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月安寧
揮別經痛+不孕危機!
文/徐文媛
妳每個月來報到的,是「好朋友」,還是「搗蛋鬼」?如果妳本來沒有,卻突然開始經痛、由原本的輕微悶痛變成難以忍受的劇痛,不但生理期痛,就連經期結束還是痛、或是經血量暴增,請注意,這可能是妳的子宮發出的SOS訊號!
多少女性有經痛困擾?這是個很難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台中榮總婦產部主治醫師易瑜嶠認為,所有調查經痛的統計數字都可能低估,因為不是每一位有經痛的女性都會求醫。而且,有些女人的忍耐力特別強,甚至醫師已從超音波發現「應該會很痛」的子宮肌腺症,患者卻只說:「還好,已經習慣」;或是血色素降到6、7(正常成年女性為12), 應該會頭暈、乏力、心悸,患者卻自覺「經血量還好,沒有不舒服。」
長庚紀念醫院台北生殖分泌科主任張明揚指出,從剛來月經的2、3年就開始經痛,通常是原發性經痛,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年齡增長,到20、30歲之後才開始經痛、或是疼痛加劇、疼痛時間變長、經血變多⋯⋯等,出現和過去經期不同的症狀時,就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導致的續發性經痛,例如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腺症、子宮肌瘤。這時所要面對的除了疼痛,還可能有更麻煩的不孕問題。
月月痛,需進一步診斷
懷疑經痛可能與疾病有關時,醫師會安排一系列必要的檢查,常見的診斷方式如下:
1. 內診
內診(少女亦可以肛診替代) 是生殖器官有無異常的基礎檢查,有子宮內膜異位的病人,在內診時可能會發現骨盆腔疼痛、子宮後傾,最明顯的是接近陰道的子宮韌帶及靠近大腸處的硬結節或突起,這也是引發性交疼痛的地方。
2. 超音波
可以發現子宮腫瘤,如肌瘤、肌腺瘤、巧克力囊腫等,除腹部超音波外,必要時可用陰道超音波更深入觀察。超音波是快速且非侵入性檢查,臨床應用很普遍,但診斷上也有侷限,例如很難發現輕度或位於輸卵管及腹膜上的子宮內膜異位,需要安排進一步檢查。臨床上常遇到健檢時照超音波發現卵巢有腫瘤,到醫院複檢時再照一次,腫瘤卻不見了,原來是照超音波時遇到排卵期,不明的腫瘤其實是卵泡,所以,在安排檢查時,可先詢問最適當的檢查時機,以免虛驚一場。
3. CA125
健檢報告上「CA125卵巢癌指標」的名詞常讓女性恐慌,其實月經期、初期懷孕時,CA125數值也會較高,隨著健康檢查的普遍,門診中偶爾會有以為自己得癌症,拿著健檢報告急忙來求診的病人,其實只是虛驚一場。
有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腺症、子宮肌瘤時,CA125也會升高(大於35),可用來追蹤病情發展及評估治療成效,但診斷時不能只靠CA125,必須配合其他檢查。
4. 腹腔鏡
腹腔鏡手術需要全身麻醉,是最能夠確切診斷的方法,骨盆腔內狀況可一目瞭然,另一項好處是可以同時進行治療,切除或是燒灼破壞子宮內膜異位病灶,所以,不但被廣泛用來協助傳統檢查的不足,逐漸成為門診檢查之重要工具,在治療方面,也成為婦科手術的主流,能取代大部分傳統開腹手術。
女人心事 Her Story
擔任巿場行銷總監的明麗,工作時衝勁十足,喜歡運動、勤練瑜伽的她,雖然已46歲,還能和高二的女兒穿同樣尺碼的牛仔褲。
但最近1年來,原本平坦的小腹愈來愈「突出」,無論明麗怎麼努力運動還是瘦不下來,而且體力也愈來愈差,以前習慣爬樓梯健身,現在走沒幾層樓就覺得乏力、心悸;更麻煩的是她發現每個月經血量變多、經期也從原本5天拉長為7天,讓經常需要巡視通路、收集巿場訊息的明麗覺得很困擾。
想到自己莫名其妙發褔、體力不濟,經期和以前不同,明麗終於擠出時間去醫院,才知道原來是長了子宮肌瘤。
小腹瘦不了,子宮肌瘤作怪
台北榮民總醫院婦產部教授兼醫務科主任王鵬惠表示,子宮肌瘤是很常見的良性腫瘤,好發於35~45歲之間的女性,而且愈接近更年期,發生率愈高。以流行病學統計來看,每100位生育年齡女性中就有高達77位女性體內有大小不同程度的子宮肌瘤,而且大部分都沒有症狀,不影響健康及日常生活。門診中常遇到完全沒有症狀,因為健康檢查才無意間發現自己有子宮肌瘤的女性,這時不必太擔心,王鵬惠建議,只要定期追蹤肌瘤生長速率即可,除非追蹤發現肌瘤在短時間內快速長大,否則不必急著治療。
而像明麗這樣,已經有症狀出現、造成困擾時,就有必要討論適合的治療方法。
月經量增加是子宮肌瘤最常見的症狀,可能引發貧血,例如明麗檢查發現血色素只有7,低於成年女性血色素正常值12,所以有體力變差、心悸等貧血症狀。
「每個人的主觀感受不同,門診中也遇過血色素已降到6,卻不覺得有什麼不舒服的子宮肌瘤患者。」王鵬惠指出,患者已經習慣長期貧血的感覺,不以為意,反而比較介意小腹突出的問題。此外,子宮肌瘤也可能造成經痛、性交疼痛,或是肌瘤太大壓迫到膀胱可能造成頻尿、壓迫到腸子則造成便祕或是老是有便意卻排不出來。
視嚴重程度,決定治療方式
對於有症狀的子宮肌瘤,醫師會視嚴重程度決定藥物治療或手術。但子宮肌瘤的治療時機及治療方式,除了仰賴醫師的專業,有時也取決於患者的態度。王鵬惠表示,臨床上有拖到肌瘤大如十月懷胎才來治療的,也有不能忍受一點點小腹突出,很快就要求動手術的。另外,雖然子宮肌瘤惡性的機率極低 (約千分之一) ,但如果患者非常擔心發生惡性腫瘤,也會選擇動手術去除肌瘤以保心安。
子宮肌瘤是切除子宮最常見的原因,明麗在診斷出子宮肌瘤之後,也打聽到週圍許多人切除子宮或動手術去除肌瘤的經驗談,聽到醫師說可以嘗試藥物治療,使用性腺荷爾蒙刺激素類似劑(長效型GnRHa針劑) 創造出類似更年期的狀態,不必再為經期煩惱,貧血症狀也逐漸好轉。只需要每個月打一針,也很適合忙碌的明麗。
王鵬惠表示,更年期後少了荷爾蒙的刺激,肌瘤通常會萎縮,以藥物創造停經狀態也有同樣的效果。為了解治療成效,王鵬惠曾於2004~2005年,曾以43名超過45歲、沒有惡性腫瘤病史、受到子宮肌瘤症狀因擾但希望保留子宮的患者為對象,以性腺荷爾蒙刺激素類似劑 (長效型GnRHa針劑) 治療,結果超過80%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此項研究結果顯示,對於已接近更年期的女性,可以透過藥物停經,達到保留子宮、改善子宮肌瘤症狀的目的。
TIPS懷孕時的子宮肌瘤
有些女性是在產檢時發現子宮肌瘤,這時會很擔心肌瘤長得比胎兒還快,但研究顯示大約只有2~3成的肌瘤會變大。值得注意的是子宮肌瘤會提高流產、早產、胎位不正的危險性,此外,最令孕婦難受的是引發疼痛,孕婦會感到腹部抽筋、痙攣、肚皮緊繃,甚至半夜被痛醒。這時只能使用止痛藥,治療必須等產後觀察肌瘤的狀況再決定,因為隨著產後荷爾蒙恢復正常,肌瘤也可能會縮小。
女人心事 Her Story
31歲結婚,對現代女性來說一點也不算「晚婚」,于卉和老公還打算先過幾年二人世界,再懷孕生子。可是等到想生孩子時,卻遲遲沒有好消息⋯⋯。努力了1年多,于卉開始著急了,不想拖到35歲變成高齡產婦,她開始積極求診,才發現自己有巧克力囊腫。
于卉從來沒有經痛症狀,怎麼可能會有問題?不過,她滿腦子只想著懷孕,然而乖乖量基礎體溫、做人工受孕,求助過不同的大小醫院,直到35歲這年,還沒達成當媽媽的心願。這次,在也曾治療不孕、最近剛懷孕的姐妹推薦下,于卉換了醫師,展開新一波求子大挑戰,在醫師的建議下,決定先治療巧克力囊腫,她鼓起勇氣動手術、打針,做試管嬰兒,居然一次就成功受孕,順利生下兒子。
迷路的子宮內膜,擋住求子路
巧克力囊腫是子宮內膜異位的一種,原本應該待在子宮的內膜組織跑到卵巢,鬱積久了,逐漸變成濃稠的深咖啡色,手術切開時就像融化的巧克力而得名。
大多數有經痛的女性會先想到是不是子宮內膜異位,易瑜嶠表示,臨床經驗也顯示,子宮內膜異位患者來求診的原因首先是經痛,然而並不是所有內膜異位患者都會有經痛症狀。易瑜嶠強調,有巧克力囊腫不一定有經痛,就像于卉,直到治療不孕時才發現問題。
巧克力囊腫該不該動手術?易瑜嶠的態度很謹慎,「手術是把雙面刃,清除巧克力囊腫有助提高懷孕機率,但也不可避免會對卵巢功能造成或多或少的損傷。」以于卉為例,因為檢查發現卵巢上有很多顆腫瘤,怕干擾之後的取卵動作,因此易瑜嶠建議先以腹腔鏡手術清除腫瘤,但他強調手術原則是「容許較高的復發率、爭取較少的卵巢傷害」。
所以,無法將腫瘤徹底清除,而在手術後施打性腺荷爾蒙刺激素類似劑 (長效型GnRHa針劑),每月一次共施打2劑,創造假停經狀態,讓內膜異位病灶暫時萎縮、降低活躍程度及發炎反應,減少對懷孕的干擾因素,讓卵巢、子宮先休息一下,再開始試管嬰兒計畫。于卉當時只取到6顆卵,數量不算多,篩選較理想的2枚胚胎植入,順利懷孕、生產,和許多屢敗屢戰的不孕夫婦相比,其實是很幸運的結果。
知名度最高的女性疾病
也許不太了解,但大多數女性都聽過子宮內膜異位這個病症。據估計,台灣大約有20-50萬名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這還是有被診斷發現的,實際上可能還有更多潛在患者。子宮內膜異位好發於25~45歲女性,根據民國89年子宮內膜異位協會與長庚醫院合作的調查顯示,接受腹腔鏡手術的內膜異位患者的症狀主要為不孕(約占60%)、經痛(約30%)、性生活疼痛(約30%),這也可能是患者會積極治療不孕,卻可能隱忍疼痛問題有關。
易瑜嶠解釋,子宮內膜異位就是原本應該乖乖待在子宮的內膜組織,卻跑到子宮以外的地方,例如卵巢、腸道⋯⋯,這些迷路的內膜組織仍然會隨著月經週期增長、剝離,但卻無法隨經血正常排出,而在腹腔內滯留、累積,有時會形成腫瘤,引發經痛、不孕、便祕等各種症狀;有時沒有形成腫瘤,而是造成骨盆腔沾黏,這時超音波檢查是看不出來的,必須做腹腔鏡才能確診。
為什麼會有子宮內膜異位?目前無法以單一因素解釋。過去認為和經血逆流有關,但8、9成女性都會經血逆流,卻並非全都會導致內膜異位,大部分迷路的內膜組織會被免疫系統清除,因此,也可能與免疫功能有關,但確切的病因,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TIPS子宮內膜異位會遺傳?
子宮內膜異位有家族傾向,也就是說,如果妳的母親、姐妹或女性直系親屬是子宮內膜異位患者,妳也可能會有類似的困擾。1957年美國就曾有5對姐妹同時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的報導;在台灣,根據子宮內膜異位症協會問卷調查結果推估,一般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的比率約為5%,但有家族史的女性,罹患率為一般女性的2倍 !
女人心事 Her Story
大學畢業、踏入社會後,本來月經期偶爾會輕微悶痛的慧芬,突然開始劇烈經痛,止痛藥變成必需品,有時吃藥也不能緩解,慧芬想,自己應該就是容易經痛的倒楣體質。
很多人都說:「結婚生子之後,經痛就會好了。」慧芳也想早點生孩子,但才28歲的她,結婚快3年了,卻遲遲沒有好消息。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有子宮肌腺瘤,不容易受孕,做了3次人工受孕,都沒有成功;從診所轉戰到大醫院,在醫師的建議下,怕動刀的慧芬終於決定做腹腔鏡手術,再加上停經藥,讓子宮休息半年。
治療後,月經再度來報到時慧芬感到很「順」,她想,或許有機會自然懷孕,所以,沒有回醫院做試管,但努力了半年多,還是失望了。之後肌腺瘤又有復發跡象,但做試管居然一次成功,且又數度進出醫院安胎,九月懷胎,幾乎有一半的時間在臥床、住院,才順利生下這個得來不易的孩子。
劇痛難耐,最難纏的子宮肌腺症
子宮肌腺症(又稱子宮肌腺瘤、子宮腺肌症) 是子宮內膜組織穿透進入子宮肌層,子宮內膜在經期會分泌大量CA125和前列腺素,造成子宮劇烈收縮,而子宮肌腺症患者的內膜組織直接深入子宮肌層,和子宮內膜異位一樣會有經痛症狀,且疼痛程度更劇烈,不但經期間疼痛,月經結束後的1、2天還會持續劇痛,這點和子宮內膜異位有很大的不同。另外,患者也可能因月經過多導致貧血。不過,子宮肌腺症也可能沒有症狀,但隨著內膜組織侵入子宮肌層愈深,症狀也愈明顯。
誤入子宮肌層的內膜也可能長大形成腫瘤,類似子宮肌瘤,但子宮肌腺瘤與週圍組織的界限比較不明確,往往在子宮肌層內隨處散布,用台語「散瘤」來形容十分貼切,這種特徵也增加子宮肌腺症的治療難度,不像子宮肌瘤那樣容易以手術去除。
長庚紀念醫院台北生殖分泌科主任張明揚表示,若想一次解決子宮肌腺症,最好的方法是切除子宮,若因生育問題或執意想保留子宮的情況下,只局部切除肌腺瘤很容易復發,若能合併藥物治療,細心調理控制,也可以維持最少病痛的狀況下與病症共生。
年輕女性當心劇烈經痛
子宮肌腺症好發於35~50歲女性,但張明揚特別提醒25歲以下的年輕女性,如果原本沒有或只有輕微經痛,但過了20歲後開始劇烈經痛,且疼痛持續到月經結束之後,應及早診斷是否為子宮肌腺症,並及早治療,避免像故事中的慧芬,病情愈來愈嚴重,影響生育功能。子宮內膜為什麼會穿進子宮肌層?可能是因為生育、剖腹產、子宮刮搔術⋯⋯等原因,在子宮內壁留下細微傷口,讓子宮內膜趁隙深入。然而也有些追溯不出原因,尤其是才20幾歲的年輕女性,「就像內膜異位症容易併發子宮肌腺症,但子宮肌腺症患者卻較少發生內膜異位,可能是致病機轉不同的結果。」張明揚解釋,詳細的病因還有待進一步了解。
「切除子宮是最有效、最能根本解決子宮肌腺症的方法。」而為了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治療不孕問題,長庚醫院從民國83年開始以肌腺切除術合併藥物治療,除了手術時盡量減少對子宮損傷的情況下清除腫瘤,術後再以性腺荷爾蒙刺激素類似劑(長效型GnRHa針劑) 治療6個月,讓子宮休息。
透過這種治療方式,許多患者順利懷孕生子,甚至也有不少是自然懷孕,但張明揚強調,自然懷孕的努力最多半年,不要拖太久,以免錯過受孕的最佳時機。張明揚表示,子宮肌腺瘤是從子宮內膜向子宮肌肉組織內成不規則形狀成長,手術切除又要保留生機,確實很不容易。而即使懷孕,也要小心流產、早產的危機,可能要長時間臥床,甚至住院安胎,這一點要有心理準備。
TIPS核磁共振診斷,保留子宮生機
要盡量清除病灶、保留子宮生機,手術前確定子宮肌腺症的病灶範圍會很有幫助,但超音波很難檢查出準確的結果。目前以核磁共振為子宮肌腺症最有效的診斷工具,唯一的缺點是價格昂貴,醫師一般不會主動建議。
選擇適合妳的治療計畫
無論是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腺症、子宮肌瘤,若沒有症狀或立即危險 (例如嚴重貧血、腫瘤太大造成壓迫、有惡性腫瘤疑慮⋯⋯),只要定期追蹤或必要時以止痛藥緩解經痛即可。但如果覺得症狀已經造成極大的困擾無法忍耐、藥物無法有效控制、腫瘤太大或不斷成長、CA125>100、一直無法懷孕或習慣性流產,應該積極治療,尤其是想生育的女性。
要治療經痛、貧血等症狀並不難,如何讓患者順利懷孕生子,才是醫師最大的挑戰。除了及早治療,「找對有經驗的醫師」也是關鍵。張明揚強調:「網路資訊發達,但並不保證都是正確資訊。」他建議患者不妨先透過子宮內膜異位協會、各大醫院婦產科架設的網站尋找資訊。
易瑜嶠則觀察到很多患者,尤其是較年輕的女性,在手術、藥物治療改善症狀後,會傾向調養身體、嘗試自然懷孕。他特別提醒患者若一年後仍未自然懷孕,最好能與醫師討論更積極的求子方法,因為時間愈久,腫瘤可能復發,如果需要再次手術治療,勢必增加卵巢、子宮受損的機率。
完成生育任務,子宮留不留?
另一方面,完成生育任務,子宮就是可有可無的存在嗎?
對許多女性來說,放棄子宮是個困難的決定。而隨著醫學進步,包括內視鏡微創手術及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少的藥物問世,醫師對於子宮疾患的治療態度也逐漸趨向保守,往往在嘗試其他治療方法仍無法有效控制病情時,才會考慮切除子宮。
以目前常見的腹腔鏡手術合併性腺荷爾蒙刺激素類似劑(長效型GnRHa針劑)治療,可在手術時盡量減少對生育功能的損傷,再以藥物製造假性更年期,讓沒有完全清除的內膜異位組織萎縮、活躍程度降低、減少發炎,有助於接下來的不孕症治療,使沒有生育需求,也能延緩復發。
王鵬惠指出,根據有症狀需治療的子宮肌瘤的研究,證實:「腹腔鏡手術合併性腺荷爾蒙刺激素類似劑(長效型GnRHa針劑) 治療,比只做腹腔鏡手術更能有效控制病情,復發率較低。」
而在藥物的選擇上,黃體素、避孕藥、男性荷爾蒙衍生物,也是臨床上常用的藥物。易瑜嶠觀察發現,有醫療險支持的患者,較傾向自費選用副作用較少的性腺荷爾蒙刺激素類似劑(長效型GnRHa針劑),顯示若不考慮經濟負擔,大部分女性很在意藥物導致變胖、不正常出血、長痘痘⋯⋯等副作用;而且每個月只要施打一次即可,目前還有藥效長達3個月的劑型,提供患者更簡便經濟的選擇。
緩解病痛,妳還可以這樣做
當然,對於症狀較嚴重的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症患者來說,如果沒有生育需求、無法忍受復發、希望一勞永逸解決問題,內視鏡微創手術加上保留子宮頸,能大幅減少傳統開腹手術的復原時間,並減少併發症的產生。
1 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子宮肌腺症,都與女性荷爾蒙的刺激有關,因此懷疑可能刺激小女孩提早發育的雞肉、殘留荷爾蒙的乳製品、有助養顏回春的蜂王乳及富含植物性荷爾蒙的大豆、山藥⋯⋯等女性保健食品,都是常被點名不能多吃的食物。其實這方面的相關研究很有限,如果很擔心,就不要多吃。
2 很多人會嘗試中藥調養,某些中藥材也可能會影響病情,例如當歸、四物湯、中將湯;冬令進補常吃的薑母鴨、麻油雞等補品也要少吃,想要補身體,最好先請教合格中醫師的意見。
3 經常可以聽到各種有助緩解病情的方法,例如針灸、氣功、瑜伽、泡溫泉⋯⋯等,只要不影響正規醫療而且是有益健康的保健方法,如果願意,不妨試試看,但這些另類治療並沒有實際的療效報告,無法確認能否抑制腫瘤成長。
漫漫治療路,妳並不孤單
自民國83年成立至今,19年來中華民國子宮內膜異位症婦女協會 (簡稱EA協會) 已陪伴許多台灣女性走過經痛、不孕的漫漫治療長路。在資訊氾濫的茫茫網海中,妳可以在這裡找到最可靠的醫療知識,直接與中、西醫師線上提問,更能與病友相互支持、鼓勵,找到面對疾病的勇氣。
目前EA協會點閱率已超過百萬人次,在這裡順利治療、求子成功的案例不計其數,除了線上交流,更透過發行月刊、舉辦巡迴講座等方式分享最新資訊。
《 相關資訊 》
電話:02-2713-5211轉3188
傳真:02-2514-7643
地址:台北巿敦化北路199號3樓
網址:www.eataiwan.org.tw
信箱:eataiwan@yahoo.com.tw
【完整內容請見 2013.03 常春月刊 3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