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華德福教養方式為靈感

塑造一個快樂成長的家庭文化

 

採訪撰文/李沛瑜
諮詢/臺中教育大學幼教系教授 魏美惠

      臺中教育大學幼教系副教授 陳淑琴

資料參考/《地球上的天堂》夏莉法‧奧本海默(Sharifa Oppenheimer)著 旺旺出版社

 

 

「神奇的孩童,把一無含意的雲朵和變幻無常的光與影,變成嬉鬧的玩具。」印度詩人泰戈爾以此詩描述了孩童的天真與創意。孩子們在探索世界時,展現出對生命的愛,對大自然的好奇,而這份好奇心與關懷能夠維持到什麼時候呢?

啟發學習潛能才是重點!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快樂的成長,擁有求知的好奇心去主動學習,同時也具有良好的品德,並且關懷生命感恩萬物。然而,在繁忙的生活步調中,想要為孩子建立一個安全且有趣的學習環境,父母的用心與經營是不可或缺的。

  
學前教育不屬於義務教育,因而臺灣的學前教育的教學模式百花齊放。臺中教育大學幼教系魏美惠教授提出建議父母選擇學前教育的幼稚園時,不應該只是將重點放在提倡哪一種教學方法,而應該將重點放在這個學習環境是如何啟發孩童的各種學習潛能,也不能太偏頗單一的學習智能,當孩子浸淫在這樣的生活與環境中,孩子便可以透過活動與遊戲來發展多元智能,成為一個全面的人。

 

快樂學習,多元發展
    美國的加納(Howard Gardner)博士提出人類生活的基本智能有8項: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技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內省智能、人際智能、自然環境觀察智能。

 
 
然而,多元智能發展的立意,絕非讓父母為小孩準備過多且填塞的才藝補習課。所有的活動都是為了在生活、活動與遊戲中去發掘孩子的各項智能的優勢與弱勢,身為大人的我們,最好能先了解到孩子的本質,再適性引導讓孩子好好發展長處。

  
怎麼樣的環境可以引導出孩子最好的潛能呢?臺中教育大學幼教系教授陳淑琴副教授認為8歲之前的孩子需要在一個快樂學習的環境中,自在快樂地學習與玩耍,每一個活動都考量到統合感覺的整體性,讓孩子可以在一個自主自由的遊戲中,探索提問與找出解答,在一個活動中就能培養不同領域的潛能。

華德福教養方式提倡的家庭文化
    目前,華德福教養方式為全球發展最快的獨立教育系統之一,以健康、平衡的方式,追求孩子在意志、情感及思考等3個層面能力的全方位成長。創造性的藝術、手工、肢體律動及音樂等活潑課程,與統整的語文、數學、自然及社會課程,兩者相互間密切結合,以滋養孩子在頭腦、心性與四肢的均衡發展,讓孩子充份了解發揮自己的潛能,同時孕育自由自主的探索精神,長大之後能以正向的生命態度進入世界,貢獻自己的才能。


  
有時候我們太專注於外在環境,遺忘了教育原來由家庭開始。陳淑琴教授提到所有的教育模式,一開始都只是托育來輔助家庭教育的不足,直到後來才有了正式的幼兒教育模式;同樣地,華德福的教養方式也不是從進入華德福學校開始,而是由家庭文化的教養就開始啟發孩子的潛能。


   
那麼,華德福教育提倡怎樣的家庭文化呢?幼兒教學經驗超過20年的夏莉法‧奧本海默(Sharifa Oppenheimer)認為有五個形成家庭文化的因素:


因素1、家庭的規律

    家庭的規律包括每日與每週的儀式以及例行公事,還有年度節目的慶祝。華德福教育認為透過規律的活動來建立家庭生活的節奏,以規律的用餐、睡眠時間來安排生活,還有全家一起慶祝節日。

 

   父母可以創造出一個能夠培養生理上、情緒上以及認知上的探索遊戲空間。父母也可以仔細選擇孩子的藝術活動,並且對孩子講你所喜愛的故事。這些事都會點滴累積成自己的家庭文化。文化就是我們過生活的方式。如果身為父母的我們不刻意努力地塑造家庭文化,就會不知不覺被媒體、廣告等的社會標準所影響。

   
規律的生活可以傳達清楚的家庭觀念,孩子在其中學會他們是家庭組織的一個成員,同時學到自己身處在世界的定位。在家庭中,透過園藝、愛惜後院的動植物、登山、腳踏車還有其他愛好大自然的活動,讓孩子耳濡目染地感受到我們尊重所有的生命,孩子也會順勢發展出屬於世界的歸屬感與安全感。

   
在孩子沒有上學或是在週末的時候,父母可以計畫從室內活動、戶外活動、點心時間、小睡時間,到和其他小孩玩的順序來安排一天的行程。對孩子來說,沒有任何事物比探索自己家裡的世界更豐富了。

小訣竅‧每日活動參考

        9:0010:30:戶外遊戲

        10:30:點心

        11:0012:00:室內遊戲,打掃

        12:30:午餐,洗碟子,去戶外活動一下

        13:0015:00:午睡,休息

        16:00:散佈時間或戶外遊戲

        17:00:準備晚餐,要孩子也一起幫忙!

 

因素2、家事與休閒娛樂

    家事與休閒娛樂包括照料家庭、分擔家事的方式,並以家庭休閒活動加以平衡。要讓孩子了解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個成員,分擔家事與共同參與家庭休閒活動也是家庭文化的基礎。我們可以說:「在我們家,我們不會打架,而是用討論的。」或者「在我們家,我們跟鳥兒同時睡覺。」把家庭價值提升到更高境界,可以避免孩子用別家的標準來跟我們唇槍舌戰。

   
孩子知道他在家中有獨特的角色,會不斷成長與改變。如果有一個全家出遊的計畫,但有個孩子不想參加,我們可以這樣說:「但這是全家的冒險,我們需要你!」或者在日常對話中點出家庭特質:「我們喜歡全家一起煮飯!」、「我們是熱愛戶外活動的家庭」、「我們家的人都很喜歡笑,對不對?」,當在切蔬菜時,請感覺是將愛注入蔬菜裡,可以說:「你看這紫色的高麗菜,切開後多像一朵花呀?」

 

小訣竅‧睡前故事參考

        嬰幼兒:手指腳趾遊戲、搖籃曲和擺動的節奏

        24歲:家、庭院與動物,以及關於他們生活的故事

        57歲:童話故事,良好人品的圖像

        8歲以上:刺激冒險的故事

 

    對孩子來說,重點不僅是我們做了什麼;而是在做事的當下,我們是誰,孩子接收到的是這個態度。透過家庭互動,讓孩子學會為家庭付出,也讓孩子發展出良好的自尊心與歸屬感,在這樣的基礎下,孩子便能自信地走在發現自我的道路上。

 

小訣竅‧每日家務參考

        早上:拌勻茶或果汁

        午睡之後:摺好午睡的毯子、把毯子放入櫃子、再選一件小家事來做

        晚上:晚餐煮好前,與父母一起打掃廚房

 

因素3、孩子的遊戲

    孩子的遊戲包含富想像力的室內遊戲空間規劃,還有多元戶外遊戲探險。想要為孩子建立了解物質世界的穩固基礎,輸入感官印象的訊息則必須是簡明且真實的,而大自然就是具有這些特質的最佳代表。12歲以下的感受力與觀察力最為敏感,讓大自然來陪伴孩子,將會滋養出創造性與想像力以及平靜的內在氣質。

   
父母可以考慮每週選一天都成是工作日,也選一天做為家庭出遊日,也可以邀請另一個家庭加入一同參與。對孩子來說,玩就是生活。孩子透過遊戲行為來感受世界,人際關係是一面鏡子,要多增加孩子的人生觸角,因為只有在遊戲行為中,才能發現孩子的本性,父母也才能因勢利導地修飾孩子的性格。

 

小訣竅‧遊戲參考

‧視覺經驗:

整齊的視覺經驗:簡單的玩具櫃、簡單的房子。

選擇豐富、溫暖、多彩,而不會太刺激或過於豔麗。

 

‧聽覺經驗:

給孩子天然的聲音:人聲、流水風、風聲、打掃聲、鳥兒哼唱聲等。

盡量減少機器的聲音:電視機、洗碗機、收音機、吸塵器等。

 

‧觸覺經驗:

選擇觸感豐富的玩具、家具、餐具:木頭或自然纖維

選擇柔軟、易透氣的天然材質衣料與床單

 

‧嗅覺經驗:

建造一個小花園或小陽台,也可以到公園玩耍。

使用天然的清潔劑

 

‧味覺經驗:

有些文化把食物當作療癒身心的藥材。

天然的食物具有豐富的感覺與營養。

 

因素4、孩子的藝術表現
    孩子的藝術表現,包括多元的藝術材料,還有音樂與文學。人類擁有最好的能力與需求就是創作故事。透過故事,父母可以提供孩子豐沛的內在力量,使生活產生意義;也可以用故事的例子,幫助解答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同時,也為孩子提供多種人格特質的形象,做為問題解答的參考對象。
 

小訣竅‧34歲孩子的引導故事元素

‧講述類似孩子處境的故事。

‧用發生在動物王國中的故事來比喻。

‧呈現問題,並加上細節的描述。

‧用生動的故事圖像去解決問題。

‧每個故事的結尾都是「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幼兒藝術的體驗,使孩子的經驗獲得均衡整合。藝術工作完成了兒童時期2個必要的任務:手與心的訓練。透過各種藝術材料,孩子從互動中獲得情感的回應,在這個方式下會自主地去體會到界限,並適時地形成「自我」的概念。
 

小訣竅‧孩子畫畫的發展歷程

每個孩子有不同的速度,以下的年齡參考只是近似值

學步兒:畫線條,簡單的色彩筆觸。

 

        34歲:用力帶著顏色在紙上躍動。現在紙上充滿了顏色。

        45歲:彩色的線條化中出現了圓,變成一張臉。

        56歲:很多彩色的形狀在跳舞,在紙上的空間漂浮。

        67歲:現在形體下降到了地上,樹有了根,不再漂浮。核心人物的兩旁會有人物陪伴著。

因素5、紀律、行為管理
    前二者(家庭的規律、家事與休閒娛樂)可以看成星星的腳,是家庭文化的基礎,規律的生活、互助合作與一同遊戲,讓全家人一起對家庭產生歸屬感。接下來的兩個角(孩子的遊戲與藝術表現),是星星的手臂,是孩子觸及世界探索環境的雙手。

 

   最後,才創造出一個具體的空間給「頭部」,這是自我反省的面向,也可以稱之為紀律或行為管理,當前面這4個區域都均衡發展時,紀律就會在微妙的家庭器分鐘產生,最後形成自我約束的紀律。

    當我們在塑造家庭文化時,可以把家庭當成一個容器,依照「堅定的結構」與「開放的彈性」為原則,當結構與彈性達到平衡之時,容器才能發揮實現其目的:幫助幼兒的靈魂去發現自己。無論我們建立何種家庭文化,孩子都會以自己的方式,觀察模仿,投射在行為反應中讓我們看到。

   
如果我們不滿意他們的行為,首先,必須檢視家庭的文化,或者是家庭的規律、家事與休閒活動、孩子的遊戲以及孩子的藝術體驗這4個角。

   
其次,我們必須看看自己的內在規律。對孩子來說,「我們是誰」比「我們做了什麼」更為重要,而我們可以提供孩子的最佳禮物,就是當個快樂、休息充足且滿足的父母。每個養育小孩的父母,必須不斷自問:「我該如何照顧好自已,才能照顧好孩子?」

 

小訣竅‧不滿意孩子的行為嗎?

1.          首先,檢視外部節奏或家庭文化,做必要的調整。

2.          其次,看看自己的節奏──太忙了嗎?不滿意嗎?做必要的調整,然後帶他加入你的工作,引導他的節奏整合與你同步。

3.          最後,運用紀律來管理行為。

 

    每個人都必須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並且建立出規律。因為我們知道孩子模仿的不只是我們做的每件事,還有我們存在的方式。如果我們已對待孩子的幽默與同理心來對待自己,我們將能夠珍惜致力於均衡發展的成就,並且平靜地從錯誤中學習。


   
用堅定和溫柔的態度,父母可以畫出界線,讓孩子的世界是小到能夠安全也能被理解的,但又大到能讓他可以自由地走在自我發現的道路上。在教導孩子守規矩時,仍然要關心他,我們的出發點不是「你必須照我說的做」,而是「你必須這麼做,因為我是在幫助你學習生命的功課、了解世界是如何運作的。」

「記著,你是孩子的太陽系的中心,你是帶來溫暖與光亮的太陽。他的整個世界都是繞著你轉。你那平和的感覺是每樣事物發展的源頭,是孩子世界的軸心。」保持一個平靜與接納的心,參與真正能充實你的活動,可以為孩子建立一個如何找到世界與自己的愉快連結的模範。跟孩子分享你的喜好,你的熱情也將會擴展到你和孩子們共同分享的日常生活中。
 

小訣竅‧孩子仍反抗,能怎麼做?

當父母盡力調整內外的節奏,而孩子仍然反抗或哭泣時,我們能怎麼做?

 

1.          首先試試看轉移焦點(孩子幾歲就暫停幾分鐘)

2.          然後帶他加入你的工作,引導他的節奏整合與你同步。

3.          最後,有必要的時候執行合理的處置(以不帶情緒的聲調說出簡單清楚的句子)。

4.          從頭到尾,立場都要維持堅定而溫柔。

 

開始,永遠不嫌遲
    也許多年以來,身為父母的你都用談判、妥協和孩子做各種約定,而如今自食惡果。孩子沒有安全感,或像個小霸王,不肯好好睡覺,開始耍賴。

   
不要絕望!又從今天開始。保持微笑,不管處理什麼是,帶著信心與善意堅持。「親愛的,現在是收好玩具的時間。來,讓我來幫忙。」以愉悅的肯定句點來表達,同時化為行動。

   
如果我們要求孩子去做某件事情,自己也要做。通常只要堅持幾次小小的懲罰,孩子很快就能學到,我們說的話是認真的,而且說到做到。一開始,孩子還會試探父母的底線,只是確認界線在哪裡。一旦確認感建立,孩子會很容易回歸天生的純真與信任。

 

堅持比完美更好
    在孩子的早期歲月,記得「堅持比完美來得更好」。如果我們已經決定了某事,然而在進行時卻發現其實是可以更好的,那就繼續按照計畫逐步進行,直到完成。把新構想留待下一次再使用吧!還有很多時間可以調整教養子女的方式,不需要急於一時。

   
這樣一來,我們可以放輕鬆並享受這個過程,具有自信的行動力可以給孩子能力的模範以及讓他們電到自己是被關愛被呵護的。孩子會重現父母的個性特質,倘若我們猶豫不決或不夠穩定,也會在他們身上看到猶豫不定的行為。身為父母,給予自己和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平靜且肯定地表達自己。
 

你想要什麼樣的家庭文化?
「你想要什麼樣的家庭文化?」是一個開放的問題,答案會因時因地持續成長變化,家庭文化不是一顆僵化的石頭,而是一個有活力的組織。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放輕鬆並享受每個階段的答案,來面對每日在我們前方開展的生活與境遇,與孩子一同學習與成長。

 

 

 

魏美惠

現任:臺中教育大學幼教系教授兼系主任

學歷: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教育哲學博士

經歷:臺中師院副教授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教育研究助理、助教

 

淑琴

現任:臺中教育大學幼教系副教授

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幼教博士

經歷: 臺中師院幼教系所、中心主任
      
臺中師院圖書館典藏組長

       新竹師院幼教所兼任副教授
      
臺灣師大語言中心英文講師


轉載自:【BabyLife育兒生活】20132月號。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