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大祕訣‧牙齒保養從乳牙做起
- 2016 / 12 / 23 03:47 PM
7大祕訣‧牙齒保養從乳牙做起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理事長李楊鈞
妝髮‧攝影/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老一輩的人總認為「乳牙不重要,以後還會有恆牙,所以蛀掉沒關係!」但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中華民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理事長李楊鈞醫師強調,乳牙對於孩子咀嚼、發音、維持恆牙萌生空間皆有其必要性,因此寶寶牙齒保養必須從乳牙做起,切勿認為乳牙不重要而輕忽清潔的工作。
乳牙清潔保養祕訣
1、未長牙即用紗布擦拭
寶寶從小只要吃完東西或喝完奶,就可以開始用紗布擦拭牙齦幫助清潔,即便沒有牙齒,但進食後牙齦仍會有殘留奶水,容易滋生細菌,家長幫寶寶擦拭牙齦幫忙維持清潔,也能夠讓孩子養成習慣;當寶寶只有前牙時,因為屬於平面牙齒,即便孩子喝完奶就睡著,家長也要使用紗布來擦拭乾淨,紗布使用一次即須拋棄,屬於一次性使用,不用擔心清潔衛生的問題,加上紗布擦拭相對輕柔快速,對於寶寶的睡眠干擾可降到最低,只要家長照顧與清潔到位,寶寶就不容易因哺乳造成蛀牙。
2、及早使用含氟牙膏
鼓勵家長儘量提早讓孩子使用含氟牙膏,以往總認為孩子會把牙膏吃掉,所以不要太早使用,但李楊鈞醫師強調,牙膏不是不好的東西,只要分量控制得宜就是安全的,一般建議長牙就使用含氟牙膏,如果有疑慮,至少1歲後一定要開始使用,每次使用的分量可以比一顆米粒大小還少,用一塊紗布幫孩子以牙膏擦拭牙齒,若擔心寶寶吃掉牙膏,可再用第二塊紗布將牙齒再擦拭一次,如此一來,可以讓孩子吃到更少量的牙膏,但讓牙齒受到氟元素的照顧,因為牙膏裡面還含有氟元素,氟是目前唯一證實有效預防齲齒效果的元素。
3、長出臼齒務必使用牙刷
一開始僅長出門牙時,可以單純使用紗布清潔,但等到孩子1歲半左右臼齒長出來,就必須開始使用牙刷,幫小孩刷牙至少要刷到6歲,即便孩子2、3歲時會開始搶著自己刷牙,就讓他先自己刷吧, 6歲以前孩子自行刷牙,我們可以當成「習慣的養成」,接下來大人刷第二次,大人的刷牙才叫做「清潔牙齒」,而兒童牙刷的挑選原則是刷頭越小越好、刷毛越短越好,但請勿選擇矽膠牙刷,因為矽膠為塊狀,沒有刷毛無法深入齒縫清潔乾淨。
4、牙齒有接觸點後使用牙線
只要寶寶長兩顆以上的牙齒,且已有接觸點,牙線進入有阻力,代表牙線該開始使用,因為只要牙齒有接觸點,就表示刷毛很難進入刷乾淨,若不使用牙線可能產生蛀牙。
5、固定帶孩子塗氟
預防勝於治療!帶孩子去牙醫診所,將目前萌發的牙齒局部塗氟,增加對蛀牙的抵抗力,最好每3至6個月請牙醫師依照孩子齲齒情形及口腔衛生的情況,做一次徹底檢查並塗氟,但若孩子有蛀牙的情況,建議先接受治療後,再進行塗氟。
6、氟錠&氟鹽擇一使用
台灣是無氟的環境,所以氟錠不排除使用,因為台灣開始供應氟鹽,家長可以就氟錠、氟鹽兩者擇一即可,以免服用過量氟元素;氟錠使用劑量,依據美國兒童牙科醫學會的建議,對於飲水含氟量低於0.3ppm的地區,如台灣,可以適當補充氟素,其建議劑量為6個月至3歲大,每天可補充0.25mg;而3歲至6歲者,為每天可補充0.5mg;至於6歲以上者,則每天可補充1mg。
7、用餐時間不超過30分鐘
寶寶長牙後,建議用餐時間不要超過30分鐘,除了正餐以外的零食,不要吃超過3次,因為許多蛀牙案例顯示,都是由於寶寶每餐用餐時間過長,讓食物接觸牙齒表面過久,或是寶寶只要吃一口飯就開始玩,不認真坐定位用餐,使得用餐時間拉長,而造成嚴重齲齒,家長應讓孩子養成「必須要規規矩矩吃完飯」的習慣,才能做其他事情,以免造成蛀牙機率提升。
※原文刊載於2016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正確哺乳姿勢步驟式教學
- 2016 / 12 / 19 03:17 PM
正確哺乳姿勢步驟式教學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四季和安婦幼診所婦產科醫師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陳鈺萍
攝影/陳炫丞
場地提供/好孕工作室
找到對的方式,就能事半功倍!四季和安婦幼診所婦產科醫師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陳鈺萍,將教導哺乳媽咪們7種哺乳姿勢,希望協助媽媽跟寶寶在哺乳這條路上走得更順利,但她特別提醒,如果遇到困難或是覺得餵奶很不順利,尋找專業協助才是正確的方式,千萬不要誤聽民間流傳的偏方。
哺乳姿勢教學
1、搖籃抱姿
把孩子抱到身上,用手臂的肘關節內側支撐住寶寶的頭,若要先喝右邊的乳房,可以先將寶寶的右手放在媽媽的腋下位置,讓寶寶身體可以比較貼近媽媽的乳房,但當孩子含上乳房的同時,把寶寶身體抱靠近媽媽的身體,這樣比較不會因為重力的緣故,把寶寶的身體往後拉,進而拉扯到乳頭,讓媽媽感到疼痛。
2、橄欖球式
讓孩子夾在媽媽的腋下,把腳放在手臂後,若寶寶是新生兒時期,建議媽媽整個手肘露出來去撐住寶寶的頭部及背部,並讓寶寶靠近媽媽的身體,這樣才能夠順利含上乳房。
3、斜倚
與「搖籃抱姿」類似,由於產後坐月子的哺乳媽咪們,通常很長的時間都在床上休息,所以可以在床上舒適地坐挺,把寶寶抱起來哺餵,務必將寶寶的肩頸至尾骶骨成一直線,讓寶寶肚子貼緊媽媽的肚子,還可以使用枕頭或將腿部提高,支撐背部膝下及腳底,這樣頭比較不會偏離乳房,拉扯到媽媽的乳頭。
4、生物性哺育法
生物哺育法是以媽媽為中心的哺乳方法,非常適合用在產後、坐月子的媽媽,媽媽必須維持很舒服的姿勢,使頭、頸、肩、背、手臂、腿都處於放鬆的狀態,無論在床、沙發或椅子都可以實行。首先是半坐或半躺著,媽媽的頭大約只要抬高10至20度的高度,就讓寶寶趴在身上,媽媽不需要在寶寶的背或頸加壓去維持嬰兒的姿勢,寶寶只要藉由重力就能讓肚子貼在媽媽的身上,也能夠引發原始新生兒反射而能含乳,哺乳同時也能讓媽媽得到休息。
5、適用於坐月子的側躺餵
在坐月子期間或是夜間哺乳,建議採取側躺餵的方式,媽媽餵奶的同時可以休息,媽媽側躺時,若將寶寶放於左側,這時左手是可以平行擺放的,或是直接用手枕在頭下休息,這種角度可以預防媽媽整個身體倒過來壓到寶寶,所以哺乳媽咪們不用擔心躺餵會不小心壓到寶寶。而當乳頭調整到跟寶寶的嘴巴是在同樣的平面上,讓寶寶的頸和頭枕在媽媽的手上或躺在床上,媽媽的另一隻前臂可以扶住孩子的背,讓寶寶的背維持一直線,有時候還可以使用一條小的毛巾捲軸墊在寶寶的背後,讓寶寶更貼近媽媽的肚子,使喝奶更加順利。
Tips:
躺餵時,請把握兩大原則,第一個原則是無論任何姿勢都是讓寶寶的嘴巴對準媽媽的乳頭,嘴巴與乳頭務必要在同一個平面上;第二個原則是讓寶寶身體貼近媽媽的身體,從肩膀到尾椎都不能有歪斜,必須維持一直線,只要有歪斜就可能會拉扯到媽媽的乳頭,造成媽媽疼痛。
6、適用於新生兒的側躺餵
在新生兒階段,側躺餵的時候,由於新生兒比較嬌小,可以藉由枕頭的輔助把寶寶墊高一點,媽媽也可以藉此稍微往後躺放鬆身體,墊得夠高,甚至可以同時讓寶寶喝另外一邊的乳房,這樣子就不用每次餵奶都換邊。
7、適用於乳腺阻塞的側躺餵
這個動作不同於前面的動作,完全是把寶寶倒過來喝,不管是用搖籃抱姿、橄欖球式或生物性哺育法,寶寶的下巴都是對著媽媽乳房的下方,然而寶寶下巴對準的地方,其實就是吸力比較強的地方,所以當媽媽們乳腺發生阻塞或是乳腺炎的時候,硬塊多半是在上方,因此採取這種姿勢可以讓孩子的下巴對著上方的乳腺,幫助媽媽把阻塞的乳腺或是發生乳腺炎硬塊的地方吸通。
※原文刊載於2016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3個月前不要說 談懷孕初期的不穩定
- 2016 / 12 / 14 04:49 PM
3個月前不要說 談懷孕初期的不穩定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板橋育馨婦產科主治醫師胡偉敏
攝影‧化妝髮型/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懷孕未滿3個月,因為不穩定而不要說的禁忌,雖然是民間傳說,但在臨床上,妊娠12周前的不穩定卻是常見的自然情況,有了臨床經驗的湊巧佐證,久而久之,懷孕3個月前不要說的民間習慣也在其中悄悄獲得合理支持。
妊娠初期的不穩定
對許多媽咪來說,一旦得知驗孕後呈現陽性反應,總是希望能順利孕育一個健康的寶寶,然而,臨床上,受精卵要順利發育成胎兒,仍存在著自然淘汰的過程,妊娠12周之前,以百分比來說,約有3~4成的機率,受精卵無法順利發育成為胎兒,而針對在這3~4成無法順利發展的囊胚中,研究發現約有80%是染色體異常所造成。板橋育馨婦產科主治醫師胡偉敏表示,妊娠12周前,若受精卵著床後沒有順利發育,大致會出現下列幾種狀況:
1.萎縮性囊胚:正常的受精卵,約於妊娠4周可以看到囊胚、5周時可以看到卵黃囊、6周左右出現心跳,並隨著周數增加,囊胚也會逐漸長大,但若是囊胚未隨著周數有相應的大小,或是雖有相應的大小但卻沒發現卵黃囊、胎兒或胎兒心跳,就是所謂的萎縮性囊胚,即俗稱的空砲彈。
2.過期流產:意即發現懷孕後,囊胚有長大、有看見寶寶、也有聽到心跳,但到了某個周數,卻突然沒有心跳。其中原因除了常見的染色體異常因素外,通常與著床位置不佳(如:肌瘤旁或靠近子宮頸)或母體因素(如:子宮內膜因之前進行過多次流產手術而比較薄或感染等)有關。
3.子宮外孕:非於子宮內膜著床者,無論是著床於輸卵管、卵巢、骨盆腔或其他地方,皆為子宮外孕,通常於妊娠4周後,透過腹部超音波可以看到胚胎,若於第5周仍不見胚胎,則必須懷疑是否為子宮外孕,此時醫師會依據周數與妊娠囊胚大小來進行不同的處置。
後續處置方式
妊娠12周內,若發現萎縮性囊胚或過期流產,有50%的機會,身體會自行排除該不健康的囊胚,此稱為自然流產,或是經醫師評估,以藥物或手術進行排除。胡偉敏醫師指出,一般自然流產的發生多於妊娠6~8周間,即囊胚會自行完全排出,但越接近12周,囊胚自行排出的機會越小,此時就必須以手術進行後續處置。
自然流產:通常發現沒心跳後,胚胎組織會在劇烈宮縮後自行完全排除(完全性流產),若子宮內完全排除乾淨,約仍會有2~3天的惡露。但若胚胎組織未完全排除乾淨(不完全性流產),出血超過3~5天,且伴隨間歇性的腹痛,就表示子宮頸口仍處於開放狀態,胚胎組織尚有部分殘留於子宮中,此時就須就醫,並以手術方式做最後的清除,以避免造成失血或休克。
人工流產:
藥物方式
以子宮收縮藥,促進子宮收縮,誘使胚胎組織自動排除;或是使用黃體素拮抗劑RU486,搭配子宮收縮藥,誘使胚胎組織排出,若藥物仍無法協助排除乾淨,仍須進行手術。
器械方式
使用靜脈給藥式的麻醉,讓患者進入深層睡眠,再透過超音波,以器械吸附或刮除的方式來移除胚胎組織,惡露排除(出血)會較自然流產為少,無須住院,手術進行時間(包含術前與術後準備)約30分鐘。
孕期壓力有關係
西醫觀點認為,懷孕時的民俗禁忌與飲食禁忌也許不足以構成流產的誘發原因,但對於壓力狀態與情緒造成孕期的影響卻有一致共識,即認為孕媽咪的好情緒有利於孕產順利、母胎健康。胡偉敏醫師表示,研究結果已經證實壓力或負向情緒確實會造成懷孕前期著床的不穩定;臨床上常遇到夫妻吵架後,孕媽咪出現先兆性流產徵兆(如:出血)而掛急診的狀況,除了視情況給予安胎藥物,也建議準爸爸或家人要多體諒與包容孕媽咪,方能給予母胎愉快且安全的孕期。
※原文刊載於2016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寶寶提早學吃飯‧媽咪不傷神
- 2016 / 12 / 13 09:01 AM
寶寶提早學吃飯‧媽咪不傷神
文/洪郁鈞
採訪諮詢/大樹到府育兒諮詢顧問暨《育兒顧問到你家:與孩子和好的幸福》作者趙崇甫(大樹老師)
攝影‧化妝髮型/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對大人而言,吃飯的行為就像本能般自然,但對初來乍到的嬰兒來說,吃飯的行為卻有著重大意義,除了營養攝取與咀嚼能力的養成(影響口語能力的發展)之外,更是餐桌規矩與熟悉各種食物的重要學習。
從月齡4個月開始
面對寶寶初期的吃飯學習,《育兒顧問到你家:與孩子和好的幸福》作者趙崇甫(大樹老師)認為,其實家長可以及早開始預備,約從月齡4個月開始,一方面讓寶寶可以開始嚐嚐食物的各種味道,另一方面也可以開始引導孩子了解吃飯的規矩。
學吃飯前的預備課程
大樹老師表示,4個月大時的「嚐食物」並非所謂開始吃副食品,而是先讓寶寶開始嚐嚐各種食物的味道,方式為新鮮水果打成汁加水稀釋,或是新鮮的蔬菜棒洗淨讓寶寶啃咬(約5個月後),大樹老師稱為「學吃飯前的預備」,這個預備課程看似簡單,卻包含許多意義,如果進行的好,會為日後寶寶正式開始吃副食品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
預備課程進行方法:
準備兩支小湯匙,一支讓寶寶嘗試餵自己(食物送進口中的手眼協調學習)、一支由媽媽餵食,食物分量少量即可,用小湯匙將稀釋後果汁送至寶寶唇邊,讓他淺嚐味道,過程中,若寶寶有丟湯匙的行為,媽媽不急著撿、不還給他,繼續用手上的湯匙專心餵他,如果他想要再拿媽媽手上的餐具自己餵,就直接給他,但若是又將湯匙丟掉,就平靜的(不責罵、不生氣)將食物與所有餐具收起,讓寶寶下餐桌,繼續他原本接下來時間要進行的遊戲或睡眠。預備課程可以每天進行,直到有天寶寶認知到丟餐具,媽媽會把食物收起來,而知道不要再於餵食時丟餐具,此時就可視為寶寶有能力練習自己吃飯,慢慢不用依賴大人餵食。
目的與好處
1.點心時間沒壓力:因為是點心的提供,所以沒有寶寶吃不吃的壓力,順著寶寶的本能引導,以收餐具的行為讓他了解因(丟餐具)果(沒得吃),間接讓寶寶學會吃飯時間不丟餐具的規矩。
2.熟悉食物味道:從4個月開始,讓寶寶嚐嚐各種食物,一方面讓他習慣各種食物的原本味道,另一方面幫助寶寶的身體因為開始接觸食物而產生消化酶,大樹老師提醒,單一食物須個別提供,不混食,才能讓他認識各種食物的味道。
3.平靜下桌:當寶寶因為丟餐具而必須把食物收起,媽媽必須不帶情緒,接納這是寶寶的學習過程。平靜的讓寶寶下桌,是為了引導寶寶知道丟餐具不是吃飯應該有的行為,但因為這是寶寶的探索期,所以還是必須接納他的丟棄行為,同時,不動怒也可避免讓寶寶對吃飯這件事感到壓力,否則若媽媽在寶寶用餐時生氣,可能會因此讓他感到壓力而變得不愛吃飯。
4.學習前的緩衝:許多家長在讓孩子學習新事物時,常常是突然的轉換,例如:從喝奶到直接餵副食品,這中間的突然轉換很可能讓孩子因為不適應而感到抗拒,但如果透過預備課程,寶寶從嚐味道、認識餐具開始,到準備好後,進行下一階段餵食副食品的學習,過程中就比較不會因為不適應而出現可能的抗拒期。
依據接受度逐次加入副食品
除了預備課程之外,開始吃副食品的時機也可以透過觀察寶寶的行為得知,例如:當寶寶開始對大人的飲食表現興趣或開始看著大人吃東西、嘴巴模仿咀嚼時,通常就代表寶寶已經可以開始接受副食品,從預備期到寶寶開始吃副食品,可觀察寶寶對預備期點心(食物)的接受度,若接受度高,就可以再加入1次正餐(1點心1正餐/天),依據寶寶的接受度與喜愛度,每隔1~2個月後,可再考慮是否將第2次的點心或第2次的正餐從奶水改為食物,循序漸進,讓寶寶漸漸離乳。
※原文刊載於2016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剖析孕期出血8大原因
- 2016 / 12 / 12 04:14 PM
剖析孕期出血8大原因
文/陳珮瑜
採訪諮詢/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可欣
攝影/賓果邦尼攝影
孕育生命是一件喜悅的事,準媽咪對於身體的變化總是小心翼翼,但部分媽咪在孕期有出現出血的狀況,讓這份喜悅隱藏了些許不安,本篇邀請專業醫師說明孕期出血的原因與注意事項。
首要分辨出血來源
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可欣表示,當媽咪發現有出血的狀況時,首要分辨出血來源,一般而言,孕媽咪會到婦產科求助幾乎都是陰道出血,其他因外傷所造成的腹腔出血等,會在急診就進行治療。當發現陰道異常出血時,會先進行內診檢查,判定出血位置。
陰道出血的原因很多,有時外陰部可能會有痘痘、瘜肉等,子宮頸糜爛、早產也會造成陰道出血。若內診時沒有發現任何異常,就會考慮進行超音波檢查,查看子宮內的胎兒狀況,是否因胎盤剝離、子宮內胚胎有問題、著床不穩等所致。蔡可欣醫師說明,血液顏色會代表不同的狀態,鮮紅色的血液屬於急性出血,咖啡色則多半是慢性出血,而粉紅色可能是少量出血伴隨陰道分泌物流出,也屬慢性出血。提醒媽咪,應著重於觀察出血的狀況,例如:是否持續出血?出血量多少?是否伴隨腹痛?若孕媽咪腹痛又伴隨出血,有可能發生早產或是胚胎不穩,必須特別留意。
孕期出血原因
孕期出血須關注子宮內的狀況,若足月的出血可能就是要生產了,因為生產時子宮頸擴張會造成出血,此時醫師會評估是否要進入產程。
1、胚胎或著床不穩定
若是在懷孕初期,可在超音波檢查中看到胚胎,此時出血就稱為脅迫性流產的出血。蔡可欣醫師表示,並非所有的流產都會出血,也不是孕期出血一定會流產,只是一個警訊,代表流產機率較大,胚胎較不穩定。造成胚胎不穩的原因很多,若胚胎的染色體異常,無法生存發育時,就會被自然淘汰。也可能是孕媽咪在懷孕初期,腹部曾受到外力撞擊,或是本身黃體素不足所致。此階段若有胚胎不穩的狀況,醫師會開立黃體素,並建議媽咪多休息。
2、子宮外孕
若在6至7週的超音波中還未看到胚胎,但有出血症狀,且人類絨毛膜激素仍偏高,就要小心是否為子宮外孕。子宮外孕代表受精卵並未順利著床在子宮腔內,可能為卵巢、輸卵管、腹腔或子宮頸等,除了有出血徵兆外,有時還會有下腹疼痛的症狀。由於子宮外孕屬非正常的懷孕,必須終止妊娠。通常會採用腹腔鏡手術予以治療,也可能投予藥物,使胚胎自然萎縮。
3、早產
如果是懷孕中期出血,或接近足月出血,可能伴隨子宮收縮,即為早產的跡象。此時會提醒媽咪要多休息,必要時會服用一些安胎藥物,抑制子宮收縮及出血。這些藥物可能會讓媽咪感到心跳加速、心悸、呼吸較喘等。有些媽咪需要臥床安胎好幾個月,但大部分都是輕微出血,多休息就能改善。
4、胎盤早期剝離
胎盤早期剝離也會以出血來表現,可能發生在孕期的任何一個階段,通常沒有症狀,孕媽咪可能會突然感到腹痛,並出現急性出血。有時是發覺沒有胎動、胎兒心跳下降等,才發現是胎盤早期剝離,此時會緊急進行剖腹生產。胎盤早期剝離會嚴重影響胎兒吸收養分,可能造成胎兒窘迫,甚至胎死腹中,還會使母體下腹部疼痛及嚴重出血。
5、子宮頸瘜肉
子宮頸瘜肉也可能造成陰道出血,若是在懷孕期間有性行為,可能因此引起出血,但子宮頸瘜肉的出血不會影響胎兒。蔡可欣醫師說明,除非是大量出血,否則會等生產後再治療。子宮頸瘜肉多半是個人體質所致,大部分都是良性的,有些人會在性行為或用力時有出血的症狀。
※原文刊載於2016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