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享家庭生活的Love & Peace

培養相親相愛的手足關係

 

採訪撰文/巫曉嵐

編輯企畫/吳慧敏

諮詢/格瑞思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陳玟琪

 

 

手足間的互動是孩子進入人際環節最初的練習場,透過與兄弟姊妹的相處,可學習到相互支持、妥協、分享、競爭與合作,若期望孩子擁有相親相愛、歷久彌堅的手足之情,父母的教養態度絕對是至關重要!


手足相爭,只為爭「愛」

提起許多夫妻為何想生第二個孩子,最常見的原因便是想幫大寶添個伴,隨著二寶出生,大寶可能出現爭寵行為,等到二寶稍長之後,又將面臨玩具分享、相處衝突等問題,於是家中經常可見孩子們上一分鐘還有說有笑,下一分鐘卻劍拔弩張的情況。

 

格瑞思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陳玟琪提到,手足間之所以經常發生糾紛、相互競爭,背後的動機其實是想得到父母親更多的愛與關注。孩子們總以為父母的愛只有一份,當家中有兩個以上的孩子,自己得到的愛便會減少、被剝奪,於是將手足視作假想敵,不斷以各種方式來向爸媽討愛,如果爸媽能夠公平對待,並且滿足個別需求,不但能夠適當化解孩子之間的競爭心結,更能進一步協助他們建立更親密的互動關係,營造和樂的家庭氣氛。

 

豐富又複雜的手足情結

兄弟姊妹是彼此最初的玩伴,他們相互陪伴,從而衍生出愛、保護、照顧、崇拜等正面感受,同時也避免不了比較、嫉妒、埋怨、被惹惱的負面情緒,如此既豐富又複雜的互動關係,使得手足間時而親密、時而對立,其中影響手足間親密與否的因素,包括年齡差距、性別、出生排行以及父母的教養態度。

 

    陳玟琪提醒,以上因素可能不利於手足親密關係的建立,但由於孩子們的個別差異,以及父母引導態度不同,也有年齡差距較大或性別不同但感情很好的手足案例。

 

年齡差距的影響力

陳玟琪表示:「三歲的年齡差距即可成就不同的世代」,如此的概念放在孩子身上也說得通。不同的年齡層各自具備不同的能力、理解力、喜好及想法,年齡差距越大,越不易找到相處上的共通點,自然不利於建立親密關係,甚至可能因為各方面差異過大,導致對立情況增加。

 

性別差異的影響力

男孩、女孩先天各方面發展有所不同,女孩的情感及語言表達能力較強,擅長以情感需求的手段及柔軟的態度獲得關注與支持,有利於培養出親密的姊妹關係;男孩天生精力較旺盛、好爭鬥,喜歡藉由競爭獲得成就感,兄弟相處時相對較容易擦槍走火。不同性別的孩子在相處時,受到先天發展、愛好、表達能力的限制,可能發生各玩各的情況,如此一來將難以從日常生活中建立互助、陪伴的情感,兩者間的關係親疏便受影響。

 

另外,陳玟琪指出在某些家庭當中可能存在「重男輕女」或「重女輕男」的現象,當不同性別的孩子所得到的關注明顯失衡,也將導致手足關係不睦。

 

出生排行的影響力

陳玟琪表示,家中的第一個孩子一直以來習慣得到父母親全然的疼愛與照顧,很容易將弟弟妹妹視為掠奪者,認為自己原本所擁有的愛以及獨佔爸媽的時間都因為弟弟妹妹出現而被剝奪,在家中的地位受到威脅,若父母對此負面情緒置之不理,甚至要求老大必須立即成為懂事的大哥哥、大姊姊,更會讓老大對於弟弟妹妹心生不滿。

 

老二(老么)打從出生起便註定要與哥哥姊姊同享父母親的愛與家庭資源,加上各種能力發展都不及老大,很容易將老大視作競爭者,就社會普遍的觀感來說,老二(老么)特別善於以撒嬌來贏取關注,若爸媽老是因為他年紀小或較可愛而加以偏袒、過度保護,便會加深手足間的矛盾心結。

 

排行中間的子女又與老大、老么的心態不同,既未享受過爸媽的專寵,受到的關注又遠比年幼的弟妹來得少,於是認為自己在家中是不被重視的,除了容易與手足形成競爭關係,長大後傾向對外尋求支持與肯定,與兄弟姊妹的關係也可能較為疏遠。

 

父母態度的影響力

父母的教養態度是影響孩子們關係親疏的主要關鍵,兄弟姐妹之間最常見的競爭心態,大多歸咎於家長對孩子作不當比較或偏袒,孩子為了獲取爸媽更多的關愛與肯定,無形之中便擴大了手足間的裂痕。陳玟琪表示,如果父母能夠做到公平對待每個孩子,滿足孩子對愛的渴求,引導孩子與手足發展出良性互動關係,就能使孩子擁有更加親密的手足情誼。

 

手足關係不和睦?爸媽不該有的5NG教養態度

1.     將既定觀念套在孩子身上,例如:「大的本來就應該讓小的」,或是「你應該要聽哥哥(姊姊)的話」。

2.     與孩子的談話內容帶有比較性質,例如:「你為什麼不像XX一樣?」,或是「如果XX能像你一樣就好了。」

3.     對老大的要求較嚴苛,對老二(老么)則較寬鬆。

4.     覺得某個孩子比較乖巧、聰明、可愛,特別願意滿足他的需求。

5.     當孩子來告狀時,完全聽信告狀者的說詞,未對事因及過程明察秋毫。

 

培養相親相愛手足關係10大訣竅

看著孩子們親密相伴,做為父母一定會感到幸福至極,雖然血緣關係是人與人之間最親密的連結,卻不代表一定能夠相處融洽,如果期盼孩子們彼此成為相親相愛的貼心夥伴,請留意以下10個訣竅!

 

Point 1.提前做好迎接弟妹的準備

家中的第一個孩子在面對弟妹來臨時,會產生許多的心理變化及行為表現,陳玟琪建議爸爸媽媽應該從懷孕開始著手協助孩子做好接納弟妹的準備,例如:陪伴孩子閱讀相關繪本了解生產歷程、邀請孩子陪同產檢、觸摸肚子感受胎動,幫助孩子逐漸做好迎接新成員的心理準備。

 

Point 2.不要忘記老大還只是個孩子

許多家長總有迷思,認為老大升格當兄姊後,就應該更加懂事,要當弟妹的楷模,要對弟妹多加禮讓,還要負擔起部分的照料責任。但孩子終究是孩子,爸媽不應因為家中多了小寶寶,就要求老大在一夕之間成長,反而應該多點耐心,給予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慢慢調適。

 

Point 3.保留與孩子單獨相處的時間和空間

陳玟琪表示,每一個孩子都需要擁有獨佔爸媽的時間,單獨相處的時光可以讓孩子深刻感受到自己是被愛、被在乎的。單獨大的孩子與相處,能夠讓他感受到爸媽的愛不曾因為弟妹而改變;單獨與小的孩子相處,能夠讓他暫時享受獨生子女所受到的專寵。

 

Point 4.尊重孩子的想法及特權

爸媽總是希望手足之間能夠互相照顧、彼此分享,因此常會製造一些機會讓老大學習當小幫手,但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應該首先尊重孩子的意願,並以溫和的態度做示範,讓老大自然而然學會照顧弟妹,藉由參與弟妹成長的方法建立情誼。此外,家中的玩具、圖書在老二出生前一直都是老大獨有的物品,陳玟琪建議家長應該將這些物品視為老大的私有物,不硬性強迫孩子必須分享,採取柔性態度跟老大溝通將某些物品轉送給老二,或是教導老大與老二共享資源,讓老大感受到父母的尊重,受到尊重的孩子,日後才能學會如何尊重他人。

 

Point 5.製造互相合作的機會

陳玟琪表示,父母可以主動營造良性互動的機會,例如一同進行遊戲或操持家務,讓孩子透過合作或良性競爭,藉以發展出彼此照顧、相互支持的親密關係,並且從中發揮所長、學習他人的長處,建立起欣賞、崇拜的手足情誼。

 

Point 6.把孩子的問題還給孩子

陳玟琪建議,當孩子發生衝突時,爸媽不要忙著介入當仲裁者,以免使問題變得更複雜,或讓孩子感覺爸媽偏心。讓孩子自行解決衝突,也是幫助他們學習處理危機、增強溝通及思維能力的好方法,除非爭吵過久,爸媽才需要介入了解狀況,但不要拘泥於釐清誰對誰錯,而是應該找出爭吵的背後原因,再提供建議讓孩子自行調解衝突。

 

如果爭吵間發生傷害行為,爸媽就應該立即介入,讓孩子明白「動手就是不對」的道理,若必須因此責罰動手的孩子,也要注意用詞,對事不對人,例如告訴孩子:「我處罰你是因為你『打人』」,而非「我處罰你是因為你打了『弟弟』」,以免孩子誤認為自己因手足受到責罰,反而加深怨恨情緒。

 

Point 7.回應孩子的個別心理需求

多傾聽孩子的要求,了解孩子想被關注之處,盡可能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例如當孩子需要被擁抱時,不要因為他的年紀較大或正在照顧其他孩子就斷然拒絕,如此孩子才能感受到爸媽對自己的重視,從中建立起安全感,而不會因為手足獲得爸媽較多關注、照顧,便因此對手足產生不滿情緒。

 

Point 8.不做無謂的比較

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若經常比較孩子個別的優點,只會加深手足間的敵對情緒與惡性競爭,一但有了競爭壓力,很難真正獲得和諧的親密關係。陳玟琪建議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接納孩子原本的樣子,並且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

 

Point 9.釋放「愛的保證」

當父母親察覺到自己有偏心的行為,或是孩子質疑你對其他孩子有所偏袒時,一定要自我反省檢討,千萬不可輕忽孩子的情緒轉折。要消弭孩子對於失去愛的恐慌,陳玟琪建議家長可用言語表達的方式明白告訴孩子:「我很愛你,每個孩子都是我的寶貝」,並以實際行動增加和孩子單獨相處的時間,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仍然在乎他。

 

Point 10.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

當孩子表現出對手足的不滿時,家長不要急於壓抑孩子的真實情緒,反而應該扮演孩子的「垃圾桶」,先同理孩子的感受,適當引導孩子宣洩負面情緒,再協助他了解問題的癥結,提供解決問題的建議。

 

 

陳玟琪

學歷:臺灣大學歷史系、輔系心理學系畢,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所碩士班畢

經歷:格瑞思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

現職:格瑞思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

 

轉載字 【媽咪寶貝】20131月號。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