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拾皆是美的元素!

降低高度,陪孩子探索美的事物

採訪撰文/陳安琪

諮詢/臺北蘇荷兒童美術館副館長李霜青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副教授吳明富

一開始就不孤單》作者洪淑青Selena

(依姓氏筆畫數排序)


一想到藝術創作、談到要培養美感,您是否覺得完全摸不著頭緒、不知道該從何下手?其實,只要家長懂得運用巧思引導孩子用心觀察,生活中處處皆是美的學問!本期《媽咪寶貝》從爸爸媽媽們非常關心的「繪畫」、「藝術展演」兩大層面切入探討,和您一起重新省思美的教育。

 

俯拾皆是美的元素!

「美學」一詞,最初源於希臘語「aisthetikos」,其意義為「對感觀的感受」。無論「美」的對象為何、我們站在客觀抑或主觀角度,美都是經過感性與理性碰撞而生的火花,不會有唯一的標準答案。

 

看見孩子畫中的美

當您家寶貝第一次拿起紙筆塗鴉,在又驚又喜之餘,您心中浮現的第一個念頭是什麼?是對孩子的成長感到既驕傲又欣慰,還是暗自期許寶貝擁有與眾不同的天賦,日後會成為一個小小畢卡索呢……

 

喜歡塗鴉,創造力的展現

每個孩子天生都是小小藝術家。藝術創作的基本概念是「從無到有」,第一個必備要素正是具備觀察的能力,能察覺生活周遭大小事物細微的不同。臺北蘇荷兒童美術館副館長李霜青解釋,每個人的大腦都有一座創造力藏寶庫,但是隨年紀增長越來越受外在環境限制,若一輩子都以傳統的方式學習,不懂得觀察的重要、得不到練習創造力的機會,我們將無法得知自己究竟蘊含多少創造能量。

哈佛大學的教育心理發展學家迦納Howard Gardner)博士,曾在研究人類藝術圖像發展時提出「U型曲線理論」,他認為世界上有兩種人是最佳創造者,一種是5歲以下的孩子,另一種是真正的藝術家──迦納博士蒐集許多兒童的繪畫後分析發現,隨著孩子年齡漸長,5歲以後創作力會逐漸下降,大約到了8歲創作力會跌至谷底,但這並不意謂創作能力完全喪失,而是繪畫作品逐漸趨向寫實風格。每隻蝴蝶翅上的花紋都是世上最獨一無二的,或許孩子畫的蝴蝶模樣在世界上完全不存在,但是,允許孩子擁有發揮的空間、使用自己想要的形式與手法,但對孩子來說就是體驗美的過程,作品中流露的天真童趣更是大人無法仿造的。

 

爸媽如何看待「愛塗鴉」

大人在成長過程中多半是受到邏輯和文字的訓練,但練習想像、創造圖像的機會少之又少,既然圖像想像力沒有機會使用,隨著年齡增長自然也開始逐漸走下坡。學齡前兒童的想像力豐富、圖像發揮力非常強,若家長用受侷限的想法框架孩子愛塗鴉的行為,認為物件一定要長成什麼樣子才算好看,無疑將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李霜青副館長提醒,唯有大人懂得謙虛、尊重、給孩子空間,藝術才情才有辦法蓬勃的延續下去。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副教授吳明富表示,愛塗鴉幾乎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過程,可是有的小朋友是拿起筆就直接在衣服、窗簾、牆壁作畫,這樣的舉動也往往讓爸媽十分頭疼。建議家長不妨挪出一塊牆壁貼上畫紙,並鼓勵孩子:「爸爸媽媽喜歡你的畫,想把它收藏起來,可不可以畫在紙上再送給我?」讓孩子在許可的範圍內自由揮灑。如果畫畫能成為孩子的情緒出口、成為語言之外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即便畫出來的東西並不漂亮,但過程都很美好。

 

畫作不具體?是成長過程一部份

有的家長喜歡看孩子畫具體的物件、想替每張畫作驗收成果、認為刻畫出清楚輪廓才算「會畫畫」,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創造力是隨興、信手拈來的,或許這個年紀的孩子對比例觀察、立體感塑造等能力不是這麼強,或許他畫的蝴蝶在大人眼中一點都不像蝴蝶,但在孩子心中卻是千真萬確的事。畫作不具體,對孩子來說是極為自然的發展過程,家長該做的就是提供畫具和材料,給他自在的發揮可能性,不要把畫作當成「結果」下定論。

 

對孩子來說,擁有創作的實驗性非常重要。我們所熟知擅長畫芭蕾舞女孩的竇加,正是因為幾十年來觀察又練習,實驗再實驗、深入理解繪畫材料特質,才能讓每一位芭蕾舞女孩都躍然於紙上。因此,孩子嘗試的每個過程也都是實驗,畢竟孩子的視覺敏銳度還在發育、肌肉的控制力也在慢慢培養,家長看待孩子的作品不應以「好壞」的角度,應該用輕鬆的心態面對必經歷程,並且不吝嗇多給孩子一些鼓勵。

 

「繪畫發展階段」並非絕對

這裡的繪畫發展階段,指的是孩子幾歲到幾歲繪畫會出現形體、多大年紀又會出現基底線、何時又開始懂得描繪細節等等。許多家長和老師,對這種線性繪畫發展階段非常重視,卻往往是造成緊張擔憂的盲點──理論假設所有孩子在一樣的時間點會經歷相同的發展,但成人是否也應該回頭思考一下,不少大人只懂得畫火柴人,難道從繪畫角度來看皆是嚴重繪畫發展遲緩嗎?因此,若硬要將發展階段套用在每一個孩子身上,將可能造成家長與老師不必要的焦慮。其實,每個孩子都擁有獨一無二的繪畫發展階段,當孩子接受到的正向刺激越多,在繪畫的表現上也會越豐富。

 

吳明富副教授和我們分享,有時受邀去演講,會後會有家長焦急的拿著孩子的作品詢問,希望老師能從畫作中分析出孩子的問題。但是,如果家長鮮少有時間陪伴照顧,又怎能期待旁人從畫作中比你更了解孩子?其實孩子要得不多,即便送孩子去美術班學習,老師不過是陪伴他一兩個小時的時光而已,孩子真正希望的是爸媽願意多撥一點時間、用遊戲的方式陪他畫張圖、捏黏土、剪剪貼貼,增加親子互動的愉悅時光,對孩子來說就是很好的刺激。

 

不過度著重繪畫發展階段,也是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擁有不同的發展歷程,家長在這樣的過程會懂得如何降低高度,以孩子的視野看待事物。現代人的生活步調太過忙碌,很少花時間留意周遭人事物變化,但是跟孩子互動,會發現孩子把對周遭事物的觀察化為圖像,用圖片和我們分享生活點滴,換個角度想,孩子反而是教我們如何保持一顆赤子之心的老師!

 

學習欣賞孩子的畫

孩子正在作畫時若旁人出言批評或是加以指導,想必對孩子來說既難以理解又令人沮喪──如果今天是一個大人想學習繪畫技巧,因為動機專注在技能的提升,對批評與指導的接受度就能提高,但如果僅是一個34歲的小孩子,繪畫動機是發自內心的快樂,大人的過度干涉反而會成為抹煞興趣的元兇。吳明富副教授表示,許多有藝術創傷的孩子,往往也是在這個年紀後開始對繪畫心生畏懼、對自己的繪畫能力產生懷疑。

 

不可否認的,一群孩子中的確總會有幾個人能明顯看出對美術的天分,但站在多元智能的角度,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擅長的能力,家長和老師該做的,就是發掘孩子的能力,並鼓勵他們在不同的天分上有所發揮。

 

孩子都有屬於自己擅長的能力

 

別忽略孩子的原創才情

藝術大師畢卡索曾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人真正能夠創造,那種人就是兒童。」所以畢卡索收藏了很多自己孩子的作品,也從孩子的作品中再學習,尋找創造、突破、轉換藝術的可能性。當我們出言指導孩子,認為一定要達到某個程度才叫會畫圖,也不妨回頭想想,如果孩子繪畫有規則可循,那還算不算是創造呢?如果我們未能意識到孩子原創的才情,就可能提早扼殺掉孩子的創造力。成人對圖像的創造力其實沒有孩子來得敏銳、奔放、自由,5歲以下的孩子充滿了原創才情,正是因為他們無拘無束、毫無畏懼的創作,家長只要提供環境,就能讓孩子擁有自由揮灑的自信。

 

有創造力的人,即便在面臨逆境時仍能很有自信,因為他知道只要願意改進,自己的作品就會變得很好。所以,創造者不一定在一開始就成功,但他們有能力不斷從經驗中學習、在實驗中向前邁進,更有能力從無到有替自己的期盼塑型。

 

別讓孩子患上「藝術創傷」

關於畫畫,吳明富副教授也以藝術治療師的角度提供我們不同的看法,在他曾接觸的個案中,也發現年紀越大對畫畫越恐懼,換句話說,人們隨年齡增加藝術創傷越來越大,要他們提筆畫圖,多半會立即顯露出難為情、害怕的神色,直說自己「畫得不好」、「是個美術白癡」等等,即便提起筆,也會覺得耳畔有「你畫得好醜」的聲音縈繞,對畫畫表現出十足的怯懦、沒自信。幾乎每個人小時候都喜歡自在塗鴉,但這樣的反應從何而來呢?或許,這和我們長久以來接收的教育理念有關──學習美術時太過重視技巧,把焦點放在視覺美感上的「漂亮」,一旦自己達不到期望,對畫畫的自信也跟著節節敗陣下來。

 

甚至有的人因為以前曾有不好的經驗,一看到蠟筆、白色圖畫紙等最常使用的媒材,就彷彿藝術創傷的導火線被引爆,立即浮現極力抗拒的行為。另外也有些孩子,能明顯看出敷衍應付的態度,因為沒有用心作品自然也不會有美感呈現,又再次陷入不會畫畫的漩渦中。更有些小朋友人際互動沒有分寸,不但對自己的作品沒有自信,甚至會出言批評別人的作品不好看,可是進一步想想,這個年齡的孩子對美醜的定義從何而來──往往是大人加諸在孩子身上的好惡,追根究柢,真正的問題仍出在大人身上卻不自知。而這些美醜觀念慢慢在教育體制生根、對畫畫的動機產生制約,成為討好爸爸媽媽、讓別人讚美的工具,原先發自內心成就快樂的動機和意義,如今已蕩然無存。

 

 

李霜青

學歷:紐約大學教育碩士/哈佛大學藝術教育碩士/哥倫比亞大學藝術教育博士

經歷: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成人教育部教師/紐約現代美術館小學至高中部教師/哥倫比亞大學與古根漢美術館.創造力合作專案研究員

現任:臺北蘇荷兒童美術館副館長

 

吳明富

學歷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初等教育學士/美國路易維爾大學藝術治療碩士/美國聯合大學跨領域研究藝術治療博士

經歷:萬芳醫院復健科、血液腫瘤科、臺北醫學大學附屬醫院精神科藝術治療研究員等

現任: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副教授

 

洪淑青Selena

「一開始就不孤單Ⅱ」部落格格主、親子作家、兒童音樂作詞人、親子天下專欄作家。作品:《吃愛的孩子》、《一開始就不孤單》、《一百母親》(香港出版,合著)

音樂專輯「幸福的孩子要唱歌」作詞、故事劇(風潮音樂)

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zozoyoyo2

 

轉載自2012.11【媽咪寶貝】http://www.mabab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