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睡眠不足媽媽必看!

一夜好眠的小撇步

 

作者:曾多聞

 

睡眠很重要,但睡得多不如睡得好,研究發現,一夜好眠或是睡個好午覺,將有助大腦健康。如何能一夜好眠?看看專家的建議。

 

 

最新研究顯示,睡眠品質與大腦活力密切相關。德國馬克思•普朗克研究中心監控160名智商不同男女的睡眠情況,發現一夜好眠有助促進大腦活力,睡個好午覺也有同樣功效。

短短幾小時就能提升智力,的確是個好消息。但今年一月英國一項調查顯示,近半數成人—大多數是媽媽們—覺得自己精神不濟,睡眠不足。該調查同時發現,媽媽比爸爸們更容易有睡眠問題,夜間醒來以後更難入睡。

睡眠不足會造成焦慮、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媽媽睡眠不足更是影響全家人的健康。如何才能一夜好眠?英國《電訊報》提出以下建議:

1. 建立睡眠目標

每個人需要的睡眠時數不一樣,通常在6到9小時之間。觀察並瞭解自己到底需要幾小時的睡眠,才能達到最佳狀態,是很重要的。

2. 維持規律作息

每天大致在同一時間上床睡覺,就算是週末也一樣。不要賴床。賴床讓你晚上難以入睡,作息混亂是壞的開始。

3. 睡前不吃東西

睡前3小時內不要大吃大喝,因為當你的消化系統在「加班」時,你的大腦也無法入睡。但是,也不要餓著肚子上床。如果你在半夜想吃點東西,吃一點「慢釋放能量」食物,例如核桃或香蕉,它們可以讓你有飽足感,又不會影響睡眠。火雞肉、溫牛奶加蜂蜜、洋甘菊茶也是好的選擇。

4. 注意你喝的飲料

咖啡因和酒精都會影響你的睡眠品質。人體的新陳代謝隨著年紀增壓而減緩,年紀越大越難代謝掉攝取進體內的咖啡因,午後的一杯咖啡可以讓你一直清醒到10點鐘。睡前一杯酒可以讓你很快入睡,但睡眠品質會很差。

5. 關機

睡前不要使用屏幕,尤其是電腦和平板。電腦和平板的光線會對你的腦波造成影響,讓你的大腦以為現在還是大白天,影響睡眠。

6. 放鬆

這一點恐怕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可以試著避免把白天生活上的壓力帶到床上。建立一個放鬆的「睡前儀式」,例如喝杯花草茶、泡個熱水澡、做一點輕鬆的睡前運動。睡前不要接電話、滑手機、看恐怖片、上網付帳單。臥房要舒適,不要太冷或太熱。枕頭、床墊和床單都要選擇自己喜歡的。房間要夠暗,才能促進褪黑激素分泌,讓你睡得好。

7. 多喝水

多喝水。脫水是睡眠不沉的主要原因之一。當然不要在睡前喝很多水,免得半夜想上廁所,但白天應該多喝水。

8. 尋求專業協助

如果你有嚴重的睡眠問題,應該立刻與家庭醫師討論,不要諱疾忌醫。

 

 

 

【更多豐富內容請見《親子天下》網站 http://bit.ly/2adir15  

 



 
延伸閱讀: 
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小雨麻分享私房祕訣! http://bit.ly/29IbjYC 
全台特搜!玩具免費隨你玩 http://bit.ly/29IFCwW 
超有同感!六七年級爸媽必看的玩具演進史 http://bit.ly/29JewZ9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少睡一小時,認知慢兩年!養出好腦力的8個教養守則

 

作者:李宜蓁
圖片來源:親子天下Baby粉絲Chianyu Lin

 

大腦要健全發展必須有良好生理基礎,運動、飲食與睡眠是健腦三要件,還有哪些教養準則其實與大腦發展息息相關呢?

鍛鍊大腦不必花大錢,其實最好的方法就在平凡不過的生活習慣和教養態度裡。一旦掌握了大腦的基本特性,澆灌以愛與適當養分,每個孩子的腦部都能健康茁壯的成長! 以下綜整出八個專家建議的重要教養原則,不用花大錢買閃字卡和參加大腦潛能開發班,就可以讓孩子的小腦袋健康長智慧。
 

健腦教養守則一  一切從吃得好開始──均衡飲食,多吃魚

大腦細胞每五個月更新一次,要讓大腦有機會絕頂聰明,最容易見效的第一個方法,就是給它足夠的好營養。

吃對了食物的孩子,即使面對繁重的課業,也能擁有清晰的思考能力和記憶力。能活化大腦的營養素包括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卵磷脂、omega-3脂肪酸、維生素A、B群、C、E、硒等礦物質等。因為大腦皮質的上千億個神經細胞需要基本的脂肪酸才能運作。

有心為孩子健腦的家長,魚和魚油,是護腦必備的好食物。丹麥的研究比較了五千多名健康老人的飲食發現,一個人的飲食中魚的成分愈多,他保持記憶力的時間也就愈長。因為魚油中所含的omega-3長鏈不飽和多元脂肪酸(包括EPA與DHA)對人體有益,DHA是大腦神經細胞傳遞訊息的化學物質之一。由於人體很難透過飲食轉化合成omega-3,因此可透過食用深海大型魚類的眼窩、油脂部位,或魚油膠囊來補其不足。

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教授黃士懿建議,若孩子不敢吃魚油,可在烹調過程中剪開魚油,滴入魚湯中,記住不要悶,也別久滾。若吞膠囊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壓力,多吃魚就好。
 

健腦教養守則二  睡得好才記得牢──少睡一小時 認知慢兩年

剝奪兒童與青少年的睡眠,會影響他們的生理成長與認知發展。根據以色列睡眠專家艾維.薩德博士研究,睡不飽的小六學生,學習能力只有小四的程度。

 

多睡一小時,青少年的數學語文大躍進。《教養大震撼》一書指出,青春期因荷爾蒙影響,青少年特別晚睡晚起,美國明尼蘇達州的艾迪那學區高中特別把上學時間往後延一小時,一年後,成績最好的高三學生SAT數學增加了五十六分,語文進步了一百五十六分。

學得愈多、需要睡得愈久,因為睡眠會幫助短期記憶進入長期記憶,固化學習,達到去蕪存菁的效果。孩子到底睡多久才夠?根據研究,新生兒每天可睡十六小時以上,學齡兒童則至少睡十到十二小時,青少年的睡眠模式慢慢固定下來,與成人差不多,每天睡七到八小時。

分子生物學家約翰.麥迪納,在《大腦當家》一書中強調,睡眠和學習有密切關係,睡得好,才記得清楚。睡眠不足會影響注意力、情緒、邏輯推理能力和一般數學等能力。
 

健腦教養守則三  運動增強腦力──每週慢跑三十分鐘,認知就進步

吃好、睡好可以讓大腦維持在運轉巔峰,但運動卻能額外增進神經元細胞的快速增長,等於幫大腦多裝了好幾條記憶體。

《大腦當家》指出,研究發現,小學生一週慢跑兩到三次,每次三十分鐘,十二週以後,他們的認知表現就比慢跑前進步許多。身體狀況良好的孩子對視覺刺激辨識速度比不愛動的孩子快,注意力更集中,做作業時能夠使用較多的大腦認知資源,並持續較久。運動能增進教室和職場所需的全部能力。

美國哈佛醫學院精神科醫師約翰‧瑞提在著作《運動改造大腦》中建議,可以選擇一種同時鍛鍊心肺和腦部的運動(如網球、瑜伽、體操、溜冰、彼拉提斯或空手道),或者先做十分鐘的有氧體操,再進行以技巧為主的無氧運動如攀岩或平衡練習。
 

健腦教養守則四  用愛塑腦──愛孩子比學英文更要趁早

專研兒童發展的中央大學閱讀研究中心研究員周育如指出,早期的安全依附是一切兒童發展的基礎,甚至可以用來預測孩子將來的成就。因為嬰幼兒的依附和探索行為幾乎可以說是一體的兩面,那些能夠與主要照顧者建立起安全依附的幼兒通常也比較願意對周遭環境進行探索。安全依附的孩子有較多的探索行為,愈多的探索意味著與環境愈多的互動,愈多的互動使孩子的腦神經連結愈複雜愈緊密,孩子當然也就愈聰明優秀。

 

周育如特別強調,情緒發展有所謂的「情緒視窗(emotional window)」,意思是說嬰兒期和學步期是情緒發展的關鍵期,而這個窗口是人類所有的發展中最早關閉的。因此為人父母的應對此有所警覺,愛孩子比學英文更要趁早,不要等到來不及了才後悔。
 

健腦教養守則五  玩出好腦力──遊戲是最好的心智挑戰

過去人們一直以為孩子遊戲時大腦在休息,但最新發現是,遊戲的角色扮演和想像力可以幫助他們建構抽象思考能力,有助於增進學科表現。

《教養大震撼》一書指出,抽象思考能力是掌握現實與抽象符號之間的連結,每個學科都用得上。而孩子在扮演遊戲中把一張書桌和幾把椅子想像成消防車,大腦就學會如何把抽象符號和其他元素串連起來,等於經歷了一場高階抽象思考過程。

腦神經科學家也認為,遊戲是最好的心智挑戰。當一個小男孩專注玩積木,進入了平靜忘我的境界,大腦正在經歷一段與他心智能力相合的挑戰,這也是大腦最活躍、最有創造力的瞬間。

周育如指出,光「玩」並不算真正的心智挑戰,家長或老師應該提供比孩子的能力稍微難一點、但又足以達成的挑戰,大腦會經歷了一段平衡、失衡又平衡的過程,神經元又走出一條以往不曾通過的新路。

周育如強調,其實孩子真正的喜悅不是成為超齡小天才,而是完成他這個年紀所能做的偉大事情,真正的滿足是來自於對手邊的工作盡了最大的努力。

因此,林口長庚復健科職能治療組組長黃恢濤建議,家長該做的是時時觀察陪伴孩子,確切掌握孩子的發展進程與獨特氣質,並且適時適量的給予引導,安排有趣的活動與遊戲,不予勉強或急切想要看到學習效果,否則可能早早壞了學習胃口。


健腦教養守則六  鼓勵主動探索──動手做過才會留下痕跡

周育如強調,孩子一出生,腦中已具備這一生要用的幾乎所有神經元,決定他智力高低的是這些神經元之間連結的密度與強韌度。這樣的連結在嬰幼兒時期最為快速,然後到了九到十歲之間腦部開始做的是修剪的工作,把用不到的和連結不強韌的部分修剪掉,只留下最常用、連結得最強韌的部分。

 

決定孩子腦部神經元之間如何連結、連結的密度和強度,則是與環境互動的經驗,尤其是那些他主動探索、主動處理過的訊息在腦中會建立最長最強韌的連結,而被動被灌輸的經驗所建立的連結往往是脆弱而短暫,在將來很容易就被拋棄掉,這就是發展上的「用進廢退」原則。所以我們拚了命塞給孩子的,最後都難逃被修剪掉的命運,反而是孩子在自發性玩耍、探索、主動閱讀中得來的經驗會被保留下來。

給時間,讓孩子動手做,也是鍛鍊大腦重要的過程。腦神經訓練師王秀園分析,大腦是為生存而存在的器官,外在環境不斷給磨練,大腦才有機會學習諸多生存技能。「一定要親自走過,才會在大腦留下痕跡」,孩子早該自己學坐捷運了,家長還每天接送;永遠匆忙的早晨,總是忙到沒耐心等孩子綁鞋帶,其實都已經剝奪了孩子建構大腦的珍貴歷程。


健腦教養守則七  正向讚美 教出主動的孩子

孩子在遊戲中解決問題,了解因果關係,擁有最初的成功經驗時,家長若能真誠鼓勵與讚美,孩子的臉上會出現一抹滿意的微笑。此時,孩子的大腦神經細胞,也因為分泌了「多巴胺」這項正向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而微笑著。

多巴胺在期待與獎勵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滿足是學習的重要刺激,當人們專心、與自我一致、與世界和諧相處,或成功達到任務時,這種美好的感覺會引發成功的學習,並儲存在大腦。

《教養大震撼》指出,大腦若具備動機,學得就快。因為主動的感受也來自多巴胺,多巴胺分泌後是大範圍噴灑到大腦內,提升整體運作效率,使傳遞訊號更迅速。

「不當的責罵或受虐經驗,會永遠傷害神經元的發育,影響孩子的性格與未來發展,家長對孩子的責罵應該更為謹慎,」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說。


健腦教養守則八  鼓勵問問題──好奇心是大腦思考的燃料

孩子到了幼稚園起,愛把「為什麼」掛在嘴邊,沒頭沒腦亂問一通,父母常回以「就是這樣子啊!」要他們馬上閉嘴。

 

好奇心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學習驅力,像是能讓大腦機器全速運轉的核心燃料,孩子願意去思考,堅持打破沙鍋問到底,是鍛鍊腦力的最好習慣。

發展分子生物學家約翰.麥迪納,在《大腦當家》一書中強調,對孩子來說,「發現」帶來快樂,就像一種會上癮的毒品,探索創造出更多發現的需求,帶來更多快樂,這是一個直接的回饋系統。家長可以要孩子先「猜猜看啊!」小腦袋就會進行歸納與推理。

「即使猜錯也沒關係,我們的文化太注重要『對』,容易澆熄孩子的探索好奇心,」王秀園說,有時孩子會冒出很瞎的問題,父母更應引導孩子想得更深入,而不是阻止發問。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教授史丹利.葛林斯班,在《優秀孩子的十大關鍵能力》一書中建議,最能引發幼兒好奇心的做法,是帶他去大自然中散步,在訊息豐富的環境中探索。另外,當父母願意聆聽──而非評價孩子的意見時,最能夠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如果你想增進子女的好奇心,拓展他們的智能範圍,就要多多徵求他們的意見,」史丹利提醒。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個頭好壯壯的腦,但所有權威性的研究都一致指出,培養愛學習的好大腦,家長該做的不是送孩子去全腦補習班,而是吃好、睡好、多運動;好好愛他、陪他玩、讀書給他聽,以及多帶他去接觸探索自然。每一件事,都不需花大錢,用心的父母都做得到。

時時提醒自己「健腦教養的八大守則」,爸爸媽媽就能與「腦時代」同步,做個與時俱進的好父母。

 

 

 

【更多豐富內容請見《親子天下》網站 http://bit.ly/28Zapr7 

 


延伸閱讀: 

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小雨麻分享私房祕訣! http://bit.ly/29IbjYC 
全台特搜!玩具免費隨你玩 http://bit.ly/29IFCwW 
超有同感!六七年級爸媽必看的玩具演進史 http://bit.ly/29JewZ9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在家玩遊戲 ㄅㄆㄇ輕鬆學

 

作者:吳碧芳
圖片來源:徐榕志攝影

 

小一新鮮人入學後的前十週,「注音符號」是孩子將面對的第一個闖關挑戰。擔心孩子之前沒學過或不熟悉注音的家長,該如何利用暑假期間,玩出注音符號的學習好胃口?

 

在家長的期待之下,的確有許多幼稚園提早教注音符號。不過,若孩子沒學過,或即使學過但對注音符號仍不熟悉,家長也別太擔心。台北市健康國小老師謝秀芬表示,小一開學後前十週課程,「國語手冊」全都在教注音符號,這是教育部在課程綱要中所明定的課程,所以小一老師會上,不會跳過不教。
 

讓注音與生活有連結

其實,在教學領域推廣注音符號教學多年,謝秀芬並不建議太早讓孩子學注音符號,她說:「孩子上了小一卻還不會注音符號,並不表示孩子的語言能力比較弱,這是必須打破的迷思。」她進一步說明,注音符號只是一項輔助工具,目的是為了幫助孩子學習國語文和自我表達,讓孩子在不會寫很多國字之前,可以藉由簡單的符號做到我手寫我口。所以,小一課程需要安排十週的時間,讓孩子能夠學會應用和書寫。

但是,家長難免擔心孩子會輸在起跑點,如果可以趁著暑假期間做一些準備,或許對孩子適應小一新生活會有所幫助。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謝秀芬並不反對家長有彈性的讓孩子提早接觸注音符號,但要特別留意的是,雖然注音符號只有三十七個,卻比國字還不容易記牢。因為符號對孩子而言是很抽象的概念,若孩子沒有接觸就直接進入認知階段(要求孩子死背、抄寫),反而會給孩子帶來學習壓力,讓孩子從學習中逃走。

 

接觸注音符號的第一步,必須讓孩子能將注音符號和生活產生連結。謝秀芬表示,注音符號是一種標音工具,家長就是孩子最棒的老師。所以,在日常生活對話中,家長就得要求自己先說得字正腔圓,發音正確,孩子耳濡目染,自然就會跟著這樣說。

如何解音、拼音,是學習注音符號最困難的地方,這是因為孩子還未能掌握聲音的基本構成元素。《注音符號 E-Z Teach》(蒙特梭利出版)作者、台北市嘟嘟托兒所所長王川華以多年從事幼兒教育的觀察發現,這是因為大人說話的速度都很快,所以從日常的對話中,孩子根本無從察覺出不同的音節怎樣能組成一個字,自然無法憑空想像注音符號和口語表達有什麼關聯。

王川華認為,注音符號之於幼兒的意義就如同形狀、顏色,是幼兒認識生活、成長學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嬰幼兒與生俱來的敏銳聽覺,能幫助他從六、七個月大開始就能分辨家人常說的語言和其他語言的差異。藉由蒙特梭利教育理念中強調的學習敏感期,把握幼兒語言爆發的關鍵期,其實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家長就能在自然、輕鬆的狀態下,幫助幼兒掌握國語發音的基本元素。
 

三個小遊戲,注音拼讀輕鬆學

王川華提供三種遊戲活動,在嬰兒期就可以開始進行,把握嬰幼兒用感官學習的模式,輕鬆幫助他們建構解音、拼音的基礎能力。

 

遊戲一:看嘴型‧慢慢說

跟嬰兒說話時,家長必須放慢說話的速度,讓嬰兒看著家長的嘴型,慢慢的把字的基本音素,放慢語速說出來。舉例:ㄇㄚ~˙ㄇㄚ(媽媽)、ㄅㄟ~ ˙ㄗ(杯子)。
 

遊戲二:貼壁紙,玩配對

當孩子已經掌握許多實物的名字,就可以玩指物命名配對遊戲。將注音符號寫在紙卡上(或使用市售的注音聲符卡),將聲符卡與相對應的實物圖卡配對,可當壁紙貼在牆上、冰箱門上或任何孩子日常活動的地方。經常有意無意的用遊戲的方式說給孩子聽,一段時間之後,親子一起玩扮家家酒遊戲,告訴孩子:媽媽要買ㄅㄟ~˙ㄗ(放慢發音的語速),請給我ㄅㄟ~˙ㄗ;以此類推。
 

遊戲三:聽到相同音調,拍拍手

如何讓孩子掌握字音聲調的抑揚頓挫?

家長可以跟孩子玩「聽到相同音調就拍手,不同就打叉」遊戲,這是一種能訓練孩子辨識國音中四聲的遊戲。

將相同音調的字組成一串反覆唸給孩子聽,偶爾穿插不同的音調。好比家長這樣說:鼓母鼓祖乳(都是三聲),唸完問孩子,音調一樣嗎?再示範一次:鼓冬鼓冬棒(有三聲、一聲、四聲),唸完問孩子,音調都一樣嗎?重複遊戲數次,讓孩子慢慢察覺其中差異。

幼兒發音不正確,該如何糾正?謝秀芬表示,幼兒的構音器官尚未發展成熟,無法正確的發出某些音是正常的。

 

從第一次開口看構音能力

不過,要如何確認孩子有沒有構音的問題,可以從小嬰兒開口說的第一個字來判斷。

大部分嬰兒會先說ㄅㄚ或ㄇㄚ,但有些嬰兒卻是說ㄇㄟ。其實ㄅ、ㄆ、ㄇ都是雙唇音,是語言中最早自然發展出來的音,不需要特別教,嬰兒也能自然開口說出來。所以,如果嬰兒第一次開口說的是ㄇㄟ,家長可以放心,這表示孩子的構音能力沒有問題。

由於孩子的構音器官發育大約在五、六歲才逐漸發展完成,因此對四歲以下的幼兒來說,要正確的發出ㄓ、ㄔ、ㄕ、ㄩ、ㄣ、ㄥ這些音是困難的,這也是謝秀芬不建議太早要求孩子精熟注音符號的原因。

 

但是,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從沒聽過父母示範如何用正確的拼音說話,即使是五、六歲的學齡兒,也沒辦法正確的發出這些音。所以,孩子會把圈(ㄑㄩㄢ)念成千(ㄑㄧㄢ),把蜘(ㄓ)蛛(ㄓㄨ)念成ㄗ ㄗㄨ都是很常見的。建議家長必須在孩子面前做正確的示範,讓孩子看著家長的嘴型,將字音用拆解的方式,慢慢的說出來給孩子聽,讓孩子能用耳朵聽、用眼睛看著家長的嘴型,並鼓勵孩子開口說,經過反覆練習,且當孩子的構音器官發育成熟,學習自然水到渠成。






【更多豐富內容請見《親子天下》網站 http://bit.ly/29HQfp7  

 


延伸閱讀:
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小雨麻分享私房祕訣! http://bit.ly/29IbjYC 
全台特搜!玩具免費隨你玩 http://bit.ly/29IFCwW 
超有同感!六七年級爸媽必看的玩具演進史 http://bit.ly/29JewZ9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放空和睡覺--放暑假最重要的事

 





作者:曾多聞

圖片來源:李建華提供
 




放暑假了!你是否也為孩子安排了充實的夏令營活動呢?專家指出,孩子需要睡覺和放空,真正的放空,滑手機、打電玩、看電視不算。所以今年暑假,不要讓他們太忙了。


從繪畫課到烹飪課,我們從來不缺多采多姿的夏令營課程來填滿孩子的暑假。但《大西洋月刊》旗下網路媒體Quartz報導指出,今年暑假不妨讓孩子「無聊」一下,因為太過緊湊的暑假行程對成長中的孩子不但沒有必要,而且會妨礙他們發展自己真正的興趣。


英國兒童心理及發展專家琳恩•弗來(Lyn Fry)說:「如果家長忙著幫孩子填滿他們的空閒時間,那麼孩子永遠學不會怎樣安排自己的空閒時間。」


弗來不是唯一一個鼓吹無聊的好處的專家。英國東英吉利亞大學訪問學者泰瑞莎•貝爾頓(Teresa Belton)接受BBC採訪時指出,無聊與想像力之間有密切的關係,放空的時間對兒童發展非常重要,會激發他們內在真正的創造力。

 

過去十年來,專家們一直在討論放空的重要性。但是,現代兒童的「無聊力」已經被電子產品和網路大大削弱。

「無聊力」這個觀念於1993年由美國心理分析家亞當•菲利普斯(Adam Phillips)率先提出,認為無聊力會形成創造力,有助兒童發展。他在《吻、搔癢與煩悶》一書中指出,無聊給人機會充實生活,而非忙著生活。家長應該讓孩子花時間去尋找自己的興趣,而非忙著把孩子的生活變有趣。能夠好好無聊的孩子,才會好好的利用時間。

弗來建議家長們,在暑假一開始,和孩子一起坐下來,一起寫下來孩子今年暑假想做的事。這些可以是很簡單的活動,例如玩撲克牌、讀一本書、騎腳踏車,不一定要是夏令營課程。在暑假中如果孩子喊無聊,拿出這張紙,提醒他:「這些是你喜歡做的事」。


對孩子而言,和放空同樣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睡眠。在學校課業的壓力下、電子產品的影響下,現代孩子的睡眠時間越來越短。不幸的是,睡眠不足、睡眠品質不佳會影響健康,導致孩童肥胖,增加成年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為了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究竟需要多少睡眠,美國睡眠學會的13位專家近日整合了近年來864個關於睡眠的研究,發布以下指南,供家長們參考。


4至12個月嬰兒:每天需12至16小時睡眠
 

1至2歲幼兒:每天需11至14小時睡眠
 

3至5歲兒童:每天需10至13小時睡眠
 

6至12歲兒童:每天需9至12小時睡眠
 

青少年:每天需8至10小時睡眠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指出,睡眠品質良好、時間充足的孩子,較少出現注意力、行為、學習方面的問題,不易出現過動或抑鬱症狀。但睡眠充足並不代表睡得越多越好。睡得太少的孩子,成年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會增加;睡得太多的孩子,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則會增加。

 

 

 

【更多豐富內容請見《親子天下》網站 http://bit.ly/29HPV9J  


延伸閱讀: 

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小雨麻分享私房祕訣! http://bit.ly/29IbjYC 

全台特搜!玩具免費隨你玩 http://bit.ly/29IFCwW 

超有同感!六七年級爸媽必看的玩具演進史 http://bit.ly/29JewZ9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八仙塵爆裡的陽光母子檔

 

作者:秦嘉彌
圖片來源:鄒保祥攝

 

二○一五年六月二十七日,八仙樂園發生重大爆炸,重度燒傷的張承騏接受《親子天下》訪問,揭開肉色壓力衣下他與媽媽面對巨變的心情。

  

八仙塵爆事發一年,那一天,二十歲的張承騏和一票好友就在現場,而他下一週就要入伍當兵。

事發前一週,從餐飲學校畢業的他白天忙著自製奶酪,心裡想著派對結束後,要送貨給跟他訂奶酪的人。八點四十五分,他看見現場突然大噴橘色的粉,沒有人意識到橘粉其實就是火,他身後的人還繼續在high、在跳。

緊接著尖叫聲開始從四處傳出,瞬間燈光全暗,張承騏形容當時手腳被燒到的感覺真的就只是一瞬間,一下子就感到痛。跑到外面後他找得到能淋在手腳傷口上的第一杯水竟是可樂。後來發現傷口愈來愈痛,聽見現場有人大喊飄飄河在那邊,他也跟著衝進水裡泡著,此時他並不知道自己手腳的燒傷其實是重度。

張承騏有個樂觀的媽媽王鈺琇,當張承騏被送進醫院的加護病房,見到媽媽王鈺琇的當下,他原本以為會是母子抱頭痛哭的場面,卻沒料到媽媽進來的第一句話卻是:「啊!臉沒燒到,那應該沒什麼事啦,醫生說你要多吃肉,那你要吃什麼?」媽媽的輕描淡寫,讓張承騏想著,自己應該沒什麼事吧。當下他並不知道媽媽其實是用輕鬆的對話,帶著他以樂觀的態度面對巨變。

成長於單親家庭的張承騏坦言,其實一直很想獨立照顧自己,讓媽媽專心照顧弟弟,很ㄍㄧㄥ的他在發生意外後幾乎沒有在媽媽面前掉下淚。第一次雙腳下床時,張承騏曾經因為無法站立十秒,晚上在病房裡痛哭,但這件事還是護士告訴王鈺琇,媽媽才知道兒子那ㄍㄧㄥ不住的一面。

 

唯一一次母子淚眼相對是在清創手術時,因為燒傷傷口會流組織液,張承騏的雙腳一直在流水,一天會想喝好幾千CC的水。但手術前從半夜就得禁水禁食,張承騏說,當時他只能躺在床上兩眼乾瞪著天花板,又渴又餓加上皮膚沒皮造成的冷,在推去手術房前一刻看到媽媽他終於忍不住大哭,媽媽當場也跟著眼淚不停的流,張承騏說,「因為真的真的太痛苦了!」

躺在加護病房時,一天有兩次的探訪,一次半小時,在這僅僅兩次的機會裡,張承騏發現自己最想看到的人竟是媽媽,而出事前他甚至不常跟媽媽出門,他驚覺朋友雖然很重要,但能陪伴自己一生的其實是親人。

而他也被媽媽的樂觀所感染,在加護病房中他用手機加了左鄰右舍燒傷病友的line,哪床心情不好就跟他聊天,晚上還會放「咚吱咚吱」的音樂給大家聽,復健時更和病友們互相敲門說,「來來來!出來一起練走路唷!」而媽媽王鈺琇不但沒在兒子面前爆哭過,她也組織家長的line群組,哪裡有便宜的乳液、復健用的東西等等一起做資訊交流。母子倆成為傷痛中推動大家正向前進的陽光拍檔。
 

其實,心中一直對媽媽很抱歉

然而這條路畢竟不是這麼好走,出院回家後張承騏還得面對漫長的換藥與復健,王鈺琇當時每天下班回家幫張承騏換藥可以從六點換到晚上十二點,而因為當時剛復原的皮很脆弱,許多結痂會一直破掉,不斷冒出的新水泡讓張承騏變得暴躁易怒,「我常在家大聲尖叫,而媽媽就是等我發洩完,然後還是抓著我的腳繼續換,換完她再去洗澡休息,有時都半夜兩點了。有一次真的太累,我好痛不想換,最後就攤著傷口睡在客廳,媽媽回房睡,等天亮我們再繼續換。」

 

如今意外一年了,張承騏發現自己真的變了,以前他覺得若有車騎、有車開多酷呀!但現在他若雙腳可以好好的走完一條街,逛逛店家就好幸福,因為疤痕還很硬,走路會痛,這個願望他還做不到。

對於媽媽,從燒傷的第一刻他就覺得好抱歉,但這對母子從不把痛苦一直掛在嘴邊。六月燒傷,九月王鈺琇就開玩笑要兒子跟她一起去騎車環島,順便復健,而張承騏也不甘示弱的跟媽媽說,他傷好後要在全身手腳傷疤上刺青,母子倆不斷的用樂觀態度看顧著彼此,兩人攜手,終讓這場巨變的重量,在生命裡輕輕放下。

 

 

【更多豐富內容請見《親子天下》網站 http://bit.ly/28Zapr7 

 


延伸閱讀:
屬於孩子的責任,請堅持到底http://bit.ly/28XvOj3
媽媽其實不想說「快一點」http://bit.ly/28TJfmy
6點大人壞習慣,小孩子請勿模仿http://bit.ly/28PrSQI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親子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親子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