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招生活中醫-10位名中醫師傳授

 
文/龔善美

傳統醫學就是一套永不退流行的「保健聖經」,中醫除了用藥、針灸之外,最講究的就是依食物特性調整體質、依時辰作息保養身體,這些都是不用藥物就可以DIY,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做到的。<常春月刊>專訪10位名中醫師,從他們自身的保養之道,建議民眾如何在生活中落實中保健,讓您簡單得健康,不再常常跑醫院。


鄭振鴻 複雜簡單化,順時養生

知足常樂,無所欲求,想得太多,反而勞神傷身。要活就要動,維持規律而簡單的生活。

中西醫專業兼具,曾在西醫領域執業10年,中華民國中醫內科醫學會理事長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院長兼林森中醫院區院長鄭振鴻,專長領域以肝膽腸胃疾病與免疫過敏疾病著稱。

自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系畢業,緊接著又進入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成為第二屆畢業生,走上中西醫結合的專業之路,鄭振鴻自覺接受過西醫一般內科訓練後再走回中醫,令他豁然開朗,深感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初學習中醫曾覺模稜兩可,經西醫10年歷練後投入中醫,發現運用西醫思考模式,對中醫領域更能有所增進,而西醫無法達到之處,則可藉中醫特色,從調整體質方面加以配合。

民國86年擔任台北市立和平醫院中醫內科主任時,曾創設肝膽中西醫結合門診,突破傳統,由一個中醫與一個西醫會同一起看診。由於中醫肝炎牽涉免疫學,鄭振鴻就讀研究所時特別專攻分子生物學,著手將西醫概念上的認知、最先進的相關知識融入中醫,藉以提升中醫水準。雖然中醫並未分科,各科均需涉獵,他仍鎖定肝膽與免疫相關疾病為主要探討與治療方向,成為他的專長。

在政治大學授課教導養生學,受到學生歡迎,鄭振鴻教給學生的養生觀不僅實用,在現代醫學與傳統醫學之外,還包括未來醫學新知。提及個人養生原則,他強調,主要是「將複雜簡單化」、「順時而養生」以及常言所謂的「要活就要動」的理念,讓學生了解中醫養生的精髓。

鄭醫師親授  生活中醫10招

1烏龜理論:
上午走路散步30分鐘,中午午睡30分鐘,晚餐飯後休息30分鐘、再走30分鐘。即是早上5000步、晚上5000步,達到國健局建議的每天走1萬步目的。

2 7-11順時養生:
白天養陽宜多動,晚上養陰要睡好。最好能晚上11:00就寢,早上7:00起床,睡足8小時。晚上11:00到凌晨1:00走膽經,1:00到3:00走肝經,3:00到5:00走肺經,而5:00到7:00走大腸經;除睡眠要好以免「爆肝」,晨起最好先排便,早上7:00前晨跑比下午才跑來得好,對過敏性鼻炎患者有助。

3複雜簡單化:
知足常樂,無所欲求,想得太多,反而勞神傷身。專心於工作,化複雜為簡單;雖已62歲,外表仍似50開外,即使門診看100個患者,加上需負責的行政工作,依然能精神奕奕,主要歸功於維持規律而簡單的生活。養生方法不在多寡,而在於能否持之以恆。

4氣血通暢:
可利用如廁時間,前手刀砍、後握拳敲,幫助自己氣血通暢與排便順暢。
◎前手刀砍:雙手平放如手刀狀,挺胸,從胸前肋骨下方開始,同時向身體正面輕「砍」,每次平砍5下,逐漸由上往下移動至腹部,一共200下。

◎後握拳敲:雙手握成小拳頭,平置身體後背,循脊椎外側約2寸處,每次5下,由上往下輕敲,共約100下。

5多吃堅果:
年紀較大的人應多吃堅果類。早餐時選擇堅果、薏仁、燕麥、黑芝麻或黃豆等,
約3~4種即可(建議勿超過5種),加水或牛奶350c.c.打成一杯飲品,可搭配麵包或夾西洋菜、培根或蛋的三明治,也可和刈包一起吃。早餐像皇帝,要吃得好;午餐像王子,要吃得飽;晚餐像乞丐,要吃得少。
 
6閱讀紓壓:
時常閱讀以紓解壓力,不侷限於醫學相關書籍,舉凡文、哲、史或現在正流行的電腦相關資訊也都能涉獵。

7擴大興趣:
擴大興趣,重視生活品質,閒暇時刻,培養旅行、攝影、音樂等多方面的興趣;對音響設備也有深入了解,自己籌設家庭電影院是假日良伴。

8伸展雙足:
利用開會空檔時間,將雙腿伸直,盡量向前伸展,同時雙腳的腳尖向上勾起,再向下壓,有空就做這樣的伸展運動,可幫助腿部肌肉伸展,加強肌耐力。

9轉手扭腰:
◎轉手:或坐或站,利用零星空檔時間,將雙手伸直,向前或向後畫大圓弧形,讓雙手與肩胛骨都能伸展與活動。

◎扭腰:運用看診時段,教病人坐在有扶手的椅子上,坐正,面對前方,然後身體轉向右側,雙手握住右側把手,向右前方看,維持約30秒,再換成左側,同樣維持30秒。看病的同時,自己也能順便做扭轉運動。

10保養雙眼:
◎平時保養雙眼,可多看向遠方綠地,讓雙眼獲得休息。
◎開車停等紅綠燈常有30秒以上等待時間,可利用於按摩雙眼週圍的穴位,由內而外輕輕按摩即可,勿太大力,以免生出皺紋。


陳旺全 寓藥於食  自然養生

養生原則,最重視飲食均衡、適量與清淡。自創「剪刀操」,每天早晚各做30分鐘。

從事中醫臨床醫學工作以來,不斷充實醫學新知,努力擴充自己的醫學領域,在針灸、過敏性疾病、內科、免疫與癌症疾病等範疇,均有卓越表現,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委員陳旺全,除赴日鑽研,取得日本大學醫學部醫學博士學位,近3年更本於「以人為中心」的主軸觀念,著墨於癌症的中西醫配合治療。

對陳旺全來說,剛開始行醫時仍有許多盲點,最擔心的是病人以閩南語說「沒什麼差」,令他內心挫折深重。因此,他積極鑽研針灸,在花蓮、基隆醫院累積相當臨床經驗後,轉入台北市立和平醫院時,已能將針灸療效發揮得淋漓盡致,一個診次就可針灸達上百人,並且對小兒腦性麻痺有獨到療效,讓他在中醫臨床上建立起相當的自信。

隨時代變遷,都會地區病人型態不同,陳旺全開始著重於包括過敏性鼻炎、咳嗽、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結膜炎、大腸激躁症等過敏性疾病,並前往日本大學醫學部先端醫學研究所針對免疫與感染攻讀醫學博士,以現代醫學的角度與傳統醫學理論搭配(非中西藥互摻),善於古方今用。

針對癌症,他主張以人性方式及早處理,採取中西醫互相合作的模式,透過西醫儀器檢查與追蹤,視病人發病期程,必要時進行手術、化療或放療,再運用中藥協助患者在療程中止嘔、止吐,減緩副作用與後遺症,提升患者生活品質,也提高其治癒率。

陳旺全個人的養生原則,最重視飲食均衡、適量與清淡,還有晚上11:30到早上7:00間的睡眠黃金時段能擁有充足且優質的睡眠,再加上適度運動,以及平日以簡單藥膳佐餐,寓藥於食。

陳醫師親授  生活中醫10招

1四季養生法:
◎春季:易感冒,偏向食用溫性當令水果,如橘子、柳丁、蘋果。
◎夏季:避免中暑,以涼補為主,多吃綠豆、竹筍、絲瓜、胡瓜等食品。
◎秋季:溫補為佳,秋葵、玉米、山藥、香菇等都有幫助。
◎冬季:熱補為主,冬季蔬果外,偶爾吃些薑母鴨、麻油雞。

2性情養生法:
歷經人生波折、行醫瓶頸、教學情緒起落而悟出幾點道理:
◎知足常樂,得饒人處且饒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省思少慮,清心寡慾,不忮不求,勿好高騖遠;避免過度鬱結,勿長期被情緒左右而陷入泥淖中。

3調神養生法:
起床後,喝點水,靜坐清淨思考5~10分鐘,過濾當天要處理的事,控制情緒波動。「心有所愛,不必深愛;心有所憎,不必深憎,以免損性傷神。」空閒時寄託於學習,閱讀醫學雜誌或有益人類的書籍。

4運動養生法:
經常做「剪刀操」,每天早晚各做30分鐘;時間充足的話,還會在早上9點前或下午4點後去散步30分鐘。

5穴位養生法:
◎常按曲池穴、合谷穴,提高抗病力,消除疲勞感,誘生干擾素抑制病毒。
◎常按足三里穴,刺激腦部產生腦內啡,緩解情緒與疼痛。
◎常按三陰交穴(脾、腎、肝三經交會點),男性可神清氣爽,女性能消除婦科相關疾病。

6八優養生法:
◎常梳髮:以指腹按摩頭皮。
◎常擦臉:雙手互搓36下後「乾洗臉」,先往外、再往內,各36下。
◎常運目:閉眼進行,眼球向右、向左,向上、向下,各做7下,然後先逆時針再順時針轉圈,各轉動7圈。
◎常彈耳:上下或前後方向,以手指彈耳。
◎常搓鼻:在鼻翼兩旁用手指一上一下搓動,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過敏。
◎常扣齒:扣齒36下,停頓,再扣36下,連續7次。
◎常撫穴:按摩及撫摸關元穴(肚臍),先逆時針、再順時針,各36下,使任脈通暢。
◎常摩足:前後摩擦足底湧泉穴49下。

7自然養生法:
◎閒時去郊區爬山(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不宜),呼吸新鮮空氣,加速新陳代謝。
◎泡溫泉,勿泡太久,水位不宜高過心臟,心血管患者勿冷熱泉交替。

8藥膳養生法:
寓藥於食、寓食於餐;不必另外燉煮藥膳,每日餐食酌量運用,如人參黃耆雞腿或黃精何首烏燉肉,天熱則可煮山藥粥或吃百合蓮子粥。

9藥茶養生法:
(均以500c.c.水煮20分鐘後,當茶飲用):
◎助眠菊花甘草茶:菊花10g、甘草3g。
◎改善貧血的紅棗茶:去籽紅棗15g(籽不可腐爛或變黑)。
◎可降血脂、膽固醇的山楂茶:山楂10g。
◎適合講課飲用的羅漢果茶:羅漢果1顆(去皮留下絲絡)。

10早餐養生法:
一週5天,每天選用不同水果(約拳頭大)加200c.c.牛奶打汁(不可濾渣),如蘋果、水梨、水蜜桃、葡萄(1小串洗淨後連皮帶籽,牛奶改成水)、番石榴,可搭配土司;週六改吃銀耳蓮子各10g洗淨後加水500c.c.蒸煮),星期日則隨意吃。遵循吃水果時間養生表法:「早上吃是金,中午吃是銀,晚上吃是銅」。


楊賢鴻 飲食補養,依循個人體質

冬令要進補;並非為補充營養而是調理體質;進補不只靠藥材,也必須重視食材。

因為自己從小是過敏體質而有深刻體認,林口長庚醫院中醫部主任楊賢鴻在中醫免疫相關疾病,尤其是過敏性疾病方面涉獵最深。

民國85年在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的第一年,正好長庚紀念醫院成立中醫部,進入長庚之後,一直致力於過敏性鼻炎的研究,並接連在國外期刊發表多篇臨床研究,確認發現中藥在治療過敏性疾病上具有免疫調節作用,即等同於中醫所謂的體質調理與改善體質,多年來在實證醫學未曾被證實過,如今則證明並非空口白話。

在他帶領下,研究團隊持續研究中的,包括氣喘已有一些動物實驗,而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等則擬進行臨床試驗,相關資料逐漸完備,有關過敏性疾病的中醫治療與免疫機轉將可明朗化,展現出中醫對過敏性疾病治療的潛力;同時,正進行中與腫瘤相關的免疫研究也已完成部分,但尚未發表,而針對腫瘤患者治療過程以中藥介入後能否有適度免疫調節,其免疫力與生活品質改善情況等新的研究計畫也將執行,未來將可望提供出新的證據。

家學淵源,曾祖父與父親皆是知名中醫,擁有西醫執照,中西醫背景兼具的楊賢鴻,自知屬過敏體質又偏虛寒,因而有不少獨到的養生法則。飲食補養著重依循個人體質,生活作息強調避免熬夜,並宜適度運動或散步。

楊醫師親授  生活中醫10招

1避寒食:
因體質虛寒而少碰寒性食物。曾和北醫護理系合作研究,證實中藥的飲食寒熱,的確會影響到過敏性疾病的嚴重度;最明顯的就是飲料,因此只喝咖啡而不喝寒性的茶。

2冬進補:
立冬起,冬令要進補;並非為補充營養而是調理體質,以替來年健康打基礎。現代人普遍壓力大,易氣虛,加上交通便捷,常待冷氣間、坐辦公桌,運動量相對不足,間接造成末梢血液循環不好,需要適度補氣、補血;若不清楚自己體質,可用中藥十全大補湯燉煮食材後,全家人一起食用。

3重食材:
進補不只靠藥材,也必須重視食材。以水煎藥材,只能獲取水溶性成分,必須添加肉類等食材來解離油溶性成分,並且加些米酒進行酒精萃取,才能讓中藥材發揮最佳功能。擔心營養過剩者,可以只喝藥湯,素食者則可選含油脂的食材如豆皮等,同樣能達到效果。

4吃麻油:可在適當時機食用麻油雞湯:
◎麻油抗氧化效果佳,可祛除體內濕氣。傳統民間於七夕與中元節吃麻油雞有其道理,農曆7月瘴邪氣多,天熱吃冰喝涼後易將寒邪濕氣聚積體內,可藉麻油將寒濕祛除。

◎孕婦產後不必因怕胖而不吃麻油雞酒,麻油可助新陳代謝快速回復正常,排除過多水分,身材反而恢復較快。
◎麻油燥熱,虛寒體質的人夏季也可食用,但實熱體質則宜待秋冬季再吃。

5補氣虛:
容易感冒的人,適合吃中藥的補氣藥如人參,有助增強免疫力。人參的運用大致如下:
◎紅參:溫補,不適合煮藥膳,切片口含即可,一天勿超過3片。
◎白參:適合一般成人或小孩藥膳補養之用。
◎西洋參:涼補為主,不易上火,適合過敏體質的孩童。

6抗衰老:
年長者容易腎氣虛,宜吃補腎藥如龜板、鹿角膠等膠質;補腎並非指性功能,而是在抗衰老。
◎可多吃含膠質的食材如豬皮、魚皮、雞爪、蹄筋或白木耳等。
◎夏天可吃蓮子銀耳羹,加紅棗與幾片西洋參,可補氣與補充膠質,蓮子可退火,避免口乾舌燥;冬天可將蓮子改以幾片溫補的桂枝、黃耆替代。

7助代謝:
上了年紀的人新陳代謝速率衰退,身體會出現代償,造成交感神經過度亢奮,會口乾舌燥、心悸、失眠、焦慮、緊張且容易出汗,如同男、女性更年期,可吃些補陰藥如玄參、麥冬或冬蟲夏草等來調節自律神經,提升副交感神經,並抑制過度表現的交感神經。

8勿熬夜:
生活作息要正常,避免熬夜,通常在晚上11:00就寢、早上6:00起床,才符合大自然的生理需求;白天補眠2小時也不及夜晚睡著的半小時。孩童若熬夜,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會影響身高;年長者睡不好,精神體力衰退,免疫力會下降。

9穿長袖:
體質虛寒,常在冷氣間,夏天穿著長袖比短袖好。睡眠時段不吹冷氣或風扇,以免寒邪從皮膚侵入,易致感冒,或因風扇揚塵而易致過敏。可在晚餐後開冷氣讓房間「預冷」,入睡時再關掉即可維持到清晨,即使微熱也還能忍受。

10常運動:
運動能使人精神好,免疫力佳,不易感冒,並使肌肉有力量不易受傷,減緩關節退化;不動,身體機能衰退快。任何形式的運動皆可,適合自己就好。有空會在晚餐後散步30分鐘到1小時,走路過程能使新陳代謝速率較快,使心肺機能較好,血液循環獲得改善;出出汗使毛孔通暢,會使身體更健康。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 354期】