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現代爸爸的育兒必修課

 

 

採訪撰文/邱平
諮詢/友緣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倫芬老師
攝影/2026兒童拍拍
梳化/Amber
演出/柚子、柚爸、柚媽

  

教養小孩都是靠媽咪?爸爸能做的其實也很多!現今社會往往是雙薪家庭,教養也不再完全是媽咪的責任。如果老婆是職業婦女,爸爸能做的有哪些?老婆若是家庭主婦,爸爸又該如何分擔?最重要的是,爸爸本身要如何看待自己的父親角色,定位與孩子的親子關係?就讓教養專家來告訴您,現代爸爸的育兒必修課!

  

Lesson1爸爸自我定位篇
不知各位爸爸們有沒有想過,在孩子眼中,你可能是一個怎樣的爸爸?你希望孩子想起爸爸的時候,會連結到什麼樣的情感與記憶?另外也不妨回想自己的父親,在你的童年時代,留給你的兒時回憶是什麼?父親帶給你的挫折多?還是快樂多?而在你長大後,父親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和你從小到大的關係,是疏遠或親密?"
 

爸爸絕不是「後補的媽咪」
傳統的觀念似乎認為,即使是雙薪家庭,媽咪也應該仍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所以爸爸只要從旁輔助即可,重心依然是放在「男主外」的打拼事業與建立成就方面。友緣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倫芬談到,的確曾遇到不少爸爸表示自己是「第二個媽咪」,然而身處兩性社會,爸爸的角色對於孩子來說,其實和媽咪是同等重要的,除了讓孩子能夠得到來自雙親完整的愛,也能讓孩子對於未來的兩性建立起經絡,懂得如何與異性相處,並可在長大後同樣扮演好爸爸和媽咪的角色。

爸爸們尤其要思考的是,即使媽咪是全職照顧小孩的家庭主婦,除了要肯定並感謝老婆的付出外,回家也必須負起父親的責任,並不單純是為了讓老婆喘口氣而「協助」育兒工作,而是因為你本身就是父親,你希望孩子如何看待父子關係,以及自己想要一個什麼樣的家,其實都是對於父親角色的自我反思。
 

養不教,父之過?
在中國古代的父權社會,父親是天,並且是權威的教育角色,和老師(古代也均為男性)都是主要傳授道理與規範的人,所以若「養子不教」,就是「父之過」,父親必須帶領孩子進入社會,教導孩子遵守秩序規範與倫理,負有教養的權力與責任。而古代母親的角色,則是著重在孩子生活面的照顧,以及情緒上的安撫,讓孩子擁有溫柔慈愛的依靠。

姑且不論是否有男尊女卑的問題,但可看出即使是古代的父親,對於孩子的身教與言教也是相當重要的,那麼為什麼現代社會反而會忽略爸爸對孩子的影響?甚至有些爸爸自認為小孩沒教好都是媽咪的事,還可能因此責怪老婆的「疏失」。

 

爸爸的工作成就與情感需求
此外,傳統社會似乎總是教導男性,必須以社會地位、工作成就、經濟或權勢來界定自己的價值,因此「男怕入錯行」,當一位爸爸沒有工作,他很可能會不曉得如何界定自己。

不過,黃倫芬老師提到,曾經有位爸爸因為某種原因,必須回家幫忙照顧小孩,卻發現原來當爸爸也可以界定自己的身分,而且是愉快且滿足的經驗!然而目前社會上有不少忙於事業的爸爸,孩子都交給老婆照顧,卻發覺孩子好像一下子就長大了,而且有事情都只找媽咪,其實是會感到失落的。也有許多的爸爸在這樣的失落裡開始思考,自己在這個家除了賺錢,還剩下什麼?而當一個男人在家裡沒有地位的時候,即使工作上再有成就,也難以彌補心靈上的空缺。

黃倫芬老師表示,男性如果擁有照顧別人的能力,同樣是會得到滿足感的,而這和來自工作的滿足感是不同的。譬如爸爸會覺得小孩跟我有情感上的連結,我對小孩是有幫助的,這對一個男人的完整性來說,能夠回家跟老婆合作,一起照顧小孩,是被孩子依賴的,便是滿足了親密性的需要。

黃倫芬老師進一步指出,所謂「男主外,女主內」、「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其實是一個文化的切割,不是人性的切割。而我們希望的家,是有爸爸媽咪和孩子,有男性和女性,而且爸爸媽咪都應該在工作成就(包含全職媽咪)和親密情感的需要中得到滿足,回歸到人類最初始的人性,才能帶給孩子完整幸福的家。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育兒生活】201605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article.aspx?sno=0004938
*【育兒生活】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新婚夫妻吵架3禁忌

 

 
 

採訪撰文/陳姵樺
諮詢/喆方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馬度芸
模特兒/溫柔媽咪彥安、體貼爸比哲維
梳化/萬紫雲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公主與王子從此之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這是浪漫童話故事標準的happy ending,但在現實世界裡,新婚夫妻自戀愛結婚後還有很長時間的互相磨合,難免出現爭吵、低潮,需要時間來彼此適應。

 

新婚夫妻吵架3大禁忌
哪些事情是新婚夫妻相處的禁忌?馬度芸心理師強調,有些話講出去就很難善後,就算是生氣吵架,有些禁忌還是盡量不要碰觸,否則只會使兩人的關係越來越糟。

 

禁忌1:不要隨便講離婚
不少新婚夫妻一吵架在氣頭上,離婚這兩個字就會出現,建議生氣時可以說:「我很生氣、我非常生氣、我太生氣了」,藉此表達自己憤怒的情緒,但絕不能脫口而出:「我要離婚」。除此,與離婚同樣具有殺傷力的話還有「早知道……就不要跟你結婚」、「早知道……就應該對結婚這件事多想想」、「早知道……我們可能不適合」。事實上,這些殺傷力超強的話說出口,並不能解決吵架所要解決的問題,可能使事情更糟糕。

 

禁忌2:切記夫妻是最小溝通單位
這句話的意思是當夫妻兩人吵架爭執時,僅需針對兩個人的事即可,盡量不要將吵架的事向長輩、手足或朋友告狀,或是希望透過傳話方式讓對方符合自己的期待,特別是兩人大吵之後,因為吵架是在最生氣的狀態,此時說出的話都會比較誇大,如果這些話傳到第三方耳中,第三方對吵架誇張的話會有自己的解讀,進而對某一方產生某種刻板印象,到最後夫妻吵完架和好,周遭的人卻沒有更新訊息,造成日後相處上更複雜的困擾。

 

禁忌3:不要為了贏而吵架
有些人好勝心強,吵架時也要非贏不可。為了贏得勝利,會針對對方的弱點來拼命踩踏,強烈的刺激對方。這種為了贏而不擇手段的吵架,殺傷力很大,即使贏了吵架卻輸了關係,還是得不償失。

 

做對兩件事,婚姻生活無波瀾
想要婚姻生活和諧、美滿,夫妻兩人必須做兩件事情,就是接納對方與自己不同及將伴侶視為合作夥伴,補足對方的弱點。

 

接納對方與自己不同
婚姻是長長久久的關係,要讓兩人在婚姻中找到被認同的感覺很重要,馬度芸諮商師以紀錄臺灣電影50年發展的影片「我們的那時、此刻」為例,這部記錄式的電影中,五年級生可在其中找到對當年二秦二林雙生雙旦的青春回憶,八年級生也可從片子中發現桂綸鎂參與學生運動的熱情找到共鳴,無論是五年級生或八年級生都能各自在影片中找到自己的認同。也就是說,就像夫妻兩人一起共同導演了一齣電影,影片的內容不一定每分每秒都讓雙方滿意,但必須在分別的片段中找到自己的熱情和被認同的時刻,放在婚姻關係來說,想要婚姻更加和諧、美滿,就必須體認到天天朝夕相處的夫妻並非要有相同的的感動或一起哭、一起笑,重要的是在相處的關係中找出對方的價值、肯定對方的價值及感謝對方在身邊陪伴。

 

將伴侶視為合作夥伴,補足對方弱點
在面對對方的難題或弱點時,新婚夫妻可以多想想自己可以幫上什麼忙,而非一味要求對方改善。坊間有些書會建議在婚姻一開始就要嚴格訂定許多規則,並且得嚴格遵守,否則婚姻生活過久便很難再要求對方,此觀念一半對、一半不對,對的是確實該提早讓對方知道自己在意的是什麼、期待的是什麼,但應該提前至交往期間盡量開誠布公,兩人的價值觀若相差不遠,理當繼續往下走,生活習慣如果還能配合也可以考慮繼續,絕對不是婚前只顧浪漫約會,遮掩許多現實面的衝突與不和,想留到結婚木已成舟再來面對,這是非常不正確的。

婚後由於關係不同,本就有更多生活上的磨合,此時應以合作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伴侶,創意性的思考自己可以補足對方哪些弱點,遠比要求對方要改善諸多事項更有愛意得多。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媽咪寶貝】201605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article.aspx?sno=0004931
*【媽咪寶貝】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GI值飲食,遠離妊娠糖尿病

 

 

採訪撰文/湯佳珮
諮詢/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營養課營養師 夏子雯
攝影/小江

 

為了避免得到妊娠糖尿病,醫師大多會請孕媽咪們「控制體重、少吃甜食」,不過除了少吃甜食之外,飲食方面還可以注意哪些細節?近年來很夯的低GI值飲食究竟是什麼?萬一得到妊娠糖尿病,如何改善飲食與生活習慣?

 

妊娠糖尿病的定義?
妊娠糖尿病指的是懷孕前沒有糖尿病病史,而在懷孕期間發現患有糖尿病,產後血糖又恢復到正常的範圍。患有妊娠糖尿病的負面影響很多,例如:巨嬰症、寶寶出生後低血糖(由於在母體內已習慣高血糖的環境,寶寶會產生胰島素來吸收血糖,但出生後媽咪不再供應血糖,寶寶體內的胰島素會使本身血糖迅速下降,反而形成低血糖)、先天畸形、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新生兒黃疸、紅血球過多,甚至是新生兒死亡等情況產生。

而且根據研究顯示,懷孕時曾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女性,在產後510年內會有大約4060%的機率發展成糖尿病,因此孕媽咪不可不慎。

 

肥胖的危險因子?
*懷孕前肥胖或過重的人
夏子雯營養師表示,懷孕前過重(BMI大於24)或肥胖(BMI大於27)的人、高齡產婦、家族有糖尿病病史等,比較容易得到妊娠糖尿病,因為過胖或肥胖的人胰島素抗性較高,血糖容易控制不好,再加上懷孕荷爾蒙變化,所以血糖容易偏高;其實即使體重正常,也可能會患有妊娠糖尿病,不過機率相較於體重過重或肥胖者較低一點。

*有家族史的人
如果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懷孕時患有妊娠糖尿病的機率會比較高。不過如果是上一胎懷孕時患有妊娠糖尿病,下一胎則不一定會有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篩檢的小提醒
懷孕2428週時應做妊娠糖尿病篩檢,孕婦必須喝糖水來篩檢。有些孕婦覺得糖水很甜,想加水稀釋、或是加檸檬汁來中和甜味,夏子雯營養師表示,其實這些做法皆不恰當,因為加水可能會稀釋濃度,而加檸檬汁更是不建議,因為檸檬是水果含有果糖,可能會影響糖份總量。

 

什麼是GI值?
所謂的GI值,是指升糖指數(GlycemicIndex),也就是血糖上升的幅度。食物的GI值皆為經由實驗室所檢測出的數值。食物的GI愈低,表示食物消化後愈不容易造成血糖上升,反之則是愈容易造成血糖上升。低GI值飲食一般來說適合普羅大眾,即使生完小孩後也可以繼續這樣吃,想要減重的人也特別適合低GI值的飲食,因為低GI值飲食方式使血糖的波動幅度不會太大,比較不會增加一直想吃食物的欲望(如果血糖波動的幅度大,就會容易餓)。

 

GI值一定準確嗎?
一般來說,食物的膳食纖維愈高,GI值就愈低,這也符合醫學界總是提倡多吃蔬菜的原則。此外,食物的顆粒愈完整,GI值也會比較低,例如:大燕麥比穀粉的GI值低。吃比較完整的天然食物,會比吃已經磨成粉的食物來得更理想(這裡指的是對大人而言,嬰兒副食品當然是例外)。

但是GI值不能完全相信,因為油脂也會影響GI值,食物的油脂含量愈高,GI值愈低,例如:冰淇淋的油脂含量高,GI值就比較低,所以GI值高低並非100%準確。不過除了油脂影響外,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可信度,還是可以用來參考。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605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article.aspx?sno=0004916
*【嬰兒與母親】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胎位不正=難產?

矯正胎位4方法 

 

採訪撰文/陳怡均
諮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產科醫師蘇聖淵
模特兒/溫柔媽咪明鈺
梳化/蔡琇惠
攝影/小木偶親子攝影

 

 

40週的懷孕過程中,想自然產的媽咪最害怕聽到胎兒有狀況,像是胎位不正,這代表必須採取剖腹產才能生下孩子。究竟什麼是胎位不正?對於寶寶會造成哪些後遺症?是否有矯正的機會?

 

正常胎位,意指胎兒在媽咪肚子裡的姿勢為「頭下腳上」,只要胎兒不是以這個姿勢待在媽咪腹中,便稱做「胎位不正」,但又因位置不同,分成好幾種類型,例如:臀位、斜位、橫位與顏面位等。懷孕初期被檢查出胎位不正的機率高達25%,隨著週數的增加,其比例會逐漸下降,根據調查資料顯示,第32週時的胎位不正機率為7%,第37週以上則降低至34%。由於胎兒位置在早期可能會隨時改變,孕媽咪無須太過擔心。

 

胎位不正,順產不易
胎位,意指胎兒在子宮內的位置。胎兒出生前在子宮內的姿勢十分重要,將攸關到孕媽咪會順產或難產,正常狀態來說,胎兒浸泡於羊水中,因頭重腳輕的關係,自然會呈現頭下腳上的狀態,這在生產時最為順利,只要胎兒並非「頭下腳上」,即為胎位不正。

由於懷孕早期時,胎兒很可能會在媽咪的肚子裡轉來轉去,必須等到30周以上才逐漸固定下來,因此,早期的胎位不正無須太過擔憂;胎位不正的類型是依照胎兒最靠近媽咪子宮頸的部分做區分,可略分為以下幾種:

臀位:胎兒臀部靠近媽咪的子宮頸,為頭上腳下的姿勢,也是胎位不正最常見的一種,其中又分為單臀位、混合臀位、全膝位、不全膝位、全足位、不全足位。

橫位:橫躺於媽咪子宮中,面部朝上。

斜位:與橫位意思相近,僅為角度的差異。

顏面位:胎兒應保持頭下腳上,且面向媽咪的背後。若面向媽咪子宮頸口,則為顏面位的胎位不正。

枕後後位:當胎兒頭下腳上,但面部朝向媽咪的腹部者,稱為枕後後位。

額位:胎兒的頭頂應朝向媽咪的子宮頸,若面對子宮頸的是胎兒的額頭,稱為額位。

原則上,只要孕媽咪按時進行產檢,胎位不正的狀況可以透過超音波來察覺,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婦產科醫師蘇聖淵表示,也許部分媽咪曾聽過老一輩說過醫生會利用觸診方式判斷胎位是否為正,這是因為胎兒頭部較硬,用觸摸方式判斷頭部位於子宮的哪個部位,然而,隨著醫學的發達,只需透過簡單的超音波,便可清楚知道胎兒的位置是否處於正常的頭位。此外,即使在第32週前偵測出胎位不正,孕媽咪也無須太過擔心,此刻的胎兒仍可能不斷旋轉,通常超過32週以上,才能確認胎兒是否為胎位不正。雖然胎位不正的胎兒多半會採取剖腹產,但卻不會對母體或胎兒造成健康上的危害。

 

造成胎位不正5成因
胎兒32週前在媽咪的肚子裡任意翻轉,隨著年齡與體型的增加,加上孕期中、後期的子宮被撐大而時常收縮,由上而下施力,同時將胎兒的頭部往下擠壓,形成正常的頭位。蘇聖淵醫師表示,幾乎90%以上的孕媽咪都是正常的胎位,僅有少數的胎兒會呈現不正狀況,而胎位不正多半屬於自然機率問題,較無預防方式,根據調查資料顯示,胎位不正較常出現於孕媽咪羊水過多或過少、子宮異常等狀況,例如:雙子宮、雙角子宮或子宮中隔。此外,媽咪若患有子宮肌瘤等疾病,也可能導致胎位不正,多胞胎孕婦、前胎為胎位不正而剖腹產者也同樣會提高胎位不正的機率。

成因1:羊水過多或過少
當媽咪子宮內的羊水過多時,胎兒的活動空間相對變大,即使到了32週左右,也很可能因為空間過大而可任意翻轉。反之,但當胎兒位置並非處於正常的頭位,又因為羊水過少、活動空間窄,翻轉成正常頭位的機率就會相對減少。

成因2:子宮異常
雙子宮、雙角子宮或子宮中隔這類子宮發育異常的狀況,統稱子宮異常引起之胎位不正。由於女胎兒在媽咪肚子裡時,子宮為兩個組織融合後所形成,隨著懷孕周數的增加,兩個組織會融合成一個完整的子宮,若融合不完全,依照程度可分為近似愛心形狀的雙角子宮、子宮中間有個分隔的子宮中隔或雙子宮。由於子宮形狀異常,造成裡面空間較為狹小,易使胎兒胎位不正,同時也會增加子宮早期收縮、早產及早期破水的風險。

成因3:子宮肌瘤
由於肌瘤與胎兒同時位於媽咪子宮內,當胎兒在活動時,很可能因為肌瘤過大而影響胎兒的活動空間,導致胎位不正的狀況產生。

成因4:胎兒患疾
若胎兒患有水腦症、無腦症等疾病,也會增加胎位不正機率,水腦症胎兒的胎頭過大,姿勢較無法調整為正常的頭位;無腦症的胎兒由於缺乏頭蓋骨,為嚴重的胎兒畸形。然而,早產兒由於發育遲緩,胎兒體積過小,胎頭無法被固定於子宮內。

成因5:第二胎以上之經產婦
媽咪生過許多胎後,子宮的肌肉相較於從前會較為鬆弛、失去彈性,因此,在子宮被撐大後的收縮力道不足以將胎頭往下擠壓,形成正常的頭位。

 

矯正胎位4方法
通常媽咪有胎位不正時,大多數醫師會建議採取剖腹產方式來迎接寶寶,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避免難產。胎兒多半頭大、肩膀與身體小,在生產時,依照頭、肩膀、腳的順序很快就能順利分娩,但胎位不正的寶寶,例如:頭上腳下的臀位,當寶寶的腳與身體已經產出,但頭部仍卡在媽咪的恥骨處,此時由於連接肚臍與胎盤的臍帶會被擠壓,導致臍血供應不足,胎兒出現生命危險,故臀位的寶寶採取自然產時,頭部若未能在68分鐘內產出,醫師就必須立刻進行手術協助生產,可能利用緊急剖腹產、子宮頸切開術、採用臀位產鉗等方法,但因困難度相當高,媽咪與胎兒的生命危險也會增加。雖然並非所有的胎位不正都會採取剖腹產,但醫師會考量到胎兒胎位不正的類型與狀況,與媽咪進行討論,一切以媽咪與胎兒的生命安全為優先。

蘇聖淵醫師補充,醫師會告知產檢正常的媽咪,一旦出現破水,應立即就醫,若為陣痛或落紅則可稍微觀察一下,但胎位不正的媽咪只要出現破水、落紅或陣痛產兆現象,特別是胎兒為橫位、臀位的胎位不正時,必須立刻就醫,主要是因為橫位與臀位的胎兒,可能會在媽咪破水時,使臍帶隨著羊水流到子宮頸與陰道處,造成臍帶脫垂(prolapse of cord)狀況;由於臍帶受到壓迫,血液供應受阻,未能緊急處理,可能幾分鐘內便導致胎兒缺氧、死亡,因此,媽咪不可不慎。又胎位不正的寶寶,有時會伴隨體重過輕、早產等情況,與胎位不正並非因果關係,因此,媽咪應定期進行產檢,了解自己的寶寶有哪些狀況,並且與醫師密切保持討論,觀察胎兒狀況,才能評估對媽咪與胎兒最有利的生產方式。

不過,胎兒在子宮內前32週,由於體積小、羊水充足、活動空間大,會時常變換姿勢,32週以上則胎兒體積已較大、活動空間相對狹小,又因為被撐大的子宮會陸續開始進行收縮,將頭重腳輕的胎兒由上往下擠壓,形成「頭位」,故若在32週以上檢查出胎兒在子宮內並非為頭下腳上的姿勢,才是真正的胎位不正。胎位不正是否能夠轉正?蘇聖淵醫師對此問題持保留態度,雖然目前有幾種方式曾經幫助孕媽咪矯正胎位,但這屬於機率問題,目前無法保證有任何方式能有效將胎位轉正。以下為幾種常見的矯正胎位方式,供您做參考。

1膝胸卧式
膝胸卧式是目前最多醫師建議媽咪做的矯正活動,由於寶寶頭重腳輕,希望透過媽咪的一些姿勢,藉由重力的作用讓寶寶的頭部往下垂,適用於30週後、胎位為臀位或橫位的媽咪。孕媽咪先將褲帶解開,雙膝與肩同寬跪於地板上(鋪設瑜珈墊),在膝蓋處放置毛巾或軟墊、頭處放置枕頭,會讓動作較為舒適;將胸與肩膀緊貼於地面,頭部可側向外,兩手貼於床面、雙膝彎曲、大腿與地面垂直,臀部、大腿至小腿盡量呈90度,此姿勢維持510分鐘,適應後再逐漸拉長到15分鐘,早、晚各做一次,若能使頭低、臀部高的差距拉大,效果更佳。

特別要注意的是執行前應排尿,並且要考量自身體能狀況,若感到不適,應立刻停止,與醫師討論;開始執行的期間應按時產檢,確認胎兒是否有改變胎位。

2外倒轉術
簡單來說,外倒轉術是以外力調整胎兒的位置,為較早期的矯正方式。部分婦產科醫師會用手推胎兒的頭與肚子,但由於不知道胎兒在子宮內部臍帶纏繞與胎盤剝離等狀況,因此,不太建議使用此方式進行矯正,除非萬不得已的狀況下,必須透過監視器輔助才能進行。此外,懷孕期間曾有出血狀況或羊水過少的孕媽咪,皆不適合進行這類矯正術。

3側臥位轉位法
孕媽咪在晚間睡覺時,身體臥於胎兒身體肢側,透過重力使胎頭進入骨盆;又或者過往習慣左側臥睡者,可換至右側,而原本習慣右側臥睡者,則改為左側。

4適度活動
孕媽咪適度活動可以刺激寶寶的活動量增加,使其有機會轉正胎位,因此,胎位不正的孕媽咪千萬別以為要多休息、多養胎才是對,越不活動就越沒有機會轉正。運動部分可採取散步或上樓梯,每天至少進行一次,時間長短則依自身體力為主,無須勉強。

 

 

 

 

蘇聖淵
學歷: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住院醫師、總醫師、產科研究員
現職: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產科主治醫師

 

*更多內容請參考:【媽咪寶貝】201604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媽咪寶貝】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子宮肌瘤的
3類型×4重點
孕媽咪必讀

 

採訪撰文/湯佳珮
諮詢/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張仁旭
攝影/BabyPure寶寶專業攝影
梳化/徐筑芳
model黃珮如

 

 

子宮肌瘤為長在女性子宮上的一種腫瘤,可分為很多型態,而絕大多數的子宮肌瘤皆為良性,不用過於擔憂。懷孕後,子宮肌瘤會愈變愈大嗎?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哪些重點?本文請中醫師來解析,讓媽咪了解孕期如何與肌瘤「和平共處」。

  

子宮肌瘤的常見位置
子宮肌瘤為平滑肌細胞組成。子宮可概分為三層,內層為黏膜層、中層為平滑肌層、外層為漿膜層,子宮肌瘤通常在中層。

中醫解釋子宮肌瘤的生成
張仁旭醫師表示,有些女性白帶較多、經期經血過多、按壓下腹部恥骨處可能有硬物感,中醫認為這可能由於「積聚」所引起。「積聚」在古代可分為「癥」與「瘕」兩種,「癥」是比較硬的生成物,「瘕」是比較軟的生成物,子宮肌瘤屬於「癥」。

古代中醫沒有子宮肌瘤這樣的觀念,而現代中醫因應醫學發展,做了進一步的闡述。現代中醫認為子宮肌瘤是「痰積」(體內不正常代謝物的累積,與水分代謝不良、代謝異常有關),與大家常聽到的子宮肌腺症、肌腺瘤不同。子宮肌腺症、肌腺瘤在中醫的理論,屬於「瘀滯」(血管變異,血流不正常)。

 


張仁旭醫師表示,「痰積」為代謝異常的結果,並非代謝異常的原因。至於代謝異常的原因(也就是子宮肌瘤生成的原因),則可分為三種原因與類型:

1)「寒氣鬱滯」:
台灣的氣候溼熱,女性愛喝冰飲、平時總是喜歡待在冷氣房中、又不常運動,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都會導致下腹部的循環比較不佳,女性下腹部容易寒涼,導致「寒氣鬱滯」。

2)「肝氣鬱滯」:
中醫理論講肝經與情緒管理有關。經常心情不佳、鬱鬱寡歡者,肝經不通順,可能會「肝氣鬱滯」,容易有子宮肌瘤。

3)「食積」:
「食積」的症狀為脾胃消化不良、經常脹氣、噯氣、排便穢臭,如果合併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愛吃甜食(巧克力、精緻糕點等)、平時活動量又比較小,時間久了就容易形成子宮肌瘤。此外,體型肥胖者也比較容易有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不一定有症狀
子宮肌瘤是否有症狀,依肌瘤的位置而定。許多女性即使有子宮肌瘤,因為肌瘤沒有壓迫到血管、神經等組織,所以不會感到疼痛;而且肌瘤也可能生長的位置比較靠近外層,經期階段不一定會大出血;如果肌瘤位置比較靠近膀胱、直腸、子宮的韌帶,可能會有頻尿、排便不順或腹瀉、經期疼痛以及出血量多等症狀。總而言之,有子宮肌瘤不一定會有症狀,而症狀與月經週期也不一定有關聯,要看肌瘤的位置而定。

另外,子宮肌瘤有大約2030﹪的機率可能會導致不孕,萬一肌瘤比較大,可能會導致阻礙受精卵著床或造成內膜變形等各種情形,或是有些肌瘤太大、部分肌瘤組織缺血壞死、發炎,也容易不孕。

 

建議定期追蹤
一般建議子宮肌瘤要半年或一年定期追蹤,追蹤的主要目的為避免肌瘤長太大。此外,雖然絕大多數肌瘤皆為良性,不過極少數的肌瘤也有惡性的可能,與個人基因有關,定期追蹤,也可以盡量早期發現這種極低惡性可能的發生。

 

子宮肌瘤對胎兒的影響
如果懷孕合併子宮肌瘤,肌瘤又很大,可能會導致胎盤受損、甚至胎盤剝離;如果肌瘤的位置擋住產道,生產時則必須採剖腹產。

懷孕合併子宮肌瘤,生活的注意事項
1)中藥補湯別亂吃
張仁旭醫師提醒,有子宮肌瘤最重要的生活原則,就是沒有必要別自行亂吃補品,例如:四物湯、十全大補湯、八珍湯、羊肉爐等,都盡量不要吃。

吃太補,不僅可能使胎兒變大,肌瘤也容易變大。是否要以中藥食補來養胎,應視個人狀況而定,並個別請教中醫師。

2)山藥、黃豆製品,仍可適量食用
有些媽咪會擔心山藥、黃豆食品(例如:豆腐、豆干、豆漿)內含的植物性荷爾蒙會使子宮肌瘤變大,因而完全不吃。其實有時候仍可適量食用,這些內含的植物性荷爾蒙,在體內需要經過一定的轉化程序,才會影響子宮肌瘤,一般來說轉化率很低,除非經常或大量食用,才會有所影響。因此仍可吃山藥與黃豆製品,不過建議別每天都吃、也別吃太多。此外,黑豆也仍可食用,不過別吃太多;蜂王乳也盡量避免。
 

孕媽咪可以吃青木瓜嗎?
張仁旭醫師建議,孕期盡量少吃青木瓜,因為中醫認為青木瓜有「消導」的作用(促進食物消化),偶爾吃幾口沒問題,吃多了卻可能影響胎兒;至於水果木瓜則沒有影響。

3)孕期少吃冰或喝冰的飲料
懷孕時盡量別吃冰或喝冰的飲料,以免已形成的子宮肌瘤出現變化,也可能導致子宮收縮、胎兒不穩定。

4)保有適量的運動習慣
懷孕中期以後,如果身體狀況正常、沒有早產徵兆或醫師叮囑不宜運動,建議最好保有適量的運動習慣。運動量的多寡依懷孕前個人的運動量而定,別貿然增加太多,應量力而為。

此外,盡量避免久站或太過疲憊,仍要保有適度的休息。

 

懷孕子宮肌瘤不一定會變大
至於子宮肌瘤是否會隨著胎兒成長而變大,則因人而異,建議持續追蹤、並注意產兆。有些子宮肌瘤反而會隨著胎兒成長而受到壓迫,導致肌瘤萎縮,甚至可能會消失;有些人則是會變大、或是大小不變。子宮肌瘤大小的變化,與個人體質、飲食、肌瘤位置有關。

 

孕期先不處理肌瘤,產後再觀察
萬一孕期子宮肌瘤的症狀很嚴重,例如:有出血、肌瘤壓迫到胎兒等,可考慮依醫囑服用阿膠、續斷等中藥;如果沒有特殊狀況發生,醫師大多會建議孕期暫時不處理子宮肌瘤,產後再觀察狀況。

對於沒有懷孕的女性來說,可考慮請中醫給予的中藥治療,也因肌瘤的生成原因與類型不同,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例如:寒氣鬱滯者,適合飲用少腹逐瘀湯;肝氣鬱滯者,適合服用越鞠丸等(以上藥方僅是舉例,服藥請遵照醫囑服用)。療程通常約為23個月左右,因人而異。

 
 

 

張仁旭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畢業、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博士班畢業
經歷:台南新樓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現任:永康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更多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1604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嬰兒與母親】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