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放輕鬆 多元文化育兒觀
好父母,並非一種定義
採訪撰文/吳慧敏
諮詢/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
參考資料/《跟全世界的父母學教養》梅齡・霍普古德著(天下文化出版)
究竟什麼樣的育兒方式對孩子和父母才是最好的?面對琳瑯滿目的教養叢書和專家,真的有一套定論可行嗎?臺灣有越來越多的新住民,來自不同國家的父母自然也會帶進不同的育兒技巧和觀念,讓我們開始反思所謂的「專家意見」能夠因地制宜且適合每一個家庭嗎?
好父母,並非一種定義
育兒方式百百款,教人無所適從!?
在臺灣,許多家長對於「如何育兒」總是感到憂心忡忡,過度的教養資訊和議題充斥在各大媒體、網路媒介,爆炸的程度遠遠超載人類的想像範疇,像是該不該使用嬰兒推車、嬰兒學步車?什麼時機適合讓孩子戒尿布?嬰幼兒能不能晚睡等?各有不同的教條與做法。或許我們可以單刀直入這麼說:部分父母企圖找尋一套「教養法則」,環顧四面八方的專家建議卻又讓人無所適從,不知不覺容易出現「教養焦慮」,親子關係也可能跟著被搞砸。
有關這問題,我們詢問活躍於各大媒體、大方分享育兒照護的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他談到:「太多專家的文章充斥在媒體、網路上,對家長不見得是好事情。所有的育兒觀念,家長若是無法辦法分辨真偽,加上對自己要求高,一旦做不好,可能會出現產後憂鬱或是夫妻失和等問題。此外,少子化也是一個問題,所有的長輩一人出一個意見,只針對同一個孩子,不像過去社會孩子生養多,也沒有這麼多的教養觀點。」
再者,黃醫師進一步分析,雙薪家庭和孩子的相處時間短暫,父母總是要求自己成為一個百分之百、盡善盡美的角色;同樣的,全職媽咪承受於家庭和社會的壓力,更希望自己能做個完美母親,壓力不容小覷。還記得英國著名的小兒科醫師及兒童精神分析師D. W. Winnicott說過:「我們其實不需要也不可以是完美的父母,嬰兒需要的,是一個夠好的母親,會犯錯、會對嬰兒生氣,會有自己的需要。」一旦父母知道自己的重要和限制後,才能更加明白哪種方式適合自己和孩子,況且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天生氣質,你可能會發現:「孩子是我生的,為什麼個性和我迥然不同?」這時候「做個合適的父母」,多加觀察你身旁的孩子遠比盲目聽從一堆建議來的重要。
看似知識豐富的現代社會,卻讓許多父母倍感壓力、莫衷一是,汲汲營營找尋「有效」的教養方式,卻從不過問這樣真的「適合」孩子嗎,也不相信自己真的有能力養「好」孩子。但是當你了解原來世界各地正上演著許多特別、新奇、有趣的育兒觀念時,或許會知道,好父母的定義不只一種,育兒其實是一種讓您去摸索孩子、夫妻、家庭和社會的學習過程,沒有固定方法,甚至你可以隨時修正。
太多專家的文章充斥在媒體、網路上,對家長不見得是好事情。
好父母,並非一種定義
全球化的推波助瀾讓資訊流通無國界,但也別忘了,許許多多的教養方式卻仍侷限於臺灣、華人社會、和美國、加拿大、英國等英語系國家,黃瑽寧醫師指出:「很多非英語系國家的育兒方式,我們很少接觸,自然無法知道。所以當你接受到的規矩都來自於同一個源頭時,卻很容易讓思考狹隘化。如果能把眼光放大一點,去思考某些理所當然的事情在世界其他角落或許不見得適用,你就會明白,有些事情或許不再那麼絕對。資訊應該讓我們自由而不是把我們綁住,或許你就可以放鬆心情育兒了。」
何況同處華人社會的環境中,不同民族也有各自的育兒技巧和約定成俗的育兒觀念,分散於不同的地域、文化間彼此口耳相傳著。像是西方醫學的育兒照護也得面臨傳統醫療的挑戰,黃瑽寧醫師談到:「儘管在西方國家,他們的育兒方式也並非都有科學理論,也可能來自於傳統的育兒技巧。」黃醫師表示:「當你聽到一個育兒知識,最好先瞭解一下來源是什麼,已經被科學系統縝密研究後導出來的結果,就必須認真的當做參考依據,比如說趴睡可能提高嬰兒猝死的機率。但如果某項傳言背後沒有學術根據,那麼可以聽聽就好,如果沒有害處姑且試試也無妨,但沒有必要造成育兒焦慮。」
我們必須要記住,許多說法尚未被大規模研究、觀察被證實為定論之前,充其量只是個學說,遑論有許多以訛傳訛毫無理論根據的經驗呢!
資訊應該讓我們自由而不是把我們綁住,或許你就可以放鬆心情育兒了。
阿根廷不在乎嬰幼兒晚睡?
最新一本新書《跟全世界的父母學教養》,身為華裔美國人的作者梅齡・霍普古德移居阿根廷的同時,也迎接第一個女兒的到來。可是作者從小生活在美國,接受美國教育和文化洗禮,對她來說異地的育兒觀念,常常讓她嘖嘖驚奇、百思不得其解。加上作者穿梭在不同國家,看到多樣化的育兒照護,讓飽受教養震撼的她努力尋求問題的根源,也尋找一套適合自己的育兒方式,而非盲從汲取,最後累壞孩子也累慘父母。
一開始最讓梅齡・霍普古德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阿根廷認為「小孩晚睡又何妨?」作者在書中坦言:「剛開始對晚睡無法接受,這些景象讓我震驚不已,尚未為人母時,不時對那些父母翻白眼,放任孩子調皮搗蛋,讓我無法安靜吃飯。」直到有了孩子後,在某次的耶誕派對中,儘管時針已過了午夜十二點,但一歲多的稚女與當地小男孩還在盡情共舞,作者心理充滿罪惡感,繼而寫到:「這種明目張膽的違規行為一定讓睡眠專家不以為然,但派對中的其他阿根廷家長,對於我家孩子在此時還沒睡覺卻絲毫不以為意。」畢竟在美國,孩子大多於晚間八點必須回自己的房間,在床上乖乖躺平,但在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則容許孩子們晚睡也沒關係。
後來,梅齡・霍普古德請教阿根廷的朋友、父母、小兒科醫師,甚至是文化方面的專家,發現當地常邀朋友在晚上九點、十點或十一點共進晚餐,晚睡則是蘊藏在這座城市裡的文化基因。因為大多數居民來自西班牙、義大利後裔,帶來地中海的生活習慣,大多等到氣溫涼爽後才用餐。還有,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大人喜歡帶孩子一起出門參加聚會,即使單身者也認為孩子會帶來充滿希望的歡聚氣氛,對他們來說,與孩子的相處時光遠比什麼都重要。
但並非每個家庭每個孩子都習慣晚睡,梅齡・霍普古德指出:「晚睡還是有限度,平常上課日很多孩子都過著規律的生活。」而孩子睡不飽或是睡眠不足也是父母最頭痛的問題之一,但是晚睡真的需要過度緊張嗎?科學家證實,為了身心發展著想,小孩和大人都需要一段不受干擾的睡眠時間,但重點在於「不受干擾的睡眠時間」,孩子若是能用其他的方式補眠,像是睡久一點或是睡午覺,晚睡無妨。反而研究顯示,長期睡眠不足才有可能造成嚴重後果。所以每個家庭都要不斷摸索找到自己和孩子適合的睡眠習慣,讓作者恍然大悟「我們不能以為睡眠方式只有一種,如果大家都放輕鬆,順其自然,寶寶會睡得更香甜,父母也會睡得更安穩。」
黃瑽寧醫師來解答
針對嬰幼兒睡眠,黃瑽寧醫師認為最重要的是提供給孩子一個好的睡眠環境,安靜、燈光幽暗、和安全感,至於是該讓孩子睡嬰兒床,或是讓孩子獨立睡在另一個房間等則是見仁見智。其次是睡眠時間,只要給予孩子充分的睡眠環境後,孩子要睡多久他自己會決定,晚睡也無妨,但睡眠環境必須夠好,像是加裝能夠阻擋陽光直射的窗簾,讓孩子睡飽即可,睡眠品質反比幾點鐘上床來得更加重要。
華人社會極早讓孩子戒尿布?
除了嬰幼兒睡眠總是困擾許多父母之外,何時讓孩子戒尿布也讓許多家長頭痛至極。梅齡・霍普古德嘗試讓21個月大的女兒戒尿布,買了幼兒便盆、馬桶座墊;訂購華人訓練戒尿布的開襠褲;收起地毯,以便隨時清理女兒小便。但是朋友們都覺得她瘋了,在美國,孩子最好等到兩歲後再戒尿布比較適宜。
也許你還記得小時候有看過父母親、鄰居友人抱著嬰幼兒發出「噓、噓」的聲音指示他們小便的代號,就像是學者巴甫洛夫的古典制約理論,原來小便靠著「噓聲」也能被制約,聽來像是玩笑話。但身為華裔的作者親眼看到某些地區的中國娃兒從小就穿著開襠褲到處跑,方便他們隨時蹲下來小解。而來自中國西寧的朋友則向她表示,紙尿布不適用於當地環境,也找不到地方換尿布,但會在小小孩的褲頭塞一條長布遮蔽下體,無論大號或小便能隨時更換尿布,直到嬰兒滿三個月或百天,較能控制頭部與頸部的肌肉後,只要想上廁所,就會被鄰近的家人或友人抱到便盆上「噓尿」,久而久之孩子感覺尿意或是便意的時候,便能自動到正確的地方如廁。
因此梅齡・霍普古德接受來自華人社會的如廁訓練,提早讓孩子戒尿布,大費周章收起家中地毯,方便收拾女兒初始在家中隨地便溺的行為,儘管許多美國友人還是抱持不同的見解。不過她也指出,華人社會的父母並非一廂情願、執意要求孩子在短時間內學會如廁訓練,也從未當成一種目標或是責任,必須在循序漸進的方式教會孩子「表達」如廁需求。
黃瑽寧醫師來解答
黃瑽寧醫師表示,如廁訓練建議等到孩子學會脫穿褲子後再進行也不算遲,家長記得不可以打罵的方式強迫孩子進行如廁訓練,只要孩子不小心尿錯地方就挨打罵,孩子容易出現憋尿和便祕,也千萬別將戒尿布變成一種比賽。為什麼臺灣過去沒有紙尿布也沒有如廁訓練的問題?畢竟現代與過去的居住環境的條件不同,有誰能夠忍受孩子在外或是在家中隨地大小便呢?
嬰兒推車在肯亞,毫無用處?
此外,梅齡・霍普古德還有個切身的育兒經驗,當她腹中剛懷有貝比時,就為了嬰兒推車浪費數小時在網路蒐集資料,閱讀安全報告,到親子論壇區了解不同款式推車的討論和評價,但她卻意外發現,許多國家根本不流行嬰兒推車,除了當地人沒有買、無法買或沒興趣外,更有可能是因為當地環境完全不適合嬰兒推車的使用,例如肯亞這個國家。
肯亞某新聞親子雜誌的編輯說:「唯一看過上流階級地區的購物中心使用(嬰兒推車),但多半是外國人在使用,肯亞的路又是山又是谷、還有許多坑洞,加上到處都是人,摩托車連行人和腳踏車都不禮讓了,怎麼可能禮讓嬰兒推車呢,一定會被撞!」反而使用揹巾育兒還能迅速移動,不必分神注意其他事情呢。
黃瑽寧醫師來解答
對此,我們不能否認許多的嬰童用品挾帶著商業操作的模式,讓許多父母身處在五花八門的育兒用品不知所措。黃瑽寧醫師表示,這時候不如冷靜下來思考,有些嬰童用品從古迄今都無人使用,突然之間大家一窩蜂購買,原因是什麼?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必須改變嗎?譬如汽車安全座椅,過去年代沒有車,但汽車已成為現代生活的必需品,既然無法從生活中去除,汽車安全座椅的出現就有它的意義。比如說學步車,過去的人沒有學步車小孩也沒怎樣,當這類東西出現時就有存在的爭議。大家可以學習分辨是否為商業利益下炒作出來的結果,或是等到有科學根據時,再去使用較為恰當。
育兒沒有那麼多規矩,請相信你自己
傳統與現代、西方與東方社會的教養拉鋸戰頻頻上演,但沒有人比你更懂你身旁的孩子,看到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育兒文化,更是讓我們對自己的教養方式重新省思,不再愚昧無知的道聽塗說,同時別忘了回頭檢視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適不適合這樣的教養法則,重點是多多留意身旁的孩子。
許多教養書籍顯然不是要我們當專家,所以也不要把書籍內容當成是另一種綑綁自己的教條,瞭解包羅萬象的育兒照護觀點後,我們才會知道原來育兒可以很多元,也可以很輕鬆。誠如黃瑽寧醫師最後分享:「育兒沒有想像中有那麼多規矩,如果不知道,聽你的醫師就好了,不要聽從廣告或是沒有來源根據的方法,最主要的原則抓住,『危險或是危害孩子的事情不要去做,其他就讓孩子自由成長吧!』」。
黃瑽寧
學歷: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臺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修業中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總醫師,馬偕紀念醫院感染科研究員
現職: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轉載自【媽咪寶貝】2012年12月號。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