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寶貝甜蜜入夢鄉

嬰幼兒睡眠問題總整理!

 

編訪撰文/陳映潔

諮詢/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湯國廷

      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

      悠之家產後護理之家執行長黃資裡

參考資料/《照著養,爸媽不緊張,寶寶超健康》,新手父母。

          《資深護理師省力育兒妙招》,新手父母。

 

常聽老一輩的人說:「嬰仔嬰嬰睏,一暝大一吋」,由此可知,睡眠對小寶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功課喔!01歲是寶寶建立睡眠習慣最關鍵的時刻,從早期夜間睡眠斷斷續續、還需要起床喝幾次奶的狀態,一直到可以完全戒掉夜奶、一覺到天亮,都在這段時間內發生。父母該如何協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使其提早在穩定的生活模式下成長茁壯?


伴寶貝甜蜜入夢鄉

「睡眠」需要學習

    或許你會感到很訝異,「睡眠」這件事看似簡單,對寶寶而言也是一種需要學習的能力!事實上,嬰兒並不是與生俱來就有著和大人一樣的生活節奏,通常要到6個月大以後,才逐漸建立起規律的睡眠週期。

 

    隨著年齡增加,寶寶每天整體睡眠時間會漸漸縮短,睡眠週期逐漸延長,淺睡期相對減少,夜間睡眠時間拉長,晝夜節律也慢慢形成。然而,所有嬰兒的睡眠需求都不相同,有些寶寶睡得多,有些睡得比較少、睡眠時間也比較零碎。

 

睡眠對寶寶的重要性

    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潘俊伸指出,睡眠對寶寶而言,至少有以下幾個功能:

 

    提供充足的休息。

    藉由睡眠,養分得以在體內進行代謝、吸收、調整及利用,成為生長所需的能源。

    睡眠時間,身體會分泌各種生長激素,因此睡眠不足的孩子,生長發育一定受影響。

    睡眠會影響情緒,躁動、愛哭鬧的孩子,睡眠時間經常是不足的或睡眠品質不佳。

 

寶寶有睡眠障礙嗎?

    如何判斷寶寶睡得好不好?悠之家產後護理之家執行長黃資裡認為,每個寶寶對睡眠需求的長短都不一樣,但我們可以就下列幾個指標來評估寶寶的睡眠品質:

 

    寶寶睡醒後感到快樂與滿足。

    寶寶的食慾正常。

    寶寶的發育正常。

    寶寶的體重成長正常。

    寶寶可以高興地、慢慢地醒來。

    父母喜歡和寶寶親近的感覺。

  

    如果寶寶符合以上幾點,那麼基本上應該就沒有睡眠問題,有些寶寶雖然睡得不久,但對他而言已是足夠的,爸爸媽媽就不需過度緊張。

 

寶寶的睡眠特徵

    寶寶的睡眠特性和大人有何不同?為什麼半夜總是特別容易驚醒?不同階段寶寶的睡眠狀態又有什麼不一樣?

 

寶寶睡眠3大特性

1.      分段性

    潘俊伸醫師指出,通常78個月以前的寶寶,睡眠時間都是比較分段式的,他一天的睡眠時間很長,可是每次只睡23個鐘頭。

 

2.      晝夜不分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湯國廷表示,人之所以會有晝夜節律,是因眼睛的視網膜內有感光細胞聯繫著大腦,負責調控生理時鐘,知道什麼是白天(該清醒),什麼是晚上(該睡覺)。日夜顛倒的情形最常見於出生1個月內的新生兒,寶寶在出生以前,在媽媽的肚子裡是沒有白天與夜晚的區別的,在子宮內,媽媽白天工作時,寶寶是睡著的,到了晚上,他則是醒著的,所以剛出生時,還搞不清楚狀況的寶寶就會日夜顛倒,這種情形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約34個月。

 

3.      越累越興奮

    經過一整天的勞累後,大人和小孩會有截然不同的狀況!黃資裡執行長指出,大人白天過度勞動後,會顯得動作疲憊、思緒遲緩、腦袋空空、猛打哈欠、昏昏欲睡,就像電池快沒電一樣;相反地,寶寶過度疲勞後則會變得更活躍、興奮,甚至煩躁、哭鬧。因此,專家常建議睡前別讓孩子玩得太瘋,就是這個道理。

 

睡眠週期比一比!

    黃資裡執行長指出,寶寶的睡眠週期也和大人不同,所以夜間有幾次短時間的清醒是正常的,一般來說,睡眠期大致可分為「活動睡眠期」(淺眠期)及「安靜睡眠期」(熟睡期)。成人的一個睡眠週期約90分鐘,整個夜間睡眠包括36個週期,其中,活動睡眠期僅佔2025%,在這期間,人的身體活動度會鬆弛,但大腦會特別活躍,時常作夢;而安靜睡眠期則佔整個睡眠期的7580%,屬於深度睡眠,能夠恢復體力。

 

    而滿月的寶寶活動睡眠期占了總睡眠時間的一半以上,而且每次的睡眠週期比較短,僅約45分鐘,因此,嬰兒比較容易受到內在與外來刺激干擾而醒來,例如:脹氣、腸子的蠕動或周圍的聲響…等,有種說法認為,這樣的睡眠模式是寶寶的自救機制,在6個月以前,大腦會經常保持活動,維持正常呼吸及醒覺狀態,讓自己免於忘記呼吸。因此,對於寶寶為什麼夜裡老是醒來好幾次,爸爸媽媽應該能夠諒解才是。

 

寶寶的睡眠以淺眠居多

    許多父母經常抱怨孩子在半夜頻頻醒過來,但湯國廷醫師卻認為,這有時只是父母的一種「誤會」。

   

大人在深睡與淺睡轉換之間不容易清醒,但寶寶的轉換過程就不如大人順利、迅速了,因此寶寶淺睡時會有許多面部表情,如:睜眼、微笑、皺眉、發出哼哼聲,或伸展四肢、翻身…等,但這些動作大多是無意義的正常現象,不知情的父母往往以為這是寶寶睡眠不安或身體不適的表現,而採取過份照顧的動作,例如:抱起來拍搖,反而打擾了寶寶的美夢,造成寶寶真的醒過來。

 

    因此,若無其他生理因素,建議爸爸媽媽可以靜靜等待5分鐘以上,看看寶寶是否會自己再度睡著,切勿馬上打斷寶寶的睡眠,應讓寶寶學習如何在深淺眠中轉換,學習睡飽。

 

01歲寶寶的睡眠狀態

    黃資裡執行長曾於《資深護理師省力育兒妙招》一書中描述了1歲前、不同階段寶寶的睡眠情況:

 

 

01個月

Week1

    剛出生的寶寶睡睡醒醒,哭鬧的機會不多,吃飽睡、睡飽吃,沒有固定的規律,可能每隔1小時吃一次,也可能一次要吃1個小時,或是邊吃邊睡,媽媽在這段期間既要忍受身體不適,還要不眠不休、吃不好睡不好,就為了配合寶寶的吃與睡,因此需要大量的支持與協助。

 

    由於在這週內寶寶頻繁地吸吮,是為了儲備自己的糧食,促進媽媽乳汁分泌,為了要遷就寶寶的睡眠與媽媽自己的休息,這週儘量跟寶寶親子同室,躺在床上餵奶,房間則盡量保持燈光柔和、溫度舒適。

 

寶寶邊吸奶邊睡覺,要叫醒他嗎?

    湯國廷醫師指出,當寶寶含著媽媽的乳房,聽著媽媽的心跳,聞到媽媽的味道時,會覺得十分安全而受保護,很自然地就想睡覺。有時,有些寶寶會把媽媽的乳頭當作安撫奶嘴。

 

    如果在吃奶時間寶寶只是含著乳頭並沒有認真地喝奶時,可以將寶寶的包巾打開,讓他手腳露出來涼快一些,或是搔搔他的背,摸摸他的腳,和他講講話,盡量維持他的清醒,讓他可以更有效地吸吮。此外,房間的光線也可以調亮些,不要太安靜,如果這樣餵食超過4050分鐘以上,就不用再餵了,讓寶寶先睡覺,但是要增加餵奶的頻率,也就是有需要就給。

 

Week2

    寶寶經過一週的調適,正式邁入第二週的他,開始對外界環境產生反應,會因為其他原因而哭,如:太熱、尿步髒了、太吵、太累、太亮…等。喝奶的間隔偶爾會拉長,約2小時,但仍然不是非常固定,每次喝奶時間約3040分鐘,原則上還是吃飽睡、睡飽吃。

 

    大約第十天開始,寶寶可能出現吃完還哄不睡,一直要撐到下一餐吃飽才睡的情況,每天大約一次,此時父母要意識到:「寶寶長大了,睡眠需求開始減少了;對外界環境有點好奇,除了睡覺以外,還需要一點其他的刺激。」趁這段時間,父母可以把臉湊近一點跟寶寶說說話,幫他做按摩或嬰兒游泳,滿足一下他的活動需求。

 

Week34

    此時寶寶即將滿月了,喝奶的時間會變得比較規律,大約每23小時吃一次,偶爾會有12次撐到45小時,喝奶的速度會稍微快一點,約30分鐘可以解決。

 

    看起來還是個小寶寶的他,不再是個吃飽睡、睡飽吃的小天使,每天大約會有2次吃飽了卻不睡覺的時段,分不清白天與夜晚,也開始有自己的個性,會因為有需求無法滿足而不高興地哭,父母開始覺得搞不定,需要尋求安撫寶寶的方法,如:奶嘴、抱起來搖或走動…等。

 

    寶寶的睡眠機制大約要滿月後才能成熟,也才有辦法開始訓練。20天大的寶寶睡眠時間每天約1619小時,當他不想睡時,硬哄他睡,他可能會跟你「拼命」;若一不小心被你催眠了,也很快就會醒來。父母可別因此生氣,他只是想「玩」而已,多跟他互動,說話、按摩、聽不同的音樂、說故事,都可以促進寶寶腦細胞的發育與連結,讓寶寶變得更聰明。

 

23個月

    2個月大以後,寶寶白天醒著的時間更長了,夜裡的睡眠也會拉長,有時可能可以連續睡上56個小時;3個月大時,還可能延長到78小時,算不算一覺到天亮,就看媽媽們怎麼定義了。

 

日夜顛倒怎麼辦?

    當然,在這段時間也有寶寶還是會日夜顛倒,黃資裡執行長建議爸爸媽媽可依照下列方法來改善:

 

    下午或傍晚時盡量別讓寶寶睡超過3小時。

    傍晚醒來後,讓寶寶到客廳,跟家人盡情地玩耍,不要讓他單獨待在睡房,靜悄悄地又睡著了。

    晚上正式睡覺前,儘可能多餵一點奶、或讓寶寶吃母乳中的後奶,使寶寶可以吃飽一點再睡。

    慢慢減少夜間的餵奶。

    睡房的燈光儘量保持昏暗,若有窗戶要注意窗簾的遮光性,避免寶寶受到光線的影響。

    就算寶寶夜間醒來也儘量不要跟他說話、不要開燈,更不要跟他玩。

    如果需要換尿布,動作儘量輕柔,不要吵醒他。

    有時寶寶半夜扭動身體、揮動手腳,甚至會哭,不一定是醒來,可能是做夢,先試試看別理會,他可能會自己重新入睡。

    若是寶寶真的放聲大哭,別緊張,讓他試著靠自己重新入睡,他需要消耗一些體力,才能睡得更好。

    通常剛開始訓練寶寶自行入睡,他可能會哭上一小時,但漸漸地,他會縮短哭鬧的時間,約一週後,就會乖乖就範。

 

47個月

    這個階段的寶寶,所有狀態都非常穩定。他們白天至少需要小睡2次,上、下午各一次,每次約13小時,而晚上可以連續睡上8小時,甚至更久,夜裡不需要餵奶。

 

    父母可以在這段期間訓練寶寶自行入睡,趁他還醒著就把他送到床上,並且輕柔地對他說晚安,然後離開。

 

寶寶不肯自行入睡而大哭,怎麼辦?

    不要馬上安撫,忍耐幾分鐘,說不定他哭一哭就自己睡著了。

    如果寶寶哭不停,每5分鐘過去安撫他1分鐘,讓他知道你隨時會來,並沒有離開他,重複這樣的頻率。

    若是寶寶真的哭了很久,觀察一下周圍環境有沒有任何問題,如:寶寶的手或腳指頭是否卡在床縫裡、頭髮有無被東西纏繞住,床上是否有尖銳物、或是翻身後壓到手不舒服…等。確定排除後就離開,不要逗留。

    除非確定寶寶睡前沒吃飽,否則不需要再餵他喝奶。

    67個月大的寶寶半夜若還經常起來,而且不只1次,要考慮是否該換嬰兒床,可能因為空間太小,讓他感到不舒服。

 

812個月

    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可以稱得上好帶喔!白天還是需要小睡2次,上、下午各一次,每次約13小時,晚上則可以連續睡上912小時,且夜裡不需要餵奶。

   

但因開始會有分離焦慮產生,之前可以自行入睡的寶寶,最近可能又不行了。不過,爸爸媽媽要體諒寶寶不是故意的,別對寶寶發怒使他更加害怕、哭得更兇。爸爸媽媽只需將前面訓練寶寶自行入睡的過程再重新做幾次,幾天後情況就會改善了。

 

哄寶寶甜蜜入夢鄉

    爸爸媽媽該如何哄寶寶入睡呢?怎麼做才能提升寶寶的睡眠品質?

 

提供適合睡眠的環境

    潘俊伸醫師認為,順利哄寶寶入睡的先決條件在於,塑造一個良好的睡眠環境,適合寶寶睡眠的環境應包含以下要素:

 

    獨立的嬰兒床,可以跟大人同房,但不要同床。

    嬰兒床內必須安全舒適,不建議給寶寶睡枕頭,也不要放置不必要的雜物:如:厚重的被子、玩具,以避免發生窒息的危險。

    房間的光線儘量昏暗,如有窗戶應使用窗簾阻擋日照,並且保持安靜。

 

滿月開始睡眠儀式訓練

    湯國廷醫師認為,成人半夜如果醒來,多半會繼續入睡,但如果半夜醒來時周遭的環境與入睡時不同,我們也會無法入睡,寶寶其實也是一樣。所以寶寶入睡的情境應該和他半夜醒過來所處的情境相同,他才容易入睡,這就是所謂的「睡前儀式」。如果寶寶是抱著入睡的,那麼晚上醒來時,寶寶也會要求抱著入睡。

 

    因此,為了讓寶寶半夜能夠自己入睡,不打擾父母,營造良好的睡前儀式是很重要的。當寶寶很想睡但還未睡著時,把他放在你希望讓他睡覺的地方,然後溫和且堅定地與寶寶說晚安後離開。

 

睡眠儀式預備〜

    黃資裡執行長指出,寶寶的睡眠儀式應包含以下內容:

 

    準備睡覺前2小時,避免進行激烈或複雜的活動。

    設定睡前的儀式,最好是容易辦到的,如:說故事、唱歌、播放同一首音樂、拿出小被子及小枕頭,或洗澡、換睡衣…等等。

    在你認為寶寶想睡之前,這些睡前儀式會用到的物品就要先準備好。

    每天按照固定的睡前儀式進行,重複而且要讓寶寶熟悉。

    最好由同一個人訓練。

    洗澡是最好的促進睡眠前奏。

    訓練期儘量固定時間洗澡,並在睡前洗澡時清場,要求家中其他成員「絕對肅靜」,並哼唱相同的洗澡歌。

    洗完澡後立即抱入已經準備好的睡房內,此時燈光不宜太亮、溫度最好介於攝氏2628度的舒適溫度。

    做嬰兒按摩幫助寶寶入睡。

    尿布及睡衣。

    餵奶。

    說故事或唱睡前晚安歌。

    說話語調保持一致,平穩、重複。

    當寶寶快睡著,但還醒著時,就應把他放到嬰兒床上。

    蓋上他熟悉的小被被。

 

睡眠問題Q&A

Q1:讓寶寶採取哪種睡姿比較好?

Ans

    仰睡是最安全的!湯國廷醫師表示,目前已知趴睡是嬰兒猝死症的危險因子之一,美國兒科醫學會自1992年提出1歲以下嬰兒需仰睡的建議後,10年之間嬰兒猝死症發生的機率就降低了53%

 

    有些父母會使用嬰兒枕或側睡來固定寶寶的頭型,其實在嬰兒前面幾個月大時,連側睡都不建議,而美國兒科醫學會也不建議使用嬰兒枕,因為這些都是造成嬰兒猝死症的危險因子,為了避免發生悲劇,再怎麼樣也不要讓寶寶趴睡。

 

    潘俊伸醫師補充,少數有特別問題的孩子,如:特別容易溢奶、吐奶,這樣的孩子仰睡可能常會嗆到,在與醫師討論過後,或可在家長陪伴的狀況下,讓他在喝完奶、並且打過嗝之後趴睡。

 

Q2:寶寶睡覺時常會流汗,需要一直開著冷氣嗎?

    潘俊伸醫師表示,當寶寶睡前喝奶較多,經常會流汗,有些家長以為是體質不好或太熱的緣故造成,其實是因為寶寶的腎臟發育還不夠成熟,水分無法充分轉為尿液,就成了汗液,所以正常來說嬰兒本來就是比較容易排汗的,隨著年齡慢慢成長,這樣的情況就會改善。當然,如果父母能為孩子開一點空調,使氣溫維持在26度左右,是可以稍微改善流汗的情況。

 

    湯國廷醫師認為,汗腺分泌汗液是受交感神經控制,出汗量與汗腺發育情形和交感神經的敏感性有關。寶寶由於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善,大腦皮質對交感神經的抑制功能差,即使在晚上睡眠時,交感神經依然處於興奮狀態,故在晚上入睡後往往出現多汗的情況,不見得是過熱,這種出汗僅限於頭頸部,尤以額部為主,等過了12小時,寶寶深睡後,出汗自然會消失,因此爸媽不必過於擔心而急著開空調,等寶寶進入學齡期後,神經系統逐漸發展成熟,這種現象就會消失。

 

Q3:寶寶睡覺時容易被蚊蟲叮咬,怎麼辦?

Ans

    潘俊伸醫師表示,蚊蟲叮咬確實會影響寶寶的睡眠品質,夏天蚊蟲較多,建議使用蚊帳是最有效也最安全的方式,至於防蚊液、捕蚊燈效果通常不好,蚊香則有安全上的問題,並不建議。

 

Q4:睡覺時,該給寶寶吃奶嘴嗎?

Ans

    該不該給寶寶吃奶嘴?湯國廷醫師表示,目前並無定論,決定權還是在父母。吃奶嘴的好處:曾有研究指出,吃奶嘴的寶寶發生嬰兒猝死症的機率較低,但目前無法證實可以用來預防嬰兒猝死症;再者,對於焦躁的寶寶,給予奶嘴安撫其情緒,可以暫時分散寶寶的注意力,讓父母可有多一點時間準備泡奶,同時幫助寶寶入睡。對於愛吸吮的寶寶,之後要戒奶嘴比戒手指頭容易。

 

    至於吃奶嘴的壞處:在早期母奶尚未供需平衡前,太早使用奶嘴,容易造成乳頭的混淆,影響親餵,所以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的建議,最好延至滿月以後再使用;此外,吃奶嘴會增加中耳炎的機會,而長時間吃奶嘴,尤其整夜,容易造成牙齒咬合及排列問題,以及鵝口瘡。

 

    使用奶嘴必須注意清潔、安全,且非必要時盡量不使用的原則,另外,準備一個一模一樣的備用奶嘴,以備不時之需。睡著後萬一奶嘴掉了,也不要急著再塞回去,如果擔心中耳炎問題,6個月大後可嘗試戒掉奶嘴。

 

Q5:寶寶睡到喝奶的時間,該叫他起來喝奶嗎?

Ans

    湯國廷醫師指出,滿月前,在奶水尚未達到供需平衡以前,白天若超過3小時以上,就要搖醒寶寶餵奶;晚上如果超過4小時以上,也要搖醒寶寶餵奶。至於滿月後,如果寶寶體重增加情況良好,可依寶寶的需要餵奶,不一定要吵醒寶寶餵奶。

 

Q6:寶寶多大時,可以戒掉夜奶?

Ans

    湯國廷醫師認為,父母不能期待嬰兒一下子就和大人一樣有著同步的睡眠週期,許多父母認為,寶寶4個月大以後可以戒掉夜奶,一覺到天亮,但實際上,只有喝配方奶的寶寶才有可能做到。

 

    喝配方奶的寶寶和餵母奶的寶寶其睡眠週期是相當不同的,因為配方奶相較於母奶不好消化,所以可以間隔較長時間才餵奶,也較早戒掉夜奶。一般而言,6個月大以後,可以嘗試以固定的睡眠儀式,慢慢戒掉夜奶,但每個寶寶還是有個別差異,不要勉強,對於體重增加緩慢、白天吃得少的寶寶,不建議太早戒掉夜奶。

 

    黃資裡執行長指出,絕大多數的寶寶在6個月大後就不需要夜間哺乳了,通常在此階段影響睡眠的原因包括:面臨長牙時期、對於自己睡覺開始感到焦慮、變得更活潑想跟家人玩、需要開始吃副食品。待這些情況改善後,再重新訓練寶寶的睡眠儀式。

 

Q7:寶寶本來可以睡過夜,但最近半夜又頻頻起床,為什麼?

Ans

    湯國廷醫師表示,在成長快速期(710天大、23週大、3個月大、4個月大、6個月和9個月大),寶寶的食量會增加,並藉由頻繁吸吮的方式要求乳房製造更多的奶水,待27天後,奶水量分泌更多了,寶寶醒來吸奶的頻率就會恢復原來的習慣。

 

    另外,一些其他原因也會增加夜間醒來的機會,如:長牙期牙齦腫脹造成不舒服、過敏、鼻塞、中耳炎、成長期腦部活動增加(如已學會發出聲音、翻身或爬行的孩子)、情緒問題(如沒有安全感)…等。

  

    若排除生理問題,爸爸媽媽可以思考最近有哪些狀況影響了你的情緒,有些父母的經驗是,當自己心情很不好、和其他家人關係緊張時,也會影響寶寶,使他的安全感受到影響,寶寶會藉由多喝奶的方式安撫自己,以確定自己和媽媽的關係是緊密的。

 

Q8:寶寶睡覺時很容易被自己嚇醒,為什麼會這樣?

Ans

    湯國廷醫師表示,寶寶出生時,因為神經發育尚未成熟的關係,會有許多原始反射,「驚嚇反射」就是其中之一。典型的驚嚇反射為:受到周遭聲響或突然改變身體位置而引發手臂外展,手指張開,之後雙臂互抱類似驚嚇的反應。

 

    有些寶寶常因為身體移動或噪音引起「驚嚇反射」驚醒而哭,對這類寶寶,睡覺時可以用包巾稍微將寶寶包住,也就是抑制此種反射,寶寶就不會驚醒了。

 

    「驚嚇反射」對新生兒來說是很正常的,如果沒有常常因此反射而驚醒,平時就不需用包巾把寶寶全身包起來。「驚嚇反射」在1個月大時最明顯,一般於56個月大時就會消失。

 

 


湯國廷

 

現職: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講師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經歷:馬偕醫院小兒腸胃科研究醫師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附設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