友準備好自然就可以戒掉。

 

「上廁所」這個看似非常簡單的行為,其實關係到孩子神經、肌肉、語言及自我認知的發展。如果孩子每半個小時就會上一次廁所,代表膀胱和肛門括約肌還不夠成熟,父母可以透過訓練,來增強孩子膀胱和肛門括約肌的功能,增強排尿的自主控制能力,而括約肌成熟因人而異,通常約在1歲半至2歲半才會成熟。

戒尿布時,孩子的動作發展也須能表達上廁所的意願,能坐馬桶,甚至會走路及自行踩上小凳子,會自行穿脫褲子,結束後再從小凳子及小馬桶上下來,如果這些簡單的步驟都能夠自理,這時候訓練更容易成功。

 

男寶女寶戒尿布祕訣

徐碩澤醫師表示,女寶寶通常會比男寶寶還要快戒掉尿布,原因在於女寶寶普遍比較愛乾淨,對舒適度的感覺比較敏感,當尿布被尿濕或有便便時,比較會告訴家長,家長才能夠趁機和寶寶說,「下次要不要去坐你的小馬桶,就不會屁股濕濕不舒服唷!」等到孩子差不多準備好,就可以改穿學習褲或一般棉質內褲;男寶寶多半十分好動活潑,玩耍才是心中最重要的事情,所以不在意尿布乾爽與否,但剛開始訓練男寶寶時,也必須要先坐在馬桶上小便,等到熟悉如何在小馬桶尿尿後,再請爸爸示範站著尿,讓孩子見習男性上廁所的方式。




教導完整如廁順序

訓練戒尿布時,徐碩澤醫師建議,應該將整個如廁過程一併練習,包含掀馬桶蓋、脫褲子、沖馬桶、洗手和擦乾等,讓衛生習慣從小開始養成。當孩子還無法自理時,家長可以暫時代勞或帶著孩子一起跟著做,過程中可以一邊用話語來提醒,舉例來說:馬桶蓋掀起來、褲子脫下來,坐上馬桶、馬桶沖水、洗洗手、將手擦乾淨;每次的順序和用語都相同,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習慣。等孩子更大一點後,就要進而教導擦屁股的動作,建議可以先從濕紙巾擦拭,讓寶寶有擦乾淨的感覺。

 



破解戒尿布關卡

戒尿布第一關先從白天訓練至小馬桶大便,第二關是白天戒不穿尿布,訓練至小馬桶尿尿,最後一關才是晚上不穿尿布。一開始建議挑選夏天戒尿布,即便不穿褲子也比較不會著涼,若不小心尿床或褲子髒掉,清洗時也比較方便曬乾。剛開始時,家長必須頻繁地詢問,每小時提醒孩子去坐一次馬桶,如果真的尿了就誇獎他;如果白天都很順利,沒有失誤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嘗試晚上不包尿布,雖然剛開始仍有尿床的機率,不妨慢慢嘗試。夜晚的訓練,最好等到孩子在睡午覺時也不會尿濕,而且他自己有意願時再開始,因為這必須每天至少有4到6小時都不用尿尿,或能醒來至小馬桶尿尿才行。最重要的是睡前1個半小時內,別讓孩子喝太多水,以及家長不能夠偷懶,半夜一定要讓孩子至少起來上一次廁所,這時不用完全叫醒,即便仍處於睡眼惺忪的狀態也無妨,只要孩子有尿意或便意,自然就會排泄,完成後穿好褲子就能回床上繼續睡,不會因此影響睡眠品質。徐碩澤醫師鼓勵家長與寶寶,只要持之以恆,一定能順利戒掉尿布,不須操之過急。

 

 

 

 

 

※原文刊載於2016年08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