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平安長大
健保+自費‧健康檢查

採訪撰文/陳萱蘋
諮詢/愛鄰小兒專科‧家庭醫學診所院長 張凱忻
      臺安醫院小兒科部小兒科主治醫師 陳振寬
部份資料參考/兒童健康手冊
拍攝場地提供/愛鄰小兒專科‧家庭醫學診所
攝影/汪志宏
梳化/筱喬
演出/漂亮媽咪:羅嘉文、可愛寶寶:
馨菲 

 

    喜獲麟兒的爸比媽咪,最關心寶寶的健康狀況,預防保健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若能及早發現先天性的異常,以便進行治療,就能將傷害降至最低。而國民健康局提供了7次免費健康檢查服務,包含哪些項目呢?另外,新手爸媽還可以為寶寶安排自費的新生兒超音波檢查,但是做與不做,又該如何抉擇呢?



寶寶也要健康檢查嗎?

聽到「健康檢查」一詞,感覺是成年人才需要定期做的大事!其實,兒童也是需要進行健康檢查。為什麼寶寶也需要檢查呢?

   
愛鄰小兒專科‧家庭醫學診所院長張凱忻表示,爸比媽咪雖然生下寶寶,但卻不瞭解某些階段,應該出現哪些發展動作?怎樣是不正常?還是可以再觀察?或是雖然是第二胎了,但每個孩子的生長發育步調各自不同,甚至有許多是新手爸媽,在第一次接觸寶寶的情況之下,更是手忙腳亂。因此,經由專業的小兒科醫師,協助孩子定期進行檢查,讓爸媽瞭解孩子的發展狀況。

  
臺安醫院小兒科部小兒科主治醫師陳振寬也指出,寶寶從一出生就急速成長,身體的變化很大,若是有異常,透過檢查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在黃金時期就能夠處理,對於預後的效果會比較好。

   
很多爸媽都只知道時間到了,就要帶寶寶來施打預防針,但是卻未依照時間進行健康檢察。陳振寬醫師表示,其實,健檢比打預防針更為重要!雖然預防針能夠給予兒童保護力,讓孩子在該有的時間內得到後天的免疫力,但健檢還關乎身體異常是否能夠早期發現以及身體發育、營養狀況…等,爸媽不能不正視喔!

 

 

在哪裡檢查:醫院或診所?

現在,爸比媽咪瞭解健康檢查的重要性了,但是寶寶出生的大醫院以及離家近的診所都能夠提供兒童健康檢查的服務,應該如何選擇呢?

 

place1、醫院

如果一出生,寶寶的身體就有明顯的問題,張凱忻醫師建議定期的健康檢查應該回到原出生的醫院或鄰近大醫院進行詳細的追蹤檢查,否則像是心臟方面的複雜疾病,一般普通醫療院所可能就無法處理。而且,原則上,寶寶的後續發展多半與出生狀態有關,出生醫院備有出生記錄與資訊,對於寶寶身體狀況有著基本的瞭解,相較於其他醫療院所而言,可能會更為適合。

 

place2、診所

若是孩子都很健康,張凱忻醫師建議尋找一間離家裡近、爸媽又可以信任的小兒科診所,請醫師幫孩子做檢查即可。這是因為通常大醫院檢查或看診,可能需要花費較長的等待時間,或許幾個月的小小孩還能夠讓爸媽抱在懷裡靜靜地等待,但是1歲以上的孩子,活動力漸強,不可能乖乖地在候診區等待,可能就會不耐煩的哭鬧。

   
加上,現在多為雙薪上班族家庭,到醫院等待的時間可能就是一整個上午了,倘若在診所就能避免這些問題。而且,醫院的人潮流動多,也有生病的孩子,比較容易、也可能會被傳染。不過,現在各大醫院也特別為兒童開設健兒門診,爸媽可以參考。


健兒門診

跟一般的兒科不同,針對身體沒有疾病的孩子作為疫苗注射、健康檢查的地方,透過爸媽與醫師的討論,讓爸媽瞭解孩子生長發育的情形。爸媽就比較不用擔心孩子在醫院時,可能會被門診中的其他病童傳染。

 

 

事前準備不可少

爸比媽咪應該依照兒童補預防保健補助時程,按時帶著寶寶接受檢查,也別忘了攜帶兒童健康手冊以及寶寶的健保卡。陳振寬醫師特別提醒,某些縣市提供相關補助,像是臺北市市民就要記得攜帶兒童醫療補助證,可別放棄自己的權利喔!倘若寶寶出生之後的檢查報告有異常,爸比媽咪想要詢問,也請將資料一併帶來,要不然說也說不清楚,還是書面資料比較詳細。

 

寶寶的健康護照──兒童健康手冊

當寶寶出生後,爸媽就會領到「兒童健康手冊」,內容包含出生狀況紀錄表、全民健康保險兒童預防保健服務之給付時程及項目表、身體生長曲線圖、家長記錄事項及健康篩檢表、兒童保健須知、事故傷害預防、嬰兒大便顏色識別卡、預防接種時程及紀錄表、衛教指導…等,提醒爸媽按時帶寶寶接受健檢,協助醫師瞭解寶寶的健康狀態,並給予適當建議的手冊。

 

 

填妥家長紀錄事項

每次寶寶接受健康檢查之前,爸比媽咪都應該打開兒童健康手冊,填妥「家長紀錄事項」的部份,包含基本的健康狀況、餵食或飲食狀況、大便狀況、發展狀況。藉由這個填寫的動作,就能方便醫生在檢查之前參考內容,瞭解寶寶最近的情況,因為有些項目是無法門診之中立即察覺,需要爸比媽咪平時配合觀察。

   
另外,張凱忻醫師提醒,看診之前,爸媽也應該先將想要請教醫師的問題逐一條列紀錄下來,現場就能夠流暢詢問,否則每次看到醫師的時間短暫,問題難免會有所遺漏。



身著方便穿脫衣物

無論是連身衣或是兩節式衣服都可以,以方便穿脫為原則即可,否則光是穿穿脫脫就耗費了一些時間,相對地就會減少諮詢的時間。尤其是1歲以下的寶寶,醫師通常會解開全身衣物,以便檢察泌尿道或生殖器;而1歲以上也應該避免穿著過於緊身的牛仔褲。

 

 

避免吃了太飽

進行健康檢查前的30分鐘~1小時儘量不要餵奶或吃太飽,因為醫師可能會按壓腹部或是需要孩子做一些動作;若是剛吃飽,有可能因為消化不完全,造成寶寶吐奶、溢奶或其他不適。

 

 

未按時健檢 可能延誤治療

有些爸比媽咪並未按時帶著寶寶接受健康檢查,如果寶寶的身體發展狀況一切都很正常,就不會有什麼影響;但若是寶寶有些問題而不知,可能就會延誤治療時機,或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之下,又多跑一趟醫院。


張凱忻醫師指出,常見的是爸比媽咪以為滿周歲的寶寶不會走路或是被親朋好友質疑,孩子怎麼還不會說話,就急忙求診。事實上,的確有些寶寶1歲還不會走路或說話,這些都是因為無知,才會出現無謂的擔心。只要按時間,進行健康檢查,將心中的疑問詢問醫師,就可以獲得解答了!

 

 

七次的兒童健康檢查

接下來,我們請兩位專業的小兒科醫師分別詳細解釋新生兒以及七次的健康檢查內容與常見的問題,一起守護寶寶的健康吧!

 

 

基本的身高、體重以及頭圍

身高、體重以及頭圍此三項是每一次健康檢查必定測量的基本項目。不過,每個孩子的身高、體重以及頭圍本來就不同,有些剛出生是4000公克,有些就只有為2000多公克,爸媽要如何得知孩子是否正常呢?張凱忻醫師指出,爸媽不應該擔心孩子的身體體重是否達到一般的水準?夠不夠重?夠不夠高?而是應該關注孩子是否按照其曲線發展!

  
如果出生僅為2000克的寶寶,我們就不能期望他很快就長得又高又壯。假如寶寶一直按照生長曲線3%這一條線發展,這樣的孩子就屬於正常。若是剛出生是97%的體重,到了4個月大時,卻掉落至50%。雖然看起來50%是非常標準的,但其實是大有問題!我們應該懷疑為什麼在短短4個月內會有如此的變化,可能隱藏了潛在問題。

   
像是頭圍是否短時間成長許多或是隨著時間成長,頭圍的成長速度卻減緩,這都有可能影響日後腦容量的增加,應該趕緊帶到小兒神經科進行更進一步的檢查。張凱忻醫師提醒,身體、體重以及頭圍看起來很簡單,但卻是非常基本的要素,必須配合曲線圖來評估,而不是隨便跟醫師說孩子的身高或體重,就可以瞭解孩子的成長是否正常。

 

 

新生兒健康檢查(出生6天內)

除了基本的身長、體重以及頭圍之外,醫師還會檢查與詢問新生兒的營養狀態,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觀察:(1)短期指標即為是否脫水:嘴唇是否乾燥?哭泣會不會流眼淚?近幾天的尿液量是否達到一定程度?此階段寶寶的水分來源就是從喝ㄋㄟㄋㄟ,只要奶量充足,水分攝取就會足夠;(2)中長期的指標就是觀察體重以及活力狀況。

    
醫師還會檢查新生兒的瞳孔是否有灰白色,以判別有沒有先天性白內障的可能性;檢查耳朵外觀及用耳鏡檢查耳朵內部有沒有問題;將手指放在寶寶嘴角附近,刺激寶寶的尋乳反應,這也是一種新生兒的原始神經反射。

 

髖關節篩檢

髖關節是連接骨盆及大腿的關節,臺灣1000名新生兒之中約12位有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問題,在嬰兒會以關節鬆脫來表現,長大則有髖關節脫臼、長短腿、終身跛行、退化性關節炎…等長期病痛。髖關節發育不良早期並無明顯症狀,也不會痛,若是寶寶有大腿外張受限、長短腿、髖關節動作時有聲響…等現象,就應特別留意。

 

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

為了確定寶寶是否罹患先天代謝異常疾病,將由醫療院所對出生滿48小時的新生兒採取少許腳後跟血液,寄交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之新生兒篩檢中心合約實驗室進行相關檢驗,目前政府提供補助的新生兒篩檢項目,包含先天性甲狀腺低能症、苯酮尿症、葡萄糖-六-磷酸鹽脫氫酶缺乏症(俗稱蠶豆症)…11項。

  
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的敏感度並非100%,會因為某些疾病有晚發作型、非典型、蛋白質攝取不足或是特殊飲食而有偽陰性或偽陽性的可能,如有健康上的疑慮,建議爸媽應諮詢相關的小兒科醫師。

 

新生兒聽力篩檢

只觀察嬰幼兒對聲音的反應,而不使用聽力儀器來做檢查,只能診斷出大於60分貝雙側中度聽力損失,即使是在67個月大時,只利用觀察的方式來看寶寶對聲音的行為反應,也是無法正確診斷出有聽力損失的問題,所以,一定要聽力檢查的儀器,才能正確診斷出寶寶的聽力是否損失。

   
自從101年起政府全面補助新生兒聽力篩檢,出生後醫院就會檢查,如果未做到的寶寶,請爸比媽咪在寶寶出生滿3個月以前,至篩檢醫院接受篩檢。張凱忻醫師表示,透過早期篩檢發現異常,可以矯正或手術方式來改善,日後較不會影響發展,尤其是語言發展的部分。


常見QA

Q:新生兒竟然出現血尿?

掀開剛出生12天的新生兒尿布,竟然發現有橘紅色的痕跡,這是血尿嗎?其實,這類情況是蠻常見的!剛出生的寶寶喝的奶量不多,因此尿液的濃度較高,就會出現結晶尿,是由尿酸結晶構成,並非尿液中含有紅血球的血尿。陳振寬醫師表示,只要奶量慢慢增加,狀況就會改善,不需要接受治療!

 

 

第一次健康檢查(1個月)

除了基本檢查之外,醫師會以手電筒照射1個月大寶寶的眼睛,看他是否會眨眼;也會觀察兩眼瞳孔對光的收縮反應是否相同,以排除瞳孔不等大的狀況;在耳邊搖晃鈴鐺,寶寶是否會有任何眨眼、驚嚇、轉頭反應,藉以確認聽覺是否正常;

   
以聽診聽呼吸音及心音是否正常;檢查口腔內外,看看是否有鵝口瘡、兔唇或唇顎裂的情形;以觸診或扣診確認肝脾有沒有腫大;敲敲看腹部,檢查寶寶是否脹氣;聽聽看腹部腸道的運作是否正常;摸摸看頸部是否有腫塊,確認有無斜頸。

   
檢查寶寶的四肢外觀有無異狀;再將尿布打開,檢查是否疝氣、隱睪、尿布疹;再將寶寶的下肢彎曲成90度,觀察雙腳彎曲的對稱性;再稍加轉動髖部、聽聽看是否有「喀答聲」,藉以檢查有沒有先天髖關節發展異常的問題或有無脫臼現象。

   
滿1個月時,醫師會以手支撐著寶寶的腹部將其身體懸空,觀察頭部與身體是否呈一直線、腳有無自然下垂。若身體太軟無法呈一直線、或四肢太硬(尤其是下肢太硬)皆屬於異常,需考慮有無腦性麻痺等神經學方面的問題或先天性異常。

 

常見QA

Q:身上有些小疹子,是不是過敏?

一個月內的新生兒身上,尤其是臉部與額頭常會出現一些小疹子,爸媽誤以為是過敏,或是被蟲咬到,還是牛奶不適合?陳振寬醫師表示,這是皮脂腺增生的緣故,因為在嬰兒階段,受到媽咪的荷爾蒙影響,造成寶寶的皮脂腺分泌旺盛,因而長出疹子。

   
通常是氣候悶熱或是情緒激動之際,情況會更加嚴重,因此,陳振寬醫師建議保持清潔與清爽。不一定需要塗藥膏,除非紅腫情況越來越嚴重,寶寶又躁動不安,經由醫師評估之後,認為有需要就會給予藥膏治療,否則通常是12個月內就會自然改善了。

 

完整內容請翻閱《育兒生活BabyLife102.5月號

 

 

 

張凱忻  

現任:愛鄰小兒專科‧家庭醫學診所院長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

經歷: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小兒科專科醫師

康和產後護理之家小兒科駐診醫師

 

振寬

現任:臺安醫院小兒科部小兒科主治醫師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

經歷:臺北馬偕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

臺北馬偕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研究醫師

 

*更多內容請參考:【BabyLife育兒生活】20135月號。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