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回 veryWed 部落格首頁 | 管理介面
最新文章

守護寶寶未來的口腔健康 8大方針‧孕期護牙不馬虎

 

/洪郁鈞採訪諮詢/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口腔醫學部主治醫師趙子婷 攝影‧化妝髮型/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牙疼不是經常發作,但若真的痛起來卻難以忍受,常被孕媽咪忽略的牙齒健康,原來與胎兒的未來口腔健康息息相關,建議媽咪把握孕期護牙對策,讓牙病的發生不再這麼難以控制。

 

「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是迷思

 

除了懷孕期間牙齦因為充血或照顧不周而讓細菌容易孳生的原因之外,孕期飲食習慣改變也會影響口腔環境,讓口腔細菌增加,並增加齲齒發生的機率。趙子婷醫師指出,無論是妊娠初期因為孕吐、突然愛吃酸的食物、少量多餐、吃飯時間拉長或是嘴饞持續進食

愛吃甜食,都會讓口腔處於酸性環境,有利口腔細菌的生長,若再加上潔牙習慣不佳與就醫習慣不良,就容易形成蛀牙或其他牙病,進而讓「生一個小孩,掉一顆牙」的傳說成為結果。懷孕期間,為協助胎兒發育,孕媽咪的鈣質需求量雖大幅提升,但卻不至於從母親的牙齒中溶出鈣質以提供胎兒,絕大多數反而是因為飲食習慣改變與潔牙照顧不周全所導致。

 

為寶寶的口腔健康做準備

孕期的口腔保健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在於,研究發現,孕媽咪若患有牙周病,早產與生出低體重兒的機率上升,且因為寶寶出生後,與媽媽最為親近,若母親口腔衛生不佳,口中所含細菌量較高,與寶寶之間無論是親吻、共用餐具或不經意的口水交換,都容易造成母子間口腔細菌的垂直傳染,讓寶寶從小就容易罹患蛀牙,因此,孕媽咪妥善照顧自己的口腔清潔,不單是為了自身健康,更是為了寶寶將來的口腔健康做準備。

 

孕期護牙方針

懷孕期間牙齒既然對口腔細菌防禦較弱,那麼周全的潔牙與飲食習慣就十分重要,趙子婷醫師提供孕期護牙對策如下:

 

1.使用含氟牙膏早晚刷牙

早晚刷牙幾乎已經成為一般人的習慣,除了睡前潔牙,建議早上的刷牙可以延遲安排在吃過早餐後,讓早餐的食物殘渣即時被清潔,午餐過後,行有餘力可以多刷一次牙,讓口腔儘量保持不留食物殘渣的狀態。此外,因為刷牙已屬每日例行習慣,動作容易變得不仔細,建議孕媽咪可以重新檢視自己的刷牙方式,讓動作更精確仔細,以提高潔牙效率。

 

2.每日使用牙線

建議每日最少睡前以牙線清潔牙齒一次,可協助減少齒縫間殘存的食物殘渣與牙菌斑。

 

3.定期洗牙

牙結石清除術,即俗稱的洗牙,健保一年給予兩次的補助,懷孕期間更是多提供一次,讓孕媽咪一年內有三次清理牙結石的機會。牙結石是口腔細菌孳生的溫床,定期處理牙結石不但有益口腔健康,也能幫助抑制口腔難聞的氣味。

 

4.攝食集中

懷孕婦女因為容易飢餓,因此除了少量多餐,更容易陷入整個下午或晚上一直持續進食的狀況,使口腔一直殘留糖分,增加蛀牙機會,建議無論是吃水果、正餐或點心,一天最多分六次,讓口腔因進食呈現酸性的頻率減少,使口腔細菌的活動不會持續活躍。

 

5.慎選食物

甜食、精緻類加工食品與酸口味的食物,都會讓口腔更容易處於酸性環境,建議孕媽咪儘量少吃。

 

6.木糖醇口香糖

研究發現,嗜糖的口腔細菌會將木糖醇誤認為糖分吸收,進而因為誤食而無法正常代謝,造成抑制口腔細菌增生的結果,因此,無法刷牙時,以含木糖醇的口香糖做為護牙輔助是可行的,只是趙子婷醫師提醒,口香糖畢竟無法為牙齒進行清潔,所以無法取代刷牙。

 

產前開始注重口腔保健

孕媽咪的牙齒健康狀況與胎兒的未來健康有所相關,建議準備懷孕的女性除了重視身體的調養,也不要忽略口腔的保健,最好在孕前先執行全面的口腔檢查,若有牙齒不適症狀,懷孕前及早接受治療,也可避免孕期不得不接受治療所可能產生的風險。

 

※原文刊載於201607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教養方程式 照顧關懷‧純粹心靈

從動物探索世界美好

 

文/車先蕙臨床心理師 妝髮攝影/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動物在人類生活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遠古的蠻荒時代,動物是人類的天敵、食物和朋友;隨著現代化演進,動物變成人們的娛樂與夥伴。

 

在地球上,人類與動物共享資源,共存共榮。對幼童來說,動物更是豐富他們生活意趣的對象。接觸動物,讓孩童感到樂趣愜意,抑或產生恐懼焦慮,對他們學習生存技巧均有莫大助益!舉凡善良體貼、照顧關懷、愛與理解等天性,都能夠從人和動物相處的時光中流露出來,讓每個孩子能夠保有最初的純粹心靈,創造這個世界的無限美好。

 

帶孩子探索動物世界 動物園是孩子最喜愛的天堂!

孩子們接觸動物園裡的各種動物,都會非常開心,好奇地探索各種不同類別動物的長相、動作行為、生活習性等等,這些知識寓教於樂,豐富的知識馬上就拓展開來,比起在家中聽錄音帶、看電視的模擬想像學習好太多了!實際接觸動物時,也可以讓孩子認知動物保育的重要性,在潛移默化中產生保護與善待動物的觀念與行為。

 

台灣現有動物園區大約有幾處:台北市立動物園、新竹市立動物園、高雄市立動物園、六福村野生動物園及頑皮世界野生動物園。這幾個都是比較大型,動物類別也多,還可以提供實際接觸機會的動物園區。海洋類動物則是以屏東海洋生物博物館為主,不僅有多種海洋生物展出,還提供夜宿活動,光是在海生館逛,看魚兒優游的自在景象,就能讓人徹底抒壓,快樂無比!花蓮遠雄海洋世界、野柳海洋世界則是規模較小,但是有提供鯨豚表演的場館,是親子共遊的好地方!

 

當然還有一些是動物主題館,像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所屬的鳳凰谷鳥園,就是一個認識鳥類的動物主題館;孩子們追逐餵養清境農場的羊咩咩,更是刺激有趣的冒險活動!其他還有私人經營,特色罕見動物的主題農場,如樹懶、草泥馬、貓頭鷹、梅花鹿、蛇類爬蟲類等,通常還搭配美食和手作活動,真是有吃又好玩!

 

生活中的學習與陪伴

許多動物與人類生存在一起,就像是一家人一樣,對彼此產生依附情感。狗狗、貓咪、小兔子、小鳥、烏龜等溫和的小動物,可以跟寶貝們一起長大,成為生活中良好伴侶。養寵物這件事情幾乎是每個父母都會遇到,但是又很痛苦的抉擇。因為寶貝們看到小動物可愛,就想要擁有,通常就會要求父母飼養。可是寶貝們沒有能力照顧寵物,到後來是父母親又多了一個小小寶貝要養!
 

到底要不要答應孩子養寵物呢?

我建議要先做幾個評估:

1.時間與空間:因為動物是有「領域行為」的,所以養牠們就必須要考量這些動物的習性,是否適合我們現在居住的空間?譬如:都市地區空間小,小型犬、貓咪或是魚類、鳥類、兔子等比較不占空間,又不會干擾左鄰右舍的動物,會比較適合。當然,忙碌的父母也必須考慮餵食時間,如果沒有辦法配合,應該不要飼養。

2.過敏體質:因為過敏會導致生理機能降低,且會影響睡眠和情緒,所以有過敏體質的寶貝,不太適合接觸一些具有過敏源的動物,像是貓狗、鳥類、兔子等,可是養魚、烏龜相對就比較適合。因此,適當選擇寵物的類別,應該就不至於受限於是否過敏這個選項了。

其實,家中有養寵物對孩子的品德、社交技巧和生命教育都有很好的幫助。我有個好朋友喜歡爬蟲類動物,舉凡蜘蛛、蛇、蜥蜴、烏龜都是他豢養收藏的品種。結婚生子之後,妻子和孩子因為經常接觸這些一聞其名就令人毛骨悚然,雞皮疙瘩長起來的動物們,反而一點都不會害怕。他的兩位王子從4、5歲開始就經常要幫忙照顧寵物們,自小就養成負責任與關懷別人的習慣!在生活中,也將常把與寵物相處的觀察結果與其他小朋友分享,創造許多話題,因此結交不少朋友和同好。

 

心靈抒壓與身體的療癒

有許多動物在醫療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逐漸流行的「動物輔助治療」,就是讓病患親近動物來達到醫療效果的一種「非典型」治療方法。特別是對於精神疾病的人來說,接觸友善、純真的小動物,可以改善情緒,舒緩疼痛感、提高專注力。而在幼小兒童的社交技巧和感覺統合訓練上,動物治療更是居功厥偉!在台灣,目前寵物治療有收費的是馬術治療,費用大約每次1,000至2,500元左右,多半應用於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聽語治療以及心理治療等領域。狗醫師則是到各醫院、特教班或是養護機構提供服務,不收取任何費用。不過,這些狗醫師和導盲犬一樣,都必須經過嚴格訓練,才能提供輔助醫療服務。近年來,這些動物醫師幫助了許多患有腦性麻痺、智能障礙、肢體障礙和情緒問題的孩童,還有許多失智老人、重症病人、長期照護中心的居民、精神病患們,都蒙受了動物治療的好處。動物們的陪伴,讓病患變得更快樂,忘卻苦痛!與動物接觸可以得到心靈的撫慰,也能將病患從自身抽離出來,轉移到小動物身上,讓他們不會一直聚焦在病痛上,反而會發揮心中的愛。

 

結語

與動物相處能夠激發人類原始的愛的本能,在與動物相處的過程中也可以培養出照顧、關懷、耐性和信任的能力。孩子與動物的一來一往互動行為中,增進了他們對非語言訊息的觀察力和理解力,可更能保有同理心,懂得去保護弱小的動物,或是人們。在孩子成長歷程裡,動物們啟發了藏在內心裏的「愛」的能量,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與溫暖!

 


 

※原文刊載於2016年07月號《媽媽寶寶雜誌》隨書附贈《bobo小天才》別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追奶祕笈大公開 開心是不二法門 



文/彭曉薇
採訪諮詢/博仁綜合醫院小兒消化專科醫師及國際認證泌乳顧問毛心潔
妝髮‧攝影/Bingo Bunny
賓果邦尼攝影
演出/帥氣爸比于自超‧漂亮媽咪邱欣怡‧可愛寶寶于少騏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停止哺乳的主要原因是奶水不足,但是奶水不足,究竟是真的不足?還是「擔心」奶水不足呢?博仁綜合醫院小兒消化專科醫師及國際認證泌乳顧問毛心潔表示,好好支持「擔心」奶水不足的媽媽,讓哺乳媽咪開心地享受哺乳過程,就能讓哺乳之路更順利!

 

建立供需平衡依照寶寶需求餵奶

毛心潔醫師強調,絕大部分的母親只要遵守「依照寶寶需求餵食」的原則,就能夠分泌出寶寶需要的奶水量,不必擔心奶水不足的可能性。哺乳上軌道後,母親製造的母乳量與孩子需要的母乳量會自然慢慢地達成供需平衡,若是想增加奶量的媽咪,等寶寶想吃就餵;吃完一邊乳房還想喝奶,就餵寶寶另外一邊,吃完一邊不想吃,就等下一次再讓寶寶喝另外一邊的乳房,想辦法觀察寶寶的需求,身體就會達到足夠奶量;但若是奶量供過於求的媽咪,也是依照寶寶需求餵食,等餵飽寶寶以後可能仍然覺得胸部脹痛,這時只要適時擠掉一點,讓胸部只要舒服就好,千萬不要擠到完全軟,利用這種機制,告訴身體不用製造這麼多奶水。


 

品嘗喜愛食物追奶感受身心愉悅

毛心潔醫師指出,如果不餵奶、不擠奶,單純靠食物想追奶有其困難度存在,但如果今天頻繁的擠奶、餵奶,也許吃了某些東西就會對於奶量有幫助,而什麼東西最能幫忙呢?叫做「開心的東西」,只要哺乳媽媽喜歡吃,吃了以後會很愉快的食物都可以嘗試,只要秉持均衡飲食原則皆可,如果為了追奶勉強自己吃不喜歡的東西,身體不開心反而使噴乳反射變差,導致奶量不增反減。

民間傳說有許多祕方,哺乳媽咪們都可以嘗試看看,結果因人而異,不見得都會有效果,但這些食物通常都具有「高油脂、高蛋白」的共通性。另外,哺乳媽咪每天都要記得補充足夠水分,喝水的量只要記住「口渴就要喝」的原則,不要讓自己覺得口乾舌燥,無論要喝湯、喝水或喝喜歡的飲品都好。

食物地瓜葉、豬腳、雞肉、魚肉、蝦子、蚵仔、海鮮、大豆卵磷脂、榴槤、油炸類、奶製品。

湯品:魚湯、雞湯、麻油雞、滴雞精、青木瓜排骨湯、山藥排骨湯、花生燉豬腳湯、酒釀芝麻湯圓、紅豆湯、芝麻糊。

飲料:豆漿、牛奶、優酪乳、養樂多、黑麥汁、奶茶、山藥薏仁豆奶、紅棗枸杞茶、玉米鬚水。

許多媽咪擔心會吃到退奶食物,讓奶量瞬間下降,但其實重點不是食物本身,只要依照寶寶需求餵奶,讓擠奶及餵奶過程是很開心的、順暢的,即使真的變少,就讓寶寶多喝一點追回來,但毛心潔醫師提醒,人參、炒麥芽是他聽過最有效的退奶食物,因此哺乳媽咪們千萬小心別誤食。



保持心情放鬆切勿陷入數字迷思

觀察臨床上的哺乳媽咪,毛心潔醫師發現,大部分影響奶量的原因都是心情,如果受到眾人支持哺乳的媽媽,沒想太多慢慢擠、慢慢餵,奶量自然而然就會衝上來;反之,總是被質疑母乳量、母乳的營養價值,或是自己給自己很大壓力,就會擠不出奶,甚至太多哺乳媽咪心情不好,在婆家擠奶怎麼擠都擠不出來,出門後心情放鬆就擠出比平常多的分量,所以如果希望哺乳媽媽們奶量豐沛,大家就要多鼓勵,讓媽媽保持心情愉悅。另外,提醒親餵的媽媽們,親餵後擠乳通常只能擠出少量奶水,只要額外可擠出15至60c.c.,就已經是很厲害的媽咪,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怎麼擠不出奶。

 

毛心潔醫師也要請哺乳媽媽思考,自己是真的沒奶還是自以為或擔心奶水不足,只要泌乳顧問或醫護人員一看發現其實奶水豐沛,這些家長通常都是認為嬰兒哭、頻繁吃、吃的時間長就是奶水不足,沒看到實際喝下的奶量就不安心。不要對奶量數字過於焦慮,避免給自己太大壓力,反而不利於奶量增加,開心哺乳,才能幫助奶量源源不絕。


 

 

原文刊載於2016年07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5大原則‧孕媽咪吃點心好easy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臨床營養科營養師陳郁雅

 


對於孕婦來說,縱使知道營養對於母胎的重要性,但難免會有嘴饞的時候,偶爾會想吃點心,滿足口腹之欲。這時候,如何選擇適合的點心,格外重要。 

點心,簡而言之就是指「非正餐之間的飲食」。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臨床營養科營養師陳郁雅表示,點心的種類沒有限制,唯須注意其「分量」不應該比正餐的還要多,以免影響胃口、甚至導致無法均衡吸收到所需營養,對母胎健康幫助不大。

 

食用點心注意事項

陳郁雅營養師表示,現代多數的孕婦比較難發生嚴重缺乏營養的困境,反而部分會有「營養過剩」的問題。因此,她建議孕婦及其家人首先應拋開「一人吃兩人補」的傳統觀念,仔細檢視母體狀態、諮詢醫師和營養師,再準備適合的點心。

 

1.【時間】餐與餐之間

點心是正餐以外的補充食物,最佳食用時機為餐與餐之間。尤其有些孕婦的正餐食量變小,一下子就飽,但沒多久又感覺餓,或甚至有孕吐、食欲不振的狀況;這時候,可採「少量多餐」方式,適度以點心止飢且補充所需營養。建議可於早午餐間、午晚餐間和宵夜補充點心,即每天分成「六小餐」。

 

2.【分量】每天總量管制

為了健康、穩定控制體重,她特別提醒孕婦「每天總量管制」的重要性,即以一整天需攝取的熱量、營養素等分量來看,分攤在當天內所吃的每一餐,就能避免攝取過量或不足的情況發生。例如午餐外食的是高油脂、高鹽的熱炒料理,下午的點心就建議以少油或無油、不添加調味料的種類為主。

 

3.【種類】加工愈少愈好

陳郁雅營養師表示,就算只是滿足口腹之欲的點心,仍然要慎選種類。原則上,她建議孕婦優先選擇「加工較少」、「看得到原形」的食物,例如吐司搭配無糖豆漿或牛奶、熱水沖泡燕麥片和堅果粉、全穀餅乾、少許青菜或水果(有別於正餐的攝取,量不宜多),如此才能兼顧口感和營養,使母胎健康。

 


4.【補充】保健食品應量力而為

近年來,愈來愈多孕婦會把保健食品(養生品、錠劑、媽媽奶粉等)當做孕期營養的攝取來源之一。但她表示,對於許多女性熱愛的養生品(燕窩、滴雞精、珍珠粉等),實際上相關的科學實證研究並不多,沒有確切的答案,其對人體的功效見仁見智、因人而異;因此,若孕婦想採購養生品來補充,建議從可負擔成本程度、產品來源等因素來考量。

至於錠劑類和媽媽奶粉的保健食品,陳郁雅營養師提醒,「避免一起食用,以免攝取過多脂溶性維生素」。她建議,應先諮詢醫師和營養師,經檢查後若確定需補充,再遵照指示,服用適合且適量的綜合維他命或單一營養錠劑(鈣片、鐵劑等)。另外,坊間媽媽奶粉常標榜添加多種營養素,有時候並非必要(大部分可從平日飲食取得),孕婦應考量自身健康與飲食狀況,再考慮是否採購;若決定以此為點心,也須依罐上說明沖泡,不宜過量,避免造成體重增加過多的問題。

 

5.【禁忌】空熱量&寒涼食物

對於孕婦來說,絕對要完全避開的就是「空熱量食物」,如油炸、燒烤、精緻甜點等。陳郁雅營養師表示,若長期以此為點心,媽媽容易有血糖、血脂、血壓升高的問題,進而使孕婦體重直線上升,胎兒有成長為巨嬰的趨勢,不但可能引發妊娠疾病、危害胎兒健康,甚至影響產程而不好生產。

另外,寒涼屬性的食物(如薏仁),容易使體質敏感的孕婦感到腸胃道不適、或出現疑似宮縮跡象,一般多建議孕期先避開此類食物較佳。


 

 

※原文刊載於201607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產後常見5大不適症與舒緩方式

 

文/周滋靜 
採訪諮詢/木生婦產科副院長李佳珩
攝影
.化妝髮型/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演出/漂亮媽咪Linda


 

產後不適症的經歷都是為了哺育寶寶、恢復身體機能的必經之路。產後受傷的程度、疼痛感因人而異,醫療院所從傷口治療、舒緩不適,讓產後的媽咪們能夠順利恢復因懷孕及生產所造成的傷害,另一方面也提供新生兒照護的衛教諮詢,讓新手媽咪們能夠在身心靈都得到足夠的修復。

 

木生婦產科副院長李佳珩表示,一般月子中心在剖腹產約產後兩周,會視傷口恢復的程度和媽咪的體力,評估是否開始進行伸展運動,鼓勵媽咪們不要只悶在房間裡,面對哺育寶寶的壓力,可多接觸其他媽咪,分享育兒經。而剖腹產在住院期間,建議使用適量的術後止痛,術後止痛做得好,可將疼痛感降低到可以忍受的範圍,視媽咪的體力恢復,儘快於術後1224小時,邁出下床走動的第一步。

 

1.自然產的傷害

自然生產的傷口於會陰部,疼痛程度可視傷口大小、血腫現象而有所不同,以一般情況來說,疼痛感於產後數小時至2天內最為明顯,出院回家休養或在月子中心時只會有些微的不適。

 

舒緩方式

產後急性期,產後24小時內,主要以「冰敷」舒緩疼痛。24小時至產後一至二周內以早晚各一次,每次持續1015分鐘的溫水坐浴泡盆促進血液循環,在溫水內也會加入些許優碘,達到傷口的清潔消毒及惡露異味的排除。如有產婦因裂傷較嚴重、合併血腫需要較長的癒合時間,可延長冰敷時間或延後下床活動的進度。

 

2.剖腹產的疼痛

剖腹生產傷口較大且位於疼痛感較明顯的下腹部,一般也是在產後的2天內最為疼痛,疼痛的感覺會依時間與傷口的癒合狀況愈來愈輕微,持續到產後約2個月左右,臨床上,也有部分媽咪疼痛感持續到產後半年,若因動作較大,拉扯到某個角度就會出現些微的痛感,屬正常現象。

舒緩方式

傷口復原期,於左右兩側容易因過度活動、拉扯感到撕裂性的疼痛,建議使用束腹帶將傷口固定,並避免大動作,適量的術後止痛也有助於產後能儘早下床活動,利於全身機能的回復。

 

3.上腹疼痛

較常發生在剖腹產的媽咪,當腹部開刀、空腹時間較長、腸胃蠕動不好,而容易引起「腸絞痛」,合併便袐、排氣不順、嘔吐等其它腸胃的症狀。

舒緩方式                            

注意飲食,以油脂少與軟性的食物為主,減輕腸胃負擔,並搭配調整腸胃機能用藥治療,腸絞痛的情形會在23天內恢復正常。

 

4.下腹疼痛

產後下腹疼痛,多為子宮收縮所造成,產後數個小時到2天之間最明顯,產後2周就比較能夠適應這樣的感覺。一般,產後3天痛覺會愈來愈不明顯,若輕摸肚子就會有明顯的庝痛感,或惡露有異狀、發燒,可能為合併感染。

舒緩方式                    

觀察宮縮程度以及惡露排出狀況,若已恢復良好,可減少為促進宮縮的子宮按摩,或者幫助宮縮的藥物;口服止痛藥,不會影響收縮的狀況,也不會影響母乳的哺育。

 

5.乳房脹痛

當產後傷口較緩和(產後23天),乳房脹痛感就會開始出現。初期乳汁較黏稠且新手媽媽較難以駕馭親餵的技巧,當母乳排出不順,就會有脹痛感出現。如乳房有硬塊、局部紅腫脹痛或伴隨發燒症狀,必須返診治療。

舒緩方式       

勿以蠻力過度擠壓,利用地心引力的概念將上身微向前傾,以輕揉擠壓的手法,搭配天然精油或是潤滑乳液可避免皮膚破皮。按摩完、哺育後或局部疼痛,可以「冷敷」讓乳房達到放鬆。


 

輔助醫材

產後的不適症是恢復的歷程,而輔助醫材愈來愈多元,衛生棉和冰寶21能滿足會陰傷口需要冰敷但又須衛生棉吸收惡露;防沾黏貼片,若媽咪本身為易沾黏的體質,可先和醫生討論,術後於子宮表面放一層防沾黏貼片再縫合,有78成預防沾黏的效果。



 

※原文刊載於201606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