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厭食寶寶愛吃飯的8大妙招
- 2017 / 01 / 23 03:15 PM
讓厭食寶寶愛吃飯的8大妙招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師徐裴莉
妝髮‧攝影/Bingo Bunny 賓果邦尼攝影
寶寶「食的習慣」是讓新手爸媽苦惱大事之一,寶寶吃飯時總是心不在焉,一頓飯往往要吃上1小時,讓照顧者好辛苦,也讓寶寶覺得自己好委屈,雖然爸媽不願意把吃飯搞得像酷刑,但不吃又擔心寶寶營養不夠,究竟用甚麼方式,才能寶寶讓願意將食物吃光光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師徐裴莉將傳授8大妙招。
孩子正常的飲食進程
一般來說,孩子的飲食進程自出生後到4個月主要食物為母乳;之後開始嘗試副食品則分為「適應期」、「訓練期」與「進步期」等3個時期,如下圖所示。此外,孩子的萌牙發展亦是飲食質地選擇的考量之一。徐裴莉營養師表示,目前已有文獻證實,在副食品階段能夠利用食物質地的變化,能幫助孩子訓練口腔咀嚼功能,不僅可以增加進食能力,更可促進腦部發育!
盤點孩子不愛吃飯原因
關於副食品添加時機,有人說4個月,也有人說6個月開始。徐裴莉營養師認為,需依孩子的發展狀況,並評估下列幾項要素:
1.寶寶5~6個月頸部變硬、能坐起時。
2.寶寶看到大人吃飯,表現出有興趣的時候。
3.寶寶體重為出生時的2倍時。
4.寶寶奶量一天超過1,000c.c. 。
5.寶寶發生厭奶期時。
其中以第1項最為重要,表示孩子的肌肉、骨骼慢慢成熟,具有一定的支持度;而其他4項中再符合2項即可開始嘗試副食品。徐裴莉營養師建議,照顧者餵食時能讓孩子能坐著並以湯匙餵食最為理想,避免躺著吃發生嗆咳引起吸入性肺炎,同時讓孩子口腔適應不同的給食工具。她也提醒,照顧者給予副食品不宜過晚,除非孩子有特殊狀況,否則最晚不應超過9個月,避免影響口腔肌肉咀嚼功能,也容易發生過敏問題。
食材選擇方面,剛開始以不易引起過敏、略具甜味又可變化濃稠度的「全榖根莖類」為佳,並配合質地慢慢變化,以米為例:米湯→米漿→米糊→十倍粥→七倍粥→五倍粥→軟飯→米飯。由於麥穀類、地瓜、山藥、南瓜、紅豆、綠豆等均屬全榖根莖類,可更換嘗試。若孩子適應良好,再搭配蔬菜類混食,水果類則以果汁或果泥在餐後給予。8個月起開始增加豆魚肉蛋類,1歲後,市售全脂鮮奶等乳品類也可嘗試食用。徐裴莉營養師表示,上述是一般通則,事實上只要孩子飲食適應良好,反而鼓勵照顧者可以少量、多種類食材經常變換餵食,除增加口味變化,兼顧營養增加抵抗力,甚至許多兒科專家也證實,嘗試多種食材反而可以改善腸道耐受性(tolerance),減少食物過敏發生。
讓孩子胃口大開的8大妙招
1.避免過晚給予副食品:應於出生後4至6個月予以嘗試副食品,此時正值孩子咬合與口腔相關的反射作用整合,口腔相關部位(嘴唇、臉頰、舌頭)彼此間運作趨於協調,而慢慢出現咬、咀嚼、閉合等動作。透過副食品的給予,讓孩子適應,讓孩子適應流質以外的飲食質地,如泥狀、細軟、半流質等,促進咀嚼及吞嚥功能發展。
2.變化烹調方法及菜單內容:不時變化咖哩、糖醋、茄汁、紅燒、烘焙等料理方式,同時改變食物外形,例如做成星形、愛心、卡通人物等,再巧妙搭配顏色變化,促進孩子進食意願。
3.透過孩子喜歡的事物誘導:利用故事繪本或孩子喜歡的偶像,強化均衡飲食的重要性及偏食的後果,增加孩子對於該食物的接受度。
4.父母以身作則並適時讚美:廣泛給予各種食物,父母以身作則吃給孩子看,並鼓勵孩子嘗試,即使只吃一小口,也要讚美孩子嘗試進食的努力,之後不定期出現這項菜色,讓孩子習以為常,降低抗拒感。
5.用餐時間規律:適時讓孩子有空腹感,固定三餐的用餐時間,每次用餐應於30~40分鐘吃完,若孩子不好好吃飯,時間一到便結束用餐(這是很合理的堅持),下次用餐時間則是3小時後的點心時間(孩子很餓時可提前半小時)。「點心」是點到為止的意思,像是小餐包1~2個、綠豆麥片1小碗、鮮奶1杯、布丁1個或水果1份等,不鼓勵孩子於點心時間吃太飽,否則又會影響下一餐的正餐進食狀況。
徐裴莉營養師
現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科營養師
專長/產婦營養、幼兒營養、糖尿病衛教師、腎臟病衛教師
學歷/靜宜食品營養系研究所
※原文刊載於2017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做家事‧營造親密時光
從孩子自身動手做起‧專注且樂在其中
文/彰化基督教醫院職能治療組組長陳宜男職能治療師
妝髮‧攝影/Bingo Bunny 賓果邦尼攝影
做家事主要目的,在於「服務家庭生活,使每個人日常活動能具有次序性和流暢性」。因此,首先就應該建立正確觀念:家事並非苦差事,而是一件值得全家人參與的愉悅之事!
「家事,意指家庭之事,多半為環境清潔事務為主」。康寧大學嬰幼兒保育系講師楊琳表示,透過上述對於家事的定義,可了解到家事並非只是父母需承擔的部分,而是身為家庭每一分子,都有責任參與和協助。
家事‧親子互動時刻
除了最基礎的定義外,家事女巫林素芬更加入新的觀點來說明「何謂家事」。她認為,「『做家事』是親子間很重要的相處時間」;藉由這段時間,進行親子間的交流、磨合、互動,進而建立更深厚的關係。
別當成無趣例行公事
早期人與人之間相處比較直接,面對面的方式居多。然而,隨著時代演變,3C生活用品盛行,時至今日,就算兩人共桌用餐,卻往往只是低頭盯著手機螢幕,僅透過傳送Line訊息來對話,人際關係疏離許多。
林素芬老師認為,21世紀出生的孩子,成長過程中必定少不了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3C用品,連帶會影響這一代的思維模式。因此,以往那套「做家事=完成家中事務」的線性思考,對孩子來說可能太過單調、無趣,甚至過於沉重。
交誼‧家事新功能
因此,她認為今日的「做家事」不只是分擔家務,更應該提升功能,增加「交誼」部分。簡單來說,「做家事」是家庭每一分子都應參與之事,但不是父母在心情不佳時不得不做的事情,更不是他們單方面強迫、命令孩子的作為,而應該是一件「主動做了會讓自己心情好、大家開心的事情」。
1歲起‧從丟尿布開始
楊琳老師認為,大約孩子1歲半開始訓練大小便之際,就可學著參與家事。舉例來說,讓孩子自己丟棄換下來的紙尿褲、把尿濕的褲子丟入水盆泡水、用抹布將尿濕的地板擦乾淨,都能算是協助家事。不妨善用生活周邊的小事物,「用孩子已聽得懂的指令或常見物品名稱,引導他,使其拿取擺放歸位,營造家人互助合作的機會,就是一種簡易的家事協助」。
最佳時機:會玩3C產品時
隨著孩子的大、小肌肉動作發展趨於成熟,手眼協調有一定程度,父母就可嘗試慢慢讓孩子接觸家中事務。林素芬老師表示,「當孩子何時開始玩平板電腦,就可以同時學習做家事」,例如簡單地幫媽媽收毛巾、小衣服,或是將不玩的小車子、小積木放到收納箱內等。自然而然,就像平日吃飯、睡覺,是每天固定且習慣的動作,而且是不帶壓力的。
心甘情願‧自然投入家事
在讓孩子學習做家事的過程中,家事做得到位與否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心甘情願」。
林素芬老師認為,家事不該與壓力劃上等號,而是應懷抱「快樂和專注的心」去做,才不會讓孩子對家事產生苦差事、懲罰等印象。也因為樂在其中,所以能夠引起興趣去積極學習相關方法、努力精進,往「做好家事」的階段邁進。
※原文刊載於2017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 寶寶發燒的應對方法
- 2017 / 01 / 16 09:06 AM
寶寶發燒的應對方法
文/陳珮瑜 採訪諮詢/馬偕兒童醫院主治醫師黃耀毅
寶寶發燒生病時,父母無不手忙腳亂,而嬰幼兒抵抗力尚未發展健全,發燒時該如何應對呢?
寶寶發燒的原因
病毒感染
馬偕兒童醫院主治醫師黃耀毅表示,會引起寶寶發燒因素大多以病毒感染為大宗(腺病毒、流感病毒、腸病毒、諾羅病毒、輪狀病毒等),少部分是細菌感染引起。2歲以下的孩子較易因病毒感染而發燒,發燒期間平均大約3~5天。若受到病毒感染,通常寶寶的活動力不會太差,可靠自體免疫力抵禦大部分病毒。以呼吸道感染較為常見,如腺病毒、流感病毒、腸病毒等皆經由呼吸道傳染,腸病毒主要以發燒、口腔潰瘍等症狀表現。
細菌感染
2歲以上的孩子受到細菌感染而發燒的比例較高,通常會活動力變差,食慾下降,也可能造成鼻竇炎、中耳炎、肺炎、尿道發炎等併發症,嚴重者可能造成生命徵象的不穩定。此時會需要服用抗生素治療,但輕微的細菌感染有時可以自行痊癒。
環境因素
6個月以下的嬰兒,除了病毒與細菌感染,若周遭環境的溫度太高,由於此時寶寶的體溫調節中樞尚未成熟,容易因為周遭環境溫度而導致體溫升高。
施打疫苗
一般而言,接種疫苗引起的發燒反應大約在兩天內就會退燒,超過兩天才發燒可能就與疫苗無關。另外,有些活性減毒疫苗,例如:水痘、德國麻疹可能接種一週後才開始發燒,但這屬於良性發燒,大約3~5天就退燒,可以自行痊癒。
發燒的症狀
3歲以上的孩子能夠自己表達不舒服,3歲以下尚無表達能力的寶寶,可能會比較嗜睡、躁動、食慾不佳或活動力下降等,此時家長必須注意孩子是否身體不適。對嬰幼兒來說,發燒時血管收縮會造成血液循環較不佳,看起來蒼白、因此皮膚產生格子狀紋路,尤其末梢部位。若真的因為病毒或細菌感染的發燒,在病程還沒結束時,仍有機會再次發燒。
寶寶發燒的應對方式
由於台灣氣候溼熱,越小的嬰兒越容易因為環境而升高體溫,稱為夏季熱,3歲後就能維持身體恆溫。當發現寶寶因太熱而升高體溫時,可先將衣服打開散熱,並佐以溫水擦拭身體,觀察10~15分鐘後再量體溫,並檢視是否有咳嗽、腸胃道等症狀。若有其他合併症狀即可能由感染造成,此時要特別留意。
黃耀毅醫師提醒,量體溫的方式有很多種,耳溫槍是最方便的選擇,但由於人體各部位的溫度不盡相同,腋溫達到攝氏37.2度時可視為發燒,口溫則是攝氏37.5度,耳溫與肛溫對於發燒的定義是攝氏38度。要特別注意的是,6個月以下的寶寶,其耳道可能較細短狹窄,因為耳溫槍是以紅外線偵測溫度,進入耳道深處才能偵測到較精準的體溫,若使用一般的耳溫槍測量可能會有誤差。建議可以耳溫槍為主,再搭配肛溫計使用,但由於肛溫計可能會刺激肛門,較易造成腹瀉,儘量不要太頻繁使用。
就醫時機
若是3個月以下的寶寶發燒,要先確認是否因衣物過多而升高體溫,並儘速就醫檢查。一般而言,3個月內的嬰兒發燒,可能有潛在病菌感染,因為此時剛出生不久,體內仍存有母體給予的抗體,足以抵抗外來病菌感染。若此時發現有發燒、食欲不佳等症狀,即可能受到較強力的病菌。3個月以上的孩子可觀察其活力與食欲,若沒有太大異狀,只是體溫偏高,可先居家觀察。
若發燒超過攝氏38.5度可視情況服用口服退燒藥,有時候體溫太高會使身體不舒服,若發燒超過攝氏38.5度,可視情況服用口服退燒藥,但不建議積極退燒,因為有些孩子發燒時還是很有活力,不需頻繁使用退燒藥。由於發燒後會流汗,帶走身體水分,因此多補充溫開水、擦澡散熱即可。若退燒後。反之,若孩子依舊精神不佳、食不下嚥,建議儘速就醫。
※原文刊載於2017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孕期迷思與禁忌15問
- 2017 / 01 / 12 02:52 PM
孕期迷思與禁忌15問
文/陳珮瑜 採訪諮詢/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專任主治醫師孫序東
從古至今孕期的傳統禁忌不少,有哪些是孕媽咪該注意的?本篇邀請專業醫師為媽咪解答。
1、孕婦不可提重物?
@內: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專任主治醫師孫序東表示,沒有明定不能提重物或是提多少重量,傳統觀念中建議孕婦不宜搬重物,可能擔心因此造成早產或流產,但若孕媽咪狀況穩定,爬樓梯或提重物都沒有限制,量力而為即可。
2、孕婦不能參加喜宴或喪禮?
@內:以現代醫學的角度而言,婚喪喜慶的場合人多擁擠、時間長,但若身體狀態佳、胎兒穩定,其實沒有強制限定不能出席。
3、抽筋一定是鈣質不足?
抽筋有很多原因,不一定是鈣離子不足,有些攝取鈣片超量的孕媽咪還是可能會抽筋。建議孕媽咪儘量讓肌肉維持恆溫,不要忽冷忽熱,避免電解質不平衡。
4、被拍肩膀會導致早產或流產?
流產與早產大部分與胚胎發育及母體健康有關,因此,孫序東醫師認為此說法並沒有科學根據,不用太過緊張。
5、肚子尖尖懷男生,肚子圓圓則是懷女生?
懷孕時的肚子形狀與胎兒性別無關,端看孕媽咪肚皮本身的厚薄度,每個人的子宮大小不同,胎兒的姿勢也會使肚子形狀改變,而女性的骨盆也可能影響肚型,肚皮厚度還是關鍵,因此,尖肚或圓肚不能做為性別的判定標準。
6、懷孕後不能喝咖啡?
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建議,孕媽咪每日的咖啡因攝取量應低於200毫克。對於大部分女性喜愛的黑咖啡及拿鐵,只要避免過量攝取,並遵循建議攝取量,並不需要完全忌口。
7、孕期不能與寵物共處?
最常見的寵物為貓、狗,通常對孕媽咪沒有太大的影響,比較有疑慮的是「弓漿蟲
,常見於貓的排泄物中,懷孕中受到弓漿蟲感染會讓胎兒神經系統受損,但非常少見。若孕媽咪不放心,可以檢查是否帶有弓漿蟲的抗體。
8、害喜越嚴重表示胎兒越健康?
由於懷孕後荷爾蒙會產生波動,人類絨毛膜激素(HCG)開始升高,此為判斷懷孕的早期依據,為了穩定胎兒,黃體素濃度也會提升,卵巢會分泌雌激素,使子宮內膜增厚以保護胚胎。這些荷爾蒙的變化都會使孕媽咪產生噁心、嘔吐的現象,可能使母體腸胃運作機制改變,與胎兒健康與否無關。
9、孕期食用珍珠粉會讓寶寶皮膚變白?
人體膚色與黑色素比例成正比,與遺傳有關,黑色素細胞越多,皮膚較偏黑,與孕期攝取珍珠粉並沒有直接關係。
10、孕婦不能吃藥?
孕媽咪最常見的不適為腸胃問題、嘔吐、感冒等,醫師都會開立適合孕婦的藥物,只要按照醫囑服藥,通常都不會對胎兒造成影響,若因為害怕而不敢服藥,反而可能延宕病情,對於孕媽咪與胎兒更不利。
11、孕期不能有性行為?
許多準爸媽害怕動胎氣而不敢發生親密關係,但若孕媽咪狀態穩定,只要不壓迫到腹部,並不會有不良影響。但在懷孕初期胚胎尚不穩定、接近預產期,以及流產威脅、前置胎盤等狀況時,就不建議有性行為。
12、患有免疫系統相關疾病不能懷孕?
@內:原則上,懷孕的絕對禁忌是心臟衰竭與腎臟衰竭患者,免疫系統疾病最常見的是紅斑性狼瘡。孫序東醫師表示,患者並非不能懷孕,但可能流產、早產率較高,併發症可能也較多。
13、孕期使用精油、按摩會導致流產或早產?
@內:孫序東醫師認為,並沒有科學證明孕期不能使用精油,但避免使用具有調理荷爾蒙或雌激素的精油,以免誘發子宮收縮。
14、懷孕不能泡溫泉?
在懷孕初期,低溫的環境較適合胚胎成長,媽咪適合泡腳就好;到8、9週後,只要泡湯的時間不要過長,可以適度享受溫泉。但要注意水質是否乾淨,並避免獨自泡湯。
15、孕期不能使用藥布或痠痛貼布?
孫序東醫師表示,並非所有藥布都不能使用,端看藥布成分。少數藥布含有非類固醇止痛藥(NSAIDs),28週後儘量避免,在後期使用可能造成胎兒的動脈導管提早關閉。
※原文刊載於2017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寶寶流鼻涕潛藏問題多?
- 2016 / 12 / 26 03:49 PM
寶寶流鼻涕潛藏問題多?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小兒過敏感染科主治醫師陳俊仁
寶寶流鼻水,父母就心慌,認為感冒了;流鼻涕的時間一久,更擔心是否為過敏性鼻炎?面對寶寶流鼻涕,父母應關心哪些問題?
只要寶寶的鼻翼一抽動,幾聲哈啾後,鼻水流出,父母的擔心就開始了,認為寶寶感冒了;當鼻水變為又黃又濃的鼻涕,更是煩惱是否病情變得嚴重?以「打仗後的殘骸」形容鼻涕,約略可知鼻涕的角色。
鼻涕與鼻塞
鼻腔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經由飛沫傳染的病菌就是從鼻腔開始侵門踏戶,平時,鼻腔內有鼻毛過濾空氣中的灰塵、病菌,但是當鼻腔受到病菌入侵或過敏原的刺激,會使發炎細胞浸潤、黏膜細胞壞死,因而釋放一些細胞激素等發炎物質,這些細胞
病菌的殘骸,以及分泌出的物質,混合而成為「鼻涕」。鼻涕的顏色跟濃稠與否,
一定代表疾病比較嚴重,更不是判斷是否要吃抗生素的條件。
感冒引起的流鼻水算是常見現象之一,是否需要就醫,父母可以此評估:若症狀愈來愈輕,可不需要就醫;反之,愈來愈嚴重的話,就表示不是單純感冒,應儘速就醫,讓醫師區分是病毒或細菌所感染,並評估嚴重度為何?透過鑑別診斷,及早讓嚴重的疾病現形並對症下藥,以避免讓病情加劇。
可能潛藏問題
關於寶寶流鼻水或鼻涕,除了感冒外,還可能潛藏那些問題呢?
潛藏問題1:是感冒或是過敏?
最常令父母心生疑惑的是:寶寶流鼻水究竟是感冒?或是過敏呢?因為兩者的症狀經常重疊,有時並不好區分,但仍能透過以下的比較表判斷:
|
過敏
|
感冒
|
持續時間
|
持續時間可長可久,一旦接觸到過敏原就可能發病。
|
一般感冒的症狀約7天。
|
發作時間
|
不一定,一樣是接觸過敏原就會發病,很多人是對塵蟎過敏,跟睡眠環境有關,所以症狀常發生在晚上和早晨,白天除非持續接觸過敏原,否則症狀會較輕微。
|
感冒症狀沒有時間之分,通常整天都會有症狀。
|
發燒
|
通常不會發燒。
|
可能會發燒。
|
咳嗽
|
可能會發生。
|
可能會發生。
|
流鼻水
|
可能會發生,不過,過敏比較會是清鼻涕。
|
可能會發生,膿鼻涕跟黃綠鼻涕比較像是感染。
|
喉嚨痛
|
偶爾會發生。
|
常常發生。
|
肌肉痠痛
|
通常不會發生。
|
可能會發生。
|
眼睛癢
|
常常發生。
|
除非合併結膜炎,否則不太會發生。
|
過敏與感冒有相似症狀,如果症狀沒有很嚴重,可先觀察而不吃藥,但症狀如果很嚴重或時間持續太久,還是建議帶給醫師評估,必要時會給予藥物治療。
潛藏問題2:鼻竇炎
一般感冒的症狀大概持續7至10天,若是感冒症狀超過10天仍未改善,或是本來覺得感冒症狀好一點,突然又變得嚴重,合併有鼻塞、黃膿鼻涕、鼻涕倒流、頭痛,或是臉部疼痛等症狀,就必須考慮是否為鼻竇炎。
由於鼻竇炎並不容易診斷,專家訂定的診斷條件供如下:
-
主要症狀
|
次要症狀
|
膿鼻涕
|
頭痛
|
鼻涕倒流
|
耳朵疼痛、耳朵有脹的感覺或感到有壓力
|
鼻塞或鼻充血
|
口臭
|
臉部充血或有腫脹感覺
|
牙齒痛
|
臉部感到疼痛或是壓力
|
咳嗽
|
嗅覺變差或是喪失
|
發燒(亞急性或慢性鼻竇炎)
|
發燒(急性鼻竇炎)
|
疲倦感
|
若患者有兩個主要症狀加上一個次要症狀,或是大於兩個次要症狀的話,就必須考慮鼻竇炎的診斷。一旦確診,小孩需要使用10到14天的抗生素,提醒父母,應按醫囑把此療程的藥吃完,不要因為看到孩子的症狀好一些就讓孩子停藥,而使復發的機會增高,並且容易產生抗藥性。
常聽人說「自己有鼻竇炎」,鼻竇炎不是宿疾治不好,也不一定是慢性疾病,而是得過後,容易再得的疾病。
潛藏問題3:異物塞入鼻腔
有時孩子並未有其他感冒症狀,卻一直流鼻水,懷疑孩子是否
細小異物塞入鼻腔所致,由於孩子年紀小,塞入異物並不會主動告知,因此,若父母發現有單側流鼻水、流膿臭涕等症狀,應及時就醫以避免狀況變得嚴重。
潛藏問題4:外傷後造成鼻水流不停
臨床上曾遇過因車禍造成頭部外傷的患者,外觀看似痊癒,但鼻腔卻不時流出如鼻水般的澄清液體,經過檢查後,發現是顱底骨折後產生裂縫,使得腦脊液從顱底裂縫經鼻腔流出,所以才有鼻水不止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